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7-26 09: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概念
1.文本:“文本”也被译为“本文”,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学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将作家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语言实体。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文学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产物,是主体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②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文学文本又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对象;③作为文学语言活动的产物,文学文本又具有可以脱离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允许释意也需要释意的对象。
2.题材:是作者将素材集中提炼加工而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的总称,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一定社会历史事件或生活现象。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题材指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一部叙事性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3.意境:由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景物交融而成的广阔和谐的自然生活图景,是由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所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思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
4.艺术构思:所谓艺术构思是作家对静观默察得来的、已经烂熟于心的材料聚精会神地进行想象、联想,以致虚拟、结构、组合。直至按照一定的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活动。
二、简答题
1、 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典型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创造上。特征如下:
第一、典型形象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第二、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典型人物以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命运,显示了人生和人性与社会历史活动密切相关的某种底蕴,其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第三、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典型是对人生和人性的一种发现和一种敞开,提升了读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感受和理解。
典型人物身上蕴涵了人生或人性中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表现了我们共有的感受、情绪和思想,同时,又以强烈、集中的个性化表现,显示了隐藏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人生表现和生活现象之下的底蕴或奥秘。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答: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
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本来的面目的一种创作方法。是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较大的包容性,它的主要的特征是艺术描写的真实,艺术形象的典型,以及思想的倾向性和感情的隐蔽性;在表现方法上利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的叙述与描写,冷静细腻的刻画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主义,就是按照作家认为生活应当有的样式来反映生活,因而总是理想地描写对象或者描写理想化的对象。浪漫义义作家的主观情感就特别强烈,爱憎异常分明;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借助于热烈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用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色彩斑斓的理想世界。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①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的态度。现代主义文学否定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在文学创作、文学观念上都注重标新立异。
②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俄一切真实只能是主观的真实、心理的真实。现代主义将自己的任务定为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并用“心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抗衡。现代主义文学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主观性、内向性是现代主义文学一个显著标志。 ③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非英雄、反英雄、是被社会扭曲了的卑微、孤独、无所作为的弱者。
④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形式是古怪的、时空是颠倒的、错乱的,情节是离奇的,结构是复杂的,语言是艰涩的。
4、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
(略)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答:非直观性使文学形象在清晰性和明确性上,永远无法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但它使文学形象摆脱了感官形象的束缚,而且有了更自由、更广阔、更深邃的表现力。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不受时空限制,使文学既可表现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情,也可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宏大的历史内容。(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其一,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其二,文学可直接展示思维活动过程,传达只有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在语言艺术家手中,可以通过种种技巧和手法,挖掘和开拓语言表现的潜能,使语言变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朵妖红翠欲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答:深层含义是指隐含在字面意义之下的内在含义或言外之意,它往往是含蓄的、不确定的、有弹性的,甚至是不同含义并存的,因而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具体说来,文学语言的深层含义包括双关义、暗示义、反讽义、比喻义、象征义、言外义等多种。
上述种种深层含义的产生,都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语言上下文指语言本身的环境,亦即言辞环境,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等内部诸关系;情景上下文又称言辞外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社会环境。在传统的理解中,语境主要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在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理论中,语境概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即在共时性上,扩大到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在历时性上,表示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在瑞恰兹看来,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的语境中缺失的部分”,而这缺失的、没有出现的部分,也就是隐藏在字面义之下或之外的深层含义。例如,陈毅的师作:“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字面义来看,它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深层含义上,我们不仅将其看作身处逆境的作者革命精神和情操的自喻,更理解为对一种正直、高洁的人格,威武不屈的精神的赞颂,这种深层含义不只来自诗作的语言上下文本身,更来自言辞外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大雪”和“青松”都成了具有丰富寓意的象征。“大雪压青松”的深层含义,可理解为任何邪恶势力、严酷环境对正直高洁之士或卓越特出人才的压制、诬陷和诋毁。、
从接受主体来看,文学文本中缺失的、没有在字面上出现的深层含义的生成,离不开读者的细心品味和深入开掘。如瑞恰兹所说,语境中有一种“节略形式”,因为一个词往往承担几个角色的职责,即它具有多重意义,而在文本中,这些角色可以不必再现,由此造成了语境的缺失。这缺失实际上是文学语言中的艺术间空,它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思维空间,而读者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便可生成语言的深层含义。早有人指出《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特点,多用“缩句法咽住”,这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省略,是不写之写。如黛玉临终前,只说了半句话:“宝玉!宝玉!你好……”读者于此,便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黛玉此刻耿耿于心却始终未明言之意。作者不写,反而胜过写出来的千言万语。这里,语言的艺术间空提供了一个蕴涵着多种理解潜能的深层框架,而真正使深层含义现实化的动因,则是读者的积极参与。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一种观点。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2.文学流派: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主体。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又称叙述视角,是指作品中对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叙述者参与的即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观察的即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全知即第三人称叙述。
5.典型性:在文艺作品中,是指艺术形象所达到的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程度。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愈鲜明、生动,揭示的社会本质愈深刻,个性与共性愈统一,典型性就愈高。典型性要高于形象性,它是衡量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才能成为典型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
答:这段文字出自《论语·阳货》,为孔子所说。
2、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提高情感,可以扩大观察,可以促进人群相处,可以消除怨恨。近则可以侍奉父辈,远则可以侍奉君上,而且可以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3、解释“兴,观, 群, 怨”
答: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4、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
答:“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回答问题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艺术想象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心理机能之一。在创作活动中,艺术想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形象性。艺术想象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指向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来。是由具象到具象的过程。
第二、创造性。艺术想象是创造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创造。
第三、主观性。在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以往种种记忆表象的重新唤起,随着想象的展开,就由对记忆表象的简单回忆向新的形象的创造跃进了,因此,在整个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主观性不会减弱,反而会逐渐强化。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答:(1)情节结构主要表现在故事体小说中,其特点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结构线索,遵循自然时空顺序,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虽然其中也有插叙、倒叙,但插叙和倒叙都不影响情节的线性进展,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线式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空间总有其连续性,作家依循着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结构小说。比如蒲松龄的《促织》从宣德年间宫中斗蟋蟀之风盛行,因此征蟋蟀开端,继而描写成名一家的遭遇,一步步地将得促织、死促织、再得促织、斗促织、贡促织等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层次分明地显示出来。情节结构有单线式结构形式、复线式结构形式、单线式结构形式等多种。
