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习题(2011年全程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10 17: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绪 论
二、选择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细胞外液。 2、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
A.收缩反应, B.分泌, C.反射活动, D.动作电位。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4、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在运动生理学中常用衡量神经与肌肉兴奋性的指标是( )。 A.基强度, B.阈强度, C.时值, D.强度-时间曲线。
6、与耐力项目运动员相比,短跑运动员的时值( )。 A.较长, B.较短, C.先短后长, D.无区别。
7、负反馈调节的特点是( )。
A.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B.使生理活动不断增强,C.可逆过程,D.不可逆过程。
8、相对不应期是指( )。
A.出现在超常期之后, B.兴奋性下降到零, C.测试刺激的阈值为无限大,D.兴奋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9、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K+外流增大,膜电位出现(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 反极化。
10、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K+内流, B.Cl-内流, C.Na+内流, D.K+外流。
11、听到枪声起跑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反馈调节。
12、下列有关反应错误的叙述是( )。
A.反应与适应都是通过体内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B.反应是当内外环境改变时,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相应的暂时性改变,
C.适应是在某一环境变化的长期影响下,人体功能与形态发生相应的持久性变化, D.反应和适应都是病理过程。
三、填空题
1、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_____,它由_____构成,是_____与_____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2、静息时,膜对_____有很大的通透性,对_____的通透性很低,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_____所____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3、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是_____。
4、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可提高机体维持_____的能力和对_____的耐受力。
5、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
6、当人体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时,既要调节_____以完成一定的动作,又要调节_____以保持稳定。
五、问答题
1、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须具备哪些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 比较兴奋在细胞内与细胞间的传递特点。 3、为什么说兴奋与兴奋性是反应与适应的前提?
二、选择题 D,D,C,A,C, B,(AC),D,B,D, A,D 三、填空题
1.液体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外界 2.K+,Na+,K+,外流 3.动作电位 4.稳态,稳态变化 5.一定强度,一定时间,一定强度-时间变化率 6.运动系统,内脏活动 五、问答题
1答: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定强度,一定时间,一定强度-时间变化率。同时,机体本身还必须具有兴奋性。
以上三个条件的参数并非固定不变,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的作用时间,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也随之改变。当刺激强度增加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就会缩短。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阈强度和作用时间之间呈反变关系。
2答:细胞内兴奋传递的特点是:①局部电流传导;②双向传递;③不衰减传导。
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特点是:①化学传递;②单向传递;③时间延搁;④易受化学和其它因素的影响
3答: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的本身称为兴奋,而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反应是指人体在一次运动练习中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这些变化运动停止后短期内便会消失。适应是指长时期反复地进行同样的练习(训练),所引起的人体功能和结构持久性的变化,它并不在训练后立刻消失。
兴奋与兴奋性是一切生物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由于这一功能的存在,就使生物体能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宜的反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细胞、组织严重受损,而使其兴奋性发和障碍甚至丧失时,就不能对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和适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所兴奋和兴奋性的存在是机体能产生反应和适应的前提。
第一章 肌肉的活动
二、选择题
1、实现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
A. 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小节, D.肌球蛋白。
2、依据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
A.明带缩短,H带不变, 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3、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 )。
A.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 B.Ca2+的贮库, C. Ca2+和Mg2+的贮库, D.Na+的释放库。
4、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
A.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粗,线粒体数目多, 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肌纤维直径细,线位体数目少。
5、与快肌纤维相比,属慢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
A.肌纤维直径较大,受大α神经元支配,B.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C.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数量多,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
6、属于慢肌纤维代谢特征的是( )。
A.糖原含量低,糖酵解能力高, B.糖酵解能力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 C.糖酵解能力低,氧化脂肪能力高,D.糖原含量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7、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
A.收缩力量大,耐持久, B.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8、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
A.兴奋阈低,收缩速度快, B.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快,力量小, D.收缩力量大,能持久。
9、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 A.800m跑, B.500 m跑, C.1500 m跑, D.100 m跑。
10、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 )。
A.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 B.对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 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11、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 A. 100 m跑, B.跳高与跳远,C.马拉松跑, D. 800m跑。
12、与横桥位点结合的蛋白是( )。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钙蛋白, D.原肌球蛋白。
13、头端构成横桥的蛋白是( )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肌钙蛋白, D.原肌球蛋白。
14、骨骼肌的收缩蛋白是指( )
A.肌球蛋白,B.肌动蛋白,C.肌钙蛋白,D.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15、横桥的功能特征错误的是( )。
A.其上有一个能与ATP相结合的位点, B.具有ATP酶的作用,
C.能与肌动蛋白进行不可逆性的结合, D.其摆动使肌动蛋白丝向M线滑行。
16、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特征,错误的是( )。
A.化学传递,B.单向性, C.时间延搁, D.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三、填空题
1、构成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_____分子,而构成细肌丝的分子至少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种蛋白质。
2、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一是被牵拉伸长时以贮存_____,二是缓和收缩成分产生的_____变化,以防止肌肉_____。
3、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后负荷呈_____关系,与收缩的速度呈_____关系。
4、根据张力-速度关系,肌肉收缩要发挥最大输出功率,应克服_____负荷并以_____速度进行收缩。
5、一般认为,肌肉初长度为_____静息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_____,因为,此时收缩时活化的横桥数目_____。
6、慢肌纤维受脊髓前角_____支配,其传导速度_____,但兴奋阈值_____。
7、快肌纤维直径_____肌浆网_____,因而收缩力量_____。
8、慢肌纤维不仅线粒体数目_____,而且其中各种_____的含量高,因而,有氧氧化能力_____。
9、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与受脊髓前角_____支配,神经的传导速度_____,以及肌原纤维ATP酶_____等因素有关。
10、肌肉收缩过程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
11、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小,取决于_____数目。肌肉收缩的速度取决于_____
和_____。
五、问答题
1、什么是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
2、比较分析骨骼肌收缩三种形式的特点,了解肌肉收缩形式在体育实践中有何意义?
