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更新时间:2023-08-27 15: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五下(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4年 月 日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二、 探 索认识轴 对称图 形,掌握 轴对称图 形的性质

二、探索认识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图形的 性质 活动: 大家试一试画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老师这里就有很 多轴对称图形,想一想,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对称 图形呢? 出其它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自己在书上画 出图案的对称轴, 教师 巡视,给出指导)

问题: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是什么?大家还记得 吗?(让学生回忆并独立画出蜻蜓的对称轴,教 师在前面做示范。) 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 师:我们画出了这些图形的对称轴,老师这里 有一个对称图形,上面画的是什么?仔细看 看, 虚线是?(图形的对称轴)A 和 A′,B 和 B′,C 和 C′字母对应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 征) 演示: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 完全重合。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 巡视,如果学生有困 难, 提示学生只要找到 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 点的对称点, 再连线就

第二课时:旋转

转,探 索旋转 图形的 特征和 性质

一些图案是利用某个图形旋转得来的,就好 像时钟的指针,(出示教具钟表)你们能说 出时钟的指针是怎么运行的吗? 师: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风车, 它是由四 个颜色的三角形组成的,在风的吹动下,风 车是如何旋转的。(学生可以说清楚风车发 生了怎样的变换)

(2)指针是绕哪个点旋 转? (3) 向什么方向旋转?转 动了多少度?

问题: 风车旋转后, 每个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学生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 O 点 逆时针旋转了 90°;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 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 位置变了。) 注意: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可能会 发现每个三角形的边都绕 O 点逆时针旋转了 90°; 每个顶点都绕 O 点逆时针旋转了 90°; 对应点到 O 点的距离都相等;对应点与 O 点 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 90°等。必要时,可借 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2.活动:画一画 师:(出示例题 4)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 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90° 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

提示:只要找到三角形 AOB 的几个顶点 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在确定对应点的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 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方面的知 识。如“对应点与 O 点所连线段的夹角都是 90°;对应点到 O 点的距离都相等”等,再 借助方格纸、三角板等,来确定顶点的对应 点的位置。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按 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都是可以的。必要 时,可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3.欣赏并设计 学生利用基本图形绕旋 转中心 O 旋转画出图形。 题中 没有给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所设计图 案的需要自行确定。 可以进行

第三课时:欣赏 设 计

欣赏。 二、 学习 新 二、学习新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 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 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 受。 (二)说一说: 1、 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 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 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 让学生边观察讨论, 再进行交流。 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 8 页 3 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 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 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 分别利用对称、 平移和旋转创 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 里?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 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 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 领域, 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 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布置作业: 教材第 9 页第 5 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 1 图案 3 图案 2 图案 4

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交流并欣赏

作业设计 1、如图:

(1)指针从“1”绕点 O 顺时针 旋转 60°后指向“(

)”。

(2)指针从“1”绕点 O 逆时针 旋转 90°后指向“( )”。

(3)指针从“1”绕点 O 逆时针 旋转 180°后指向“( )”。

2、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 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对称、 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 的应用。一)尝试创造:

小学数学五下(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4 年 月 日

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

3.区别除尽与整除。 像 6÷5=1.2 二、 探 索 研 究 尽。 4.引入课程内容 师: 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 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它 们还有另一种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习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板书 课题: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意 义。 (1)师出示场景图例 1: 问题:根据图中显示的飞机架数, 你能列出什么算式?(6×2=12, 2×6=12) 师讲述: 在 2×6=12 这个算式中, 2 和 6 都是 12 的因数,12 是 2 的 倍数,它也是 6 的倍数。 (2)师出示场景图例 2:现在飞 机的队列发生了变化,看看图, 你 还能列出什么算式? 师讲述:这里 3、 4 和 12 是什么关 系?它们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 倍数呢? (3) 师: 我们知道了 12 的因数有 1、2、3、4、6、12 共六个,而 12 分别是这些数的倍数。 那么老师 要提出一个问题: 两个数在什么情 况下才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学生 小组讨论) 总结:如果 a×b=c,那么:a、b 都是 c 的因数, c 是 a 和 b 的倍数。 2.思考并讨论总结 ①5×0.8=4,能说 5 和 0.8 是 4 的因数,或 4 是 5 和 0.8 的倍数 1.8÷3=0.6 我们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 0) 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

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除

(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你还能找出 12 的其它因数 么?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1× 12=12 或 12×1=12,概括出“1 和 12 都是 12 的因数,12 是 1 和它本 身的倍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 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 “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 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 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 同义,说“谁是谁的因数”时,两 者都只能是整数。

