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02 05: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管理学》案例分析
第1章
郭宁最近被一家生产机电产品的公司聘为总裁。在他准备去接任此职位的前一天晚上,他
浮想联翩,回忆起他在该公司工作20多年的情况。
它在大学时学的是工业管理,大学毕业后就到该公司工作,最初担任液压装配单位的助理
监督。因为他对液压装配所知甚少,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实际经验,他感到几乎每天都手忙脚乱。可是他非常认真好学,他一方面仔细参阅该单位所定的工作手册,努力学习有关的技术知
识;另一方面监督长也对他主动指点,使他渐渐摆脱了困境,胜任了工作。经过半年多时间的
努力,他已有能力独自承担液压装配的监督长工作。可是,当时公司没有提升他为监督长,而是直接提升他为装配部经理,负责包括液压装配在内的四个装配单位的领导工作。
在他当助理监督时,它主要关心的是每日的作业管理,技术性很强。而当他担任装配部经理时,他发现自己不能只关心当天的装配工作状况,他还得做出此后数周乃至数月的规划,还
要完成许多报告和参加许多会议。他没有多少时间去从事他过去喜欢的技术职责。当上装配部
经理不久,他就发现原有的装配工作手册已基本过时,因为公司已安装了许多新的设备,吸收了一些新的技术,这令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去修订工作手册,使之切合实际。在修订过程中,
他发现要让装配工作与整个公司的生产作业协调起来是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他还主动到几个工厂去访问,学到了许多新的工作方法,他也把这些吸收到修订工作中去。由于该公
司的生产工艺频繁发生变化,工作手册也不得不经常修订,郭宁对此都完成得很出色。他工作
了几年后,不但自己学会了这些工作,而且还学会如何把这些工作交给助手去做,叫他们如何做好,这样他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用于规划工作和帮助他的下属工作得更好,用更多的时间去参
加会议、批阅报告和完成自己向上级的工作汇报。
当他担任装配部经理六年之后,正好该公司负责规划工作的副总裁辞职,郭宁便主动申请
担任此职务。在同另外5名竞争者较量之后,郭宁被正式提升为规划工作副总裁。他自信拥有
担任此新职务的能力,但由于此高级职务工作的复杂性,仍使他在刚接任时碰到了不少麻烦。但是,他还是渐渐适应了,做出了成绩,以后又被提升为负责生产工作的副总裁,而这一职位
通常是由该公司资历最深的、辈分最高的副总裁担任。到了现在,郭宁又被提升为总裁。他知道一个人当上公司最高主管职位之时,他应该自信自己有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的才能,但
他也明白自己尚未达到自己的水平。因此,他不禁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上任了,今后数月的情况
会怎么样?他不免为此而担忧!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认为郭宁当上总裁后,它的管理职责与过去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2. 从管理者职能的角度,对郭宁20多年的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郭宁在20多年的工作中担任过各种层次的管理者,在担任这些层次的管理者过程中,职能有所
不同。
郭宁升任总裁以后,将成为决策指挥者,这一职能与他以前担任的管理者的职能是不一样
的。
第2章
纽曼公司的利润在过去的一年来一直在下降,尽管在同一时期,同行们的利润在不断上升。
公司总裁杰克先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为了找出产生利润下降的原因,他花了几周的时间考察公司的各个方面。接着,他决定召开各部门经理人员会议,把他的调查结果和他得出的结论连
同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告诉他们。
杰克说:“我们的利润一直在下降,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大多数看来也都是正确的。比方
说,推销策略帮助公司保持住了在同行中应有的份额。我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一样好,我们
的价格也不高,公司的推销工作看来是有成效的,我认为还没必要改进什么”。他继续评论道:
“公司有健全的组织结构、良好的产品研究发展规划,公司的生产工艺在同行中也占领先地位。
可以说,我们的处境良好。然而,我们的公司却面临这样的严重问题。”
会内的每一个人都有所期待的倾听着。杰克开始讲到了劳工关系:“象你们所知道的那样,几
年前,在全国劳工关系局选举中工会没有取得谈判的权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支付的工资一直至少和工会提出的工资率一样高。从那以后,我们继续给员工提高工资。问题在于,没
有维持相应的生产率。车间工人一直没有能生产足够的产量,可以把利润维持在原有的水平
上。”杰克喝了点水,继续说道:“我的意见是要回到第一个原则。我们的公司是为股东创造财富的,不是工人的俱乐部。公司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创造利润。我在上大学时,管理学教
授们十分注意科学管理先驱们为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所使用的方法,这就是为了提高生产率广泛的采用了刺激性工资制度。在我看来,我们可以回到管理学的第一原则去,如果我们的工人的
工资取决于他们的生产率,那么工人就会生产的更多。管理学先辈们的理论在今天一样的在指
导我们。”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认为杰克的解决方案怎么样? 2. 利润率低的原因还可能有哪些?
