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5-04 11: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内容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势必要求各级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培养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的新型人才。本文在深入分析复合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组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构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文化交融;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文化学习模式
作者:洪炎生 王春雷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人类进化史上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现代文明的繁荣是世界各民族文明长期交流、碰撞的结果,尤其在当代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地域界限已逐渐被打破,各个国家、民族间的交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随之而来的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融合明显增强,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间的人才流动随之频繁起来。由于各种文化的不断渗透和融合势必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的人才大军,因此能否满足文化交融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存与亡,将直接体现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综合能力,将直接体现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成败,也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我国的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乃至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而又神圣的事业。
一、 复合型人才内涵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语言和文化交流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即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
1、
基础扎实
在知识不断更新老化、增多的经济时代,知识的内容和质量从人的不同需求上来说是因人而异、各有侧重的,但其中的基础知识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只有当高校学生掌握消化并吸收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时,才能使高校学生有能力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高校学生必须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使高校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专业的基本实验和研究技能、计算机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可持续力,以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的需要。
2、
知识面宽广
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能够让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交叉融合、贯通成为多学科综合知识。只有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知识而不善于融会贯通则只能说是多才多艺,其知识结构是松散的拼盘式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又有交融在一起的多学科结合,是\八宝粥\式的结构。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各种知识技术的高度综合化。此两大特征使得社会上专业概念逐渐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扎实的基础知识外,宽广的知识面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各高等院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经过两个或多个专业的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和研究。
3、
知识运用能力强
目前,很多高校学生成绩非常优秀,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但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能把知识活用,不能在现实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浪费和闲置了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知识资源。高文凭并不代表有高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各高校愈来愈重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广大同学的知识运用能力,比如师范类高校通过让学生参与试讲、见习、实习等活动来激活师范类学生脑中的丰富的知识,调整、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4、
素质全面
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崇尚\真、善、美\,敢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还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捅咕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意味着人才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业务素质,人文、心理素质都必须得到充分发展与和谐融合,具有复合型能力。而能力是知识的积累转化为个体的本领,可成为个体的多学科综合能力。通常我们所说的复合型能力,除了指多学科综合能力以外,也包括了其他类型的
能力的复合,如分析、思考、表达、组织、决策能力以及动脑、动口、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软技术能力即指有效交际、识别问题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一句话复合型能力是指既有多学科综合能力又有多类型综合能力。
5、
科学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知识经济在要求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人才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尝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全面的素质、科学创新的精神,构成了21世纪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总之,复合型人才既是具有复合型知识、复合型能力,并且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人才,一般来讲,符合上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要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出来是不容易的,能够完全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只是少数优秀的学生。不过,由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人才培养也不限于本科教育阶段, 所以高等院校都在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不同高校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不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存在着一些普遍存在的东西,下面就此从几个大的方面作阐述:
㈠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1、加强和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⑴、专业课程设置口径偏窄影响毕业生的适应性,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 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内在规律,专业设置和划分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 基础相适应。高校专业设置和划分既要适应社会需要又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学生在校期间 必须打下扎实的宽厚的学科基础,具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确保人才质量,过去把专业和职业混为一谈,过去强调针对性,专业口径越来越 窄,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也造成毕业生就业和转移工作的较大困难,这一矛盾 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而日趋尖锐。
