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吟诗

更新时间:2023-09-26 0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

——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方黎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沉静、悠然、垂钓、绝妙、机智、光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流利背诵文中的古诗。

3、对照1、2自然段,结合古诗,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领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4、诗文结合,抓重点词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诗文结合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领悟蕴藏着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2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在清朝有个才华横溢,博学多才、于书无所不通的著名学士,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纪晓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纪晓岚吟诗这个有趣的故事,走近纪晓岚,了解他。

2、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提示(纪的右边是己,不能出头,晓字的右上角不要加点)。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开火车来读。课件出示 ① pan畔 翁的韵母是eng而不是ong

② 知道篙和橹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这对君臣出来散步,他们来到江边,江边的景色怎样呢?

2、课文哪一段写了这美丽的景色呢?出示课件第一段。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想想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可以拿笔划出

来。

4、交流。课件出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使我们感受到。

5、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落日、江水、芦花、水鸭、钟声构成了一幅美丽沉静的秋江图!板书:秋江 让我们把这幅画想象成一首隽永的诗来吟唱吧!老师读一行,你们读一行。

6、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沉静的秋江吧!出示课件

7、看着看着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声, 仔细听,我们还能听到古庙悠远的钟声,(课件出示)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幅画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吧!

四、学习第二段

1、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感受到了秋江的美,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也被这美景吸引了,不知不觉走近了江边,他们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独钓

2、这里的“独”是孤独吗?(不是,是指一个人。)

3、再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渔翁在独钓?

4、老渔翁是怎样钓鱼的呢?课件出示,请大家自由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5、生交流,你是从哪些字词中知道的呢?这段话该怎么读呢?

(预设高兴: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知道的呢?来,带着这份高兴来读读。等了那么久,终于钓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他会情不自禁地说什么呢?)

6、现在女同学来读老渔翁静静钓鱼的句子,男同学来读老渔翁钓上鱼高兴时的句子。

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老渔翁又给这沉静的秋江带来什么变化?

7、小结:是呀,老渔翁钓上大鱼的喜悦之情溢满了整个江面,他给这沉静的秋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来,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这富有情趣的情景。

(课件出示音乐)一道残阳,一片芦花,一阵阵秋风,一道道波浪,一群水鸭,一阵钟声,江上停着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一切都像睡着了一样。好!鱼儿上钩了,刹那间,水响鱼跃,鸟飞花扬,笑声朗朗,沉静

被打破了

8、这美丽的秋江独钓图,使我们陶醉了。同学们,面对着这幅秋江独钓图,此时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吗?(开火车说)难怪乾隆皇帝说他看到的这个情景很有诗意。

五、领悟机智(3、4、5段)

1、看着看着,文学造诣很高的乾隆皇帝有感于心,忽然灵机一动,想为难为难他身旁的纪晓岚,他笑着说:“爱卿,你不是能诗能文吗?你就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如何?” 纪晓岚胸有成竹地说:“臣马上就作。”皇帝接着说:“不要高兴得太早,还要在这28个字中必须用10个一字,可否?”你们说纪晓岚能作出来吗?(能)是呀,这怎能难倒能诗能文的纪晓岚呢?他就当场作了这首七言绝句。(出示课件)

2、指名读,师评:读古诗除了读流利,更重要的是要读出韵味。 3、老师范读

4、你们认为这首诗作得好吗?好在哪呢?

(预设:老师还认为有一个字用得好,就是占,(出示课件选择)一个“占”字把老渔翁与秋江景色紧密联系在一起,老渔翁给秋江带来了一份生机,一份独有的美丽。(相机板书画))

5、乾隆皇帝是如何评价的呢?(乾隆皇帝轻吟一遍,觉得这首诗用字绝妙,诗中不但嵌入了10个一字,而且还把老人独自在江边钓鱼的情态,描写得生动传神。)(课件出示)

6、在这段话中绝妙是什么意思?来,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感受诗的绝妙。

7、增加点难度,只留下一字,会背吗?