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泰罗主张采用刺激性工资计划(计件工资制),即根据工人完成
定额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泰罗经过实践证明,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效果十分显著,使产量增加2-3倍,成本降低很多,从而使工人和企业都感到
满意。但除了金钱,还有很多将影响员工的行为,影响生产率。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都可能影响利润率。
第3章
康洁利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高科技专业涂料生产企业。总投资594万美元,其中固定资
产324万美元,中方占有60%的股份,外方占有40%的股份,生产玛博伦多彩花纹涂料等11大
系列高档涂料产品。这些高档产品不含苯、铅和硝基等有害物质,无毒无味,在中国有广阔的潜在市场。
开业在即,谁出任公司总经理呢?外方认为,康洁利公司引进的90年代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均来自美国,中国人没有能力进行管理,要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必须由美国人来管
理这个高新技术企业。中方也认为,由美国人来管理,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管理方法和经验,
有利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董事会形成决议:从美国聘请米勒先生任总经理,中方推荐两名副总经理参与管理。
米勒先生年近花甲,但身心爽健,充满自信。有18年管理涂料生产企业的经验,自称“血管里流淌的都是涂料”,对振兴康洁利公司胸有成竹。公司员工也都为有这样一位洋经理而庆
幸,想憋足劲大干一场,好好地大赚其钱。
谁料事与愿违。公司开业9个月不但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亏损70多万。当一年的签证到期时,米勒先生被总公司的董事会正式辞退了。1994年3月26日,米勒先生失望地返美。
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洋经理被“炒鱿鱼”的消息在康洁利公司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位曾经在日本、荷兰主持建立并成功地管理过涂料工厂的洋经理何以在中国“败走麦城”呢?这自然
成了议论的焦点。
多数人认为:米勒先生是个好人,工作认真,技术管理上是内行,对搞好康洁利公司怀有良好的愿望,同时,在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
国的实际情况,完全照搬他过去惯用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的许多东西不能接受,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弹性和适应性。中方管理人员曾建议根据中国国情,参照我国有关三资企业
现成的成功管理模式,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严格监督
执行。对此,米勒先生不以为然。他的想法是“要让康洁利公司变成一个纯美国式的企业”。
对计划不信任,甚至忧虑,以致对正常的工作计划都持抵触态度,害怕别人会用计划经济的一
套做法去干预他的管理工作。米勒先生煞费苦心地完全按照美国的模式设置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并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但最终还是使一个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且有相当实力的企业缺乏活力。
在起跑线上就停滞不前,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也有人认为,米勒先生到任后学会的第一个中文词就是“关系”,而他最终还是因搞不好
关系而离华返美。
对于中国的市场,特别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市场情况和推销方式,米勒先生也不甚了解。他将所有有关市场营销的事情都交给一位中方副总经理,但他和那位副总经理的关系并没有
“铁”到使副总经理为他玩命去干的程度。
在管理体制上,米勒先生试图建立一套分层管理制度:总经理只管两个副总经理,下面再
一层管一层。但他不知道,这套制度在中国,如果没有上下级间的心灵沟通与相互间的了解和
信任,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和局面。最后的结果是,造成管理混乱,人心涣散,员工普遍缺乏主动性,工作效率尤为降低。
米勒先生还强调,我是总经理,我和你们不一样,你们要听我的。他甚至要求,工作进入正规后,除副总经理外的其他员工不得进入总经理的办公室。米勒先生不知道,聪明的中国企
业负责人在职工面前总是强调和大家一样,以求得职工的认同。
米勒先生临走时扔下一句话:“如果这个企业出现奇迹的话,肯定是上帝帮忙的结果。” 然而,上帝并未伸出援助之手,奇迹却出现了。
康洁利公司在米勒先生走后,中方合资厂家选派了一位懂经营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年轻副厂长刘思才任总经理,并随之组成了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领导班子。新班子迅速制定了新的
