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更新时间:2023-07-25 19: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韩凤伟 张志丹 黎小艳

【摘要】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为解决各种城市病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滨水空间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不仅是对城市交通的梳理过程,也是对滨水休闲空间的塑造及整理的过程。以呼和浩特环城河景观区为例,扩大滨水空间的研究范围,从传统的沿线研究转变为融合城市功能的滨水带空间研究,依据慢行交通出行活动的适宜范围梳理水系上的重要城市空间节点,形成沿滨水空间带的多个慢行休闲要素点,结合城市板块结构、城市主干路网分割,及慢行交通出行特点,整合周边休闲要素将滨水空间带细分为各具休闲特色主题的慢行休闲关联区,最终结合自行车休闲道、休闲步道,实现步移景异、生态与功能兼顾的城市滨水交通环境和景观城市空间。

【关键词】慢行交通;滨水空间;规划实践

1. 引言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机动车量的快速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空气污染等,而近些年国内城市交通建设中,主要考虑机动车的运行效率、安全等,大量挤占和牺牲行人、自行车出行空间,不但没能彻底解决城市问题,反而使城市人居环境日趋恶化。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逐渐关注,一些城市也逐渐转变观念,向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快低碳绿色交通建设转变,向提倡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行交通”模式转型。

2.对慢行交通的认知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系统包括为慢行活动提供的场所、活动在其中的人和进行着的活动。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除担负一定的通勤交通功能外,还提供市民休闲、锻炼、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

慢行交通有如下特点:

①短距离出行首选:在 1—3km 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这一范围内具有机动交通无法比拟的时空优势,在大城市的拥挤时段、路段尤其如此。

②为公共交通接驳: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必然受到体能方面的限制,而目前广泛存在于城市范围内的长距离慢行行为,在公共交通条件得到了良好改善后,亦极有可能转化为短距离的“慢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系统与公交系统的结合,将更大范围内的出行者汇集到公交系统,可将一些采用速度超过标准的助动车长距离出行,逐渐转化为“慢行+公交”方式。

③节能环保经济健康:慢行交通主要依靠人力为其动力,成本较低,且占用道路面积少,人均占路面积仅次于公交而优于其他交通方式,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能。

④出行选择的不稳定性:人们在出行选择时受天气因素、安全性低、相关配套不完善等缺点的影响而轻易放弃慢行出行。

3.慢行交通规划要素

现阶段的慢行交通规划,主要研究限制非机动车的长距离出行,在构建机非分行系统等方面,采用分区规划法,即将城市划分为多个慢行区引导区间出行向公交转移,慢行区间以及内部通过慢行道联系。

慢行道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非机动车道系统及步行道系统。按功能可分为交通性慢行道和休闲性慢行道。交通性慢行道主要解决慢行主体的上班、上学等必要性通勤需求,休闲性慢行道则服务于慢行主体的健身、休闲、娱乐等自发性非通勤活动。

城市级慢行休闲带是城市总体层面依托自身特色打造内部体系独立又与城市各慢行分区之间紧密联系的特色慢行区域,其主要功能以休闲娱乐为主。

4.慢行交通规划目标

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更为方便、快捷而又环保的交通系统。其中,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把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

①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慢行交通政策以及慢行空间发展策略,具有前瞻性地引导市民慢行出行行为,为构建和谐城市、和谐交通发挥积极作用;

②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科学规划慢行空间,满足各区域、各类型人群的交通性、社会性的慢行出行需求;

③塑造富有特色的慢行环境,营造良好城市氛围,为市民休闲生活提供优质场所; ④制定有效措施,解决城市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交通与停车空间交织、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重塑良好交通秩序;

⑤制定各类慢行空间的设计指引和说明,为慢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具体实施做准备。

5.呼和浩特市环城河景观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5.1 呼和浩特市慢行系统现状概况

呼和浩特市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的社会经济现代化、城市化、机动化叠加的快速发展关键时期,整体交通发展集中体现在市民出行以非机动化为主,道路骨架基本形成,早晚高峰略有拥堵,服务设施上公交系统单一,缺乏地铁、轻轨、快速公交(BRT)系统等。

