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3-04-28 09:50: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安徽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范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2)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18.
2
三、发展目标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合肥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2)
(二)重点旅游线路 (37)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50)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合肥市 (50)
(二)六安市 (52)
(三)滁州市 (53)
(四)淮南市 (55)
(五)安庆市 (56)
(六)阜阳市 (57)
(七)亳州市 (58)
(八)淮北市 (60)
(九)宿州市 (61)
(十)蚌埠市 (62)
(十一)黄山市 (63)
(十二)宣城市 (65)
(十三)池州市 (66)
(十四)铜陵市 (67)
(十五)芜湖市 (68)
(十六)马鞍山市 (69)
第五章服务要素 (71)
一、旅行社业 (71)
二、旅游交通 (71)
三、旅游住宿 (72)
四、旅游餐饮 (73)
五、旅游娱乐 (74)
六、旅游购物.........................................................................................................................75.
3
七、旅游信息 (77)
八、安全保障 (78)
第六章市场开发 (79)
一、总体形象 (79)
(一)全省形象表述 (79)
(二)片区形象表述 (79)
(三)各市形象表述 (79)
二、市场结构 (80)
(一)国内客源市场 (80)
(二)海外客源市场 (80)
(三)重要细分市场 (80)
三、重要措施 (81)
(一)客源地建设 (81)
(二)中距离多种媒体联合营销 (82)
(三)远距离协作营销 (84)
(四)全国性促销 (85)
(五)海外旅游营销 (86)
(六)营销经费 (87)
(七)营销机构 (87)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 (88)
一、文化资源保护 (88)
(一)文物保护 (88)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8)
(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89)
二、自然资源保护 (89)
三、发展绿色旅游 (89)
第八章保障体系 (91)
一、加强统筹协调 (91)
(一)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91)
(二)提高旅游管理能力 (91)
二、体制机制创新 (92)
(一)开展创新改革试点 (92)
(二)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92)
(三)推进改组改制 (92)
(四)加大对外开放 (93)
三、旅游投资促进 (93)
(一)实施“5233“行动计划 (93)
(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93)
(三)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93)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93)
(五)完善价格和税费政策 (94)
四、旅游用地保障 (94)
(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94)
(二)建立土地收储机制.............................................................................................94.
4
(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95)
五、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95)
(一)塑造服务品牌 (95)
(二)加强市场监管 (95)
(三)建设诚信旅游 (95)
六、旅游人才保障 (95)
(一)建立旅游人才开发基地 (95)
(二)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96)
(三)加强旅游产学研合作 (96)
七、规划实施.........................................................................................................................96. 5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为发挥安徽省在资源、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安徽旅游对全国旅游业的贡献度,实现争先进位,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特制订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区划范围,共辖16地级市、5县级市、56县,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为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结合安徽省旅游发展需要,规划期限确定为2012年—2020年。其中,
近期:2012年—2015年;
中、远期:2016年—2020年
四、规划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安徽省旅游条例》(2005年)
《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安徽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
《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2015)》
《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
各市旅游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文化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
6
五、规划原则
(一)全局化视野
在规划和发展中考虑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是安徽旅游在全国旅游中的地位;三是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四是安徽从工业化中期向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演进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旅游业作为安徽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今后应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安徽旅游的主要指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已经位于中游偏上,应继续升位次、上台阶,进入全国旅游强省行列。旅游产业自身的复合型、与相关产业的互动性、与城乡发展的融合性越来越强,应按照复合产品、复合市场、复合产业、复合机制的模式,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加快旅游发展,促进安徽省的后工业化进程。
(二)差异化定位
总体而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复合”。对于独特性较高的旅游资源,充分立足资源本体,采取保护型利用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构建旅游特品。对于独特性不高的旅游资源,结合市场需求,采取精细化利用方式,构建旅游精品。对于同质化度比较高的旅游资源,实施市场细分、产品细分,采用创意型利用方式,构建旅游新品。按照“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专项旅游为拓展”的原则,形成龙头突出、聚集有效、新老接续、组合有序的旅游产品层次和结构。
(三)市场化导向
在规划和发展中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二是市场化运营机制;三是市场体系。应面向市场需求建设旅游产品,即使是独特性高的旅游资源,也避免单纯从资源出发确定产品模式。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对应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政府统筹、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业互动、社会共建”的模式,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运营效率和发展效益。遵循体系化的市场观,构建旅游客源市场、旅游消费市场、旅游要素市场三个市场体系,并实现一体化联通。.