规章制度,调整了机构,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销售方面,基于这样一个现实,自己的
产品虽好但尚未被人认识,因而采取了多种促销手段,并确定在1994年零利润的状态下,主动
向消费者让利销售,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循环。1994年5月,康洁利首先赢利3万元,宣告扭亏
为盈。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试运用管理学中的有关原理分析康洁利公司起落的原因。 2. 从本案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是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管理方法的不同造成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许
多比较管理学者依据大量事实说明,管理是有文化界限的。企业活动可以分为管理和非管理两大类,这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效果。正象管理活动要受管理科学影响一样,非管理活
动了也要受到与它相关的企业职能科学或知识的影响。并且这两类活动都同时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可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影响。
第4章
美国从70年代末起,工业经济开始衰退,美元汇率下跌,从1973年中东国家发起石油禁运以来,油价的上涨给航空工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加以1982年美国成立“专业空运管理组织”
(PATCO)后,出现了强硬的罢工势力。而里根政府又下令解雇罢工者,使劳资双方矛盾恶化。这一切便整个航空工业出现了困难重重的不利局面,正如民航局主席麦克钦所说:“即便想象
力再丰富,谁也不会想到这么多的不利因素会同时出现。”因此,当时有不少航空公司,如布
兰利夫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等都曾提出破产申请。
但是,即使在这凄惨的年代,于1981年渐成立的国民捷运航空公司,却在短短几年内迅速
成长起来,而且蓬勃发展,直至1984年就有能力收购边疆航空公司而成为美国第五大航空公司。对于该公司经营成功的直接原因,按总经理马丁的说法,是由于该公司能保持低成本,这一方
面由于它选用低成本的飞机和低收费的机场,另一方面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飞机的生产率,而
后者之所以成功,在于采用了该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伯尔所倡导的管理风格:既严格督导,又
富有人情味,使整个公司充满一种同舟共济的大家庭气氛。该公司充满有干劲的年轻人,他们
的薪资很低,例如驾驶员第一年的薪资仅4万美元,比其他航空公司的资深售票员还低。公司员工不参加工会,他们经常依工作需要而交叉变换工作,飞机驾驶员有时兼收票员,售票员有
时去搬运行李,甚至高阶层主管从董事长伯尔开始,也要到各个岗位去学习业务,有时还得负责调度员与行李放置员的工作;公司不雇用任何秘书,通常也不解雇员工,铁饭碗几乎成了不
成文的政策。公司鼓励员工参与管理,让大家对经营管理工作多提意见与建议。公司还要求每
个员工按折扣价格购买公司的100股股票,使之成为与公司利害相关的股东。许多资深员工,往往已积累了超过5万美元价值的股票。另外,伯尔还是一个鼓动家,他经常鼓励员工:“要
成为胜利者,就需要有卓越的才能当一位能干的人。”
但是好景不长,1984年合并边疆航空公司后9个月,捷运公司就亏损了7千万美元。为了
适应规模扩大的局面,并扭转亏损的形势,伯尔带头改变了由他自己倡导的家庭式管理风格,
逐渐向其他大公司的传统官僚制管理风格看齐,他不仅不愿多倾听员工的意见,而且甚至对提意见的人施加压力,直至解雇。连向伯尔建议实行终生雇用制的执行董事杜博斯也被解雇,董
事帕蒂也因不满公司的新规定(不论工作多忙均须从上午6时到下午9时配合值班制)而主动辞职,创办了“总统航空公司”,并沿用原来捷运的管理风格。
伯尔后来改变了管理形式,但仍难逃厄运。捷运公司仍每况愈下,公司股票不断下跌,直
至1986年把捷运卖给德萨航空公司时,每股股票市价只为1983年公司最盛时的1/4左右。捷运公司员工之所以能接受很低的薪资,是因为他们希望公司昌盛,以便从所持的公司股票的升
值和高额股利中得到补偿。可是如今股票暴跌,员工自然失去信心。最后,捷运航空公司完全消失,被并入大陆航空公司。
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当时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对捷运的兴衰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大环境对其没有太大影响,
为什么当时确有不少航空公司申请破产?如果是不利的大环境对捷运的衰亡起决定性作用的
话,那么为什么当时仍有许多航空公司继续生存下去并得以发展? 相关知识:组织与环境
试题分析:
社会外部环境对组织的作用,至少有三种作用:
第一、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
