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11-13 10: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标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2.图式

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3.变式

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上的变化。 4.同化

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5.归因

指对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 6、自我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综合的看法,包含多个维度:如自信、自尊、自我概念的稳定性、自我定型。 7、思维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8、顺应

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9、学习

学习乃是学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使学习主体习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和技能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 10、元认知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 11、PQ4R方法

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罗宾逊提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技术,PQ4R代表着预览(Preview),设问(Qeu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 12、替代强化

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而使观察者间接受到的强化。 13、学习策略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度复杂的方案。 14、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15、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16、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称教师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二、简答题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脑内将事物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找出每部分的特征。 综合:将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根据相互关系组合成整体。 (2)比较与分类

比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事物放到一起,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分类:在比较的基础上确认事物主要与次要特征,相同与不同点后将事物归入相应在的种属类别之中。 (3)抽象与概括

抽象: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提出,同时舍弃非本质的特征。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过程

概括: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后推广到同类事物的过程。 2、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有四大作用: (1)引发的作用; (2)定向的作用; (3)维持作用; (4)调节的作用。( 3、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在主观方面: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2)在客观方面:学习动机与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争升学)等诸多因素有关。 4、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5、简述学习本质的特征。

(1)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2)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因为有些因素(如适应、疲劳等)也可导致行为的暂时变化,另外学习之后的遗忘也是不可否认的;

(3)主体的变化是由他(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6、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2)学生的概括水平 (3)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4)学生的智力水平 7、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2)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4)思维的逻辑性 8、想象的作用 (1)预见 (2)补充 (3)代替 (4)调节

9、班杜拉等人研究结果显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四个方面:

(1)直接经验。学习者亲身体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经验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学习者观察到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3)言语说服。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验证方法。

(4)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紧张情绪易形成无能感。

10、皮亚杰四大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通过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低级动作图示。 抓握中形成客体的永恒性,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Preperational Stage,2-7岁) 能够用语言和符号代表经历的事物。 尚未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来,自我中心;

思维不可逆,尚未掌握客体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rational Stage,7-11岁) 思维可逆;

具有长度、体积、重量、面积等守恒性; 能够借助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思维; 刻板地遵守规则和原则; 应做机能性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6岁) 脱离对具体事物依赖,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解决问题; 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

不再刻板恪守规则,因规则与事实不符合而违反规则。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1]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1)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 (2)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3)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4)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2]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k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