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更新时间:2023-08-06 13:48: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甘露法门解脱道与菩提道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祈竹仁宝哲 述
编者的话
《道之三主要》是一部由至尊宗喀巴祖师亲著的菩提道次第论著,全文只有十四偈五百多字(注:汉译本为三百九十九字),但却己统摄了三藏一切佛法义理在内。
汉地的三宝弟子,因为本世纪初法尊法师、太虚大师及能海法师大力推弘的关系,对西藏之一代宗师宗喀巴祖师的巨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早已听闻,近年又因台湾日常法师的广泛弘传,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修这部大论。《道之三主要》正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著造者依据同论之条理而造着的一部极略论作,极适合研学《广论》的人士加以修学;对未曾研学《广论》的人来说,本论亦是一本能令了解三藏佛法之心髓的宝典。成佛之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之多,但其中的最主要者不外乎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而此三者正是本论所着重开示的。
《甘露心华》乃依据大藏寺法台祈竹仁宝哲在一九九五年于澳洲蓝山对西方僧尼所作之口述释义开示译成。法师开示内容直接依据《道之三主要》而作释义,并辅以历代诸家大师之观点,诚为堪能引导行者走完整个成佛之道的指引。
《道之三主要》乃宗喀巴大师为其心子雅弘竹巴所著造的,而雅弘竹巴正是祈竹仁宝哲所住持之大藏寺的创建方丈。在五百多年来,这座川北名刹正是由历代转世的祈竹大师与湛康大师(亦为大藏寺之法台)轮流护持的。据说,由宗喀巴大师亲书之《道之三主要》手稿本来亦存于大藏寺,后来却在政治变动中湮没了。此外,祈竹仁宝哲师承赤江仁宝哲,而赤江大师又正是雅弘竹巴祖师之转世 --柏绷喀大师--之亲传心子。在历史上,曾为《道之三主要》作释义开示的大师多不胜数,被翻译成汉文的也有好几种,但因着上述的殊胜渊源,大藏寺法台祈竹仁宝哲的这本开示可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正文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着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 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 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己于轮回盛事 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出离心生
出离若无菩提心 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 智者应发菩提心
四瀑流冲难阻止 业力绳索紧密系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投入我执铁网孔 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 常被三苦所迫害
成此境地之母等 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 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 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 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 性空不执二了解
何时见为相违者 尚未通达佛密意
不拘一面而同时 在见缘起不虚妄
即灭实执所执境 尔时见观察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 及由性空离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 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此三主道扼要 吾子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 为究竟事速修持
上面所说乃由多闻比丘吉祥罗笙竹巴为查柯弘布雅弘竹巴所作教诫。
《道之三主要》科判表(略)
编者的话
《道之三主要》是一部由至尊宗喀巴祖师亲著的菩提道次第论著,全文只有十四偈五百多字(注:汉译本为三百九十九字),但却己统摄了三藏一切佛法义理在内。
汉地的三宝弟子,因为本世纪初法尊法师、太虚大师及能海法师大力推弘的关系,对西藏之一代宗师宗喀巴祖师的巨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早已听闻,近年又因台湾日常法师的广泛弘传,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修这部大论。《道之三主要》正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著造者依据同论之条理而造着的一部极略论作,极适合研学《广论》的人士加以修学;对未曾研学《广论》的人来说,本论亦是一本能令了解三藏佛法之心髓的宝典。成佛之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之多,但其中的最主要者不外乎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而此三者正是本论所着重开示的。
《甘露心华》乃依据大藏寺法台祈竹仁宝哲在一九九五年于澳洲蓝山对西方僧尼所作之口述释义开示译成。法师开示内容直接依据《道之三主要》而作释义,并辅以历代诸家大师之观点,诚为堪能引导行者走完整个成佛之道的指引。
《道之三主要》乃宗喀巴大师为其心子雅弘竹巴所著造的,而雅弘竹巴正是祈竹仁宝哲所住持之大藏寺的创建方丈。在五百多年来,这座川北名刹正是由历代转世的祈竹大师与湛康大师(亦为大藏寺之法台)轮流护持的。据说,由宗喀巴大师亲书之《道之三主要》手稿本来亦存于大藏寺,后来却在政治变动中湮没了。此外,祈竹仁宝哲师承赤江仁宝哲,而赤江大师又正是雅弘竹巴祖师之转世 --柏绷喀大师--之亲传心子。在历史上,曾为《道之三主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要》作释义开示的大师多不胜数,被翻译成汉文的也有好几种,但因着上述的殊胜渊源,大藏寺法台祈竹仁宝哲的这本开示可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从今天开始一连数晚,衲将会应求而依〈道之三主要〉作释义开示。一般来说,说法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证量与德量,在戒学、定学及慧学方面都应有一定的资格。衲完全并无以上所述的资量,所以完全没有说法的资格,但衲的恩师及历代传承祖却是如佛陀一般的,他们的开示是清净无误的甘露,所以衲就尽力把恩师及传承祖师的开示为大家重复说一遍。衲虽然才疏学浅,但先师的法语却是完全正确的,衲的开示纯为复述先师的教诲,并不是个人有甚么学识值得去登座演说。
在正式说法前,说者及听者应分别在心中发起清净的说法或听法动机。说法者必须是为令听者得益的心态去讲说,而不是为了名气或弟子的供养;闻法者必须想着看是为求成佛而来学习成佛之道,不应是为了趁热闹或好奇心而来闻法;如果上述双方都能有正确的发心,这几座开示才有意义,双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道之三主要〉在传统上,是极为珍贵的教法及论著,因为它是十五世纪的一代宗师--宗喀巴祖师--所亲着的。这部短短几页的论著,已经涵摄了整个成佛之道的心要在内,亦即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
这部短论分为七个部份;在序分内包括了礼赞、著者之发愿及策励听闻三部份;在正宗分内分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这三个章题;结束分是策励闻者在学后精进修持。此外,在全论结尾有一段跋文。
序分开示
在传统上,佛法论著都是以礼赞句作为起首的,〈道之三主要〉亦当然不例外。在礼赞句随后的二偈,分别是著者之发愿及策励听闻,这八句加上起首的礼赞句,属于本论之序分部份。
礼赞
〈道之三主要〉全文之首句为礼赞句,即:敬礼诸至尊上师在造论之首先作礼赞,目的是为了去除著论之障碍及为求能圆满著成。宗喀巴大师在着造这部论时,以'诸至尊上师'为他礼赞的对像,这里所说的'诸至尊上师',泛指广行派及深观派之历代传承祖师,但亦暗隐地特别指文殊师利大士,因为文殊乃宗喀巴大师能真实亲见的本尊,双方就如世间师徒一般的关系。
