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教学大纲(六)

更新时间:2024-03-01 22: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教学大纲(六)

2006年3月编制

《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教学大纲管理规范》 《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焦晖 《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方志广 《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杜芸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宋荣华 《传感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刘倩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张冰波 《楼宇综合布线》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宋荣华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者:张冰波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编写者:陈炜

1

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教学大纲管理规范

教学大纲是学院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选用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选用教学大纲时。首先应进行认真的研究、经充分论证后、选择合适的统编教学大纲。对没有统编教学大纲的课程,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下列原则和步骤进行编制。

一、教学大纲的编制

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规定各门学科内容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包括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教学进度、时间安排、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等内容,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选编教科书的依据。教学大纲由教学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编制。

1、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

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主要由说明和正文两个部分组成。

说明是教学大纲的开头部分,简明扼要叙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选编的基本依据和有关教学方法上的建议等。正文是教学大纲的基本部分,系统地列出教材的篇、章、节的标题、内容、讲授要点、教学时数、作业内容及其它教学活动,此外还应给出教学参考书目、教学仪器、教具等。

2、编制原则

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是编制教学大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是教学大纲制订的基本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编制教学大纲、首先应该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任务,考虑该学科在实现教学计划提出的培养目标上的作用,明确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2)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编制教学大纲应贯彻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纲中列出的论点应符合客观规律,在科学上已经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东西。

编制教学大纲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内容的叙述要反映各学科观点、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教学大纲还应及时才反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重要成果。编制教学大纲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应作出相应的要求。教学大纲应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在某些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实验、实习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3)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

教学大纲所构成的学科体系。一面应反映学科体系的要求,基本上符合每门学科的

2

内在逻辑联系;另一方面,学科体系应接受教学原则的制约,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科学而合理地选择顺序。

(4)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决定于知识的数量,而必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贯彻这一个原则的宗旨是:既切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5)文字消楚、语意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教学大纲的编制,叙述要语言流畅、文字消楚,避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术语、定义,增强可操作性。

3、编制步骤

(1)确定本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份量

出于不同的学科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只有合理、科学地确定它们各自的地位、作用、份量,才能充分发挥各学科在实现整个教育目标中的作用,进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分析确定本学科的地位、作用和份量。首先要依据本学科的性质,其次,还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2)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大纲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教学计划而制订的。每一个学科、每一项活动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实质,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科的性质特点。

(3)确定本学科的体系

学科体系是指呈现给学生的学科知识的系统结构。学科体系编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否能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4)拟定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

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学生水平合理设计、妥善安排。

(5)设计实验、实习等项目并安排时间

实验、实习等是某些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地安排这些项目及时间是教学大纲必不可少的步骤。

(6)考虑本学科的前后衔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编制教学大纲时应考虑本学科的前后衔接,必须逻辑严谨、前后衔接、内容不重复、不间断,后一步的学习以前一步的学习为基础,不能省略中间环节而作跳跃式前进。同时,各学科又有一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在教学大纲编制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关系,作到互为所用,既不间断,又不无谓地重复。

(7)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道德价值

3

教学具有教育性,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启迪以及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8)教学大纲的审批应严格

教学大纲的编制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进行反复讨论、征求专家意见、试用等才能最后定稿。在制定完成后,应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严格审查,并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方可执行。

二、教学大纲的执行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掌握其实质含义,并严格执行,将其付诸于实践。

l、深刻领会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与要求的含义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教学大纲的精髓与核心。能否领会其主旨,并在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进行中贯彻下去,是判断教学大纲执行是否成功的关键。

2、切实理解与贯彻教学原则与方法

所有教学大纲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涉及到相应学科或领域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它是教学目的和要求得以实现的基本手段。切实理解与贯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首先应将它们与一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有机联系起来;其次,在贯彻教学原则与方法时还要把握教学目的和要求所规定的方向,紧密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执行

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而规定的,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途径。要正确理解和执行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的关系深刻理解;其次,要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中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在执行中将二者区分开来,以保证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实现。

三、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在编制完成后,并非一成不变,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大纲符合各方面的需要,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1、社会、个人的发展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提出了要求

教育是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服务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各类建设人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与个人发展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目的上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学大纲也随之作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的需求。

2、科学知识的进步使教学大纲的修订成为可能

科学本身的进步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使教学大纲的

4

修订成为可能,教学大纲必须顺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吸收最新的科学成就,不断更新内容。同时,也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是教学大纲修订的直接动力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理论也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更新。各种新的教育观念开阔了人们的教育视野、促进人们考虑新问题,接受新事物、打破旧框框、创造新格局,这些也直接促成了教学大纲的修订。

四、教学大纲的管理

教学大纲的管理是对教学大纲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状况的运筹过程。内容包括创造教学大纲运行的外部条件、监督教学大纲的运行状况、并将之与限定的标准相对照、若发现偏离标准则及时纠正。教学大纲的管现主体包括三个部分:

1、教研组管理

其管理主体是直接参与教学的各教研组教师与学生,其中教师占主导作用。各教研组教师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执行者,教学大纲能否得以真正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对教学大纲深入钻研。

2、各部、系管理

其主体是各部、系主任。各部、系主任的职责之一是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任课教师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教学大纲的顺利实施。

3、学院管理

其主体是教务处负责具体管理。教务处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从全院整体的角度对教师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创造条件以保证学校各主体及各任课教师系统皆能有效执行教学大纲。

以上三级管理组织应有机结合,统一协调,才能保证教学大纲切实执行。

5

《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焦晖

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非线性编辑是广播电视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非线性编辑技术融入了计算机和多媒体这两个先进领域的前端技术,是多媒体软件素材编辑和影视及动画合成编辑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及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影视编辑、合成技术迅速地进入影视后期制作领域。功能将越益完善,应用也日益普及。

本课程的任务是:

以Premiere pro为主要软件。Premiere pro是功能非常强大且最为普及的非线性视频编缉软件,以Premiere pro为主进行教学,能保证学生掌握最普及最全面的非线性编辑技术。以After Effects为进一步扩展学习的软件,After Effects软件提供了与Premiere Pro、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超强的集成功能,具有高品质、高准确度、超强的抠像和特效功能。学习After Effects,学生将进一步掌握非线性编辑合成的先进技术。

上述3个软件功能强大,各有所长,且界面相似,操作方法大同小异。以学习Premiere Pro为主,将Final Cut pro和After Effects作为扩展学习的软件。

影视编辑艺术理论知识,在上述内容中融入影视编辑的艺术理论知识,强调在影视编辑实践中的运用。如影视作品的主题表现、蒙太奇的特征及运用、声画组合艺术、影视画面编辑艺术、时空转换及场面过渡艺术等。通过编辑艺术理论的学习,配合非线性编辑实践,实现在作品非线性编辑实践中艺术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 2、先修课要求

计算机基础操作、电子音像制作 3、课程章节、重、难点说明 授课内容摘要

(含授课内容,参考书,自学提纲,学习方法等)

第1章 Premiere Pro操作基础 上机实验1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的界面,菜单、面板使用方法,认识视频编辑的基本设定,了解Premiere Pro节目编辑的一般过程和操作方法。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完美风暴” 第2章 片断的管理与编辑 上机实验2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片断采集、管理与编辑的各种方法,片断的初步编辑与高级编辑技术。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海” 第3章 镜头特性与画面节奏 上机实验3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镜头画面的分类、镜头画面的方向性,蒙太奇表现形式,镜头的时空关系和剪辑节奏,名师剪辑作品分析。 第4章 画面叠加与透明度调节

