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丈量

更新时间:2023-08-28 01: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子学习情境2-4 距离测量

距离测量工作是测量地面两点间的水平距离,这是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平距离就是指通过这两点之铅垂线分别将两点投影到参考椭球面(在半径小于10km范围可视为平面)上的距离。

测量距离可根据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条件(仪器及地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施工场地,用尺子直接测量距离称为距离丈量。也可利用光学仪器的几何关系间接测量距离。近代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地应用光电测距技术来测量距离。在此,将主要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

一、地面点的标志和直线定线

(一)地面点的标志和直线定线

要测量地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就需要用标志先将地面点标示在地面上。

固定点位的标志种类很多,根据用途不同,可用不同的材料加工而成。在地形测量工作中,常用的有木桩、石桩及混凝土桩等如图2-4-1所示。标志的选择,应根据对点位稳定性、使用年限的要求以及土壤性质等因素决定,并考虑节约的原则。尽量做到就地取材。临时性的标志可以用30cm长、顶面4-6cm见方的木桩打入地下,并在桩顶钉以小钉或划一个十字表示点的位置。桩上还要进行编号,如果标志需要长期保存,可用石桩或混凝土桩,在桩顶预设瓷质或金属的点位标识来表示点位。

图2-4-1

在测量时,为了使观测者能在远处瞄准点位,还应在点位上竖立各种形式的觇标。觇标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测旗、花杆、三角锥标、测钎等(图2-4-2)。地形测量中常用的是长2-3米直径3-4厘米的木质花杆,杆上用红白油漆涂成20厘米间隔的花纹,花杆底部装有铁足,以便准确的立在标志点上,立花杆时可以用是细铁丝或线绳将花杆沿三个方向拉住将花杆固定在地面上。

图2-4-2

(二)直线定线

若两点间距离较长,一整尺不能量完,或由于地面起伏不平,不便用整尺段直接丈量,就须在两点间加设若干中间点,而将全长分做几小段。这种在某直线段的方向上确定一系列中间点的工作,称为直线定线。

直线定线在一般情况下可用目估的方法进行。在精度要求比较高的量距工作中,应采用经纬仪定线。

1、目估定线法。

图2-4-3

如图2-4-3所示,若要在互相通视的A、B两点间定线,先在A、B点上竖立花杆,然后由一测量员站在B点花杆后1 m ~2 m处,使一只眼的视线与A、B点上的花杆同侧边缘相切。另一测量员手持花杆(或测钎)由B走向A端,首先在距B点略短于一整尺段处,依照A点测量员的指挥,左右移动花杆(或测钎),使之立在AB方向线上,然后插住花杆得出1点。同法可定出2、3、 、n点。标定的点数主要取决于AB的长度和所用钢尺的长度。这种从远处B点走向A的定线方法称走近定线。反之,由近端A走向远端的定线,称走远定线。定线完毕即可量距。

2、经纬仪定线法

当测角量边同时进行时或者距离丈量的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直接用经纬仪定线。如图2-4-4所示,仪器安置在B点后,瞄准A点,然后固定仪器照准部,在望远镜的视线上,用花杆、测钎或支架垂球线定出1、2等点。

图2-4-4

二、距离丈量的工具和钢尺检定

(一)钢尺量距工具

用于直接丈量距离的工具,有钢卷尺、皮尺等。这里所介绍的是用钢尺量距时所用的钢卷尺及其辅助工具。

钢卷尺、又叫钢尺,有架装和盒装两种,如图2-4-5所示。钢尺宽度1 cm~1.5 cm,整钢尺长有20 m、30 m、50 m等几种。

图2-4-5

钢尺依零点位置的不同,有端点尺和刻线尺两类。端点尺是以尺端扣环作为零点,如图2-4-5(a)所示。刻线尺则是以钢尺始端附近的零分划线作为零点,如图2-4-5(b)所示。

图2-4-6 图2-4-7

钢尺上最小分划值一般为1 cm,而在零端第一个10 cm内,刻有毫米分划。在每米和每10 cm的分划处都注有数字。目前出厂的钢尺,很多是整钢尺均有毫米刻划如图2-4-6所示。