7
(四)可持续发展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资源的严格保护;二是对资源的科学利用;三是发展绿色旅游;四是创造未来的遗产。按照相关法规和保护规划的要求,对可用于旅游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产品规划和管理运营。通过对资源的科学利用,加快价值实现,促进社会共享,提高对资源保护的重视和投入。按照清洁健康、低碳环保的理念,发展绿色旅游。通过适宜的旅游运营方式,实现对各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今天的建设就是明天的文物”,通过高品质、前瞻性的规划和建设,创造未来的遗产。
(五)协调化发展
统筹考虑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消费者、社区等方面的利益和要求,把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区域旅游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按照融合互动、体系化发展,努力实现多赢。皖南、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等四大板块,应结合发展阶段的不同,确定发展侧重点和适宜模式。皖南更加注重国际化,加快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皖江城市带应加快区内旅游一体化,加快旅游资本聚集。合肥经济圈应加快旅游同城化和产品化建设。皖北应完善休闲旅游服务要素,创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国民休闲旅游发展。.
8
第二章基础分析
一、资源分析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安徽全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数量众多。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 18972,安徽的旅游资源主类拥有率为100%,亚类拥有率在80%以上,基本类型拥有率在50%以上。
以黄山、西递、宏村、九华山、天柱山等为代表的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景区等,均是代表中国水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资源,形成了高知名度的旅游吸引物集群。
在资源的组合度上,安徽的人文、生态资源相结合,山、水、文、城、乡、泉资源等聚散有度。尤其是在皖南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深厚的人文遗产相交融,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皖北等区域,也存在不少生态人文魅力兼具的资源富集区,有利于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安徽省的整体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皖南区域有“风光秀丽”的两山一湖、“山水画廊”新安江、“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皖江城市带有“八百里黄金水道”皖江;合肥经济圈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巢湖、“中国七大基因库之一”的大别山;皖北区域有“河湖交错”的淮河湿地等。有大尺度的江河湖山,也有小尺度的林泉溪塘,可组合成群,也可独立成章。这些为安徽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安徽是一个文化大省,覆盖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时尚等多种文化类型。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各地方的文化特色都非常鲜明。皖南主要是徽文化、佛教文化和文房四宝等传统文化;皖江城市带旅游区主要是铜文化、钢铁文化、码头文化等产业文化和黄梅戏等戏曲文化;合肥经济圈主要是诗词文化、军事文化、红色文化等;皖北主要是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等。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安徽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提供了良好素材,也有利于建设文化主题的休闲度假产品。.
9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从全省发展情况看,皖南区域在资源利用方面走在前列,形成了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皖江城市带以都市旅游和主题游乐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产品比较突出;合肥经济圈的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和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特色;皖北的历史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产品。但总体上看,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还比较单一,在休闲度假产品建设上相对滞后,对历史文化资源、城乡社会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有效突破。
二、市场分析
(一)总量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和29%,增幅居中部第一,旅游接待总人数于2009年成为全国第14个过亿人次省份。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150.6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9.38%。2010年全省入境游客接待数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8位跃升至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由全国第21位、第17位和第18位,均跃升至第14位。在中部六省中,2010年,入境游客接待数量位居第一位,旅游外汇收入居第二位。
(二)结构稳中有变
安徽省客源市场结构多年来相对比较稳定。国内市场主要以长三角客源为主。海外市场以韩国、本日、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主体,已覆盖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皖南区域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国际市场多元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三)消费形式多元
在旅游目的上,海外游客以观光休闲为主,国内游客以观光休闲、商务会议、探亲访友为主。在旅游组织方式上,国内游客多以个人或亲友组织进行。在旅游时间上,近年来过夜游客比重有所增加,平均停留时间有所延长,但一日游仍占很大比重,说明在旅游产品结构转型方面加大力度。在消费结构上,购物、餐饮、.