提,没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技术前提的商品经济运行,就无组织而言。从组织的工作环境来看,没有消费需求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供给,组织就不可能生存;从一般环境的角度来看,组织
与其具体工作环境关系的确立与运行,又毕竟是以一定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为核心,各方面社会关系有机结合、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知道,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生存与发
展,而任何具体工作环境又总是一般社会外部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说社会外部环境对组织具
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主要是指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
织生存发展的限制与约束。这里仅以法律环境为例说明外部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整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消费者及社会各界、组织与政府之间、
以及涉外经济活动的利益关系和商务纠纷,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这样,组织的生
产经营活动就必然面临大量的国内和国际法律环境。国内与组织经营管理直接关联的基本框架, 大体上包括关于组织营销与竞争行为的法律;组织社会责任的法律;组织内部关系的法律,等
等。此外,还有涉外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国际惯例等。可以这么说,组织生活在庞大而复杂的法律环境之中。这些法律规范体系以一定的标准衡量组织进入市场运行的资格;衡量组织在
市场中动作的合法性,制止和惩罚“犯规动作”。由此可见,法律规范对规范和控制组织行为
具有重要制约作用。
第三、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用。影响作用, 主要是指某一事物行为对他事物或周围的
人或社会行为的波及作用。如习俗观念,甚至迷信对组织经营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同一文化区域人们的不同观念,都对组织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第5章
伊格纳茨?施温于1895年在芝加哥创办了施温自行车公司,后来成长为世界最大的自行车
制造商。在60年代,施温公司占有美国自行车市场25%的份额。不过,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
在。
爱德华?施温是创始人伊格纳茨的长孙,1979年他接过公司的控制权,那时,问题已经出现,
而糟糕的计划和决策又使已有的问题雪上加霜。
在70年代,施温公司不断投资于它的强大的零售分销网络和品牌,以便主宰10档变速车
市场。但是进入80年代,市场转移了,山地车取代10档变速车成为销量最大的车型,并且轻
型的、高技术的、外国生产的自行车在成年的自行车爱好者中日益普及。施温公司错过了这两次市场转换的机会,它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太慢,管理当局专注于削减成本而不是创新。结果,
施温公司的市场份额开始迅速地被更富于远见的自行车制造商夺走,这些制造商销售的品牌有特莱克、坎农戴尔、巨人和钻石。
或许,施温公司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把握住自行车是一种全球产品,公司迟迟未能开发海外
市场和利用国外的生产条件。一直拖到70年代末,施温公司才开始加入国外竞争,把大量的自行车转移到日本进行生产。但到那时,不断扩张的台湾地区的自行车工业已经在价格上击败了
日本生产厂家。作为对付这种竞争的一种策略,施温公司开始少量进口中国台湾省制造的巨人牌自行车,然后贴上施温商标在美国市场上出售。
1981年,当施温公司设在芝加哥的主要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时,公司采取了也许是最愚蠢
的行动。管理当局不是与工人谈判解决问题,而是关闭了工厂,将工程师和设备迁往中国台湾
省的巨人公司自行车工厂。作为与巨人公司合伙关系的一部分,施温公司将所有的一切,包括
技术、工程、生产能力都交给了巨人公司,这正是巨人公司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自行车制造商所求之不得的。作为交换条件,施温公司进口并且在美国市场上以施温商标经销巨人公司制造
的自行车。正如一家美国竞争者所言:“施温将特许权盛在银盘上奉送给巨人公司。” 到1984年,巨人公司每年交付给施温公司70万辆自行车,以施温商标销售,占施温公司
年销售额的70%。几年后,巨人公司利用从施温公司那里获得的知识,在美国市场上建立了他们
自己的商标。
到1992年,巨人公司和中国大陆的自行车厂商,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巨人
公司销售的每10辆自行车中,有7辆是以自己的商标出售的。而施温公司怎么样了?当它的市场份额在1992年10月跌落到5%时,公司开始申请破产。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更有效的长期计划会怎样挽救施温公司?