钢尺量距的辅助工具有测钎(图2-4-7所示)、标杆(如图2-4-2)、拉力计和垂球等。测钎是用约30 cm长的粗铁丝制成,一端磨尖以便插入土中。在量距时,测钎用来标志所量尺段的起、止点和计算已量过的整尺段数。在比较精确的钢尺量距时,还需使用拉力计和温度计。

(二)钢尺检定的概念

钢尺由于材料质量、刻划误差、温度变化以及经常使用产生的变形等原因,致使实际长度与名义长度不符,所以在量距前必须进行对钢尺的检定工作。以便在丈量结果中进行尺长改正。

通过钢尺的名义长度与标准长度的比较,求出它的实际长度与名义长度之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叫做钢尺检定。钢尺检定又称钢尺比长。钢尺比长通常在比长台上进行。比长台是在平坦的地面上,按照一定的间距埋设固定的标志。用精确的标准尺精确丈量出标志间长度,当作真长。检定时,用待检钢尺精确丈量比长台两标志间距离,将此结果与比长台真长进行比较,求出该钢尺的△l值及其尺长方程式。

设用高精度的一级线纹尺丈量比长台两个标志中心的距离为L(误差很小,可以看作真长),钢尺检定时用钢尺精密丈量比长台的两个标志之间的距离得丈量结果Lˊ,则被检定的

L L

钢尺整尺改正数为:L- Lˊ;显然被鉴定钢尺每一米的改正数为L 。若被鉴定钢尺的

名义长度为

l0,则被鉴定的钢尺改正数为

l

L L

l0 L (2-4-1)

被鉴定钢尺的实际长度为

L0 l0 l

例如,某学校50 m钢尺比长台的实际长度为L=49.7986 m,以名义长l=50 m的钢尺多次丈量比长台两标志之间的距离,求得平均长度L′=49.8102 m,检定时拉力为100 N,温度为14℃。在此条件下,钢尺尺长改正数△l′=L-L′= -0.0116 m,则一整尺长(50 m)的尺长改正数为

△l=[(L-L′)/L′]×50= -0.0116 m。 其中(L-L′)/L′为钢尺每米长度的改正数。

由此,得出检定时温度为14℃,拉力为100 N条件下的尺长方程为

lt=50-0.011 6+0.000 012 5×50×(t-14℃),m 若要改化成检定温度为20℃时的尺长方程式,则须计算出该钢尺在t=20℃时的实际长度为

lt=50-0.011 6+0.000 012 5×50×(20℃-14℃ )=50-0.0079,m

显然,在t=20℃条件下,钢尺的△l=-0.0079 m,则该钢尺的尺长方程可写为 lt=50-0.007 9+0.000 012 5×50×(t-20℃),m。

关于钢尺比长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将在后续其他课程中进一步学习。 三、钢尺量距和距离改正

直线丈量的目的,在于获得直线的水平距离,也就是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长度。根据测区地面坡度的大小,可分为平坦地区地面和倾斜地面丈量两种情况。

(一)在平坦地面丈量直线距离 1、整尺法

如图2-4-8所示,A、B为直线两端点,因地势平坦,可沿直线在地面直接丈量水平距离。丈量前若在A、B间已定好线,则用钢尺依次丈量各中间点间的距离。若未定线,也可采用边定线边丈量方法量距,具体步骤如下:

图2-4-8

(1)后拉尺人(简称后尺手)站在A点后面,手持钢尺的零端。前拉尺人(简称前尺手)手持钢尺的末端并携带一束测钎和一根花杆,沿AB方向前进,走到一整尺段长处时,后前尺手都蹲下,后尺手将钢尺零点对准起点A的标志,前尺手将钢尺贴靠定线时的中间点,两人同时将尺拉紧、拉平和拉直。当尺稳定后,前尺手对准钢尺终点刻划,在地上竖直插一根测钎(图2-4-8中的1点),并喊“好”,这样就丈量完了一整尺段。