(2)性格结构主要表现在性格体小说中,其特点是以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为结构线索,人物性格及性格的鲜明突出占据结构的中心地位,情节和环境一方面退居次要的地位,一方面情节成为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历史,环境则是表现和烘托人物性格的舞台。性格结构在结构上少有故事体小说那种情节线索,特别注意横断面的写法,即使采用纵剖面的写法,也注意向横断面扩展。不仅写人物做什么,而且更加重视用充裕的笔墨写人物怎么做,从而使得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显得具体生动、细致入微,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心理显得更加荡人心灵、摄人心魄。性格结构有戏剧式和非戏剧式(或反戏剧式)两种。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答: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
首先,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是通过语言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因此,人们最初就是从文学的语言形式上来理解语言的审美性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文学的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内容上。所谓审美,实际上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文学是人学”,文学以人为主要对象,展现人的生活,表现的人感情,同时又在表现感性形态的社会生活时超越它,把人们带进一个更为深远的、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世界,一个指向人的精神追求的世界。在对人生的表现上,文学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展现人性的复杂,让人领悟到不同于知性抽象把握的另一层人生意蕴,一种只存在于平凡生活中的人生意蕴,从而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第三,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生成方式上。文学不仅是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而对人的愿望和期盼的表现及对现实的超越必须借助于想象与虚构来实现。因此,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
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审美的语境中,虚构和想象才能成为理想的表现,才不会沉溺于个人欲望的幻想。
第四,文学审美性体现在文学的衡量标准上。文学的审美性根源于文学的真实性,“真实”是文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了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文学表现了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能够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那么文学就有了真实性,就有了审美性。
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答:凡是能够把主体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作家用语言作为媒介或材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和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媒介或桥梁。
造型艺术的形象主要是指视觉形象,是用线条、色彩、体积等媒介塑造出来的,如绘画、雕塑,它具有视觉性、直观性、清晰性、明确性等特点。造型艺术的形象是一种感官形象,经常要受到时空的限制。
作为文学的表现形态,文学形象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与审美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审美和语言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性质与特点。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语言是人们用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符号,而不是某个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所以阅读文学作品与观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形象不同,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实体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接受者通过视觉或触觉即可感知它们。在形象的表现形态上,在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方式上,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而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接受者必须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才有可能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倘若诗中所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影视,被画成图画,情况就不同了。所以,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只能通过想象间接地存在;间接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1.情节和故事:故事是发生在一定时间延续中的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而偶然性的、相互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并不具有故事性;没有时间绵延和持续的瞬间场面、静态存在同样很难具有故事性。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定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情节与故事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故事作为经过选择的、有因果关系的、顺时序发展的一组生活事件,为叙述提供了材料;而情节作为对故事的“叙述”,作为通过“叙述”呈现出来的故事,则必须对故事本事进行艺术的加工,使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为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序列。因此,情节与故事不同。一方面,情节要叙述故事本身,否则就不能构成故事,另一方面,情节并不是故事所包括的全部事件的讲述和“如实”呈现,而必然有所突出,有所强调,亦有所舍弃和忽略,以便对故事进行加工和重构,获取某种艺术效果。情节依据叙事主题、叙事意图、读者期待等多种因素,能够使同一个故事呈现多种文本风貌。
2.文本和作品:文本是指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语言艺术作品的基本存在方式。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被阅读的语言形态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了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文本和作品的区别源于文学观念的变化。提到作品时,通常以作者为中心视之为一个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创造并赋予其生命的产品,作者的原意被视为至高的权威;提文本概念时,意在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强调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本源性,可被再创造性,而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都被放到了一旁。
3.圆形人物和典型人物:典型人物一定是圆形人物。
{典型人物强调的是社会因素对性格和人性形成的作用,而圆形人物则着眼于性格和素质构成的复杂程度,至于这种复杂与否的原因不一定与社会因素相关。
4.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是指以结社的形式出现的,有特定的组织,有一定的纲领,有固定的作家群体和作品,有的还有固定的出版刊物和出版社。而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表现为许多有影响的作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自觉地实践某种共同的文学纲领,形成一种遍及全社会的思想趋向。它们二者的相似之处是明显的,但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也存在着差异。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着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
5.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获取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而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文学鉴赏主要还是感性活动,是以自己的趣味的满足为目的的接受活动,运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文学欣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文学批评是文学欣赏的进一步深化它必须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判断,它更强调客观性、公正性。文学批评以对文学作品的理性认识为主,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思维,并上升到理论、科学层面。文学批评从对作品的鉴赏开始,总把文学鉴赏包括在自身的过程之内。
二、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请予以分析和评价。(10分)
歌德说:“在一个探索个别以求一般的诗人和一个在个别中显出一般的诗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产生出了比喻的文学,在这里个别只是作为一般的一个例证或者例子;另一个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 即是说,只表达个别而毫不想到,或者说提到一般。”
答:这段话提出了文学创造中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问题。这有两种方式:“探索个别以求一般”和“在个别中显出一般”。
“探索个别以求一般”就是为一般而找特殊,用这种方式,就是从一般概念出发,诗人心里先有一种待表现的普遍性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例证和说明,因此,这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过程,特殊只能表现一般,无言外之意,一般受到局限而不能发挥作用。
“在个别中显出一般”就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用这种方式,就是从生活出发,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整,其中必然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即使诗人“毫不想到,或者说提到一般”,而这个个别形象也成为了独特的“这一个”,一个富有特征的典型。因此,“在个别中显出一般”这种方式能产生由有限见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很显然,其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后者“才是诗歌的真正本性”,符合诗歌的特征。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著作都是用“在个别中显出一般”这种艺术概括方式是来成就其辉煌的。典型的如《红楼梦》,通过对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故事及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悲剧的叙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法律的、宗教的、风俗的等等,几乎成为人们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也有一些作品,因主题先行,结果思想大于形象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如20世纪30年代初时一些“革命+恋爱”式的作品。
总之,歌德这段话简明地分析了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问题,对我们理解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以及典型问题等都具有启迪作用。
三、简答题
1、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则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答: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
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模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与生活的依赖关系。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作是人的“天性”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饿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感物说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模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诗是被强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闻一多语)?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哪些特点?
答:诗歌是包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泥人、隐喻、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的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一方面是因为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诗歌最根本的特性是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一切诗歌都以情感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表达对象,诗歌对于情感的表现或慷慨悲歌,或辗转反侧,或大悲欲绝,或悱恻不已,都显得强烈而浓郁,缠绵而悠长。另一方面,诗歌的语言是经过概括和提炼的,所以特别凝练。它以尽可能经济的诗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和密度尽可能大的情思,甚至要求每个词都有极 强的表现力,做到一言穷理,两字穷行,以少总多,使情貌无遗。
参考答案2:
答:(1)闻一多的这句话意思是说诗歌的核心是热烈的情感,这情感要经过过滤、升华并以语言形式来凝结,它传达出了语言和情感不可分离的诗歌理念。
(2)这句话概括了诗歌的这样一些特点: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语言的音乐性和表现手法的特殊性。
3、在文学文本中,语言有哪些审美功能?
