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高三语文综合演练专题13--论文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3-04-19 22: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三年高考2年模拟高三语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让科学发展观主导发展的思维
陈家兴
北京市上半年GDP增长8%,增速全国最低,质量却排第一。这不是经济出现滑坡,而是北京着眼科学发展战略布局,主动降速度、调结构、转方式,以把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权。年初,中央将今年GDP增速定为8%左右,全国大多数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均超过9.6%的水平。
发展是快好还是慢好?不可一概而论。有的快是擘画蓝图的神笔,有的快则是祸害的源起;有的慢是勤修内功的表现,有的慢则是不思进取的懈怠。
发展可以快,但不能忽视了它的要素和内涵。低质量的发展,建不成现代化强国。不安全的发展,带不来人民福祉。不公平的发展,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结构不合理的、低水平的发展,经不起市场的风浪、变幻的风云。不科学的发展,难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无视这些基本道理,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发展速度该降的不降,如同“沙雕”巨轮,外形好看,却试不得水,更承载不起东方大国的扬帆远航。
发展应当统筹兼顾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社会和文化的整合力、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承受力。自然资源大多取之有尽,用之而竭,吃了子孙的饭,把生态破坏了,把所得投进去也难再修复。把人们生存的环境污染了,生活质量就下降了。不注重社会整合,不注重文化培育,不注重人的精神调理,人们就会丧失生活的乐趣,降低幸福的指数。无视这些基本道理,无视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一味追求速度,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
科学发展观是一门思维科学,看待事物讲方法,分析问题讲辩证,要求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发展正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抓住机遇把经济搞上去,历史未必总把机会留给中国。但一些地方、行业、领域的发展实际千差万别,面临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讲求一致的发展速度是教条和机械。具备了条件和能力,注重了发展的要素和内涵,兼顾了发展的各方面利益,完全可以走得快一些,慢下来就是精神懈怠。相反,不顾条件和实际地大干快上,这样的快也不是科学发展。
据报道,全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30多个城市欲建“金融中心”,若干城市不适合建地铁也要上,一些地方都在不惜大肆举债搞建设,不少地方、行业、领域在一窝蜂似地宣称“跨越式发展”。是否坚持科学发展?不妨用科学发展观这面“镜子”照一照,用这把“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正科学。
重大决策事项只请意见相同或相近的专家,只听一面之辞,常常使科学化、民主化的决
学发展的理念,才有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坚定和自觉。
(《人民日报》2011年8月)下列现象不属于“发展可以快,但不能忽视了它的要素和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低质量的发展,建不成现代化强国。不安全的发展,带不来人民福祉。
B.不公平的发展,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
C.结构不合理的、低水平的发展,经不起市场的风浪、变幻的风云。
D.传统工业化道路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不兼顾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科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还要补充和强调的是,从文学上说,《红楼梦》是部大悲剧,而从哲学上说,则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相通。
曹雪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鲁迅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的确布满悲凉之雾,它对世界是悲观的,对人是悲观的,对情爱是悲观的。无论是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还是《红楼梦》预示命运的总结曲都极为悲观。曹雪芹认定,人生没有意义,说到底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这个世界到头来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也不剩。没有谁可以充当救世主,没有人可以挽救美好生命的毁灭和世界的堕落,无论是儒、是道、是释都挽救不了、改造不了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荒诞社会。正是这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所以《红楼梦》的思想才深刻,才不制造任何幻相、任何乌托邦,才一反中国大团圆的老套,如实地呈现美好的生命一个一个被浊泥世界所吞没。受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红楼梦》文本中设置了三只冷观贾府的冷眼:一是冷子兴,二是秦可卿,三是妙玉,他们都带出悲观的结论。冷子兴一开篇就说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秦可卿在临终前托梦对王熙凤说的那番话,全是“盛筵必散”“诸芳散尽”“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的悲观预言。而妙玉偷听林黛玉弹琴更是预感到断裂之声的不祥之兆。三者全是曹雪芹的悲观主义眼睛。《红楼梦》有大梦,但没有肤浅的乐观主义和肤浅的浪漫气息,这正是他有一种与叔本华相似的哲学意向。贾宝玉说:“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这种话,简直与叔本华说的话如出一辙,而且说在叔本华之前。叔本华正是说,“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被生下来了”,不仅生下来为多余人(如同补天时多余的石头)是
错误的,而且压根儿就不应该生,出生就是错,这是对人生多深的绝望。难怪贾宝玉要对同到尘世来走一回的知己林黛玉说出如此至伤之语:“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复得。”
曹雪芹悲观主义的彻底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生的怀疑,而且认定人性不可改造。这一点,高鹗在续书中很了不起地领会了,保留了贾宝玉在与薛宝钗结婚之后的那一场辩论,他表明了这样的观念:“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之心又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跳出这般尘网?……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在叔本华看来,世界只是表象,人也只是一个进行表象者而已,并没有实在性,这与曹雪芹的空为本体、诸色乃是幻相的色空哲学完全一致。由于世界是人的表象幻相,因此现实世界的存在同人的梦境就没有多大区别。于是,东西方这两位智者便不约而同地道破一个悲观主义哲学,这就是“人生乃是一场大梦”。叔本华说:“人生和梦都是同一本书的页子,依次连贯阅读就叫做现实生活。”曹雪芹就说:“悲苦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整部《石头记》也不过是人生一梦而已,因此,两个划给人生的句号便是“归于空”(佛教理想)或“归于梵天”(叔本华推崇的印度教理想)。
王国维的天才之处正是他敏锐地感觉到叔本华与曹雪芹的哲学相通,而且是在悲观主义哲学上相通。尽管他的论述的主要语汇是悲剧,不是悲观主义,也未能完全穿透与把握叔本华、曹雪芹悲观主义的彻底性内容,但他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鲁迅语),毕竟为我们打通并嫁接了东西方的悲观主义哲学血脉,使我们今天有了再认识的可能。
