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认证体系

更新时间:2024-06-27 1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体系

(第三版)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认证的组织机构

第三章 认证的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第四章 认证标准

第一章 前言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美国胸痛中心协会通过对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先后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挂牌成立,并有两家胸痛中心通过了美国胸痛中心协会的认证。总体来看,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牵头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胸痛中心的认证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持续性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必须有权威性的常设机构负责认证工作,引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

胸痛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多学科,因此应当由多个学科共同组成的机构负责胸痛中心的认证。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多学科的联合实施条件尚不成熟。为尽早推动认证工作的开展,现阶段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成立专门的《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待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将成立更具有代表性的多学科联合的全国性胸痛中心组织及认证机构。

认证专家委员会下设认证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工作委员会负责认证标准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常设办公室负责认证工作的日常事务,其人员组成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任命,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 组织程序及实施规则

凡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医院所建立的胸痛中心在实际运行至少6个月后可以申请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申请认证的基本程序如下(见图1):

1.拟申请认证的胸痛中心在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用网站(http://www.cpccn.org)上注册获得认证申请编号;提交申请认证的基本要求(表格);

2. 经认证办公室在线初步审查合格后,申请者在线提交正式的认证申请书及认证所要求的相关材料;形式审查合格后提交纸质材料;

3.认证工作办公室负责进行申请书及(和)认证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资料齐全后提交认证工作委员会三名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评估;

4.评估专家应在2个月内完成对认证材料的全面评估,对照认证标准和评分细则进行量化评估,并作出以下三种结论之一:①基本符合认证标准,同意进行现场核查:是指申请单位已经满足认证的基本条件和资质以及其它要素中要求必须达到的条件;②需要补充相应材料后再次评估(需明确指出补充的材料种类),提交补充材料后再次评估;③不符合认证基本条件;

5.由认证工作办公室汇总三名专家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是否进行现场核查,两名以上专家同意进行现场核查者启动现场核查程序,与三名专家协调确定具体现场核查时间,并提前1个月通知申请单位;

6.三名认证专家进行现场核查,原则上现场核查的时间是两天,核查的内容包括认证标准中的所有评审项目,并进行细化评分,按照三名专家的平均分作为最后评分。总分390分以上者为通过认证的标准,但需要将考核情况及评分提交认证工作委员会进行讨论,至少需要7名以上工作委员会成员(含参与资料审核和现场核查的3名专家在内)参与讨论,经投票(超过半数以上同意)决定是否通过认证。

7.对于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授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志,未通过或材料审查不合格者可以在整改至少半年后再次提出申请。再次认证时申请单位可以要求1-2名认证专家回避。

8.认证有效期为3年,申请再认证的胸痛中心应在最后有效期达到前4个月在线提交再认证申请,再认证费用减半,再认证通过者继续使用认证标志,再认证的有效期延迟至5年,未通过者收回认证标志。

9.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用网站实时公布获得或取消认证资格的胸痛中心名称,并同步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ACS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

要素一 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㈠ 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

由于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

1)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1.10)

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11)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1.12)

说明:1.10-1.12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有胸痛中心医疗总监

1)指定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经过专业认证,具备对 ACS 患者进行急救和诊断的能力;(1.13)

2)书面文件正式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1.14)

3)医疗总监具有心血管专业背景、高级职称、临床技能、组织和协调能力均胜任其职责。(1.15)

说明:1.13-1.15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3. 有胸痛中心协调员

1)指定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具备正确处理ACS的能力;(1.16) 2)书面文件明确协调员的具体工作职责;(1.17)

3)协调员每年至少参加ACS和胸痛中心相关的培训≥10学时;(1.18) 说明:1.16-1.18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㈡ 胸痛中心的管理制度

健全管理制度是胸痛中心建设的必备内容之一,其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认证时除了提交上述管理制度外,应有实际落实管理制度的客观记录,如各类会议记录、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及照片、培训材料等。各类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如下:

1.联合例会制度:是胸痛中心为协调院内外各相关部门的立场和观念、共同促进胸痛中心建设和发展而设立的专门会议,要求在提交认证材料和现场考查时均要有胸痛中心与院前急救系统(120或999)以及其它具有转诊关系的单位的联合例会制度和会议记录。(1.19)

说明:1.19 需上传联合例会制度(最好是现用版本的扫描件或PDF版本文件)

2.质量分析会制度:通过对胸痛中心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数据分析,肯定取得的工作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改进的措施是质量分析会的主要内容,为胸痛中心委员会提供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质量的评价依据。该制度必须为质量分析会制定出标准的规则。(1.20)

1 协调员的任命文件的扫描件 2 专业资格证书及职称证书的扫描件 3 近1年的培训或继续教育证书的扫描件 4 协调员的资质介绍与工作职责 1 总监任命文件的扫描件

2 总监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 总监资质说明与职责

说明:1.20 需上传质量分析会制度(最好是现用版本的扫描件或PDF版本文件) 3.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分析会是改进胸痛中心工作质量最有效的工作形式之一,可与质量分析会同时举行,但主要是针对急诊科、心内科等胸痛中心的实际工作人员。一般是从质量分析会中发现宏观问题,再将存在问题的典型病例挑选出来作为剖析的对象,将所有与执行胸痛中心流程相关的人员集中进行讨论和分析。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就是为病例分析会制定规则,主要内容包括会议主持人的界定、参与讨论的人员范围、举行会议的时间间隔、会议流程等。(1.21)