'至尊上师'之藏文为Jetsun Lama。Lama 这个字梵文Guru的藏译,La的意思是'上',Ma的意思是'没有';故此,Lama 就是'无上'之意。甚么人才堪称为'无上'、堪称为Lama 呢?只要完全舍弃自利之心,真正发起誓为其他众生福乐的人才堪称'无上',所以只有真正证悟了菩提心的人才堪称为Lama。在现今,很多人把西藏的僧人全称为Lama,此已非此字之原意了。在定义上,只有已证菩提心者方能堪称Lama。
整个名词Jetsun Lama也可以以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来释义:Je是指对世间俗乐没有执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恋的人,亦即修持下士道的人;Tsun是指不再执恋轮回福报而追求解脱的人,这是与中士道呼应的;Lama是证悟了菩提心的人,呼应上士道的修持;整个名词表明了堪称'至尊上师'者必须具足三士道的证悟。故此,这里表明了一位合格师长应具备之资格。
'敬礼诸至尊上师'这一句,以礼赞的形式出现在论者,意义是表明本论源自历代祖师及佛陀,亦表明了论中所开示之三个主题--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之证悟必须依靠如法地依止明师方能获得。〈道之三主要〉中的礼赞句,其实是呼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关依止师长的全部教法,例如如何寻找明师、明师应具之师资、如何依止师长及依止师长之益处等等。
在世俗学问上,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成佛大业呢?在历史上,单单靠自己看书而成佛者从未有过,在未来也绝对不会有。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在示现成佛前之过往世中,亦曾遍礼明师,甚至牺牲身命为求一偈开示。在现在,一切为求成就佛境的菩萨亦如法地依师而学。在未来,我们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脱,甚至只是要得到较低的成就,也一样要依止明师而学。当来下生的弥勒菩萨,头顶上有座小小的佛塔,这塔表义释迦牟尼,菩萨顶佩比塔正是表义他的师承源自释迦牟尼及表义敬师之道。因为一切成就乃依师而生出,如果没有师长,我们连佛的名字也许也不能听到,所以修持者必须寻找合格的师长而依止。
最理想的合格师长,是具备经续所述之所有资格的师长。为甚么我们要依止具有所有师资的明师呢?衲以一个例子解说:如果你要往某个地方,最理想的响导莫过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他的响导若只熟知整条途径的某一段,当然对你也会有很大帮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知全程的响导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过于依止一位能够教授大、小二乘及显、密全道的明师了。依戒律方面说,戒学的师长必须具十五种德性。〈现观庄严论〉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须具'明师十德'。依续部教法来说,授灌顶及密法者必须具有另外十种金刚上师之师资。故此,一位能够如法教授整个显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师长,就必须完全具备以上共三十五种资格。在现今末法时期,要寻得这样的明师,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如果我们归纳佛陀所开示的法,不外乎是三藏佛法,而三藏之中心即戒、定、慧这三种学处。所以,如果并未能寻得具足完美师资的师长,我们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对上述三学处有多少证量的师长。正如在学习世俗学问上,我们要小心决择老师,在成佛之大事上,我们更加需要审慎地观察一位长辈,必须在完全肯定他具备了我们所要求及经续上所述的师资后,我们才去依止。
一旦在决定依止后,便要视师为佛了。在〈金刚手灌顶经〉中说:'应见师德行,非挑师过失;见师德行者,能得诸成就;挑师过失者,悉地不能成。'此乃佛所亲说。
在寻得明师后,我们必须如法地依止,同时亦应思惟依师之益处及不依之过患等。有关这些教法,大家可以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及〈掌中解脱论〉等钜着,衲在此就不多说了(注:读者亦可参阅祈竹仁宝哲著作〈心生欢喜〉、〈悉地本源〉及〈甘露法洋〉等)。
在大部份情况下,著论者一般都以本尊等作为礼赞的对像。但在〈道之三主要〉中,宗喀巴大师以上师为礼赞对像,这是欲明显地提醒读者,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乃至一切佛法成就必须依赖如法地伭止明师才能生起。把对上师之礼赞放在论首,是表明依止明师乃入修持成佛之道的第一步。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著者之发愿
文中的第一偈(四句)为宗喀巴大师造论之誓愿:
佛陀至言心要义 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路 我今随力而宣说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指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亦即论中的主题及成佛之道上的三个主要章目。本师释迦如来有八万四千法门。他是贤劫的弟四佛,在释迦示现以前已曾有三位佛陀在人间世界开示佛法,他们亦各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佛陀所开示的法门虽然如此之多,但其心要不外乎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三者,所以此三者之开示正是诸佛一切开示之精华心髓,尤如从如洋之多的牛奶中所提炼出的酥油一般。
因为三士道心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乃诸佛所教之精华心要,而且是以无误及正确次第地排列出来的,令欲成佛的人可以轻易地通达佛授法要,故此这种教法乃'诸菩萨所赞道'。
修持的人,必须谨慎地决择所走的修行道路。如果在一开始走入歧途,最终绝不可能成就佛境或解脱境界,只徒然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在世俗上,我们若欲到访某村,尚须先行确定面前之路是否方向正确,否则只会白走一趟。在修持上,若走错了路,则后果更加堪虞!我们不可以为所有修持都能引至佛境。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称为'修持'的信仰及宗教,有些人甚至认为杀生祭神是成就的方法,这些正是欲证佛境的人要避免的歧途。这些方法,只会导引我们到达三恶道,断不可能带我们至佛境。即使被称为'佛法'的众多法门中,有一些也不见得见完全清净的无误之道。总之,凡是并不引至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者,就不会成佛之道。上述三者,是诸佛之心要教授,故此是'欲求解脱'者及欲求成佛者的'大路'。
最后一句'我今随力而宣说'有两种传承释义。'我'是著论者宗喀巴大师之自称。'随力而宣说'是指:'我当尽自己有限的所能地讲解'或'我尽管尝试讲解一下'之意,此乃宗喀巴大师自谦之词。另一种传承释义是:'随力而宣说'乃指大师尽力以最简略的篇幅,把整个成佛之道教授圆满的意思。
如果把全偈视为一体地释义,这四句是说:'诸佛所教的法门之心要精华,是所有菩萨所称赞及欲求能解脱者的唯一道路,让我尝试来讲说一下吧!'。此及著论者立誓发愿着造此论的誓句。
如果把以上四句分开地释义,则其中亦分别表义了道之三要:究竟出离心乃一切佛法之最基本心要,所以第一句'佛陀至言心要义'是指出离心;菩提心为成佛之基及大乘佛子所必须生起的中心证悟,所以'是诸菩萨所赞道';因为成佛或解脱都必须证空,所以空性正见乃'郤求解脱之大路'。
策励听闻
于三有乐不贪着 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缘者净意听
以上这四句为宗喀巴大师鼓励读者学习的语句。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对轮回中的凡俗福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乐并不执恋,愿意善用这个充满十八种有暇及圆满的身命而精进地走上令佛陀欢喜的道路,你便是有法缘的人,请你好好地听着我的解说!'