(2)前后尺手抬尺前进,后尺手走到1点,然后一起重复上述操作,量得第二个整尺段,并标出2点。后尺手拔起1点测钎继续往前丈量。最后丈量至B点时,已不足一整尺段,此时,仍由后尺手对准钢尺零刻划,前尺手读出余尺段读数,读至厘米。

(3)全长计算

全长=n×整段尺长+余段尺长 (2-4-2) 量距记录计算见表2-4-1,表中AB全长SAB为: SAB=3×50+41.58=191.58 m

表2-4-1 钢尺量距记录表

日期: 天气: 班级: 小组: 仪器型号: 观测者: 记录者:

往测,由B至A的丈量称返测。AB直线的返测全长LBA为

LBA=3×50+ 41.63=191.63 m

(5)精度计算。因量距误差,一般LAB≠LBA,往返量距之差称较差ΔL= LAB-LBA,较差反映了量距的精度。但较差的大小又与丈量的长度有关。因此,用较差与往返测距离的

平均值之比来衡量测距精度更为全面。该比值通常用分子为1的形式来表示,称为相对误差K,即

K

1

L (2-4-3)

式中,L为往返所测距离的平均值。

各级测量都对K值规定了相应的限差,对于地形测量而言,一般地区不超过1/3 000,较困难地区不超过1/2 000,特殊困难地区不超过1/1 000。若相对误差在限度之内,则取往返测距离的平均数作为量距的最后结果。

2、串尺法

当量距的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采用串尺法来量距。 (1)定线

图2-4-9 图2-4-10

欲精密丈量AB直线的距离。首先清除直线上的障碍物后,安置经纬仪于A点。瞄准B点,用经纬仪进行定线,用钢尺进行概量,在视线上依次定出比钢尺一整尺略短的尺段A1、12、23、……等。在各尺段端点打下木桩,桩顶高出地面10-20厘米,在桩顶做出标志,使其中的各个标志在一条直线上。

一般钢尺量距常用的方法是悬空丈量,其定线方法是用经纬仪在直线AB的方向线上,定出用垂球线表示的各个节点位置,然后再用经纬仪在各个垂球线上定出各同高点的位置(可用大头针等作为标志),定线最大偏差应不超过5cm.如图2-4-10所示

(2)丈量距离

用检定过的钢尺丈量相邻的两木桩之间的距离。丈量一般由五人组成,两人拉尺,两人读数,一人记录并指挥。丈量时,将钢尺放在相邻两木桩顶上,并使钢尺有刻划的一侧贴近标志,后尺手将拉力计挂在钢尺的零端,并施以标准拉力。前尺手以尺上某一整分划对准标志时,发出读数口令,两端的人员同时读数,读至毫米,并记入手簿。每一尺段需移动钢尺丈量三次,三次结果的较差不得超过2毫米(悬空丈量时不得超过3毫米)。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此尺段的观测结果。如此对各个尺段进行丈量,每个尺段都应记录温度,往测完成后,立即进行返测。

(3)测量桩顶高程并计算各尺段的长度;最终计算出全长。 (二)沿倾斜地面量距 1、平量法

如图2-4-11所示,当地势起伏不大时,可将钢尺拉平丈量,量距方法与沿平坦地区方法相同,只不过是要把钢尺一端抬高,并要注意在钢尺中间扶起钢尺以防其成为悬链线,要进行往、返测距。

图2-4-11 图2-4-12 2、斜量法

若地面坡度比较均匀,可如图2-4-12所示沿斜面量出AB的斜长L,再用经纬仪的测绘

os 或D 仪器,测出倾斜角 (或用水准仪测出高差h),依D Lc

D往 D返/D往

1

1000即可。

L2 h2求得平距;

沿倾斜地区量距时

(三)距离测量的成果整理

用检定过的钢尺量距,量距结果要经过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才能得到实际距离。

1、尺长改正

根据尺长改正数 l可计算距离改正数 D1

D1

D

ll0

(2-4-4)

