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第一课》后感(完稿)

更新时间:2023-06-01 16: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寻找教育前行的“源头活水”

——读《教师第一课》有感

2014.3

引言:手按键盘,心里却是澎湃不已,只因一句话:“正如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圣徒或先知一样,卢梭在生前历尽磨难,忍受了难言的屈辱,死后却得到了他本人在世时并未刻意追求的巨大荣耀。”这是朱永新先生在《教师第一课》第二章“阅读教育大师”中介绍卢梭及其教育思想时的一句话,我不禁在书页旁边由心发出疑问:为什么人类不能善待这些为人类发展矢志不移地干实事的先知们,非得在墓碑前忏悔或凭吊呢?细心阅读相关的不多的章节,作者朱永新先生在这里为我打开了一扇走近卢梭的门,我徘徊在门外,向往着其无穷而感人至深的教育真理。我愿意称之为“真理”,只因为他用对教育的真心打动了我的心,文字穿越千年,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执锄铲,面带和善微笑的卢梭和身边的学生轻声交谈的情景。那里没有振臂高呼,没有怒发冲冠,只有蓝蓝的天和温和的交谈。

内容提要:

了解1300多年前教育大师卢梭的教育思想,书写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内心的自责、忧虑和思考。人类文化和思想的传承的重任不只是刻在书页的文字,更在于口对口的传授和心与心的交流,正如现今社会中琳琅满目、鱼目混杂的书籍市场,谁来规范孩子的阅读,谁来告诉并成功地引导他们怎么阅读?急切地去在其中寻找给予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在教育大道上奋勇向前的原动力。让我不会迷茫,不会偏离,且内心充盈着快乐。

关键词:

《爱弥儿》的核心观点 阶段性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文: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诉我们: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的境地。朱永新将这句话是《爱弥儿》的核心观点。我想这我尝试着把这句话解读为“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完善的人”。“完善的人”在我脑海中盘旋,感觉它是一个好大的词,“完善的人”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太无影无形了?是不是太理想化了?还是“教育完善的人”正如很多目标一样只是一个让人能止渴和向往的“梅”?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后面的文字中仔细寻找答案。

人性是本善的,包括卢梭在内几乎所有世人都赞成这个观点。一个初获新生的婴孩尚且是完美无瑕的,究竟是什么使一个如此完美的个体背离了这种本真,非得花上十几二十几年甚至终身的教育和学习来再试图把他引向本真呢?卢梭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败坏了社会的善良风俗,人类的物质文明使人类背离了原本的天性。”我原本想反驳这个观点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苦苦追求物质进步呢,干脆只清谈思想和哲学,这样社会不就纯净了吗?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人一声呼,世人唯马首是瞻,有人下岗了,有人下海了,外国企业、先进技术和各种思想等等好的和不好向一齐国人涌来,无数人发迹了,经济建设指标上去了,同时,道德底线下降了,无数人沉沦了犯罪了,环境越来越来糟了。这怎么不是“人类表面上是在进步,实际上是在腐败和堕落”呢?

那么,我们能不能不要追求物质进步呢?显然回答是:不能。因为没有物质的保驾护航,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无源之水,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卢梭也

深知这点,他没有大声疾呼“不要发展物质文明了”, 因为那是徒劳之举。于是,静下心来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找到了“爱弥儿”这个孩子,一个要通过教育来重新塑造的新人。

按卢梭的“自然的秩序”分阶段叙述爱弥儿成长的过程阐述作者的理论,根据主人公“爱弥儿”成长的足迹,把卢梭的教育思想分为五部分:(一)0~1岁的婴儿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体格。(二)从学步到12岁,这个阶段被卢梭称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年龄,往往有人为地使之早熟的危险。所以,作者主张因为儿童天性好动,教师的职责主要不是教授儿童知识,而是与儿童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在活动中指导和引导儿童学习。(三)12岁以后的少年时期,卢梭称“童年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好奇心培养。

(四)约15岁的少年向青年过渡期的教育。作者认为这个阶段是“爱弥儿”作为“社会人的诞生”,即真正的人的教育从此开始。对于这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带来的欲望的增长,不可能也不必采取扼制的办法,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关怀穷苦,以及在他们心里播撒正义的种子等,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还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五)成年人的爱弥儿,必须接受社会和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履行娶妻生子的职责。

卢梭用小说方式塑造了“爱弥儿”这个“新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各个阶段和每个阶段适合接受的教育。教育,根据这个“新人”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

所以,人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来塑造这个社会“人”。反观我现在从事的教育,不也是培养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吗?在卢梭那里我找到了那个促使我前行的“目标”,那么接下来我该怎么在自己的每个教学细节中来达成呢?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描述的那样,12岁以后的少年时期,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这是我迫切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距离卢梭思想大师的逝世,时间过去了300多年了,我的每日教学是不是还有卢梭所担忧的“灌输”式教学行为呢?扪心自问一下,怎么没有呢?可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微的,孩子和作为老师的自己都是疲惫的。理想的教学课堂如何实现?孩子要轻松愉快有兴趣,我又何尝不渴望呢?掩卷深思,我希望从大师身上汲取力量,支持我去大胆尝试,在现实中寻找理想的愉快的语文课堂。

以一节语文课为例,尝试着阐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导入。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该怎么办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当然,导入课文的方式有多种,还可以是以旧知导入新内容,便于知识的衔接;可以是巧设悬念,吸引注意力;可以是播放歌曲,营造意境;可以是时事新闻,赋

予文章时代感等等。导入方式多种,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决定。

(二)问题意识。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求知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什么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呢?我以为:(1)以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不能太深太难;(2)问法表述明白准确,让学生有思考方向;(3)有思考价值,不能是简单的“是”与“不是”就能回答的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4)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问题在整篇课文或整节课的学习中有贯穿作用,能引领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5)给学生完成后的足够的成就感。仍以《狼》这篇课文为例,这个问题:屠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 对于学习这篇文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深入阅读文章,是能够完成这个问题的。

(三)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

(四)布置有效适量的作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用心保护,不能让他们在抬不起头的作业堆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我以为由课内而延伸至课后的拓展阅读是非常好的作业方式,比如《狼》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去更多地了解“狼”这种动物的习性或再读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或影视。我觉得这是有效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的方式。

以己度人,掂量肩上的责任

是的,作为一个个人,我所能做的可能确实非常有限,甚至微乎其微,但是庆幸的是我意识到要用力地去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保驾护航,正如烛光虽微弱但毕竟在闪烁啊。

如今,我也是孩子的母亲,很多时候要思考我的孩子将要面临的小学教育,我对将来孩子的老师的教育理念又何尝没有期许呢。这样换位思考,作为近百名孩子的语文老师,我同时也在承担着这些家长的殷切期待,更加地明白“教育是用心来完成的事情。”

真心感谢朱永新先生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的这本《教师第一课》,我相信它只是为我更多地了解教育思想和理论打开了一扇门,我将会更多地阅读无数的教学名家的思想,跟随他们的脚步,更多地践行和努力发展自己教学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c9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