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实验法案例

更新时间:2023-10-24 16: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教育实验法

(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

1.概念。教育实验法(education experimental method)就是为了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假设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经过一定时间,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有关实验因素科学结论的方法。 (二)教育实验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

字词条件下聋生唇读汉字语音识别的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聋生唇读语音识别中词长效应和音素可见性的影响 2 方法

(1)被试:实验选取武汉某聋校聋生28名 , 其中二年级学生10名 , 五年级学生18名( 一班10名 , 二班8名) ;男生11人 , 女生1 7人 ; 28 名被试都为3岁前致聋。其中他们的听力损失程度为 99 分贝( 听力损失最高的为 11 0 分贝,最低的为78分贝) , 平均年龄为11 .25 岁( 最小年龄为8岁 , 最大年龄为 15 岁) 。

(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单字测试组与词语首字测试组 ,每组包括声母测试单元 、 单韵母测试单元 、 复韵母测试单元 , 每个测试单元包括 6 个目标识别音素 , 每个目标识别音素提供 5 个识别口形 ( 单字测试组提供单字 口形 , 词语首字测试组提供词语口形) 。 在目标音素中 , 目标声 母中分 别含有/b / 、/z/、/ t / 、/c h/ 、/q/、/k / ,目标复韵母中分别含有/a i/、/uo/、/ie/、/a n/、/on g/、/a o/。测试时间每组控制在 3 0 分钟 , 共 60 分钟 。 (3)实验设计:采用 2×3 被试内实验设计,两个因素是 : ( 1) 字词条件 : 单字与词语首字 ; ( 2) 音素水平: 声母、单韵母、复韵母 。 3.实验步骤

测试人员由3名普通话水平都达到国家普通话甲级标准的教师组成 , 每班由1名教师施测。正式测试之前, 首先对3名教师进行了半小时施测培训 , 要求默 读并提供规范的单字口形 。测试时,由教师以测试单元为单位随机默读测试单字并提供规范的口形,要求聋生进行唇读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的识别,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然后以测试单元为单位随机默读测试词语并提供规范的口形,要求聋生进行唇读首字的声母、单韵母、复韵母识别,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为保证被试能理解测试意图,正式实验前通过指导语等提供操作示范,如进

行声母识别测试的指导语为,“请你注意看老师所读汉字的口形 , 然后回答这个口形是否包含某个声母的发音 , 如果含有这个声母的发音,就在答题纸的相应栏目上画 √, 如果没有这个声母的发音,就在答题纸的相应栏目上画×。 例如,老师现在给出的第一个汉字“普”的口形,如果你看到其中含有声母“p” 的发音,就在第一栏下面的第一个空格中画 √; 老师给出的第二个汉字“ 不”的口形,如果你看到其中不含有声母“p ”口形,就在第一栏下面的第二个空格中画 ×。依此类推。测试结束后,回收答题纸,将各测试组识别结果以测试单元为单位分别计算唇读声母、单韵母、复韵母识别的正确率(计算公式:正确识别数/ 识别总数 ( 30 )=正确 识别率) , 输入计算机,运用SP SS 10 . 0 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 案列二 社会故事提升自闭症幼儿生活技能的个案研究

1、实验目的:通过社会故事教学,尝试改善自闭症幼儿存在的进餐问题,以此探索社会故事教学对于提升自闭症幼儿生活技能的现实效用。 2、方法:

(1)研究对象 小乐,5岁1个月,就读于浙江省某自闭症康复中心强化班,持有自闭症诊断书,未接受过药物治疗,已接受专业 教学超过一年,具有基本的与人交流及生活自理能力,表现出前阅读水平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由研究者与多年从事特殊教育评估与教学的个训教师共同评估,得出其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测验( WPPSI-III)评分59,智商分数71。《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 PPVT-R) 智商分数97,百分位分数48,测试当中个案反应灵敏,注意力及努力程度一般。《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的 分数为34。结合日常观察结果来看,小乐能够较好配合教师的指令完成相应的任务,偶有社会性功能的自发语言,认识的字词不多,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阅读,但能自发组织语言进行简单表达。很少有情绪问题,产生时能够在教师安抚下得以缓解。