式中:D 为量得的直线长度。 2、温度改正

利用量距时的温度值求距离的温度改正数

Dt

Dt (t t0)D (2-4-5)

当量距的温度高于检定钢尺时的温度,钢尺因膨胀而变长,量距值变小,温度改正数为正,这与公式算出的

3、倾斜改正

若沿地面量出斜距为D ,用水准仪测得桩顶高差为h,由图2-4-13可知:

Dt符号一致。

Dh D D (D 2 h2)1/2 D

h21/2

D [(1 2) 1]

D

按级数展开:

h21h4

Dh

D [(1 ) 1]24

8D 2D

h21h3

3

2D8D 图2-4-13 倾斜改正

当高差不大时可取第一项:

h2 Dh

2D (2-4-6)

综上所述,若实际量距为D ,经过改正后的水平距离D为:

D D Dl Dt Dh

四、 钢尺量距的精度和注意事项

(一)钢尺量距的精度

影响量距精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定线误差、拉力误差、钢尺未展平的误差、插测钎及对点误差、丈量读数误差、温度变化误差、钢尺检定的残余误差、地形起伏不平的影响等;为了提高量距的精度,可以用经纬仪定线,施加标准拉力以及进行尺长、温度和倾斜改正计算,从而保证量距的精度达到一定的要求。为了校核和提高量距的精度,在直线丈量中,要求往返各丈量一次。直线往返丈量的较差已经反映出量距的精度。但是量距误差的大小又与所量距离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为了更全面的衡量精度,在距离测量中一般以往返(或两次)丈量的较差ΔS与其平均长度的比值来衡量,即用相对误差来衡量精度,以1/K的形

式表示即:

s1

SS

s

钢尺量距的精度与测区的地形和工作条件有关。对于地面图根导线,一般地区钢尺量距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3000,困难地区也不得大于1/2000.当丈量结果加上各项改正数时候,对于5″级导线,其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6000;10″级导线不得大于1/4000。

(二)钢尺量距的注意事项

钢尺使用前应认清尺子的零点、终点和刻划,以免搞错。

丈量时定线要准,尺子要拉平、拉直,拉力要匀,测钎要垂直地插下,并插在钢尺的同一侧。

读数应细心,不要读错,读数时不要只注意读准毫米,把米和分米疏忽了。记录应复诵,

以检查是否读错或记错。

(三)钢尺的保养与维护

外业工作结束后,应用软布擦去泥沙和水,涂上机油,以防生锈。

丈量时钢尺应稍微提高,不能在地上拖拉,如果钢尺扭结打卷,不可用力拉,应解除∞形后再拉,以免折断。

靠近公路或在公路上丈量时,钢尺不能让车辆碾压、或人畜践踏。

收钢尺时宜用左手持钢尺盘,右手顺时针方向收转钢尺,不可逆时针转,以免折断。

五、视距测量

(一)视距测量原理 1、视准轴水平时的视距测量

如图2-4-14所示,欲测定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S及高差h,在A点安置仪器,B点竖立视距尺。望远镜视准轴水平时,照准B点的视距标尺,视线与标尺垂直交于Q点。若尺上M、N两点成像在十字丝分划板上的两根视距丝m、n处,则标尺上MN长度可由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求得。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称为尺间隔。

图2-4-14

图2-4-14中,l为尺间隔,p为视距丝间距,f为物镜焦距,δ为物镜至仪器中心的距

FQf lp

离。由相似三角形m′n′F与MNF得:

即 FQ= (f/p)l 由图可看出 S =FQ +f+δ 令 f/p = K, f+δ=c 则 S= Kl +c 式中,K为乘常数;c为加常数。

目前测量常用望远镜,在设计制造时已使K=100。对于常用的内对光测量望远镜来说,由于适当地选择透镜的半径、透镜间的距离以及物镜到十字丝平面的距离,可使c 趋于零。因此

