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

更新时间:2024-04-12 13: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山中学2014级高一历史学案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新中国经济建设分期及特点】

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1953年——1956年底 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4.1978年—— 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预习案】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生产力领域) 1、条件:

①政治:新中国建立,人民政权巩固

②经济:1952年底, 。 ③政策:1953年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④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指导: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1)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

(2)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同时并举。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内容:集中发展 ,相应发展交通、轻、农、商业;有步骤的进行 。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

4、成就: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 ,初步形成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由私有制到公有制)

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适应 的要求,早日建成 。 2、性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过程:

(1)农业:1953年试办 ;1955年掀起了兴办 的高潮。 (2)手工业:1953年试办 ;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建国后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 轨道; ②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 ; ③1956年,实行 。 4、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 基本确立,为 开辟了道路。

1

黄山中学2014级高一历史学案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 (一)中共 “八大”(1956年)的正确决策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2)总任务: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发展。

3、评价:在八大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起来。 (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失误的原因:

(1)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冒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受苏联影响,中共缺乏经验。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具体表现: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 会议提出。

②内容: ③影响:轻率的发动了 和 。 (2)开展“大跃进”——生产力角度 ①特点:以 为中心

②消极影响:A.使 严重失调;B. 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特点:“ ”:大指规模大,公指公有制程度高)

②消极影响: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 低下;

B.严重 。

(三)调整: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的 “八字方针” 1、提出: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 2、内容:“ ”(核心:调整)

3、结果: 1962年底 ,城乡人民生活有所 。 四、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文革

影响: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 。 【知识树构建】 2

【重难点突破】

1. “一五计划”为什么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借鉴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的关系?

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探究案】

【要求】1、在完成预习篇基础上,自主思考探究案中问题,找出答题思路和方法,列出答题要点,用另色笔标注自主探究遇到的疑难部分或填写在【我的疑问】处;以便课堂上探讨,解疑答惑;——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必须做。2、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力量完成探究问题;3、各组组长指导协调探究任务的完成,安排专人做好相关讨论记录,并确定进行成果展示的同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

材料三

“一五”(1953年至1957年)到“二五”(1958年至1962年)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单位:%

总值 第一产业

100%D.4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50% 25 30.6 337.5 32.6 29.9

0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材料四 山西故县“小、土、群”大炼钢铁的场景。(“小”即小高炉,“土”即土法炼钢铁,“群”即群众运动)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 概括材料二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影响。

(3)材料三从“一五”到“二五”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巩固案】

1.“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主要是指 ( ) A.加强西部地区交通建设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2.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3.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

1954(%) 1957(%) 因是( )

贫农、中农 91.4 2.7

集体 8.6 97.3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 农业产值 粮食 棉花 原计划 实际达到 比上年增长8.5% 比上年增长11.6% 3 216亿斤 3 400亿斤 2 200 7万担 2 400万担 A.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文革”

5.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

会议 1956年中共八大 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粮食产量指标 2500亿公斤 7500亿公斤 棉花产量指标 4800万担 15000万担 A.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 B.出现大跃进运动 C.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实施“一五”计划

6.语言的变化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中国近代人们叫煤油为洋油、火柴为洋火、自行车为洋车。改革开放以来,洋油、洋火、洋车这些名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了。这说明

A.人们喜欢追求时尚 B.中国人不再崇洋媚外

C.中国脱离了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7.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可见

5

当时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

A.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问题 B.全面整顿,纠正“左”倾错误 C.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

8.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 9、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

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大跃进】dà yuè jìn指1958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

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答题栏:

1——5 6——10

6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围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命题,考查了不同时期新中国建立的成就与曲折,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炼与概括综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

(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影响:助长了盲目冒进情绪,在它的影响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追求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3)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基本未变。

原因: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58年开展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党领导经济建设经验不足。

【巩固练习】

1、【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C

2、【解析】漫画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答案】D

3、解析:注意时间1954~1957年,1956年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故集体比重在上升。

答案:B

4、解析:注意时间是1962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在1958年,“文革”发生在1968年。1962年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答案:C 5-10BDDDAC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hz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