答: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具有如下审美功能:
①传达审美信息。语言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不同文本传达不同的信息,文学文本的语言所传达的是审美信息。由于要传达审美信息,文学文本要运用多种修辞方式以使审美信息的传达更加圆满、完美。为了达到给人新鲜的审美感受,常常需要在艺术上创新。而“陌生化”正是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借助多种修辞方式传达审美信息需遵循:务求传达方式的新颖独特,能够“道人所不道,到人所不到”。艺术贵在独创,“反常化”正是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
②造型性。文本语言层对审美意蕴的传达,是通过文学形象的创造来实现的,但仅仅用语言来呈现形象美的每一个细部,以求达到绘画美的逼真,这并不是文学语言之长。因此,文学语言的造型性主要表现为通过诱发读者的审美想象,来帮助读者建构审美意象。在《伊利亚特》中,荷马并不直接写海伦的美,只写为这个女人所引起的长达十年的战争结束后,当海伦出现在特洛亚长老们面前时所引起的惊赞,通过美所产生的暗示来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从而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创造。(“云想衣裳花想容”“回眸一笑百媚生”)
③对独具特色的不同言语风格的显示(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对于一个独具创作特色的作家来讲,对言语的独创性、个性化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必然体现出鲜明的语言风格。而正是不同的语言风格,使不同的作家、作品得以相互区别,从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幽默:鲁迅犀利冷峻,老舍平和温婉)
四、论述题
(文艺学外专业必做)
1、小说的结构类型有哪几种?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分析两种。
答:小说结构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
(1)情节结构。这种结构主要表现在故事体小说中,其特点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结构线索,遵循自然时空顺序,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虽然其中也有插叙、倒叙,但插叙和倒叙都不影响情节的线性进展,所以作品呈现出一种线式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空间总有其连续性,作家依循着时间的一维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结构小说。比如蒲松龄的《促织》从宣德年间宫中斗蟋蟀之风盛行,因此征蟋蟀开端,继而描写成名一家的遭遇,一步步地将得促织、死促织、再得促织、斗促织、贡促织等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层次分明地显示出来。情节结构有单线式结构形式、复线式结构形式、单线式结构形式等多种。
(2)性格结构。这种结构主要表现在性格体小说中,其特点是以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为结构线索,人物性格及性格的鲜明突出占据结构的中心地位,情节和环境一方面退居次要的地位,一方面情节成为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历史,环境则是表现和烘托人物性格的舞台。性格结构在结构上少有故事体小说那种情节线索,特别注意横断面的写法,即使采用纵剖面的写法,也注意向横断面扩展。不仅写人物做什么,而且更加重视用充裕的笔墨写人物怎么做,从而使得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显得具体生动、细致入微,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心理显得更加荡人心灵、摄人心魄。性格结构有戏剧式和非戏剧式(或反戏剧式)两种。
(3)心理结构。这种结构主要表现在意识流小说中,其特点在于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流程、情感轨迹作为结构的线索,以人物的内心作为结构的透视点,对于自然的时空观念有着大胆的突破,主观随意性较强。回忆、联想、梦境、幻觉、闪念、欲望以及潜意识是其主要内容,时空交错、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心理分析是其主要表现手法。如王蒙的《春之声》写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前回家探亲,坐在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里,心情不快,但没想到闷罐子车里居然还有人放录音机,学德语,他感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转机,这之他快活起来。作者在结构这篇小说的时候采取“满天开花的写法”,以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听所感结构作品,人物的内心是一个点,主人公的心理意识成为结构线索。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人物意识的外在流动来结构小说,二是以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心理意识来结构小说,三是以人物内心省察的意识活动为轨迹来结构小说。
(4)交叉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指小说在布局结构时一方面依循自然时空顺序,另一方面又突破自然时空顺序,让两者交互错综,穿插往返,采取跌宕、逆入等艺术手法,使现实与历史、动作与回忆在作品中交织出现,使情节结构与心理结构有机融合。
(5)小说中还有散文式结构形式。
2、举例分析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与生活对象之间的关系。
答:文学创造活动中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表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
首先,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作家不可能任意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家的生活、经验、情感、见解、心理结构和审美智能结构,归根到底都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不可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例如创作主体选择何种具体客体为反映对象,就不仅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尺度”,还取决于外部“种的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鲁迅选择“阿Q”这样的人物,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心灵普遍麻木的社会生活情景密切相关。再如文化大革命后“伤痕文学”的出现,也与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一
“历史悲剧”的时代背景有关。由此可见,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比如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有时主体甚至因为客体的制约和影响而改变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
因此,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材料,以供在创作中能够惟妙惟肖、真实生动。假如高尔基青少年时期没有在伏尔加河流浪,没有在船上当过厨子,没有在码头当过搬运工,没有当过面包师,是不可能写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作品的。不仅创作类似《童年》等这样叙事性的作品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创作以抒发情感为主的作品同样需要丰富的生活积累。因为情感、思想只能来自生活积累,没有亲身体验,就很难作出准确真实的评价,也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寥寥几句却引千古感慨,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抱负是分不开的。
其次,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作家的能动选择接受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可以主动地去选择、接受生活对象,任何生活对象,也只有在进入作家主体意识后才有文学意义,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同是写月亮,就有成百上千的意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
综上所述,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作家既要受到一定生活对象的限制,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体验 感性直观在作品中出纳改造出全新的形象。
论述题(文艺学专业做)
3、举例论述在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答:如果将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与艾布拉姆斯所说的“世界”相比,可以发现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类型的属性。一般说来,高雅文学的特点是高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这种忠实不仅表现在它按照“世界”的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而且表现在它逼真地描写和刻画“世界”的面貌、、形态、情状。
通俗文学对“世界”是不忠实的,不论这个“世界”是客观的、外在的、物理的“世界”,或者是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世界”,它对于“世界”持一种超越的态度。通俗文学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它在社会理想、精神理想、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与浪漫主义是一致的。它所建立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 从文学史上看,高雅文学以揭示“世界”的真实为至上追求,竭力按照“世界”的固有样式再现和表现“世界”,所以它一般既不屈从于富于同情心的读者的善良本性和美好愿望,又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也不会因为遵从普遍推崇、认可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评判和流行时尚而牺牲、削弱自己对于“世界”的真实的独到的发现与揭示。 通俗文学则不同,它宁愿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尽可能满足读者的想像和梦魇的需要,满足读者愉悦耳目、实现愿望、宣泄感情的要求,它往往以人造的虚拟的“世界”来取悦读者。通俗文学不以“世界”为蓝本,不以真实见长,不拘泥于“世界”的本来图景,不认同“世界”的本真,它所虚拟的人的“世界”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慰藉、一种陶醉,它甚至运用奇特的想象、隐幽的神秘和将感情推向极端等手段,向理性主义的限制发出挑战。武侠小说中那些侠骨柔情、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英雄好汉,劝谕小说中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言情小说中那些天下有情人经过种种磨难最终皆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都是牺牲“世界”本身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而极尽虚拟之能事的人造的梦幻的“世界”的表现。从这一点来看,说通俗文学是“逃避文学”或“脱离现实的文学”不是没的道理的。
当然,通俗文学对“世界”采取一种超越态度并不是说它完全脱离了“世界”,而是说它对“世界”采取一种扬弃、改写、添加的态度,这主要表现在它对情节的制造和安排上。一般说来,只要称得上通俗文学的,不论是武侠小说、劝谕小说、言情小说、侦破小说,其情节具有起伏跌宕、生动曲折、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的美学原则,很少有高雅文学中的“闲笔”、“衬笔”。情节来自现实的“世界”,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的“世界”,是一种夸大了的“世界”。 参考答案2:
答;(1)在文学展现“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形态不同。
第一,雅文学特别是雅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再现和表现世界,但是它再现和表现世界是站在当时所能站到的思想高度对“世界”进行解剖和分析,肯定和赞美有价值的东西,否定和批判无价值和负价值的东西,努力超越世界平
庸、琐屑、灰暗的一面,用思想之光以及美学精神烛照它所面对的世界,竭力显示“世界”的真实。(适当举例) 第二,俗文学对现实“世界”持超越的态度,试图用世俗化的理想来弥补人生的缺憾。从这个意义上讲,俗文学似乎是一种富于理想的文学,有着于浪漫主义文学相近的品格,所不同的是它更符合普通人的善良本性和愿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既不与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充分相等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充满梦魇、满足人们白日梦需要的“世界”,是成年
人的童话世界。(适当举例)
(2)在文学作用于“世界”的问题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追求不同。
高雅文学是为了揭示世界的真实面目,发掘人类灵魂深处的思想,所以它不屈从于读者的愿望,也不妥协于公众的传统道德。在高雅文学中既有欢乐也有血泪,既有玫瑰也有罂粟,所有的丑和美善与恶都掺杂在一起,需要读
者用心去领悟。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而通俗文学则意不在此。 通俗文学是一种娱乐性、消遣作用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娱心”的需要是俗文学作家的审美追求。它符合广大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散过剩精力、导泄郁闷情绪。虽然它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与教育性,但它依据的常常是一种已被普遍接受的既有观念,重在追求情节人物的新奇。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它的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已成为消费的生长点。
4、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形象的区别,并分析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
答:凡是能够把主体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作家用语言作为媒介或材料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和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媒介或桥梁。
造型艺术的形象主要是指视觉形象,是用线条、色彩、体积等媒介塑造出来的,如绘画、雕塑,它具有视觉性、直观性、清晰性、明确性等特点。造型艺术的形象是一种感官形象,经常要受到时空的限制。
作为文学的表现形态,文学形象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与审美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审美和语言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性质与特点。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语言是人们用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符号,而不是某个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所以阅读文学作品与观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形象不同,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实体性,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接受者通过视觉或触觉即可感知它们。在形象的表现形态上,在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方式上,造型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而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接受者必须在了解语言的前提下,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才有可能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能看见印在白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倘若诗中所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影视,被画成图画,情况就不同了。所以,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只能通过想象间接地存在;间接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5、批评家除了应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外,为什么还应该具有严谨的学术素质?
