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学复习资料分析解析

更新时间:2023-11-29 21:50: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杂草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杂草的定义:

杂草是能够在人类试图维持某种植被状态的生境中不断自然延续其种族,并影响 到这种人工植被状态维持的一类植物。简言之,即是能够在人工生境中自然繁衍 其种族的植物。

2杂草学的内容及其任务

内容:杂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杂草的防治

任务:杂草学的任务是防除杂草,防除杂草的目的是为作物高产稳产创造条件。 3杂 草 的 重 要 性 一、杂草的经济意义 (一)不利方面

①杂草使农产品的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 ②杂草防除带来巨额成本

③杂草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不便 (二)有利方面

①中草药原植物:占药材种类的1/3~1/4.

②杂草基因可用于改良作物:杂草具有抗逆性强、遗传变异类型丰富的特点,可以将其某些 优良基因如抗病虫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用于改良作物。 ③野菜的主要来源 ④生畜饲料 ⑤建制草坪 二、杂草的生态环境意义 (一)不利方面

① 病虫害的中间宿主和寄主②改变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原貌,加速风化侵蚀。 ③诱发过敏症 (二)有利方面

① 保持水土② 固定CO2,释放O2,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 ③有些杂草可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 三、杂草的科学研究意义 ①杂草生物学、 植被的特点和形成演化规律以及杂草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人类面临的

崭新研究课题。

②生物遗传研究的好材料:拟南芥 4杂草科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存在问题

① 生态危机——除草剂的残留及引起的环境污染严重;

② 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影响药效,严重影响了农药工业,并形成杀不死的超级杂草 ③ 除草剂对施药田后茬作物的药害问题 (2)解决对策及展望

① 生物除草剂的开发 ② 生物技术的应用 ③ 加强农业及生态等非化学防治措施推广和应用

第二章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1 杂 草 的生物学特性

定义:指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致的环境条件(人工生境)长期适应,形成具有不断 延续能力的表现。包括形态结构、生活史、营养方式、适应性、繁衍和传播特性等。

一、杂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主要表现在:株高、器官和组织三个层面上的多样性。 1. 杂草个体大小变化大

①不同种类杂草个体大小差异大 ②同种杂草在不同生境下,个体大小变化较大 2. 根茎叶形态特征多变化

①不同种类杂草 ②同种杂草在不同生境下 3. 组织结构随生态习性变化

不同种类:①水湿环境中,通气组织发达,机械组织薄弱②陆地湿地中,则通气组织不发达 同种杂草 :①水湿环境中,通气组织发达,茎秆中空②干旱环境中,茎秆多实心,薄壁组 织发达,细胞含水量高 二、杂草生活史的多型性

根据杂草当年开花、 一次结实成熟、隔年开花一次结实成熟和多年多次开花结实成熟的习性

分:1. 一年生类型杂草 2. 二年生类型杂草 3. 多年生类型杂草 4. 多变适应类型杂 草 ,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三、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绝大多数是光合自养。部分是寄生性杂草

寄生性杂草: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 半寄生:寄生杂草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依赖关系,或称“水寄生” 有些杂草能“反寄生”,直到自身营养耗尽而亡。如日本菟丝子 四、杂草适应性强

主要表现在抗逆性、可塑性、生长势、杂合性及拟态性等方面 抗逆性强: ①耐盐碱 ②耐旱涝 ③耐人为或外界干扰

可塑性大: 即是由于长期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进化,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对个体大小、数量 和生长量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长势强 : 杂草中C4植物比例较高

C3植物:仅有C3途径(即仅有卡尔文循环)

C4植物:既有C3途径,又有C4途径,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大提高。 杂合性

拟态性: 某些杂草与作物在形态、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对生态因子的需求等有许多相似之 处,很难将这些杂草与其伴生作物分开或从中清除,这种特性称杂草对作物的拟态性 五、杂草繁衍的复杂性和强势性 1. 多实性

2. 种子的寿命长

3. 种子的成熟度与萌发期 4. 繁殖方式多样

①营养繁殖 ②有性生殖

火柴头即可进行营养繁殖、地表单性结实、地下单性结实和有性生殖 5. 传播结构和传播途径多样 ①传播结构:

②传播途径:风:蒲公英等; 流水:独行菜等; 昆虫及其他动物; 人

§2 杂草的生态学

定义:是研究杂草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杂草的群体消长,杂草与杂 草、杂草与作物及其他环境因子等相互作用的规律。

研究内容:一、个体生态 二、种群生态 三、群落生态

杂草的个体生态

杂草种子休眠的生理生态 休眠(dormancy):有活力的子实及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动和生长的状态 休眠: 原生休眠 (因种子或腋芽中的生长抑制物质、果皮或种子结构和胚未发育成熟所 导致的休眠, 由杂草本身固有生理特性决定) ;诱导休眠或强迫休眠(由外界环境诱导产生的 休眠)

1. 杂草种子原生休眠的生理影响因子:

①种子、腋芽或不定芽中含有生长抑制剂 ②果皮或种皮结构 ③胚未发育成熟 2. 杂草种子诱导休眠环境因子:

①高、低温; ②干旱和涝渍; ③黑暗和高CO2等;④除草剂 (二)杂草种子萌发的生理生态

1. 萌发:杂草种子胚由休眠转为生理生化代谢活跃,胚体积增大并突破子实皮,长成 幼苗的过程。

2. 杂草萌发影响的生态因子

①温度 ②种子水分和土壤湿度 ③光照和黑暗(光照长短和光质) 杂草的种群生态

1. 杂草种子库: 存留于土壤中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的总称

2. 杂草种子库特性: 1)土壤是杂草种子保存的良好场所;2)杂草种子库的构成和密度因 地而异;3)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是一个动态系统

输入方式:主要靠成熟后结实,少部分由外地传入

输出方式:主要包括种子萌发、传播、动物觅食、死亡等。其中萌发和死亡是主要的输 出方式。

(三)杂草和作物间的竞争

1. 竞争 竞争的前提:①资源有限 ②占有相似生境 竞争的形式:①直接干涉型 ②资源利用型

2. 杂草与作物间的资源竞争 (1)地上竞争: 主要指光的竞争,普遍存在

(2)地下竞争: 主要指营养和水分的竞争(3)不同资源竞争的互作:不同资源间竞争 往往存在很强的互作性

3. 影响杂草与作物间竞争的因素

①杂草种类和密度 ②作物种类、品种和密度 ③相对出苗时间 ④水肥管理 ⑤环境条件 三、杂草的群落生态学

杂草群落: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重复出现的杂草种群组合。 中国农田杂草区系和杂草植被分区

分区依据: ①杂草群落的优势种和杂草群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作为主要依据。 ②结

合各区杂草区系的主要特征成分、 主要杂草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型、农业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特点进行。 分为5个杂草区系:

I、东北湿润气候带 一年一熟作物杂草区II、 华北暖湿带 一年两熟作物杂草区 III、 西北高

原盆地干旱气候带 一年一熟作物杂草区IV、 中南亚热带稗、看麦娘、马唐冬季作物——双

季稻一年三熟作物杂草区 V、 华南热带南亚热带稗、马唐双季稻 ——热带作物一年三熟作

物杂草区

第三章 杂草的种类

一、形态学分类 :1. 禾草类 2. 莎草类 3. 阔叶草类

二、生物学特性分类:1. 一年生杂草 2. 二年生杂草 3. 多年生杂草

三、根据生境的生态学分类:1. 耕地杂草2. 非耕地杂草3. 水生杂草4. 草地杂草5. 林地杂草 6. 环境杂草

第四章 杂草的防治

定义:是将杂草对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的有害性降低到人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除草方式:物理防治 农业和生态防治 生物防治 杂草检疫 生物技术和化学防治 物理性除草

特点: 1)可根据草情、苗情、气候、土壤和人类生产活动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手 段。 2)物理性治理对作物、环境等安全、无污染,同时还兼有松土、保墒、培土追 肥等有益作用.