10
住宿、游览为最大的四项支出,其次为长途交通和娱乐,旅游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娱乐性消费相对较低,仍有优化空间。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安徽旅游总体上呈现“北冷中温南热”的格局,即皖北区域的旅游接待量相对较小,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合肥经济圈的旅游接待量处于中间位次,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区域是全省旅游龙头,市场份额比重大。2011年皖南和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占到全省的50%。
三、产业分析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安徽省政府将旅游业发展纳入了“861”行动计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全省16个市全部成立了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以各级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主体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机制,旅游发展的公共投入逐年增加,旅游与文化、体育、商务、农业、工业、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2010年,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座,旅游强县35个,黟县进入全国首批旅游强县。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瓶颈总体取得突破。皖江黄金水道能满足五星级豪华游轮全天候停靠。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4E级枢纽干线机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高飞行区等级的机场之一。合肥、黄山两大机场开通至包括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境内外航线40多条。合肥开通至南京、上海、武汉动车,形成了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到武汉、三小时到上海的旅游快捷通道。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自驾车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修学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A级旅游景区近400家,星级饭店近500家,旅行社超过千家。“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方特欢乐世界等为代表的旅游景.
11
区群,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为代表的旅游目的地群,以黄山旅游集团、安徽省旅游集团、九华山旅游集团、天柱山旅游集团和古井酒店集团等为代表的旅游企业群。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各地非常支持旅游业,但政策和措施局限于各自行政区划,区域旅游协作的紧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跨区域旅游产品,包括省内的“两山一湖”、池徽古道、八公山等,跨省的长江水道、淮河、黄河故道、新安江、徽杭古道、大别山等,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省内市与市之间、省内与省外之间,在市场整合、产品开发、服务衔接等方面的无缝化、便利化程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机遇与挑战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安徽旅游业面临十分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也存在着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我国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安徽省也把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认识,促进思想解放,加大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合力,营造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我国居民消费进入快速升级阶段,旅游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安徽省毗邻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重要消费市场,并通过立体交通网络与环渤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紧密连接,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旅游市场客源和合作发展空间。
安徽省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基本建成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完善港口和机场布局。尤其是高铁、高速、航空和港口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将有效提高安徽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集散能力,为旅游目的地发展和产品建设创造更加优良的条件。.
12
(二)面临挑战
长三角城市群、大武汉城市圈等安徽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国际化、城市化、后工业化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旅游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旅游产品更新和旅游服务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以迪斯尼乐园、台儿庄运河古城、大同古城、欢乐谷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推进,为居民的本地休闲和近距离度假创造条件,为中长距离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吸引物,这对安徽保持和扩大这些地区的旅游客源以及形成旅游分工格局构成巨大压力。
中部六省均把旅游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虽然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但在客源市场上与安徽省重合度高,同样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等重大机遇,都在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培育多元化旅游产品,创新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快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山东、河北等省也在采取各种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多方资源,进一步提高旅游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五、分析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安徽旅游无论从资源基础、产业体系、市场空间,还是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的潜力,同时也面临一体化不足、外部竞争加剧等压力。
在国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在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下,各省区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安徽旅游业将面临“不进则退、不快则退、不好则退”的激烈竞争局面。这种竞争,既存在于客源市场层面,也存在于旅游投资层面,既存在于利用外部资源层面,也存在于留住内部资源层面,将影响安徽旅游业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
作为一个多功能、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和谐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国内旅游的激烈竞争,必须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正视差距,积极应对,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旅游强省建设步伐,在全国旅游分工格局中争取有利地位,在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进程中作出新贡献。.
13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争先进位、兴旅惠民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和产品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安徽旅游业对全国旅游业的贡献度,建成旅游经济强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发展任务
提升产业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产业体系,推进协调发展,在结构调整中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中进一步彰显作为,在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一步彰显作为,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进一步彰显作为,在扩大开放聚集发展要素中进一步彰显作为,为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和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
1、升级进位,促进兴皖富民。
充分发挥安徽的旅游资源优势,采取优先发展措施,形成优先发展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纳入政府发展战略和规划并予以实现,提高安徽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使旅游业成为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领域,成为满足大众需求、加快消费升级的重要领域,成为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领域。
2、提质增效,推动转型发展
加快安徽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张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增加产业功效。巩固观光旅游基础,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优化旅游产品结.