说明:1.21 需上传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量(最好是现用版本的扫描件或PDF版本文件) 4.培训制度:教育和培训是胸痛中心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建立培训制度是胸痛中心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培训制度应就培训对象及范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每次培训时间、培训周期以及培训授课人员等做出明确的规定。(1.22)

说明:1.22 需上传培训制度(最好是现用版本的扫描件或PDF版本文件) 5.其它制度:如与质量分析会制度配套的奖惩制度、各类人员值班制度等。(1.23) 说明:1.23 需上传其它制度(最好是现用版本的扫描件或PDF版本文件)

㈢ 医院对胸痛中心的支持与承诺

1.医院书面承诺全力支持胸痛中心的建设与认证,承诺分配相应人力、设备和财政资源,确保认证成功,并做好监察、考核、质量控制等工作,确保胸痛中心规范化运行;(1.24)

2.授予总监(主任)和协调员的充分授权,以保证工作顺畅;(1.25)

3.医院与院前急救系统(120和999)签署联合救治胸痛患者的书面协议,并定期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相关培训;(1.26)

4.医院与基层转诊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签署联合救治ACS的协议,并定期对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培训;(1.27)

5.医院承诺对胸痛中心在优化诊疗流程改进过程中所涉及的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优化的诊疗流程;(1.28)

6.医院应为胸痛中心作出专门资金预算:在合理分配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对每个项目作出具体预算,包括内部培训、基层和社区教育、固定资产支出、技术支持、机构职能规划设置和标识、人力资源、急救单位报酬等;(1.29)

7.承诺不能因无床位、人力紧张、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等原因将ACS转诊到其它医院,以防延误救治;(1.30)

8.支持并协助胸痛中心对医院进行全员培训,使在院内任何地方发生ACS的患者均能得到及时救治;(1.31)

9.机构有结合自身条件而作出的关于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1.32) ? ? ? ? ?

说明:1.24,1.25,1.28,1.29,1.31上传一份材料,包含:医院对胸痛中心的支持与承诺,请用一份加盖医院公章的正式下发文件来体现相关内容 说明:1.26 需上传医院与院前急救系统书面协议的扫描件 说明:1.27 需上传与5家医院有联合及培训协议的扫描件 说明:1.30 需上传一份正式管理规定文件,并包含此条目内容 说明:1.32 如果有创新项目,需上传相关文件说明

二、胸痛急救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及标识

(一)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标识与指引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醒目的胸痛中心或急诊的入口指引或标志,注明急救电话;(1.33)

2.在门诊大厅、普通门诊或其它所有通往急诊科的入口设立醒目的路牌;(1.34) 3.从急诊科有地面标示线指引到导管室,以方便不熟悉的人能从急诊科快速到达导管室;(1.35)

(二)胸痛急救的功能分区

1. 急诊科应设置急诊分诊区、胸痛诊室、急诊抢救室(EICU)、胸痛留观室等功能区域,上述功能区应可以直接获得所需要的设施(例如心电图机、氧气、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以及急救药品);(1.36)

2. 通往急诊科的入口或停车场等处应设置应急电话或标识急救电话号码,以便紧急呼救;(1.37)

3.急诊分诊区应易于识别且靠近抢救区,方便步行患者进入时发现;(1.38)

4. 急诊分诊区配置多路电话、有传真机、无线通讯系统和相关的网络系统,以便同时接受多线呼入/呼出,并进行院内外的沟通协调;(1.39)

5. 急诊分诊区应配备足够的轮椅和担架车,方便进入急诊入口的患者使用;(1.40) 6.急性胸痛患者到达分诊区后分诊护士应优先接诊,并进行初步评估和必要时的紧急救助;(1.41)

7.分诊区有标准的胸痛分诊流程图,指引分诊护士在初步评估后将患者分流到胸痛诊室、急诊抢救室、胸痛留观室或直接送入导管室;(1.42)

8.抢救室或EICU应有专人(护士或医疗辅助人员)负责胸痛患者的急救、办理手续等相关事宜。(1.43)

9. 机构有区域设置的创新,证实能有效缩短救治时间。(1.44) 说明:1.33-1.44 均在现场核查时进行打分,无需上传相关材料

三、急诊介入诊疗基本条件

㈠ 导管室基本条件

1. 具备能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导管室基本设备(状态良好的数字血管影像设备、监护设备——含无创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护设备、呼吸机、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等生命支持系统);(1.45)

2.常备冠状动脉急诊介入诊疗所需的各类耗材;(1.46) 3.具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资质;(1.47)

说明:1.47 需上传卫生行政部门下发的本单位的冠脉介入准入资质文件的扫描件 4.导管室过去3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量平均≥200例/年;(1.48) 说明:1.48 需上传卫生部冠脉介入直报系统最近3年每年度病例数的截图 5.导管室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能力;(1.49) 6.导管室从启动到开放时间≤30分钟;(1.50)

7.如果心导管室暂时不可用,应启动相应方案和程序。有时心导管室会出现设备故障、进行维护或有占台现象,此时需要制定相应备用计划,确保高危患者能立即治疗。(1.51)

说明:1.51 需上传心导管室备用方案及流程图

㈡ 人员基本资质

1.至少2名以上具备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资质且能独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副高级以上介入医师,且每人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量不低于75例;(1.52)

说明:1.52需上传以下材料(把不同术者的共同信息合并上传): ? ? ? ? ?