2. 解释施温公司的计划在1965年、1975年和1985年应当是什么样的?
长期计划往往是战略性计划,它规定组织较长时期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总的方法。对一个工商企业来说,长期计划包括经营目标、战略、方针、远期的产品发展计划、革新等。通过
科学的计划体系使组织各部门的工作能统一协调地、井井有条地展开,使主管人员能超脱于日
常事物,集中精力关注于对未来的不肯定性和变化的把握,随机应变地制定相应的对策,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协调。有助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减少迟滞和等待时间,减少误工损失,
促使各项工作能够均衡稳定的发展。
更有效的长期计划应是建立在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上,对于施温公司的核
心竞争力应是与技术、工程设计、以市场品牌为基础的营销网络等方面。
1965年,是市场中具有寡头垄断地位的厂商,应制定计划保持这种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
1975年时,应及时修改计划,适应市场变化,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的领导地位。
1985年,应力图收购巨人公司,而非扶持。 第6章
新宇化工公司是一个地方中型企业,在实行目标管理之前,公司领导总感到职工的积极性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上下级之间关系也比较紧张,管理很不顺畅。所以公司效益从1993年
以来连续下滑。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的管理局面,从管理中要效益,公司领导班子达成共
识,从“九五”计划第一年(1996年)开始在公司实行目标管理。 一、确定目标
新宇化工公司根据企业“九五”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公司的总目标。总目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并尽量用定量指标表达,目标又分期望和必达两种。分别如下(以1996年为准):
1、对社会贡献目标。新宇化工公司作为一个地方化工企业,不仅要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物
质要求,而且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化工产品的不断增长需求。具体指标为:总产值7914万元必达,期望8644万元;净产值1336万元必达,期望1468万元;上交税收517万元必达,期望648万
元。
2、对市场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深入,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宇公司在
本省是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所以在力图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强化市场营销策略,不断
扩大销售量,并开拓外省(市)市场,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对销售指标:期望年增8%~10%,必须达到年增6%~7%;对市场占有率指标:期望达到38%,必须达到34%。
3、公司发展目标。新宇公司根据“九五”计划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目标为:销售收入6287万元必达,期望达到7100万元,且年增6%~8%;资产总额650万元,且年增10%~12%;必须
开发5个新系列化工产品,期望开发6个新产品系列;职工人数年增长3%,且实行全员培训,
职工培训合格率必达85%,期望98%。
4、公司利益和效益目标。确定的具体表达指标如下:利润总额480万元,期望实现540万
元;销售利润率7.6%,期望达到8.5%;劳动生产率年增85%,期望年增105%;成本降低率递减5%;合格品率达到92%,期望达到95%;物质消耗率年下降7%;一级品占全部合格品比重达50%,
期望达到60%。 二、目标分解
新宇化工公司对于总目标的每一个表达指标,都按纵横两个系统从上至下层层分解。从横
向系统看,即公司每一个职能部门都细分到各自的目标,并且一直到科室人员。从纵向系统看,从公司总部到下属车间、段、班组直至每个岗位工人都要落实细分的目标。由此形成层层关联
的目标连锁体系。
现以公司实现利润总额480万元为例,对其目标进行分解。为确保1995年实现利润总额480
万元,经过分析、取决于成本的降低,而成本降低又分解为原材料成本、工时成本、废品损失
和管理费用四个第三层次的目标,然后继续分解下去,共细分成96项具体目标,涉及到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管理部门节约高效的具体要求。最后按归口分
级原则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三、执行目标
新宇化工公司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让各目标执行者“自主管理”,使其能在“自我控制”
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潜能。为职工实现自己的细分目标创造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不再强调上级对下属严密监督和下级任何事情都必须请示上级才行动的陈旧管理模式。