答: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除了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以外,严谨的学术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文学批评也是一门科学,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好恶或者意气违背作品的实际情况去妄评。“捧杀”和“棒杀”都不符合促进创作、引导接受的批评能够原则。因此,作为一名真正的批评家,除了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素养以外,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全面的公开态度,艺术民主的平等态度。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叙事观点:所谓叙事观点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样的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叙事观点又称视点,或视角、叙述角、聚焦型,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
2.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造,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3.潜台词:潜台词是指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即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作者寓于语言之中观众根据剧中特定情境和台词可以心会意通的间接语言。
4.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二、填空。
请写出以下理论著作或论文的作者
1.《小说面面观》 ——福斯特
2.《文心雕龙》 ——刘勰
3.《文献》 ——
4.《人间词话》——王国维
5.《艺术哲学》——丹纳
三、请写出以下作者在文学理论或美学方面的一部(篇)代表作
1、亚里斯多德——《诗学》
2、黑格尔——《美学》
3、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4、白居易—— 《与元九书》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四、请分析和评价下面的理论见解,并解释文中的“意”。
王夫之说:唐人以意为古诗,宋人以意为律诗绝句,而诗遂亡。如以意,则直须选《易》陈《书》,无待诗也。 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诗是依靠审美意象而不是仅仅依赖“意”存在的。如果诗只为言“志”表“意”存在,那不如直接去读哲学和文告,即所谓的“赞《易》陈《书》”。在这里,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情”、“意”加以区别。他认为,“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志”、“情”、“意”并不等于诗。作为语言的艺术,诗必须通过语言营构的审美意象来表现,“志”、“情”、“意”在米取得“象”之前只能是一种心理意象。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王夫之非常重视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象”对“意”显现的重要性。话中的“意”,指的是意象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心绪、意愿等精神性的对象。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
答:因为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合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一方面,文学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形象符号传情达意,使那些难以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情绪、感受获得一种具象化的表现。例如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既无形体又难说清的愁思形象化了,写出国破家亡之愁的沉甸甸的分量和无穷无尽的延绵。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生活几乎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专利”,除此之外能够涉足这个领域的似乎只有音乐。不过,由于音乐语言更为抽象和概括,它对情感情绪的表现往往比较模糊、宽泛,更难像文学那样,给情感注入一定的理性内涵。
另一方面,文学又可以直接利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个特点,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传达那些只能用语言才能确切表达的思想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似乎占有两种传达信息的媒介或手段,它既能够使思想感情的表现保持着感性的生动和细腻,又可以直接发挥语言作为概念的功能,表现理性化的思想。后一种方式虽说只能作为形象表现的补充极为有限地使用,不过即使如此它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对思想感情的表现力,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他艺术因形象的直观性和表现媒介的单一性所造成的局限。所以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
2、典型化与类型化有什么区别?
答:“典型性”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典型人物既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又有其多样丰富的性格,因而比特殊、具体、个别有着更深厚的蕴含。其整体个性不是共性与个性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个性消融于共性之中,而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与代表性在个性与独特性之中显露出来。(在个别中显出一般)
“类型化”是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通的矛盾,试图超过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其将个别抽象为普遍,所以这类形象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以至使形象仅仅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探索个别以求一般)
3、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杂文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杂文是文学和政论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文学体裁,是将政论性与文学性熔于一炉的短小精悍、泼辣犀利、常取讽刺、多着议论的文艺性社会论文。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政论性和文学性(或形象性)的有机结合。杂文有着鲜明的政论性。它以快捷的速度及时地反映和评论各种社会事件,并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富于文学性,其政论色彩是通过文学的形象性表现出来。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第二,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明快、含蓄、隽永,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
六、论述题(文艺学专业外考生做)
1、举例论述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答:文学流派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各具不同的意义。
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产物的文学流派,除用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之外,还可以促进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政治主张的文学流派的发展,催生新的文学的产生,如“文学研究会”与“新月派”的论争。
以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宽文学的视野,推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多种风格的竞争共存,让各个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使文学的百花园呈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局面,满足读者多样的审美需求。 (丹纳: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
2、举例论述批评方法和文学观念的关系。
答:首先,应该肯定,文学观念对批评方法具有制约性。一定的批评方法是评论家根据自己对文学本质规律的认识创立的,是为确定和证明其文学观念服务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批评方法。同时,方法又是由人来掌握和运用的,评论家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把这种方法置于何种地位,他怎样运用这种或那种方法,都比如会受到他所掌握和认同的文学观念的支配。不是批评方法决定文学观念,而是文学观念决定批评方法。
其次,也要看到,批评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方法不能代替观念,观念也不能代替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文学观念相同或相近的评论家可以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文学观念相异或对立的评论家也可以选用想感到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本身也是有层次、有差别的。其中有些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念性,也即直接受制于对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看法,如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就规定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考察文学,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就规定了从读者反应的角度考察文学。有些方法带有较强的内在性或技巧性,也即只涉及文学作品内部的构成要素或艺术手法、艺术技巧,如叙事学的方法、文体学的方法;有些方法则带有较强的技术性,也即多半只关涉具体的技术操作,如作品文字的校勘方法、词语统计的方法;有些批评方法的视角比较广,确定的批评范围比较大,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有些批评方法的视角比较狭,确定的批评范围比较小,涉及的因素比较少。正因为存在着上述种种复杂的情况,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将某些方法与其观念分离开来,吸收到别的批评模式或批评体系中来。看不到批评方法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就会因其在文学观念上的缺陷而将当代西方的文学批评方法一概拒之门外,就会拒绝借鉴、吸收其批评方法中合理有用的成分,这显然是不利于我们的文学批评的更新和发展。
论述(文艺学专业考生做)
1、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有何不同?