1 个人介入准入治疗资质文件或证书的扫描件 2 卫生部介入直报系统个人统计量截图 3 职称证书的扫描件 4 专业资格证书的扫描件

5 近1年的ACS培训证书的扫描件

2.具有3名以上经过专门介入辅助技术培训、熟悉导管室工作流程的导管室专职护士;(1.53)

说明:1.53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资格证书的扫描件

2 近1年的ACS培训证书的扫描件

3.所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4学时以上的介入诊疗和ACS的新知识培训,并获得证书;(1.54)

4.具有经过专门培训且获得大型放射设备上岗证书的放射技术人员;;(1.55) 说明:1.55 需上传大型设备上岗证书的扫描件

㈢ 救治STEMI患者的院内绿色通道

1. 有针对不同来院途径的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图;(1.56) 说明:1.56 需上传不同来院途径的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图

2. 急诊科医师直接或院前急救医师通过传输院前心电图后由心内科医师启动导管室;(1.57)

说明:1.57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心导管室启动流程图

2 院前心电图传输方式的说明或相应图片

3. 介入医师到达导管室时间≤30分钟,若当前无法达到则应有具体改进措施;(1.58) 说明:1.58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1 介入人员无法及时到达心导管室时备用方案流程图

2 近6个月介入人员接到通知到导管室开通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3 缩短导管室启动时间的改进措施

4. 有指引针对STEMI患者实施先救治、后收费(先手术、后补办住院手续)的专用流程图;(1.59)

说明:1.59 需上传能体现STEMI患者实施先救治、后收费的专用流程图

5. 对自行来院的STEMI患者,有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实施再灌注时间的具体措施,例如绕行CCU,直接将患者从急诊科推入导管室,且绕行CCU的比例不低于50%;(1.60)

说明:1.60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能体现绕行CCU的流程图

2 近6个月绕行CCU的月度比例趋势图

6. 对于经救护车入院或转诊入院的STEMI患者,有旨在缩短再灌注时间的绕行急诊方案,例如绕行急诊比例不低于30%,且有具体措施在通过认证后1年内达到50%(将作为再次认证的必备条件)(1.61)

说明:1.61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1 能体现绕行急诊方案的流程图 2 近6个月绕行急诊的月度比例趋势图

3 绕行急诊比例在认证后1年内达到50%的改进措施

7. 有传输院前心电图的相应途径(远程实时心电图或手机照片等)以及与之配套的心电图会诊机制,若当前尚无传输院前传输心电图的能力,应有计划在通过认证后1年内逐步实现(将作为再次认证的必备条件);(1.62)

说明:1.62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1 院前心电图传输方式的说明或相应图片 2 近6个月院前心电图的传输比例

3 1年内逐步实现院前传输心电图比例的改进措施

8. 制订并落实了从首次医疗接触开始直至完成STEMI关键治疗手段结束的时钟统一方案;(1.63)

说明:1.63 需上传时钟统一解决方案

㈣ STEMI患者的住院治疗

1. 应设有开放床位不小于30张的胸痛中心病房或心脏专科病房;(1.64) 2. 应配有不少于6张床位的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或EICU);(1.65)

说明:1.45、1.46、1.49、1.50、1.64、1.65,均在现场核查时进行打分,无需上传相关材料

四、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基本支持条件

㈠ 学科要求

1. 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技术水平具有区域性优势,所有医师每年接受有关ACS的新知识培训不低于4学时,护士不低于2学时;(1.66)

说明:1.66 需上传以下材料(院外培训请上传培训证书,院内培训请上传培训记录、签到表、照片等原始记录的扫描件):

? ? ? ? ?

1 区域性技术优势的说明材料 2 培训证书的扫描件 3 培训记录的扫描件 4 签到表的扫描件

5 带时间显示的照片等原始记录的扫描件

2. 急诊科人员均要接受胸痛及ACS的全面培训,以后每年接受新知识培训不低于2学时;(1.67)

说明:1.67 需上传以下材料(院外培训请上传培训证书,院内培训请上传培训记录、签到表、照片等原始记录的扫描件):

? ? ? ?

1 培训记录的扫描件 2 培训证书的扫描件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培训现场照片的扫描件

3. 心血管内科与急诊科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1.68) 说明:1.68 需上传能体现协作关系的工作流程图、管理制度等

4. 胸痛相关的其它学科如呼吸科、心脏外科、胸外科、消化科、皮肤科学科齐全或者在需要时能得到相应的学科支持;有支持急诊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及时会诊机制。(1.69)

说明:1.69 需上传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图

㈡ 必备的辅助检查条件

1. 具备多排螺旋CT及全天候开放能力,能随时接受急诊冠状动脉及主动脉的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图像处理,从接到启动CT室的指令到接受患者进行CT检查的时间≤30分钟;如果目前无法达到,则应有具体的改进措施;(1.70)

说明:1.70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CT等辅助检查的管理制度

2 辅助检查当前无法满足要求时的改进措施

2. 运动心电图应在正常工作时间内随时可用于对低危胸痛患者的评估;(1.71) 说明:1.71 需上传运动心电图管理制度

3. 具备随时进行超声诊断的条件,包括心脏超声及主动脉超声;对于急性胸痛患者,从接到启动超声检查指令到实施超声检查的时间≤30分钟;(1.72)

说明:1.72 需上传超声检查的管理制度

4. 快速检验: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所需要的肌钙蛋白、D-二聚体、BNP等检验项目应可以在20分钟内获得检查结果,且为全天候开放项目。(1.73)

说明:1.73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TNI/T检查方法(床旁或检验科完成) 2 近6个月TNI/T结果报告时间的月度变化趋势

(三)机构有关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的创新措施(1.74) 说明:1.74 如果有创新措施,请提交说明及证明性文件

五、数据库的建设和运行

1. 建立完善的急性胸痛患者数据库,包括各类因急性胸痛就诊或入院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最后诊断;(1.75)