3、试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的生理机制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作用。
4、试分析肌肉收缩的长度-力量关系的生理机制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5、比较分析快肌和慢肌纤维的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功能特点。
6、运动训练对两类肌纤维何影响?
二、选择题 C,B,B,C,B, C,C,B,D,C, C,B,A,D,C, D 三、填空题
1.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凝蛋白,肌钙蛋白 2.弹性势能,张力,损伤 3.正变,反变
4.中等,尽可能快的 5.稍长于,最大,最多 6.小α神经元,慢,低 7.大,发达,大
8.多,氧化酶,强 9.大神经元,快,活性高 10.兴奋-收缩偶联,横桥摆动肌丝滑行—肌肉缩短,收缩的肌肉舒张 11.活化横桥,能量释放的速率,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
五、问答题
1答: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的主要论点:肌肉的收缩或伸长,是由于肌小节中粗丝和细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的长度和结构不变。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丝沿着粗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Z线靠拢,肌小节变短,从而出现整个肌细胞或整块肌肉收缩。
其证据:肌肉缩短后,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变短,H带由变短到消失。当肌肉拉长时,明带、H带均加宽。
2答: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分为: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三种。三种收缩形式的工作特征表现不同。缩短收缩又称向习收缩,其特点: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此时肌肉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以完成外功,缩短收缩在实践中被用来实现各种加速度运动或位移运动,如屈肘、同抬腿、挥臂等。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其工作特征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此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肌肉做负功。在实现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的作用,同时拉长收缩可贮存能量以用于其后的收缩,使之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和速度。等张收缩的工作特征是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等长收缩时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没有位置的移动,按物理学上讲,肌肉没有做外
第五章 胃肠道、肾的功能
二、选择题
1、胃蛋白酶原主要依赖于( )。
A.胃必素的激活,B.盐酸的激活,C.促胰岛素的激活,D.乙酰胆碱激活。
2、三种物质的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A.蛋白质、脂肪、糖类, B.糖类、脂肪、蛋白质, C.脂肪、糖类、蛋白质, D.糖类、蛋白质、脂肪。
3、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最重要成分是( )。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脂肪酸。
4、肝脏最重要的功能是( )。
A.消化, B.供能, C.解毒, D.代谢。
5、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胃, B.小肠, C.食管, D.大肠。
6、下列物质吸收时不需要钠泵活动的是( )。
A.单糖, B.氨基酸, C.脂肪酸, D.水。
7、低血糖时,首先受影响的器官是( )。 A. 脑组织, B.肾脏, C.肝脏, D. 心脏。
8、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 )。
A.肌糖原的分解,B.肝糖原的分解,C.糖异生, D.肾小管生吸收。
9、肾单位是指( )。
A.肾小球与肾小管,B.肾小体、肾小管、集合管, C.肾小体和髓袢, D.肾小体、肾小管。
10、糖吸收的主要机制是( )。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单纯扩散, .D.都不是。
11、关于肾脏的主要功能错误叙述的是( )。 A.排除大部分代谢尾产物, B.分泌激素, C.维持水和酸碱平衡, D.排泄尿胆素。
12、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
A.脂肪, B. 糖类, C.蛋白质, D维生素。
13、人体最经济的能源是( )。
A.脂肪, B. 糖类, C.蛋白质, D维生素。
三、填空题
1、食物在消化管内的________过程称为消化,消化方式有两种,一为________,二为________。
2、剧烈运动后血乳酸清除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单位是________。
4、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________,其中促使滤过液生成的力量是________,阻止滤出的力量是________。
5、肾脏在维持pH相对恒定中主要是通过肾小管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________排酸保碱作用来实现的。
6、滤液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重吸收全部________,大部分________,小部分________,________完全不重吸收。
7、尿的生成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环节。
五、问答题
人体内的排泄途径有哪些?它们各有何排泄作用?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B,D,A,D,B, C,A,B,D,A, D,B,B
三、填空题
1.分解,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2.在心肌中氧化成供能,在肝脏中糖异生成葡萄糖或糖原,随尿或汗液排出体外 3.氨基酸 4.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 5.分泌H+,NH3,回收Na+ 6.葡萄糖,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肌酐 7.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五、问答题
1 答:人体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物有: ①呼吸器官的呼出气中排出CO2、H2O和挥发性药物;②消化道排出尿胆素,粪胆素和一些无机盐;③皮肤以汗液排出一部分H2O及少量的尿素和盐;④肾脏以泌尿的形式排出各种代谢尾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多余的H2O和无机盐等。肾排出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因此肾是人体内最能要的排泄器官。
第六章 能量代谢 二、选择题
1、呼吸商是指机体在同一时间内( )。
A.ATP合成与释放的比值, B.通气量与CO2生成量的比值, C.CO2生成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D.ATP合成与PCr消耗的比值。
2、氧热价最高的营养物质是( )。
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糖类和脂肪。
3、属于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的特点错误的是( )。
A.供能输出功率低, B.有氧代谢, C.ATP生成多, D.乳酸生成较多。
4、属于磷酸原供能特点错误的是( )。
A.能量输出功率高, B.无氧代谢, C.ATP生成少, D.动员所有贮备可供能33S。
5、人群中基础代谢率最高的是( )。
A.老年人, B.成年男子, C.成年女子, D.幼儿。
6、相对代谢率为( )。
