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港文学专题

更新时间:2023-03-18 22:03: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当代台港文学发展脉络 第一节 50年代文学

一、台湾:“战斗文学”“反共文艺”

内容上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丑化中共、鼓动反攻倒算。

形式上“八股”、单调、僵化。

二、香港:”绿背(美元)文化、自由文艺

人世感怀之作、回忆录盛行

如:张爱玲《秧歌》、 《张国涛回忆录》

第二节: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流行

1、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首先在诗歌领域掀起:纪弦创办《现代诗》和“现代诗社”;痖弦

等创办的《创世纪》和“创世纪诗社” 。

2、小说领域达到高潮:

1960年白先勇等创办《现代文学》,其次还有《文学杂志》、《笔汇》、《前卫》、《这

一代》等。

3、香港的主要阵地有《文艺新潮》、《浅水湾》、《诗朵》、《好望角》等。

第二章 台湾现代诗潮

第一节 概述

1953年,纪弦创办了《现代诗》季刊,1954年钟鼎文、覃子豪、余光中等成立了“蓝星诗

社”,同年10月,张默、洛夫、痖弦成立“创世纪”诗社,形成台湾早期现代诗创作三足鼎立

的局面。

至70年代,台湾现实主义诗潮进入高峰,主张反归传统,拥抱乡土,关怀现实。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受存在主义思想影响,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思想情绪。

2、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提倡描写人的潜意识、梦境、恋父或恋母情结。

3、受超现实主义影响,提倡“自动写作”(不受思想意识控制)、“梦境记录”等。

4、受意识流小说影响,专注表现人的内心与意识。

5、受象征主义影响,多运用象征、暗示、神秘主义等表现手法。

第三节:70年代文学

一、台湾:乡土文学与报导文学崛起

1、背景与原因

2、主要成绩: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涌现一批关注民生、关怀本土、揭示现实矛盾的

优秀作品。

二、香港:本土文学思潮

1、本土文学新人的成长

2、提倡 表现香港意识反映香港社会问题。

第四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

一、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通俗文学的新天地

1、武侠小说

2、言情小说

3、商界小说

第一章 台湾乡愁文学

第一节 林海音、钟理和的乡愁小说

一、林海音生平与创作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实力的台湾女作家之一,林海音对于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与

开拓,对于当代台湾文坛的培植与建树,曾经构成令人怀念的“林海音时代”与“纯文学岁月”。“林海音跨越族群鸿沟,游走于写、编、出版,她集闽、客及北京经验的多元的身份与经历向来为人所乐道。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

头份镇。童年随父母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担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去台湾,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钟理和(1915——1960)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世代务农的小康之家。

曾被人们称为 “台湾乡土文学之父”等。他的作品被公认为“代表真正的台湾文学”。 代表作《笠山农场》:

1.自传性特点,把自己的血肉、情感和生命融入字里行间,显示了创作才华。 2.以日据时期的台湾南部为背景,以刘致平、刘淑华的同姓婚爱为明线,表现了青年男女

纯洁真挚的爱情。暗线是集中反映了咖啡农场的五年兴衰史,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农村经济的破产。

第二节 余光中的乡愁诗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

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等。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其变化轨迹基本上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

先西化后回归。

著有诗集

《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钟乳石》

《万圣节》

《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一、《乡愁》

1、日常生活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情感线索:“幼子恋母”——“青年相思”——“生死之隔”——“思乡恋国 ”

情感节奏:一唱三叹,回旋往复

2、文化乡愁蕴涵:

思乡恋国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结合。

二、《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三、《白玉苦瓜》

全诗通过对文物苦瓜的雕琢、制作成为艺术品过程的透视,实际上放大到整个中华

文化在中国母亲的乳汁的哺育下诞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歌颂了中华大地的慈母之恩,赞誉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表达了愿古老文明的神州迅速崛起、富强的浓郁感情。

三、风格

民族抒情体的现代诗:

民族风格、抒情风格、现代风格的融合。

第二节 “现代诗”及其主要诗人

一、纪弦的诗

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

诗。

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现代人”

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

郑愁予的诗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善于运用精致的“叙述”,表达抒情的意图,引发读者的遐想与思考。擅长形象描绘,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自成风格。

《水手刀》、《错误》

第三节 “创世纪”及其主要诗人

一、洛夫的诗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 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大致经历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

