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建构区的创设与指导

更新时间:2023-09-26 02: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园建构区的创设与指导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吴晓青

新课程的理念是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促进自身发展。建构区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建构区的创设一方面通过投放各种色彩鲜明、富于变化的材料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建构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要求,增加一定的能力,学会一定的技能,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下面我将从两组镜头中阐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建构区的创设与指导的看法。

镜头一: 在某大班的建构区里,建构的主题是“各种各样的桥”。在建构区的墙面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建构区的地板是由一种颜色的泡沫垫铺成的;建构区里所提供的材料是各种塑料的拼搭玩具;幼儿作品的摆放无序,空间的布局不合理;幼儿进区只有插卡,无进区活动记录表;幼儿进区后,拖鞋摆放无序,地上无任何标志?

镜头二: 在另外一个大班的建构区里,建构主题也是“各种各样的桥”。在建构区墙饰的左边贴着各种桥的图片,在中间贴着孩子模拟建构桥的作品的照片,在最右边则是幼儿自己设计的桥的布局图;建构区的地板用红、黄、蓝有规律的拼成三大块,边缘还用了另一种颜色;所投放的材料丰富多样,有木头积木、塑料积塑、纸砖、废旧纸盒以及一些幼儿自制的辅助材料如树、花、草等;幼儿进区除了插上进区卡外,还必须在进区记录表上填上自己的号数;进区的幼儿鞋子摆放整齐,在每双鞋子的下面都做了小标志? 比较以上两个镜头,首先从墙饰的布置看,镜头二中的环境可以让幼儿先通过仔细观察建构区墙饰上各种桥的实物图片,积累了有关桥的外形特征的经验,然后再动手模拟建构各种各样的“桥”,最后自由创造“桥”即自由拼搭自己设计的桥,在活动中幼儿能与墙饰充分互动,从而发挥墙饰特有的教育功能;而镜头一中的环境只能让幼儿通过观察各种桥的图片,实现简单的模拟再现;其次从材料的投放上,镜头二中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可以让幼儿拼搭各种形状的“桥”, 如利用大小不同的易拉罐和纸砖拼搭成了蜿蜒起伏的“集美大桥”;用各类积塑拼插“人行天桥”、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拼搭“立交桥”等,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镜头一中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性,因此拼搭出来的“桥”结构简单、外形单一;再从入区记录表及一些小标志上看,入区前,镜头二中的标志和记录可以让幼儿根据活动时间在相应的格子里填入自己的名字或号数,然后将自己的鞋子按标志提示摆放整齐,再进入建构区,这样的开始既有序又有效,幼儿长期在轻松规则环境的暗示下,逐步养成了自主自律的好习惯;而镜头一的环境中幼儿一到建构区,把卡一插,鞋子随便一放,就迫不及待地进区去,幼儿未设置入区登记表,教师无法准确掌握本周幼儿进区情况,孩子的习惯也比较随意??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建构区呢?笔者认为,建构区环境的创设及材料的投放是关键。

一、环境的创设合理性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区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

(一)放手让幼儿大胆地参与、设计、布置,同时为幼儿创设一个开放的、变化的、有

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从镜头二中的墙饰布置中,能较充分地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先通过多种渠道去收集了各种桥的实物图片,然后又自己选择建构材料自由模拟拼搭各种桥,再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做成工作纸进行张贴,最后还自己设计绘画桥的平面图。整个活动的经验准备都体现了幼儿自由、自主、积极的参与,让幼儿真正成为建构区的主人。 (二)教师在创设建构区的环境时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镜头二中采用各种颜色的泡沫板铺地垫,能巧妙地利用颜色的搭配将建构区隔成若干个小区:中间蓝色长条地垫供幼儿用纸砖、易拉罐拼搭主体-桥;红色地垫供幼儿摆放用积塑拼搭的楼房;黄色地垫供幼儿摆放用木头积木拼搭别墅的地方等,各个区域的布局又连成一个整体 ,使整个建构区显得相互融合又相对分开,既有独立拼搭的空间,又有相互合作的空间。当然,这样的铺法也是在和幼儿一起商量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空间布局满足了幼儿自主探索的需要,为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合作的平台,同时让幼儿参与并积累了如何布置活动场地的经验。

(三)让环境说话,并让环境与幼儿互动。如在镜头二中建构区空间和墙壁展示的内容是与“各种各样的桥”相关的资料、照片、幼儿的建构作品以及幼儿自己设计的桥的平面图。在活动中,能力一般的幼儿将会看着墙饰上的作品图片进行模拟拼搭,能力强的孩子会根据自己设计的平面图进行创造性的拼搭,这样的环境满足了不同水平孩子的需要,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补充图片,调整和增减材料,真正让幼儿与幼儿产生一种无声的语言。 二、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构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了,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目的性、丰富性、可塑性、层次性。 (一) 目的性:材料投放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年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对班级幼儿近期和远程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以本班幼儿的阶段游戏目标为主要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配备、投放各种建构材料,使材料与游戏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相匹配,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镜头二中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不仅对各种桥的外形特征及用途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对各种桥的造型产生了兴趣,教师及时将这一兴趣点延伸到建构区中,并根据本阶段建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投放各种适合拼搭桥的材料。

(二)丰富性:教师和幼儿共同选择、收集的材料应是多样性的,能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材料种类和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建构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挑选,以保证幼儿的建构活动有效进行。如镜头二的建构区中,投放了各种积塑、积木、纸砖、易拉罐、纸盒,纸棒等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拼搭出 “人行天桥”、“立交桥”、“跨海大桥”等,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可塑性:选配一些具有可替代性和可发展性,能够适应幼儿不断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的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等材料,使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这些材料既能够随着幼儿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又能够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各种经验和能力,积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静态的材料能伴随活动的开展而具有动态的功用。镜头二中的幼儿利用大小不同的易拉罐并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排序规则拼搭成了蜿蜒起伏的“集美大桥”,非常形象。 (四)层次性:教师在选择、投放建构材料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跟随幼儿活动的开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不断地充实和更换材料,使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建构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细化,提供难度不一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如镜头二中纸砖的拼搭方法比较简单,积塑的拼插组合千变万化,需要一定的拼搭技巧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

难易不同的拼搭材料进行建构。

镜头三: 在某大班的建构区中,某幼儿一进建构区就无所事事,老师就告诉他说:“某某小朋友,你去帮忙围围墙吧!”围墙围好后,这名幼儿看见同伴们在建构大桥,就跟老师说:“老师,围墙围好了,我想和他们一起拼搭大桥。”老师转头一看,已经有三、四个幼儿在建构大桥了,且建构大桥的空间比较窄,怕人一多,一不小心把建构一半的大桥给弄垮了,看见旁边还有一处空间,就搬来一箱积塑对他说:“你来拼搭房子吧!”这个幼儿愁着脸说:“我不会拼房子?”旁边的小朋友听见了,说:“我来教你拼。”这时,老师边拿积塑边说:“不会拼,没关系,你看很简单?”边说边拿起一块块积塑快速拼搭了起来,拼好了房子的底层,就递给了他,说:“拿着,很简单,像这样往上垒高就行了。”说完,就走开了,这名就按照老师的方法一块一块的垒高?

镜头四: 在某大班的建构区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用纸砖和易拉罐建造立交桥,由于桥高而窄,建搭时总是发生倒塌现象,桥顶也无法安装。这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帮忙代筑,而是与幼儿一起查找立交桥倾斜易倒的原因,有的幼儿说是因为??这时教师鼓励孩子们反复实践和琢磨,在教师的耐心和积极的鼓励下,孩子们终于找到了原因。他们加宽了桥墩,桥身改用长方块纸砖分层堆搭,这样,加固了桥身的承受量,终于安上了桥梁,在欢呼雀跃中,孩子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对比以上两个镜头,镜头四里的教师适时地介入并鼓励和引导建构桥的小朋友不断探索和思考,提高了幼儿独立构造的能力;而镜头三里的教师随意安排幼儿去拼搭他并不愿意拼的房子,包办了许多本该留给这名幼儿自己探索或让幼儿相互交流解决的事情。我们可以想象这名幼儿并未进行真正的自主探索活动,他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教师的拼搭动作。由此看出,教师在幼儿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如果主导得好,则对幼儿的活动是起着推动、促进作用;若主导得不好,则会是一种无效教育,甚至是反效教育。 在幼儿园建构区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幼儿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应充当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如何把握游戏中的适时引导?

一、共同合作 在建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依照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适当帮助,多运用中性及积极肯定的态度,减少否定性交往接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活动,影响感染幼儿。在镜头四的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想拼搭什么形状的桥?需要哪一种材料?怎样分工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都以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到游戏中,把自己当作孩子中的一员。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或与孩子们一起协商解决;作品拼搭成功时,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外,还通过参与幼儿的建构活动观察每天进入建构区的人数,分析小部分孩子未进区的原因,及时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冲突,了解每个幼儿能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是实现良好师幼互动的基础。教师的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如在镜头四中教师给幼儿更多的是自己的耐心,当幼儿质疑自己的答案时,教师给幼儿更多的是鼓励和信心老师鼓励的话语和眼神话无疑,让他们更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自我实现。

三、隐性指导

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教师在游戏中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更多的是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如在镜头三中教师在建构区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时,此时的适时适度的引导就显为重要,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 四、有效地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建构区幼儿

的活动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对幼儿建构水平的提高以及建构活动内容的深入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多角度的评价。

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能从多方面去反映幼儿的学习状况、学习特色、发展变化等,能兼顾到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有利于激励幼儿。 1、围绕活动规则评价,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各种规则,养成好习惯。例如:“今天谁在建构区拼搭时声音小?哪一个小朋友在活动结束后玩具收拾得最快?谁在活动区中懂得协商合作?谁将建构玩具分类最清楚、摆放最整齐?”等; 2、围绕作品的创意评价,激励幼儿大胆创新。例如“今天谁拼搭的作品最有创意?你帮建构区丰富了什么新花样?谁的作品颜色搭配最漂亮?哪个小区的布局最美观?你发明了哪种材料的最新玩法?等;” 3、围绕幼儿解难能力评价,提高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例如:“小朋友在游戏中遇到某些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解决的?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这些问题提出就能激发幼儿进一步主动探索的愿望。” 4、围绕评奖激励评价,激励幼儿不断进步。例如:评选出谁最专心投入?谁最安静?谁最爱动脑筋?谁是发明家?谁是好帮手?谁最有爱心(主动关心帮助别人)?等。 (二)多形式的评价。

1、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把集中活动和建构区活动情况相互融合,利用集中活动的讲解,演示介绍各种材料的拼搭方法,并适当提供一些范例,引发幼儿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评价通常采用集体评价,集体评价是对建构区活动形式的完善,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教学,充分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