'具法缘音'泛指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在狭义上却指雅弘竹巴祖师,因为此论本来正是宗喀巴应他的请求而为他着造的。雅弘竹巴祖师是川北嘉绒地区的人,后赴拉萨等地区依随宗喀巴大师学法,成为了大师之'早期四弟子'之一。在后来,雅弘竹巴回到了他的家乡,发愿于川北广弘宗喀巴大师之教法,并建立了多间寺院,其中最大及最后的一座为衲所隶属的大藏寺。〈道之三主要〉是宗喀巴大师特别为这位心子所著造的论著。
为甚么宗喀巴大师鼓励'于三有乐不贪着'的人学习呢?因为修行的人必须离弃对世俗欲乐之执恋。不论发心是欲求解脱或欲达佛果,如果未对轮回福乐厌离,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三有乐'是指轮回三界六道内的福乐,这些福乐的本质只是痛苦,并不是恒久的真正福乐。
垃圾桶附近有许多苍蝇。它们是为何而来的呢?它们是被垃圾的气味吸引而来的。对你我来说,垃圾的臭味是令人掩鼻的,但苍蝇却视之天下美味,宁可冒险也要来享用这些发出臭气的垃圾,它们的一生就是这样地渡过的。在佛的眼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世间上的欲乐,只不过是短暂的福报,并无实质可言,但我们却对它穷追不舍,乃至心中生起极为肮脏的意念及造出极肮脏的事。由这个角度去看,我们或许此苍蝇更糟!苍蝇所追求的只有一种执着,而且只以一种方法追求;我们却有无穷尽的执恋,更用五花百门的方法为达目的。
贪欲有多个种类,但可被归纳为五根对五境之执贪,它们正是令众生被缚于生死苦海中的五条枷锁。我们的眼根对外在的'色'生起乐、苦及不乐不苦的感受,以致欲看美丽的景物及厌恶丑陋的东西。我们喜听美妙的说话及声音,例如各种音乐等,正如印度的蛇被弄蛇者的笛声催眠一样。我们亦执恋他人的赞美及厌恶他人的批评。事实上,你是美是丑,并不由一句话而决定,但我们却会因为他人说 一句:'你今天真美!'而乐上整天,这其实是十分无聊的。对鼻、舌及身之嗅觉、味觉及触觉,我们一样有执爱及厌离的反应,例如喜闻香气、欲得美食及想穿柔软华衣等。为着这些欲求及为了避免遇上所不欲的境物,我们便作种种不善业,所以就周而复始地受生受死,不断地体验着所造恶业之果报。
'对三有乐不贪着'是适合听闻〈道之三主要〉的'具法缘者'之首个条件,也就是说欲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的人,先要放下对世俗福乐的贪欲。
'为暇满义而精进'是指要令宝贵的人身转生过得有意义。为何说人身是宝贵的呢?因为在六道轮回中,是极难得到人间的转生的,必须是在过往积聚清净的布施及持戒功德才能得获。我们现在的人道转生,乃过往世不断努力地布施及持戒之结果,绝对不易得来,要再得到多一次亦是不容易的。要得到具足十八种有利于修行的'暇满'则更加难了,所以我们必须善用这个黄金机会,要想再得到多一次这些条件是几乎不可能的了。'暇满'是八种'有暇'及十种'圆满' 的意思。
八种'有暇'是指:
(一)不生地狱中;
(二)不生饿鬼道中;
(三)不生畜牲道中;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四)不生天界中;
(五)不生于边地;
(六)不生为愚痴;
(七)不具邪见;及
(八)佛已示现。
十种'圆满'为:
(一)生为人道;
(二)诸根具足;
(三)生于有佛法之地方;
(四)并木曾造五无间罪;
(五)具恒信念;
(六)佛己出世;
(七)佛己说法;
(八)法仍住世;
(九)仍有修持佛法者于世上;及
(十)有修持之各种顺缘。
以上这十八种条件,是最有利于修持佛境的,但要碰上它们却不容易。我们在六道苦海中,因着烦恼及业力而由一恶道转至另一恶道,双眼尤如被无明所盖,只偶尔一次因过往业力而遇上人身。佛法是视众生之因缘而在不同世界偶尔示现的,要碰上亦绝不轻易,必须有很大的因缘。要生为人身,又恰巧碰上生于有佛法之地区而得闻正法,又再具有一切修持的其他有利条件,是千载一遇之机会。佛经上有一个譬喻:在无边巨大的海洋上有一个小小的金环,它随浪飘荡不定。海底有一只盲眼海龟,它每一百年才浮上水面一次。如果这乌龟浮上来时,恰巧把头穿过了金环,这可能性有多大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得遇人身、得闻佛法而又有诸修持条件,其希有性与这只盲龟恰巧碰到金环差不多。在这譬喻中,海洋表义六道生死,盲眼表义我们的无明,一百年一次浮上水面表义我们偶遇人身之希有,金环表义于各世界随众生因缘而偶尔才出现于世的佛法。所以,我们要知道现在我们的处境是过往辛苦经营而得的,不易再遇上,所以必须好好珍惜此'暇满'人身,令其有意义及为我们带来益处,否则只是白白浪费了这个难求再遇的良机。
这个暇满人生有何用处呢?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任何世间与出世间之成就。如果你要成佛,以这个人身修持可以得成;如果你要解脱生死,也可以利用人身修持得成;如果你只想不堕三恶道,也可以依赖这个人身修得。最有意义者莫过于善用人身而修达佛境;次者,利用人身作解脱之修持亦是善用人身之定义;最低限度上,我们起码要在这宝贵而短暂的一生中作多少修持,令死亡时不生悔,也令未来生能得一些起码的利益。如果连第三点也做不来,我们的'有暇'及'圆满'可说是白白浪费了,就如入宝山而空手回一般。这样的机会,不知要等多少万劫才可以再次遇上了。'为暇满义而精进',是说善用此难得的人身及各种条件而精进于上述三种方面之一,例如用人生作成佛之修持等。如果得到了人身及和种'有暇'及'圆满',却只把一生花在世俗的生活上,只是浪费了'暇满' 之意义。
'佛陀所喜道'是指一切佛法之道路,狭义一点说的话,即指一切佛法之心要--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为甚么这些是'佛陀所喜'的呢?因为诸佛乃依同一道路而达至佛果,诸菩萨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依同一道路而正步向同一果境,而所有刚步上及将步上这同一条道路的众生,最终亦必定去到同一个目的地--佛境。此外,依卡登派耳传开示说,众生的心念恒常被贪、嗔、痴所充斥,其身、语、意所作皆为不善业,所以绝大部份时间是不令佛陀等欣慰的,但在众生偶尔作少许善业时,即使只少至在半分钟内生起了丁点的慈悲心,也令诸佛欢喜安慰。有很多人即使9修持,却偏执佛法之一小部份,例如只修禅定或只修密咒等。如果有众生对整个成佛之道次第生信而奉行的话,是令诸佛生喜的,因为这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路。偏执一部份法门而忽略整个道路的话,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亦不会令诸佛生喜。必须是致力于整个成佛之道次第,亦即致力于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才能成佛,才能令诸佛生喜。
'净意听'这三个字说明学法者必须具备的态度,这些亦即〈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述的'三器'及'六想'。这三个字呼应〈广论〉中的'如何听闻佛法'部份。
'三器'是指学法者必须专心地闻学佛法、在意念中记着开示而不忘失及以正确的听法态度闻学。'六想'是指要想自己是病者、佛法如妙药、说法者为医师、奉行所闻开示为服药、说法者如同如来及愿佛法能久住弘扬。这些是为令闻法能生起真正益处的态度。'净意听'这三个字正是开示学法的人,尤指欲学习〈道之三主要〉乃至整个成之道次第的人,在学习时必须具备的正确态度。
全偈的四句是说:'如果你愿放下对世俗的执恋,欲善用这难遇的人身及修持之良机,愿走上令佛陀生喜的成佛之道的话,你就具备了学习成佛之道的基本条件了。那么的话,请你以利于学习吸收的正确态度来听受成佛之道的开示吧!'。
偈中的四句亦可以另一种传承释义来解说:首句'于三有乐贪着'是指出离心;第二句'为暇满义而精进'乃指欲求最上佛境之菩提心;'忘依佛陀所喜道'是指空性正见,因为空性正见乃诸佛之究竟教义;整个偈是说:'如果你对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有信心及兴趣的话,你就是适合修持成佛之道的人,请你以利于学习吸收的正确态度来听取成佛之道的开示吧!'。
以上已为序分的三小部份作释义,跟着下来是正宗分的开示。
正宗分开示
本论中之正宗分共有十一偈,分为有关出离心、有关菩提心及有关正见的三个小部份。
出离心开示
在这章题下,一共有三偈共十二句开示,分别为讲解出解之重性、如何修出离心及生起了出离心之准则。
出离心之重要性
有关这个环节,宗喀巴大师写了以下之偈句:
无出离心无息灭 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 故先寻求出离心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假设你是一个狱囚,如果你没有求获自由的心,自然不会致力于逃狱了。同样地,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便不会认真地修持以得解脱。大乘的修行人,虽然并不以个人的解脱为修持目标,但仍然是需要证悟出离心的。大乘的菩提心,必须建基于不忍见众生于六道中受苦之圆满悲心,但如果连自己都不对自己之苦怠到厌离,是不可能对众生苦生出悲心的,所以绝不可真的生起菩提心。所以,不论你是小乘或大乘,也不论你是要解脱或是欲求成就佛境,你都需要出离心。这里所说的出离心,并非指单单明白出离心之意义,而是指真正得取出离心之证悟。要明白出离心,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要证悟圆满的出离心,则或许很多老行者都未敢自称已达到。所以衲要在此提醒一下:要修学道之三主要的章题或任何道次第上的章题,并非单只读一下就完成,必须致力于禅参其内容,至心中生出真的的觉受及达到证悟之准则方止,否则只是可说是明白了这部份之教法,并非得到了其证悟,因为你的心识并未与它融合为一。在有关出离心的第三偈,即 '修已于轮回盛事....'等四句,述示了证悟了出离心之准则。如果你一天未能达到这个准则,便不能算是真正入了修持之门,所作之亦非清净之修持。
要知道出离心的重要性就必须了解一下轮回之苦处及解脱之利益。是甚么令我们困于生死轮回苦海之中呢?是业力及烦恼。我们正如一片落叶,被业力及烦恼之风吹来吹去,所以不能自主,只是无何奈何地任由风向把我们从一个恶道中抛至另一个恶道,毫无自主可言。
我们亦如蜘蛛网中的小昆虫,被紧密的蛛丝所缠住。这些'蛛丝'并非外来,它们正是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令我们自己把自己绑住在六道之中。如果你不能看到这一点,反而安于在六道之中,就不可能看到真正的解脱。要得到解脱自在,虽然并不单靠出离心,但它必须先靠出离心推动。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也不可能生菩提心,故此也不可能成佛而利益众生,只会永久地在六道中飘泊,而且绝大部份时间更是在三恶道中受着极大的痛苦。现在你虽生于人间,痛苦并不如三恶道中明显,但如果你不生起出离心而致力于能脱或成佛,就似是一个暂时被容许休息一下的狱囚自得其乐地不视囚狱为苦,在转眼间你又会被捶打行刑了,到时才生起欲要逃狱的心就太迟了。
如果要成佛,你先必须具备出离心;如果你只想解脱生死,你还是要具备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更不能真正受持具足戒,因为出离心乃受戒之基础。
这一偈的四句是说:'如果没有强烈的真正出离心,便不可能息灭希求轮回中之世俗福乐的心;所有众生正是因为对世俗福乐之贪爱,而被缚于六道中的。所以,若要得到自在或佛境,你就先要证悟出离心之觉受!'。这四句是指明出离心的愿望。偈文中第四句的'先'字表明了修持之次第,如果不知或不理会修持的先后次第,是不会达到成就的。
总括来说,我们应知道自己在轮回中的处境是苦,明白解脱及成佛的益处,从而生起希求达到出离心之证悟的强烈心愿。
在对出离心生起了希求之愿后,我们的下一步是要致力于培养出离心。在任何道次第的修持中,不同法门的修持先后正确次第是很重要的。
培养出离心的方法在下一偈中:
如何修出离心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下士道的部份开示息灭对今生福乐之执恋之方法,在中士道中则开示如何息息灭对未来生及整个轮回之福乐的执恋。这两点在〈道次三主要〉中,却是以一偈之形式连在一起讲授的。'暇满难得寿无常…' 四句中的首二句是呼应下士道的发心及修持,尾二句呼应中士道的发心与修持。
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生欲
如上所说,这两句是相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下士道的,主要是教授离弃对今生欲乐之希求的方法。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应禅参你所具备的八种 "有暇"及十种"圆满",再要禅参生死无常的道理,这样便能息退对今生欲乐的希求了!'。要认真修行的人,必须先具备人身及暇满难遇之强烈觉受及生死无常之证悟,否则所修的法必定属于清净的佛法修持,这里所说的'禅参',不是指单单领会明白,而指不断于心中熟习禅思,至令其与心念融合为一体。单单要领会其中意思,一点也不离;若要令其与心合一而念念不忘,则非恒常的串习不能成。
有关'有暇'及'圆满',我们刚才已说了一遍,现在说一下如何在念中禅参它们的希有难遇。
我们要在念中思惟:'如果我生于地狱中,便会日夜受着不可忍受之极大痛苦,片刻不得休息。在人间,即使我只被针刺了一下,亦已痛不欲生,只会念痛苦而把修持抛诸脑后,何况在地狱中呢?如果我生于地狱,肯定不会修持佛法,只会在受着无比及无休止的痛苦。但因着过往的善因,我现在并不在地狱中,这是何等的大幸!'。大家不要只限于听一遍这些内容。这些内容谁都懂,但却不多人有所觉受!必须好好地去在念中禅思至生起觉受方会有用!我们大家都想成为'上根',大家都只要修本尊观,但事实上修观自己是地狱道的众生或许更有益处!如果缺乏道之三主要,单单观自身为本尊及身处净土,又有何用处呢?反过来说,如果好好地观身处地狱及其他恶道中,若修至生起觉受,肯定会怕因果及三恶道,这自然会成为清净而努力地修持之原动力,而且更是极为有力的推动。
我们再要禅思:'在饿鬼道中,点滴饮食皆不能得,即使见到食物,也因一己业力而不得进食,这样的痛苦要忍忍受很多劫之长时间。现在生于人间的我,即使一天不食而不能忍受,在饥渴时更从不会思念修持佛法。如果我生于饿鬼道中,肯定是更加不可能修持佛法的了,只会日夜在疯狂寻找饮食品。我现在生而为人,是由于过往的善因,这是何其大幸!'。大家如果禁食一两天,便会领会饥渴之痛苦,但这与饿鬼道的痛苦是完全及不上的。事实上,有些鬼道众生并不是饥渴的,而且还有些财力及神通,但一般的绝大部份饿鬼道众生是如上述般悲惨的。
有关畜牲道,我们禅参:'畜牲连一句咒语也不明白,连最小的善行也不会作,如何会有得脱恶道的机会呢?可幸我因过往业力而并不身处畜牲道中!'。
有关以上三恶道,大家不是以看另一个众生的角度去研究,要的确在心中观想自己便是在体验它们的处境,否则你的禅参是没有效用的。
天界的众生福乐极大,并没有明显的痛苦,但却没有修持佛法的机会,又因福乐极大而不易生出出离心及悲心等,所以其道并不利于修行。以世俗福乐的角度说,天界众生比人间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众生更为享受;但由修持的角度看,人间远比天界更为利于修持及成就,所以我们并不发愿生于天界。大家都读过〈般若心经〉,经里面提及一位名叫'舍利子'的圣者,他是佛陀的一位大弟子。舍利子有一个俗家弟子,这弟子对佛法及对其师父舍利子是极为尊敬的。这弟子位高权重,出入都坐在大象上,但若在路上碰到他的师父,他却会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马上下地顶礼,所以大家都说他的敬师及敬法态度是最上乘的。在他死后,他生于三十三天中,舍利子便以神通往天界找他,本想为他开示佛法的。但天界的欲乐实在太大了,这个弟子见到了他曾至为敬重的恩师时,只在一刹那间停止享乐,向恩师举起一个指头致敬,然后便又专注于正在享受的玩乐中了。这样的一个好弟子,在生于天界后却变得如此不堪,如果是你我一辈,则更加不可能面对这些天界欲乐而仍能记得修持了。即使若有天界众生有少许修持的心,他们仍不易真正精进修持,因为他们缺乏了修持的推动力--出离心。要生出出离心,必须先得见苦而生厌,但天界众生并不见苦,所以不易生出厌离轮回的心。在他们见到苦时,也已太迟了。由于天界转生耗尽了福报及过往善因,绝大部份的天界众生在命终后都直下三恶道中,久久不得生于善道。以上乃欲界天的情况。在无色界天中,则更加不利于修持。在众生生于无色界天时,他们在受生时生起一念:'现在我生于无色界天中。',在福报尽时,他们又生一念:'现在我跌出无色界天了。',在此二念之间的无量劫中,他们是不起一念地住于定中的。很多外道所修禅定,便是生于无色界天的因,仅此而已!但他们却以为这种禅乐定境是最高境界,以为这就是恒久的解脱无苦之境。在达到目的后,这些外道修定者就以为已达最究竟的境界,在住定无量劫后,在福报用尽而离开无色界定的一刹,他们会心生怨恨,认为'解脱'是假的,误以为世上根本没有'解脱'这一回事,然后便生于三恶道中去了。因于曾在无量劫中住于苂念定中,更因临转生前的生起'解脱为假说'之邪见,他们会在无量生中生为愚痴。所以,生于无色界天的众生亦无修持之机会,而且未来生多是悲惨的。偶尔会有诸佛以神通力化出天乐等,令他们出定而为他们说法,除了这些特别情况外,他们并无修持或学法之机会。我们要心想:'可幸地,我因着过往善因之力,现在并非生于天界。'。