与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再结合观察结果发现,小乐在进餐活动中,经常把手伸进同伴碗里从而影响他人进餐,自己还经常把饭放到勺子上再舀。教师和家长反映其习惯把自己不爱吃的菜用手抓放到桌子上,导致桌子非常不整洁。因此,亟需教会小乐怎样吃饭,提升其生活技能。 (2)研究架构

(3)实验设计

采用单一被试跨行为多基线设计,原则是发掘三个类似但彼此独立的进餐行为; 在实施干预之前,至少安排连续6 次的基线观察; 当第一个目标行为达到连续4个单位才进行第二个目标行为的干预。具体程序包括:(1)基线期(A),研究者通过录像拍摄小乐进餐过程,并按操作定义对目标行为做次数记录,通过对家长、教师的访谈和调查,获取相关资料,制定社会故事教学策略;(2)处理期(B),本阶段研究者每天进餐前对个案进行20至30分钟的一对一的教学,连续教学16天,教学内容见表1,处理阶段1期间,从第7、11、14天开始教授与三个行为目标相应的社会故事,并复习之前的内容,之后分别把阶段2的教学内容按从易到难进行分层,分别在第15、17、19天进行教学。

(4)研究工具

《自闭症评估量表》《儿童韦氏学龄前和学龄初期智力量表》《毕保德图画词汇测验(甲式)》《社会适应行为检核表》自编《儿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效度问卷》 (5)目标行为的定义和数据的收集

采用事件取样法,首先确定所观察的进餐行为,并对其进行分类,确定目标行为,其具体操作定义见表2。

(6)教学材料及情境

教学材料包括社会故事书、视觉支架图、角色游戏的道具、自制社会故事教学视频。 3 实验结果:

研究对象小乐目标行为的变化如图2。以“观察次数”为横坐标,以“观察期内目标行为发生次数”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以观察到的次数作为资料点,绘制折线图,并依据实验设计分为“基线期”、“处理阶段1”、“处理阶段2”阶段。

案例二

上海市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上海市青浦县从1977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持续十余年的数学教改研究,主要有四个阶段:三年教学调查(1977年10月——1980年3月)、一年筛选经验(1980年4月——1981年8月)、 三年实验研究(1981年9月——1984年9月)、 三年推广应用(1984年9月——1987年8月)。 在“教学调查” 阶段,在调查学生学习情况、班级特点、数学教师教学情况的同时,研究人员调查了许多有志于数学教学事业的教师的教学经验,从中积累了160余项经验。在这些调查中,他们主要采用的办法是:

(1)通过听汇报、查教学计划、看历年教学总结、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取得调查素材;

(2)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内容组织、概念教学、能力培养、师生配合、方法特点和教学效果等七个因素综合考察一堂课;

(3)测验并研究学生成绩分布情况,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比较,以了解他们学习分化的情况以及知识、能力的不同特征;

(4)专门的测量,如体质测定、思维测定、理解力测定等。通过比较分析,取得资料。 (5)其他特殊方法。例如,该县有个农村初中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得法,学生间的讨论气氛很浓,教师又常抓住几个“小先生”带动全班。为了摸清这个情况,他们借用社会关系调查方法,绘制学生学习讨论关系图,由此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班级集体作用的问题。 在“筛选经验”阶段,研究人员在一所中学挑选两个试点班和两个对照班开展研究。当时,研究实验尚无现存方法可循,于是,他们从工作实践出发,探索了一种经验筛选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研究顺序一般是:

(1)分析和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科教学以及与它有关的其他学科(如心理学、逻辑学和哲学认识论等)的研究成果,然后运用这些经验和成果,结合本县本校的现状和要求提出计划;