2、根据幼儿兴奋点产生新的主题项目。要多问幼儿“你在建构区学会拼搭了什么东西?跟谁学的?”为幼儿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一般是针对在建构区活动中一些较为普通的问题在全班幼儿面前提出来,如“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建构区中会一会儿想拼这个一会儿又想拼那个,在更换建构材料时,没有将原来的拼搭材料整理收拾好就去拿另一筐材料,在集体评价时要求幼儿要收拾好再拿另一种玩具材料,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3、采用个别谈话法。对待某一幼儿出现某一不良行为时,要与之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他认识问题,提高规则意识,以免犯类似的错误。还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的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争取进步。

4、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今天我拼了什么?我玩得怎么样?我们这组玩得怎么样?我觉得XXX小朋友玩得好还是不好?谁玩得好?为什么?”等,通过自评与互评,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游戏应该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创设一种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环境;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尊重幼儿、欣赏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自由、自主的与环境积极有效的互动。更以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鼓励着的身份适时适当的介入指导,并灵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生成游戏的内容和深入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和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游戏应该让幼儿与教师共同创设一种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环境;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尊重幼儿、欣赏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自由、自主的与环境积极有效的互动。更以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鼓励着的身份适时适当的介入指导,并灵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生成游戏的内容和深入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和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浅谈幼儿园表演区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吴集芬

表演区是幼儿园中可融合节奏乐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故事表演、时装表演于一体的表演空间。表演区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表演机会,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进入游戏。这正符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的:“为幼儿的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然而在实际的表演区的开展中,如何创设适宜环境、灵活组织与有效地引导呢?笔者将就表演区活动的开展略谈己见。

一、表演区环境的创设———序、美、意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好的环境应该对孩子有一定的良性刺激作用。

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应同时存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进行表演区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环境的创设应遵循“序、美、意”三原则,能激发幼儿表演情趣,适应各式表演活动的需要。 原则一:“序”,序指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动静有序。这是由表演区活动内容所制约的,如故事表演、卡拉OK演唱、节奏乐表演是偏于静态的;而舞蹈表演、时装表演是趋向于动态的,那么教师在材料的摆放时就应有所区别。如放置材料的橱柜不同或各层橱柜的标志,放置筐的颜色不同,形成有序摆放的表演区环境。

原则二:“美”,指环境的布置要美观、和谐。笔者在设置表演区空间时,在班级的一三角地带处拉起了粉红色的双层幕布,上层是纱,有一群向上飞翔的七彩纱制蝴蝶,给予幼儿温馨、想象、和谐美的表演场景。下层是不透明的浅粉色幕布,幕布后就可以放置一些可移动的表演道具,如表演台、百宝箱、可拉移的节奏图谱栏等,供幼儿自由取放。从而保证了表演区的美观。而幕布两侧靠墙处则悬挂着铁丝网,可将幼儿表演需用的头饰、打击乐器、手环等用小夹子夹住,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一般表演区中适宜采用的色调时柠檬黄、粉红、草绿、浅紫等中彩色系,给予幼儿中等强度的色彩刺激,可保持幼儿一定的表演兴奋度。 原则三:“意”,是指环境和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使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受到正确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如在表演区色调规划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色彩影响;材料的投放上应注意可操作性、可创造性,如提供可再加工的表演材料,手环、头饰、皱纹纸等,便于幼儿在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时装表演时进行自我装扮,既能激发表演情趣,又给予幼儿创新、想象装扮的空间。

二、表演区材料的投放———多样、多功能

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必要条件。“有材料的陪伴”的学习是幼儿学习的特 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幼儿表演区活动的成效。因此提供丰富合适的可进行表演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能够有效地提供幼儿表演的可能性。

(一)表演材料的多样性

进入表演区的孩子表演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让各种能力的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兴趣的,适合其发展水平的表演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活动使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全面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并引发广泛的兴趣。而单一的表演材料,幼儿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失去表演欲望。因此表演材料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样。如在故事表演三只蝴蝶中,我为孩子准备了可进行语言、动作、表情表演等综合表演的一组材料:平面蝴蝶、花朵头饰、纱巾缝制的可拆卸翅膀、绉纹纸制花裙子等;一组以对话表演为主的瓶子偶,主要是提供塑封

的蝴蝶、花朵的图片,黏贴在塑料小瓶上,而后倒置,在表演台上进行操作表演;另一组材料是以音乐动作表演为主的,提供故事录音带、背景音乐,让幼儿以肢体动作为主进行表演三只蝴蝶故事中的情节。根据幼儿的兴趣,活动具体情况等分阶段投放。 (二)表演材料的多功能性

多功能性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表演,即兴表演激发灵感,使幼儿的表演活动更加灵活有趣。因此表演材料应尽量做到可以一物多玩,一物多用。 例如在谈及材料的多样性例中,教师为三只蝴蝶所准备的瓶子偶,其上的塑封图片是可更换的,更换不同的角色图片后,即可以用作角色交流讲述表演。此外,还可以在瓶子偶里面装上些许绿豆或黄豆,盖子密封用做节奏乐表演,变成“会唱歌的瓶子娃娃”。 又如在幼儿做器械操时所使用的道具筷子,是现成的表演区材料。这些捆成一束的筷子,扎上了漂亮的绿绸带后,孩子们特别喜欢。投放于表演区后,幼儿即可用它来进行筷子敲击,进行打击乐练习;又可以进行筷子舞表演;有的孩子还富有创意地将其当成了卡拉OK表演时的小麦克风,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正是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多功能性。

三、表演区的组织———灵活、有序

表演区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的,因此组织形式应当有别于表演游戏、或是集体教学中的表演活动。组织形式当更灵活、而且能活中有序。因此应当做到:

(一)表演的空间需灵活。

如在进行表演区活动时,应允许幼儿根据需要,重新布置表演场地或改变材料摆放位置,根据所兴趣的,或表演活动所需改变表演空间。如在班级的表演区幕布设置为双层,后有可移动的表演台,当要进行木偶、手偶、瓶子偶表演时,幼儿可将幕布拉开一层,在表演台后进行表演。而当进行歌舞表演时则可在幕布前的泡沫垫上进行表演。需要进行节奏乐表演时,幕布后方的可拉式小节奏版又可派上用场。 (二)组织形式需有序。 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因此在开展表演区的时候,让幼儿明白进区有序,材料层次有序,有易有难,材料分类编排合理。在进区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进区时幼儿需将自己的椅子摆好,戴上进区牌、进行进区情况记录,而后开始进行表演。在让幼儿形成进入表演区的良好习惯前提下,让幼儿自主选择表演,自娱自乐。体现教师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相互关系。

四、表演区的指导———有的放矢 表演区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对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 求。如何才能适度而有效地指导呢?

(一)适时介入。

在介入指导以先,教师应先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介入、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 ,在指导中不随意打扰幼儿的活动,采用协商的口吻,如在幼儿交换表演内容的间隙,说“可以怎么样表演,一定会更棒的!”语言宜少不宜多,宜肯定,不宜否定。宜启发,不宜直接给解答。

(二)互动学习。

在表演区活动中,幼儿于同伴之间的互动机会有许多,因此每个

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摩擦出新的火花,进而模仿、创造不同的表演内容。对于表演能力强孩子,教师应多给与其树立榜样的机会,以强带弱;而表演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则应引导其在观察、模仿,体验表演的快乐、成功,逐步树立其自信心。 (三)赏识激励。

孩子比成人更需要赞扬,班级里有一个特别内向,不善表现的孩子,于是在一次表演区

活动时,我请了一位爱表现的孩子邀请她一起表演,她同意了,并且完整地表演了节目,虽然动作很不自然,但看得出她在得到了伙伴们的掌声后很高兴,我也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她,至少她已能从不愿意参与表演,到敢于自己上台表演。从那以后,我发现这孩子更喜欢进入表演区活动,而且表演越来越大方,个性也更加活泼了。其实,教师的一次赞赏的目光,一次鼓励的微笑,一句欣赏的口吻,便能激励幼儿更积极地投入表演活动。长此以往,便可挖掘出幼儿更多的表演潜能,感受表演的快乐。

综上所述,表演区活动的开展是一细致、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表演区活动创设,材料投放,及实际的组织指导中都需做教育的有心人,使表演区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就能使表演区活动真正发挥实效,成为幼儿喜欢、有益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区。

浅谈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简凌云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操作各种结构材料来构造物体的一种游戏。①儿童在结构游戏中通过操作积木、积塑、泥沙等,结构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并能从中获得感知觉、动作、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培养了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如何更好地指导结构游戏,引导幼儿从结构游戏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对幼儿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结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1.通过动手操作结构材料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手、眼、脑的协调、合作,能够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手、眼、脑的协调性。此外,幼儿在动手操作各种材料进行结构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和感受所结构材料的性质、大小、颜色、形状、重量和平衡性等方面的特征,获得空间概念,培养审美能力。

2.通过动脑创新结构事物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要结构出一个事物,首先需要对事物原型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根据自己所拥有的材料,采用各种方法操作材料,从而创造性地用结构材料结构出各种事物。通过概括事物的外部轮廓,能够培养幼儿抽象理解事物的能力。利用结构材料再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

结构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爱心。在结构爱心生活区和动物园等主题中,教师就是以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无家可归,动物们的家被大水冲走了等引出主题,立刻激发了幼儿对灾区小朋友和动物园的小动物们的同情和怜爱,产生了为他们建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结构游戏还能引发幼儿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结构游戏中,如果有些幼儿因为不遵守规则而不小心破坏了别人的成果等,大家就会责怪他的不小心,同时提醒他以后一定要遵守规则。幼儿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结构游戏,越来越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

2.结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为了完成共同的结构游戏目标,幼儿开始学习协商、分工、合作。在游戏开始之前,幼儿必须事先协商游戏的主题和目标、所使用的材料等,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会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中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协商能力、分工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开始游戏以后,幼儿必须按照分工的内容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结构作品。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为了

达到结构的目的,幼儿必须学习如何解决矛盾,互相协商解决的方法。学会了解决矛盾,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合作。

二、教师指导结构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投放不适宜

操作性是结构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是否投放了数量和种类都充足的结构材料让幼儿操作,是结构游戏能否较好地开展的前提,材料不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 有些教师提供给幼儿的结构材料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例如方形积塑和跨管玩具,就不适合小班幼儿游戏,他们还没有那么大的力气的拼和拆,小肌肉发展还没有那么灵活。而一些大型积木则不适合大班幼儿,他们一下就可以把整个活动室建得满满的,并且没能让他们的结构能力能到展示。

当幼儿需要扩展游戏情节或者更换主题时,没有及时提供相应的材料,会阻碍幼儿开展结构游戏。有些班级一个学期开展了三个结构主题,但是班级结构区里的材料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换和调整。

案例一:中班结构游戏“秋天的公园”