答:作为文学的表现形态,文学形象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塑造的形象。文学形象与审美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审美和语言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性质与特点。
文学形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称之为形象的,一般都是指可以让人直接目睹的事物的外貌和形体,而这种外貌和形体又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外部形式。作为审美活动的产物,文学形象与日常物象在这两点上都有极大的区别。文学形象是审美创造的结果,是主观与客观良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之后的产物。中国古代文论所以用“意象”而不用别的概念来界定艺术形象,就是为了强调艺术形象中既有主观的“意”,又有客观的“象”,是主客观的结合。任何一个文学形象的诞生过程,都是创造者的审美感受与生活对象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作家来说,它是主体的对象化;对生活对象来说,它是对象的主体化。在生活对象向艺术形象的转化过程中,前者是指主观审美意识的客观化,即主体将审美的思想感情投射于对象之上,使生活对象成为主观审美意识的“载体”或“化身”,将主观的、内在的思想感情物化、外化;后者则是指客观因素的主观化,即生活对象作为客体,只有经过主体的感知、理解,经过艺术形式的裁剪、结构,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从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转化为主体人生经验的一部分,成为审美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才可能升华为艺术形象。
在文学形象中,不仅有经过主体创造性想象加工过的客观事物实,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其所表现的对象的审美态度,包含着他的个性和他的理想。而后者正是文学独创性的主要构成因素。因此,为了强调生活形象与艺术形象的这种区别,中国古代文论一般把前者称为“物象”,而把后者称为“意象”,用“意”与“象”的结合来揭示形象构成中所存在的主客观因素。
2、举例论述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答: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也是艺术构思的一种心理机制。艺术构思的主要目的在于孕育出艺术形象来,,艺术想象并不是现实生活给作家准好的,它需要作家运用艺术想象创造出来。想象是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
艺术想象在艺术构思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艺术想象是作品形象体系的设计师,它可以使未来作品的模式,各种人物的形貌、言谈、举止和心理以及事件的具体、生动的感性特征,都清晰地浮现在作者的知觉表象中,作者几乎可以触摸,只等用语言将它们物化、外化。
其次,艺术想象可以使作者在观念中与未来作品的读者晤面,了解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进一步激起创作热情来,并信心十足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引导读者到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去。
再次,艺术想象并不是记忆表象的复现,它要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从更广阔的领域去分解、改造、延伸、虚拟和综合、排列记忆的表象,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任何作家都不可能只写他亲身感受或亲身体验过的事物,完全有权凭借想象的翅膀达到他所未曾经历过的世界,如没有经历死可以写死,没有见过所谓的神仙鬼怪,没有经历所谓的地狱天堂,但可以惟妙惟肖地写出神仙鬼怪、地狱天堂,这都是靠了想象的缘故。屈原在《离骚》、《九歌》中之所以能写出那样广袤阔大的空间、腾挪跳跃的时间、瑰玮诡谲的物象、曲折诞幻的情节以及宛曲入微的细节、惝恍迷离的境界,凭借的是他的那种挥斥八极、游神九垓、出有入无、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还有,艺术想象能够深化和强化审美情感,使作家在强烈的审美情感中通过艺术想象将自己化为客观事物,同时将审美对象的情感特征化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是艺术想象的情感体验特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艺术构思中的这种物我不分、主客互易正是在想象的驱动下主体移情于物进行体察的结果。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 典型: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或: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过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左拉: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的观察、精确的剖析、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自然主义是真实描写客观外在的现实与人性、人的机体并以这些为突出特征的文学类型。或:
3.小说: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或:小说是一种侧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4.边缘文学体裁:是指某些文学作品既有文学的因素,也有非文学的因素,既含有某种文学体裁的因素,也含有其他文学体裁的因素。它不处于某种文学体裁的中心,而处于某种文学体裁的边缘,甚至既可以划归为这种文学体裁,也可以划归为另一种文学体裁。(混合形态、综合性质)
5.召唤结构: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决不是文学文本的缺陷,而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辨析下面的说法并给予评论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答:这句话强调了思想感情在文学发生中的作用。这种见解与“感物说”并不矛盾,因为
任何思想感情的发生都有源于社会生活的原因,都是主体感受人生的产物。而且还特别强调指出,人生经历的坎坷是作家创作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深刻地揭示了由丰富的人生阅历所构成的生活基础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材料,阐述你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
作家高晓声谈《陈奂生上城》(具体略)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创作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表现?
答:创作个性即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它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于作家的创作来说,有无创作个性至关重要,它影响到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和艺术成就。读者往往根据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由此体现的个人风格来判断作品的优劣。创作个性是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为一个作家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和艺术表现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将这种创作上的个性特点保持下来,成为他的一种特色和标志。创作个性的形成取决于创作实践,是作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追求自己的创作特色的结果。与个性的形成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不一样,创作个性的形成只能通过创作实践、艺术活动,在创作个性的生成过程中,主体因素的发挥有着更大的空间。
个性不等于创作个性,但是创作个性的形成却和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个性会影响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他对题材的选择和表现题材的方式。但是从创造心理学和文学的虚构性、想象性上讲,个性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又表现得非常复杂。“文如其人”未必是一种规律,文不如其人倒是常见的现象。中国古代文论中“才性”一词,与现代文学理论所说的创作个性极为接近。
体现在创作过程和作品中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其次是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的个性化。第三、创作个性还体现在作家的艺术表现中。
创作个性直接影响个规定着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程度,是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有无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形成取决于创作实践。不能在创作实践中想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经验,并将其保持下来,就不可能形成创作个性。具体来说,风格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的客观因素,即一定的时代潮流、民族信仰、社会习尚和文化传统对作家的影响;二是作家个人的主观因素,也就是作家的世界观、阶级立场、生活道路、艺术修养和美学趣味对
创作的影响。由于客观因素是事物的外因,主观因素是内因,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作家主观方面的因素,常常直接决定风格的特征。
2、诗歌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答:诗歌呈现出跳跃性的结构特点。从外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而成,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表层结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形式上,诗歌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结构形式。所谓跳跃性结构形式,是指诗歌的结构并不遵循自然时空顺序,而是在时空上任意伸缩张弛,突如其来又突如其去,从一端跳到另一端,有意留下空白,且省略有关过程和过渡性的句、段及关联词。诗歌结构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审美特性决定的。诗歌既然饱和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就得遵循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情感和想象的逻辑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她忽此忽彼,忽前忽后,跳荡不已,这样它就必然呈现出一定的跨度。
参考:
所谓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针对事件发展的逻辑来说的,也就是说,诗歌的言说一般来讲并不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或顺序,所以在诗的语言表现层面上,读者很难找到事件发展的线索逻辑,于是出现了诗歌的抒情对事件发展逻辑而言的跳跃性。这说明,诗歌结构所遵循的是表情需要,其结构是按照感情表现的需要来构成的,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的跳跃性。
3、简述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A、它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的戏剧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荒诞的情节。
; D9 J6 N' a1 I; @/ _# ]B、它背离了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形象或是破碎的或是极端夸张的物体形象。
C、它取消了理性的、合乎规范的语言,而代之以语无伦次的对白或哑剧表演。- a8
五、论述题(文艺学外考生做)
1、文学是虚构的,但是又强调真实性,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1)文学的虚构不等于虚假。文学的虚构并不是说文学的想象可以不受现
实生活的制约而胡编乱造,文学的虚构要符合事理的逻辑或情感的逻
辑,要符合艺术真实。
(2)艺术真实是判断文学真实性的尺度,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所表现的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
(3)当文学同时实现了以下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可以说文学是真实的:一是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二是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三是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2、举例论述接受活动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
答:(1)接受在文学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位
第一,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文学作品只有通过
接受环节才能进入社会,创作因此才有了意义;
第二,接受活动以再创造的方式对文学生产的参与,直接规定了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
现和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而形成了在审美活动层面上的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2)接受活动的意义
第一,文学接受是文本意义得到激活、衍生的具体手段
文学作品的意义或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它和主体的关系;当文学作品孤立存在时,它只能是一件人工制品,其价值和功能此刻都处于潜藏状态。文学作品的潜在意义不能自己释放出来,而是有待于读者的阅读。由于文学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不具有其他艺术文本的直观性,因此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活动才能使文本意义得以激活、得以衍生。文学文本的意义不仅通
过接受得到了显现,而且还在接受过程中衍生了。正是接受活动对文本意义的衍生,形成了文学独具的魅力。 第二,接受对文学创作具有制约和推动作用