呼和浩特市有良好的山水环境,现状城区公园众多,与城市广场、街道、文娱场地等组成城市丰富的公共空间环境,但这些空间相对分散,且与城市慢行交通结合较少,严重影响呼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呼和浩特环城河景观区作为串接城市“两轴”“三心”的重要天然纽带,包括扎达盖河、哈拉沁沟、小黑河,全长44.79公里。作为呼和浩特城市重要的滨水景观元素,现状环城水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景观和交通连接断层、交通设施欠缺以及景观空间单调缺乏特色三个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沿河缺乏合理分配的机动车和非机动停车场地。

②沿河景观空间受桥涵限制,慢行交通不连续。

③河道景观受滨河路阻隔,与两侧城市空间衔接过渡较弱。

④缺乏沿河慢行系统与城市慢行系统的整体协调规划。

⑤跨河设施有待完善,部分区段需增设跨河桥梁。

⑥沿河景观缺乏主题鲜明的分区组织。

⑦河道断面景观处理形式单一。

⑧滨水景观空间处理简单,对两侧用地价值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度不高。

5.2 设计构想

全长44.79公里的环城河景观区由小黑河、哈拉沁沟、扎达盖河构成。沿线串接大青山南坡创意体验区、原生景观区、东部中心(如意行政商务区)、老城中心、南部中心、体育中心、湿地公园等城市重要功能区。

依托以上功能节点,按照合理的慢行出行范围,划分沿河慢行交通单元,通过沿河连续慢行道串联各单元,构建一体化的慢行交通系统。

这是一条展现城市多元历史文化和风貌的“印象之河、特色之河”,慢行交通的设计将以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为载体,通过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营造,形成连续而又鲜明的城市活力空间。连续、行径、廊道、主题,由单一慢行径(Open line)向复合慢行空间(Open space)转变。

连续的水面、绿化、慢行道路犹如一根线,功能节点、主题景观空间犹如粒粒珍珠,整体就是一条翡翠项链,镶嵌于青城的项脖。

5.3 慢行要素分析及慢行关联区划分

呼和浩特是一座碧水环绕、山林拱

响、历史悠久的草原都市,经历了四百多

年的风风雨雨,从明·归化城,到清·绥

远城,到现如今发展迅速的历史文化名

城、草原都市,一直都离不开对水的眷

恋,对水的钟情。

呼和浩特的扎达盖河、小黑河及哈拉沁河交汇形成环绕城市的水系串联了城市的众多历史古迹、公园绿地、公共空间等重要城市空间。规划中以环城水系为纽带,依据慢行出行活动的适宜范围梳理环城水系上的重要城市空间形成沿环城河休闲带的32个慢行休闲要素点,其中沿扎达盖河分布16个慢行休闲要素点,沿小黑河分布8个慢行休闲要素点,

沿

哈拉沁河分布8个慢行休闲要素点。

规划结合城市板块特色以及城市主干路网分割,以1—3公里为半径,整合周边休闲要素将环城河休闲慢行带,划分为13个慢行休闲关联区,并根据慢行休闲要素分布及特色对13个慢行休闲关联区确定各具特色的休闲主题。

5.4 滨水空间慢行休闲道规划

5.4.1 自行车休闲道规划

对环城水系河道整治建设,打造城区沿河两岸公共开敞空间,改善“近水而不亲水”的状况。在目前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情况下,沿河两侧空间开辟慢行交通系统,不仅能为居民活动、休憩、游览提供空间同样也能提高居民出行质量,改善慢行交通环境。

由于城市发展河岸预留绿地空间不足,规划结合两侧滨河路打造重要自行车休闲道,共计79.3公里,重要自行车休闲道贯穿整个环城水系,连接各个慢行休闲关联区。并结合城市慢行休闲元素规划设计多条一般自行车休闲道,共计38.8公里,与临河自行车休闲道形成环线,加强环城水系与城市之前的联系并满足不同骑程休闲要求,可依据体力及兴趣点安排独特的自行车休闲线路。

5.4.2 休闲步道规划

紧邻环城河休闲慢行带两岸结合自行车道设置休闲步道,贯穿整个环城河水系。根据步行出行特点,不同慢行休闲关联区主题设计各具特色的关联区内部休闲步道。

环城河休闲慢行带共设置休闲步道93公里休闲步道,同时结合关联区特色设置休闲亲水设施。考虑到休闲步道的功能,以游憩、娱乐为主,并结合慢行关联区内公交站点,设置“B+R”慢行换乘枢纽。