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 的联系与区别。 “倍” 的概念比 “倍 数”要广。如我们可以说“15 是 3 的 5 倍”,也可以说“1.5 是 0.3

吗? ②2 是 12 的因数, 12 是 2 的倍数, 能不能说 “2 是因数, 12 是倍数” 。 ③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 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 和区别。 ④“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 联系与区别。 总结: ①我们这里说的因数和倍数是以 “整除”为基础,如 5×0.8=4, 虽然等式成立,但不能说 5 和 0.8 是 4 的因数, 或 4 是 5 和 0.8 的倍 数。 ②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 概念,不能单独存在。a 是 b 的因 数,反过来 b 就是 a 的倍数。“2 是 12 的因数,12 是 2 的倍数”而 不是“2 是因数,12 是倍数”。 ③区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 “因数”和本单元中

的“因数”的 联系和区别。 3.例题分析巩固 出示例题 1: 18 的因数有哪几个? 三、 实 践 延 伸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利用算式,分析 18 可以 由两个数相乘,得到 18 的因数。 注意说法的规范。 三、课堂实践并延伸 1.完成“做一做”。 30 的因数有哪些?36 呢?一个数 的最小因数是什么?最大的因数 四、 课 堂 小 呢? 2.你能找出多少个 2 的倍数呢? (出示例题 2) 结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

的 5 倍”,但我们只能说“15 是 3 的倍数”,却不能说“1.5 是 0.3 的倍数”。

结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 1,最 大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 限的。 习题精选 一、填空: 1.5×7=35,()是()的倍数, ()是()的因数。 2.9×10=90,()是()的倍数, ()是()的因数。 3.23×1=23,()是()的倍数, ()是()的因数。 4.在 8 和 48 中,能被整除,是的 倍数,是的因数。 5.在 2、3、6、15、16、24、48 中,是 48 的因数,是 2 的倍数。 二、判断题 1.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 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2.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 因数.( ) 3.因为 1.2÷0.6=2,所以 1.2 能 够被 0.6 整除.()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5.5 是因数,8 是倍数.() 6.36 的全部因数是 2、3、4、6、9、 12 和 18,共有 7 个.() 7.因为 18÷9=2,所以 18 是倍数, 9 是因数.() 8.25÷10=2.5,商没有余数,所以

第二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2 整除的数的特征。 (1)写出 2 的倍数: 1×2=2; 2×2=4; 3×2=6; 4×2=8;5×2=10 (2)观察并总结特征 师:自己去观察 2 的倍数,看 他们有什么特征? 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观察 有困难,可作提示: 看他们的个位 有什么特征。 2. 小组合作学习——奇数和偶 数。 总结:自然数中,是 2 的倍数 的数叫做偶数(包括 0),不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偶数的个位上是: 0、2、 4、6、8。 (2)奇数的个位上是: 1、3、 5、7、9。 3.能被 5 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知道了 2 的倍数的特征, 那么你们还能找到哪些倍数的特 征呢?(10:各位是 0)那么能被 5 整除数的特征是什么呢?要想 研究能被 5 整除的数的特征, 应该 怎样做? (2) 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你 们看一下这些数中哪些是 5 的倍 数,用彩笔标记出来! 教师让学生自己涂色, 观察这 些倍数,概括观察的特征,然后进 行检验。 三、课堂实践 三、 1.听要求举起手 课 师:学号是 5 的倍数的同学请 堂 举手?学号是 2 的倍数的同学请

的数都是 2 的倍数。

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 和偶数。 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

习题精选 1.在 15、26、32、15、51、 24、47、30 中: (1)能被 2 整除的有(); (2)能被 5 整除的有();

实 践

举手? 2.讨论研究 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3) 能同时被 2、 5 整除的有 () ; 2.123456789 能不能被 2 整 除?96543210 能不能被 5 整除?

四、 课 堂 小 结

“既能被 2 整除又能被 5 整除 的数”,这个数一定具有什么特 征?为什么? ② 再让学生去找并检验讨论 的结论。 ③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第三课时: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一、 复 习 并 引 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 入 被 2、5 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 被 3 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现 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能被 3 整 除的数的特征。 二、 探 索 研 究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能被 3 整 除的数的特征。 (1)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样的数能被 3 整除? 你有什么猜想?怎样检验你的猜 形成猜想: 各位数字之和是 3 的倍数, 这个 数就是 3 的倍数。

教师活动一、复习并引入 1.问题:能被 2、5 整除的数 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研