⑵、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过于陈旧,需要改革、创新。目前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科技向 综合、交错趋势发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朝融合方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以前那种主要培养专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面临着大变革,以适应专业划分趋向融合兼并的新走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⑶、高校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弊端异常显著。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委属、部属和省属(以 及地方)几类高校,这些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其弊端明显:①、专业设置申报与审批权限不一,缺乏统筹规划,造成条块间高校专业设置点重复。②、专业设置单一,专业面窄,缺乏竞争力。③、专业结构和布局欠合理,造成众多专业点招生规模过小,从而导致师资、图书和各种实验设备的浪费,办学效益很难提高(许多学校乃至著名学府纷纷增设社会上最热门的专业,但由于缺乏预见和论证,造成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其结果是当时急需的热门专业几年以后的今天已经饱和,2003年某些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失宠就是对前几年滥办新专业,搞短平快的一次惩罚,这种惩罚可能还要继续或扩大。
2、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
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任务、发展方向、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高等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不以专业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不强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不要求学生就业按狭窄专业\对口\,从而淡化专业界限,形成互相联系的学科群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⑴、实行双学位制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更多地放在双学士(如采用\\或\等培养方式)学位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或者放在本科教育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进修)阶段。例如,东南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经过十年的联合办学实践在培养工医复合型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校联合创办七年制生物学工程与临床医学双学位班或本硕贯通班,已招收了十几届学生,培养了许多医学科学与理工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工医复合型人才;一种人才是以培养工程知识和技能的功底,作为医学应用的后盾,具有多角度思维能力和新思路,从而能在医学临床和科研领域内从事高水平的工作;另一种人才是以医学知识和技能为功底作为工程技术的后盾,创造性的从事相关的教学工作。这一别具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在工作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工医结合的优势和特长。由于此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很好的成效已引起许多学校的重视,纷纷效仿。早在1999年广西医科学院与广西大学联名向教育部申报设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前两年在广西大学学习,中间三年半主要在广西医科大学学习,最后一年半主要到附属医院各种临床实习。又比如厦门大学高教所招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博士生,不论考生以往学习的专业属何学科门类,只要成绩优秀,都兼收并蓄,因而培养出的各种复合型的人才,有的专长高等教育管理论有的专长高等
教育史,或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比较高等教育,等等。 ⑵、开设综合课程或综合课系列。各高等院校可开设各种学科门类的全校性的选修课,供学生跨学科选修。所谓综合课即是跨学科门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也称复合课程、广域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效果最佳但难度最大的是对四年制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的重组与整合,即把培养某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多学科知识,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而不是把各个学科并列在一起弄成一个多学科知识的大拼盘。
3、实施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①(Liberal learning)又称通识教育,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的教育理念之一。博雅教育的核心之一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学生中心学习法\,教师的教授为辅助,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从侧重知识的工具意义、实用价值的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专精教育)到全人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力求多元化,所开课程多样化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如中文系领域可开设世说新语、诗词赏析、中国民间文学、小说欣赏等课程;外语系领域可开设实用美语、西洋文学名著、英文作文与翻译、日文、德文、法文等课程;人文艺术领域可开设中国史研究、历史与人物、音乐与人生、艺术概论、哲学概论等课程;社会科学领域可开设人际关系学、两性关系学等课程。强调知识、能力、道德意识、完善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强调课程的合理结构及其促进发展的功能。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除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吸收人文、社会、哲学、艺术、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尽管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地提高,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中任课教师往往是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专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状况:任理工科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而且教师上岗后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造成知识面过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会日趋明显,矛盾会逐渐升温。同时也出现了教师知识老化现象。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要想培育具有全球视野、有能力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教师一定要自身先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吸收世界科学技术的
最新成就把本学科专业的国际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但由于许多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平时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对高新技术的前沿知识把握甚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不够知识过于老化,这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来困难。
因此各高校还是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知识高速膨胀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成为对每个人的要求,尤其对于教师来说终身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角色的特殊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且还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现在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个教案可以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应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材,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前沿,与世界保持同步;
其次,完善跨学科培训工作。当前,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已拥有数量众多的以各种方式进修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的老师,许多已经成为各专业的顶尖人才,但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提高学历层次,还要尽量避免对已进修过的专业的重复学习、进修,因为这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浪费,而且不能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目的,所以应以学校自身学科发展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为具体分析的依据,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计划,在培养新型专业拔尖人才的同时,更应该大力培养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的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硕士、博士,除了应加强国内交流外,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 合作,向纵深化拓展,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科间的交叉程度。