2. 应有包括各种途径入院的全部ACS患者的完整数据库,应包括STEMI及NSTEMI/UA患者从发病开始到关键诊疗手段的实施时间节点、来院方式、转归,有条件者应有卫生经济学和长期随访信息;(1.76)

3. 数据库应具有按病因分类、诊断分类、各时间节点的统计分析功能;(1.77) 4. 有监督数据库运作的有效管理方式,确保数据库的真实可靠;(1.78)

5. 数据库中最好能包括主动脉夹层以及肺动脉栓塞从发病到关键诊疗手段的时间节点(1.79)

说明:1.75-1.79 均为现场核查时进行打分,无需上传相关材料

要素二 院前医疗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

提高胸痛患者的诊治效率是胸痛中心运作的直接目标,这要求整个胸痛中心的运作高效、流畅、有序。面对不同来源的胸痛患者,例如来自急救系统、其他医院转送、自行就诊等,胸痛中心应该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整合急救系统、转诊或急救网点医院、医院内各临床科室等医疗资源,使医务人员在遇到突发胸痛患者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选择最优、最高效的分诊与转运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妥善安置患者,从制度上优化流程,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与机会。

一、与当地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建立正式合作关系,须符合下列至少四项条件:(2.10)

1、定期举行联席会议(早期至少每3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并详细记录讨论的内容和达成的协议(应有具体的讨论内容:如制定流程、改进工作、协调冲突、区域合作等);(2.11)

说明:2.11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1 近2次的会议原始记录的扫描件 2 签到表的扫描件

3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2、胸痛中心与院前急救系统共同进行病例回顾,吸取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以求进一步改进;(2.12)

说明:2.12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1 近6个月的会议原始记录的扫描件 2 签到表的扫描件

3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3、为简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救治流程,医院应评估和分析现有的急救模式和调度方案,对急救系统的现有急救模式提出改进建议,提供正式的(医院胸痛绿色通道与EMS无缝连接的)书面材料,包括流程图、文字、表格等,列出具体的部署和双方要共同达到的目标;(2.13)

说明:2.13 需上传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或改进前后ACS救治流程图

4、以书面形式列出根据不同地域、距离和再灌注策略确定运送ACS患者到能实施PCI的医院的方式和标准,制定快速转诊和接收患者的方法和流程;(2.14)

说明:2.14 需上传不同来源ACS再灌注策略及转运流程图

5、与医疗急救系统合作,共同制定和完善各项流程,尽早实施或完善远程传输院前心电图至胸痛中心的能力和设备,若当前无法实现实时传输院前心电图,应每年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心电图培训,提高其识别ACS心电图的能力;(2.15)

说明:2.15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

1 心电图传输方法及设备图片 2 培训院前人员的照片的扫描件 3 会议记录的扫描件 4 签到表的扫描件 5 议程的扫描件

6、急诊调度中心应参与认证工作及胸痛中心建设方案的制定,需提交正式合作文件;(2.16) 说明:2.16 需上传医院与EMS的合作协议扫描件

7、在急救单位、胸痛中心及一线医师之间部署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立相应流程,将转诊来的所有STEMI患者直接送入心导管室;(2.17)

说明:2.17 需上传能体现院前传输心电图及绕行急诊的诊治流程图

8、急救人员从接诊现场能直接启动心导管室或通过传输院前心电图后由院内心血管医师启动导管室。(2.18)

说明:2.18 现场考核

二、与急救中心制定相互服务、合作和交流的正式条款,必须至少符合下列四项条件:(2.20)

1、与急救中心合作,演练STEMI救治流程;(2.21)

说明:2.21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演练方案

2 带时间显示的演练现场照片的扫描件

2、与急救中心协作,为社区提供ACS培训课程;(2.22) 说明:2.22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1 培训材料 2 培训记录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现场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3、与急救中心和调度中心合作,培训心脏病早期识别、治疗以及 ACS 体征和症状的相关知识;(2.23)

说明:2.23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1 培训材料 2 培训记录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现场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4、与院前急救系统使用相同的溶栓方案;(2.24) 说明:2.24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溶栓方案 2 溶栓筛查表

5、向院前急救系统提供有关STEMI患者转诊和接收流程的快速通路方案的培训;(2.25) 说明:2.25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1 转运流程图 2 培训记录的扫描件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6、培训急救中心采集和传输心电图的能力;(2.26) 说明:2.26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培训材料(讲稿)的扫描件 2 培训记录的扫描件

? ?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7、与急救中心共同寻找可改进流程和提高ACS患者治疗效果的其他措施;(2.27) 说明:2.27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改进前后的流程图 2 改进措施

8、与急救中心一起使用流程改进程序来改进流程。(2.28) 说明:2.28 需上传改进流程及改进实例

三、与急救中心使用相同的时间参数,从急救中心接诊开始,计算下列时间,衡量治疗效果改善情况,并不断改进救治流程(胸痛中心的数据库中应包含下列全部指标):(2.30)

1、呼救到出车时间;(2.31) 2、出车到接触病人的时间;(2.32)

3、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溶栓及球囊扩张)时间;(2.33) 4、首次医疗接触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时间;(2.34) 5、首次医疗接触到启动心导管室的时间;(2.35) 6、患者出现胸痛到拨打急救电话的时间;(2.36) 7、拨打急救电话到首次采集心电图的时间;(2.37) 8、转运PCI时,从拨打急救电话到再灌注的时间;(2.38)

四、机构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作出的与急救系统整合的创新措施(2.39)

? ?

