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8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语言题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04-13 05: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突破练18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语言题)

(时间:45分钟满分:54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

九日①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②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③。

:怎似。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

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

(2)“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 1 -

- 2 -

3.阅读下面这首南朝古诗,完成第(1)~(2)题。(9分)

酬周参军

吴 均①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开门见山,向友人诉说悒郁的心情,“忧人”起居颠倒,怅而无欢,无事可做,只得倚门远望。

B.“江南霜雪重”是泛说秋冬以来的天气,下句诗人自比相如,天寒衣单,隐含着无限的辛酸与不平。

C.诗人写望远时所见的景色有云景与雨景,云“沈”有质重感,雨“细”有迷蒙感,的确是宛然如画。

D.全篇以忧怀开端,以琴酒收结,诗人并没有在艰难困苦的折磨中哀伤不已,而是体现了豁达超然。

(2)“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两句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

:晚唐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西京洛阳后欢欣鼓舞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B.颔联用“千年计”与“一日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鄙视。

C.“疾风雷”,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迅速颁布到西京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快意,而本诗又含有功业无成的伤感。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妙处。(6分)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i3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