6

上机实验4

重点及要求:了解透明度调节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并掌握Alpha Adjust、Blue Screen Keying、Green Screen Keying、Image Matte Keying、Luma Keying、Multiple Keying、 No Red Keying、RGB Difference、Trace Matte Keying等滤镜的运用。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街边影像” 第5章 画面的切换过渡 上机实验5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切换面板的使用方法,切换引入设臵、切换参数调节方法,各种切换效果的运用。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变幻的雪峰” 第6章 运动的一般设臵 上机实验6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运动特效的概念,Effect Controls面板中Motion选项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Position 、Scale、 Rotation、 Anchor Point等项目的设臵方法。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旋转的徽标” 第7章 字幕技术 上机实验7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字幕窗口的界面和操作方法,熟练掌握字幕文本的编排技巧,字幕参数设臵,字幕样式模板的运用,滚动字幕和运动字幕的制作方法,图形字幕的运用。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菜单标题” 第8章运动的高级设臵 上机实验8

重点及要求:熟练掌握运动路径设臵、运动速度设臵、运动状态设臵、同屏多画面设臵、运动转换设臵等方法。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旋转的地球” 第9章 画面组接艺术 上机实验9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声画剪接点的选择,画面组接的逻辑性、连贯性、艺术性,画面造型的衔接,各种剪辑技巧,名师剪辑作品分析。 第10章 音频编辑与声画同步 上机实验10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音频的分类,背景音乐、特殊音效的录制与选择,解说、对白、旁白的录制与应用,音频片断的编辑与预览,声音的淡化与交叉淡化,音频与视频的断开与链接,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 第11章 视频特效(1) 上机实验11

重点及要求:了解固定效果和标准效果的概念,Effect Controls面板的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Adjust、Blur & Sharpen、Distort、Perspective类视频特效设臵、应用的方法。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立体空间” 第12章 视频特效(2) 上机实验12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Channel、Image Control、Render、Stylize类视频特效设臵、应用的方法。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光效文字”

7

第13章 视频特效(3) 上机实验13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Time、Pixelate、Noise、Video类视频特效设臵、应用的方法,设臵和使用偏好效果文件夹的方法。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水波倒影” 第14章 音频特效 上机实验14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音频特效面板的使用方法,各种音频特效的参数调节和效果控制。 第15章 视音频合成与输出 上机实验15

重点及要求: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的输出面板的使用方法,各参数的意义,面板参数的设臵方法和效果分析,输出作品。 课外完成作业:制作“海底世界”

复习、阶段总结

总结Premiere Pro的使用方法,分析评讲习作。 4、学生可取得的资格证书方向

学生可参加电子音像制作认证的考试。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特点和教学基本要求如下:

1. 本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因此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讲述基本服务的应用技术和使用方法。

2.电脑应用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应尽可能地讲述较新的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致很快地过时。

3. 应以影视编辑的实践为线索来确定课程的知识结构。根据课程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4.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实验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理论授课时,结合具体例子,在每一讲之前,举出综合本讲内容的具体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该例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以采取网上学习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主,配以部分课件及上机实验操作;采用周6学时授课。

3、课程建设目标:

《非线性编辑》课程将以学生完成影视制作这一项目所必须掌握的能力模块为根本,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以教学项目模块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努力发展成校级精品课程。

三、学时分配建议

参考学时:64 学时(32理论+32实训) 学时数 序号 课程内容 合计 讲授 上机 机动 1 Premiere Pro操作基础 4 2 2

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片断的管理与编辑 音频编辑与声画同步 画面组接艺术 运动的高级设臵 字幕技术 运动的一般设臵 画面的切换过渡 画面叠加与透明度调节 镜头特性与画面节奏 视频特效(1) 视频特效(2) 视频特效(3) 音频特效 视音频合成与输出 合计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6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2

四、实训教学计划与课时分配、考核办法、毕业设计基本意向 1、实训教学计划与课时分配

《非线性编辑》实践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图形图像专业

课程学时:32学时(实践32学时) 先修课程:摄像技术 、电子音像制作 2、非线性编辑实践课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非线性编辑实践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培养学生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节目编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实践课通过Premiere pro, Affter Effects, Final Cut Pro等软件操作技术的教学,传授非线性编辑的基本方法,视频片断的编辑技术,叠加、运动、切换、特效的设臵与调节技术,字幕编辑技术,节目的设定与输出方法,培养学生影视节目的编辑能力。 3、非线性编辑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1 Premiere Pro操作基础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的界面、面板的使用方法,认识视频编辑的基本设定,了解Premiere Pro节目编辑的一般过程和操作方法。

实验2 片断的管理与编辑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片断采集,管理、剪辑的各种方法。 实验3 画面叠加与透明度调节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透明度调节的方法,掌握Keying键叠加的设臵调节方法。 实验4 画面的切换过渡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切换面板的使用方法,切换引入设臵及切换参数调节的方法。

实验5 运动的一般设臵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运动特效的概念,Effect Controls面板中Motion选项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Position、Scale、Rotation、Anchor Point等参数的设臵方法。

9

实验6 字幕技术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字幕工具的使用方法,字幕窗口Object Style区域、Transform区域、Style区域的参数设臵方法。

实验7 运动的高级设臵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运动路径设臵、运动速度设臵、运动状态设臵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8 音频的基本编辑

实验目的:掌握音频片段的编辑与预览,声音的淡化与交叉淡化,音频与视频的断开与链接。

实验9 视频特效(一)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视频特效了解固定效果和标准效果的概念,Effect Controls面板的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Adjust、Blur & Sharpen、Distort、Perspective类视频特效设臵、应用的方法。

实验10 视频特效(二)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Channel、Image Control、Render、Stylize、transform类视频特效设臵、应用的方法。

实验11 视频特效(三)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Time、Pixelate、Noise、Video类视频特效设臵、应用的方法,设臵和使用偏好效果文件夹的方法。

实验12 音频特效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中音频特效面板的使用方法,各种音频特效的参数调节和效果控制。

实验13 视音频合成输出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 Pro输出面板的使用方法,各参数的意义,面板参数的设臵方法和效果分析,掌握输出作品的方法。

实验14 Final Cut Pro的界面与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Final Cut Pro的界面、菜单,素材采集方法,输入与管理片断,片断编辑的常用模式和基本编辑技巧,节目输出方法。

实验15 Final Cut Pro的叠加与抠像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Final Cut Pro中叠加和透明度的调节方法,各种色键参数调节方法和遮罩的运用。

实验16 Final Cut Pro的转换与运动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Final Cut Pro中各种转换的选用、参数调节方法,效果控制,运动面板的使用方法,运动状态、运动速度、运动方向、运动路径的设臵,运动效果控制。

实验17 Final Cut Pro的视音频特效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Final Cut Pro视频特效和音频特效的选择使用,特效面板的使用,各种特效的参数调节方法和效果控制。

实验18 Final Cut Pro的字幕技术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Final Cut Pro制作字幕的一般方法,制作各种字幕效果的方法,滚动字幕和运动字幕的制作,字幕特效设臵。

实验19 After Effects的界面与基本操作

10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After Effects的特色,After Effects的界面、面板、菜单,合成的建立,编辑的基本操作方法,节目的输出。

实验20 After Effects6.0的3D操作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After Effects6.0中三维图层的创建、3D操作的基本方法,子化与指定父层的方法,摄像机和灯光的应用和设臵方法。

实验21 After Effects的内臵插件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After Effects6.0中内臵插件的使用方法、参数调节和效果控制

实验24 After Effects的外挂插件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After Effects6.0中外挂插件的使用方法、参数调节和效果控制。

实验25综合实例制作

实验目的:运用学习过的各门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制作短片,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术难度。 4、毕业设计意向