虽然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文学接受,但没有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文学接受对文学创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创作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其次接受的阅读需要为创作提供了动机。读者的阅读需要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趋向和趣味,从而成为推动、刺
激甚至引导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促使作家反省自己的创作,调整自己的方向,更新自己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第三,接受决定着文学功能的实现程度
文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补偿功能、审美功能等等。文学究竟能够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通过接受活动实现的,读者的接受方式、动机及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直接决定着文学社会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文学接受者的不同需要规定着文学从哪些方面实现其功能,而接受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对文学有可能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种功能,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述题(文艺学考生做)
1、 举例说明为什么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
答: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和想象的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早在18世纪,莱辛就在讨论诗和画的区别时提出,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不同在于后者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即某个瞬间,而语言艺术却可以表现动态的事物,不受时间的局限去叙述过程。钱钟书又进一步补充说,即使在空间形象的表现上,文学也有让绘画望尘莫及的自由。例如王维《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身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这首诗写出了“少年楼上看星,与老将马背听笛,人异地而事同时,相形以成对照,皆在凉辉普照之下,犹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体现了语言艺术可以“把同一时间而不同空间里的景物连系配对,互相映衬”,表现空间“分合错综的关系”,绘画就无法战线这种空间关系。不受时空限制使文学在反映生活上有了巨大的容量,无论是在表现人生中一时一地稍纵即逝的思想感受,还是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深邃宏大的历史内容,文学都能承担。在这一点上,其他艺术种类所受的限制就多了。
2、举例论述作为抒情文学形象的意象所具有的特点及其构成。
答:作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意象首先是一个语言事实,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文学形象。在文学意象的构成中,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生,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所以,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为虚,也就是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和“拟物取心”。意象构成中包括主体之情和外物形象。“意”和“象”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其异同。
1.讲述与展示:讲述是以叙述者为中介的再现。小说家或小说家所创造的叙述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不直接地、戏剧性地展现事件和对话,而是主观地将故事讲述出来,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物,怎样评价事件。读这样的作品,就像听故事或听说书,时时可以感受到叙述者的主观的评价、判断等的介入。而展示(即描写),是指叙述者仿佛小时了一样,而让事件和对话直接呈现,叙述者不在小说中露面,不对人物和事件发表任何评论,也不流露任何情感态度,让读者从作品所显示或展示的情景中得出结论,读者看作品就像在看戏或看电影。讲述和展示并不是那样严格地区分开的,往往是讲述中掺杂有描写,描写中掺杂有讲述,纯粹的描写或纯粹的讲述一般很少有。
2.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3.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它有明显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
4.戏剧文学与戏剧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通过舞台演出将剧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观众参与性等特点。戏剧有四要素: 演员,舞台,观众,剧本.其中,演员的当众表演是核心。戏剧文学是指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并且具有分幕分场特殊结构特征,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语言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并富于潜台词的特点的文学种类。戏剧文学文本,通常称之为"剧本",是戏剧演出用的脚本,是戏剧艺术家塑造舞台形象的依据。它是与诗歌、散文、小说相并列的一种文学文本样式,属于语言艺术的范围。作为文学文本,剧本具有可以脱离戏剧演出而独立存在的文学审美价值,可以发表,可以出版,自然也可以供读者阅读、鉴赏和研究。比较完整的剧本的出现表明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成熟.作家有意识的进行剧本写作为戏剧表演奠定了基础。剧本对演出有规范和制约作用.演出又不断以实践的方式完善着戏剧文学的创作。
5.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A、文学理论:抽象的。; z1 Y" |2 D( k文学批评:具体的(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 E" u+ [' X" m( s( cB、文学理论:基础的、非实践的(不可能对文学现象发挥现行作用)。文学批评:实践的(可及时的对文学现象发挥作用。如西方现代小说之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发表小说时屡屡受挫,后因别林斯基的推崇才得以顺利出版)。5
二、请写出提出下列观点或命题的作者
1.“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勃兰兑斯
2.“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4.“文变染乎世情。”——刘勰
5.“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
三、指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并阐释其涵义。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答:这段话出自《周易·系辞上》或《系辞传》,作者在言意关系的看法上,与庄子类似,都认为言不尽意。但是又强调“言”所不能尽的“意”,“象”却可以传达,形象能够传达语言不可说或说不尽的内容,从而把庄子提出的言意关系的讨论又推进了一步。或:提出了“立象以尽意”,认为“象”能够传达“言”所不能尽的“意”。
四、问答题
1、艺术概括与类型化有什么区别?
答: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它是通过对特殊对象即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表现来显示某种普遍意义的。其目的是在艺术提炼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在个别中显示一般) “类型化”是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来调解个别与普遍的矛盾,试图超过个别的局限,追求某种普遍性。其将个别抽象为普遍,所以这类形象表现的其实是同类人的共性而不是共性在个性中的特殊表现,以至使形象仅仅成为一种符号、图式或概念。(探索个别以求一般)
2、戏剧冲突和小说叙事所描写的矛盾冲突在结构与表现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可以说,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真正灵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
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而小说等叙事文本中人物直接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情节上,有冲突性情节和非冲突性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戏剧冲突来自于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但并非生活中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提炼成戏剧冲突。只有那些本身是激烈的尖锐的富于戏剧性的可以表现在舞台上并能够让观众看得见的矛盾冲突,再加上剧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成为戏剧冲突。戏剧文学一般不允许从容地、缓慢地展开情节,也不允许详尽地铺陈、仔细地交代,只有通过激烈、尖锐的动作和内心活动,戏剧情节才能迅速地展开,人物性格才能鲜明地刻画出来,主题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展现。同时,也只有通过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才能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戏剧冲突产生的根本动因在于人物的行动和和内心活动。动作、内心活动在戏剧冲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小说主要通过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转换来实现其艺术价值。一般而言,在开头必须用精彩引人的场面展示出矛盾冲突,给读者提出一个阅读问题,迫使他们急切地要了解下面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然后,要想尽方法保持住读者的悬念,使他们随着作者的诱引,沉溺于一个又一个变化起伏、难以预料的情境之中。直到最后,才使悬念释放,让读者明晓最终答案。并且小说对矛盾冲突的描写随着文学的发展逐渐内化。
戏剧冲突在戏剧文学中有不同的表现,或表现在主人公与自然力量之间,或表现在主人公与另一个人物之间,或表现在主人公与社会力量之间,还有的表现为人物内心世界中的两种矛盾力量之间的斗争等。而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第一,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通过外在环境与人物性格的特定冲撞,表现出鲜明确切的性格。第二,性格与性格的冲突。通过彼此对立或不同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对比方式或衬托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性格自身内部的冲突。通过人物性格中两种品质或两种思想情感的自相矛盾及矛盾的定向解决,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
五、论述题(3选2)
1、有人认为,通俗文学没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予以分析。
答:所谓通俗文学是为娱乐和消遣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具有通俗性、传奇性、娱乐性的特征为广大公从所喜爱。通俗文学通常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给人带来极大的阅读快感。这种阅读快感对置身于高强度、快节
奏以及沉重工作压力下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人来说,毕竟提供了一条可供休息的途径,人们因此可以大大缓解其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
通俗文学虽然以娱乐为主要特征,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思想性和教育性。鲁迅先生指出:“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在优秀的通俗文学中,其娱乐性和思想性教育性都是统一的,并将其思想和教育意义灌注到娱乐中。比如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笑傲江湖》中的不为虚名、不为权势、不拘俗礼、放荡不羁的令狐冲,《天龙八部》中的对苦难人生的怜悯之心等等,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思想性和
教育性。(例证可进一步发挥)
2、举例论述物质方式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答:一般来说经济基础对文学本身的影响则往往是间接发生的,但带有根本制约性的特点。根本制约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的变更,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中隐含着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据。其二经济基础对文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宏观趋势、整体面貌和基本属性。 对于文学的根本性制约主要表现:
第一,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面貌。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性质与特点的形成,最终都要受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物质生产方式也会对文学形式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改变丰富和扩充了文学的内容,而新内容的表现必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的产生,于是出现了文学体裁、结构方式和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创新。