A.能耗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 B.能耗量与身高或体重的比值, C.能耗量与基础代谢的比值, D.能耗量与CO2产生量的比值。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是( )。 A.ATP, B.PCr, C.乳酸, D.都不是。
8、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
A.糖酵解, B.糖类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
9、在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肌肉机械效率高,是因为( )。
A.以糖类供能为主, B.以脂肪供能为主, C.呼吸商较低, D.消耗的总热能较少。
10、从工作中利用的总能量来看,有训练者利用脂肪供能比例与较无训练者相比( )。 A.完全相同, B.要大, C.要小, D.大体相同。
11、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
A.肌红蛋白的含量,B.血乳酸水平,C.30m冲刺速度,D.无氧阈值。
12、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
A.都不需要氧, B.都产生乳酸,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运动,D.都可产生大量ATP。13、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
A.PCr的含量变化不大,B.ATP含量变化不大,PCr的含量下降, C.PCr生成较多, 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
14、乳酸能系统的特点之一是( )。
A.输出功率高,B.产生乳酸,C.ATP生成多,D.产生CO2。
15、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m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了,这说明(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B. 肌红蛋白含量增多, 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 D.ATP-PCr供能比例增大。
16、属于乳能供能特点错误的是( )。
A.供能的最大容量有限,B.快速可动用性,
C.产生乳酸, D.动员所有贮备可供能33S。
17、在相同时间同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时,有训练者较无训练者( )。 A.动用脂肪量较多, B.动用糖原和脂肪的量较少, C.利用的ATP和PCr较多,D.利用脂肪供能的比例较小。
三、填空题
1、机体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直接能源是_________分解,而最终能源是_________的氧化分解。
2、糖类的呼吸商是_________脂肪的呼吸商是_________。
3、开放式测定法又称为_________法,它是根据机体在单位时间_________和_________来推算机体的耗能量。
4、基础代谢率有性别、年龄差异,通常男子比女子_________,儿童比成年_________,老年较壮年_________。
5、基础代谢的高低同_________有关,但不成比例关系,而与_________成正比,所以最适宜的的计算单位是_________。
6、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最常用的指标是_________。
7、运动时ATP再合成所需能量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条途径提供。
8、磷酸原系统又称为_________系统,它由细胞内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高能磷化物组成。 五、问答题
1、简述体内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过程。 2、试述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3、比较分析三种供能系统和特点。
4、试述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上的意义和应用。
5、论述不同强度运动时三个能量系统供ATP再合成的动态关系?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C,C,D,D,D, C,C,D,D,B, B,A,B,B,D, B,B
三、填空题
1.ATP,糖类和脂肪 2. 1, 0.71 3.气体代谢,消耗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 4.高,高,低 5.体重,体表面积,kJ/m2.h 6.血乳酸浓度 7.PCr分解生能,糖酵解生能,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生能 8.ATP-PCr,ATP,PCr
五、问答题
1 答:人体内能量来于三大有机物:糖、脂肪和蛋白质,三有机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变为热能散失,一部分使ADP转变为ATP,贮藏在ATP中,ATP还可将转化为PCr贮藏;人体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当人体需要时,ATP在Mg++依赖式ATP酶作用下,分解生成ADP和磷酸,释放能量。反应式:ATP→ADP+Pi+能量。当需要时,PCr也立即分解使ATP再合成。ATP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也转变为热能,一部分供人体各种生命活动需要,如肌肉活动、神经电传导、物质吸收、物质转运等。如图。
2答: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 ①直接能源——ATP。但ATP贮量很少,必须边分解边合成,ATP的再合成途径有三条:①PCr分解生能;②糖酵解生能;③糖和脂肪的有氧化生能, ATP的再合成三条途径构成了人体内三个供能系统。
不同的运动项目三个系统供能的情况不同。以800跑为例:②起跑:主要由ATP-PCr系统供能;当ATP分解供能的同时,PCr迅速分解使ATP再合成。③途中跑:以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混合供能;④冲刺:以糖的无酵解为主供能。
3答:三个供能系统及特点如下表。
磷酸原系统…………………………………….. 乳酸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4答:①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能量系统。能量统一体理论提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的供能系统不同,在制定教学和训练计划时,应着重发展在该项目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供能系统。
②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当确定应着重发展的供能系统之后,可根据能量统一体理论选择适应的和最有效的训练方法。
5答:不同强度时,三个能量系统代ATP再合成的动态关系:
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内的含量很有限,如果以最大功率输出只能维持2S左右。因此,ATP必须是边分解边合成,以保证生命活动能量供应的连续性。
②三个能量系统输出功率不同,分别满足不同运动强度的ATP再合成的需要。不同供能系统的功率输出能力和最大持续时间是维持其动态关系的代谢标准。 ③不同强度运动时三个能量系统是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
第七章 内分泌 二、选择题
和次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下降, D.肺和肌肉的血管分布增加。
三、填空题
1、生理学所称的体温是指____,通常测定____温度、____温度和____温度代表体温。
2、体温的相对稳定,乃是在____机构的控制下,体内____过程和____过程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
3、皮肤散热的方式除辐射、传导外,还有____和____;安静时体热散发最主要方式是____而运动时又以____方式散热为主。
4、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受控装置包括____器官和____器官,受控对象为机体____。
5、热习服是机体对抗____的一种____;它表现身体对炎热的____能力的提高
6、高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对____诸因素的影响,因而,人在高原时最大吸氧量明显___。 五、问答题
1、不同时间运动时体温有何变化?适度提高体温对运动有何意义?