即使生于人间,若我们生在原始的地方,则只会懂得维生,哪里会有修学佛法的机会呢?所以我们要禅思:'可幸地我因迥往的善因之力,现在并非生于边地。'。
即使生于人间,若我们有眼盲、耳聋等缺陷,则仍然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所以我们又参想:'可幸地我因过往善因,现在并非如此!'。
有些人是天生具有邪见的,这是因为过往的不善业所致。他们不易生出对因果、三宝等的敬信心。我们参思:'可幸地我并非生为邪见的人!'。
即使具备了上述七种'有暇',但若未值佛陀示现于世,则仍然不会遇上佛法。我们现已遇上佛法,所以才有修持之机会,所以也要思惟:'能遇上佛出生于世,是何其大幸呢!'。
以上为思惟禅参八种'有暇'之方法,现在讲述如何思惟十种'圆满':
如果没有人身,我们不可能作修持,所以我们先要禅思生为人身的可贵性。有关这一种圆满,事实上在八'有暇'中已同时涵括了。
我们再想,若得人身而没有智力,则亦不能修持,所以具有智力是十分可贵的修持条件。
即使生于人间又具有智力,但若并不生于有佛法的地方,则仍是不可能修持,所以我们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要庆幸能生于有佛法之地方。所谓'有佛法的地方',是指有四众弟子之国土,它有一定的定义。
我们也要禅思自己未曾作五无间罪之可幸,否则就不易修持了。曾自作或叫他人作五无间罪的人,是很难得到佛法上的成就的,因为其罪业力实在太重了。 '五无间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衲估计大家恐怕未至于在此生中曾造下这些极重罪业吧?
我们又要禅思自己现在对佛法生信之可幸。如果并未对佛法生信,是不可能修持的。有关这一个'圆满',有些论著认为是狭义地指对戒律生信,但一般上这是指对整个三藏佛法生起信心。
第六点是要参思我们幸而生于佛已出世之时代。诸佛是恒常存在的,但因着众生各别之因缘,佛会示现出世及入灭的情况。严格地说,我们并不完全具有这一种'圆满',但世上仍有很多明师住世,所以我们尚可说是近乎具备了'佛已出世'之'圆满'。
第七是禅参思惟遇上了佛已说法的时代之可幸。大家不要以为所有示现的佛都会说法,这可是要看当时众生之因缘的,但我们世界中的释迦如来在二千多年前已说法。虽然我们未真正遇上佛陀说法之年代,但我们有师长的开示,所以勉强地也可算是具有这一种'圆满'。
第八种'圆满'是'法乃住世',这是指世上仍有佛法正弘扬。单只有佛经或有人说法,并不就是'法仍住世'的定义。必须是清净、无变质及完整的教法及证法仍然弘扬,才可算是符合了'法仍住世'的定义。我们要思惟自己遇上了这一种'圆满'的希有及可幸,这并非指在意念中想一想而止,必须禅参至心中的确生起庆幸自己遇上了如此希有的机缘才可说是'如法'。
第九'圆满'是值遇世上仍有修持佛法的人之机遇,这是指仍然有人靠修持佛法得成就之意。这些行者是我们榜样,如果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必定也做得来。所以,有这些榜样是修持的人的一个好助缘,我们要思惟自己可幸地生于世上仍有依法修持而得成就之例子的年代。
最后,我们在念中思惟:'我生于世上仍有慈心的人,否则修行人就难以得到修持之助缘了,我是何等的幸运呢!'。这里所说的'慈心的人',是指施主及任何支持我们修持的人,例如在泰国等地,俗家人每天为僧人备饭,令僧人可以专注于修持生活。如果世上没有这些善人,修行人的日常生活就要位去一定时间了,所以他们是修行人的顺缘,尤其是出家人的修持缘条件。我们要思惟自己生逢世上仍有这些善人的存在之可幸性。
以上所说的八'有暇'及十'圆满',严格地依定义去说的话,我们其实并不完全具足,但也可说是几乎具足的。在这里(注:法师开示时身在澳洲,当时说法之对像主要为西方僧侣),其实并不可说是'中土'(即'有佛法之地方')。单单有几个和尚和几间小寺院,并不足以符合'中土'的严格定义。但基本上,大部份的'有暇'及'圆满'我们是具备的。在禅参时,我们必须真的去在心内深深思惟这些章题,而不是单单止于明白这些内容。如果心中对'有暇'及'圆满'并未生出珍惜难遇之觉受,单单会背诵它们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我对'暇满'人身的难求生出觉受,便会懂得要善用它。我们还要细思:'怎样才能得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到这些条件呢?我们必须做圆满的布施及持戒修行,再配合极强烈的愿力,才能得到这十八种条件。这些因是不容易修成的,所以我现在的有利条件并不是易得的。',如上述地由其因而禅参其难得,从而生起珍惜之心。再由譬喻去细思其希有:'瞎眼的龟在一百年一次的浮上海面时,恰巧碰到在无边海洋上飘浮的金环,这是何等小的渺茫机会!如果想再过一次,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我现在具有的修行条件,却是比这种机会更加难求!',从而培养珍惜 '暇满'人身的心。最后,还要禅思:'六道之中,生于三恶道的众生多,生善道的少,生于人界的则更少。在人间,能遇佛法及有齐十八种条件的人是更少的。'。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详参十八种因缘之可贵之处,并由其成因难作、其本质为希有及其希有性之譬喻,达至对其珍惜之觉受。
我们在过往生中,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去制造善因,才能令我们今天得到'暇满'人身。如果我们在却不善用它,就似是辛苦赚来的钱现在却白白花费,日后若要再做生意时就没有资本了!思惟'暇满'是对治懒散的良法。只要真的生出觉受,自然便不敢浪费人生于世俗的事业上,所以它是一个很有推动力量的法门。在成佛之道路上,除了先要依止明师之外,禅参'暇满'是修持的首步。如果没有对'暇满'生起觉受,就没有甚么修持可言了。
在对'暇满'生起觉受后,我们应进而禅参'死无常'的教法。世上的人都不喜欢谈及死亡,为甚么修行人要念死呢?因为它是极有力量的,能够令行者真正入于修行之门及推动我们修持至全终成佛。
我们现在已知道了'暇满'人身之难求及其益处了,所以生起了欲善用人身的愿望,但却未必会迫切地急欲修持。但这个人身不是恒久的,这个美好的修持良机随时都可以失去,谁知道自己明天是在人间还是已转入地狱呢?如果你对 '死无常'没有生出真的觉受,你根本不会真真正正地念及修行;即使你念及修行,却不会付诸实行;即使你尝试付诸实行,却不会有纯真的修行心;就算你也有纯真的修行心,却不会痛下苦功地认真决绝地修持。再者,如果你不念及死亡,所做的事就必定是与世俗的欲求有关,在最终死亡之际,你会追悔莫及。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常念死亡,你自然会致力于修持,烦恼自然会消退。''念死对初修的人是一种很有力的带动,对正在修持的人是一种推动,对快要成就人来说则是一种策励,所以它是一个对修持始、中及后期都一样重要的念头。佛经中有云:'兽的足印中以象印为最大;证悟之中以"死无常"之证悟为最有力量!'。如果你念念不忘'无常',又怎会再拖延修持呢?如果你念念不忘'无常',又怎会再费心于世俗琐事呢?你只会自然地精进于修持,连一秒钟也不会放过!由此可见,'念死'是极有力的修持动力。有些弟子误以为'念死'是消极的,这只是一种误见。'念死'不但不消极,反而是令我们积极地善用余生的最佳推动! '念死'并非为了令自己畏惧,而是为了要生起痛下苦功,不再拖延的决心及恒常的修持动力。
单单知道自己最终会死亡,并不是'念死'。'念死'是指透过禅参'死无常'而生起对它的觉受,令致自己无时无刻如同心中有一声音在提醒:'你随时都可能失去这个"暇满"人身,一失去了最不可能修持,你要赶紧用功呀!时间无多了!'。
怎样生起'死无常'的觉受呢?我们必须采用'三根九支'的'念死'法门,以令生出'三决定'。
我们先参思第一根,即'死亡是必定会来临的'。有些人或许会奇怪,这一点连三岁小孩也知道,为甚么还需要去禅参呢?三岁小童的确也懂这个道理,但却没有这种觉受,所以世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俗上的人都忙碌终生,仿彿自己是会永生不死似的。
(一)我们先想想,不论你如何逃避,不论你身体如何健康,死神最终必定会来临。世上的帝皇,乃至佛法上的大师,有谁能逃避死神呢?