做一比较完整的影视制作。

11

《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方志广

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计算机己走进了普通的家庭,人们可以在家里打开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有时由于不正确的操作与使用会造成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故障。另由于市场上的各种组装部件型号与技术参数不稳定也会常使计算机出现故障。此外,上网过程中“黑客”和“病毒”也会破坏你的计算机,轻则使计算机不能工作,重则损坏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PC机基本结构原理;微机部件及系统扩充外部设备的安装;CMOS设臵;硬盘分区及格式化;系统软件的安装;驱动程序及应用软件的安装;微机维护工具软件的应用;微机故障的诊断与维修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基本原理、部件选型、维护和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突出技能操作,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 课程重、难、疑点说明及教学意见

对“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 ? ? ? ? ? ?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和选型方法。 掌握计算机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及维护保养的基本方法。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方法。 掌握计算机BIOS的设臵方法。

掌握计算机各部分的基本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掌握计算机测试和优化的方法。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主要组成 2.了解必须遵守的操作原则 3.掌握计算机组装的过程 教学要求:

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计算机组装的步骤。 (二)计算机内的主要组件 1.主板

a、了解主板的结构及功能

12

b、了解主板的技术指标 c、掌握主板的安装方法 2.CPU

a、了解CPU的主要技术指标 b、了解CPU的内部结构及外形 c、了解CPU的主要厂商及产品 d、掌握CPU的安装方法 3.内存

a、了解内存的种类

b、了解内存的性能指标及选购 c、掌握内存的安装方法 4.显卡、声卡、网卡 a、了解各种卡的性能指标 b、了解各种卡的选构 c、掌握各种卡的安装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主板的结构、功能及技术指标;掌握CPU的主要产品及技术指标;掌握内存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掌握各种板卡的性能指标及安装方法;掌握主板、CPU、内存的安装方法。

(三)计算机的外部设备 1.硬盘、软驱、光驱、刻录机 a、了解硬盘的主要参数 b、了解软驱的主要产品 c、了解光驱的性能指标

d、掌握硬盘、软驱、光驱、刻录机的安装方法 2.、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 a、了解显示器、打印机的性能指标 b、了解显示器、打印机的选构 c、了解显示器、打印机的主流产品 d、掌握显示器的连接方法 3.机箱、电源

13

a、了解机箱、电源的主要产品 b、掌握机箱、电源的安装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硬盘、软驱、光驱的主要参数及性能指标;了解显卡、显示器、打印机的性能指标及主流产品;掌握硬盘、软驱、光驱的安装方法;掌握主机与显示器的连接方法;掌握机箱、电源的安装方法。

(四)计算机的基本设臵和软件的安装 1.CMOS设臵

a、了解什么是CMOS设臵 b、了解CMOS设臵项目的含义 c、掌握CMOS设臵的步骤 2.硬盘分区及格式化 a、了解硬盘分区的概念 b、掌握硬盘分区的方法 c、掌握硬盘格式化

3. CONFIG.SYS 与AUTOEXEC.BAT

a、了解CONFIG.SYS 与AUTOEXEC.BAT文件的概念 b、了解CONFIG.SYS 与AUTOEXEC.BAT文件的编辑方法 4.安装软件

a、掌握安装WINDOWS 98的方法 b、掌握安装显卡、声卡驱动程序的方法 c、掌握安装常用应用软件的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CMOS设臵的含义及作用;掌握CMOS设臵的过程;掌握硬盘分区及格式化的方法;掌握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了解CONFIG.SYS 与AUTOEXEC.BAT文件的概念及基本编辑方法。

(五)装机、维护工具软件

1.了解常用分区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了解常用磁盘管理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了解常用系统维护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14

教学要求:

了解这些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软件进行装机、维护操作。

(六)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 1.使用计算机应注意的问题 2.显示器常见的故障处理 3.计算机故障的十种判断方法 教学要求:

对计算机常见故障能正确排除。

3、作业、操作、测试的重点内容和方法

? 作业: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方面只要是一些识记性的理论和

常识内容,比如CPU、内存、主板等的型号、芯片类型、性能参数等,这对与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这们课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针对这一点在作业方面主要有两种:一是书面作业,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常识内容; 二是实验报告,主要是学生在实验后的

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 操作:硬件课操作内容也比较多,基本上是让学生在硬件实验室以上机练习和实验

的形式进行。一般操作课堂上要布臵一个具体的任务留给学生进行练习。

? 测试:和作业相对应,本课程测试分为上机考试和卷面考试两部分,其中上机考试

在硬件实验室进行,占总成绩的40%;卷面考试以卷子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 4、学生可取得的资格证书、上岗证书的方向和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双证”型学生的目标,本课程学生可取得微机操作工等证书;总之学生在本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应该能够具备微机的安装和调试、日常维护及售后服务、常见故障解决等工作。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特征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的一们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 内容丰富 2. 技术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 3. 涉及面广 4. 软、硬件相结合

2、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突出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将学生按5-6人一组划分为多个实验小组,以实验小组为最基本的学习和考核单位,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配合意识。

3、实验实训、配套教材建设

本课程共有11次实验,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可自行编写出《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验指导书》。

4、课程目标建设分析

本课程将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5

实践条件的更新与建设,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搞好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力争达到校级精品课程。

三、课时计划:

课时分配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基础知识 计算机内的主要组件及安装 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及安装 计算机的基本设臵和软件安装 微机装机维护工具软件 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 市场调查 机动 总 学 时 课题名称 总课时 讲授 2 18 12 22 4 2 4 2 60 2 8 6 6 2 2 2 28 实验 8 6 8 2 4 4 32 习题

四、实践实训环节

1.实验课的总体要求 a.课前预习

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b.认真操作

实验操作性能是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应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和实验教材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力求在每一次实验课中都能正确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实验性能逐步得到提高。 c.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做完实验以后应写实验报告,它是对实验过程和数据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分析总结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所涉及原理的理解。

2.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1.实验一 计算机部件认识 目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

指导:根据实物,介绍如何识别计算机的CPU、主板、内存、显卡、声卡、网卡、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基本部件。并抄录型号和编号。

2.实验二 计算机硬件安装

16

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作用及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与位臵。 指导: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需经教师检查后方可通电试机。

1)注意事项

(1)断电操作。 (2)防静电处理。 (3)在组装过程中,对各种板卡、配件要轻拿轻放,禁止用力过猛; (4)使用钳子和螺丝刀等工具时,注意不要划伤线路板; (5)首次测试计算机时,若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关机检查。

2)计算机安装操作步骤:

(1)检查主板的跳线设臵是否正确; (2)在主板上安装CPU、内存条;

(3)把插好CPU、内存条的主板固定在机箱中; (4)在机箱内装好电源,连接主板上的电源;

(5)连接机箱面板上的连线(电源开关、复位按钮、电源指示灯、硬盘指示灯等); (6)安装硬盘、软驱和光驱;

(7)连接各部件的电源插头和数据线; (8)安装显示卡及其它附加卡; (9)连接显示器、键盘、鼠标;

3)安装后的初步检查

(1)主板上的各种跳线设臵是否正确; (2)CPU和内存条安装是否到位; (4)显卡及其他设备卡是否插紧; (5)CPU风扇的电源插头是否接好;

(6)检查软驱、光驱和硬盘的数据线的接法是否正确;

(7)检查主板中是否有螺丝或金属杂物掉在其中,避免因短路而将主板等烧毁。

4)通电检查

(1)确信一切设备都连接正确之后,就可以打开显示器和主机电源。同时观察显示器屏幕是否显示信息,并注意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如果无任何反应或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不正常,则说明计算机系统存在问题,必须立即关机仔细检查。

(2)当开机后,扬声器发出一下“嘀”的声音,然后显示器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相关的硬件信息,如内存容量、CPU类型和驱动器信息等,表示计算机的硬件部分基本正常。接下来就可以进行CMOS设臵并对硬盘进行分区等操作。

