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与流失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7 1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调研小额资助项目 “中职教育学生厌学与流失研究”之子课题

“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研究”

结 题 报 告

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

课题组

2011年10月

“中职教育学生厌学与流失研究”之子课题

“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研究

研究(结题)报告

序:职业教育中学生厌学与流失现象普遍而严重,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虽然学生厌学有着很复杂的原因,包括社会、家庭、个人、学校原因,但学校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是可以控制和改进的。学校方面的改进,主要还是从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所以要从这个系统工程上改进。因此,学校领导下定了决心,以“厌学与流失”研究为突破口,系统进行教学改革。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自我控制、能力本位。“以人为本”是条件要素,“自我控制”是过程要素,“能力本位”是目标要素。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技术和资料,通过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商、会话、意义建构。“情境”是条件要素,“协商”“会话”是过程要素,“意义建构”是一种能力,是目标要素。

(3)多元智力(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多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观察-探索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多元智力理论为现代人才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有多元智力,也就决定了人成才的多元化,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因此,我们进行系统性教学改革的主导教学理念是“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主导的教学观是“能力本位” 教学观。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应用模型如下:

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根据理论依据以及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我们确立的课题研究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渗透新理念—“职业行动导向”教学; 树立新观点—能力本位教学观;

建立新课程—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 实施新模式—“一体化”教学;

应用新方法—“任务”导向(做中学、学中做); 创建新课堂—高效课堂(“活化”性高);

培养新能力—职业能力(就业力),创新能力(竞争力、发展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力)。

宏观层面:校企合作 中观层面:工学结合的课程(工作过程导向) 微观层:“一体化”教学 这也是课题研究或教学改革的目标(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或教学改革的目标或成果是:

1.建立基于能力本位教学观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组织。

2.探索基于能力本位教学观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3.探索基于能力本位观的教学考核。 三、课题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我校本课题研究涉及机电、数控、焊接三个专业。

研究人员主要是三个专业教研组长及其任课教师:车希海(课题组长)、胡震忠、李友胜、李正伟、谢明、沈杰、李斌、王金岭、马新文、章定鸣、董连红、黄燕平、王新贞、王莉萍、吕光辉、于学田、高兴。课题组长负责制。

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研究策略:

(1)实施课题研究的“三部曲”:领导重视+科学技术=生产力,领导执行力=生产力,学

校是把该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列入校长一把手工程来抓;在系统工程上贯彻落实(涉及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诸多环节),不能停留在某个环节或教法层面上,要实施全员培训——管理层面(教学策略校长篇)、教师层面(教学策略教师篇)、学生层面(教学策略学生篇);通过校本研究指导教学改革。

(2)采取先试点(试点班)后推开的策略,首先在选定的试点班中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中期后全部在三个专业所有班级中普及;先教改后课改,就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教师按照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产生课改需求后再进行课程改革,教改、课改一起推进。

四、研究过程或成果 1.课堂“一体化”教学探索

探索课堂一体化教学,必然涉及到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教学组织。

基于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素,以“能力本位”教学观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塔式1234),如下图所示。在该教学模式中全面渗透了能力本位教学观中的5个特性(系统性,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落实能力培养;针对性就是针对具体内容落实能力培养;能力的层次性;能力的发展性;行动性,就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也称知识的“活化”性。)

一个核心:能力培养 两个关键:任务驱动 问题引导 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行为养成) 四个环节:预习导学、任务处理、交流评价、检测反馈

图1 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教学组织模型

在教学组织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内容专家,而是过程专家—运用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处理任务或问题,让学生体验任务或问题的解决过程,使知识与技能得到应用和迁移;预习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而是课后学习的环节。教师利用“预习提纲”或“任务书”将课后学习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利用自主学习将学生课后的学习活动调动起来,并引导到教学目标中来。如图3所示,课堂教学现场。

图3 课堂教学现场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创建了三个层次的课堂(如图4所示):

有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学生的学习有效(知识“活化”、素养提升)。 高效课堂:教学效率高,知识“活化”高,学生参与度高,能力与素养提升高。

精品课堂:在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做到完美。 学校通过说课这种形式,将课堂教学研究与精品课堂的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创新课堂教学研究的形式,

车希海老师设计的“原画绘制”教案获全国技工院校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根据该教案

图4 课堂的几个层次

精品课堂 高效课堂 有效课堂

4.促进了教师业务提升

通过本课题作为教学改革的契机和潜能开发平台,老师们转变了观念,转变了角色,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业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教材编写等教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研究型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一体化的“N师型”(“讲师”“技师”“师傅”“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师”“教学研究师”)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5.形成了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实现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生乐学了、会学了,而且拓展了学习的过程、时间和空间。“预习提纲”和“任务书”成为学生的“学案”,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活动联系起来,成为完整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实践性的“任务”,联系职业实际,实现了从封闭式学习模式到开放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本课题在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2.校本课程体系有待于优化,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有待于加大,精品课程建设有待于加快。 3.通过精品班级、精品课堂、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说课活动的深入,将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与创新。

本课题尽管结题了,但研究并没有结束。我们将本课题的持续研究与今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硬件建设为保障,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新起点、锁定新目标、落实新举措、再上新台阶,开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

课题组

2011年10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6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