究能被 2.能同时被 2 和 5 整除的数 有什么特征? 3 整除的数的特征。

想呢? ②要想研究能被 3 整除的数 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个 位数是 3 的倍数的数是 3 的倍数? 或者没有规律?) (3)观察 3 的倍数、6 的倍数 和 9 的倍数 (4)检验:由学生 和老师任 意报一个较大的数让学生检验观 察它的特征。如:8057921。因为: 8+0+5+7+9+2+1=32 32 不能被 3 整除, 所以 8057921 不能被 3 整除, 8057921÷3=2685940 1。 三、 探究活动。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我们学过了 2、 3、 5 的倍数的特 三、 探 究 活 动 征, 实际上还有一些数的倍数特征 也是可以归纳出来的(看扩展资 料),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 7 和 11 的倍数的特征: 1.7 的倍数的特征: 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 再从 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 2 倍, 如果差是 7 的倍数,则原数能被 7 整除。 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 是否 7 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 「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 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2.11 的倍数的特征 若一个整数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 位数字之和的差能被 11 整除,则 这个数能被 11 整除。11 的倍数检 验法也可用上述检查 7 的「割尾 法」处理!过程唯一不同的是:倍 数不是 2 而是 1!学过了这些,我 们就来比一比吧! 【活动内容】 比一比谁掌握的最快 并能很好的应用相关规律 ( 习题精选 1.在 15、26、32、15、51、 24、47、30 中: (1)能被 2 整除的有 ); 例如, 判断 133 是否 7 的倍数的过 程如下:13-3×2=7,所以 133 是 7 的倍数; 又例如判断 6139 是否 7 的倍数的过程如下:613-9×2= 595 , 59-5×2=49,所以 6139 是 7 的倍数,余类推。

质数和合数

个质数和几个合数。 二、 例 题 讲 解 二、例题讲解 出示例题图:找出 100 以内的 所有质数 1. 引导学生看表,想一下该怎 样找出质数? 2.引导学生采用 “筛法”, 即划掉每个质数的所有倍数 (它本 身除外)剩下的都是质数。 3. 分别找到不同同学说出要划 掉的某个质数的倍数。如 2 的倍 数, 采取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方 法,自己在下面先划好在一起演 示。 4. 划完后,体会一下划到几 的倍数就可以了 三、探究活动。找朋友 同学们你们都学习了分解质因

所有的合数都划掉,我们可以怎样 呢? 让学生运用质数的概念找出 100 以内的所有质数

注意: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 较少, 让熟悉 20 以内的质数还是有 必要的。

三、 探 究 活 动

数吧?有些数的因数会由几个 2 或者几个 3 构成,或者由几个 5 构成,今天我们便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目的】 通过游戏, 锻炼学 生的心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体观 念。 【游戏刀具】 用卡片制作数字标 牌:2、3、5,每个标牌要做多个, 数字越小数量越多。 另外用小红旗 作出 6、8、15、10、9、4、25、 27、30、50、125 等数字旗。 【游戏人员安排】2-3 个学生做裁 判,【游戏过程】 1. 裁判随机选择 1 个数字红旗, 譬如选择数字旗 8。 2.下面的同学要快速的找到自 己的朋友,3 个数字标牌是 2 的同 学要在数字旗下面集合。 习题精选 一、填空 1.最小的质数是( 小的合数是( 是( )。 ),最

),最小的奇数

2.20 以内的质数有

小学数学五下(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2014年 月 日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一、 创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 引 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 今天。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 一袋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 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 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 分分类吗?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 下, 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 来分的? 师: 在这些立体图形中, 有一些 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你能把它找 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 这些物体, 它们的大小高矮 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 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二、 操作 实验, 探 究新知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 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 状是长方体的?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 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 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 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 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 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 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 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①.对“相对”的理解;②.一组相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自主学习 (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与 立体图形的区别) (生分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对的棱是 4 条,而不是 2 条。③ 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 方形, 特

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 老师很佩 服, 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 对的面完全相同? 提问: 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 的棱长度相等的,用尺子量、 用笔 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小结: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 面、 棱、 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 体的特征。长方体有 6 个面,每 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 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 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二组相 对的面分别重合) ; 长方体有 12 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 示: 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 ; 长方体还有 8 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认识长、宽、高。 师: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 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 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 的长度作为长, 把前后方向棱的长 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 高。 (2)练习。 ①请同学们从学具袋 2 中自己 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 架。 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 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 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 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 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 让学生说出所 ( 1 )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 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 (纸盒上各 个面分别标上数字 1~6)如图:教 科书 29 页透视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 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 (正面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 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 到三个面)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 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 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 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 4 、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 剪下跟对面比较。 5 、用稍大的纸 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 压下痕迹, 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fj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