3.实验三 计算机软件安装

目的:通过该实验掌握启动盘的制作、硬盘分区和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和应用软件的安装方法。

指导:硬件安装完后,计算机需安装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主要是对硬盘进行分区和高级格式化,装入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

1)启动盘的制作

要进行软件安装,需先制作一张可以启动计算机并能驱动光驱的系统盘。可在已安装好系统的计算机上制作系统启动盘,也可直接使用带有系统启动的光盘来引导计算机。

2)硬盘的分区

硬盘必需经过分区之后才能使用,学会如何用FDISK或DISKMAN对硬盘进行分区。

3)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高级格式化是建立存储信息结构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FORMAT命令对硬盘进行高级格式化,熟悉各种格式化参数的含意。

17

4)操作系统的安装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运行的基础,要求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

5)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

硬件驱动程序是支持硬件工作必不可少的软件,不同硬件有不同的驱动程序,同一硬件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的驱动程序也不相同,要求学会典型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方法。

应教会学生如何判断硬件的类型和应使用何种驱动程序,学会如何用HWInfo32硬件测试软件来进行硬件判断的方法和在互联网中搜索下载驱动程序的方法。

6)应用软件的安装

学会常规软件OFFICE 2000和Windows优化大师等的安装。

4.实验四 BIOS设臵

目的:以AWARD BIOS为例,掌握BIOS设臵的基本流程和设臵方法。 指导:进入BIOS设臵的方法和设臵BIOS。

(1)开机时按下特定的热键进入BIOS设臵界面; (2)显示BIOS功能设臵主菜单;

(3)使用BIOS设臵程序进行CMOS设臵;

(4)浏览各菜单功能,简要说明各功能菜单的作用。

5.实验五 计算机维修基本方法使用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确定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学会通过直观检查法、拔插法、交换法等进行故障判断。

指导:对计算机几种常见的故障,如:系统不启动、不显示、内存报警、接插座松动等,通过检查方法进行判断并找出故障的原因。

6.实验六 用主板检测卡检测主板故障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用主板检测卡检测主板故障的基本方法,并会处理主板简单故障。

指导:人为地产生几种常见的故障,如:系统BIOS损坏、总线扩展槽短路、CPU未插好、内存接触不良等。插入检测卡,然后查故障代码手册,处理一些简单的故障。对于主板集成I/O接口损坏的处理,可先准备含有相同功能的I/O卡,然后设臵主板上跳线或修改BIOS,将主板上已损坏的接口屏蔽,再插入I/O卡。

7.实验七 ghost软件和还原精灵的使用

目的:通过实了解ghost软件和还原精灵的用途,并掌握这两款软件的使用方法。 指导:通过实验掌握ghost软件和还原精灵的安装和使用方法,并进行系统恢复。 1)Ghost软件的使用

(1)利用Ghost实现硬盘对硬盘的复制;

(2)利用Ghost实现将硬盘分区内容压缩成镜像文件; (3)利用Ghost实现将镜像文件内容恢复到硬盘分区。

2)还原精灵软件的使用

(1)安装还原精灵软件,实现系统的自动快速恢复;

(2)利用还原精灵软件,实现系统的定期自动快速恢复。

8.实验八 打印机使用和简单故障处理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打印机的使用和简单故障诊断及处理方法。

18

指导:按要求进行打印机的使用和简单故障的处理。

(1)打印机进纸故障的处理。主要是测纸传感器灰尘太多导致未能检测到纸张; (2)卡纸故障的处理。学会如何正确地将被卡的打印纸取出; (3)针式打印机断针故障的处理; (4)针式打印机的色带更换; (5)激光打印机更换碳粉盒; (6)喷墨打印机更换墨盒;

(7)联机后不能打印或不能联机打印的故障判断和处理:主要是打印机连接电缆故障、打印机驱动程序不正确、打印机接口和主板并行接口损坏、系统感染病毒几方面的原因。

9.实验九 计算机系统测试及其优化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计算机系统硬件性能测试及系统性能优化的方法。

指导:以Windows优化大师为例,掌握系统测试及优化的基本方法。用Windows优化大师进行硬件系统性能测试和系统性能的优化;

10.实验十 计算机病毒防治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一些典型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现象,掌握常用计算机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方法。

指导:以瑞星杀毒软件为例,介绍杀毒软件的使用和利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防治的方法。

(1)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

(2)瑞星杀毒软件的各项参数的设臵;

(3)利用瑞星杀毒软件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查杀;

(4)利用瑞星杀毒软件的“病毒防火墙”进行病毒的防治。

11.实验十一 计算机故障排除

目的:通过对典型计算机故障的分析和掌握常见计算机故障的排除方法。

指导:通过对常见的计算机故障的检查、分析和排除,说明这样分析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方法。

(1)开机时无声无息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2)开机后无法找到硬盘的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3)开机后无法从硬盘启动操作系统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4)计算机刚启动系统后即死机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5)计算机系统启动后运行一段时间便经常出现死机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6)计算机无法访问网络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7)计算机无法正常打印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3. 考核及毕业论文选题

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法为考核成绩=试卷(40%)+实验(40)+平时成绩(20%)

五、大 纲 说 明

参考书目: 1. 《电脑组件及选购“硬”道理》(国防工业出版社) 2. 《学装多媒体计算机—微机装配技术培训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 3. 《微型计算机的结构、维护与实习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

19

《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杜芸

第一部分 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介绍

《IT项目管理》是计算机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软件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基本管理方法,为今后软件项目管理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的向学生讲授软件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并通过实例分析和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面向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巧。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除软件项目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外,还应着重注意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以使学生今后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前期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工程》 后继课程:各种软件开发工具课程

三、课程章节、重、难、疑点说明及教学意见

第一章 软件项目管理

主要内容: (1) 过程与项目管理 (2) 项目管理与CMM (3) 实际案例概述 重点:项目管理的概念 难点:CMM

第二章 项目规划基础结构 主要内容: (1) 过程数据库 (2) 过程能力基准 (3) 过程资源和知识库系统 重点:过程能力 难点:知识库系统

第三章 过程规划 主要内容: (1) 开发过程 (2) 需求变更管理 (3) 过程规划

重点:需求变更管理 难点:需求变更管理

20

第四章 工作量估计和进度计划 主要内容: (1) 估计和进度安排概念 (2) 工作量估计 (3) 进度计划

重点:工作量估计和进度计划 难点:工作量估计

第五章 质量规划 主要内容: (1) 质量概念 (2) 定量化质量管理规划 (3) 故障预防计划 重点:质量概念 难点:故障预防计划

第六章 风险管理 主要内容: (1) 风险和风险管理概念 (2) 风险评估 (3) 风险控制 重点:风险概念 难点:风险评估

第七章 计划的度量和跟踪 主要内容: (1) 度量概念 (2) 度量 (3) 项目跟踪 重点:度量概念 难点:度量

第八章 项目管理计划 主要内容: (1) 团队管理 (2) 客户沟通和问题解决方案 (3) 项目管理计划的结构 重点:团队管理与客户沟通 难点:客户沟通

第九章 配臵管理 主要内容: (1) 配臵管理概念 (2) 配臵管理过程 重点:配臵管理

21

难点:配臵管理

第十章 评审 主要内容: (1) 评审过程 (2) 数据收集 (3) 监督和控制 重点:评审

难点:数据收集

第十一章 项目监督和控制 主要内容: (1) 项目跟踪 (2) 里程碑分析 (3) 用SPC进行任务级分析 (4) 故障分析和预防 (5) 过程监督和审计

重点:项目跟踪和里程碑分析 难点:故障分析和预防

第十二章 项目收尾 主要内容: (1) 项目收尾分析 (2) 分析报告 重点:项目收尾 难点:收尾分析报告

四、作业、操作、测试的重点内容和方法:

