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练【13】当今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卷版)

更新时间:2023-04-07 21: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13当今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1.1947年马歇尔发表声明,“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即使不能取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该取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扩大了美国与西欧的矛盾

B.阻碍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C.加速了战后欧洲的分裂

D.成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2.1955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缔结的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正式生效。条约由序言、正文、美国的“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对这一条约产生的背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C.世界处于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状态

D.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

3.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

A.“分权与制衡”原则被破坏

B.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冷战”局势助推了美国科技发展

D.欧共体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4.1975年,美国驻苏大使在发给华盛顿的外交信函《文化展示:流行音乐组》中建议,应该优先考虑像麦克林《美国派》之类的摇滚音乐或米歇尔的乡村音乐《巴黎自由人》……尽管这将是一场全新的苏联之旅,相信进行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反映了()

A.美国“冷战”手段的多样性

B.文化传播取代了政治斗争

C.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D .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

5.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不结盟运动一开始就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首要任务

B .不结盟运动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D .独立而艰苦的道路是指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6.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该变化反映了(

)

A .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 .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D .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

7.如下图所示,第二次大战前后国际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

)

图1 图2

A .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完全是为了满足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C.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D.使世界贸易从此进入平等合作的轨道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1780~1860年国际贸易发展情况表[表中数据表示各国(地区)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单位:%]。

年份英

欧洲其

他地区

世界其

他地区

17

80

12 12 11 39 2 24

18

00

33 9 10 25 6 17

18

20

27 9 11 29 5 19

18

40

25 11 8 30 6 20

18

60

25 11 9 24 9 22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他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1860年,西欧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72%;到1931年时,这一百分数下降到4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下降到30%;到1960年下降到25%。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欧盟是经济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作为资本主义发源地的西欧,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发展成为规模最大的一极。在欧盟内部,建立了统一大市场,基本建成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取消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在国际上,欧盟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外因促进下,欧盟的发展更为迅速,并且充分利用欧盟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加深加广。

——摘编自《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d5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