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23-10-04 0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六、材料分析题

(一)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

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是也。”“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的绝对”。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3)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3、下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 材料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引自《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自《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

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引自《准南子·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刻舟求剑和材料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两则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随之而变化,不是被讥笑为固执迂腐(刻舟求剑),或就会在行动遭受挫折和失败(楚人过河)。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界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2)寒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揭示好事和坏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好事和坏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这一寓言的合理之外在于警示人们遇到好事和坏事都冷静对待与处理,不因好事而

得意忘形,也不因坏事而悲观失望。这一

寓言不可取之处在于是从个人家庭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衡量好坏。

(3)人们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矛盾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前进。

4、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3,指出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2)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出来的。 (3)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公开否认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中,把矛盾仅看作是字面上、语句上的存在。 5、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知识)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要如下: 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

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的意思),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提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材料3同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2与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4)材料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生而知之”即先天自生的,二是学而知之”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2)材料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生而知之”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良能”、“良知”;材料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1的“学而知之”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即行动)而获得的。 (3)材料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

以知指导行,即行一知一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素。

6、分析下列有关材料: 材料1

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也批评一些人把唯物史观的原理当做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标签贴到各种物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并说明这些人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材料2中的杰维尔、材料3中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 犯错误、遭挫折所犯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

和全部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认识论总规律所揭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对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便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与材料1、2的观点有无根本区别?

答案要点:

(1)主观真理论。 (2)实质上是主观真理论。

7、下列是有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材料: 材料1

针对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一些人

马克思主义者。 材料2

恩格斯在批评《(资本论)浅释》作者杰维尔时说:“他逐字逐句地复述马克思的概括性原理,而对这些原理的前提却只是一笔带过,结果把这些原理的意见往往给歪曲了,因为这些原理具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在杰维尔的著作中却带有绝对普遍的,因而不正确的意义。” 材料3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共同错误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2)材料1、2、3共同的思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1、2、3说明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答案要点 (1)三者所犯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其理论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具体怀。 (2)材料(1)(2)(3)的共同思想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公式,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

(3)上述材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实践性——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革命性——批判的、革命的、开放的;科学性——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中,它说明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8、以下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 材料2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

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在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 (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第694页

材料3

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结合1、2、3,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实质上服从服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工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有必然性在起作用,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所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跃退。

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9、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贱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

(2)材料1、2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

答案要点:

(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有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边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

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10、关于自由问题,哲学家们有许多说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认为: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材料2

庄子认为:自由就是“绝对的逍遥”,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材料3

恩格斯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3,说明1、3的共同点,不同点。

(2)比较材料2、3,说明其不同的哲学倾向。 (3)参照材料3,简要评析恩格斯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3的共同点是承认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受限制、受约束的自由。不同点是材料1的“矩”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道德规范。材料3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从而使得规律

为人类服务。

(2)材料2是主观唯心论,材料3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了自由不能归结为一种主观状态,它是由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利用、支配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同一定的物质实践过程相联系的。当人在实践中,既认识了外部世界的规律(包括自然界),也认识了主体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支配自己行动时,人才会获得真正自由。

11、下面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命定”的摆布——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材料2、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自主”,“这个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 材料3、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

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

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请回答:(1)材料1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

(1)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强调客观必然性,否定人的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导致宿命论。

(2)唯心主义的自由观,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把自由看作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最终会导致唯我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自由与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

1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

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

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

摘自《经济日报》1999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使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9.86%,1992年下降12.35%,1993年下降14.57%,1994年下降16.42%,1995年下降24.67%,利润同样连年增长。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

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b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