14
构,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与旅游目的地建设。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消除所有制歧视,积极利用海内外资本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产业的资本集中度、技术密集度和知识聚集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消费快速增长。
3、完善体系,实现创新发展
按照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主体发育,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开放。顺应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打破旅游产业传统边界,通过要素链接与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发挥旅游业对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产业的促进作用,推进旅游业和工业、农业、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的互动发展。加大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力度,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推进节能环保,发展低碳旅游,降低旅游生产单位能耗、减少单位碳排放量。
4、全面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按照“政府统筹、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业互动、社会共建”的模式,提高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和发展效益。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加大旅游公共营销力度,有效提高安徽旅游形象。按照“皖南率先,皖江跨越、皖中提升,皖北突破”的思路,实现旅游区域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中心城市旅游功能,提高乡村生活品质,推动旅游业与城乡建设协调互动、全面发展。
二、发展战略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结合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以大聚集催化大产业,构建若干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聚集区,实现龙头带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资源、不同市场,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创造条件,积极引导,提高全省旅游业的资本集中度。
提升龙头旅游区。分为两个层次:全省龙头旅游区,以跨地市的区域型旅游线路、旅游区或旅游带的方式;市级龙头旅游区,每个市每年至少确定1个以上的龙头旅游区,原则上每年不超过3个。通过对龙头旅游区的重点支持,形成一流旅游吸引物集群。.
15
构建旅游产业聚集区,围绕龙头旅游区所形成的旅游要素聚集地。分两个层次:省级聚集区,主要围绕世界遗产、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品牌的旅游区形成,包含该品牌旅游区;市级聚集区:围绕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中央休闲区等,形成聚集区。
壮大旅游经营主体。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鼓励旅游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管理公司。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奖励鼓励等措施,支持省内主要旅游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支持省内外大型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参股、资产重组等方式,进入安徽旅游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领域。
培育旅游要素市场。旅游产业要素包括资源、资金、土地、人才、信息、科技、文化、管理、产权等。通过旅游要素市场的运营,促进旅游服务要素和资源、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旅游资本要素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设立安徽省旅游要素交易市场,选择地点为黄山市或合肥市。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产品结构升级。转变单纯依托文物和自然景观的发展观念,按照市场细分态势,依托资源条件,在产品内容、形式、组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提升,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产业综合价值。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是安徽旅游中的“短板”,需要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是不可分割的,应相互协调,同步推进。商务会展等专项旅游产品,也应在统筹协调原则下,加快推进。
旅游品牌升级。观光旅游要形成以5A级旅游区为龙头、4A级旅游区为基础的格局。休闲度假要形成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基础的格局。专项旅游要在商务会展、乡村旅游、户外运动、自驾车旅游等方面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重点旅游区,应树立“中国顶级,世界一流”的目标,通过高质量的规划、保护、提升、建设和营销,从精品走向极品,争取成为中国旅游区的标志。
城市旅游功能升级。城市是未来旅游产业的基地,旅游中心城市是旅游发展格局的核心。立足“城市即旅游”的理念,细化旅游城市类型,构建景观城市、休闲城市、度假城市、主题城市,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为安徽旅游带来增量吸引物。乡村旅游功能升级。坚持发展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乡村旅游从民俗接待向乡村休闲度假转变。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专项政策,促进乡村旅游纳入城市旅游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一批特色旅游.
16
小城镇,一批乡村度假区,一批专业旅游特色村。
产业园区景区化。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安徽省将形成各类新型产业园区。已建、新建和待建的产业园区,应按照A级旅游区的标准,进行提升、规划和建设,并鼓励其创建A级旅游区。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建设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是提高旅游信息、旅游集散、旅游交通、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厕所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消费。
旅游集散体系提升。全面提高各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的接待能力。重点旅游城市在主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要建立市内分中心,有效增加城市间旅游客运专线。在主要交通枢纽等地设立公益性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游客聚集区设立政府公益性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游客服务站。建立覆盖全省的散客旅游票务预定、销售系统和覆盖主要旅游区的散客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三个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合肥市、黄山市、蚌埠市。其中:合肥市按照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和全省旅游中心城市的要求,按照特大城市的规格,提升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和城市旅游功能;黄山市按照长三角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和皖南旅游中心城市的要求,提升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蚌埠市按照皖北集散中心城市的要求,提升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和服务功能,成为皖北与合肥经济圈对接的旅游交通枢纽。
旅游信息体系提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营销体系,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一卡通”为重点,深入开展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以合肥、黄山、芜湖、池州等重点旅游城市为核心,有步骤地推动全省旅游呼叫中心体系建设。提高交通引导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国际通行的查寻模式衔接,道路系统与地图系统协调一致的多方位指示引导体系。
旅游交通体系提升。结合“十二五”交通规划,推动全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尤其是连接重要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高速公路通道。在主要交通干线建立导引体系、汽车驿站体系、自驾游信息体系和汽车俱乐部等市场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密切关注航空旅游市场需求,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为旅游业界和民航机构联合开辟国际航线搭建平台。发挥高铁在拉动长距离客源中的积极作用。结合省内高铁网络建设,推进省内铁路沿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将高铁站点作为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多种交通工具的无缝衔接。联合交通、水利等部门,推进省内长江、淮河等主要航线的旅游码头的建设与运营。
旅游安全保障提升。建立完善的旅游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紧急救援系统、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所应急系统、旅游保险系统,为游客营造安全、高效、放心.