(二)自出娘始以来,我们其实是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期,尤如一只被牵往屠房的山羊。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的寿元现在就正在一秒一秒地减少,每一呼吸都等于又向死亡迈进了一步。
(三)假设你有六十岁寿元,一生中的三份之一是孩提,并不会想及修行;中间的二十年要忙于生计及维持家庭,所以又不会有空修持;最后的二十年你已经年老,想精进地修持也未必应付得来。再由另一种方法计算:一生中的三份之一用作睡眠,其余时间还要上班、食饭、聊天及如厕、你剩下多少时间修持呢?如果比较今生及未来生,今生只是几十年的时间,未来生却是无穷无尽的,你想何者比较重要呢?明显地应该是暂时放下眼前的几十年之安乐,致力于所有未来世之福乐,但你却没有多少时间去做这样的事!如果要先忙世俗的事,慢慢才去修持佛法,这是不实际的。世俗的事,只要你仍有一息,就永不会休止。纳有一徊徒弟已经八十岁了,他还在说:'让我先把这最后一单生意做完,然后我就会退休!'。衲见过很多有计划修持的人,他们都常常在说:'等我忙完后就会好好修持!',这些人大多还没有等到'忙完'的一天就死了!如果你真正有心修持,必须马上就开始,能多少就修多少,就像是与死神竞赛斗快一样。
透过禅参以上的三支,我们修至生起'我的确会迟早面对死亡'的觉受,这不是说领会其道理即止,必须在心中的确生起震憾才有意义。
然后我们参思第二根,即'死期是不定的'。
(一)我们如果能够断定死期,尚可以计划一下,先做好世俗的事,然后才慢慢修持。但死期却是不同的,没有人能预知死期。很多比你年青的人早已死了。在医院,每天都有年青人死去,他们在昨天还是与你一样的满胸壮志,准备做这个做那个事,今天却已不在人世了。有些人在烧饭期间死去,连一顿饭的时间也没有!有些人在床上计划着未来的二十年,第二天却没有醒过来,就这样死去了。一百个死去的人中,有多少是准备好了的?我们今天有缘坐在一起,在两年后的今天,或许就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是你先去还是衲先去呢?这谁能预知呢!
(二)利于我们继续活着的顺缘并不多,但有可能致死的因素就比目皆是。任何一种小病都可以致命,乃至外在的天灾人祸无一不能轻易地取去我们的生命。
(三)我们甚至可能在碰上最微的病痛或意外时死去,或许是一口气转不过来就马上命亡,因为我们的肉身是脆弱的,就好比大海上的一个微不足道之水泡沫一般。
透过禅参以上三支,我们会生起第二种觉受,即'我必须马上就修持,抓紧时间!',就像是你明知有人会来杀害你,但你不知道杀手何时会来,你自然会抓紧时间把最重要的事马上尽力办一样的道理。如果能生起这种觉受,一切世俗琐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你自然会精进于佛法修持。我们常常都在想:'明天开始我会好好修行。'然后就一天复一天地拖延。事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会先遇上'明天'还是'死神',在'明天'未到以前,或许我们已遇上了死亡。
最后,我们禅参'死时除佛法外无一可以有助于自己',这是第三根。
(一)我们穷一生去积集财产,但在死时,这些对我们有甚么作用呢?在命终时,甚么也带不走。即使你现在有吃不完的谷粮,在下一生若投入饿鬼道中,还不是滴水不能得?即使你成为世上最有权富的君皇,在命终时,最大的财富及名利也帮不上忙,随着你上路的只有业力。
(二)即使你现在有很多亲友,他们亦帮不上忙。在最后关头,你能依报的只有你自己的修持。
(三)我们穷一生悉心照料自己的肉身,对它作最佳的保护,但在最后关头,心是否能帮助我们呢?在命终时,连我们珍爱的身体也要放下,上路的只有自己的心及所伴随的业力。
我们必须致力于禅参以上三支,直至生起觉受:'我在世上的几十年只不过如浮云,随时可能消散,这不过是一个中途站,还有很长的旅程在前面,我必须好好准备上路的行装及盘川!'。
除以上的'三根九支'禅参外,我们亦可禅思死亡及中阴的细节,例如参考柏绷喀大师所著之〈心匙·策励痛念生死无常歌〉(注:载于法师著作〈人死自在〉一书中)等。我们透过这样地'念死',要修至对死亡念念不忘,把十化为精进修持不执现世欲乐之策励。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念死',自然会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很多开示,例如花开花落、日出日落等无一不是对我们修持的策励,无一不在提醒我们生死无常的道理。
'念死'是一种最有力的禅参。衲建议你们每天在早上至少想一想'无常',临睡也如此。卡当派祖师云:'早不念死,早上就浪费了;午不念死,下午就浪费了;晚不念死,晚上就浪费了;一天不念死,那一天就没有真正的修持可言!'