1.(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等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内容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的能力。A项,信息源在第一段中,“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是整个战略计划将产生的结果,不是条件,逻辑关系倒置了;B项,信息源在第三段中,“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这样”指代的是“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用“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解释“这样”不合文意;D项,信息源在第四段“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而选项的表述是“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将一般情况解说成了绝对情况。
【答案】 C
1.(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
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的含意”错。
【答案】 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
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答案】 C
2.(2011·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文中并未说“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而是说从近代开始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前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
【答案】 A
6.(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们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
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
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2)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解析】统观全文,都是围绕为什么要与自然共济来写的。作者先提出人类不能改造自然(论据),因而,人类应与自然共济,这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 C
7.(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做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的,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
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
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
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
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解析】B项,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选项中说“在……
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项,信息源在第5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项,信息源在第6段,选项中说“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
【答案】 A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
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
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
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解析】“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与原文中“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表述正好相反。
【答案】 D
8.(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考点一理解重要概念高考试题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功的电影明星凭借天赋和种种机缘,可以缩短其成长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借角色成名。
B.明星的门槛降低,与明星培育的成本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上电视不一定要扮演某个角色。
C.创造流行趣味要商业文明和大众传媒合谋并要明星配合,明星则可成为这种趣味的代表。
D.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成为明星。
【答案】 C
9.(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
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
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
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解析】由原文中的句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可知,“瓦脊、脊吻、重脊、脊兽”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言外之意还有一些不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因此A项错误。
【答案】 A
10.(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解析】此项后半句原文无此意,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答案】B
13.(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理解重要概念”高考试题7)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使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强加因果,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答案】 D
14.(2010·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理解重要概念”高考试题8)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德育视野”,可见其关注的不止是人的生存状态。
【答案】 A
15.(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
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父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体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体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下面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A.强调生活艺术化。B.强调心中之山水。
C.强调艺术模仿自然。D.强调主体之外的自然。
1.(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考点一理解重要概念高考试题1)
空间的一种形式,它也只能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
【答案】 D
2.(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考点三筛选整合信息高考试题7)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解析】“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错。作者认为,钟表的旋转摆动,标志时间的循环往复,而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 D