第二, 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文化的普及、提高与繁荣。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经济基础的变更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变化,并不是亦步亦趋、如影随形,而是或早或迟、参差不齐。因为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除了要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外,同时还要受其他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某些时候,文学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具体说主要有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在某个时代产生了一种艺术方式,而后虽然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艺术样式反而衰微了甚至消亡了,而对于后人而言,这种艺术样式也因此成为不可企及、划时代的典范。这是文学艺术和物质生产在纵向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第二种不平衡是从横向比较而言,指处于同一时代的各国之间,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取得了比物质生产水平高的国家更高的艺术成就。
3、评述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的发展历程。
答: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中叶一20世纪末),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 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对文学把握社会生活会形成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主体性特征。文学的主体性说明,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一种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或精神生产。
2.母题:母题是指源于传统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忘恩负义。
3.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开始指的只是一种写作技巧,即“自动写作法”,虽然它无视文学创作的规律,但并未超出文学的范畴。后来“超现实主义研究所”成立,其成员从达达主义分化出来,激烈反对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想用超现实的追求解放人性,成为一种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认为梦幻可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无意识甚至癫狂可以摆脱功利的狭隘现实,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成为“超现实”。超现实主义极力倡导“自动写作法”,其目的在于摆脱意识的控制并开发直觉的、非逻辑的无意识的力量源泉。
4.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明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振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制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
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5.发愤著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总结了历史上许多伟人困顿受辱而发愤著述的历史事实,提出了“发愤著书”说。认为历史上的许多优秀作品往往是穷苦困顿的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发愤著成的。“发愤著书”说对后世的进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6.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
二、指出下列著作和观点的作者
1.《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2.《艺术哲学》——丹纳
3.《判断力批判》——康德
4.《小说面面观》——佛斯特
5.《诗艺》——贺拉斯
6.《镜与灯》-——艾布拉姆斯
7.“诗援情而绮靡” ——陆机
8.《典论*论文》——曹丕
9.“歌谣文理,与世推移” ——刘勰
1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三、阐述下面文字中所体现的文学观点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答:这首诗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相当深刻的揭示了革新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说明以往的文学发展所积累的经验虽然可贵,能为后人的文学活动提供某种审美规范,从而有利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把握和表现。但是,任何审美规范同时又是一种局限,它更适宜人们对传统审美对象的观照、认同,却限制了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发现、创造。文学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必须表现人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必须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形成的新的审美需求,所以革新对文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就是以不断地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方式,从而构成了自己的生生不息的发展历史。
2、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答: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
四、问答题
1、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
答:文学鉴赏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作家生产作品要创造,读者鉴赏作品也要创造;由于读者的创造是建立在作家创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就称为再创造。读者的再创造贯穿于文学鉴赏的全过程。它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对作品形象的补充与丰富,二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伊瑟尔的这句话所说的就是第二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意义,但其意义是隐含在文学形象之中的,并不向读者直接呈现;而且其意义往往是多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很难用简单的、明确的语言来概括文学的表意特点决定了在文学鉴赏活动战争,意义必须考读者自己去思索,去发现,去开掘,去领会,否则,作品对读者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由作品单方面决定的,读者也是参与意义生成的积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伊瑟尔的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文学作品不但只有经过阅读才能获得生命力,其意义也只有在此过程中才会产生。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批评家去发现的客观先验物。正因为读者也参与了意义的创造,所以,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变量,它始终是因人而异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定于一尊,求得一个唯一的解是不可能的。读者的每一次鉴赏活动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增添,文学作品便是在读者的不断的再创造中一次又一次地以新的面貌呈现,接触的作品对人也就具有似乎永远也说不尽的意义。由此可见,读者的再创造并不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是任何文学鉴赏活动都不可缺少的。
2、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说:“我们倒情愿给现实主义取一个简单的名字,那就是:细节的科学。”现实主义是否具有这样的特点,为什么?
答:现实主义具有这样的特点,因为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类型一个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既然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既然讲求真实感和真实性,这就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一些特别的地方。首先,它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来组织框架结构,很少有整体的幻想、象征、变形、魔幻等
框架结构,以便使它所描摹的虚拟真实尽可能保持生活本身的一致,不管它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夸张怎样丰富和突出,也都必须符合生活本身的面目和逻辑,合情合理、入情入理,让读者感到可以接受。其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强调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再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可信。
五、论述题
亚里士多德说:“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的事件。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诗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谈谈你对诗与历史的理解。
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20分)
1、典型人物:是指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2、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主张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提倡描写的烦琐性,鼓吹无思想性。代表作家有左拉、福楼拜和龚古尔兄弟。与现实主义相同,自然主义也强调客观地反映现实,但自然主义的描摹自然的主张实际上是随便观察到的庸俗的自然、多属偶然现象,反对现实主义通过典型概括的手法反映现实。它要求文学家成为科学家,应按照严格方法进行研究和创作。自然主义者认为,既然作家完成的是科学家的职能,他就应该做到绝对的冷静和客观,而不应该流露个人感情和给予评价。
3、隐含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可能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诗无达诂:其本意是“寻章”、“摘句”的意思,其比较广泛的解释是指诗歌乃至其他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
二、连线题(20分)
1、摹仿说 席勒
2、缘情说 马克思
3、寓教于乐 白居易
4、童心说 陆机
5、《二十四诗品》 苏珊?朗格
6、《与元九书》 贺拉斯
7、《沧浪诗话》 李贽
8、《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严羽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司空图
10、《情感与形式》 亚里士多德
三、简答题
1、文学语言层的美学功能
答: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具有如下审美功能:
①传达审美信息。语言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不同文本传达不同的信息,文学文本的语言所传达的是审美信息。由于要传达审美信息,文学文本要运用多种修辞方式以使审美信息的传达更加圆满、完美。为了达到给人新鲜的审美感受,常常需要在艺术上创新。而“陌生化”正是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借助多种修辞方式传达审美信息需遵循:务求传达方式的新颖独特,能够“道人所不道,到人所不到”。艺术贵在独创,“反常化”正是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
②造型性。文本语言层对审美意蕴的传达,是通过文学形象的创造来实现的,但仅仅用语言来呈现形象美的每一个细部,以求达到绘画美的逼真,这并不是文学语言之长。因此,文学语言的造型性主要表现为通过诱发读者的审美想象,来帮助读者建构审美意象。在《伊利亚特》中,荷马并不直接写海伦的美,只写为这个女人所引起的长达十年的战争结束后,当海伦出现在特洛亚长老们面前时所引起的惊赞,通过美所产生的暗示来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从而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创造。(“云想衣裳花想容”“回眸一笑百媚生”)
③对独具特色的不同言语风格的显示(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对于一个独具创作特色的作家来讲,对言语的独创性、个性化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必然体现出鲜明的语言风格。而正是不同的语言风格,使不同的作家、作品得以相互区别,从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幽默:鲁迅犀利冷峻,老舍平和温婉)
2、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答:通俗文学是不同于高雅文学、探索文学的一种文学类型,其审美特征有
特殊性。
首先,通俗文学根本的审美特征在于通俗性。通俗文学有许多别名,如俗文学、大众文学、消遣文学、消费文学、娱乐文学、畅销文学等,虽然略含贬义,但却充分体现了其通俗性。通俗文学的通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通俗的。以宋元话本小说来说,当时的现实生活变成了民间的新闻传说,然后成为话本小说内容的基本来源,因此,爱情、公案两类作品最多。作品歌颂了市井细民为爱情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可见通俗文学的内容是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通俗文学在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上也是通俗的。其结构形式清楚明了,如章回小说就继承了话本小说的特点,通俗易懂。通俗文学的语言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保