2、试述高原习服的生理学机制?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C,A,C,C,D, D,A,B,B,A, D,A
三、填空题
1.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肛门,口腔,腋下 2. 中枢神经系统,产热,散热
3.对流,蒸发,辐射,蒸发 4.下丘脑,产热,散热,深部温度 5.热环境,适应,耐受 6.循环呼吸,下降 五、问答题
1 答:运动时,肌肉活动的加强可使身体的产热量成倍增加,此时,虽然在体温调节系统的作用下散热也增加,但机体的总产热量仍暂时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升高。不同运动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同。如中跑后腋温可到37.5-38℃,长跑时体温升到38.7℃,超长跑后则可升到39.5℃,有时还可达40℃。
运动时体温的适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酶的活性,加速体内新陈代谢。此外,体温的适当升高可降低肌肉、韧带的粘滞性,提高弹性和伸展性,以利于加大关节活动度及提高肌肉力量与速度,但体温
升高过多则对运动有不良影响。
2答:习服是机体在短期内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生理补偿过程。人在高原环境中,对于各种高原环境因素,特别是低氧条件的影响,也会产生相应的适应。习惯把人体对高原的适应称为高原习服。具体表现为;
①肺通气的适应。短期习服肺通气量增加,并达到较高水平,长期习服则肺通气量明显减少;肺通气调节能力改善,这与脑脊液和血液中碳酸氢盐含量减少和肺通气对二氧化碳敏感有关。
②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液运载氧的能力提高;血液中能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氧的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
③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安静时和次最大运动时心律和心排出量均有所下降。
④肺适应。肺弥散能力增强,伴随出现肺血压升高,肺血管分布和肺血容量增加,以及右心肌肥大。
⑤组织适应。更长期的习服可产生类似耐力训练的细胞内变化,表现为线粒体含量、氧化酶含量和参加运动组织的血管分布增加等。可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改善人体有氧工作能力。
第十六章 运动与免疫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病原体感染获得的免疫, B.微生物获得的免疫, C.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 D.遗传获得的免疫。
2、经遗传获得的免疫称作( )。
A.获得性免疫, B.特异性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 D.细胞免疫。
3、免疫反应一般分三个阶段,分别是( )。
A.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B.增殖和分化阶段、感应阶段、效应阶段,C.效应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 D. 增殖阶段、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4、可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的是( )。
A.小负荷运动, B.中等负荷运动, C.大负荷运动, D.长期大负荷运动。
5、体液免疫主要指由(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A.NK, B.B, C.T, D.K。
6、细胞免疫通常指由( )引发的免疫反应。 A.NK, B.B, C.T, D.K。
7、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8、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9、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10、免疫对机体( )。
A.有利, B.有害, C.无利也无害, D.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有害。
11、免疫的现代概念是( )。
A.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B.机体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C.机体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三、填空题
1、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___、___和___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2、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有___、___和___。
3、免疫可分为___免疫和___免疫,前者也称作___免疫,后者称作___免疫。
4、人体免疫系统由___、___和___共同组成。它们是机体免疫功能及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5、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化、增殖与定居的场所,分为___和___。 6、T细胞主要参与者机体的___免疫应答,而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形成大量的___,主要参与者机体的___免疫应答。 五、问答题
1、何谓免疫?举例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的表现。
2、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3、简述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4、简述适度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D,C,A,B,B, C,A,A,D,D, D
三、填空题
1.感应阶段,增殖与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2.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3.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先天性(遗传性),获得性 4.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5.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6.细胞,抗体,体液 五、问答题
1 答:免疫是指机体对“自己”和“非已”成分的识别,并排除非已成分,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①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但异常情况下如反应过高,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反应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稳定或免疫自身稳定。免疫稳定是指机体能通过免疫功能经常地消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亦即自身稳定的功能。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消除体内各种突变细胞。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2答:体液免疫主要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①感应阶段:进入体内的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吞噬、消化处理后,递呈给TH细胞,TH细胞受该抗原和白细胞介素1诱导而活化。
②增殖和分化阶段:TH细胞被活化后增殖,并释放出IL-2,B细胞生长因子和B细胞分化因子。在后两种因子作用下B细胞成熟、增殖并分化,一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一部分分化记忆B细胞。
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直接或间接发挥免疫效应。记忆性B细胞在血液和淋巴循环,随时“监察”,如有同样抗原再度入侵时,可以较快地产生出更多的抗体消灭抗原,并能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这样机体就对该病原体产生了免疫力。
细胞免疫通常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①感应阶段: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感应阶段,基本类似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过程的感应阶段。
②增殖和分化阶段:活化的TH细胞开始大量增殖,最终导致激活相应的TD细胞和TC细胞,进入效应阶段。同时,部分T细胞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
③效应阶段:激活的TC细胞发挥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杀死靶细胞(病原体),活化的TD细胞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在参与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免疫)作用。
3答: ①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人类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固有性免疫。
②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适应性免疫。
4答:适度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经常从事适度运动可提高唾液的IgA水平,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和严重程度,提高抗病能力;长期的规律性运动可以加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对获得性特异免疫机能则影响不大。
流行病调查显示,运动可以增加某些酶的活性,能破坏产生癌的诱发因素,改善免疫功能;增加全身免疫和T细胞、B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增加杀伤细胞的数目和能力,所以运动能够预防癌症。
经常适量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力:一方面由于适量运动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并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从而导致有训练者在安静时或在运动应激时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另一方面,长期适度训练使淋巴细胞反复暴露在对其起抑制作用的激素中,淋巴细胞表面激素受体数及敏感性下降,使淋巴细胞对激素的抑制作用不敏感,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增强。
实验室监控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理学测量系统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进行定量监控的方法。现场监控法是指在训练场馆对实际训练计划、训练效果和训练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实施控制的方法。以期优化训练方案与方法,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有科学依据地辅助教练员实施训练控制,达到预期训练目标。
4答:运动训练生理评定的原则有①量化原则:是指选择生理学中的定量指标,客观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②定性原则:是对对运动员某些主观感觉很难准确量化的指标,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疲劳程度和自感用力量度等。
③综合评定原则:指综合、整体地选择评价指标,全面地反映运动员对训练的适应状态与功能水平。
训练实践中运动心率的测评:运动心率是运动训练中应用最普遍、最简单的生理监控与评定指标之一,常采用遥测心率法进行运动心率的测量与评价。
在训练实践中通过测定运动员相对安静、定量负荷、极量负荷状态下及恢复过程的心率及其变化,与优秀运动员或一般人进行对比来进行评价。
运动员的心率变化具有显著特征,安静时的心率低,可动员的潜力大;进行定量负荷训练时,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心率反应小;运动后恢复快。
所以心率指标在运动实践中常用作:①运动强度指标;②评价训练水平;③评价恢复水平;④评价功能状态。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二、选择题
1、从事等长练习能有效地发展( )。
A.最大静力性力量和静力耐力, B.速度耐力, C.爆发力, D.重量性力量。
2、推举时,将举起的杠铃慢慢放下,属于( )。
A.离心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张练习, D.超等长练习。
3、多级跳和跳深属于( )。
A.离心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张练习, D.超等长练习。
4、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
A.肌糖原物质, B.收缩蛋白, C.三磷酸腺苷, D.脂肪。
5、要使在训练中获得的力量不消退,训练的频率至少应是( )。
A.每周训练一次, B.每二周训练一次, C.每三周训练一次, D.每四周训练一次。
6、下列被认为是其他素质基础的是( )。
A.速度, B.耐力, C.灵敏, D.力量。
7、发展磷酸原系统,要求运动强度大,而最合适持续的时间是( )。 A.10s以内, B.10~20s, C.20~30s, D.30s到1min。
8、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称用( )。
A.最大肌力, B.快速肌力, C.爆发力, D.肌肉耐力。
9、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作( )。
A.最大肌力, B.快速肌力, C.相对肌力, D.肌耐力。
10、适合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 A.30RM, B.15-20RM, C.10-15RM, D.5RM。
11、适合100m跑和跳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 A、6-10RM, B.15-20RM, C.10-15RM, D.5RM。
12、适合400m跑和800m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佳负荷是( )。 A.6-10RM, B.15-20RM, C.10-15RM, D.5RM。
13、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 )。
A.肌纤维增粗, B.毛细血管增加, C.血红蛋白增多, D.肌糖原含量增加。
1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B. 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 C. 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先后, D.以上都不是。
三、填空题
1、肌肉力量根据肌肉收缩形式分为____和____, 肌肉力量根据表示的方法分为____和____。
2、动力性力量可分为____和____两种,前者的典型例子如____项目,后者的典型例子如____项目。
3、发展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是____、____、____和____。 4、超负荷是指负荷超过____的阻力,它可使肌肉____收缩并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
5、在负重抗阻训练过程中,为贯彻____负荷原则,当训练到某个阶段而力量增加时,就必须____负荷,但要注意____。 五、问答题
1、简述力量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2、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是什么?