在此阶段,新宇化工公司领导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对于大多数公司所属部门和岗位,都进行充分的委权和放权,提高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
的水平。对于极少数下属部门和岗位,上级领导对下属部门和成员仍应实施一定的监督权,以
确保这些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目标得以实现。
2、公司建立和健全了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创造了执行目标所需的信息交流条件,使得上
下级和平级之间的不同单位、部门、人员都能在执行各自目标得到信息的支持。
3、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对下属及成员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不问。他们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为下属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对下级部门和下属人员做好必要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三是遇到例外事项时,上级要主动到下属中去协商研究解决,而不是简单下指令。
在上述新宇公司成本降低的96项具体目标落实到公司有关部门和个人后,他们就按各自目
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执行目标所需的权限、工作环境、信息交流渠道、工作任务、计划进度、例外事项处理原则等。在每天的工作中,每个执行目标者都要自己问自己,我
今天要做到些什么才能对自己目标的完成做出贡献?然后对每天的工作和时间进行最佳组合的安排,尽可能取得最大工作效率。
四、评定成果
新宇化工公司在进行目标管理时,很重视成果评定。当预定目标实施期限结束时(一般为一年),就大规模开展评定成果活动。借以总结成绩,鼓励先进,同时发现差距和问题,为更
好地开展下一轮的目标管理打好基础。
新宇化工公司强调评定成果要贯彻三项原则:一是以自我评定为主,上级评定与自我评定
相结合;二是要考虑目标达到程度、目标的复杂程度和执行目标的努力程度,并对这三个主要
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三是按综合评定成果进行奖励,体现公平、公正的激励原则。
例如,三车间聚丙乙烯产品成本目标是6500元/吨,公司考核部门的标价标准是:达到6500
元,得100分;降至6400元/吨以下,得120分;超过6600元/吨,得10分;处在6500元至6600元之间/吨时,得50分。三车间全体职工经过一年奋斗,最终自评成绩是120分,成功使
成本降至6400元/吨以下,在达到目标程度这一因素上取得了最优级,并经过公司考核部门认
可。
成本是一个综合项目,涉及到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三车间的成本目标定为6500元/吨,
确属于比较复杂、困难、繁重的目标。公司考核部门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把6500元/吨订为难度比较大的目标,记为100分;6400元/吨以下为难度极大的目标,记为120分;6600元/吨以
上为较为容易目标,记为10分。在评定时,影响成本的环境和条件没有大的改变。所以,三车间和公司考核部门一致确认,6500元/吨的成本目标应记为100分。
在评定执行目标的努力程度时,公司考核部门也制订了很努力、比较努力、一般努力三个
等级,分值分别是120分、100分和80分。三车间自评结论是在全车间同心协力,努力奋斗一年,应该记120分。
当然,在确定目标的复杂程度和执行的努力程度时,公司考核部门都有一些更多的细分指标和因素来保证。比如,执行努力程度要看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合理化建议多少等等。
对于不同层级的部门和岗位,三个因素在评定成果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一般越是上级职位
和部门,第一要素所占比重越大。本例三车间属基层部门,可按5:3:2比例,对其成果分值最终予以确定。
三车间综合评价分=120×50%+100×30%+120×20%=114(分) (目标达到程度)(目标复杂程度)(执行中努力程度)
由于三车间进行的目标管理成绩很大,新宇化工公司对其进行了表彰和奖励。三车间每个
职工也通过评定成果,做了一次认真全面系统的总结。每个职工也有自己细分目标的评定结果,成绩并非一刀切完全相同。所以后进职工认真总结教训和学习先进职工的经验,以便把下一轮
目标管理搞好。
新宇化工公司执行目标管理的第一年就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总目标都超额实现,总产值
达到8953万元,净产值达1534万元,上交税收680万元。总目标中对社会贡献的目标全部超
过期望目标。在市场目标方面:1996年比1995销售量增长9%,市场占有率达到35%,都超过了
飞轮到挡泥板,什么都有。它几乎为所有在美国设有工厂的大汽车制造商都提供配件。比如,
它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最大的配件供应商。
马格纳的高层管理当局长期以来力求保持一种松散的结构,并给予各单位管理者充分的自
主权。在80年代中期,该公司拥有l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近10亿加元。员工们被组织到120个独立的企业中,每个企业都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但只设有一个工厂。马格纳公司的宗旨