5.4.3 自行车租赁点规划

规划沿着环城河自行车休闲道线路设置自行车租赁点,自行车租赁点在自行车休闲道上间距不大于2km布局,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置在人行道时留出足够的步行通行空间。

沿扎达盖河共设置8处自行车租赁点,沿小黑河共设置11处自行车租赁点,沿哈拉沁河设置9处自行车租赁点,环城河休闲慢行带共计28处自行车租赁点。结合自行车租赁点

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方便市民停车存车。

5.4.4 慢行桥涵设施规划

环城河休闲慢行带贯穿中心城区,为加强环城河两岸交通联系,两岸的慢行通道亟需加密,其建设标准亦应有所提高。结合自行车廊道规划,规划新增20处跨河桥,其中4处为慢行专用桥,12处为机动车与慢行交通混合用跨河桥。同时建议在现有跨河桥上设置慢行专用通道,保障慢行跨河通行的便利,使区内慢行跨河通道道最大间距不超过1km。所有跨河慢行通道的单向最小宽度不得低于3m。

并建议桥下慢行空间进行跨桥连续处理。通过桥下空间跨桥的连续组织,使桥面两侧的自行车休闲道、休闲步道连续贯通,并形成以桥为中心的连续慢行空间。

改造原则:有条件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对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净高要求大于2.5米的桥下空间进行改造。

5.5 慢行休闲道与特色空间规划示意

5.5.1 特色空间规划示意

环城河慢行休闲带以游览休闲功能为主兼顾城市部分交通职能,着力打造环城特色水体景观,方便市民绿色休闲出行。环城水系结合已有的自然、人文以及历史景观,形成主题化的特色区段,使绿色休闲网络串接自然人文景点,以慢行交通为休闲出行引导,构建自行车廊道和休闲小环步道相结合的生态出行网络。

5.5.2 重要节点设计

由于新城区的大力建设,很容易引致

老城区衰退,再加上老城区交通问题日益

严重,如何改善老城区交通状况以及人居

环境是本设计考虑的重点。规划对滨河沿

岸景观做了改造,拆除危房,开辟了开敞

空间,并综合考虑接驳换乘,自行车道与慢行道的设置将几处重要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为老城区注入新鲜的血液。

5.5.3 标识系统及环境家具设计

通过富有特色的标识系统,形成统一且连续的引导体系,或者形成一套相对协调的、系统而完整的说明体系,以解决人在空间中的迷失问题,并提供相关信息。

环境家具包括各种休闲服务设施:自行车租赁站、厕所、垃圾桶、呼救系统、灯具、座椅、景观雕塑等,建议进行专项设计,形成系统而特色的环境要素。

5.6 交通稳静化设计

环城河景观区沿线串联功能多样而复杂。

两侧关联用地与沿河景观区由滨河路分割,为

了减少市政道路对滨水慢行区与关联区慢行活

动客源的分隔及安全影响,针对慢行过街流量

较大的主要冲突节点实施交通稳静化改善设

计,以减小机动车流对慢行安全和慢行可达性

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交通稳静化措施的功能特点和

当地出行习惯对交通稳静化理念的可接受程

度,建议措施包括四种:减速缓冲带、小型环岛、路段凸起过街、道路窄化。对于新规划的滨水用地,建议通过密切绿地(水域)界面处理,实现交通稳静化目的。

6.结语

积极推进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对打造我国和谐、宜居、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发源地,它记载着城市的过去与今天,繁荣与衰败,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包含有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是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场所。滨水空间设计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融合,不仅能通过空间塑造展示出城市的特色文化,同样也为城市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出行的新选择。

参考文献:

[1]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呼和浩特市重点地区慢行交通规划设计[R]2013.

[2]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2):57-59.

[3]熊文,黎晴,邵勇,李娟.向世界级城市学习:天津市滨海新区CBD慢行交通规划[J]城市交通,2012(1)

[4]余伟,钱科烽,高奖,钱建华.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城市交通,2009(3).

[5]李晔.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3).

作者简介:韩凤伟(1984— ),男,本科,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规划师;

张志丹(1980— ),男,硕士,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级规划师,规划一所所长; 黎小艳(1981— ),女,硕士,建研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k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