1)人工除草 2)机械除草:概念:在作物生长的适宜阶段,根据杂草的发生、危害 情况,运用机械驱动的除草机械进行除草的方法。局限性:受环境条件制约,无选 择性 3) 火焰除草 4)电力与微波除草 5)薄膜覆盖除草 七、杂草的综合防治

2. 基本原则 :1)在作物生长前期,有效防治杂草。2)创造不利于杂草发生和生长的 农田生态环境3)积极开展化学除草4)综合防治应包括对象、措施及安排上的综合,以获得

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 治草目标

明确治草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解决好 作物—杂草—环境间协调平衡和发展的关系。 4. 综合治草的主要环节

(1)增强作物群体生长势 (2)减少萌发层杂草繁殖器官有效贮量(3)减少杂草群体 密度 (4)削弱杂草生长势

第五章 化学除草剂及其发展简史 一.除草剂的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1860~1945):以无机物除草为主

(2)除草剂的有机化阶段( 1945~70 年代中期): 1942 年发现2、4-滴的杀 草功效为开端

(3)除草剂的超高效发展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二.未来除草剂的研发方向:

①加强其机理、 活性与化学结构关系研究; ②将朝苗后选择性除草剂品种发展; ③开发对环境和人畜高度安全的除草剂 ④除草剂的剂型更简便、更安全; ⑤加强安全剂和解毒剂等助剂的研究;⑥加强除草剂之间的互作研究; ⑦加强施用技术研究,提高靶标着药量。 §1 剂型及其使用方法 一、除草剂的剂型

(1)可湿性粉剂:特点:易湿润,宜对水喷雾,使用时要搅匀,也可伴土撒施。 (2)颗粒剂:特点:遇水崩解,全田形成药层,使用简便安全。 (3)水剂 水溶性。

(4)可溶性粉剂 特点:有效成分水溶

(5)乳油 特点:分散呈乳状液,脂溶性大,附着力强,能透过植物表面 的蜡质层,宜茎叶喷雾

(6)悬浮剂 特点:易分散、悬浮性好 (7)浓乳剂 特点:安全,对环境影响小 (8)熏蒸剂 室温下即可气化

(9)片剂 特点:使用方便,直接投放的水分散性片剂或稀释后喷雾的水溶性片剂 二、除草剂的使用

使用原则: 让其与杂草充分接触并吸收,尽量避免或减少作物接触药液的机会,使除 草剂的施用有效、安全和经济。

(1)土壤处理 影响药效的因素: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整地质量。 (2)茎叶处理 作茎叶处理除草剂选择性主要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选择性实现除草 保苗用原理

§2 除草剂分类 根据施用时间

1. 苗前处理除草剂 2. 苗后处理除草剂 3. 苗前兼后处理除草剂 (二)根据选择性

1. 选择性除草剂 2. 非选择性除草剂或灭生性除草剂 (三)根据对不同类型杂草的活性

1. 禾本科杂草除草剂 2. 莎草科杂草除草剂 3. 阔叶杂草除草剂 4. 广谱除草剂 (四)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

1. 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2. 触杀性除草剂 (五)根据化学结构

1. 苯氧羧酸类 2. 苯甲酸类 3. 芳氧苯氧基丙酸类等 (六)根据作用方式

1. 光合作用抑制剂 2. 呼吸作用抑制剂 3. 脂肪酸合成抑制剂 4. 氨基酸合成抑制 剂 5. 微管形成抑制剂 6. 生长素抑制剂 §3 主要除草剂种类 (一)酰胺类 特 点:1)内吸性:主要由幼芽吸收,根部其次。2)选择性:植物代谢差异所致3) 施 用方式:芽前土壤处理4)防除对象:未出苗的一年生禾草和一些小粒种子阔叶草,对已出 苗的无效 5)药效:与土壤墒情有关。 苯氧羧酸类 (三)苯甲酸类

第六章 化学除草剂的原理 一、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 (一)除草剂的吸收

1. 土壤处理剂的吸收 (1)根吸收 (2)幼芽吸收

2. 茎叶处理剂的吸收 (1)角质层吸收 ( 茎叶处理剂进入植物体内的最主要障碍) (2)气孔吸收 (从气孔渗透到气孔室。主要限制因子是药滴的表面张力。)

(3) 质膜吸收 水溶性的通过量与除草剂分子大小成负相关,脂溶性除草剂只与脂溶 性成正相关。

二、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一)抑制光合作用 (1)抑制光合电子传递链 (2)分流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 (3)抑制光合磷酸化(解偶联作用) (4)抑制色素生物合成 (二)抑制脂肪酸合成 (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和链的伸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fi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