3、分析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负荷因素(PIRST)。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A,A,D,B,B, D,A,D,B,D, A,C,A,A
三、填空题
1.动力性力,静力性力量,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2.速度性力量,量重量性力量,投掷,举重 3.超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练习顺序原则,训练节奏原则 4.平常遇到的,最大地 5.超,提高,循序渐进 五、问答题
1 答:力量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①超负荷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已经适应了的负荷,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使肌肉经常在超负荷的条件下训练不断产生新的生理适应,不断提高肌肉力量。
②专门性原则: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性质、模式及方法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力量训练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收缩速度、动作结构以及练习部位应尽量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③安排顺序原则:在指在一次训练课中,应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因为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的工作能
力。还有多关节肌肉训练在前,单关节肌肉训练在后。
④训练节奏原则:力量训练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与比赛计划的要求。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的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爆发力。此外,力量训练频率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下一次力量训练尽可能安排在前一次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长高峰期进行。
2答: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因素:
(1)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肉力量与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呈正比。②肌纤维类型: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比例呈正相关。③肌肉初长度: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肌力最大。④肌拉力角:肌肉力量随肌拉力角而变化,如肘关节屈的角度为115°时,肱二头肌对前臂产生的牵拉力量最大,大于或小于115°时,力量均减小。
(2)神经源性因素 ①中枢激活: 中枢激活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②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不同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可以提高原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与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其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一致,发挥更大的收缩力量。③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3)其他因素: ①年龄与性别。②激素作用:睾酮通过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肉肥大,使肌肉力量增大。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也是促进肌肉生长和肌力发展的重要因子。③力量训练。
3答: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负荷因素:①最大负荷百分比—P。是表示负荷强度的指标,常以最多重复次数RM表示。不同的RM值其训练效果不同。如5RM适合举重和投掷。6-10RM适合100m跑和跳跃,30RM适合长跑运动员。 ②组间练习间隔—I。力量练习各组间的休息时间,其长短会显著影响力量练习时肌肉代谢、激素和心血管反应。
③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R。以RM最高次数为准,选择适当的R与P组合,可以用于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增大肌肉体积等。
④重复练习的时间—T。发展速度力量时,要求练习要快,重复练习应在5-15S完成;发展力量耐力重复次数多,可在20-50S内完成。
⑤组数—S。因训练目的不同力量练习的组数不同。一般在3-6组之间。
第十一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二、选择题
1、有氧耐力的重量学基础最重要的是( )。
A.吸氧量, B.最大吸氧量, C.无氧阈, D.肺通气量。
2、下列生理学基础不属于有氧耐力的是( )
A.左心室壁显著增厚使心脏体积增大, B.肌红蛋白储量增多,肌毛细血管网增多, C.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D.最大吸氧量提高。
3、训练初期最大吸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 ) A.动静脉氧差的增大, B.肺活量的增大, C.血红蛋白的增多, D.心泵功能增强。
4、下列不适宜用来提高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是( )。
A.间歇训练, B.重复训练, C.变速训练, D.疾跑训练。
5、一般耐力主要依靠( )供能。
A.磷酸原系统, B.乳酸能系统, C.有氧氧化系统, D.无氧氧化系统。
6、决定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 )。
A.吸氧量, B.心室泵血功能, C.动静脉氧差, D.肺通气量。
7、力量爆发型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是( )。
A.有氧氧化; B.乳酸能; C.ATP-PCRr; D.乳酸能+有氧氧化。
8、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 )。
A.短跑运动员, B.投掷运动员, C.体操运动员, D.长跑运动员。
9、有氧耐力主要与人体肌肉中的( )有关。
A.糖原贮备量, B.脂肪贮备量, C.三磷酸腺苷贮备量, D.蛋白质贮备量。
10、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指标错误的是( )。
A.无氧阈, B.最大吸氧量, C.心输出量, D.氧债。
11、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要高,主要原因是( )。 A.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B.血液运氧的能力提高, C.慢肌纤维的百分含量增高, D.呼吸系统功能增强。
12、采用强度较低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长段落的间歇训练,主要是发展( )。
A. 无氧耐力, B. 有氧耐力, C. 静力耐力, D. 速度耐力
13、衡量肌细胞摄O2能力的最佳指标是( )。
A.肌纤维线粒体数量,B.有氧代谢酶的活性,C.动-静脉氧差,D.呼吸膜两侧Po2差。
14、氧脉搏是指机体( )。
A.从每分吸入气体中摄取的O2, B.从每次吸入气体中摄取的O2, C.从每分心输出量中摄取的O2, D.从每搏输出量中摄取的O2。
15、间歇训练法的特点是( )。
A.练习强度固定,间歇时间是依完全恢复而定, B.练习强度固定,每次间歇时间都一样, C.练习强度和间歇时间都有严格规定, D.练习强度不定,间歇时间严格规定。
16、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时机能反应的特点错误的是( )。 A. 动员快, B.反应大, C.恢复快, D. 反应小。
三、填空题
1、成人为了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基本生理活动约每分需氧___ml。
2、成人安静时的___和___相同,约250ml.min-1。 3、运动后恢复期的过量氧耗远大于___,说明运动后过量耗氧不仅用于偿还___所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___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4、无氧能力包括不需氧的___和___的运动能力。
5、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是___,外周机制是___。
6、肌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可用肌肉动静脉___来衡量,其值越大,表明肌肉细胞利用氧的能力越___。
7、间歇训练法它是运动员在一次练习后___恢复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
8、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和___等。 五、问答题