在结构游戏“秋天的公园”里,负责建湖边的宝塔的小朋友建完了宝塔以后,正在认真地欣赏自己的作品,突然一个小朋友发现,教师提供的实景图上的塔有弯弯尖角,他马上说:“你们看,宝塔是有弯弯的尖角的,我们也来建吧。”于是几名幼儿开始准备拿材料进行搭建,但是他们尝试了几种玩具,都不适合,有些有没尖角,有的没有弧度,所以他们放弃了,开始建第二座跟第一座一样的宝塔。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通过观察实景图,萌发了结构有弯弯尖角的宝塔的愿望,产生了扩展游戏情节的需要。如果在这时候教师及时提供各种辅助材料,或者引导幼儿采用一些类似物进行替代,那么幼儿的水平就会提高一个层次,而不是建了几座都是跟原来一样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的宝塔。

(二)引导策略不适宜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但是在结构游戏中,教师预设主题、内容、材料的成分浓,使得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地显现。教师预设幼儿游戏的主题,限定好每个区域只能够建什么物体,这将局限幼儿的思维进行大胆想象。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预定的目标,对游戏内容的示范讲解过多,幼儿安心于模仿学习,也将直接导致幼儿的主动创造减少。

介入游戏的时机也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教师的介入违背了幼儿的意愿而破坏了游戏性,使幼儿暂时中断原来的游戏而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那么这种介入则不被认为是有效的介入。②经常以教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游戏的垂直介入法,容易打扰到幼儿的游戏情绪和情节,一般情况下是不宜多用的。 (三)评价方式不适宜

部分教师讲评形式单一,基本以反映式讲评为主,对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进行一一阐述,讲评内容较泛,并且只是点到即止,不够深入,也没有围绕本次活动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讲评。

案例二:中班结构游戏“来来往往”

评价结构游戏“来来往往”时,教师请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来介绍本小组的作品。第一组组长说:“我们小组建了马路,马路上有各种汽车,马路两边有许多楼房。”教师说:“嗯,真棒!”第二组组长说:“我们小组建了小湖,湖上有小船,还有凉亭。”教师说:“你们也很能干!”

案例中教师在讲评的时候面面俱到,每个小组都请来组长进行介绍,但是讲评的内容没有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无法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三、教师指导结构游戏的策略

(一)投放适合幼儿的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该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对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提供的材料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例如给小班的幼儿应该提供体积较大、形状单一、颜色鲜艳的材料。针对结构能力强的幼儿应该多提供辅助材料进行结构,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应该提供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材料。

另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游戏的发展和幼儿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数量和种类都适宜的结构材料,并在幼儿需要扩展游戏情节或者更换主题时,及时补充或者更换材料。

(二)改善引导策略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应该给幼儿足够的自主性。

不要对游戏的内容做过多的限制,允许并鼓励幼儿创新,启发幼儿积极运用各种材料,创造他们心中想结构的物体。我们鼓励教师多采用平行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平行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与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③而垂直介入法只在幼儿出现不安全倾向的时候使用,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除了由教师或幼儿针对今天建构的作品进行分析以外,还可以请幼儿说说自己今天遇到的问题,希望以后可以如何解决,还可以与上次活动作品的照片进行对比,分析今天作品与上次作品的差别,好在哪里或者差在哪里。讲评环节可以从本次活动目标的角度引导幼儿思考,对照教师的引入环节,看看在一开始提出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并针对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除此以外,评价还应该引导幼儿针对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或者从推进下一次游戏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引导幼儿下次能够逐步完善。

引文注释: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10.

2.关少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26. 参考文献:

1.蔡蕾.浅谈教师对结构游戏的指导[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 2.钱晓芸.建构活动的组织与指导[J]. 山东教育,2000,1-2.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26.

4.关少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4.

5.吴月芳.组织结构游戏四环节[J].山东教育,2001,3.

浅谈创造性游戏与主题活动的整合

集美幼儿园 周金枝

《纲要》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表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建构的过程。那么,在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将创造性游戏有机的整合到主题中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让游戏的目标与主题目标相整合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而主题目标是整个游戏的龙头,是幼儿更好地游戏的核心。因此,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会提出情感、认知、表达与表现方面的具体目标,选择各领域内容(包括游戏),及有效的组织形式加以落实。那么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它的价值在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的认知表现、互惠的同伴交往和自发的动作练习,它是孩子获得基本经验和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在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上努力与主题目标整合。如:从元月到农历新年,是一段充满了我国传统节日氛围的过程,在这一段时间里,人们用各种形式迎接、欢庆它的到来,里面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地方风俗,从家庭中的布置、到大街上的张灯结彩,从人们的穿着到人们的服饰,无不辐射着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决定进行以《过新年》为题的主题活动。主要目标定为让孩子们了解、体验、感受到不同的节日形式与氛围,从节日中的细节了解中国的文化、风俗以及地方风俗习惯。在主题目标的引领下,我们从孩子认知需求出发,制订了角色游戏《丫丫年货店》的活动目标:通过游戏,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年货,年货有哪些,年货的意义等;同样的主题我们还开展了《丫丫邮递公司》,我们将目标定为让幼儿了解春节大家会互相拜年,互赠节日礼物;感知节日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主题目标,制订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认知、能力相融合的多元目标,让游戏目标与主题目标有机地整合,使创造性游戏真正成为主题活动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二、利用主题背景,挖掘游戏内容 在开展主题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主题都能很显然的开展创造性游戏,有些是显形的,有些是隐形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作个有心人,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发掘主题中和创造性游戏相关的因素,挖掘游戏中和主题中吻合的内容丰富游戏。如在主题活动《家乡的亭子》中,我按照主题,引导幼儿拼搭“集美龙舟池”的亭子,可孩子们却说,“嘉庚公园”的亭子更多,于是,一个从“家乡的亭子”到“嘉庚公园的亭子”再到“未来的亭子”的建构主题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延伸开来,孩子们在建构中,不仅将自己对亭子的认知运用到游戏里,而且还把先前活动过程中掌握的制作亭子的方法运用到里面。在开展主题活动《集美好风光》时,我们本来是要求孩子们建构“嘉庚公园”,可孩子却说,不只“嘉庚公园”漂亮,现在还有“敬贤公园”、“园博园”都很好看。于是,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们的建构游戏由单个建构向集中建构发展———“嘉庚公园”———“敬贤公园”———“园博园”———“集美好风光”。随着主题的深入,孩子们在建构游戏中的拼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为他们懂得了这每个公园不只都有花草树木,而且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也在每一次的游戏中得到升华。

从这些游戏主题生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班级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的产生新的兴趣点。而作为教师,应尊重幼儿,根据孩子们的关注点进行适时的调整,在主题的背景下,挖掘和丰富游戏内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体验各种经验。

卢梭《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神清气爽的自然环境是人所创造的同样的;它也创造了人,让人在围绕大自然的环境中心进行最直接的教育”。如何为农村幼儿创设户外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最直接的教育,以环境为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使幼儿扩大知识面,增加对外界的了解与探索的欲望,从而获得全面素质的提高.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 投身嬉戏的怀抱,玩出别样的情绪

“水”和“沙”是农村幼儿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玩意.它们就像吸引力那般包容着每一个幼儿欢乐的笑语和嬉戏的身影.用石卵子砌成一条”S”形的小水沟,用收集到的各种无毒的废旧物品如:竹块、笋壳.干燥的木块来制作成小船、小车、小动物等来进行比赛,看着潺潺流动的水推着小船、小车、小动物,孩子们新奇的目光也会不停地转动着.也可以准备小石块、木块、种子、鸡毛、树叶等让幼儿来做”沉浮”的实验,让他们在寻求愉快体验的同时也用心地探索、思考”沉浮’的关系。

“泥”和”草”的时代离我们逐渐遥远,在这个塑料、金属、各种科技合成物的时代,农村幼儿园的环境使得幼儿们拥有来自粗犷的大自然具有非常可塑性和功能性的玩具材料.让幼儿用沙滩堆成小桌、小屋.再用稻草编织的稻草人、小船,宛然是一幅农家的景色.玩泥区,幼儿还可以尽情地摆弄、挖洞、团圆、堆高、捏塑、拍打,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享受了无穷的乐趣.它使幼儿的每一点着力,每一份用心,每一瞬间的灵感都能很好的留存在它之上.幼儿们拍打出自己的印证,每一个动作在生发的创意间,都饱含着此时此刻欢乐、惊诧、懊悔和遗憾的记载。

2. 发泄过剩精力,享受敲打的乐趣

木头、树枝、竹子在农村里随处可见,若是让他们用特制的熟悉的锯子、锤子铁钉等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安全地制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物品。男孩子都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小车,在老师的引导下,便可让他们进行亲自动手把木块用锯锯成两个小车轮和一个长方形的车身,再和老师一起把它们钉在一起。正因为农村幼儿的动手能力强,许多人也都知道这些工具叫什么,如何使用,所以在特定材料安全的情况下让幼儿动手操作,既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地思考、设计、理解了部分与整体,大小与长短的关系。这样幼儿既发泄了过剩的精力,又享受了敲打的乐趣。

3. 激发好奇心,探索自然的秘密 农村幼儿园的条件一般是室内小、室外大。狭小的空间开展小组和区域活动非常困难。往往幼儿也被束缚的烦躁、厌恶。整天把幼儿困在温室里只能坐井观天,使得他们对外面的时间了解少之又少。我们要领孩子走进自然中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美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幼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好奇、好问、好探索。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物环境的优势,让幼儿亲临大自然,沉浸在大自然的神奇世界里,全身心的投入与接触,充分运用感官,看看、听听、闻闻、摸摸、记记,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去感受、体验自然的生动、有趣与神奇。让幼儿脱下鞋袜,伸出手,闭上眼睛在草地上散步,累了就在草地上打滚、休息,或者在大树下捉迷藏,夏天阳光强烈,也可在大树下乘凉或活动。大自然中,碧绿的秧苗,绿树的嫩芽,洞穴中的蚂蚁,金黄色的油菜花都会成为他们的关注、调查、研究的东西。这种亲临现场的教育与学习会让孩子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从而获得发展。

4. 开辟自然园地,分享收获的快乐

许多人认为,农村幼儿的孩子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角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农村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并不深刻,往往对农村常见的动植物视而不见。农村幼儿园场地大,教师可以在山脚下挑选土地作为种植、和饲养园地,让幼儿在不同的季节种植、观察、

除草、捉虫、施肥、收成。让幼儿在这些亲力亲为的活动中逐渐生成对植物的关心、呵护。等到收获的季节,可以把成果摘下来,大家一起分享收获成果的喜悦。小动物也是农村幼儿园最熟悉、喜爱的东西,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准备好的饲料、青草、菜叶、小虫等来亲自喂养,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爱好等,在幼儿了解动物的同时又产生了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意识。这样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又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乐趣,同时也让幼儿体验了劳动的乐趣,享受了生活成长的过程与喜悦。

总而言之,农村的自然物很多很多,农村的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成长。

浅谈主题活动中的课程整合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杨小帆

什么是整合课程?即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让幼儿全面和谐地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在学习实践及思考的过程中,我主要以大班上学期开展的主题活动《漂亮的服装》为例,来谈谈主题活动中整合课程观的体现。