(2)按预定计划,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经验和成果;

(3)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深入课堂,对执教情况进行系统的考察和评价; (4)根据考察评价的结果,对原有的经验或成果进行淘汰、发展以及优化处理; (5)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多次往复,直至筛选出有效的教学措施。

这样,经过一年约50次循环,他们选得4条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2)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 (3)指导学生亲自尝试;

(4)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

在“实验研究”阶段,研究人员又将筛选出的四条经验概括为“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并探索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程度班级中的可行性。他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是:

(1)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对偶比较组。

在初中入学时,将440名学生分成10个班,其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各为5个班。在分班时,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以及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水平经过预测,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预测成绩的平均分和分布状况几乎一致;同时,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师的平均教学水平也比较接近。此外,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全国通用教材,教学进度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学参考书中的建议。

(2)在实验班采取实验处理措施,在对照班维持一般教学方法。

虽然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全国通用教材,教学进度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学参考书中的建议;但是,实验班运用“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班用一般方法教学。实验班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标,其方法是将教材组织成一定的尝试层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尝试进行学习;同时又非常注意回授学习的结果,以强化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大致可包括“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等步骤。

(3)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相同的检测

实验中,每个教学单元以及学期结束都进行统一的考试,每学年进行一次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测验。

实验班和对照班(各五个班)小学基础成绩的合格率、优秀率很接近;但在实验中,实验班的历次学期考试合格率、优秀率全部都高于相应的对照班。此外,在难度、区分度高于学期考试的单元考试中,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班而表现出的提高从第1次就非常显著。就50对学生的对偶分析而言,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在19次单元统一考试中除1次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外,其余各次的差异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注: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的意思是说:在常态状况中,出现这种差异的概率低于5%,既然出现,就说明“差异显著”;也可以说,出现的差异有95%以上来自于实验措施。“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则是说:在常态分布中,出现这种差异的概率低于1%,既然出现了,就说明“差异非常显著”;也可以说,出现的差异有99%以上来自实验措施。) 在三个学年的三次阅读能力测验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差异、50对学生的成绩差异都非常显著。

在三个学年的三次思维能力测验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比较情况是:第一次和第三次,差异非常显著;第二次,差异显著。就50对学生的成绩而言,第一次和第三次差异非常显著;第二次差异不显著,不过实验班的50名学生的均分仍比他们的50名对手的均分高1.33分。

这项实验研究表明:采用“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的教学方法,确实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三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法的实验研究

(选自沃建中、申继亮、林崇德文,《心理科学》1996年第19卷) 研究问题:

(1)从发展教师自我概念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2)探讨角色改变、摄像自我评价、现场指导三种方法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教师课堂能力的不同维度及其发展速度研究

(4)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关系。 实验处理: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 (1)角色改变。教师参与科研,方法是:(a)专家提供6次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座并组织讨论。(b)每学期承担2次观摩教学课。(c)参与学生测验的数据处理。(d)每一实验老师设计并进行一项教育实验,写出研究报告。 (2)摄像自我评价(上课录像进行自我评价)。 (3)现场指导。研究者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类型的课堂行为模式供实验老师选择,帮助确定目标,教给一定策略,激发动机,增强自信心。

取样: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中数学女教师18人。平均年龄为39.9岁,平均教龄为19年,学历都是大学本科。

所教班的学生数:实验组教师10人,学生442人(其中男220人,女222人),控制组教师8人,学生428人(其中男200人,女228人)。 因变量的操作定义(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测定):

(1)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量表。包括三个测验:主体自我、镜像自我、理想自我。每个分测验四个维度:身体自我、社会自握、能力自我和人格自我。 (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测验。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 另外,以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测验(20题)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问卷(20题)作为参照。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 实验阶段 一 二 三 四 五 OX12 六 OX123O O 实验组 OX12 OX123 OX12 OX123 控制组 O X1角色改变,X2摄像自我评价,X3现场指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c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