1、试述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2、最大吸氧量和无氧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
3、试述运动后过量耗氧形成的原因。
4、如何测定和评价人体力量爆发型(ATP-PCr系统)运动能力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B,A,D,D,C, B,C,D,A,D, A,B,C,D,C, B
三、填空题
敬如宾 1.250 2.需氧量,吸氧量 3.氧亏,运动中,运动后 4.ATP-PCr系统,糖的无氧酵解系统 5.心泵功能,肌细胞利用氧的能力 6.氧差,强 7.尚未完全
8.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代谢功能,心肺功能,神经系统的调控,激素的作用 五、问答题
1 答: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①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强有力的心肺功能能保证运动时充足的氧供应。研究表明,长期有氧训练的运动员,心肺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增强。评定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是最大吸氧量。
②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配布。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其有氧运动能力强。
③代谢功能。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绝大部分是有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密切相关的体内糖原和脂肪贮备量及糖、脂肪代谢有关酶的活性,都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④神经系统的调控。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耐受性(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⑤激素的作用。
2答:最大吸氧量与无氧阈都是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指标,最大吸氧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综合指标,而无氧阈是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最好指标。它们的应用价值: ①作为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与耐力运动成绩高度相关)。最大吸氧量还可作为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
②作为耐力运动强度的指标。 常用%VO2max作为运动强度或定量负荷的指标。 ③作为运动选材的生理指标。
3答:运动后过量耗氧是指运动恢复期内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运动后过量耗氧形成的原因:①运动后的量耗氧一部分是偿还运动中的氧亏。因为在较大强度运动的起始阶段,由于内脏惰性大于运动系统惰性,吸氧满足不了需氧量而产生了氧亏,运动中产生的氧亏在运动后来偿还。
②运动后的过量耗氧大于氧亏,主要是由于运动结束后机体仍处于较高的代谢水平,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都高于安静水平。所以运动后的过量耗氧一部分是由于恢复期内机体本身的高耗氧量。
4答:力量爆发型运动是以ATP-PCr供能为主的无氧运动。
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测定主要是测定人体肌纤维中ATP-PCr系统的供能能力。主要方法有玛伽莉亚和卡尔曼跨登台阶测验和黎惠氏纵跳摸高测验。
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肌纤维中ATP-PCr的贮量是影响和决定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所以人体肌纤维中AT P-PCr的贮量和ATP-PCr的供能效率(功率)均影响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也是人体力量爆发型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
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 二、选择题
1、运动性疲劳是由于( )。
A.运动引起,B.营养不足引起,C.训练环境不良引起, D. 训练过度引起。
2、疲劳时生理指标可能的变化错误的是( )。 A.背肌力和握力暂时下降, B.反应时缩短,
C.腠跳反射阈值增高, D.皮肤空间阈值增大。
3、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自由基学说认为错误的是( )。 A.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B.使膜受体、离子通道、膜拜蛋白酶以及膜的液态性、流动性改变,造成对膜的通透功能的影响,
C.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使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及ATP的有氧合成发生障碍, D.仅造成上述局部变化。
4、欲使运动中堆积的乳酸尽快消除,运动结束后应采用的措施错误的是( )。 A.平卧休息, B.从事其他运动项目的练习, C.活动性休息, D.整理活动。
5、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食用高糖膳食( )。 A.肌糖原恢复速度较快, B.肌糖原恢复速度较慢, C.两者都有, D.两者都无。
6、运动后恢复最快的物质是( )。
A.PCr, B.肌糖原, C.氧合血红蛋白, D.甘油三酯。
7、超量恢复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
A.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但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B.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还能永久保持。
C.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仅恢复到原来水平,不能超过原来水平。 D.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不能超过原来水平。
8、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错误的是( )。
A.运动强度, B.运动频度, C.运动持续时间, D.饮食。
9、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因素错误的是( )。
A.血液PH下降,B.机体严重脱水,C.血浆渗透压、血浆电解质浓度改变,D.A+B。
三、填空题
1、有关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几种学说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
2、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可将运动性疲劳分为____和____。
3、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____直至____运动神经元。
4、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____等,都是____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5、磷酸原在恢复过程中,恢复一半的时间是____,完全恢复的时间是____。
6、乳酸清除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_和____。 五、问答题
1、试述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制。
2、试述超量恢复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3、简述乳酸清除的途径及恢复时间。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A,B,D,A,A, C,A,D,D
三、填空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自由基学说 2.中枢疲劳,外周疲劳 3.大脑皮层,脊髓 4.线粒体,外周 5.20~30S,2~3min 6.氧化成CO2和H2O(70%),转化成糖原和葡萄糖(20%),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从尿和汗中排出(1~2%)
三、问答题
1.能量衰竭学说,代谢产物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中枢保护抑制学说 自由基学说 2.2~3min,15min 3.氧化成CO2和H2O,转化成糖原或葡萄糖,转变为蛋白质,从尿和汗中排出 4.先快恢复,然后缓慢恢 五、问答题
1答: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①能源物质耗竭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原因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②代谢产物堵塞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
③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引起。