S Kl 100 l (2-4-7) 因目前常用的测量仪器上的望远镜都是内对光式的,故在以后有关的视距问题讨论中,都是以c=0为前提来分析的。

由图2-4-14还可写出求高差的公式为

h = i-v (2-4-8) 式中,i为仪器高,即由地面点的标志顶量至仪器横轴的铅垂距离;v为目标高,即为望远镜十字丝在标尺上的中丝(横丝)读数。

p

tan

2

1

f2 f

p

1

200

由图可以看出

因此φ=34'22.6",仪器制造时φ值已确定。这种用定角φ来测定距离的方法又称定角视距。

2、视准轴倾斜时的视距测量

在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必须使视准轴处于倾斜状态才能在标尺上读数,如图2-4-15所示。由于标尺竖在B点,它与视线不垂直,故式(2-4-7)计算距离就不适用。设想将标尺绕G点旋转一个角度α(等于视线的倾角),则视线与视距标尺的尺面垂直。于是,即可依(2-4-7)式求出斜距S',即

S'=Kl'

然而M'N'=l'又无法测出,由图2-4-15中可以看出MN=l与l'存在一定的关系: ∠MGM'=∠NGN'=α ∠MM'G=90°+φ/2 ∠NN'G=90°-φ/2

式中φ/2=17'11.3",角值很小,故可近似认为∠MM'G和∠NN'G是直角。于是 M'G= MGcosα即l'/2=(lcosα)/2 N'G=NGcosα即l'/2=(lcosα)/2 故 l'=lcosα

代入公式(2-4-7)得S'=Klcosα,所以A、B的水平距离

S=S'cosα=Klcos2 α (2-4-9) 由图中还可看出,A、B的高差

h = h'+i-v 式中,h'称初算高差,可由下式计算:

h'=S'sinα=Klcosαsinα=(1/2)Klsin2α (2-4-10) 而

h=(1/2)Klsin2α+i-v= Stanα+i-v (2-4-11) 式(2-4-9)和式(4-11)为视距测量计算的普遍公式,当视线水平时,即α=0时,即为式(4-7)和式(4-8)。

图2-4-15

(二)视距计算方法

视距测量中计算距离和高差的工具,有视距计算表、视距计算盘、视距计算尺和电子计算器等。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使用计算器或微型计算机。

(三)测定视距乘常数的方法

用内对光望远镜进行视距测量,计算距离和高差都要用到乘常数K,因此,K值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视距测量精度。虽然K值在仪器设计制造时,已定为100,但在仪器使用或维修过程中,K值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视距测量之前,必须对视距乘常数进行测定。

图2-4-16

K值的测定方法,如图2-4-16所示。在平坦地区选择一段直线AB,在A点打一木桩,并在该点上安置仪器,从A点起沿AB直线方向,用钢尺精确量出50m、100m、150m、200m的距离,得P1、P2、P3、P4点并在各点以木桩标出点位。在木桩上依次竖立标尺,每次以

望远镜水平视线,用视距丝读出尺间隔l。通常用望远镜盘左、盘右两个位置各测两次,取其平均值,这样就测得四组尺间隔l1、l2、l3和l4,然后依公式K=S/l求出按不同距离所测定的K值,即

K 1=50/l1,K2=100/l2,K3=150/l3,K4=200/l4 最后取各K值的平均值,即为测定的视距乘常数。 K=(K1+K2+K3+K4)/4

视距乘常数测定记录及计算列于表2-4-2

若测定的K值不等于100,在1:5000比例尺测图时,其差数不应超过±0.15;在1:1000、1:2000比例尺测图时,不应超过±0.1。若在允许范围内仍可将K值当成100。否则,可用测定的K值代替100来计算水平距离和高差,这在目前广泛使用电子计算器的条件下,也是方便的;另外,还可编制改正数表进行改正计算。

表2-4-2 视距乘常数测定 单位:m

(一)测距原理

设欲测定A、B二点之距离,光线由A到B经反射再回到A,所用时间为t,光速为v,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下式计算

D

1vt

2 (2-4-12)