3.(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考点三高考试题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解析】C项,用了“只……才”这个表示唯一条件的句式。原文说:“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祠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皇帝、大官,是被重视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说法太过绝对。
【答案】 C
4.(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考点一高考试题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解析】文中第三段作者对“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并没有否定,而是认为“都有根据”。所以,“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脱离原文,属主观臆断。
【答案】 B
关系。
【答案】 C
6.(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原文见考点一高考试题9)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解析】C项,把歌和音乐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二段“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表明这两者是一体的,另外借助音乐更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的是“诗”而不是“歌”,选项把两处信息混淆在一起,曲解了原意。
【答案】 C
(2)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
【解析】原文首段论述了诗的原始功能,可根据以下语句加以概括:“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答案】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7.(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
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做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解析】A项,“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不准确,不能只看第①段,还要看第③段。因为第③段说:“文学艺术……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D项,弄反了原意,第⑥段是说:对于欣赏者来说,“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做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绝对的顺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B项,是对第④段下面句子的概括:艺术家“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C项,与第④段下面的句子是同一个意思:“所谓要在‘非我’
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E项,是对第⑥段下面句子的概括:“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答案】AD
(2)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解析】艺术创作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这是第④段论述的问题,主要是从创作的目的来说明。艺术创作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创作,所以艺术家不能“失‘我’之所以为‘我’”,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艺术欣赏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这是第⑥段论述的问题,主要是从欣赏的要求来说明。艺术欣赏必须走进作品,化“我”为“非我”,但是又不能迷失“自我”。只有走进作品,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只有不迷失“自我”,才能对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和“鲜明的个性”。
【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8.(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
正在阅读:
2013年高考高三语文综合演练专题13--论文类文本阅读(解析版)04-19
安全系统工程复习题附答案05-14
第十章稳恒磁场11-14
陈安之梦想板03-18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七中学2020至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03-21
...孝庄太后力挽狂澜,下令“改朱批,行蓝批”,,并将大病初愈年仅八...02-09
轮机长管理船舶经验谈11-22
越位的世界,我们的江湖10-28
- 1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综合演练2
- 2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 32018年高考语文 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 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 4专题17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高品质版
- 5(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英语复习专题四介词和介词短语综合演练外
- 6(寒假总动员)2015年高三语文寒假作业 专题13 小说阅读之形象、语言(练)(含解析)
- 7三年高考(2017 - 2019)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3图文转换(含解析)
- 8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非连续性文本)B(含解析)
- 92018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 102016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演练:13 论述类文本阅读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演练
- 高三
- 语文
- 解析
- 文本
- 高考
- 专题
- 论文
- 综合
- 阅读
- 2013
- 13
- 电大管理学基础复习指导综合练习题(小蓝本)选择判断简答
- 什么是受到行政处罚?有哪些种类?
- 小学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交流发言稿
- 如何评价一节课是“成功课”?
- (word完整版)美式英语单词大全与英式英语单词对比词汇大全,文档.
-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 15.白鹅一课一练(含答案)
- 2022年六一儿童节节目主持词(最新版)
- 南昌市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1)
- 节目人与自然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 员工食堂问卷调查问卷
- 部编人教高中英语必修词汇表
- 第四单元创新题作业设计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
- 2022年初中作文指导:中考语文命题作文写作技巧
-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试题习题大全
- 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 六年级正面描写作文教案
- 辽宁省丹东市2022届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有答案
- 小学生作文讲座材料
- 钢铁雄心3非官方新手教程
- 微电影拍摄的实践心得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