二、痖弦的诗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痖弦用忧郁的眼睛看人世,表达对现代生活的困惑。

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音乐手法用于诗作中。

《红玉米》

第四节 席慕容的诗

席慕蓉,蒙古族,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第三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20世纪60年代,在全盘西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成长壮大,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1960年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戴天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出版《现代文学》杂志,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崛起。

第二节 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笔名白黎、肖雷、郁金等,生于南宁。父亲白崇禧是原国民(和谐)党高级将领。

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3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任教,讲授中国语言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挣扎生活于台湾的大陆人,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暗示出小说集的主题。

《纽约客》写旅居于美国第二代台北人的失落、疏离感。

四、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塑造上,以形写神手法,以言行写心理;同时运用意识流手法。

(二)结构上,将传统的“纵剖面”与西方的“横断面”写法结合起来。多种叙事视点的运用。

(三)传统的、现代的语言风格有机契合,形成典雅精美、洗练明快的语言特色。

(四)风格细腻、含蓄、深沉、优雅。

第四章 台湾乡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当代“台湾乡土文学”指以描写本省城乡生活为内容,具有台湾地区特色的文学。王拓在《是“现实主义”文学,不是“乡土文学”》一文中说:所谓“风土”或者“乡土”,“所指的应该就是台湾这个广大的社会环境和这个环境下的人民的生活现实;……凡是生自这个社会的任何一种人、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这种(乡土)文学所要反映和描写、都是这种文学作者所要了解和关心的。这样的文学,我认为应该称之为 现实主义 文学……”。“台湾乡土文学”,的确就是台湾的现实主义文学。人们所以沿用“乡土文学”这个概念,不过是为了强调它的地方特色──在台湾的“全盘西化”的潮流下,强调这种现实主义文学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

第二节 钟肇政

一、钟肇政创作历程

笔名有九龙、钟正、赵震、路加等。1925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943年淡水中学毕业,1944年进入一年制的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日本统治者征召入伍,为“学徒兵” 。光复后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因听觉障碍,旋又退学,回龙潭任小学教员,决心自学,苦读中文。开始涉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他有了写作欲望。开头,他以日文拟草稿,然后再译成汉文,后来,逐渐习惯以日文构思,再用汉语写作,最后才达到用汉语构思,再直接用汉语写作。

二、《鲁冰花》

这部小说的问世,奠定了钟肇政扎根乡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看的,但它的发表却是台湾儿童文学“乡土意识”和现实特征的最早体现,标志着战后第一代台湾省籍作家用国语创作的、反映台湾这块土地上少年儿童成长和生活的本土少年小说的萌芽与发端。钟肇政的《鲁冰花》成为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崛起的先兆。

第三节 陈映真

一、创作活动与文艺主张

(一)作者简介

陈映真,本名陈永善,笔名许南邨,1937年11月6日生于台湾西海岸的竹南,1957年考入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1961年大学毕业,任中学教师,又曾在印刷公司、跨国公司、

外国制药厂工作。1966年和尉天骢等共同创办了《文学季刊》杂志,1967年,被台湾当局以“阅读毛泽东、鲁迅著作”、“为共产党宣传”和“涉嫌叛乱”的罪名而逮捕,饱受铁窗之苦,1975年才获释回故乡。1979年12月,在台湾“高雄事件”前夕,陈映真被台湾当局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在台湾舆论界和海外文学界的声援下,很快获释1985年11月,创办纪实摄影篇深度报道《人间杂志》

(二)文学主张:

在1977、1978年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发表《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建立民族文

学的风格》等文,维护乡土文学,并明确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一、反对文学全盘西化的倾向,主张建立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二、文学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和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三、文学要起到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解答历史提出的问题。 二、《夜行货车》

小说以台湾工商社会的跨国公司为背景,以女职员刘小玲的感情生活为线索,描写了她

和詹亦宏的艰难相恋。小说通过“宴会”场面的描写,集中对比刻画了在外国主子面前卑躬屈膝的林荣平和最后以辞职与外国主子决裂的詹亦宏两个人物形象,刘小玲被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感情打动,最后与詹亦宏一起夜归乡土。作品形象地表现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抗争的胜利,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台湾的经济掠夺和对中国政治的粗暴干涉。小说意象鲜明,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刻画十分细腻,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三、《将军族》