第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攻读学位、业务进修、岗位培训的机会,提高整体素质。各高校把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作为学校的大事来抓,各高校都在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人才与内部培训并举,力求年龄结构年轻化,学历结构高层化,职称结构合理化,学缘结构多元化发展。我们浙师大也在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充实到师大的教师队伍中来 ,比如特聘教授:享受特聘教授岗位特殊津贴,每人每年5-10万,无偿提供校本部不小于14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一次性提供安家费3.5-6万元,科研启动费10-20万元,享受引进人才特贴2-2.5万元/年,同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及学院的福利待遇,配备条件较好的特聘教授工作室。教授(研究员):无偿提供校本部120-14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一次性提供安家费2.5-5万元,科研启动费5-15万元,享受引进人才特贴1-1.5万元/年,免费配备电脑、电话,享受校聘关键岗位津贴。博士:无偿提供校本部100-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一次性提供安家费1-4万元,科研启动
费3-10万元,享受引进人才特贴0.5-1万元/年,免费配备电脑、电话,列入校'四级人才梯队'培养并享受校聘重要岗位津贴和博士学位津贴。 副教授:提供安家费1-3万,科研启动费0.5-2万元,优先购置至少10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免费安装电话一部,享受校聘重要岗位津贴(紧缺专业的高水平副教授待遇参照博士)。 硕士:提供安家费0.5-2万,科研启动费3-5千,免费安装电话一部,享受硕士学位津贴。附: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学校视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或不安排岗位提供每月800-1000元的补贴;学校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幼儿园、中小学入学问题;海外留学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采取单独协商的办法确定其待遇。
第四,增强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具备创造性教学能力,具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能力。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渐渗入教学领域和教学过程,因此,各级各类教师除了必备的课堂讲授的教学能力外应当具备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能力,这将对负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师产生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第五,创设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抓基地、梯队、教学建设等具体措施,建立一支数量稳定、水平上乘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实队伍。并引入激励竞争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
㈢、学生组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组织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目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生社团工作的不断开展。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校园业余组织。从当前来看,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更多,学科覆盖面更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绝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今后应力争让百分之百的在校学生参加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意识而且关键的一点就是社团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组织各种活动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师范类和社会工作类等专业的学生组织能力更显重要,像师范类毕业生走向讲台后肯定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团活动,如果没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而这也将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要注意的是,社团建设一定要走规范化、制度化之路,各学生社团应建立相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而且各机构的职责要明确;其次要制订详尽、明确、规范的社团规章制度尤其
要制订明确、合理的社团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社团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还有就是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来,这样学生社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锻炼学生组织等各项能力的作用和优势。
2、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人的能力素质在社会活动中的反映。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不可能仅靠书本知识和说教去实现,只能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人的各种素质互相融合,各种能力互相提升,逐步形成具有创造特征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决定》为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
而在浙江省杭州市日前举办的首次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训练推介会上,组织者原先的目的是为2002年和2003年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一次\实习\的机会,但没想到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也蜂拥而至,希望能够拥有\实习\经历。教育专家认为,火爆的见习训练推介会折射出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缺失。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倍加呵护使其与社会接触贫乏,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的能力弱化。同时,目前高校实践教育存在走过场、形式主义也无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暑假实习制和应届毕业生实习制。专家建议,高校应该有一个对学生实践状况比较量化的考核标准,通过这个考核标准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然后由校方出具权威证明,在学生应聘时提供给用人单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就业简历上,实习了多少部门、实践能力的强弱都由学生自己说了算,结果导致用人单位对简历上的实习经历\无所适从\,不知真假。
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相继实施了第二课堂、学年作业、选课制等,并将之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听讲座、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生产实践等多种实践形式获取学分,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一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实践(验)教学单独设课,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条线\并行发展、相互促进。二是形成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强化学院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责任,统筹考虑实践教学各环节,建立多样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三是初步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
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培育学生多元文化学习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综合、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专业知识的狭隘性日趋显现,仅仅依赖单一的专业知识很难解决涉及面广繁杂性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目前,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建一种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机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建立起一种学生多元文化学习模式自然也成了人们一个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立起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的途径是多样的。目前,在各个高校里面存在着两种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即地域文化交融学习模式和跨领域、跨专业文化交融学习模式。这两种文化交融在原来就一直存在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客观条件对文化交融的限制也越来越少,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构建和改的深入。
