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更新时间:2023-09-02 10: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0. 食品的风味物质 (Food Flavor Substances)§10.1一、风味的概念食物入口后产生的一种感觉

概 述

图1 食品产生的感官反应及分类

感官反应:

分类:

味觉(甜、苦、酸、咸) 嗅觉(香、臭等) 触觉(硬、软、粘、热) 运动感觉(滑、干等) 视觉(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心理感觉

较狭义的观点: 味觉、嗅觉 —— 化学感觉 较广义的观点: 味觉、嗅觉、触觉等 —— 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更广义的观点: 味、嗅、触、视、听觉等——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心理感觉

味感: 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的刺激 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世界各国对味感的分类:

日本:甜、苦、酸、咸、辣 5类 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 6类 印度:甜、苦、酸、咸、辣、淡、涩、 不正常味 8类 我国:甜、苦、酸、咸、辣、鲜、涩 7类 还有:清凉味、碱味等

在生理学上,只有4种基本味感: 甜、苦、酸、咸 衡量味的敏感性——呈味阈值 阈值:能感受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

( mol/m3, % , mg/kg )阈值越小,表示其敏感性越强

表1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名蔗 食 柠 檬

称糖 盐 酸

味甜 咸 酸

感25º C 0.1

CT/%0º C 0.4 0.25

0.05

2.5x10-3 3.0x10-3

硫酸奎宁

1.0x10-4 3.0x10-4

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香气中起 作用的数值——香气值(发香值) 呈香物质的浓度 香气值(FV) = FV<1,感觉不到香味 阈值

FV 越大,说明是该食品的特征呈香物质

二、风味物质的特点风味物质: 食品中体现风味的化合物 食品的特征效应化合物(关键化合物): 能代表食品风味的一个或几个化合物

风味物质的特点:

1. 2. 3. 4. 5.

种类繁多,相互影响 含量极微,效果显著 稳定性差,易被破坏 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缺乏普遍规律性 受浓度、介质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10.2

食品的味感

一、味感的生理基础: 味感产生的基本途径:

呈味物质 → 口腔内味感受体 → 神经感觉系统 → 大脑味觉中枢 → 产生味感 口腔内的味感受器: 主要:味蕾 味蕾:味细胞 其次:自由神经末梢

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同:苦酸 咸 甜 咸 酸 咸

二、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1. 呈味物质的结构: 内因 一般:糖类 —— 甜味 羧酸 —— 酸味 盐类 —— 咸味 生物碱、重金属盐 —— 苦味 有例外

结构的微小变化,味感发生极大变化

2. 温度: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 10 ~ 40º C (30º C 最敏锐)

不同味感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

图1

温度与味觉阈值的关系

3. 浓度和溶解度:

浓度: 适当,愉快感 对不同味感的影响差别很大溶解度: 呈味物质溶解后,

才能刺激味蕾

图2

味感物质浓度与快感度的关系

4. 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三、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1. 味的相乘作用某物质的味感 因另一味感物而显著加强

2. 味的对比作用两种味感物共存对人的感觉或心理产生影响

3. 味的消杀作用一种物质减弱或抑制另一物质的味感

4. 味的变调或阻碍作用 5. 味的疲劳作用 §10.3 食品滋味和呈味物质 一、甜味与甜味物质 (一)呈甜机理 1.AH / B 生甜团学说 ( AH, B 理论, 夏氏理论)1967年 美国 Shallen berger(夏伦贝格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a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