说明:2.39 如果有创新措施,请提交相关的文件和方案

说明:2.18,2.30-2.38 全部在现场核查时打分,无需上传相关材料

要素三 对急诊胸痛患者的评估及救治

胸痛中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能力,减少误诊、漏诊,防止过度治疗以及改善临床预后的目的。要素三主要包括快速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临床甄别、典型ACS(STEMI 、NSTEMI 、UA)的诊断方法、评估手段、危险分层、辅助检查策略和时机及低危ACS、不明原因胸痛患者的相关诊治方法,并不断优化和改进ACS诊治流程。

一、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快速甄别(3.10)

此部分的重点是在急性胸痛患者就诊后早期进行病因的初步判断以及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高危胸痛患者的识别。1-5条为必须达到的条件,6-8条如果目前达不到,则应有改进措施争取在半年内达到。

1. 制订急性胸痛诊疗流程,指引首诊对胸痛的原因做出快速甄别;(3.11) 说明:3.11 需上传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图

2. 制订急性胸痛分诊流程,指引分诊护士在进行分诊初步评估时快速将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识别出来并尽快送进急诊抢救室;(3.12)

说明:3.12 需上传分诊流程图

3. 所有首次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医师和护士均应接受上述流程、ACS、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症状和体征的培训;(3.13)

说明:3.13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1 培训记录 2 签到表的扫描件

3 带时间显示的培训内容的照片扫描件

4. 所有急性胸痛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由急诊医师初步解读;(3.14)

说明:3.14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首份心电图检查时间的流程图

2 近6个月来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趋势图

5. 急诊医师初步判断为ACS的患者,心血管内科医师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或通过远程12导联心电图监护系统进行远程确认心电图诊断;(3.15)

说明:3.15 需上传包含心内科医生确诊ACS的诊疗环节的流程图

6. 建立床旁快速检验手段,首次医疗接触后20分钟内完成肌钙蛋白、D-二聚体、BNP的快速检测;(3.16)

说明:3.16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描述肌钙蛋白等检查方法

2 近6个月以来肌钙蛋白等检查时间完成的趋势图

7. 初步诊断怀疑主动脉夹层或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应在30分钟内进行主动脉或肺动脉CTA检查;(3.17)

说明:3.17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CT检查的管理制度

2 近6个月CTA完成时间趋势图

8. 临床初步评估急性胸痛病因难以确定的高危患者,应在60分钟内进行“胸痛三联CT扫描”(即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的CTA扫描);(3.18)

说明:3.18 提供胸痛三联CT扫描的图片

这些内容的制度,现场核查时可能会以暗访的形式进行考核。现场核查后,对这几个项目进行分数复核。

二、对出现典型 ACS 症状患者的评估

主要包括ACS(STEMI 、NSTEMI 、UA)的诊断方法、评估手段、危险分层、辅助检查策略和时机,重点是不断优化和改进ACS诊治流程。认证要求胸痛中心参照最新指南,制定ACS处置流程,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规范、可行的诊断、危险评估和相应治疗,还包括溶栓策略、PCI选择、术后指导等。大量的流程图设计是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对流程图的设计,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1、针对 ACS 症状(包括非典型症状)制定详细的急诊分诊方案,该部分为必须全部满足的条件。

1)必须由参加过正式急诊分诊培训的护士承担分诊工作,如果在第一时间接触患者的不是急诊分诊护士,那么此人必须接受过识别 ACS 症状的培训;(3.19)

说明:3.19 需上传培训证书或其他证明材料的扫描件

2)建立评估流程,对前来就诊的疑似ACS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3.20) 说明:3.20 需上传ACS初始评估流程图

3)如果在急诊分诊时没有第一份心电图,则接诊护士应立即采集标准12导联心电图;(3.21) 说明:3.21 需上传直接就诊急诊科的ACS患者首份心电图采集流程图

4)建立流程确保护士初始评估判断为高危ACS的患者能立即得到急诊医师的评估;(3.22) 说明:3.22 需上传高危ACS的处理流程图

5)对于经救护车入院的患者,如果不能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院前心电图,则应有方法确保胸痛中心急救人员接诊时能立即看到心电图;(3.23)

说明:3.23 需上传经救护车入院患者的ACS患者首份心电图采集流程图 6)应确保急救中心送来的疑似 ACS患者有病床可用;(3.24)

7)最好从首次医疗接触(如果目前不具备条件,至少应从分诊)开始,为ACS患者建立急救病例及数据库,对每一位ACS患者的诊疗过程均进行以时间轴为线索的记录和跟踪。(3.25)

8)建立因非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ACS时的救治流程,并进行医院的全员培训。(3.26)

说明:3.26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说明:3.24,3.25为现场考察

1 院内发生ACS救治流程图 2 培训记录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照片(显示时间)扫描件

2、STEMI患者从急诊科到开始再灌注的诊治流程,须至少符合下列三项条件(其中前两条为必须具备的条件):(3.27)

1)根据最新的STEMI诊治指南制定标准的用药方案;(3.28) 说明:3.28 需上传本院STEMI治疗常规

2)STEMI诊治流程适用于因 ACS 入院或因无关诊断入院但发生 STEMI(入院诊断误诊或院内发生的)患者的治疗程序,并规定所有团队成员在 STEMI 治疗流程中的职能和责任。(3.29)

说明:3.29 需上传STEMI诊治关系流程图 3)建立一键启动心导管室的流程;(3.30)

4)建立相关流程,确保被启动的介入医师在10分钟内回复;(3.31) 说明:3.30-3.31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3、与其他急救系统和非PCI医疗机构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建立转院流程和方案,简化转运流程,应有专线电话或程序化的联络路线图启动转运流程,以确保联系畅通。