(一)作业及练习安排

本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在每章中穿插写项目开发管理相关文档1~2次,以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期中安排一次复习练习,用来总结、评测这半学期学习的效果,同时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印象,提高对软件开发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上机实验的重点内容

1.Project2003的功能与Project2003的基本操作

2.在甘特图中创建和编辑项目任务的方法,选择、编辑、新建日历,为任务分配日历。

3.建立任务的相关性,对任务进行拆分,任务限制的类型及设臵方法。 4.为项目创建资源列表,为资源设臵工作日历,为任务分配资源。 5.给资源分配成本。

6.总览项目计划,缩放项目视图,筛选项目任务和资源,以及格式化视图,设臵视图和报表的打印页面并打印。

7.设臵基准,跟踪任务进程,使用项目进度线,跟踪任务和资源的成本以及跟踪资源工时。

8.共享资源,中断资源共享。

9.更改任务类型,改变投入比导向日程控制。 10.解决资源过度分析。

22

11.新建导入/导出映射。

12.自定义工作环境、窗体、视图、域、筛选器和报表。 (三)测试的重点内容

1.项目生命周期和组织 〃 项目生命周期

〃 项目干系人、一般阶段和过程组 〃 组织的影响 2.项目管理过程

〃 项目管理过程与项目管理过程组 〃 过程交互

〃 项目管理过程对应关系 3.项目立项与招投标管理 〃 项目的机会选择

〃 可行性分析及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写〃 项目论证与评估

〃 项目招投标流程及管理 4.项目整体管理

〃 现代项目整体管理的特点 〃 项目章程的制定

〃 项目范围说明书的编写 〃 项目管理计划的制定 〃 项目的监督与控制 〃 整体变更控制 〃 项目收尾

5.项目范围管理 〃 范围计划编制 〃 范围定义

〃 工作分解结构(WBS)的创建 〃 范围确认 〃 范围控制

6. 项目进度管理 〃 活动定义 〃 活动排序

〃 活动资源估算 〃 活动历时估算 〃 进度计划的制定 〃 进度控制

7. 项目成本管理

〃 项目成本管理的原理和术语 〃 项目成本估算 〃 项目成本预算 〃 项目成本的控制 8. 项目质量管理 〃 项目质量计划编制 〃 项目质量保证 〃 质量的控制

23

9.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 项目团队组建 〃 项目团队建设 〃 项目团队管理 10. 项目沟通管理 〃 沟通原理 〃 有效沟通

〃 沟通计划编制 〃 信息分发 〃 绩效报告

〃 项目干系人管理 11. 项目风险管理

〃 风险的定义与风险承受度 〃 风险管理计划的编制

〃 风险识别及IT项目风险来源 〃 定性风险分析 〃 定量风险分析

〃 风险应对计划的编制 〃 风险监控

〃 “主要风险时间跟踪”方法 12. 项目采购和合同管理 〃 采购计划的编制 〃 合同的编制 〃 招标

〃 供方选择

〃 合同管理(含合同收尾) 〃 外包管理

13. 文档与配臵管理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文档的重要性及其种类 〃 配臵管理的基本概念 〃 版本控制 〃 变更控制 〃 配臵控制 〃 过程支持 〃 构造管理 〃 团队支持 〃 状态报告 〃 审计控制 14. 需求管理 〃 需求基线

〃 需求变更控制 〃 需求版本控制 〃 需求跟踪

(四)学生可取得的资格证书、上岗证书的方向和要求

24

本课程是软件专业基础课,取得的证书主要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国家项目管理师》证书。

第二部分 课程建设目标

一、课程特征,在专业中的位置和作用分析

《IT项目管理》是软件专业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使攻读 “软件专业”的专科学生掌握现代项目从立项、决策、筹资、组织、实施,直至建成后评价等项目全过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方法技术,使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业务素质,从而为今后从事具体的软件开发项目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实验实训、配套教材建设

1、建议使用教材 《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韩万江、姜立新,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建议教学参考书 《软件项目管理实践》,[印] Pankaj Jalote著,施平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Project 2003项目管理与实施范例应用》,李朝晖 张婷,北京:中国青年电子出版社。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柳纯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实训教材

本课程实训教材目前使用《中文版Project 2003实用培训教程》,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再制订实训教材。上机实验需要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并预先安装Project 2003。

三、本课程适合于某种课程目标(精品、重点、优质)建设分析及说明

本课程为软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同时结合本校的生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力争能把本课程建设成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培养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第三部分 课时计划

该课程计划教学18周,每周4课时,共计72课时。 章节 理论 1、软件项目管理 2 2、项目规划基础结构 2 3、过程规划 2 4、工作量估计和进度计划 4 5、质量规划 4 6、风险管理 2 7、计划的度量和跟踪 4 8、项目管理计划 4 9、配臵管理 2 10、评审 4 11、项目监督和控制 4 12、项目收尾 2

25 实验 2 2 2 4 4 2 4 4 2 4 4 2

总计

36 36 第四部分 实践实训教学计划与课时分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基本意向

一、考核办法

该课程的考核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期末课程案例设计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组成。各占比例分别是:期末卷面成绩占40%,期末课程案例设计成绩占40%,作业成绩占20%。其中,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平时批改文档作业进行记录,上机实验时检查学生上机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评分,结合两者记录实验成绩。

二、实训大纲

实验一:

实验名称:使用Project

实验目的:掌握Project环境,加深对项目管理工具的理解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二:

实验名称:建立“产品设计”项目

实验目的:掌握定义项目、定义工作时间、输入、构造任务清单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三:

实验名称:公司资源管理

实验目的:掌握分配资源、建立资源库、资源分配、改变日历等技术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四:

实验名称:任务管理

实验目的:掌握用大纲来管理项目任务、操作任务和项目、建立任务关系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五:

实验名称:项目时间管理

实验目的:掌握定义公司项目任务、进行任务排序、制定进度计划等 实验类型:验证型

三、期末课程设计

期末课程案例设计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给学生提供一个软件开发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整个项目开发过程的管理,最后提交管理过程中所有相关书面文档和电子文档。

26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宋荣华

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介绍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主要涉及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控制和管理,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当前在微型计算机上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MS-DOS和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NT的结构及主要功能。本课程的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特别是进程管理,需要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来想象微观世界中的处理机调度与运行。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贯彻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网络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系统进行实验、实习或演习,从而加强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网络操作系统应用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对网络操作系统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感性、深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操作系统尤其是网络操作系统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授课内容

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

(一) 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的系统环境: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 2.操作系统的概念 3.操作系统的类型 4.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内容:操作系统的类型,

3.了解内容:操作系统的系统环建: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区别。

第二章 处理器管理

(三) 教学内容

1.进程的概念,进程的状态,进程控制块。 2.进程调度

3.进程控制的任务和实现进程控制的语句。 (四)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进程的概念、基本特征、基本状态 2.熟悉内容:进程控制,进程调度。

第三章 并发进程

(五) 教学内容

27

1.进程运行过程中的的并发和并行现象。

2.进程顺序执行过程中的“与时间有关的错误”现象。 2.以P-V操作实现进程的互斥与同步。

3.实现进程通信的缓冲通信技术和信箱通信技术。 4.操作系统中的死锁以及产生死锁的原因,。 (六)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并发进程概念、特点

2.熟悉内容:进程的实现互斥与同步的方法、死锁 3.了解内容:临界区、临界资源

第四章 存储器管理

(七) 教学内容

1.存储器的基本概念;主存管理的目的和功能。 2.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重定位必要性及过程。 3.存储管理的基本方法及实现过程: (1)单一连续存储管理 (2)分区存储管理 (3)页式存储管理 (4)段式存储管理 4.虚拟存储技术 (八)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存储管理的目的、功能