上式是计时脉冲法测距所依据的最基本的数学模型。由于1mm距离所相应的渡越时间为

6.67 10 12s,故要求精确测定t。此外,还要精密地确定大气条件下的综合折射率,以确

定较为精确的v,这就使脉冲法测距困难重重,故此,市场上多见的脉冲式测距仪的测距精度仅为数厘米级,在测绘上应用较为困难。

另外一种测距原理被称为相位法测距,这是绝大多数光电测距仪(大地测量型)所选择的测距方法。由光波原理可知,当调制光波的频率为f,光波由A点出发到B点反射后又回到A的相位移为 ,则渡越时间t为

t /2f (2-4-13) 将上式代入(2-4-12)式得

D

v

22f (2-4-14)

由(4-14)式可以看出,相位法测距不是直接测定传播时间t而是通过测定相位移 来间接测定t,进而确定距离。相位法测距精度较高,仪器必须具备高分解力的测相器、准确的调制频率及一定大气条件下的综合折射率。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此类产品一般有二三个调制频率,其中一个为精测频率。测相时用粗测频率保证测程,而用精测频率保证测距精度。最后,距离的计算与显示均由仪器内部微处理器自动完成。

(二)光电测距仪分类

自1947年第一台光电测距仪诞生以来,尤其是60年代微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光电测距仪更新换代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有新一代产品问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日本、瑞士、瑞典、德国引进了大量电子测绘仪器,同时研制和批量生产了稳定可靠,性能价格比较优的国产测距仪和其它电子测绘仪器。

测距仪的主要组成:

1.主机头 是测距仪的核心部分,含发射、接收、测相、微处理器、显示等。 2.反光镜 由基座、战牌、反光镜组成,有单棱镜、三棱镜和对中杆棱镜,其作用是将主机发射的光波反射回去,并作为瞄准的目标,短测程时用单棱镜,长测程时用三块以上棱镜。

3.电池及充电器 为仪器提供电源。 4.附件 如温度计、干湿度计、气压盒等。

若按结构分类,光电测距仪分为:

1.分离式 即单测距式,由测距仪和基座组成,可测斜距。

2.组合式 即将测距仪架在经纬仪上,当经纬仪为电子经纬仪时,此为组合式全站仪。 若按测程分类,3km以内为短程仪器,3~15km为中程仪器,15km以上为远程仪器。

6

测距仪的出厂标称精度一般表示为a b 10D,其中a为固定误差,以mm为单位,

b为与测程D(以km为单位)成正比的比例误差,若按标称测距精度分类,通常是以每km的标称测距中误差mD分类,若mD≤5mm,为Ⅰ级,mD≤10rnm为Ⅱ级, 10mm<mD≤20rnm为Ⅲ级。

测距仪按光源可以分为:普通光源,红外光源和激光光源。

图2-4-17

(三)GG113-D3000系列测距仪

GG113-D3000系列测距仪是国产测距仪的主导产品。 特点:

三同轴,能与任何经纬仪配接,并可正倒镜测量。

气象参数、棱镜参数自动保存、自动换算,可进行坐标测量(X Y Z),定线放样。 能与任何经纬仪连接,组成边角测量系统。 设有RS-232C接口,能与PC-E500连线 附近通用性强,能与日本常规仪器互换 主要技术指标及功能 型号 D3030 D3050 测程 (普通气象) 单棱镜 2.0Km 2.2Km 三棱镜 3.0Km 3.2Km 九棱镜 4.5Km

精度 ±(3mm+2ppm x D) ; ±(3mm+2ppm x D) 显示 7位液晶显示器(最大显示距离:9999.999m) 最小读数 1mm(跟踪10mm)

测量方式 连续、跟踪、坐标测量、平距高差测量

测量时间 连续测量3秒,跟踪测量0.8秒 垂直角置数 0°~89°59'59〞

气象修正输入范围 温度 -20℃~+50℃ 气压533hPa~1332hPa 棱镜常数修正 -999mm~+999mm 音声装置 标准规格 光源 红外发光二极管

电源 镍-镉电池、装卸式6V、1200mAh、充电时间14小时(25℃) 照准望远镜 同轴照准、正像13倍、视场角1°30' 体积 185mm X 124mm X 81mm 重量 1.8公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hi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