1)该流程包括缩短入门到再灌注时间的策略;(3.32) 2)院前急救医师拥有启动溶栓或PCI的权限;(3.33)

3)建立相关流程,对STEMI患者采用以下后续治疗步骤:转诊到具备急诊PCI能力的医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或进行溶栓治疗。该流程必须至少符合下列四项条件:(3.34)

a)心脏科和急诊医师合作,实施所有再灌注方案;(3.35)

b)如果需要其它单位参与转诊服务,例如空中转运或地面运送服务等,应与之签订书面协议,详细规定其参与服务的质量和保障,例如设备情况、时间控制等;(3.36)

c)建立相关流程,明确溶栓后的转运时机和方案,包括对溶栓失败后进行补救PCI的方案以及对溶栓成功后的冠状动脉造影时机的选择;(3.37)

d)只有无法按指南建议的时间范围内实施转运PCI的情况下,才考虑溶栓治疗;(3.38) 说明:3.32-3.38 需上传以下材料:

1 一键启动心导管室流程图 2 导管室管理制度

? ? ? ?

1 直接就诊于非PCI医院的ACS患者救治流程图 2 非PCI医院ACS患者转运流程图

3 胸痛中心与院前急救系统的合作协议扫描件 4 胸痛中心与5家非PCI医院的联合救治协议扫描件

e)建立相关制度,对未达到预定再灌注目标的患者进行审核和总结,通过查看具体参数和流程,了解哪些环节出现纰漏,可在以后的流程中改进;(3.39)

说明:3.39 选项上传以下材料: ? ?

1 质量分析制度 2 病例讨论会制度

f)使用流程改进工具,减少STEMI治疗流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3.40) 说明:3.40 选项上传流程订制及改进制度

4、建立相关流程,对因NSTEMI 或 UA 送至胸痛中心的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与STEMI一样,NSTEMI 或 UA 也需要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因为血清肌钙蛋白和/或 CK-MB 水平在新发症状几小时内可能无法检测出来,所以在初始评估要考虑此种情况,不能完全依赖生化标记物的结果。以下条件中1-6项为必须具备,7-13项中至少具备三项。

1)确定心肌生化标志物诊断NSTEMI的标准界値,生化标志物中必须包含肌钙蛋白;(3.41) 说明:3.41 需上传本院TIN/T的诊断界值

2)制订风险分层方法,在对 NSTEMI 或 UA 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时,应运用公认评分工具,例如GRACE评分等;;(3.42)

说明:3.42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NSTEMI/UA 危险分层标准 2 危险分层工具

3)对临床考虑 ACS但不能确诊的患者进行胸部 X 线检查,排除其他胸痛疾病,例如气胸、胸膜炎等,并酌情行冠脉CTA及主动脉CTA检查,以进一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及排除主动脉疾病;;(3.43)

说明:3.43 需上传急性胸痛诊断及鉴别诊断流程图

4)制订对NSTEMI 或 UA重复心电图检查的时间间隔和/或进行持续 ST 段监护,NSTEMI或UA可能会随时变化为STEMI,此举的目的是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再灌注策略;;(3.44)

5)强调一旦NSTEMI或UA转变为STEMI,应立即按STEMI流程执行后续治疗;(3.45) 说明:3.44、3.45 需上传NSTEMI/UA 首次及再次评估流程图 6)根据NSTEMI或UA指南制定用药方案;(3.46) 说明:3.46 需上传本院ACS治疗常规的证明材料

7)建立相应流程,可以迅速将NSTEMI或UA患者从急诊科或留观区转入住院部,在转移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细节,避免延误;(3.47)

说明:3.47 需上传ACS从急诊科转运到病房的流程图

8)制定当患者因其他诊断入院但最终诊断为NSTEMI 或 UA 时的后续处理程序;(3.48) 说明:3.48 需上传院内发生ACS的处理诊治流程图

9)基于具体诊断(STEMI、NSTEMI和UA)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出院指导中应明确说明诊断、预后、随访检查时间和注意事项等;(3.49)

10)向患者说明ACS体征和症状、何时复诊以及可能需要再次呼叫急救系统或到急诊科就诊的具体体征和症状;(3.50)

11)为 ACS 患者提供医疗监督方案(包括心脏康复方案);(3.51)

12)为患者提供心电图复印件,以便下一次就诊时,可前后对比心电图;(3.52) 说明:3.49-3.52 需上传一份相关ACS的出院指导

13)为患者提供冠心病急救、预防的知识性宣教小册。(3.53) 说明:3.53 需上传提交本院的冠心病宣教小册子

三、对低危 ACS及不明原因胸痛患者进行评估

对低危胸痛患者,应给出具体的评估方法,确保既不浪费医疗资源又不漏诊。可采用的方法包括:短期住院、门诊留观、影像学检查、心脏负荷试验、心脏生化标志物等。对于那些因胸痛就诊而排除ACS的低危患者,出院后应随访,并记录整理成数据库。

1、制定流程,对可能不是ACS的胸痛患者进行初筛,流程图中应尽可能全面考虑其他非心源性疾病;(3.54)

说明:3.54 需上传提交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图

2、制定流程,按指南要求使用危险分层工具如GRACE积分等对低危患者进行风险分层;(3.55)

说明:3.55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低危胸痛的危险分层流程图 2 危险分层工具