如果没'有暇满'及'死无常'的觉受,我们任何的修持都肯定不会是清净的,很多人修持佛法,为的是求财、求寿、求名、求利。佛法中当然也有这些法门,但如果只修持这些,则完全谈不上依随佛陀的道路了。佛陀在位居太子时,早已拥有这一切,亦看透了这一切并无实质。作为俗家弟子的,大家至少要一边修持出离一边忙于世俗上之事。作为出家众或欲真真正正地依随佛陀足迹的人,则必须好好思及'暇满'及'无常',这样才会断除对现世欲乐之希求,真真正正地入于清净的修持。只要我们一天未痛切时现世欲乐之希求执爱,就一天不可算入真正修行之伍。即使你天天打坐,甚至讲经说法而引导成千上万的人依止三宝,如果你未有'暇满'及'死无常'的觉受,你所做的不过是世间八法而已,并非完全清净之修持。只要你仍有对现世的一丝欲求,就不可能完全真正地入于清净修持。修持净土的人,如果单单发愿及念佛,心中郤无对心间的出离心,就如一双爪被缚着的小鸟,怎么飞也飞不到净土。所以,'暇满'及'死无常'之觉受是真正的修持的门槛,生起了它们才可说真正走上了修持之路。如果没有这些证悟,不论作甚么修持,亦只不过是在修持之门外徘徊张望而已。以上所说的是对今生福乐出离之方法。今天有几位洋弟子准备受戒剃度,所以衲亦想再谈一下卡登派的十秘财开示。这十秘财对俗家人或一般的三宝弟子来说,未必能做得到。但对出家人及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真正一心修持的行者而言,它们是最有力及最殊胜的十种财富。大部份俗家人,乃至很多僧尼都未必能具备这十种秘财,但能够者必定能成大器,所以今天大家能听一下这些开示也是很好的。
我们修行的人,必须致力于得到十秘财,这样才能坚决地修持佛法,不受世间八法所染污。'十秘财'是卡登派的教法,其目的是令行者舍弃现世安乐,它包括了'四依止'、'三金刚'及'出、入、得三事'。'四依止'是:心极法依止、法极穷依止、穷极死依止及死极荒沟依止。'心极法依止'是把心转向正法,行者要思惟'暇满'及'死无常',并想着在死时除佛法外一切并无帮助,故此而生一心依止正法的决心。'法极穷依止'是指即使因为修行而要沦为乞丐,亦在所不惜。行者必须培养这样的决心。'穷极死依止'是指为了修持,即使要牺牲身命亦在所不计,决断地只一心修持而不理会世间福乐。这是第二点要培养及禅修的态。'死极荒沟依止'是指为了修持,即使面对死后就像荒山中的野狗死时一般地无尊严的情况,我们仍一心修持,绝不有一丝为其他顾虑的心。 '三金刚'是: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金刚及同行智慧金刚。在这里,'金刚'一词乃指坚固不能摧的决心。在我们发心放下一切而入于修持时,亲友必会不般悲伤地阻挠,但我们必须坚决地走上修持之路,这种毅然的决心是'事前无牵累金刚'。在我们修行时,可能会被世人视为穷僧人或者是流浪的乞丐(注:法师指过着流浪生活的云游僧及瑜伽士等),甚至会百般厌恶我们,但我们都不理会世间的谩骂或讥讽,这就是'事后无愧悔金刚'我们要想着:'我的目标是要成佛,并不是要得到世俗上之面子。不理他们怎么说或怎么对我,都是没有分别的。'。'同行智慧金刚'是指决绝地厌离俗世贪乐,坚决地修持之意。'出、入、得三事'是指为着修持而变得与世俗的人格格不入--'出于人群'、甚至像野狗般无衣无食--'入于狗伍'及一切舍弃俗务而为求成佛--'得到圣位'。
在西方,很多洋僧尼连穿上僧衣在市集上走动也不敢,觉得被人以奇怪的眼光看着很不是味道。为甚么他们连这最基本的僧戒亦做不到呢?正因为他们的心仍有我见,仍被世间人法所染,所以才会介怀他人的奇异目光。如果具足十秘财,不要说被他人讥笑,即使为了坚持修行及僧戒及被人打死,行者也不会动摇修持的心。在西藏及亚洲,人们都习惯见到僧尼,所以并无甚么大问题存在。在西方,不少人对僧尼投以厌恶或奇异的目光,有很多洋僧尼就因此不敢穿着袈裟,甚至于因此而还俗。衲在西方生活了许多年了,却从未因他人的态度而改穿俗家人的服装。有一次,衲去到全澳洲治安最差的地区,那里有着很多侹视黄种人的份子,还有一批穿皮衣、半个头剃光了、半边头却似是鸡冠、鼻上穿上鼻环的街头青年,他们手拿着刀子看着衲,衲也忍不住好奇地看着他们的头,大概大家都认为对方是奇装异服邑吧!结果大家都笑起来了,最后他们中有好几个还成为了衲的朋友。如果能在心中生出这十秘财,行者是迟早能成就的。西藏有一位称为'密勒日巴'的大师,他正是舍弃现世福乐的一个典范。大师于年青时曾作大恶业行,后生起了出离心,毕生在山洞中苦修,长年吃的只是荨麻草,以致身体变成草绿色,最后大师得到了即身成佛之大成就。大师在快将成就时,有一位商人遇上了身泛绿色的大师,还以为大师是鬼魔!这位商人见到大师衣不蔽体,又没有粮食,所以对大师十分同情,但大师却反而认为商人才是可怜的一方!大师的生活正是'出于人群'、'入于狗伍'及'得到圣位'之写照。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以上二句是相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中士道之教法。下士道主要是开示舍离今生欲乐之方法,中士道则教示舍离未来生及轮回之方法。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这两句的意思是'藉着思惟因果业之定律及生死轮回之苦,行者便能培养出舍离轮回之决心。'换句话说,在参修完'暇满'及'死无常'后,我们必须禅参'因果'及'轮回之苦',以培养真正的出离心。
因果教法是一个极为广大的范筹,我们今天只能略为浅述一下而已,大家可以在日后再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注:法师著有〈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释义〉一书)及有关'四圣谛'及'十二因缘'之教法。我们必须透过思惟因果而会对其生信,并调整自己之身、语、意行为。思惟因果可以依四种方面去参想:
(一)业力决定--此即是说有因必定有果。如果你种下了橙的种子,便会长生橙的果实,断不可能生出一个梨。同样地,善的业因不可能生长不善之苦果,苦的因并不可能长生福乐之果。这就是'业力决定'之意思。如果你已种了辣椒的种子,纵管你在它的周围种遍甜菜的种子,最后的收成仍会是辣椒,这辣椒决定不会因你另种甜菜而却辣性。我们在无始以往轮回以来,已种下不能收量之业因,即使自今晨起床以来,我们亦已种下数不清的业因,每一个业因都终将结果,这是不能避免或改变的。每一次你生起嗔心,每一次你生起妒忌心,都是种了一个一个的苦因,它们终将结为苦果。我们当然也种了一些善因,但它们却是廖瘳可数的。在种下苦因以后,即使我们另作一些新的善因,亦不能会免受苦果。善因会另行令我们得受乐果,并不会改变已作之苦因,这就正如种甜菜不会改变辣椒树的辣性一样。
(二)业增长广大--这是说业力会迅速地变大,一个小小的苦因会带来报来极大的苦报。如困你杀死了一只蚂蚁,又不会'四力'忏净,这小小的苦因在几十天后就变成杀害一个人之恶业力。所以,我们必须戒除了至最微小的恶业,并要修集乃至最微不足道的善业。如果你每天都以利益众生之心去喂半匙糖粉予蚂蚁的话,这看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可以带来无量的善果。
(三)所未作业不会遇--在大型的战争中或天灾人祸中,有些人却大难不死,在无可能幸免的情况下活过来了,这是因为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因此致死之业因。有些人把这些情形视为'运气',其实这正是业力之定律,未作业因不可能带来业果。
(四)已作之业不失坏--不论隔了多久,不论你逃至多远,己已作之业因始终会成果,即使死亡亦不是一种逃避,你在未来生必定会受到所作之业的果报。
透过参思上之四点及十白业、十黑业及业力轻重与先后报之教法,我们自然会对因果业力之教法生出敬信,并懂得何者应舍,何者应作等。
至于轮回之苦,应由六道共通之苦及六道各别之苦这两方面去禅参。
在禅参六道共通之苦时,我们应细心思惟轮回中之不定的苦、六道众生永不能得到满足之苦、屡屡受生之苦、屡屡受死之苦、不断在六道中浮沉之苦及无人能对自己施助之苦(注:此为'六苦')。
在禅思三恶道之苦时,要对地狱道之刑苦、寒冷及酷热之苦等、饿鬼道之饥渴痛苦及畜牲道众生之受劳役、惶恐终日、遭人宰杀及相互敢食之种种痛苦感同身受,否则并不会对修持出离心有效用。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在禅思人间痛苦时,要逐一对生苦、死苦、老苦、病苦、求不得苦等等作深入禅参。