8、再增加点难度,看着板书,咱们一起背背。

9、从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思维敏捷,信手拈来。)

10、难怪乾隆皇帝会一连赞了四个好字呢!(课件出示)师生引读:

师:听到这首绝妙的七言诗,才华出众的乾隆皇帝也不由得心生佩服之情,他不禁点头笑道——生读。

师:乾隆皇帝为神州有这样机智过人的人才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不禁点头笑道——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自豪与佩服之情再来吟唱这首诗吧!——生读 六、拓展

关于纪晓岚的轶闻趣事还有很多。老师这就有一个。一天乾隆皇帝正在和纪晓岚闲谈,皇帝说:爱卿,现在正读什么书?”纪晓岚答道:“臣正读《全唐诗》。”“《全唐诗》你最熟悉哪一首,能背诵吧?”纪晓岚背的正是咱们前不久学的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来,我们一起背诵一遍。生背。乾隆皇帝听后说:你能把这首七言绝句变成六言诗吗?稍加思索,他答道?皇帝又问了,你能把它改成五言诗吗?一会儿,纪晓岚答道:?乾隆皇帝又接着问能否改成四言诗、三言诗、词、剧本呢?机智的纪晓岚都一一作了回答,欲知答案如何,下节课咱们再见分晓! 板书设计:

22 纪晓岚吟诗

秋 妙 江 诗 独 轻 钓 吟

教学反思:

确切的说《纪晓岚吟诗》一课,我上了11次,而王主任就听了11次。从选定教材到比赛完毕,高兴、迷茫、惊喜、担忧充斥着整个既显得漫长又短促的四月。经过这次历练,我不但是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收获到了我教师生涯中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参加过比赛,但从没有一次像这次这样群策群力的准备,从没有哪一节课像这次这样被剖析的如此透彻,也从没有像这样对老师方方面面进行如此认真地

评析。我想这一定会成为我人生经历中不可磨去的一页。再次观看上课时的录像,那份紧张似乎依然还在心间回荡······

第一次试教的教案还保存着,现在看看不由为自己捏把汗,学完课文学生可能古诗的意思都不会懂,该停留下来欣赏的“美景”也被我匆匆带过。三、四、五、六年级的老师没有一棍子打下来,对我的优点进行了放大,为我继续上课铺垫了信心。这次,王主任根据我课堂上的情况,结合教材,定下由文到诗的备课方向。紧接着第二天,由 龚 老师帮忙,学校又请来市小教语文研究员罗坤霞主任专门指导,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呀!足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对这堂课的重视,也可以体会出学校领导为老师备课不遗余力地排忧解难!罗主任从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入手,提出应抓住人物的“机智”作为教学的重点,也提出由文到诗的教学顺序,为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了一次深入的分析,他还细心地考虑到了简笔画的板书。看来,大师不但表现在耀眼的地方,更多的也来自“认真”二字。

接下来的备课,表面上是我在手写,表面上是我站在在讲台上,但实际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背后,每一句话的背后,甚至我的手势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幕后英雄,那就是王主任。这堂课正是有了她悉心的指导,才有了模样;这堂课正是有她耐心耐烦地一次又一次的听评课,才有了进步。我想到一首歌“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虽说我获得的不是军功章,但此时此刻,我觉得只有这首歌才能表达我的心。

第二次试教,学生说感受多,但却说的不到位,老师的引导存在问题。另外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读却没很好的体现。这时区教研室 刘萍 老师也来指导了,针对问题,她说课堂教学没有主线,应该抓“秋江”,抓“独钓”,最后抓“吟诗”来体会,这样整堂课脉络就清晰起来,看来真是那句话“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多一个人,就多一个思想。紧接着试教,课堂上教学第一段时,我说:“抓住这些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谁来说说你头脑中出现的画面?”出现了“冷场”,也就是问题抛出去了,可却无人应答,真是让人至今想起来都尴尬。大家紧急“会诊”,肯定该想象,但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就要重新预设了。正在大家苦想之际,王主任找到了方法,难问题就简单化,美的事物除了想象,在语文课堂上完全可以通过朗读来体现,一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使我们感

受到。”于是在下次试教时难点迎刃而解。

一次次的试教,一个个新问题不断产生。课件背景图、课件中字的大小、音乐的运用、老师的发型、穿着······王主任和我的同事们都一一设想到了,我想我是个幸运的人,我也是个幸福的人。同时,我也想到在这样一个团队中的人只会更加的勤奋,因为唯恐落在后面。

下课的哨声终于吹响了,而精心设计的拓展却未来得及上,留下了遗憾。这遗憾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来弥补:

1、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生成,老师要灵活机智的进行导和评,不要唯教案是从,一定要做到吃透教材,明确环节目标。

2、如王主任所建议的一样,多些幽默,多些笑声送给学生,这是一种境界,值得我去摸索、追求。

3、语言的精炼,是在课堂上一点一滴的磨练而出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4、平时要像要求学生一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一切有益的书,知识要不断积累,最后才能积淀,从而赢得教学底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8 年6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l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