一、目标的整合

教师应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的基本经验、兴趣需要、年龄特点等选择主题,确立主题活动目标,围绕主题活动的总目标,结合学科知识目标确立一、二级子目标,然后根据子目标选择有关的活动内容开展活动,最后,根据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或幼儿产生的新的知识技能的需要,调整预设的目标,形成新的目标。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方式和形式的整合,因此主题活动的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是多领域、有机地、整体地层层推进孩子的发展,应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坚持让主题活动的目标涉及情感、认知、行为三大领域,充分体现目标上的整合。如在“漂亮的服装”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既体验到创作服装和合作的乐趣、爱惜自己和他们劳动作品的情感,也获得了有关服装方面的知识经验,发展了分类比较、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萌发探究的愿望等等。 二、内容的整合

主题确立后,并不等于完成任务。因为主题活动不只是指教师有计划引导幼儿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更包括以幼儿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所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幼儿在这种背景下自主生成的各类活动。教师应牢牢抓住主题的目标,引领孩子们开展相关的分支活动。这样既可以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探究活动,又可以使主题保持比较长的生命力。如在“漂亮的服装”主题中,我们和幼儿经过讨论、筛选、整理,共同制定出围绕主题的分支:服装的由来、服装的种类、服装的制作、服装的游戏等等。 《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将孩子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组织,选择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进行整合。如在开展“漂亮的服装”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生成了参观服装店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使活动深入开展。我们还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歌表演《娃娃的衣服》、手工设计《我喜欢的衣服》、绘画《服装畅想》、科学《服装分类》、角色游戏《服装店》《服装加工厂》、健康《我

会自己穿衣服》、故事《月亮姑娘的新衣裳》等等,这一系列活动都是与服装有着密切联系的,并在内容上产生了一定的有机联系,促使幼儿的学习内容达到平衡,各领域活动整合实施。内容的整合帮助孩子积累了有益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扎实基础,促进了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方法、形式及手段上的整合

主题活动“漂亮的服装”的正式开展,孩子们随着兴趣的浓厚,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主题的设计仍应从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质出发,考虑每一种教育活动的定位与开展。所以要在活动中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和刻板,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和渗透。 1.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

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学习、游戏、生活、运动等,让主题融入一日生活各个活动中,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使孩子的一日生活成为一个教育整体。如在开展“漂亮的服装”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增加“服装拼图故事”语言区,增加“我会自己穿衣服”生活区,创设“我是小小裁缝师”手工制作区,开辟“服装创意和想象”美工区等等,使幼儿的兴趣点始终围着“服装”,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

游戏也是主题内容整合的重要方式,游戏对孩子发展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的,孩子们会把广泛的生活内容反映在游戏活动之中,也会把丰富的学习内容反映游戏之中。如幼儿玩角色游戏“服装店”时,会学习按照服装的不同进行分类,向“顾客”解释它的材料、用途以及价格,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2.师生共同参与创设主题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是主题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因素,参与环境才能感受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如在开展主题“漂亮的服装”中,我们根据各个区域的功能及主题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各种活动材料,并发动幼儿利用墙饰、空间展示大家所收集的各种与服装有关的资料,如图片、照片、实物及幼儿作品等。这些资料经过分析、归类、整理后,引起幼儿研究主题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在主题研究过程中,使环境随孩子活动主题的不断深化而展示、丰富,使墙饰成为孩子表达经验、想法的空间,成为记录孩子学习过程的场所,在师生共同参与环境的过程中,可充分表现孩子的口头语言、绘画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因此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起能动的作用,环境应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互助、分享的快乐

主题刚确立时,孩子们的相关表达较为贫乏。于是我们通过师生互动“你我一起说衣服”、生生互动“大家一起来制作服装”、家长与孩子互动“调查家里服装的种类和用途”、孩子与环境互动“服装展览会”等等,激发了孩子们积极探究的热情,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并获得了多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互助形式受益匪浅,真正体验了互动的乐趣。同时在互助学习中也获得了分享的乐趣和经验。例如:在布置墙面“服装展览会”时,幼儿收集了很多服装图片,有的是爸妈上网下载的、有的是孩子自己用相机拍摄的、有的是从挂图中剪下来的、有的是自己画的。有好多,怎么办?大家商量之后,进行分类、整理,并由他来布置“春天的服装”、由我来布置“夏天的服装”??,还有我们要说的话,就请老师写一下吧!墙面布置出来后,孩子在自豪的介绍中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感受着互助的快乐。

四、资源的整合

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尽可能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注重多元化、开放式、多渠道的活动学习空间,将教育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当我们的主题产生后,孩子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我们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而且孩子还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幼儿园里已有的材料满足不了他们,成人已有的经验难以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于是我们就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带幼儿走入社会去参观裁缝店,丰富幼儿对服装的认识、了解服装的制作流程等。同时家长身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主题中我们还要求家长协助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求家长利用时间,带幼儿去参观服装店,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服装,了解买卖过程,助于角色游戏的开展。

2.要求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收集有关服装的资料、图片、实物和工艺品等。 3.要求亲子共同设计制作各种服装的作品。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一个尽心尽力的好家长”。所以我们应加强家园沟通配合、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五、关于主题活动课程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活动的情境是经常变化的,与当前活动相关的信息也在不断涌现,有些信息与当前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且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加以利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可以不断发现新的活动线索,这些新线索,能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因此,要求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生成的氛围,要求教师有一种生成意识和生成能力,对幼儿新的需要、新的兴趣、新的发现有接纳的态度。只有这样,活动的生成才能实现,计划的活动和非计划的活动才能整合,幼儿现在的经验才能与新的经验实现整合。

课程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拼凑,而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现的有机融合。 真正的整合并不是由一个个带着主题帽子、独立的认知活动组成的“大拼盘”,而应该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资源(如环境资源、家长资源等)实现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不断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新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2.整合并不是追求在一次活动中进行各学科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努力去实现在主题背景下活动的自然融合。

整合并不是要求在一次活动中囊括所有的学科内容。在主题活动“我爱妈妈”中,为了实现整合,教师在活动设计流程中安排了许多内容。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发现小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且他们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都相对较弱,试图在一次活动中帮助孩子了解多领域的内容是不适合的。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中的整合,教师将原本一个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变为一段时间内相互交织的活动内容。可见,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就要克服在单位时间内“求快”、“求全”的心理,应该帮助孩子在主题背景下充分感受活动的内容,从而达成自然地融合。

3.整合是在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目标和策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要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就必须重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在主题活动“我会关心”中,带着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美工活动“爸爸妈妈的生日卡”,试图将各种可以涉及到的内容融合进来。但在活动中,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取代了教师原定的计划,使活动变得异常精彩。如一个幼儿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一个残疾人上车却没人让座,来园后和一些小朋友谈起此事,于是教师和幼儿生成了新的情感体验———“需要帮助的人”。幼儿通过体验蒙眼走路,一只手穿衣服,从中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与痛苦,萌发了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

此外,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整合,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必须熟悉和牢记幼儿园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整合;其次,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实现适时、适宜的整合;最后,教师还应该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实现灵活多变的整合。 总之,在新《纲要》理念下,产生的整合课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育过程以主题为线索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各有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研究方式和表现特色。教师既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评价者。主题活动的整合课程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既能使幼儿在学习、游戏、生活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也能促进教师的成长。所以当我们刚接受实践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时,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2] 王怡. 幼儿园课程整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

[3] 王春燕. 对当前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思考[J]. 早期教育, 2003,(08) [4] 吴建清. 试论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课程整合[J].幼教博览.2007,06.

幼儿园小班主题环境创设新尝试

集美幼儿园 陈流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探索性强的环境能促使幼儿积极、投入地参与活动。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个性和潜能。小班幼儿爱模仿,动作发展快,认知靠行动,情绪作用大,常把假象当真实等,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适宜小班幼儿的环境更应该富有游戏性,既可变又可玩。墙饰是班级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创设小班互动式主题墙饰过程中必须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真正让墙面发挥其教育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小班互动墙饰的创设中,常常会出现互动频率低或互动不深入的问题。怎样创设一个既让幼儿喜欢又能整合发展目标的互动墙饰呢?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可探索的墙饰

小班幼儿是在不断地操作中获得新的经验,这就要求物品们在创设活动墙面时不能只关注是否活动,还要在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发展目标,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条件,让他们在与活动墙饰接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为其自主学习奠定长远的基础。

例如,在《有趣的蛋》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虽然对各种各样的蛋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它们是谁的宝宝?于是,我们在墙面上布置了“找一找”的版快。让孩子在看看、说说、找找的过程中,学习将各种蛋宝宝与它们的妈妈相匹配。在品尝了各种蛋的味道时,孩子们对蛋制品产生了兴趣。纷纷从家里带来了蛋塔、蛋糕、鸡蛋布丁、蛋卷等。品尝后,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尝一尝”版块中,孩子们收集来的各种包装、说出的各种蛋制品的味道都是他们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结果。在区域活动中,当我们将各种蛋壳投放在那里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兴趣,他们纷纷尝试着用碎蛋壳制作漂亮的作品,在“做

2.充分利用家长接送时的沟通

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差,孩子的握笔不稳,这影响了孩子的绘画表现。如我班张志森小朋友在用蜡笔进行绘画时基本能把线条很好的表现出来,画面整洁、有序,但在这学期的绘画中我发现他线条不流畅,画的速度也较慢,通过观察后发现他没有掌握好线描笔的姿势。根据这个情况,我利用家长接送的时间与他的父母进行沟通,提醒他们在家要注意孩子的握笔姿势。在第二天的绘画活动中,这个孩子能较好的用线描笔进行流畅的绘画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对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三、优秀的教材是教育好幼儿绘画的保障

选择什么教材进行绘画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在教改中孩子的绘画表现,我发现我们虽然结合主题把各个领域很好的结合进去了,但孩子的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主次不明、线条不流畅、画面不整洁的特点,而且有很多孩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试想,每天让你们涂涂画画能使自己产生成就感吗?在与一同事交流中,她向我推荐了杨景芝老师的绘画教材。通过自己的研读,我发现了杨老师绘画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让孩子在观察、感受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如在树这一主题中,杨老师通杨树、柏树、柳树等不同的树种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树都是由树干、树枝、树冠及我们看不到的根组成的。又如在汽车的主题中,通过观察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等不同的车让幼儿明白车要有车身、轮子、方向盘等几部分组成。幼儿在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后就能形成对该事物的印象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创造。 2.让孩子在观察、感受中发挥想像,进行创造。

如在深海的鱼这一主题中,教材通过介绍各种不同形态的鱼(有长的如带鱼,圆的如比目鱼、扁的如皇帝鱼、大的如鲨鱼??)杨老师:“海里的鱼是千奇百怪的,在深海里是不是还有更怪的鱼呢,小朋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谁能画出最怪的鱼。又如在汽车这一绘画主题中,教材通过对公共汽车、卡车、油罐车等不同种类的车进行介绍后引导孩子想想还有什么汽车,比如不仅能在空中飞的还能在水里游的车会是什么样的?在实践中幼儿通过想象画出了不同种类、用处的车子。如怡颖小朋友在自己画好的车子上画上了一对大翅膀,她告诉大家说“这是我设计了会飞的汽车呢。”