1、地域文化交融的学习模式
地域文化是由于各个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状况、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的程度各异,从而形成该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当地的人们也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者。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社会,一种单一的文化对于推动本地区的发展的力量是极其微弱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高校却是一座糅合地域文化的大熔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大学校园也成了各种文化传播的一块圣地。目前,由于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招生范围也得到很大的扩展,随着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自身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许多高校开始着眼外省甚至国外进行招生。如2003年我校从北京、山东、江西、福建等10个全国省市自治区共招收270人,(高校人才对口交换我不是很清楚);在对外的1997年,我校获准招收长期外国来华留学生。至今,共招收来至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近300人;同时,从1995年起,先后组织推荐了200多名学生赴日本、英国、德国、法国、乌克兰等国家留学深造。除此之外,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学校于1996年在喀麦隆建立了汉语培训中心;除此以外,我校还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台湾台东师范学院、新竹师范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展开了多方面的接触与交流。这些方式带动了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然而各种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势必会发生碰撞,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体,结合了大部分地域文化的优点,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每个人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主导文化是
自己的专业文化,由于兴趣和专业知识的不同,青年学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所汲取的知识也是不同的,表现为所学知识突出个性而且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交融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
2、跨专业文化交融学习模式
首先,课程设置的跨专业性。如前所述,现在的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目前单一的本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大大增加了其他辅修专业的设置。如:我校法学类专业增设了许多经济类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有专门的法学选修课等等。广大青年学生不仅仅涉猎了广泛的知识,而且能够为自己的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实现一专多能。
其次,高校内学院和专业知识的互补性。目前许多高校在专业划分设置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专业的互补性越强就越能够有利于文化交融。如:我校法政经济学院,专业有法学类,思想政治类,社会工作类,国际经济贸易类等,各专业虽然方向不同,但是相互都有所关联,环环相扣,各有联系。这不仅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交流互进,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再次,多元化学习的合理性。构建学生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十分脆弱的。多元文化的设置大多是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自发的形成的,缺少一种制度来维持这种自发的状态,所以说在没有一种可靠的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这种多元文化学习模式的存在,文化交融在这种状态下是非常脆弱的。因此,笔者认为建立起这么一种模式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完善对外交流的外部机制和加强内部多元文化的学习模式的构建与推进。
3、以生活为载体的文化交融学习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各种文化不断涌入,各种文化的冲突也日趋激烈。在生活中我们对于文化的感受最直接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体对于各种文化的宣传,然而我们青年学生对于文化吸收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文化的辨析能力是很弱的,对于各个文化的碰撞其选择也是盲目的,一般是来者不拒,往往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不是非常有利的。于是如何促进以生活为载体的文化交融学习模式日趋受到重视,不但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指导,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文化吸收方式,如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影视文化作品,在生活中实现吸收途径多样化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融过程中积极的辨证的吸收;同时,学生
自身在生活中吸收文化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外来文化,要提倡拿来主义,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吸收,化为我用。
【注释】
①、 杨金萍,博雅教育理念与大学日语教育〔J〕,广州市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 【参考文献】
1、 吴红英,高校专业设置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2、 金更欢,黄朝文,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5日
4、 王定华,面向21世纪的科技和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1997年4月 5、 高春娟,张陵,朱少泽,帝宁,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0卷第2期(总52期)
6、 马凤娟,张秀荷,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J〕,河北省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5卷第3期
7、 李海宗,蔡中宏,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3年6月总第18卷第3期
8、 王建军,许鹏奎,学分制下的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社科纵横,2003年6月总第18卷第3期
9、 张琦,对跨世纪高校专业设
自身在生活中吸收文化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外来文化,要提倡拿来主义,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吸收,化为我用。
【注释】
①、 杨金萍,博雅教育理念与大学日语教育〔J〕,广州市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 【参考文献】
1、 吴红英,高校专业设置面临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期
2、 金更欢,黄朝文,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5日
4、 王定华,面向21世纪的科技和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1997年4月 5、 高春娟,张陵,朱少泽,帝宁,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0卷第2期(总52期)
6、 马凤娟,张秀荷,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J〕,河北省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5卷第3期
7、 李海宗,蔡中宏,论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及启示〔J〕,社科纵横,2003年6月总第18卷第3期
8、 王建军,许鹏奎,学分制下的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社科纵横,2003年6月总第18卷第3期
9、 张琦,对跨世纪高校专业设
正在阅读:
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05-04
音乐的定义10-16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03-19
乡村生活初体验作文550字06-14
天车.游车.大钩.转盘培训08-12
高三地理试卷05-07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共6套10-14
6A Unit 8语法练习(2)05-17
2021年浙江省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心理学中学试题04-29
2019年党支部书记述学述职述廉报告09-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合型
- 培养
- 高校
-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