作为陈映真前期的代表作之一,较典型的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从题材上看,它是一个凄婉

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同时辅之一现代派手法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不可发生的感情,写得真实感人。从主题上来看,正如台湾著名学者叶石涛所说:“他的所有小说的主题大多离不开对于即寓于台湾的大陆人的沧桑的传奇,以及在台湾的流寓的和本地的中国人的关系所显示的兴趣与关怀。”

第五章 台湾女性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台湾女性文学发韧于50年代,60-70年代在探索中逐步发展、成长,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直至80年代是声势浩大的崛起态势。

一、台湾女性文学发韧期

50年代:有影响的女作家有苏雪林、谢冰滢等。

二、台湾女性文学的生长期、探索期

60-70年代:

1.传统女性文学稳步发展。张秀亚、徐钟佩、琦君、林海音、孟瑶等仍坚持用传统的写实

手法,继续揭示和探讨妇女的悲剧命运。

2.聂华苓、陈若曦、於梨华、欧阳子、施淑青等一批女作家异军突起。从思想内容到艺术

手法,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派文学色彩。她们运用现代派手法,表达了中国传统女性文

学所表现的传统命题——对妇女悲苦命运的控诉揭露,其中又具有传统女性文学所没有的女性现代意识——呼唤生命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表达了女性对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大胆质疑。

3.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女性文学风行台湾。

三、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勃兴时期

80年代初:新女性主义文学高涨,曾心仪、廖辉英、朱秀娟、袁琼琼、吕秀莲、李昂、

三毛、席慕荣、张晓风、龙应台等文坛新锐脱颖而出,将台湾女性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局面。

随着台湾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女作家们开始在作品中抒写那些积极

地投身社会,靠自己自强不息的拼搏与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杰出女性,展现她们女性解放的高境界。

四、90年代之后的台湾女性文学

9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中描写工业企业高层写字楼内种种两性情爱瓜葛,婚外恋的作品

日渐增多,有浓厚的现代社会色彩,折射出一些社会世相景观,但毕竟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

还有一类作品多写闲适淡泊的人生享受和成功者的感怀以及成功后的回味与回眸,抒情

意味浓厚,女性文学内涵向静态化、淡泊化发展,客观地去表现生活,开掘人生的意义,表现人类更内在的东西:精神需要。这或许是9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 台湾女性文学四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题材看,它不仅涉足小说,而且在散文

和诗歌领域均有不少佳作;从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来看,视野广阔,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女性思想、情感、生活状况及其命运的作品,而且在台湾文学整体每一阶段性主潮态势中,诸如怀乡文学、现代派文学、乡土文学和通俗文学中都注入了自己的声音,产生了足以代表该潮流的作家作品。

第二节 聂华苓、於梨华

一、聂华苓、於梨华创作简介

(一)聂华苓

湖北应山人,1925年1月11日生于宜昌,抗战期间,先后在湖北、四川过流亡中学生活。

曽就读重庆中央大学经济系后转外文系。1949年去台湾,任《自由中国》杂志编辑委员兼文艺主编。1962年到台大任教。1964年与美国诗人保罗 安格尔共同创办并主持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二)於梨华

於梨华,女,原籍浙江镇海人,1931年11月28日生于上海。战时曾流浪迁徙福建、四川 1968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分校远东系任教中国文学、中文作文等课程。1977年又

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 等地,曾在福建南平读小学,在四川广汉读中学。1947年全家相继赴台,1949年高中毕业,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次年转入历史系,1953年毕业后定居美国。

聂华苓、於梨华

《失去的金铃子》

★《桑青与桃红》

《千山外,水长流》

《葛藤》

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

《梦回青河》

《雪地上的星星》

《傅家的儿女们》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代表作《桑青与桃红》是聂华苓逃亡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作品巧妙地运用两条线索交叉

叙述,再现了人物前后不同的命运与遭遇。桑青出生在一个缺少幸福与温暖的家庭,与儿时订婚的沈家纲结婚。沈家纲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又因贪污公款全家终日躲在小阁楼上,几乎与世隔绝。桑青逃到美国,移民局又像猎犬一样地追查户口。终于,无处藏身的桑青自我分裂了,变成了任何一个可以叫做桃红、阿珠、阿绸、阿娟、春香等等的一个女人。作者利用桑青一步一步走向桃红的过程展示给读者。这种纵横穿插、经纬交织的画面重叠,相互对比、相互衬托,很好地表达了“逃亡”这一主题。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以留美归台省亲博士牟天磊为主角,讲述了他回台两个月发生的

