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

更新时间:2024-06-08 08: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

1、两阶段理论:

不溶性有机物 水解胞外酶 可溶性有机物 胞内酶产酸菌 酸性发酵阶段 细菌细 胞 脂肪酸、醇类、 H2、CO2 其它产物 内源呼 吸产物 细菌细胞 胞内酶产甲烷菌 CO2、CH4 碱性发酵阶段 图1厌氧反应的两阶段理论图示 20世纪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两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主要功能是水解和酸化,主要产物是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主要参与反应的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这些微生物的特点是:1)生长速率快,2)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温度、pH等)强。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是指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4

和CO2;主要参与反应的微生物被统称为产甲烷菌(Methane producing bacteria);产甲烷细菌的主要特点是:1)生长速率慢,世代时间长;2)对环境条件(温度、pH、抑制物等)非常敏感,要求苛刻。 2、三阶段理论

对厌氧微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将厌氧消化过程简单地划分为上述两个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厌氧反应过程的本质;

厌氧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是一类十分特别的古细菌(Archea),除了在分类学和其特殊的学报结构外,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产甲烷细菌只能利用一些简单有机物作为基质,其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一碳物质如甲酸、甲醇、甲基胺类以及H2/CO2等,两碳物质中只有乙酸,而不能利用其它含两碳或以上的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

1

上世纪70年代,Bryant发现原来认为是一种被称为“奥氏产甲烷菌”的细菌,实际上是由两种细菌共同组成的,一种细菌首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酸和H2(一种产氢产乙酸细菌),另一种细菌则利用H2和CO2产生CH4(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产甲烷细菌——嗜氢产甲烷细菌);因而,Bryant提出了厌氧消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

有机I 发酵性细脂肪酸、醇类 II 乙酸 产氢产乙酸H2+CO2 同型产乙酸菌 IV III 产甲烷菌 CH4 说明:1)I、II、III为三阶段理论,I、II、III、 IV为四类群理论; 2)所产生的细胞物质未表示在图中 图2厌氧反应的三阶段理论和四类群理论 水解、发酵阶段:

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 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产生CH4;

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2和CO2。 3、四阶段理论(四菌群学说):

几乎与Bryant提出“三阶段理论”的同时,又有人提出了厌氧消化过程的“四菌群学说”:

实际上,是在上述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类细菌——同型产乙酸菌,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将产氢产乙酸细菌产生的H2/CO2合成为乙酸。但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一部分由H2/CO2合成而来的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厌氧体系中总乙酸量的5%左右。

总体来说,“三阶段理论”、“四阶段理论”是目前公认的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4、多阶段理论

但是,当利用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处理含有复杂有机物的时候,在厌氧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会远比上述“三阶段理论”、“四阶段理论”中所描述的反应过程复杂,可以参见“厌氧复杂体系示意图”。

IWA-ADM1号模型:将厌氧消化过程分为五类19个子过程:

? 初步分解:

1) 复杂颗粒化合物被初步分解为颗粒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 水解:

2) 碳水化合物被水解为单糖; 3) 蛋白质被水解为氨基酸;

4) 脂类被水解为长链脂肪酸和单糖;

2

? 产酸产氢作用:

5) 单糖被降解为戊酸、丁酸、丙酸、乙酸和氢; 6) 氨基酸被降解为戊酸、丁酸、丙酸、乙酸和氢; 7) 长链脂肪酸(LCFA)被转化为乙酸和氢; 8) 戊酸被降解为丙酸、乙酸和氢; 9) 丁酸被降解为乙酸和氢; 10) 丙酸被降解为乙酸和氢;

? 产甲烷作用

11) 乙酸被乙酸营养型的产甲烷菌消耗;

12) 氢被氢营养型产甲烷菌消耗;

? 细菌的衰亡 13) 单糖降解微生物的衰亡; 14) 氨基酸降解微生物的衰亡;

15) 长链脂肪酸降解微生物的衰亡; 16) 戊酸和丁酸降解微生物的衰亡; 17) 丙酸盐降解微生物的衰亡; 18) 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的衰亡; 19) 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的衰亡。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c5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