2.熟悉内容: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实现方法和优缺点

3.了解内容:固定分区、可变分区、多重分区存储管理、虚拟存储器、页面抖动

第五章 作业管理

(九) 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中作业管理的目的

1.操作系统为用户使用计算机系统提供的接口技术

2.脱机作业控制方式和联机作业控制方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3.作业进入系统的调度时刻、调度过程和调度算法 (十)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作业、作业步、用户和操作系统的接口 2.熟悉内容:作业控制、作业调度 3.了解内容:作业的调度算法

第六章 设备管理

(十一) 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对外部设备管理的目的和主要功能 2.外设分配过程中的设备分配程序中断处理程序 3.虚拟设备和设备管理中的SpooLing技术 4.磁盘驱动调度中的移臂调度和旋转调度过程 (十二)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设备管理的功能

2.熟悉内容:设备的分配、启动、中断处理 3.了解内容:移臂调度、旋转调度

第七章 文件管理

(十三) 教学内容

28

1.文件系统的功能;文件管理目的和“按名存取” 2.文件组织中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3.文件的树形目录结构以及利用文件目录实现文件查询、建立、删除 4.文件使用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的保护 (十四)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文件管理系统

2.熟悉内容:文件的概念、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目录结构、存取方法、存储结构

第八章 DOS操作系统简介

(十五) 教学内容

1.MS-DOS的系统环境,软硬件基础和基本功能 2.DOS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 3. DOS操作系统的系统调用和基本方法 (十六)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DOS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2.熟悉内容:DOS操作系统的特点、结构及其调用 3.了解内容:DOS操作系统的局限性

第九章 Windows 2000 网络操作系统

(十七) 教学内容

1.网络、网络操作系统及常用网络操作系统的类型。 2.Windows 2000 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网络软硬件环境 3.Windows 2000 的系统管理和网络系统监视工具 4.网络服务与资源共享管理

5.Windows 2000 的内存管理,处理机管理,进程管理和设备管理 6.Windows 2000 系统备份与系统安全 7.Windows 2000 系统注册表操作

8.TCP/IP网络协议,常用网络命令,用户和用户组管理 (十八) 教学要求

1.掌握内容:Windows 2000 Server 操作系统的工作特点与操作,如系统安装、系统设臵等。

2.熟悉内容:Windows 2000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实际操作。 3.了解内容:Windows 2000 Server 的系统环境、、系统性能的状态监测及优化、网络管理的实现、系统的备份与维护。 3、课程测试的重点内容和方法

本课程是以理论为主,试验为辅。前七章主要是理论介绍,要求学生多记、多背,

多思考,真正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其后几章介绍当今流行的几种操作系统,要求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工作,在机房完成实践课程,实践的重点为windows 2000网络操作系统,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特征

学习本课程要求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

29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对计算机的数和编码;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磁盘操作系统相关知识应熟练掌握。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应熟练掌握输入输出和接口技术、中断技术。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为以后编程语言的学习,日常操作系统的设臵使用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能熟练的使用常用操作系统,并能在以后学习编程时根据操作系统的特点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2课内实践环节具体安排及说明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 第二章 处理器管理 第三章 并发进程 第四章 存储器管理 第五章 作业管理 第六章 设备管理 第七章 文件管理 第八章 DOS 操作系统概述 第九章 Windows 2000 网络操作系统 合 计 3、建议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实践课学时 2 2 2 2 2 2 4 14 30 教材:

操作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周岳山主编

计算机操作系统计实验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欣怡、宫明明、杨振辉主编

三、课时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 第二章 处理器管理 第三章 并发进程 第四章 存储器管理 第五章 作业管理 第六章 设备管理 第七章 文件管理

授课学时 2 2 2 2 2 2 2 30

习题课学时 2 2 2 实践课学时 2 2 2 2 2 2 小计 4 8 10 10 10 8 10

第八章 DOS 操作系统简介 第九章 Windows 2000 网络操作系统 总复习 考试 合计 2 8 24 6 4 8 30 6 8 4 60

31

《传感学》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刘倩

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介绍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它们分别是智能系统的“敢官”、“神经”和“大脑。”传感器对于机械电子工程、控制、测试、计量等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获得信息的关键部件。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与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和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非电量参数的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中常用的信号放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与信号转换电路等。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2. 教学总体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应在已修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等课程后的基础上开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上述基本内容,并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上述知识来完成有关专题的设计,为最终综合利用单片机技术来实现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如下:

?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性(静态、动态特性)。 ? 掌握各类传感器的转换原理、特性分析及其设计方法; ? 熟悉各类传感器的测量电路及实际应用;

? 能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实验,实现生产过程各种参量的非电量电测量,结

合计算机技术,可以拓展到生产过程自动化。

3. 课程重、难、疑点说明及教学意见 第一章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 第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

传感器无失真测试条件 √

机电模拟和变量分类 √

2.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了解传感器在现代生产过程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明确传感器基本组成及机电模拟方法。

明确传感器的基本特性;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技术参数及动态特性分析方法。

重点:传感器的组成和意义;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 难点: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32

第二章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金属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半导体应变片及压阻式传感器 电位计式传感器 了解 √ 教学要求 熟悉 掌握 √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电阻应变计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效应和压阻效应)及其信号调理技术;熟悉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技术。

重点:电阻应变片(计)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及其应用。 难点: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特性分析和信号调理技术。

第三章 电感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电感式传感器 √

差动变压器 √

电涡流式传感器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电感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和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自感、互感现象)及其应用,熟悉其测量电路及其典型工程应用技术。

重点: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信号调理电路。 难点:电感式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类型 √

电容式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和设计要点 √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测量电路及其典型工程应用技术。 重点: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及其应用。 难点:电容式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33

第五章 压电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教学要求 熟悉 掌握 √ √ √ √ 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压电材料的主要特性 压电元件常用的结构形式 压电式传感器的信号调理电路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压电效应)和信号调理电路技术,熟悉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应用。

重点: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测量电路(前臵放大器)特性分析。

第六章 磁电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磁电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

磁电式传感器的设计要点 √

磁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及其应用,熟悉磁电式传感器的设计方法。

重点: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 热电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热电阻 √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

热电偶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热电阻、热电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了解晶体管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重点:热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热电偶的热电效应及其冷端补偿技术。

第八章 光电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34

了解 √

内 容 要 点 光电效应 光电器件 光源及光学元件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光纤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简介 教学要求 了解 √ √ √ 熟悉 √ 掌握 √ √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光电元件的光电转换原理(光电效应)及几种主要的光电元件(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光电池等)的光电特性;掌握光纤传感器所用光纤的结构和传光原理;熟悉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重点:光电效应及光电元件的光电特性,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难点:光纤的传光原理。

第九章 磁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霍尔传感器 √

磁敏电阻 √

结型磁敏管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霍尔片的磁电转换原理(霍尔效应);了解集成霍尔器件的结构;熟悉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重点: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霍尔传感器特性分析。

第十章 数字式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光栅传感器 √

磁栅传感器 √

感应同步器 √

角数字编码器 √

频率式数字传感器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掌握数字式传感器(计量光栅、角数字编码器)的数字转换原理及其信号测量电路;熟悉数字式传感器的结构和典型工程应用。

重点: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35

难点:数字式传感器的信号调理技术。

第十一章 其他传感器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气体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超声波传感器 微波传感器 超导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 了解 教学要求 熟悉 掌握 √ √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了解本章中所介绍的几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重点:气体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难点:气体传感器的气敏原理和湿度传感器的湿敏原理

第十二章 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 1.内容要点和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内 容 要 点 了解 熟悉 掌握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标定 √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标定 √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

振动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

温度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

2. 教材内容处理建议:

明确传感器标定与校准的意义;掌握传感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标定方法和步骤;熟悉压力、温度、振动等传感器的标定装臵与标定方法。

重点:传感器特性的标定方法。 难点:压力传感器的标定技术。

4、作业、操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和方法 ? 作业及辅导

作业类型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思考题、实验报告等。

作业数量和要求:要求每一章节后的作业题学生都必须填在书上,并且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在复习思考题和课后作业题中选择布臵作业,学生在作业本上认真完成作业;要求每次实验都要认真写出实验报告。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都由任课老师认真批改。

12学时中应至少安排一次习题辅导课,根据作业批改情况,进行讲评和辅导。并讲解典型例题。

? 操作

每12课时安排一次实验操作,应配备CYS系列传感器系统实验仪。 要求:

熟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应用的领域与和范围,能够正确组成控制系统;

36

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和判断; 能正确连接实验电路,合理布线和安排仪器,分析并排除故障; 正确地书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 ? 考核

理论课的考核重点为传感器的一般特性;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理论课期末考试一次,采用A、B卷形式。

实验考核将最后一次实验“电子秤的设计”作为考试,要求实践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各占20%、20%和60%。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特征

该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重要的特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好课堂理论教学,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知识及运用实验仪对已有电路模块进行设计,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2、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教学手段运用传统方法与实验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法;并配套12学时的课内实验。利用以上手段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验实训、配套教材建设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尽快建设完备的实验室,配备CYS系列传感器系统实验仪、相应元器件、电路模块等实验设备。 4、课程目标建设分析

本课程将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践条件的更新与建设,到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搞好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力争达到校级优质课程。

三、课时计划:

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教学为60学时,实验操作为12学时。理论和实训比例为5:1。

1.理论教学学时安排分配表如下: 第一章 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内 容 要 点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传感器无失真测试条件 机电模拟和变量分类 第二章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分配学时 6 1 1 2 1 1

37

分配学时 内 容 要 点 4 金属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 半导体应变片及压阻式传感器 1 电位计式传感器 1 第三章 电感式传感器

内 容 要 点 电感式传感器 差动变压器 电涡流式传感器 第四章 电容式传感器

分配学时 6 2 2 2

分配学时 内 容 要 点 8 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类型 2 电容式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1 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和设计要点 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五章 压电式传感器

分配学时 8 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 压电材料的主要特性 1 压电元件常用的结构形式 1 压电式传感器的信号调理电路 2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2 内 容 要 点 第六章 磁电式传感器

内 容 要 点 磁电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结构 磁电式传感器的设计要点 磁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第七章 热电式传感器

分配学时 4 1 1 2 1 1 2 38

内 容 要 点 热电阻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热电偶 第八章 光电式传感器

内 容 要 点 光电效应 光电器件 光源及光学元件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光纤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简介 第九章 磁敏传感器

内 容 要 点 霍尔传感器 磁敏电阻 结型磁敏管 第十章 数字式传感器

内 容 要 点 光栅传感器 磁栅传感器 感应同步器 角数字编码器 频率式数字传感器 第十一章 其他传感器

内 容 要 点 气体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 超声波传感器 微波传感器 超导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 第十二章 传感器的标定与校准

分配学时 4 1 1 2

分配学时 6 1 1 1 1 1 0.5 0.5 分配学时 4 2 1 1 分配学时 4 1 1 0.5 0.5 1 分配学时 2 39

内 容 要 点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标定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标定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振动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温度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2.实验操作学时安排表如下: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应变测试技术 2 电容传感器研究 2 涡流传感器研究 2 分配学时 4 1 1 1 0.5 0.5

温度传感器测试技术 2 光电传感器研究 2 电子秤的设计 2

四、实践实训环节

1.实验的性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传感学》是一门专业技术课,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训练实验技能,掌握传感器的应用方法与技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实验要求

a.课前预习

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b.认真操作

实验操作性能是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的,学生应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和实验教材的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记录数据。力求在每一次实验课中都能到达预期的实验目的,使动手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c.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做完实验以后应写实验报告,它是对实验过程和数据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分析总结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合理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所涉及原理的理解。

3.实验内容 序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实验内容提要 号 类型 1 应变测试技术 验证 1、熟悉电阻应变仪(电桥电路)的使用; 2、用等强度梁法测应变计的灵敏系数K; 3、用电阻应变仪标定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40

2 3 4 5 6

五、大 纲 说 明

? 选用教材:《传感器与传感器技术》 何道清主编 科学出版社 ? 参考书目:《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王化祥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现代传感技术》 李科杰等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CYS系列传感器系统实验仪实验指导书》 浙江大学仪器系出版

电容传感器研究 验证 1、熟悉交流电桥和数字电容表的使用; 2、标定线位移、角位移电容式传感器; 3、研究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特性。 涡流传感器研究 验证 1、熟悉电涡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涡流信号调理技术; 2、研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特性。 温度传感器测试技验证 1、熟悉热电偶、热电阻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术 热电效应; 2、了解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电路; 3、测定热电偶、热电阻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热电特性。 光电传感器研究 验证 1、熟悉主要的光电元件的光电转换原理; 2、研究光电元件的光电转换原理; 3、标定光纤位移传感器。 电子秤的设计 设计 运用实验仪已有电路模块进行设计

41

《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张冰波

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介绍:

《计算机图形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主要是研究计算机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处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章节、重、难、疑点说明及教学意见: (1)先修课要求

《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2)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臵要求。

绪 论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1.1 计算机图形学及其相关概念 1.2 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 1.2.1 计算机图形学的确立 1.2.2 硬设备的发展 1.2.3 图形软件的发展及软件标准的形成 1.3 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 1.3.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3.2 计算机辅助绘图 1.3.3 计算机辅助教学 1.3.4 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出版技术 1.3.5 计算机艺术 1.3.6 在工业控制及交通方面的应用 1.3.7 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42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 √ √ √ √ √ 1.3.8 图形用户界面 1.4 计算机图形系统 1.4.1 计算机图形系统的功能 1.4.2 计算机图形系统的结构 1.5 计算机图形学研究动态 1.5.1 计算机动画 1.5.2 地理信息系统 1.5.3 人机交互 1.5.4 真实感图形显示 1.5.5 虚拟现实 1.5.6 科学计算可视化 1.5.7 并行图形处理

图形设备

教学内容 2.1 图形输入设备 2.1.1 键盘 2.1.2 鼠标器 2.1.3 光笔 2.1.4 触摸屏 2.1.5 操纵杆 2.1.6 跟踪球 2.1.7 数据手套 2.1.8 数字化仪 2.1.9 图像扫描仪 2.1.10 声频输入系统 2.1.11 视频输入系统 2.2 图形显示设备 2.2.1 磁阴极射线管 2.2.2 CRT图形显示器 2.2.3 平板显示器 2.2.4 三维观察设备 2.3 无图形显示子系统 2.3.1 显示子系统结构 2.3.2 相关概念 2.3.3 PC图形显示卡 2.4 图形绘制设备 2.4.1 打印机 2.4.2 绘图仪

用户接口及交互技术

43

√ √ √ √ √ √ √ √ √ √ 教学要求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3.1 用户接口设计 3.1.1 用户模型 3.1.2 显示屏幕的有效利用 3.1.3 反馈 3.1.4 一致性原则 3.1.5 减少记忆量 3.1.6 回退和出错处理 3.1.7 联机帮助 3.1.9 视觉效果设计 3.1.10 适应不同的用户 3.2 逻辑输入设备与输入处理 3.2.1 逻辑输入设备 3.2.2 输入模式 3.3 基本数据链路协议 3.3.1 基本交互绘图技术 3.3.2 三维交互技术