四、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好幼儿绘画的关键

1.内容的选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幼儿喜爱绘画活动是由幼儿内心世界的宣泄和表达欲望所引发的,但是小班幼儿表现能力较差,对自己没办法达到的教育内容往往表现出惧怕、敷衍。我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如下的预定。1)涂鸦内容的选择注重幼儿大肌肉的训练,如《绕毛线》《下大雨》等。2)添画内容的选择注重孩子易于表现的事物。如在一“碗面条”中,提供了画有碗的纸张,引导幼儿在“碗”里画出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面条”。又如在“小鸡吃虫”的绘画中让幼儿添画虫子及小草等。3)单个主题的选择注重幼儿最熟悉的事物: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单一主题中多选择了如《房子》《汽车》等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这些内容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易于幼儿表现。4)复合主题的选择注重生活化的题材:如《大马路》。题材的选择来源于生活,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而且幼儿在单个主题中已对马路上的汽车、房子、树等有了一定的感受,,因此在复合主题中的表现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2.绘画技法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当幼儿有很高的绘画兴趣却不能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他的兴趣必然会转移、消退,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巧妙的渗透给幼儿一些技巧,只有让幼儿经历敢画———会画———爱画,才能激发幼儿进一步的创造热情。首先我注重幼儿造型能力的培养。幼儿的绘画造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1)形 形的类型大体有三种:即简单的形、复杂的形以及多样统一的形。小班

幼儿画出的形大体都属于前一种。如在绘画《鱼》这一主题中,幼儿往往是画出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老师通过提问“鱼的头在哪里?眼睛在哪里?尾巴呢?”引导幼儿逐步把鱼的形绘画出来。2)色 色有冷暖、深浅之分。小班幼儿在设色方面表现出较单一、随意。如在《树叶》这一主题中,幼儿往往一根绿色蜡笔用到底。我通过让幼儿观察树叶的不同色彩鼓励他们大胆用深绿、浅绿、黄色等进行树叶的设色。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同色彩组合的层次与多样,培养的幼儿的色彩感。其次是对幼儿构图能力的培养。小班幼儿在构图方面往往是想到哪画到哪,画面没有主体。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基本构图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解读小班幼儿的构图上,我发现幼儿画面多体现出“并列式排队”的构图方式。因此,在每一次绘画中,我都通过多种方式将主题“放大”的讲解。比如在绘画《深海中一条怪鱼》等题材时,鼓励幼儿将绘画的主题“怪鱼”画大、画突出,在画面形成了中心式的构图。幼儿绘画出主体后再根据已有经验任由添画海鸟、波浪、水草等,使画面情节更加富有情趣。 通过循序渐进的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建立了自信心,找到了绘画的乐趣,构建了他们心中美丽的蓝图。

五、提高审美能力是提升幼儿美术素养的走向

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很强,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提升他们对美的追求。因此,我们收集适宜幼儿欣赏的作品装饰在美术区进行展示。如泥人、脸谱、剪纸、国画、世界名画??也有一些毕业的孩子及教师制作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得到了美的熏陶。在提供欣赏作品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选择欣赏作品。2.根据主题目标进行选择欣赏作品。3.根据区域资源选择欣赏作品。4.根据幼儿存在的问题选择欣赏作品。 总之,小班幼儿绘画的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师只有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纲要》精神,根据对绘画这一特殊的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从始至终把培养幼儿的有益兴趣和表现能力作为教学的关注点,才能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喜爱用绘画这种语言形式大胆地进行表现表达、想象创造、突破自我。

谈谈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

集美幼儿园 杜雪鹰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我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提供范画,孩子临摹,结果全班幼儿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个模样,草、树都是一个长势,缺少孩子应有的灵性,让我有种照葫芦画瓢的感觉,为之我迷茫、困惑,并不断的去尝试探索科学的美术教学方法,在参加了几期的美术培训班后,我的儿童美术观发生了改变,随之带来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转变。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关于我在开展班级美术教学的一些经验之谈。 一、弯下身,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他们的画

孩子画画,被大人们称为涂鸦。孩子在涂鸦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带有创新意识的“力作”,而这些“力作”,往往不被老师、家长看好,常常是简单的一句“乱七八糟”就把孩子的画作否定了。自从参加一次美术培训班之后我对幼儿美术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老师提供了许多原生态的幼儿作品,并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特点,听了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后,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孩子的绘画水平要经过这些阶段,类似这种画我经常见过,但

是总觉得是孩子的年龄小,绘画水平低,却不知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于是我带着收获重新认真阅读了我国著名少儿美术教育家杨景芝的著作,教育观念和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会去欣赏一副画得不怎样的画,弯下身倾听孩子对画面的描述,由衷的表扬他们的画。例如:张凯画了一张下面是萝卜(看得出来)上面有长方形和杂乱的线条,我问他画的是什么,张凯认真的介绍:“这是一片萝卜地,没有水了,飞机从天上洒水下来。”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张凯又在乱涂乱画了,可如今我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对待孩子的作品,欣赏他们绘画中想象力的发挥和对画面富有童真的表述。就如《纲要》所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教师不用过多的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要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儿童美术教学观,其次要为幼儿的美术创作创设宽松开放的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涂鸦,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现,让他们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中得到创造的快乐。

二、多沟通,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活动环境

我经常听到家长说:“整天在画,不知道画什么,难看死了。”每当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我很难过,家长的这种态度不知道要扼杀多少孩子的自信心,所以我在期初的家长会专门以“如何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环境,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为题,向家长宣扬了家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以平时收集孩子的绘画作品为例,结合儿童美术教育家的一些理论,直观的让家长了解画画不仅能让幼儿学到表现美、欣赏美的一些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唤起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从而增强自信心,发展创造力。我鼓励家长为幼儿创造良好宽松的美术环境,让幼儿多画、多折、多剪、多捏、多做、多练,尽量增加幼儿动手机会,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绘画和制作的技巧,又发展了智慧才能。我要求家长配合做到两不、两要。两不:1、不轻易贬低孩子的画,给孩子心理建构成功的体验。2、不随意丢弃孩子的画,给孩子尊重的感觉。两要:1、要为孩子提供美术创作必须的材料,如油画棒、水彩笔、水彩颜料、画纸等。2、要参与到孩子的创作中,体验亲子作画的乐趣。很多家长在开完家长会后都表现得很懊恼,他们仔细的回忆了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态度,都觉得确实草率了些,都在担心自己孩子的信心在自己不轻易间受到了挫伤。我诚恳的告诉家长一切为时不晚,只要家长的观念更新了,更加用心的对待孩子亲历的每一件事,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多支持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孩子去尝试,孩子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后来的实践中家长确实给了我许多的惊喜。如: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我们布置了一个亲子作业,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利用各种废旧物制作春天的昆虫或植物,或者用各种美术形式表现春天的美。家长们利用双休日与孩子商量合作、寻找各种物品制作了许多春天的东西,家长的智慧真是出乎我们的想象,当一群孩子围在交来的作品周围自豪的互相介绍时,我相信作为家长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

三、玩中画,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当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幼儿对美术活动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在娱乐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求得发展。进入中班后孩子活动前,经常这样问:“老师,今天要画画吗?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我经常反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教我们画大狮子,有的说画汽车??。有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和灵感,我会采用情景游戏法。例如:主题活动“春天来了”,我让幼儿表现春天里花草树木、小动物迎接春天的场面,我播放欢快的背景音乐,让幼儿带上各种动物、植物头饰,尽情舞动身体来表现热闹的场面。在各种感官体验的刺激下幼儿笔下的动物、植物都活了,有眦牙裂嘴狂笑的,有身体扭曲舞

动的,孩子的个性在绘画中获得了尽情的张扬。

人的想象力,包括艺术想象力,是从生活中来,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呈现给孩子呢?我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例如:在开展消防安全的主题时,我先组织幼儿玩了“消防叔叔本领大”的体育游戏,通过设置各种障碍物,让幼儿用钻、爬、跳等动作,最后到达救火现场,用水管合作灭火,从而体验消防叔叔的辛苦。然后让孩子绘画《消防叔叔本领大》,为了增强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课件播放了消防车的图片及消防车鸣笛而过的背景声音,孩子在听觉的刺激下,体育游戏中救火的紧迫感、责任感一下子迸发出来,画面中有消防车、高楼、消防队员,消防队员有的拿高压泵,有的爬上云梯,还有被困者拿着红领巾在顶楼呼救,场面是多么的生动、真实。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整合资源,化繁为简

在上《彩色的世界》主题时,我结合开展了水彩画教学,面对年幼的孩子我不知道从何入手,我翻阅了许多关于水彩绘画教学的参考书,发现很多是让幼儿从欣赏名家的名画开始的,让幼儿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掌握颜色的搭配和笔锋的方向。幼儿对美术艺术欣赏的水平比较低,如何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呢?我选择了当前最热门的多媒体,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的便利。如学画向日葵时,我从网上下载梵高的《向日葵》,让幼儿感受不同色彩搭配的协调,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能灵活随意点击的优势,用课件让幼儿轻松地看到了我点击鼠标就能在屏幕上向他们展示如何调色、如何蘸色、如何运用手中的排笔进行造型和构图,在动画的效果下,小朋友直观的看到了向日葵的绘画过程,省去了繁杂的讲解,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五、相信幼儿的能力,大胆开展写生

从小班开始我就有个感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去做,你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就是在我这个理念的感染下,常常做出许多让我高兴的事。我们班今年的课题研究是《结合社区资源“嘉庚建筑”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按照我们预定的课题计划让孩子从最简单的写生开始,先提供实物黄瓜开始让幼儿练习写生,而且一开始就以简单易懂的方法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写生:像照相机一样把眼前的东西拍下来,不是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每次讲评的时候我不是夸谁的漂亮,因为个别女孩子会自己在黄瓜旁边加上各种东西,这就不是写生了,我重点表扬的是谁的画最像桌子上提供的黄瓜,通过了几次的蔬果写生练习后,我带着幼儿到前操场进行养正楼的写生。那天,孩子们一听说要去写生,真是高兴极了,我先讲解了写生的要求,然后我又强调,绘画时所见物体的大小、远近应该表现的明显一些等等。到了操场上,他们迫不及待放下地垫,垫好写生板,我先引导幼儿观察,主要是提醒他们按顺序去观察养正楼,有台阶、柱子、窗户,特别是二楼的造型和三楼的造型很特别。开始写生了!孩子们格外的安静,这边两个,那边三个,一个个都像未来的小画家,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萱画的主要是正面的大楼,她用横线表示楼梯,画了一会就有一个初步的模型出来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张珂萌,他从头到位很专注的对着旁边的侧楼看,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半圆形的球体屋顶、多个窗户的墙体,底层的砖头,画得相当的好。通过这次活动对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有了反思和领悟:这次的写生教学比较着急了,要求难了一点,珂萌的画给了我启示,应该先从局部着手,让幼儿自己选一个部分来画,然后每次慢慢扩大画面内容,有从易到难的递进。同时我也领悟到要善于收集孩子的第一手材料,将孩子每次的作品进行收集,做成课题研究的资料,体现幼儿绘画方面的成长历程,也为今后的经验总结提供素材。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庆幸我在课改精神的鼓舞下大胆的革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不固步自封,让自己有所成长有所收获,每当看到班级孩子一幅幅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我都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而且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与我的关系更加的亲密了,他们把我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是那么的依赖与信任我,经常会送我自制的手工作品,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会表扬并欣然的接受,这就是我的收获。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初探