种种事情。牟天磊想起在美国打拼的种种心酸艰苦,十年来自己丢掉的梦想,失去的拼劲,纵然只三十多岁,但心态已像暮年的老者。回到台湾后,牟天磊终生疑问:台湾真的就是呆不下去了吗?前途真的只能在美国吗?他始终挣扎在无奈和懦弱中,不愿意回美国,但又不能、不敢不回,这样,天磊就遇到了一个普遍难题:哪里才算是自己的居所?

第三节 陈若曦、欧阳子

一、陈若曦

原名陈秀美,1938年11月生于台湾台北中和庄。1957考进台湾大学外文系,得到黎烈文、

夏济安的指导。1962年赴美留学,先在麻省圣橡山女子学院英文系就读,次年转入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写作系修美国小说。1966年秋,与丈夫返回祖国大陆,时逢“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教授英语。1973年全家去香港。1974年移民加拿大温哥华。1979年移居美国,先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语文组、柏克莱加州大学东方语言系、北美台湾人文艺协会任职。1995年返台定居,笃信佛教。

二、欧阳子

欧阳子(1939年—),本名洪智惠,生于日本广岛,台湾南投县人。国立台湾大学外文

系毕业,1960年与同学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李欧梵、刘绍铭等人创办《现代文学》,开始以“欧阳子”的笔名在《现代文学》写小说。毕业后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攻读硕士,后进入伊利诺大学进修,以评论白先勇小说闻名,《王谢堂前的燕子》(1976年)一书就是以评论《台北人》各章小说的总评。现旅居美国德州,专事写作。

《纸婚》出版于1986年

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是美国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二是同性恋的根源及其人们如何对待艾滋病;三是“等待戈多”式的虚无和无望的形而上思考。借这些历史背景陈若曦为自己的叙述揭示人所面临的人生境遇。 在《纸婚》中,人物就像关在囚笼里的困兽一样,怎么也冲不破那个困住自己的囚笼。尴尬的处境既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又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考察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的形式。

作为20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欧阳子的小说极具反叛性格和挑战精神。她的作品不是讲述常态下的婚姻爱情故事,而是以冷静、客观的心理写实方法和越轨的笔致,去描写各种非常态下的情爱困境,意在发掘人生故事背后复杂的性心理和潜意识。从这种角度剖析爱情婚姻与人性欲望的悲剧,大胆突破了文化及社会的禁忌,使欧阳子有着“心灵外科医生”的成功,也遭遇着毁誉参半的风险。

第四节 李昂、廖辉英

李昂(1952—)原名施叔端,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毕业,美国奥立冈大学戏剧硕士,后任教。17岁发表处女作《花季》,著有小说集《混声合唱》、《鹿港故事》、《人世间》、《她们的眼泪》、《爱情试验》,中篇小说《杀夫》《暗夜》,长篇小说《迷园》,其作品中有强烈的西方现代意识,被视为台湾“新世代”代表作家。

华、国泰建业厂告公司任职,兼任凯美、龙霖建设公司企划部主任和经理。她的《油麻菜籽》获1982年第五届“时报文学奖”首奖,并由台湾三大导演合作拍成电影。 廖辉英1949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县。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妇女世界》的主编,曾在国 《杀夫》: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传达出隐忍负重的女性走上抗争之路的悲剧。 女主人公林市长期被当作牲口使唤,还遭到殴打凌辱甚至惨无人道的性虐待,在一次丈夫的粗暴凌辱之后,林市一时神志恍惚,操起刀子把丈夫当作一只猪宰了,她也因杀夫罪被判死刑。林市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没有地位,在性生活上也只不过是男性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泄欲工具,林市的悲剧正是男权统治下中国妇女命运的缩影。她的反抗则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禁锢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小说深刻表明:“杀夫”并非仅仅发生在林市一个人身上的悲剧,而是生活在男权统治下的中国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 《油麻菜籽》