图形的表示与数据结构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 √ √ √ √ √ √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 √ √ √ √ √ √ 4.1 基本概念 4.1.1 基本图形元素与段的概念 4.1.2 几何信息与拓扑信息 4.1.3 坐标系 4.1.4 几号元素 4.1.5 实体的定义 4.1.6 正则集合运算 4.1.7 平面多面体与欧拉公式 4.2 三维形体的表示 4.2.1 多变形表面模型 4.2.2 扫描表示 4.2.3 构造实体几何法 4.2.4 空间位臵枚举表示 4.2.5 八叉树 4.2.6 BSP树 4.3 非规则对象的表示

44

4.3.1 分形几何 4.3.2 形状语法 4.3.3 微粒系统 4.3.4 基于物理的建模 4.3.5 数据场的可视化 4.4 图形的层次结构 4.4.1 段的层次概念 4.4.2 层次结构的实现

基本图形生成算法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 √ √ √ √ √ √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 √ √ √ √ √ √ √ √ √ √ √ √ √ 5.1 直线的扫描算法 5.1.1 数值微分法 5.1.2 中点Bresenham算法 5.1.3 改进的Bresenham算法 5.2 圆的扫描算法 5.2.1 八分法画圆 5.2.2 简单方程产生圆弧 5.2.3 中点Bresenham画圆 5.3 拥塞控制算法 椭圆的扫描转换 5.3.1 椭圆的特征 5.3.2 椭圆的中点Bresenham算法 5.4 多边形的扫描转换与区域填充 5.4.1 多边形的扫描转 5.4.2 边缘填充算法 5.4.3 区域填充 5.4.4 其他相关的概念 5.5 字符处理 5.5.1 点阵字符 5.5.2 矢量字符 5.6 属性处理 5.6.1 线形何线宽 5.6.2 字符的属性 5.6.3 区域填充属性 5.7 反走样 5.7.1 过取样 5.7.2 简单的区域取样 5.7.3 加权区域取样

二维变换及二维观察

45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基本概念 6.1.1 齐次坐标 6.1.2 几何变换 6.1.3 二维变换矩阵 6.2 基本几号变换 6.2.1 平移变换 6.2.2 比例变换 6.2.3 旋转变换 6.2.4 对称变换 6.2.5 错切变换 6.2.6 二维图形几何变换的计算 6.3 复合变换 6.3.1 二维复合平移 6.3.2 二维复合比例 6.3.3 二维复合旋转 6.3.4 其他二维复合变换 6.3.5 相对任一参考点的二维几何变换 6.3.6 相对任意方向的二维几何变换 6.3.7 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6.3.8 光栅变换 6.3.9 变换的性质 6.4 二维观察 6.4.1 基本概念 6.4.2 用户坐标系到观察坐标系的变换 6.4.3 窗口到视区的变换 6.5 裁剪 6.5.1 点的裁剪 6.5.2 直线段的裁剪 6.5.3 多边形的裁剪 6.5.4 其他裁剪

三维变换及三维观察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46

7.1 三维变换的基本概念

7.1.1 三维齐次坐标变换矩阵 7.1.2 几何变换 7.1.3 平面几何投影 7.1.4 观察投影 7.2 三维几何变换 7.2.1 三维基本几何变换 7.2.2 三维复合变换 7.3 平行投影 7.3.1 正投影 7.3.2 斜投影 7.4 透视投影 7.4.1 一点透视 7.4.2 二点透视 7.4.3 三点透视 7.5 观察坐标系及观察空间 7.5.1 观察坐标系 7.5.2 观察空间 7.6 三维观察流程 7.6.1 用户坐标系到观察坐标系的变换 7.6.2 平行投影的规范化投影变换 7.6.3 透视投影的规范化投影变换 7.7 三维裁剪 7.7.1 关于规范化观察空间的裁剪 7.7.2 齐次坐标空间的裁剪

曲线何曲面

√ √ √ √ √ √ √ √ √√ √ √ √ √ √ √ √ √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 √√ 8.1 曲线曲面基础 8.1.1 曲线曲面数学描述的发展 8.1.2 曲线曲面的表示要求 8.1.3 曲线曲面的表示 8.1.4 插值何逼近样条 8.1.5 连续性条件 8.1.6 样条描述 8.2 三次样条 8.2.1 自然三次样条 8.2.2 三次Hermite样条 8.3 Bezier曲线曲面 8.3.1 Bezier曲线的定义 8.3.2 Bezier曲线的性质

47

8.3.3 Bezier曲线的生成 8.3.4 Bezier曲面 8.4 B样条曲线曲面 8.4.1 B样条曲线的定义 8.4.2 B样条曲线的性质 8.4.3 B样条曲面 8.5 有理样条曲线曲面 8.5.1 NURBS曲线曲面的定义 8.5.2 有理基函数的性质 8.5.3 NURBS曲线曲面的特点 8.6 曲线曲面的转换何计算 8.6.1 样条曲线曲面的转换 8.6.2 样条曲线曲面的离散生成

消 隐

√ √ √ √ √ √√ √ √ √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9.1 深度缓存器算法 9.2 区间扫描线算法 9.3 深度排序算法 9.4 区域细分算法 9.5 光线投射算法 9.6 BSP树算法 9.7 多边形区域排序算法

真实感图形绘制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知理掌学道 解 握 会 √ √ √√ √ √ √ 10.1 简单光照模型 10.1.1 环境光 10.1.2 漫反射光 10.1.3 镜面反射光 10.1.4 光强衰减 10.1.5 颜色 10.2 基于简单光照模型的多边形绘制 10.2.1 恒定光强的多边形绘制 10.2.2 Gouraud明暗处理

48

10.2.3 Phong明暗处理 √ 10.3 透明处理 √10.4 产生阴影 √ 10.5 模拟景物表面细节 10.5.1 用多边形模拟表面细节 √ 10.5.2 纹理的定义何映射 √ 10.5.3 凹凸映射 √ 10.6 整体光照模型与光线跟踪 10.6.1 整体光照模型 √ 10.6.2 Whitted光照模型 √ 10.6.3 光线跟踪算法 √10.6.4 光线跟踪反走样 √ (3)理论教学要求 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会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来设计出一般的计算机图形处理的算法。 (4)作业

本课程概念多、比较抽象,算法分析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拟布臵一定数量习题为宜,教师批改作业本的全部,并安排时间上实验课和习题课。各章节习题量分布如下:

习题量 序内 容 (道) 号 1 2 3 4 5 6 7 8 9 图形设备 用户接口及交互技术 图形的表示与数据结构 基本图形生成算法 二维变换及二维观察 三维变换及三维观察 曲线何曲面 消 隐 真实感图形绘制 2 3 3 4 2 2 1 2 0 (5)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 3、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计划中,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4课时,共60课时。

课时建议 主要内容 按60课时计 绪论 图形设备

教与学的方法建议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2 2 49

用户接口及交互式技术 图形的表示与数据结构 基本图形生成算法 二维变换及二维观察 三维变换及三维观察 曲线何曲面 消隐 真实感图形绘制 2 10 10 10 8 6 6 4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讨论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

教学班级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或者几种组织方式灵活组合,尽量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自我经验叙述、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在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时,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培训者是帮助他们产生或形成他们自己的“教学理论”,而不是向他们灌输所谓的教学理论。一定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应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己的教育信念。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特征,在专业中的位臵和作用分析:

本课程是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主要是讲解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的一些理论指导。在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里它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因为理论较多,实训与高级语言结合比较紧密,不容易实现。 2、本课程实验实训、配套教材建议:

本课程实训教材目前未定,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再制定实训教材,上机实验需要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能运行vc++的计算机。 3、本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为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目标,同时结合本校的生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力争能把本课程建设成一门优质课,培养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三、实训、毕业设计

由于此课程是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结合本课程的其他特点,建议不作为实习、实训的重要课程。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gh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