④中枢保护性抑制。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⑤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能产生自由基。自由基化学性质性质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发生反应。因此,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2答: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随后又回到原来水平,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愈大,消耗过程愈剧烈,超量恢复也愈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减慢,甚至发生过度疲劳现象。
根据这个规律,在运动实践中要求在生理范围内肌肉活动量应尽可能加大;同时,第二次训练时间要安排在第一次训练引起超量恢复阶段,这样运动效果最好。
3答: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四条:①氧化成CO2和H2O(70%);②转化成糖元和葡萄糖(20%);③转化为蛋白质(少于10%);④从尿和汗中排出(1-2%)。
乳酸消除的速度与其产生的数量及恢复方式有关,工作时形成乳酸愈少,消除愈快。在极量负荷后,要完全消除堆积的乳酸,如采用静坐和平卧方式需要60-90min,如采用轻微活动方式,未受训练的人大约为30-40%VO2max ,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为50-60%VO2max则消除速度大大加快。
第十三章 儿童少年和体育运动 二、选择题 1、儿童少年骨成分与成年人比较,骨组织内水分和有机物( )、无机盐( )、弹性( )、坚固性( )。
A.多,少,大,差, B.少,多,大,差, C.多,少,差,大, D.少,多,差,大。
2、儿童少年肌肉发育尚不完善,表现为肌纤维( )。 A.较长, B.较短, C.较粗, D.较细。
3、通常,儿童少年的动脉血压( )。
A.比成人要高, B.比成人要低, C.与成人相同, D.与成人相比无规律可循。
4、儿童少年肺通气量相对值比成年人( )。 A.大, B.小, C.相等, D.不相等。
5、儿童少年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 )。
A.低于成人, B.与成人相同, C.高于成人, D.与成人相比差不明显。
6、儿童少年蛋白质代谢的特点是( )。
A.合成过程小于分解过程, B.合成过程大于分解过程, C.合成过程等于分解过程, D.合成过程随年龄递增。
7、儿童少年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表现为( )。
A.兴奋过程占优势, B.抑制过程占优势,
C.兴奋和抑制过程相均衡称, D.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 8、儿童少年疲劳和恢复的特点是( )。
A.容易疲劳,而不容易恢复, B.不容易疲劳和恢复,
C.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 D.不容易疲劳,而容易恢复。
9、各项身体素质自然增长速度顺序,从大到小排列是( )。 A.力量→耐力→速度, B.耐力→速度→力量, C.速度→力量→耐力, D.力量→速度→耐力。
10、挑选能成材的优秀运动员,一般应该选青春发育期是( )。
A.提早发育,发育高潮期缩短, B.提早发育,发育高潮期正常的, C.正常年龄开始发育,发育高潮期延长的 D.正常年龄开始发育,发育高潮期正常的。
11、构成运动负荷阈的因素错误的是( )。 A.负荷的强度, B.练习的持续时间,
C.运动的密度, D.动作完成的质量。
12、随着锻练效果的提高和学生体质的增强,机体对原有的生理负荷反应是(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明显反应。
三、填空题
1、儿童少年骨的弹性和韧性比较____,不易骨折,但____差,承受各种压力和肌肉拉力的能力____成人,易发生弯曲和形变。
2、儿童少年蛋白质代谢的特点是合成过程____分解过程,即处于____。
3、儿童少年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____,因而,心率____,且年龄越小,心率越____。 4、在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时,儿童少年血液中的乳酸含量要比成人____,且年龄愈小,血乳酸水平____。
5、儿童少年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神经细胞物质代谢____,合成作用速度____,所以,疲劳后恢复也____。 6、按照男女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男子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
7、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是____与____,通常把体育课适宜生理负荷
的平均心率标准定为____。
五、问答题
1、儿童少年运动系统有何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2、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有何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和训练? 3、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有哪些特点?
4、试分析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在体育课中如何掌握好负荷阈? 5、儿童少年青春性高血压的特点是什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对待?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A,D,B,A,A, B,A,C,A,C, D,B 三、填空题
1.较好,牢固性,低于 2.大于,正氮平衡 3.优势,快,较快 4.少,越低 5.旺盛,较快,快 6.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稳定阶段 7.心搏峰理论,最佳心率范围理论,120~140次.min-1 五、问答题
1 答: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①骨质柔软,骨骼细短,软骨较多,骨化尚未完成,骨质含有机物多,无机物较少,骨的弹性和韧性较而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的肌肉的拉力不如成人,容易在过大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
②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也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
所以关节活动幅度比成人大,灵活性和柔韧性均比成人好,但牢固性较成人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位,参加对抗性练习时应注意保护。
③肌纤维纤细,含水份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较多。②横断面积较小,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也小。因此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伸展性和弹性也差,容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
根据以上特点,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该注意:①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和掌握正确动作,要全面身体锻炼,避免一侧肢体或局部负荷过大。
②采用负重练习要注意负荷量,注意各肌肉群的均衡发展,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要注意小肌肉和伸肌的力量练习,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③在生长加速期,肌肉纵向发展,此时宜采取伸长肢体练习,弹跳或支撑自己体重的力量练习,16-17岁以及后增加专门性力量练习。
2答:儿童少年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动作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少年时期第二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分析与综合能力逐渐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据此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
①多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示范准确,精讲多练,用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顺口溜,口诀等形式教学。
②课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如游戏、小型比赛,并应多安排短暂的休息。
③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活动的能力 和有目的地加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3答: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特点:
①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各项身体素质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各种素质随年龄增长的速度从大到小为:力量-耐力-速度。
