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整理大全精华版
更新时间:2024-05-15 05: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政治经济学的笔记整理推荐度:
- 相关推荐
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难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2. 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3. 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
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4.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需要拓宽,应是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和经济运行,将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范围 第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
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以局部发生变化或实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再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关系所能变化的程。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 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力所决定,它又对生产力超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
反应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互适应,适合生产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试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跟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第三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1.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两个既要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
的量的变化
3. 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
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况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4.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史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应国民经济质
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一、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涛;价值是商品所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存在矛盾。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的不同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劳动。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实践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欢喜,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二、商品价值的决定
1.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 2.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各个商品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程正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第五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互相关系。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时互相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师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⑴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⑵ 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⑶ 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第六章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有时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统一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工人在生产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在价值增长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这就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
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上次资料的价值表现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本,因而,资本又有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越是增大,才越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累感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第七章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新生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它的物质要素在审查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需待全部失效后才一次更新。
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审查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是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此外,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也把它列入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首先,划分的根本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期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源。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产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声誉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 ⑵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Ⅰc+Ⅱc
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Ⅰ(v+m)+Ⅱ(v+m)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⑴Ⅰ(v+m)>Ⅱc ⑵Ⅱ(c+m-
mm)>Ⅰ(v+) xxm)=Ⅱ(c+△c) xmm)+Ⅱ(v+△v+) xx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⑴Ⅰ(v+△v+
⑵Ⅰ(c+v+m)=Ⅰ(c+△c)+Ⅱ(c+△c) ⑶Ⅱ(c+v+m)=Ⅰ(v+△v+第八章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
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 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
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权不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商品价值公式w=c+v+m不变(c+v)+m即k+m.。
3. 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此,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
本,但是在物质形态上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4.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东西,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不同的是,如果把它作为可变
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资本,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农民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 形成极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 生产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极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而有两种形态:极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和极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 ⑴极差地租第一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极差地租。 ⑵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是由于再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基础地租。 3.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所形成的。
绝对地租生产的条件是农民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并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只要还存在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就不会消失,租种任何土地依然必须缴纳绝对地租。但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既然发生了变化,他就不再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了。马克思指出,这时绝对地租就是:在租金的名义下,把它的租佃者的一步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作刮走,即来自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一步分工作。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第一,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
第二, 20世纪初列宁曾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
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第三,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四, 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
第五,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
会生活的各方面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列宁明确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实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使
世界各地、各地区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密结合的趋势。
2.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个别原因是:(1)新科学
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同学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3. 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注意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
师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4.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
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得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所以,垄断资本主义是过度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1. 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第一, 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 第二, 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第三, 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得形式。 2. 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第二,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 第三,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第十二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源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实现和消除两极分化。 4.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资本,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
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紧急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聚精会
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市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邮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
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以后,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3、 收入政策
社会主义宏观他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⑴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目的。⑶收入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持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克服收入非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合理差别和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防止贫富两极分化。⑷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的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入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 产业政策。
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即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抑制政策,即限制和紧缩什么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即以某种新兴的、效益和效率高的产业,取代原有的某种传统的、效益和效率低的产业。
第二十章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不需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说的与效益的相互关系。
经济效益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再生产活动中取得一定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越少,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紧急效益就低。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⑴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⑵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础依据。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第一, 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另一方面,经
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二, 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在
动态上的比较,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两者是不同的经济指标。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快,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一定好。当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发生不一致时,决不应求速度效益,而应使经济增长速度服从经济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二十一章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权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
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我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⑵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⑶加强环境保护,实行生态平衡。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21世纪,我国知识刚刚跨入小康色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得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因为小康生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多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3 000美元,相当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未全面达到,尚未稍不分人没有脱贫或解决了温饱而未达到初步小康。而全面的小康水平,除了物质消费外还包括精神消费,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外还要满足发展需要,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实现小康。
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既是我国小康生活的现状,也是我国所面临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使我国的小康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第二十二章
a)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长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依赖外力,迷信外国,也是十分有害的 b) 利用外来资金
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⑴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⑵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靠科学技术水平。有益于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⑷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长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财政信贷。它包括:⑴出口信贷;⑵政府贷款;⑶银行之间的往来;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⑸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第二,商品信贷。这主要是指补偿贸易以及某些加工装配业务中利用的信贷。第三,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两种。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下几项重要原则:第一,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第二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偿还能力、配套投资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为,不能单凭主管愿望行动。第三,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第四,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和提高政策透明度。
正在阅读: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整理大全精华版05-15
xxx水电站帷幕灌浆试验报告06-23
新的一年新的愿望作文500字07-03
山东菏泽纺织业正向国际高端品牌“看齐”04-18
汽车车窗装饰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3-08
基于二维图像的三维人脸建模05-17
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03-18
收费标准(桂价费〔2007〕301号)08-3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政治经济学
- 难点
- 整理
- 重点
- 精华
- 大全
- 氩弧焊安全操作规程
- 大学生艺术团汇报表演暨迎新晚会 新闻通讯稿
- 广州花园酒店五至十层客房升级改造项目及广州番禺丽江渡假
- 高级工题库(1)
- 2018年中国一氧化碳行业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目录) - 图文
- 重金属汇报
- 鏌愮煶鍚夐珮閫熷叕璺?埧灞嬪缓绛戝伐绋嬬洃鐞嗗悎鍚屾?RF2宸
- 保险业反洗钱培训考试题库
-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 房地产投资教案(15周上传)
- 2013安全教育日方案
- 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期中复习题)第一章勾股定理
- 住院收费员日结报表讲解
- 天津市河北区2019年高三一模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基于单片机的电热水器毕业设计
- 全国2013年1月自考高级财务会计试题和答案
- 2019年中国头孢克洛市场深度调查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定制版)目
- 数字通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 县标准厂房建设进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