集美幼儿园 黄丽珍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同时指出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根据规定,幼儿园每天都要安排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这段时间是幼儿最快乐的时光,他们学习各种动作、技能;进行各种体育游戏;玩耍各种体育器材??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些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户外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有价值的是能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多年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我觉得户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开放内容,幼儿自主选择———启动创造力培养的内部动机 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的第一条件是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为了让幼儿能够创造性地活动,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一)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玩伴。在进行开放性的体育活动之前,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活动水平准备了一些适宜的活动内容,将活动的内容告诉幼儿,如钻山洞、过小桥、摘桃子、吹泡泡等等,并向幼儿说明活动的要求,主要是安全方面的要求,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内容和玩伴进行游戏。在选择游戏内容的过程中,幼儿首先要想到自己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然后思考今天的活动是怎么玩的,好玩吗?一旦选择了某个活动内容,还得考虑自己要和谁玩,要怎样玩等等问题,这一系列的思考、判断、选择都是幼儿自己的,幼儿是体育活动的主人,在这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幼儿的思考、交流、活动都是他自己的需求,而需求是创新之母。

(二)幼儿自主组合体育活动的器材。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由于游戏的需要,很少只是单一的体育活动形式,一般是几种器材同时投放,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活动组织的需要进行组合,然后引导幼儿在这些组合中进行活动,达到学习动作和技能的目的。但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户外体育教学活动中,我改变了这种活动模式。以钻山洞爬山坡活动为例,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学习手膝着地爬和手脚着地爬,钻山洞只是辅助游戏。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自己选择体育器材爬垫和钻圈或者其它活动器材练习手脚(膝)着地爬行,然后根据幼儿的活动水平,针对个别幼儿的情况进行个别引导,对于暂时还没达到要求的幼儿,我引导他们想象:谁在做什么事情时,它的动作是手膝(脚)着地爬的?这样,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渐渐地学会所要求的动作;对于那些已经达到要求的幼儿,我鼓励他们自己组合器材、想象情节、创编游戏进行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产生灵活的想法和多变的活动,这正是创造力的表现。

二、寻找规则,师幼共商良策———形成创造力培养的外部刺激 毋庸置疑,户外体育活动最大和最重要的规则是安全原则,哪怕再没有规则的体育活动也要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幼儿园所有的体育活动都不是单独的,而是群体的,既然是群体活动必须有规则。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活动规则,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活动之一。

(一)为自发的体育活动制定规则。 大部分的体育活动是幼儿自发形成的,在自发形成的户外体育活动中,由于没有规则的约束,

辰便问柏辰说:“你的机器人叫什么?”柏辰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的机器人叫博尔特”,仲辰和陈逸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怎么叫博尔特?太奇怪了!”柏辰认真地解释说:“博尔特是“世界飞人”呢,你们不知道吗?”当我发现仲辰和陈逸听了都没做出多大的反应时,忍不住问柏辰:“为什么说它是“世界飞人啊?””柏辰马上说:“他在我们北京奥运会比赛中得了冠军,拿到了三块金牌呢,真厉害!”我接着问:“你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他毫不犹豫地说:“他是牙买加人,牙买加是一个小国家。当时他拿了三块金牌,全国的人都特别高兴。”当我问他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时,他自豪地告诉我:“这是看新闻知道的。”就这样,在半个小时的自主活动中,这三个小男孩互相传递着彼此的经验与见解,在建构能力和一些事情的见解上都不同程度地相互促进着。这是那种教师控制下的集中式的、高结构的活动中所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教师只需要引导这三个小朋友,把他们的经验和关心时事新闻的做法和全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其他幼儿的能力和见识就会在这种不知不觉、自由自在的群体互动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为孩子留出应有的自主活动空间。 二、在幼儿的矛盾冲突中挖掘教育资源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组织形式有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活动内容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由于幼儿间的差异,在活动中幼儿之间必然会经常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中,只要用心留意,就能时时处处发现到幼儿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就是有价值、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可以巧妙地转化成富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如:在一次餐后活动中,我发现瘦弱的邹灿小朋友正站在图书区旁,一边和杨李俊小朋友争执着,一边伤心地哭泣。经过了解,我明白了事情的缘由,原来邹灿小朋友先吃完午餐后,便来到图书区活动,而当进餐较慢的李俊小朋友也想到图书区看书时,发现位置已满。这时刚好邹灿小朋友被保育员叫出来服药,李俊就和他商量,在征得同意后,李俊便进入图书区,而当邹灿小朋友很快吃完药想再回图书区时已没有了机会。针对这个小冲突,我便及时组织全班幼儿讨论,让幼儿评一评、说一说他们俩个谁到图书区玩更合理。结果小朋友明显的分成了两大派,支持邹灿的小朋友认为李俊小朋友的行为太狡猾,是趁人之危的表现。而支持李俊的小朋友则认为,他们已经商量过,邹灿小朋友既然同意,就不可以反悔。经过分析讨论,最后全体小朋友一致建议用锤子、剪刀、布的方式重新决定,结果李俊小朋友得到进图书区的权利,而邹灿小朋友也心服口服地参加其他区域的活动。整个过程既让全体幼儿体验到显示生活中复杂的一面,又尝试了运用较公平、公正的方式解决冲突的方法。可以说是孩子们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有关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好素材。 三、在幼儿的热点话题中挖掘教育资源

形式多样的幼儿园教育和生动活泼的集体生活,使幼儿随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和表现,教师随时都可以顺应幼儿的热点话题与思路,挖掘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教育资源,进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在一次组织幼儿去“归来堂”写生时,按计划本来要引导幼儿观察“归来堂”各种树木的特征。结果当孩子们发现草地上的一小洞跳出一只青蛙后,自发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婧蕊:快看!是一只青蛙。

多多:那不是青蛙,它身上没有绿色,那是癞哈蟆。

俊瑜:青蛙的肚子是白白的,这只青蛙的肚皮就是白白的,它也有四条腿,所以它是青蛙。 仲辰:(伸手轻触青蛙的背部)是青蛙,它身上滑滑的,癞哈蟆的身上是黑黑的,有一粒一粒的。

陈曦:对,癞哈蟆的身上是一点一点黑黑的。

钰涛:青蛙的身上是绿绿的,那不是青蛙。

辰卉:我也觉得那不是青蛙,它身上是灰色的,没有绿色。我看过青蛙,它是绿色的,青蛙要在海里、河里才看得到,草丛里的是癞哈蟆。

其姿:不是在海里,是在池塘里,在我老家就有很多。

心如:在臭水沟也可以看到青蛙 ??

从孩子们“是青蛙还是癞哈蟆”的争论中,发现了宝贵的教育信息,便及时以致家长一封信的方式,把孩子们的发现告诉了家长,一方面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收集“青蛙和癞哈蟆”的有关资料,一方面顺着孩子的兴趣需要,成功地组织了“青蛙、癞哈蟆的区别”、“死去的癞哈蟆”、“青蛙、癞哈蟆的宝宝”等探究活动,让每个孩子不断地从中获得了有益的见识和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幼儿的生活、游戏中挖掘教育资源

生活、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幼儿正是在幼儿园的群体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从而获得了终身受益的能力和素质。丰富多样的生活、游戏活动,能激发每个幼儿多方面的潜能,展示出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此也是教师挖掘教育资源的一个好途径。因此,在游戏和进餐、睡眠、盥洗等生活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时把孩子在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作为教育资源,加予扩展与深化,形成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如:在组织大班小朋友学习带领小弟弟、小妹妹游戏活动时,活动刚开始经常有小朋友把小弟弟、小妹妹带摔倒。老师经过观察发现是快跑造成的。就及时组织幼儿讨论分析原因,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带的弟弟、妹妹容易摔倒,而有的就不会?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小班的弟弟、妹妹个子小,腿比较短,步子迈不大,而有的当哥哥、姐姐的小朋友比较粗心又容易发急,经常拉着弟弟、妹妹大步快跑,小弟弟举步维艰、小妹妹跟不上就容易摔跤了。分析了原因,老师当即请了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幼儿进行了示范,讨论了如何更好更安全地带领小弟弟、小妹妹一起游戏的方法,并再次进行尝试。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谈感想时,有的小朋友深有体会的说:“带小弟弟、小妹妹玩真辛苦,怕她摔倒,不能象平时一样想跑就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且还要陪玩小弟弟、小妹妹喜欢的游戏,才能让她开心。”全班小朋友就在这种日常化、情景化和亲历行为的实践中学会了关心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重要性,同时感悟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而所有这些是教师依赖教材内容而难以实现的有效教育。 总之,幼儿同伴群体中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幼儿同伴群体中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教育资源,树立教师———幼儿是学习成长的共同体的观念,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在合作、互动的环境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经验分享等方式实现充分的发展。

浅谈促进幼儿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杏林中心幼儿园 杜建香

国际教委会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学会共处”就是指要培养幼儿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共处与合作。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合作学习是幼儿在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情感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家庭人员结构模式的固定,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幼儿在家里没有

玩伴,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合作,久而久之,幼儿变得孤僻、霸道,常出现冲突、争抢甚至打架,形成不愿意或不屑与同伴交往合作现象,所以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我通过以下策略尝试提高幼儿的合作学习。 一、激发合作学习意识

合作意识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幼儿合作意识较差,遇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往往先向成人请求帮助,不会想到与同伴商量、合作来解决,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单纯地说教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应抓住具体活动教育契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如在布置“春天来了”主题墙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表达出“春天来了”应该有什么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然后启发幼儿说说这么多内容应该怎样做才能较快完成,由此引出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较快完成任务。在活动中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实效性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合作意识。还可利用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树立幼儿合作意识。如故事《小羊和狼》,通过看表演、提问等环节让幼儿意识到只要小动物团结合作就能战胜凶恶的大灰狼,感受合作的力量之大。对合作意识不强的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如在角色游戏中,启发当护士的要配合医生帮“病人”挽袖子打针,拿药;洗头妹配合美发师为客人洗头,吹头发等,在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角色的理解,感受角色之间的必然联系。老师切合时机的引导能较好地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愿望。老师对合作的幼儿予以及时地肯定、鼓励和赞赏,能激发幼儿更大的合作欲望,强化幼儿合作意识,从而自愿地作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可见良好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更是帮助幼儿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首先应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精神环境。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必然会对幼儿合作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的合作学习。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还应注重互动式语言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形成和谐默契、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师幼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幼儿就会心情舒畅、愉悦、乐意打开心扉,从而激发幼儿主动与人合作,形成合群性格。当然,幼儿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懂得协商、谦让、团结、互助、幼儿间才有可能开展合作学习。因此,平时一旦发现幼儿有冲突、争执现象,老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还可采取一些方式来增进幼儿间的交流,如引导幼儿把家里的玩具、图书、故事歌曲磁带、光盘拿来班级与大家分享。又如外出活动时让幼儿带零食与同伴分享等,促进幼儿间的情感升华。让幼儿学会关心同伴、礼貌问候、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温馨和谐的班集体。