②身体素质的发展的阶段性。各种身体素质均从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增长阶段中又分快速增长速度和缓慢增长阶段。
③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在身体素质的增长过程中,各种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不同,其顺序:速度-耐力-力量。
④各种素质发展敏感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各种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增长的顺序有先有后,敏感期一般男子在7-16岁,女子在7-13岁。
4答: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生理学基础是心搏峰理论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心搏峰是指心脏的搏出量处于峰值时的心率水平。中学生为110—120次·min-1。最佳心率范围是指心输出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中学体育课的生理负荷,①应使平均心率保持120-140次·min-1;②要在心搏峰的心率水平上持续运动一定时间,使保持心搏峰值的时间较长,以发展心肌泵血功能;③应注意到心搏峰时心率水平并不高,每分输出量未达最高水平,心泵功能未发挥最大泵血效率。所以,在体育课中应有高潮,有心率出现高峰即达最佳心率范围高限的时间,以使通过体育课让青少年心泵血功能获得更好锻炼。
5答:青春性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增高,但一般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接近正常范围,高峰年龄为15-16岁,男生多见。身体发育迅速的少年多见。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①无不适应症状,可以不予治疗,经过一个时期自然会好,但要做定期检查。
②运动后无不适反应,可以照常从事运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应加强医务监督。
第十四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一、选择题
1、成年女子骨骼肌的重量约占体重的( )。
A.20%, B.45%, C.30%, D.55%。
2、引起卵巢排卵的原因是( )。
A.月经中期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突然升高, B.月经中期卵泡刺激素突然升高, C.月经中期黄体生成素突然升高,
D.月经中期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突然降低。
3、一般认为,在月经周期中机体运动能力的变化表现为( )。
A.月经前几天较好, B.排卵日最好, C.经期较好, D.排卵后一周内较好。
4、有人认为,女子比男子更适合从事耐力性运动是因为( )。
A.女子运动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所决定的,B.女子肌肉力量和收缩速度较差的缘故, C.女子体内脂肪贮备较多所致, D.神经的调控能力和神经兴奋传导速度较慢所致。
5、女子的柔韧性高于男子是由于( )。
A.女子运动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所决定的, B.女子肌肉力量和收缩速度较差的缘故, C.女子体内脂肪贮备较多所致, D.神经的调控能力和神经兴奋传导速度较慢所致。
6、女子爆发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 )。
A.女子运动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所决定的, B.女子肌肉力量和收缩速度较差的缘故, C.女子体内脂肪贮备较多所致, D.神经的调控能力和神经兴奋传导速度较慢所致。
7、与男子相比,女子的静力性力量( )。 A.低, B.高, C.稍低, D.稍高。
8、与男子相比,女子对静力性工作的适应能力( )。 A.低, B.高, C.稍低, D.稍高。
9、与男子相比,女子对动力性工作的适应能力( )。 A.低, B.高, C.稍低, D.稍高。
10、雌激素的主要作用错误的是( )。
A.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出现, B.调节正常月经周期和维持妊娠, C.注入外源性雌激素,对腺垂体促性激素的分泌有正反馈作用 D.刺激女性器官的发育和女性副性征的出现。
11、在女子月经周期中体温以( )。
A.月经期及排卵前期最低, B.排卵日最低, C.排卵后期最低, D.排卵日最高。
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C,C,D,C,A, B,A,B,A,C, B
第十五章 环境与运动 二、选择题
1、体温是指( )。
A.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 B.人体内部的温度, C.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D.人体表面和内部温度的均值。
2、正常人直肠、腋窝和口腔温度的关系是( )。 A.直肠>口腔>腋窝, B.直肠>腋窝>口腔, C.口腔>腋窝>直肠 , D.腋窝>直肠口腔。
3、体内产生的热量,实际上来自于( )。
A.细胞的物质代谢, B.细胞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C.细胞中的物质氧化过程, D.细胞从外界摄取的能量。
4、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的热量约占体内总产热量的( )。 A.70%, B.80%, C.90%, D.50%。
5、当环境温度超过30度时,机体主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散热( )。 A.辐散, B.对流, C.传导, D.蒸发。
6、自主性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7、在高原,使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缺氧, B.气稀薄, C.低气压, D.低气温。
8、水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完成与陆上相同强度运动时( )。 A.肺通气量增大, B.呼吸当量减少, C.吸氧效率下降, D.搏出量增加。
9、实际工作中常用表示体温的是( )。
A.腋窝温度, B.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 D.体表的温度。
10、热习服的重要标志错误的叙述是( )。
A.下丘脑体温调定点较高, B.热环境下安静和肌肉活动时心率减慢,
C.血浆量增加,使机体能容纳更多的热量, D.外周导热能力增强。
11、高原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表现错误的为( )。
A.2min以上的耐力项目,运动成绩下降, B.海拔越高,耐力跑的成绩下降越明显, C.短距离跑成绩反而提高, D.铅球、链球的成绩下降。
12、人体高原习服的表现错误的叙述是( )。
A.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的容积密度减少, B.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C.安静
正在阅读:
运动生理学习题(2011年全程复习资料)11-10
20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工程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12-02
点亮生命的明灯作文02-04
煤矿开采技术实习报告09-25
那一次我被冤枉了作文800字06-16
关于爱的作文02-05
企业招标承包经营合同06-02
数模范例 - 图文12-1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复习资料
- 生理学
- 习题
- 全程
- 运动
- 2011
- 合同书样本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1997年版)
- 计算机操作系统考试题B卷(2010)(参考答案)
- LNG-FPSO介绍 - 图文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4年级上册:第2课时《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教学设计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简介
- 基于JSP的个人主页的设计与实现
-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 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活动方案1
- 操纵市场行为及具体认定
- 广联达学习心得及江苏14定额说明及附录 - 图文
- 自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习资料要点总结资料
- 隧道施工突水、突泥事故应急预案
- ZEMAX 非球面透镜翻转参数的设置
- 发射光谱仪检出限不确定度
- 贵州电大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任务四-0004(资料)
- REITs最全解读
- 电子教案1
-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复习题(内附答案)
- 2018版高中化学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专项训练鲁科版必修2
- 材料力学性能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