留了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俗语的大量应用,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当然,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文学性,通俗并不等于庸俗。
通俗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富于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要求,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通俗文学往往故意提高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使情节的发展以奇制胜,以奇取胜。这并不是说传奇性就意味着离奇古怪、不着边际,而要合理运用虚拟、夸张等艺术手法,通过典型化途径将生活集中概括起来,做到既奇又真,既真又奇。
通俗文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娱乐性。通俗文学所担负的使命主要是娱乐,满足读者“娱心”的消费观念,使人们短暂地从烦恼琐屑的人生中超脱出来,获得心理愉悦。因此,惊险、刺激、悬疑、浪漫的通俗文学往往为大众喜闻乐见。强调通俗文学的娱乐性也不能忽略思想性、教育性。“娱心”之外还需“劝善”,将娱乐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统一起来。
四、分析题
1、刘勰:感物说(是以诗人感物……亦与心而徘徊。)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感物说。诗人受景物的影响有所感触,引起无穷的联想,在经深入的观察、体验之后,随物赋形,意随物转,而后形于言。在同一篇,作者分析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喝同样是强调“物”对“情”的生成意义和触发作用,景色变化影响人的心灵,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铺写而成文。这里,存在着一种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互感关系,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生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总而言之,感物说认为,作家诗情文意的萌生,得之于外物的感发,是事、物触我,意有所动,有感而发,文辞随焉。同时,刘勰认为,“情”的抒发应是自然的流露。“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既如此,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感情的真诚自然远胜于矫饰虚夸。 感物说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古人认为,人和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是相通的,是互相感应的;因而,能够保持内心空明,与人合天,与物为一,“与万化冥合”,那是一种极致的人生了悟与审美体验。感物说,应物而感,情动于中,发而为声,传达那种人与自然的际会神合,而不失自然不损自然,也就是在靠近上述的了悟与体验。
2、黑格尔:“内容非他也,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也;形式非他也,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也。”
答:这段话出自黑格尔哲学著作《小逻辑》。把历史的辨证的观点运用于哲学,他建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段话表明: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这一哲学原理同样适合于文学作品的构成。作品的内容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它要求文学形式按照它固有的逻辑去表现它,这也就是说,作品的内容决定着作品的形式;但形式不是消极因素,它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成分,积极地作用于作品的内容。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内容不是单纯的题材(包括主题、人物、环境、情节和情景等),单纯的题材还只是一堆材料,至多是经过作家构思过的材料,在它未获得确定的形式之前,它还不是作品内容。作品内容是指经过一定的文学形式加工、塑造过的题材,换言之,题材在得到了文学形式的有力的安排改造、表现之后,才转化为真正的内容,这是一体化的互动的过程: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内容与形式相反相成,相互辉映,因而各倍增其表现力。列宁对黑格尔这段话给予了肯定的评价:“黑格尔则要求这样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就艺术作品而言,“一件艺术品,如果缺乏正当的形式,正因为这样,它就不能算是正当的或真正的艺术品”因此,这同样告诉我们,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离开内容来谈形式,也不能离开形式来谈内容。
五、论述题(50分)
1、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上的,审美是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但是,肯定文学具有审美的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正像人们在现实人生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丑成为审美的对象;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或者对丑的表现达到了神似境界的艺术形象,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不朽的艺术形象。即使像悲剧,表现了丑在现实中暂时地压倒了美,它也能因为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而取得审美的意义。所以,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作家是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参考答案2:
不矛盾。(1)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它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特殊享受。
(2)肯定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它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审视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3)丑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的斗争却能够使丑成为审美的对象;充分展示丑的本质,对丑的揭示都可能达到极高的审美价值;即使作品表现了丑暂时压倒美的情况,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而取得审美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答:文学艺术最终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同时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具体地说,这种影响因政治表现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体现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的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作为制度、设施和方针政策,政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带有强制性,它使政治可以干预社会的文学活动,对文学产生直接的作用。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都表明,凡是政治比较开明,统治阶级确实把文学艺术活动视为调节社会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实行有利于文化繁荣的政策时,文学的发展就比较顺利,甚至出现文学繁荣的局面;相反,凡是政治黑暗,思想禁锢,当权者实施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时,包括文学活动在内的整个文化生活都会冷落凋零,文学创作也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落倒退的现象。我国新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唐代文学的繁荣,以及意大利16世纪费罗伦萨的文艺复兴,都体现了政治对文学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其次,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与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一般来讲不带有强制性,它是以人们接受某种政治思想,认同某种意识形态懂的方式作用于文学活动。因此,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就有了更为内在更为掩蔽的特点。它可能以旗帜鲜明的政治观点出现,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透在文学活动之中,表现在作家、作品的思想倾向或情感态度上。对于作家来说,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审美理想的建构,会成为他观照、理解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尺度或标准,进而制约着他对生活材料的取舍和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优势的儒家政治思想就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些优秀作家的身上,也不难发现这种“怨而不怒”的儒家美学的规范和儒家政治思想的束缚压抑了他们的艺术才华,削弱了其作品的批判力度。政治思想对于文学接受活动的影响就更为常见也更为明显了,其主要体现在读者以政治的观点和方式来理解、解释文学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掘了文本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容。在今天,受政治观念支配的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有人称之为“后殖民主义”,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改造着他国的本土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文学。文化的后殖民现象说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剧也日益复杂。
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 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2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富、复杂、立体感强。这种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一个独立自足、气象万千的:世界“。(阿Q、哈姆雷特)圆形人物是作者花大量笔墨着力描写的对象,其性格轴心及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特征,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显现出来,因而人物性格稳定而不凝固,给人一种流动感。这是一种动态型或发展型的人物塑造方式,它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典型的圆形人物,其性格必然是一个闪烁着各种色彩的多面体,它容量大,具有说不尽的性格内涵、多方面的审美意义,显示出多质、多义、多向的特点。 3 、感物说: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表现了人对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感受,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到了钟嵘撰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其正如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的,“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4 、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正在阅读: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07-26
2013年《中级经济法》考前模拟测试题(一)(下载版)06-28
千姿百态的云作文400字07-04
微笑让生活洒满阳光作文600字06-19
触动心灵的背影——读朱自清的《背影》有感05-17
家乡的变化作文50003-12
申请表范例(1)08-13
2017-2018学年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07-08
郑州市结合建设项目配建人防工程面积标准(试行)201706-12
街道党委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汇报材料04-2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华中师范大学
- 历年试题
- 答案
- 理论
- 参考
- 文学
- 沙特经济发展概述
- 阿西美辛脂质体凝胶剂的体外透皮扩散研究
- ERP初阶(六):七十年代闭环MRP
- 防控传染病工作的措施_文档1
- 2015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卫生资格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 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7教案
-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123号令)
- 焊接接头及静载强度计算
- 八年级上数学几何证明练习题(17题)
- 2013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 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概述
- 经典总结:室内分布培训资料
- 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探讨
- 室内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 雅思大作文写作必背句子
- 2012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9庞大的家族教案教学设计(1)
- 惠州学院c语言期末考试试卷B
- 批判性思考与生命的意义
- 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