其次要创设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幼儿只有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才能真正体验到探索与交往合作的乐趣。因此老师应尽量创造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便于幼儿观察、交流与沟通,促进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如:图片暗示效应———活动室的墙面上张贴幼儿合作的图示或照片;结构区张贴幼儿合作建构的照片;语言区张贴两个小朋友共阅一本书图片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合作的氛围,起到很大的提示和效仿作用。又如在主题墙上展示幼儿合作完成的美术成果展,用幼儿作品布置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墙,让幼儿在美的熏陶下感受合作的乐趣与意义。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有目的地投放丰富的能引发幼儿合作学习的材料,如操作区设计“公园棋”,可根据规则进行难易不同的玩法,既凸显其层次性、操作性及趣味性,又能促进幼儿合作与交流。 三、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我们必须根据活动内容、幼儿实际和条件,考虑合作的价值,把握好适当学习时机。在活动区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合作能力培养目标,能为幼儿创造合作学习机会。如:在美工区能与同伴共用材料,与同伴互相交流,共同讲述欣赏作品,体验合作快乐;在结构区培养幼儿能协商建构主题和方案,并按主题分工合作完成搭建任务,不独占争抢玩具,友好地与同伴搭建,遇到困难与同伴协商解决,能共同使用同类材料,懂得谦让等。围绕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再依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建立调控合作行为的规则,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促进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当某一学习任务幼儿一人独立完成有困难,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提高任务完成的速度与效益时,就可以考虑组织合作学习。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经验与现有能力水平,力求顺应幼儿心理发展与思维发展的自然进程。如老师在幼儿熟悉《三只蝴蝶》故事情节并能熟练进行角色对话的基础上再组织幼儿分组合作表演,幼儿不仅对角色出场顺序及角色间对话较好把握,而且能通过语气、动作、神态,活灵活现地把三只蝴蝶情感变化表现出来,合作效果好且兴致高。可见,小组合作要充分考虑内容的适宜性,任务的挑战性,在幼儿已有经验与能力基础上,恰当把握时机,为幼儿顺利完成合作任务提供保障。 四、提高合作学习技能

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言行才能完成。但在具体的活动中,往往双方的兴趣不一致或观点不同产生矛盾冲突,而幼儿又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帮助幼儿学习合作技巧、提高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要让幼儿学会交流,经验分享。语言是幼儿进行协商、交流必不可少的合作学习工具,应教会幼儿使用有礼貌的交流语言。如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商量语“能借我用一下吗?”“我和你换好吗?”等等。教师不但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倾听分享同伴的想法和方法,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他人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合作学习用语,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分享。而合作后的交流,更有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与借鉴,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相互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合作技能。其次要让幼儿学会分工与合作。学习的最初阶段幼儿往往没有具体的分工与合作意识,常常是各自玩各自的。针对此种情况,老师组织幼儿参观成人一起劳动,利用一些具体、活生生的实例,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分工合作的益处,并对怎样合作与分工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引导幼儿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讨论:“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让幼儿在讨论中对分工合作有更具体明确地认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活动中教师还应减少限制性的要求,多使用鼓励性语言,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并最终达到协商合作的目的。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孩子需要良好的伙伴来做他的伴侣,与他们交流相处获得友谊,消除孤独,活泼身心,这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这说明了合作学习是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它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为未来的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合作学习被看作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因此教师应适时有效地引导,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学习,为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杏林中心幼儿园 林卫娟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全家人都绕着他们转,一切事情恨不得全部都为他做好了、办好了,因而我们的孩子实际上被家长架空在生活之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这也造成了多数幼儿的实际生活能力并不是很强;且由于被包办得太好,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很多孩子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到了玩具及电视上,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及生活现象反而视而不见,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体验不到生活中自己动手、自己探索的乐趣。而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他们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我们要让孩子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选取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

一、 从生活中选取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 我们知道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学习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只有选取孩子身边熟悉的物和事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探索、感知,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这样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使孩子能够有效地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比如小班幼儿刚踏进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大量的事情要学着做,像穿衣服、吃饭等等。他们的一日活动,身边的一事一物都隐藏着教育的内容,只要老师善于观察、及时捕捉、正确把握,就会找到许多适宜幼儿学习的契机和生成课程的素材。如孩子的食物、玩具,孩子的衣服、鞋子乃至家庭及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等这些围绕孩子自身的内容,都可以根据当前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兴趣点来做为我们的教育内容。

而中班的孩子,活泼好动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好动但还缺少技巧,特别爱游戏而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并且模仿出色;但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他们不知道有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种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与同伴如何相处就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现有的问题,选取一些与社会性相关的教育内容,如“亲亲好伙伴”“来来来一起玩”“有你真好”“我的玩具朋友”“我的餐具朋友”“懂礼貌”等等,来加强友爱教育,增强孩子的集体意识,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进入大班,随着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注意力已从以自我为中心慢慢地转移到了自己周围的环境与事物上。他们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及积极的求知态度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对自然现象和机械运动的原理开始感兴趣,对于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更感兴趣,他们也不再满足于等待成人的回答,他们更喜欢自己找答案,喜欢看百科全书,特别是从中找到相关知识后更是兴奋;另外,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也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因此,这时教师可选取与周围环境、事物息息相关的内容来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探索,寻找其中的秘密,如环境保护、有趣的植物、可爱的动物、昆虫、不同的季节、我的祖国、人们的爱好、家电用品等等,从而满足幼儿求知探索的需要。

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教育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按序排列”中,怎样让小班的幼儿理解两种不同特征的物体进行一个接一个有序排列的问题时,我们创设了一个去旅游的情境,带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排队坐

一做”版块中,孩子制作的轮船、大树、花瓶、汽车逼真而漂亮。

围绕“有趣的蛋”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把环境的创设与孩子的兴趣、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探索、获得经验,使环境成了孩子学习的一个部分,真正地发挥了环境的教育意义。在环境的创设中,孩子也渐渐地成为了创造环境的主人,在共同收集、制作等过程中,孩子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都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富有情节的墙饰

小班幼儿常会用强烈的表情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不开心会大哭大闹,高兴了又哈哈大笑,这些都是由于他们易受情绪影响的原因。想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需要老师生动形象的引导,创设墙饰也是一样,也要求我们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然后用他们喜欢的颜色、形象来装饰墙面,从而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在《有趣的蛋》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富有情节的一面墙饰:春天里,一棵柳树发芽了,树上,一对鸟爸爸和鸟妈妈用自己尖尖的嘴巴一根一根地衔来树枝,为自己的鸟宝宝们搭起了一个温暖的鸟窝?? 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主题环境中所呈现的应是一个一个有联系的点,围绕主题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的经验。如在开展“香香的水果”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将主题内容融合在教室环境之中。在主题墙上教师布置了一棵大果树,一个提水果篮的小女孩,以及两个大大的果盘,创设出水果丰收的氛围,同时改变以往较多的重教师的布置,轻幼儿参与的观念,将许多空白留给幼儿自己来描述。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涂画的苹果和橘子,孩子与家长共同收集的水果图片和拍摄的照片,不断地充实了我们的墙面布置。在整个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是积极主动的,家长也能从这样的环境中了解到班级活动开展的情况,有效地促进孩子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因此,在创设墙饰时将可活动、可探索的游戏墙饰赋予一个情节,这样就能使幼儿更加富有情趣地参与到与墙饰的互动中来。环境是潜在的老师,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适宜的、情趣化的环境有助于增进他们对环境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更容易引起小班孩子去探索,并促进幼儿在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的同时学会生活。

三、创设可操作的墙饰

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比语言快,他们往往还没有说出想要干什么就已经用手拿起了需要的东西。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创设墙饰时就要考虑让墙饰“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小班幼儿与之互动。可是,一个不可移动的墙饰怎样让它动起来呢?

例如,在《有趣的蛋》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妈妈找蛋”迷宫墙饰;幼儿可直接在墙面上走迷宫,帮助动物妈妈找蛋。在恐龙妈妈身上,我们设置了可供幼儿操作的按数取蛋操作卡片。又如:在《水果香》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水果运输忙”墙饰,幼儿在运载卡车上按照小图卡的提示进行水果卡片排序。还创设了“水果仓库”墙饰,幼儿进行按数取物的操作:根据数字卡片插放相应数量的水果图片。

皮亚杰认为“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洛扎洛夫认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他们所说的多元环境,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区域环境的创设。在对区域环境的创设中,应该建立富有多元化、整和性的情境。以主题为背景,创设适宜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主动学习,提供多元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满足需求,让幼儿在自主中感受体验。

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的开展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区域活动,在“绘画角”里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涂色材料:有各种小动物图形、有各种造型的小房子,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图形进行涂色。在“打扮小动物角”为幼儿提供各种造型的漂亮夹子,让幼儿尝试使用夹子,既打扮了小动物,又锻炼了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在“动物项链

店”,孩子们用各色各形的塑料珠子穿成项链,挂在喜欢的小动物身上,孩子们穿珠子的能力随着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发展,从开始的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根据要求来穿。在“拼拼看角”老师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图片并分成几小块,让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拼图,培养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在“亲亲小动物角”我们准备了许多小动物,让幼儿去亲亲抱抱小动物,增进了幼儿对小动物的感情。在整个活动中,整合了计算、美工、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求。 四、创设整合目标的墙饰

小班幼儿模仿性强,成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他们争先效仿的对象,而在墙饰中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也随处体现着,他们在与墙饰的互动中感受着学习、探索的乐趣。因此,一个墙饰中不能单一只蕴含一个领域的目标,要整合所有能够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适宜目标,充分发挥墙饰隐性的教育资源。

例如,在《我爱我家》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回家路上”互动墙饰中,以幼儿的“全家福”照片作为游戏墙饰的终点,将整面墙布置成游戏棋的样子,幼儿可以用由自己照片制成的棋子,在整个墙面上走来走去。小朋友的照片都从幼儿园除非,每走到一个格子中就会有一个小游戏要求他来完成。如“帮助农民伯伯摘苹果”,点数摘了多个苹果、多少梨;还有“给小动物喂食物”,可以分出动物的食性并学习一一对应;还有“分蔬果”,需要根据水果、蔬菜的影子找到对应的水果、蔬菜,既学习了分类又培养了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等等。幼儿需要冲破层层的“难关”才能到达自己快乐的家。这样的枪手不但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节中感受游戏的快乐,更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幼儿在完成每一步的游戏时也在其中学会了点数、分类、排序、比较等。同时幼儿更在富有情节的游戏中获得了彼此交流的机会,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小小一面墙饰不仅融入了数学目标、语言目标、艺术目标,还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增强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整合各领域的目标突显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寓教育于娱乐也使幼儿更喜欢参与其中。