3、明确指出心脏生化标志物的阳性诊断标准,如果使用单一心肌标记物,应使用肌钙蛋白;如果检测多种标志物,其中至少包括肌钙蛋白。要注明心肌标志物的“获得时间”,最佳时间为20分钟或更短;(3.56)

说明:3.56 需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4、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心肌标记物检测和心电图监测,应满足以下三项: 1)若首次肌钙蛋白为阴性,则应在入院后6小时内复查;(3.57) 说明:3.57 需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2)初始心电图和/或持续 ST 段监护结果为阴性时,按规定的时间定期复查心电图;(3.58) 说明:3.58 需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3)症状复发或恶化时,应在15-30 分钟的间隔内重新采集心电图;(3.59) 说明:3.59 需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5、有专职的心脏运动负荷测试和/或影像学检查时的负责医师,负责检查、结果汇报,确保有连续的监管方案,并满足以下要求:

1)建立流程,按照最新指南进行心脏负荷测试,列出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3.60) 2)规范运动负荷试验,包括检查时间、人员配备、设备要求,必须配备除颤仪以及常用急救药品;(3.61)

3)建立流程,明确低危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3.62)

4)至少开展2项以上负荷试验,其中应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3.63)

6、建立流程,对负荷试验异常的患者进行评估,有诊断、治疗和收入院标准,流程要明确指南出处;(3.64)

说明:3.60-3.64 需上传以下材料: ?

1 运动心电图适应症、禁忌症、SOP、诊断标准、应急处理预案

? ?

2 另一项负荷试验的适应症、禁忌症、SOP、诊断标准、应急处理预案 3 人员资质证书扫描件

7、针对经过辅助检查及临床评估判断可能为STEMI、NSTEMI 或 UA 的低危胸痛患者制定相应的流程和路径,包括:

1)STEMI相应流程— —及时开始再灌注治疗;(3.65) 说明:3.65 需上传STEMI再灌注流程图

2)NSTEMI相应流程— —及时开始相应治疗;(3.66) 说明:3.66 需上传NSTEMI/UA诊断流程图

8、建立流程,为最初在急诊科诊断为胸痛但心脏生化标志物和心电图阴性并出院的患者,给予适当药物治疗并安排随访复查。

1)在患者出院前,主治医师制定出院带药和门诊治疗方案;(3.67)

2)如果需要对门诊患者进行负荷试验,要根据最新指南及时完成该试验;(3.68) 3)出院 72 小时内,由主治医师或心脏科医师进行随访。必须对患者进行复查,在排除ACS后进一步评估引起胸痛的可能病因;(3.69)

4)出院时应说明出现类似症状或症状恶化时应及时采取哪些措施;(3.70) 5)出院时告知容易诱发心脏病的行为;(3.71)

6)提供出院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具体建议(戒烟、节食/减重、锻炼),分发冠心病预防及急救的小册子;(3.72)

7)告知出院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即Framingham评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3.73)

说明:3.67-3.73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1 门诊留观出院患者的出院须知 2 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

四、机构有结合自身条件的创新措施,证实能提高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救治水平(3.74)

说明:3.74 如果有创新措施,请上传相关证明材料

要素四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胸痛中心认证工作的精髓,要求胸痛中心具备各类督促流程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并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实施相应的流程改进计划。

1、机构应该为流程改进和质量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

1)制定流程改进和质量监控计划,应有相应的规范流程制订和改进的管理制度并建立流程改进机制;(4.10)

说明:4.10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

1 质量分析的制度 2 培训记录 3 会议记录 4 签到表的扫描件

5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2)胸痛中心管理层应对ACS患者的诊疗流程进行长期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根据流程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明确监管和改进计划。在流程改进计划中,应对某些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说明,开始时选择少数几个指标,避免节点太多导致混乱和脱离实际。例如可以选择第一次采集心电图的时间、生化标记物的获得时间等,给出评估和审查的标准,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4.11)

说明:4.11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

1 典型病例讨论制度 2 培训记录 3 会议记录 4 签到表的扫描件

5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3)对参与流程改进的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理解流程改进的重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具体实践共同研究出使各方均能切实完成的流程。记录项目参与人员的培训记录、签到表。培训课程的日期、时间、内容和地点,以及参与人员的数量及其所在科室信息等。建议同时提供培训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4.12)

说明:4.12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1 培训记录 2 会议记录 3 签到表的扫描件

4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4)必须掌握流程改进的具体方法,比如数据归纳、总结、对比等,并学会使用标准的流程图制作方法;(4.13)

说明:4.13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

1 流程改进流程图 2 培训记录 3 会议记录 4 签到表的扫描件

5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5)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可对未达到机构预定目标(通常是以D-to-B或FMC-to-B时间等作为标准)的AC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延误的原因并制订改进策略;(4.14)

说明:4.14 需上传以下材料: ? ? ? ? ?

1 流程改进流程图 2 培训记录 3 会议记录 4 签到表的扫描件

5 照片(显示时间)的扫描件

6)必须建立严格的时钟同步系统,并有逐步改进的记录;(4.15) 说明:4.15 需上传时钟统一方案的说明文档

7)对执行流程的责任人的工作表现给出反馈和评估,并进行适当奖惩和改进措施;(4.16) 说明:4.16 需上传奖惩制度

8)对各种需要记录的时间节点定义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明确这些定义并理解其重要性。(4.17)

说明:4.17 需上传时间节点定义

2、应提供至少6个月以上的数据,并且通过下列至少六项以上指标证明,通过流程改进已改善ACS患者的疗效或呈现改善的趋势,用真实数据显示流程改进的成果。以下这些数据各