是,使各单位保持小规模(不超过200人)以鼓励创新精神和将责任完完全全地落实到工厂经
理身上。当某个工厂揽到了超过其能力所能处理的业务,马格纳公司不是扩大该工厂的规模,而是重新配置这样的一套生产设施,开办一个新企业。
这种结构在整个80年代运作得相当好。10年内,总销售额增长了13倍。工厂经理们以接近完全自治的方式,大胆地扩展他们的业务。其动机呢?他们不仅享受自己工厂的盈利,而且
还包括从他们业务中分离出去的新建企业的盈利。这样,不用公司出面干涉,一厂经理们就会
主动设立新厂,向外举债,并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签订供货合同。
但泡影在1990年破灭了。那时,汽车的销售量大幅度下降,受扩张动机驱使的马格纳管理
者给公司带来10亿美元的新债务。1990年,马格纳公司的销售额为16亿美元,而亏损达到了1.91亿美元,公司眼看就要倒闭了。1991年1月份,马格纳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到了每股2美元。
然而,马格纳公司并没有破产,其高层管理当局采取了断然措施,挽救了公司的命运。公
司出售并关闭了近一半的工厂,将收回的现金用于清偿债务。留下的工厂都是最新、小型、高效、灵活的。公司管理当局还成功地使其生产的配件在福特的“金牛座”牌(Taurus)和丰田的
“皇冠”牌这些流行轿车上获得更多的使用。到1992年,马格纳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到20亿美元,盈利达到0.81亿美元。公司的股价已经回升到26美元以上。其高层管理当局声称,公司
现在比80年代的业务更为集中,更重视控制,并禁止新的举债行为。
试回答以下问题
1.利用有关结构的概念,描绘马格纳国际公司在1980年和1992年的组织结构。
2.马格纳公司并不是唯一的一家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变更的公司。还有许多公司,甚至包括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也正在放弃官僚行政机构而设立结构松散的、独立的企业
单位。这是为什么? 简析:
1980年,为事业部制。事业部制是西方经济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后,在
企业规模大型化、企业经营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分权式的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是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产品或地区分别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在
经营管理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总公司只保留预算、人事任免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等权力,并运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1992年,是类似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直接在事业部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七十
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大公司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企业规模已发展到超大型化,总公司领导的事业部过多,管理幅度过大,因而在总公司与各个事业部之间增加
了一层管理机构——超事业部,以便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增设超事业部的目的在于协调各事业部之间的活动,使管理体制在分权的基础上又适当集中;同时进一
步减轻最高领导层的日常行政事务工作,从而加强企业最高层的领导。
设立结构松散的、独立的企业单位,是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同时使总公司能集中精力于公司长远发展。
第10章
动力工业公司是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汽车替换零件制造商,由于执行积极合并的政策,发
展很快。董事长约翰?拉弗蒂认为公司的成长是健康的,公司之所以能以罕见的速度迅速扩大,
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经营是在高度分权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它是一个合并了一些公司的
康采恩企业,拉弗蒂鼓励所属公司的经理们要仍像在参加动力工业公司以前那样继续经营。现
在,正在谈判同中央电子公司的合并问题。这个公司生产广泛系列的电子元件,其中许多用于国防和宇宙工业。中央电子公司对动力工业公司发生兴趣,是由于动力工业公司能提供该公司
在发展一种高功能变压器的最终阶段和建立生产新产品的工厂方面所急需的资金。可是中央电子公司的创办人和总经理罗莎?瓦斯克丝认识到同另一个公司合并的潜在危险:她将失去对她自
己企业的控制,并沦为一个大公司的雇工地位。
但拉弗蒂不断向瓦斯克丝保证,动力工业公司是在高度分权基础上经营管理的,并描述他们的分权的概念如下:
“我们希望你,作为一个子公司的总经理,像过去一样照常进行管理。你的企业是成功的,这就没有理由说,作为动力工业公司的一部分,就不能成功地继续经营、销售、生产,以及产
品开发等主要职能,只要你认为合适,一切由你经管。总之,我们是按银行家的方式,由我们