17
的旅游环境。重点推进安徽“全要素旅游保险”系统建设,拓展和延伸旅游责任险的
产品和服务,充分保护、保障旅游企业和游客的利益。
旅游厕所提升。以“生态环保”为建设理念,以《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为建设标准,以政府主导扶持、社会参与为基本模式,以新建、改造、提升为主要
措施,彻底消除旅游交通节点、旅游景区(点)、重点旅游城镇、旅游集散中心的
旅游厕所短板。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设立旅游公共营销中心。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化运营的模式,多渠道募集资本金,
招募专业人士,设立安徽旅游公共营销中心,承担全省的旅游公共营销任务。聘请
海内外旅游营销专业人士,组建“安徽旅游营销智库”,为安徽旅游营销提供建议和
咨询。
开展旅游联合营销。坚持政府和企业相结合、传统和现代方式相结合、国内和国际
相结合,形象宣传和产品营销相结合,确定宣传营销主题,制定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对主要旅游客源市场进行针对性促销招徕。建立旅游促销的部门联动机制。各
级旅游部门要发挥策划、组织、协调作用,把旅游促销融入经贸、文化、外事等系
统的工作中。
提高旅游营销经费。全省的年度旅游促销经费规模,应不低于全省旅游总收入的0.5%,并按照一定比例增长。适时设立安徽省旅游彩票,所得收入用于安徽旅游公共营销。设立专项基金,对旅游营销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士和机构,予以奖励和表彰。
强化旅游形象推广。将“旅游难忘安徽”作为全省旅游总体形象,通过多媒体、多渠
道予以强化和推广。制订专项方案,策划各种活动,加大广告投放,通过多种技术
途径,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宣传,将“旅游难忘安徽”上升为全省的品牌工程,
实现全面拉动,成为各部门、各行业一致对外的宣传形象。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坚决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遵照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做好各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旅游、环保、文化、林业、水利等部门应加强协调,统筹兼顾资源保护与开发
利用。
实施“绿色旅游行动”,坚持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类旅游资源,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和
技术,降低旅游经营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支持和奖励旅游企业创建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餐馆等,构建绿色旅游接待体系。.
18
正在阅读: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04-28
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天津卷)word版有答案05-17
某某某同志考察材料01-09
给父母做早餐作文600字06-17
维稳情报信息员和维稳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07-03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交底(1)06-29
这次,我没有低头作文400字06-28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成语及惯用语训练试题04-25
综合楼模板支撑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12-20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安徽省
- 总体规划
- 旅游业
- 发展
- 2016-2022年中国新型纺织纤维市场规模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 物业品质管理六大注意要素【精编版】
- 【完整版】2019-2025年中国板翅式换热器行业基于产业周期研究与战略决策咨询报告
- 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上册M2-3Thesearemyparents教案
- 精装修施工方案(改)
- 公司晨会管理规章制度
-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一个接一个》课后练习题(带答案)
- 备案项目网上申报-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项目(申报大纲)
- 合规课件 北京2013北大
- 信息技术小学五年级SCRATCH试题
- 2016年外交学院基础部80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2018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台湾新代数控系统SYNTEC CNC应用手册V10
-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1
- 烟草育种学复习总结(重点)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主题教学教学设计
- 华为技术 公司审计部报告
- 边坡支护锚索施工安全操作规程
- 起重机小车设计说明书201112
- 201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808电路原理考研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