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具体情况,选择全部或部分指标进行数据整理和追踪,并建议定期形成直观的图表和文字材料,便于审查与总结。(4.18)

1)缩短了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4.19)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2)缩短了首次医疗接触到医师解读心电图的时间;(4.20)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首次医疗接触到医师解读心电图的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3)缩短了入门到生化标志物结果的时间;(4.21)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入门到生化标志物结果的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4)D-to-B时间已明显缩短,平均时间应在 90 分钟以内,且至少75%的病例能达到此标准,或者目前至少50% 的病例达到此要求,且已制定合理计划以确保在通过认证后的第1年内达到 75% 的合格率;(4.22)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D-to-B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5)首次FMC-to-B时间已经逐渐缩短;(4.23)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FMC-to-B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6)STEMI患者的死亡率已降低;(4.24)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STEMI患者的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图 7)从急救现场远程传输心电图的比例增加;(4.25)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现场传输比例的变化趋势图 8)急救人员在现场确定STEMI 的能力已提高;(4.26)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急救人员在现场启动导管室的比例趋势图 9)从导管室团队启动时间已缩短(非正班时间);(4.27)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导管室非正班时间接到通知到导管室开发时间的变化趋势图 10)从确认第一个心电图提示STEMI 到进入心导管室的时间缩短;(4.28)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以来从确认STEMI到导管室的时间变化趋势图 11)非PCI机构与PCI机构之间的转诊时间缩短;(4.29)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非PCI机构转诊患者的转诊时间变化趋势图 12)对于溶栓治疗者,D-to-N或FMC-to-N时间缩短;(4.30)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D-to-N或FMC-to-N时间变化趋势图

13)对于转运PCI患者,door-in and door-out(入门到出门)的时间已缩短;(4.31)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转运PCI患者,door-in and door-out时间变化趋势图 14)ACS 漏诊率降低(因 ACS 在 72 小时内再次回到急诊科)。(4.32)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ACS患者出院后72小时内再次回院率的变化趋势图 15)改善社区教育(出现症状后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比例增加)。(4.33) 说明:需上传近6个月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变化趋势图

3、流程图制订和改进的基本要求,要求提交原始流程图以及最新流程图,证明为流程改进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评审人员到现场检查时会查看流程图,将看到的实际流程与流程图本身进行比较

1)将从急救中心接听急救电话到将患者送到急诊科的过程制成流程图,目的是通过流程运作,简化中间环节,缩短急救单位将 ACS 患者送到急诊科的时间,其中包含关系流程图(所谓关系示意图,是指将参与流程的每个单位、每个工作模块与相应的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这样能做到各负其责,使工作人员充分了解自己需要执行流程的哪一步。),而且该流程图必须被列入医院新员工培训手册之中。要通过认证,必须完成该项目;(4.34)

说明:4.34 需上传ACS的诊治关系流程图

2)对于自行前来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急诊分诊流程图要从进入急诊科开始、到第一次开始采集心电图结束;(4.35)

说明:4.35 需上传分诊流程图

3)对于心电图提示STEMI的患者,急救治疗流程图包括从FMC到确诊再到再灌注或转诊到 PCI 机构的全过程,此流程应包含关系流程图;(4.36)

说明:4.36 需上传STEMI救治关系流程图

4)NSTEMI和UA患者的流程图从FMC到转诊或开始治疗的全部过程,从确定FMC开始,到患者离开急诊科结束,包括症状的评估、生化标志物检查策略、心电图注意事项、转移地点(当前机构或转诊到另一机构或转运到导管室)以及其他内容。要通过认证,必须完成该项目。患者可能自行到急诊科,也可能由急救单位从家中或另一机构送到,或者也可能是其他科室突然

发生ACS的情况,救治这些患者的标准流程应该相同。上述流程图的制订应包含关系流程图在内;(4.37)

说明:4.37 需上传NSTEM/UA从FMC到实施关键治疗措施的关系流程图

5)对 ACS 低危或无法确定病因的患者进行评估的流程图包括从进入急诊科到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转诊到其他机构(或科室)的过程。从排除 ACS 症状、且已判断为低危开始,到进入观察病房或出院结束。要通过认证,必须完成该项目。对于已收治到病房但没有进行 ACS 患者常规治疗的患者,需要建立流程以继续观察是否还存在或者新发ACS 体征和症状,为他们采集心电图并迅速引导到相应路径中去,上述流程应包含关系流程图。(4.38)

说明:4.38 需上传低危胸痛门诊观察期间诊疗的关系流程图

要素五 培训与教育

教育和培训工作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职责之一,因为胸痛中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合适的时间内将合适的胸痛患者送至合适的医疗机构接受合适的治疗”的机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胸痛中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由于胸痛中心建设所涉及到的部门较多,例如在医院内部,除了以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外,心脏外科、胸外科、呼吸科、皮肤科等相关临床学科、放射科(含CT室)、超声科、检验科等辅助检查科室以及医务管理等部门均与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日常运作具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胸痛中心必须与当地的医疗急救部门即120系统和周边的基层医院或社区医疗单位等进行紧密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社会效益。因此,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整体的救治原则、快速反应体系、协同和管理机制以及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但上述原则通常是由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协调制订,其它相关部门对胸痛中心的运作原则、要求、体系和各项流程并不了解,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和培训,使胸痛中心所涉及到的各有关部门、人员在全面了解胸痛中心的主要目标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才能使整个胸痛中心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各部门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胸痛中心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提高区域性协同救治水平的目的。

胸痛中心的培训和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 胸痛中心所在医疗机构的培训,又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1. 针对医师的培训:必须满足以下全部项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e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