环境创设和幼儿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了解幼儿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环境来观察幼儿,而幼儿也在环境中获取知识。总之,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围绕主题目标,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共同创设幼儿喜欢的能与之产生互动的环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去更多的思考,用心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自主、自信、积极、努力和创造的精神,促进幼儿潜在能力的发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的各种良好习惯得到培养,不同兴趣得到满足,不同个性得以弘扬和发展。

如何有效地转换农村资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思考

灌口中心幼儿园 黄淑贞

幼儿园在利用资源前往往没有形成清晰的目标,资源如果没有经过一个转换过程就直接被幼儿园拿来使用,资源整合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就很难实现,因此幼儿园应该认真分析地域优势的各种资源,实现本土资源向幼儿园资源的转换。

一、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幼儿园教育资源 (一)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社区资源,在“大自然大社会”中以“活教材”支持幼儿的学习和生活,

符合《幼儿园纲要》的理念,有助于幼儿自主快乐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1、带孩子们走进户外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到户外去开展游戏活动,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丰富幼儿园课程。教师所做的是:对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然后充分发挥有利条件,丰富幼儿园课程。例如利用泥巴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泥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思维能力;利用田埂进行平衡的锻炼;利用天然的草地进行不同方式跑、跳、爬的游戏,发展幼儿手脚动作的协调性;在广阔的户外用农村孩子常玩的诸如“老鹰捉小鸡”和藏猫猫等游戏来发展幼儿躲闪动作的灵活性等。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孩子们接触自然界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而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孩子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有人说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其实孩子的智慧也在他们的经历中不断地发展。无论是孩子美好情感的萌发、自理能力的发展还是孩子交往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都和孩子怎样接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课程。

2、将蔬菜、果园“请进来”幼儿园。不种昂贵的观赏盆景改成每班一块蔬菜种植角,根据季节的不同种植西红柿、茄子、青菜,在户外活动的鹅软石过道上搭瓜棚、葡萄架,种植玉米、高粱、豌豆当户外活动区域的隔离墙,我们还在培育各种果树。有意识地让幼儿到种植劳动中,让他们翻翻土、施肥、浇水等,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品尝收获的喜悦。

(二)本土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农村到处可以得到自然物,如石头、沙、黏土、树叶、稻草、松果、竹子等,农家物品:瓦片、缸、瓶子、犁、簸箕等;农作物:豆类、高粱竿等等随手可得。充分利用自然物品丰富幼儿游戏时的材料,麻绳、藤球、圈(竹圈、柳条圈等)、棍(秸秆、木棍)、沙包、纸箱汽车等特色的户外活动器材。还可以把农村的废旧物,洗净消毒后,稍加修饰做成农村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如引导幼儿用麦秆当游戏棒、吹泡泡、做哨子、编辫子、拼贴图案等,我们还专门在活动室里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或玩跳绳、跨跳、抓尾巴,学习用稻草来编围幔等游戏,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 (三)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民俗、文化。

我们幼儿园地处自古被称为“八闽重镇”的厦门市灌口镇,是一个在唐朝就有村落形成,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镇。始建于宋代的深青古驿是目前国内存留不多的古代邮驿遗址之一,历经岁月风霜至今仍矗立在深青村东边,楼前有古桥,横跨深青溪上;楼后有驿口街,隐约可见昔日的繁华。龙谷山庄,还有九十九间大厝、嘉福寨遗址、坑内水库、回形土楼、闽南辛亥革命纪念室等。建于明代的凤山祖庙,供奉的是清源真君(即二郎神),庙宇金碧辉煌,香火旺盛,既是福建惟一宣扬中国水文化的庙宇,也是民间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灌口小吃种类多样,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幼儿园周边还有企业高密度集中的工业区、军事基地、越野基地。车是幼儿永远感兴趣的话题,因此灌口越野基地也是我们值得深入挖掘的题材。今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福建厦门站比赛在灌口二龙潭水库附近的越野基地举行,让幼儿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了最高规格的汽车赛事。灌口有高密度的工业集中区,如金龙企业,宽敞的厂房和现代直观的流水作业车间将可以作为幼儿参观、了解汽车生产过程的重要基地。大班年段还深入挖掘灌口周边的军事题材,如卫星测控站、集训部队等,开展“我是解放军”主题活动,走进军营。

灌口还有许多热心的老人将民间故事、闽南童谣、答翠鼓编辑成册在民间推广,我们收集整理,有的进行改编,如闽南童谣《灌口小吃真出名》、歌曲《月光光》等等。不断的实践和

完善之后成为我们的园本教材。

2、富有独创性的民间手工艺,成为幼儿园的特色教材。

民间产生于地头田间、屋舍村居中,它来源于劳动和生活中,是人们劳动、创造、智慧的结晶。它长期根植在中华民俗文化的沃土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性。我们幼儿园不远有条远近文明的传统老街,民风醇厚,保留许多的传统店铺,这些也是值得我们挖掘和利用的资源。木雕工艺、打铁工艺、编织工艺(竹编、绳编、草编、柳编、秸秆编等)、糕点工艺(糕点、麻花、猪腰饼)、纸艺(扎风筝、兔子灯、龙等)、刺绣工艺(珠绣、布绣等)等,都是代代相传,美不胜收。本地民间手工艺是原生态的艺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筛选,有的代表成人的生活和审美取向,有的远离幼儿的生活,不能引发幼儿探索和实践。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加工、整理。“开发”就是充分挖掘本地民间手工艺资源,“利用”就是对原生态的民艺术进行筛选,组织、加工、改造,并把对幼儿具有发展价值的、能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那些艺术资源,有机地整合渗透幼儿的课程中。我们开展彩绘玻璃瓶、瓦片、剪窗花、线描绘画等活动,将松果窜成链条装饰窗户,稻草人和稻草花悬挂在走廊...... 3、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这种社会性活动主要反映的足他们已经熟悉的、理解的、感兴趣的,在幼儿印象中最鲜明、最突出并有真正感情经验的生活体验。首先是对民间游戏进行了筛选和改编。其次,根据民间游戏玩法、材料等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根据我们搜集的民间游戏资料,针对其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几类:趣味游戏(如翻绳、七巧板、东西南北、抽小木棍、五棍、三六九、等)、手工类游戏(如折纸、玩泥巴、草编等)、沙包类游戏(如丢沙包、量脚、打小兔等)、竞技类游戏(如跳绳、陀螺瓦、跳方格、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等)、表演类游戏(如过家家、老鹰捉小鸡等)。

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发展目标,选择和创新民间游戏内容。如适合小班幼儿玩的顶沙包、滚小猪游戏;“翻绳”“七巧板”“找东西南北”等适合在中大班玩。而在户外体育游戏的选择上,中班可以选择培养幼儿勇敢、合作精神“切西瓜”、“踢毽子”、“跳橡皮筋”“两人三足”等;大班则多选择培养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欲望的“滚铁环”、“跳房子”、“打陀螺”等游戏。 二、将本土资源转化幼儿园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独巨匠心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它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风靡全球的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从这一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已将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将灌口的自然、人文资源整合,分成灌口风景、古寨、古宅、古镇、古祠、灌口小吃、闽南童谣童玩等几大部分,并以图片、实物等各种形式展现,融入早操、游戏等幼儿一日各个环节,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大环境。

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开辟蔬菜种植角、葡萄架、瓜蓬,让幼儿近距离体验种植、收获的乐趣和成就感。在公共区创设“农家小院”直观地再现农家的生活用品、风俗习惯,让幼儿亲身体验“印红龟”、“蒸年糕”等闽南习俗。

一进幼儿园三楼挑高大厅屋顶悬挂的红灯笼、油扇、风筝,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充满闽南氛围的环境中。我们收集和制作各种作品布置在楼梯拐角、走道上,如稻草制品(稻草人、稻草花)、竹子工艺品、亲子制作的油彩瓶罐、松果窗帘、体现民间艺术的窗花等。 (二)开展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活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基于纲要的精神,幼儿园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有机地融入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设计了一些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主题活动,从而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家乡的美,去探索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去感受家乡的变化,去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如大2班孩子们、家长和老师共同创设的“农家”,他们在彩绘小瓦罐、鹅卵石、装饰簸箕、制作稻草人、设计瓶子等过程中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体会到了生活的无限乐趣。灌口小吃是灌口地方的一张名片,丰富而且远近闻名,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灌口小吃”的主题自然地就开展起来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解了家乡的各种小吃:卤鸭、盐鸭、海砺炸、牛肉、肉粽、文聪肉丸......在亲身体验了“红龟”、米糕等制作过程中感受家乡传统小吃的丰富。

大班“婚嫁”主题开展前让家长参与主题内容的建构,从“爷爷奶奶的婚嫁”到“爸爸妈妈的婚礼”,从“传统的婚嫁用品”到“我设计的婚纱”等主题的建构都幼儿家长参与的内容。家长参与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孩子共同收集、创作,有鞭炮、喜糖喜饼、婚嫁床、轿子??中3班开展“凤山庙”的主题活动,许多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绘画、制作、游戏大胆地展现自己对庙中蛟龙的认识。老师为孩子们营造大胆创造的氛围,创造了让他们展现发挥的空间,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最大的拓展和延伸。

(三)创编本土教材。挖掘本土资源,积极收集民间的资料,通过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总结整理。如《闽南童谣》、《闽南歌曲》、《民间游戏玩法》、《主题活动集》等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力求创编适合本地区、适合本园的教材。 (四)建构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生态互动关系。

家长资源利用开发的有效性非常的重要,家长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同时有效地弥补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缺陷。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良好生态互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家长和儿童的共同成长。

创建有效的家园生态互动关系首先要避免以下几点误区:1、重利用轻开发。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理应通过深入的调查,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长远规划和具体策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提升教学有效性。但是目前有些幼儿园对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处于无意识状态,甚至在有些教师看来,家长资源对教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临时想起来就用一用,没想起来不用也无所谓。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教师对家长资源的利用往往是即兴的。教师在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时也不追求教学效果,仅仅是例行公事而已,久而久之,家长难免产生应付心态,无法认识到自己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特殊价值。2、重配合轻参与。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资源,更是儿童的教育者,不仅仅限于请家长配合教师收集制作教玩具的废旧物品而已。不仅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应该经常参与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与教师一起协商对儿童发展最有利的教学方案。打造家园对话平台,完善家园沟通机制。建构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生态互动关系,有赖于家园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教师一方面要倾听家长的声音,采纳家长的合理建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家长的引导,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提高家长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fl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