供给资金,即供给你需要的用于改进和扩充的资本。虽然每个子公司的利润将上交总公司,但仍像你具有自己的公司一样,因为你每年将得到两种收入:一份有保证的薪金和你公司一定比
率的净利。”
在作了这样的保证以后,瓦斯克丝决定同动力工业公司合并。在6个月里,一切都很顺利,
瓦斯克丝几乎没看到公司总部有什么人来。到第7个月月初,总公司的会计员来访问瓦斯克丝,
详细地向她说明公司需要有利润计划,并要求她编制好中央电子公司的利润计划、下年度详尽的收入和营业费用的预测。虽然会计员很和气,但却讲得十分清楚,如果中央电子公司的活动
明显地偏离了预测的情况,总公司将派一组成本分析专家和工业工程师来查明偏离的原因并将提出必要的变革提议。
和会计员的这场经历刚过去,动力工业公司的劳资关系副董事长又访问了瓦斯克丝,并通
知她,几个总公司的劳资关系参谋成员将参加同代表中央电子公司雇工的工会即将进行的谈判。
瓦斯克丝抗议说,她对自己公司的劳资契约已谈判多年了。然而,人们对她解释说,这样做是
为了全公司范围雇工的福利计划(如年金和保险),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工会在工资领域中利用一个子公司来反对另一个子公司,所以集中控制谈判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次访问时,公司的一
些劳资关系参谋成员还向瓦斯克丝略述了公司有关工资计划的规定,并做出安排以实施公司职员和主管人员的薪金计划。
下一个月,瓦斯克丝访问了拉弗蒂并询问为了取得建设生产高功能变压器新厂房的资金她
应采取什么步骤。
拉弗蒂答复说:“我将从总公司财务部门派人访问你,并向你指出如何填写基建资金申请
表。这不过是个例行手续,但是请记住,你仅仅是15个子公司中的一个,大家都同时需要钱,况且今年能否取得这笔钱,不仅取决于你的需要,还将取决于其他14个公司的需要。”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动力工业公司在经营上是否尽可能地实行了分权?
2. 作为瓦斯克丝(中央电子公司的总经理),你认为母公司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集权还
是基本上是分权?为什么?
在组织管理中,集权和分权是相对的,绝对的集权或绝对的分权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最高
主管把他所拥有的职权全部委派给下属,那么他作为管理者的身份就不复存在,组织也不复存
在。因此,某种程度的集权对组织来讲是必要的。如果最高主管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这就意味着他没有下属,因而也就不存在组织。因此,某种程度的分权同样是组织所需要的。在
组织中,集权和分权只是个程度问题。 衡量分权程度的标志主要有四个:
1、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做出决策的数目或频度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
2、决策的范围。组织中较低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的职能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
3、决策的重要性。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越重要,涉及的费用越多,则分权程度越高。
4、决策的审核。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上级要求审核的程度越低,这个组织的分权程度越高;如果根本不要求审核,分权的程度最高;如果做出决策前还必须请示上级,则分权
的程度就更低。
动力工业公司在经营上是集权的。但它对下属公司的要求是必要的,是从公司的全局出发
的。
基本上还是集权,在资金、人事政策上没有独立的权利。 第11章
苏珊是美国西部一连锁店企业——冯氏超级市场的南方地区分部经理。苏珊手下有5位片区主管人员向她汇报工作,而每个片区主管人员分别监管8—12家商店的营业。
有一个春季的早上,苏珊正在查看送来的早晨工作报告,内部通信联络系统传来了她秘书
的声音:“苏珊女士,你看过今天晨报的商务版了吗?”苏珊应答:“没有,什么事啊?”“报上说查克已经接受了安途公司亚利桑那地区经理的职位”。苏珊马上站起来去看与她有关的这
篇文章。
苏珊的关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查克是她属下的一位片区主管,他已为冯氏公司在目前的
职务上干了4年。冯氏是从阿尔法?贝塔商业中心将他聘过来的,他那时是个商店经理。苏珊从
报纸上得知查克离职的消息,觉得内心受到了伤害,但她知道自己需要尽快恢复过来。对她更重要的是,查克是位很有成效的监管人员,他管辖的片区一直超过其他4个片区的绩效。苏珊
到哪儿去找这样一位能干的顶替者?
几天过去了。苏珊同查克谈了一次话,诚恳地祝愿他在新工作岗位上顺利。她也同他谈到
了顶替者的问题。最后,苏珊决定将她属下的一个小片区的主管人员调换到查克分管的片区,
同时她也立即着手寻找合适的人选填补该小片区主管的空缺。
正在阅读:
《管理学》案例分析05-0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领导小组04-23
水电合同最终版09-15
我们班的“三剑客”作文600字07-12
最美的事作文02-05
第5节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练习)04-28
门店销售技巧04-15
研究生证明06-16
名句大全07-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案例分析
- 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