在禅思修罗道苦时,应细想其被妒忌心煎熬之苦、与天界众生打仗时之恐惧及在战争中被重创之痛苦。
在禅思天界之苦时,分为思惟郤界天苦及色与无色界天之苦。欲界天的众生虽然福报极大,但在福报尽时,他们能预知死亡及下生去处,所以感到极大的恐惧。由于生于天界的众生大多尽情享受,从不作丝毫善业,福报又因受尽享乐而耗尽了,所以多会在死后生于三恶道中。我们在临终时不知将会生于善道或恶道,尚且恐惧不安,何况预知自己将堕恶道的天界众生呢?所以他们临终之苦是十分大的。此外,他们又有与修罗道打仗时受伤之苦及被更有福报之天界众生欺压之苦等等。色界与无色界天并没有以上的这些痛苦,但仍受著'行苦'的影响。在福报尽时,这些天中的众生便会堕入三恶道中,而且由于其于多劫中思考分别之心识活动中断了,于未来多生中亦多会愚痴,难以遇上或摄受佛法。
我们透过禅参六道之共苦及各别之苦处,便会明白到六道之中上至有顶,下至地狱最深之处皆无究竟安乐可言。只要一天还有个身体,就必定仍在受苦。
生起了出离心之准则
要判断是否成就了真正的出离心,我们要依宗喀巴大师所说之准则去观察。宗喀巴大师所说的准则是以下的四句:
修己于轮回盛事 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 起时是出离心生
这四句是说:'如果你在如以上述地好好禅参后,即使对六道中最大福报的享受,你也完全不生希求之心,日夜心中所要得到唯有能解脱自在之境,这就可说是成就了出离心!'。这也即是说,我们不但对恶道庂苦要厌离,对最大福报的诸天界之享乐亦一样要舍弃,甚至整个宇宙变成黄金,我们亦不屑一顾,只一心地要成就解脱自在,这样才能说是有了真正的出离心。如果未达到这个标准,就未能说是有了出离心。偈中提及'昼夜'二字,有些人会感到疑问:'在日间有解脱心尚且可能,如何可能在夜间睡时亦有这样的心呢?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依一代宗师柏绷喀大师之开示,这是指尤如心中有极大忧虑的人,即使在梦中亦梦到同一件事,在夜间乍醒时亦马上想思及同一件事,此为偈中的'' 昼夜唯求解脱数字之意思。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这一方面之准则有另一种描述。在该论中,提及一个典故:有一个小孩喜欢食青稞。在饥荒时,其母没有青稞供小孩食用,便给他一些生萝卜,小孩坚拒不食,嚷着要吃青稞,母亲便又用炒萝卜给他吃,小孩仍不肯吃,母亲又再改试煮萝卜、炸萝卜、煎萝卜和萝卜面喂食,小孩仍坚决不肯吃,还说:'妈妈把食物换来换去,但骗不了我,不论你怎么烹饪,我是怎也不会吃萝卜的了!'。同样地,行者对六道之乐苦,上至最高之享受,下至最惨之痛苦,都一律不感丝毫爱恋,而知其本质无非为苦,就像是小孩面对不同煮法之萝卜一样,这就是生出了出离心的描述。
大家对以上所说的内容,必须真正地禅参,以令生起觉受。单单明白它们并不足够,必须生起觉受才有效用。有关八有暇、十圆满、死无常、八苦、六苦及因果等,或许大家十年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前早已明白,但你有这样的觉受与证悟吗?你的出离心能达到以上四句所说的准则吗?由此可见,单单懂得其意思,甚至能对他人演说其内义,是不是够的。如果你不去禅参其内容至生起证悟与觉受,纵管你能演说三藏十二部佛法,到头来亦只是一事无成,成就还比不上一个痛念生死无常而勤念佛号的文盲老婆婆。
正宗分开示
正见开示
现在已完成讲述〈道之三主要〉中正宗分之前两点,三个主题只剩下空性的正见部份未谈,现在马上开始讲授。这一部份亦分为三支来开示,即正见之重要性、如何修正见及生起了正见之准则。'正见'在这里是指空性之正见及证悟。
正见的重要性
论中以下的四句开示正见之重要性:
不具通达实际慧 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 应勤通达缘起法
这以上的四句,开示了我们必须修证正见的原因,亦即开示正见之重要性。这四句的意思是:'如果你未证悟空性之智慧,即使已证得出离出及菩提心,你仍未能断除生死轮回之根。故此,你必须精进于修持缘起性空之法义!'换言之,虽然出离心及菩提心之证悟十分殊胜,但单靠它们并不足以令行者成佛或解脱。一个未证空的人,仍然会往于六道苦海中,亦仍然会不断积造新的业因。这样的人,可以冀望再得人臼及得遇正法,但却未能完全断离六道之苦。现今有不少人迷于神通之事,妄想修成大神通。即使你成就了最奇妙的神通变化,到头来亦不能脱苦得乐,在死时亦帮不到自己!我们即使不修神通,在人死后之中阴阶段,亦自然会拥有神通变化之能力,例如可以穿墙过壁;但在离开中阴而进入下一次转生时,我们又会失去这些神通能力,又再不由自主地继续生死、继续造不善业及继续有种种烦恼。由此可见,神通对我们之究竟生死大事是毫无用处的,只有空性之正见方能有助于我们脱苦或成佛。
如果你已证达空性,就可以自主生死,于死亡时不经中阴而自主未来生之去处。这样的行者,即使不离开六道,其转生亦乃自己之选择,非因烦恼及业力而迫使于某处投入。一旦对空性有了初步及表面之体验时,行者就入于大乘五道中之加行道的第三境界,从此就能自主,已不复会不自主地因业力牵力堕于三恶道中。我们常常以'喇嘛'一词专称法师,其慧境至少要达到这种境界。
我们被缚于六道轮回之中,归根究底的枷锁是'我执'。如果没有能断'我执'之空性慧,绝不可能得到解脱自在之果。对大乘行者来说,成佛必须成就佛之色身与法身。色身乃依积集功德资粮而成;法身则依靠智慧之圆满而证得,所以空性慧对欲成佛境者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如果不修空性慧,单具出离心与菩提心而欲解脱或成佛,只会论为空谈,并没有掌握实际能令得脱或令得佛境之方法。
如果未有空性之证悟,小乘行者顶多只能修至小乘五道之加行道,大乘行者顶多只能修
正在阅读:
强责任转作风严纪律提效能心得体会02-03
四川省内各旅游景点(全面)08-26
java数组分配内存字节码05-31
九华山的导游词02-27
2017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范文02-26
备战2014中考数学总复习 分层提分训练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以2010-2012年真题为例)10-07
百度为什么又叫度娘来?02-11
河北省峰峰集团有限公司220万吨年焦化工程煤气净化车间粗笨蒸馏工段施工方案07-21
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定时器设计与实现05-15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次第
- 释义
- 甘露
- 菩提
- 主要
- 华——
- arcgis10.2系统要求
- 兴业银行三季度业绩说明暨零售条线调研专题
- 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_2015
- CAD快捷键命令大全
- 贔氏起航公司创业记——我的小公司的成长日记
- 入团积极分子培训材料
- PPT常用素材花纹底纹系列9
- 高校辅导员应聘考试真题大汇编 打印
- 特价房广告词_广告词
- 十日谈-南方周末
- 小英赛智力竞赛专项练习
- 说一下扁平化管理的概念。。。
-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IPO上市咨询(2014年最新政策+募投可研+细分市场调查)综合解决方案
- 长沙工业泵厂10SH-6A型双吸中开泵
-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考试录取统计
-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社会实践思想汇报
- 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 热控监督管理制度
- 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和探索
- 中国美国国际鞋码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