小说通过一个旧式传统女性30多年的坎坷遭遇,揭露和抨击男性中心社会的同时,对当代台湾女性精神上如何挣脱传统的枷锁,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母亲,吃尽苦头,虽也挣扎过,最后还是在命运面前低了头,认为女人是“油麻菜籽”,落到哪里就得长到哪里。不仅如此,还用“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油麻菜籽”的宿命思想来教育女儿。母亲的命运固然可悲,而更为可悲的却是她对自身命运的认定。

下 编 香港文学专题

第一章 香港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

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新中国的成立,使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的联系暂时中断,香港文学开始走上相对独立的

发展道路。右翼文人成为第三波南来作家,他们在美国的支持下,掀起了美元文化思潮,鼓吹反共文学。而留港的进步作家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50—60年代在香港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徐讦、张爱玲、唐人的小说创作。50年代中期,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港兴起;通俗文学崛起并蔚为大观,包括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

70年代以后,香港文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都市文学。文学创作全方位发展:通

俗文学不断发展(言情小说突飞猛进,武侠小说走下坡路)。

80年代,香港文学社团不断涌现,以香港作家联会影响最大。回归给香港文学带来了新

的契机和挑战,两地的频繁交流也推动了双方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刘以鬯的“实验小说”

一、作者简介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大学毕业后先 二、《酒徒》:反传统特征和现代主义精神

(一)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的混合物:

小说分成了两个部分:

幻象,构成虚幻情节。 后在上海、香港从事编辑工作,迫于生计开始写作小说,著有小说集《天堂与地狱》(1951年)、《寺内》(1977)、《1997》(1984)、《春雨》(1985),长篇小说《酒徒》(1963)、《陶瓷》(1979),论文集《端木蕻良论》(1977)、《看树看林》(1982)、《短绠集》(1985)等。 其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醒—醉”、“现实—梦幻—现实”的循环形式进行,从而把 一是主人公“醒”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构成写实情节。二是主人公“醉”时的幻觉和

(二)诗和小说的混合物:

作者为表现万花筒似的幻觉和幻象,发泄如火山爆发般的激烈情绪,便采用了跳跃性的

和抒发性的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

(三)小说的内在结构:

主人公与麦荷门、莫雨的关系构成事业线索;主人公与张丽丽、杨露的关系构成爱情线

索。而这两方面正是现代社会和人的具体体现。他们之间的所有矛盾一次比一次沉重地把主人公推向绝境。

是一位曾被称为“鬼才”的教授作家,浙江慈溪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继续就读研究生,1936年赴法国留学,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孤岛时期”滞留 第三节 徐訏(1908-1980)

上海办报及创作,其间完成四部长篇小说,成为上海最多产的畅销作家。1943年他的作品居大后方畅销书榜首,这一年被出版界誉为“徐訏年。

建国后,定居香港,先后在新加坡、香港任教,这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彼岸》与《江湖行》等作品。1999年,其长篇小说《风萧萧》入选《亚洲周刊》广邀文化界名人推举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名列第67位。

徐訏是一位主观想象型的作家,其早期作品往往以爱情为经,心理分析为纬,将浪漫传

奇的幻境与哲学理念结合起来,构成了先锋与通俗的怪异组合。

《江湖行》:

萧辉楷称它为“足以反映现代中国全貌的史诗型伟大著作”

第四节 香港女作家

西西

西西(1938一 )是8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作家。她原名张彦,广东中山县人,生于上海,50

年代从内地随家人来港定居。她从50年代起开始写作,著作近二十种:有短篇小说集《春望》、《像我这样一个女子》、《胡子有脸》、《手卷》、《母鱼》,小说散文集《交河》,中篇小说集《像是笨蛋》,中、长篇小说《东城故事》、《我城》、《哨鹿》,还有诗集《石磐》等。

钟晓阳

广东梅县人,父亲印尼华侨,母亲东北人,1962年生于广州,后即去香港,成长期间就读

于香港香港圣玛利诺书院,并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电影系,后来定居澳洲。

代表作品:小说《停车暂借问》、《哀歌》、《流年》、《爱妻》、《细说》、《遗恨传奇》、

《燃烧之后》、《普通的生活》等。

李碧华

原名李白,广东人,出生、成长于香港,同时也担任记者(人物专访)、电视编剧、电 影编剧及舞剧策划。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等。有多国译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ff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