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一对黄河石林的形成和旅游开发调查与研究定稿2

更新时间:2023-04-05 08: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黄河石林的形成和旅游开发调查与研究

前言

近几年,每当到“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在收看电视、或者是阅读报纸时,总是看到一番热热闹闹的全民出游景象。各地、各电视台争相报到景区游人如织,人满为患的热闹场面。旅游、交通、民航等部门每天发布接待人数、发送旅客数量等一组组数字。每到节假日,家人或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问候,也变成了假期准备到哪里去玩? 给人一种感觉,仿佛不游玩就不算过节一样。

最近,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题材不限,自拟选题。在选择参赛题目时,有感于节假日旅游的场景,何不对我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情况作一调查研究呢?

白银市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境内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挖掘的会宁牛门洞、景泰张家台等多处历史遗存,证明早

1

在新石器时代白银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会宁县是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的圣地、五佛寺、法泉寺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黄河石林堪称中华奇观,这些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黄河石林作为白银市的自然奇观,近年来已闻名于世,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作为白银人,我们在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对黄河石林的形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对黄河石林的形成和旅游开发调查与研究

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旅游业作为集休闲、娱乐、观光等多种精神文化生活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迅速崛起,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盛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做大做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白银市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境内分布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挖掘的会宁牛门洞、景泰张家台等多处历史遗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白银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会宁县是中国工农红军会师的圣地、五佛寺、法泉寺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黄河石林堪称中华奇观,这

2

些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黄河石林作为白银市的自然奇观,近年来已闻名于世,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作为白银人,我们在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对黄河石林的形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黄河石林的形成

我们看着黄河石林千奇百态的自然奇观,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经过学习查阅地理学知识,才知道黄河石林之所以能够跻身于国家地质公园,是经过几百万年的造山运动、风蚀、水蚀等自然力量精雕细琢而成的。

(一)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格架

黄河石林所在区域在大地构造上属祁连褶皱系北祁连褶皱带。区域构造是由一系列断层和褶皱组成,主要呈NWW向,次为NEE向,由北向南依次为米家山—松山凸起,由古生界和火山岩系组成;脑泉凹陷,主要由新生界组成;南部三台井—宋家梁凸起,由下古生界组成。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特点以区域性不

3

均匀升降运动为主,并具有继承性,主要表现为山区长期上升,山前与河谷地带震荡性上升,盆地沉降以及褶曲、断裂、地震等,形成夷平面、新构造盆地和黄河阶地,造成该区山脉、沟谷相间排列的现代地貌格局。

(二)黄河石林地质发展简史

新生代以前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基本确定了本区的构造格局。第三纪时,中部大面积沉降,脑泉凹陷基本定型,形成大面积的湖泊,沉积了湖相为主的甘肃群。由于气候干旱炎热,整个第三系沉积物均为红层。喜马拉雅山运动使盆地及两侧山地抬升,脆性断裂构造发育,区内第三系地层生成平缓褶皱,并遭受剥蚀、夷平。第四纪,早更新世后期山前断裂活动使山地上升,盆地下降,河流从松山、米家山带来大量砂砾,在盆地中沉积形成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砾岩。此时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植被发育。中更新世本区经历了一次强烈构造运动,西北部松山、米家山山前由于断裂作用沉降剧烈,使五泉山组砾岩发生倾斜并产生褶皱,岩层倾角达5-25o;并与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呈断层接触。新构造运动使景泰-海原断裂带复活并形成地震带,由于区域应力的挤压与拉张作用,致使五泉山组砾岩中继承性发育了115 o、140 o、190 o、70 o、50 o等方向近乎垂直的构造节理(柱状节理)、“X”型断裂组及次级的小型断裂。这时地质作用以剥蚀夷平为主,五泉山组砾岩表面形成了夷平面。同期,黄河切穿上游基岩山地穿过红山峡流经老龙湾,并沿断裂带流经

4

5 松山与米家山之间的峡谷,黄河曲流正是受控于区域构造和断裂的控制。晚更新世早期本区再次遭受强烈构造运动,地壳大面积抬升,升幅达80-120m 。黄河沿节理及断裂形成深切峡谷,在断裂控制下龙湾断陷盆地形成。此时仍以剥蚀夷平作用为主。晚更新世中期,河流侧蚀加上重力作用使得黄河河谷不断变宽,并在凸岸形成沉积(III 级阶地沉积)。五泉山组砾岩受季节性雨洪冲刷,沿五组节理形成切沟及冲沟,将其切割为沟谷相间的形态,并出现孤立石峰,峰丛、峰林形状初步显现。晚更新世后期,本区又一次构造运动发生,使得地壳大面积抬升,升幅约60-80m ,同时断裂再度活动。黄河再次下切,区域侵蚀基准面进一步下降,

峡谷进一步加深,形成III 级阶地;

五泉山组砾岩中形成的沟谷继续

发育,孤立的石峰、石柱等微地

貌逐渐增多,沟谷中形成多级迭

水陡坎。水流携带泥沙在峰丛、

峰林表面形成泥幔。本期气候也

更干燥,山麓堆积大面积风成黄

土。流水地貌在此时得到改造。

沟谷崖壁上的砾石和沙透镜体风

化剥落,风蚀形成密集的凹槽。

坝滩地区表层细粒物质被带走,形成乌黑光亮的戈壁。全新世,本区地壳继续抬升,风势减弱,地质作用以剥蚀夷平和沉积作用

共存为特征,气候干燥。黄河形成I、II级阶地和河心滩。

(三)地貌

本区地势总体为西南、东北部高而中间低。北部米家山、松山及南部的虎南山、宋家梁山均属祁连山系余脉,中部为脑泉凹陷。黄河自东南曲折流入,在龙湾转而向北。根据区内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构造侵蚀中低山,分布于松山、米家山和宋家梁山一带,由奥陶、志留、泥盆系变质岩构成,为断块隆升的褶皱山。沟谷切割强烈,谷底狭窄,多为“V”字形谷,两岸山坡多在20o以上。侵蚀构造丘陵,分布于脑泉及黄河以东一带,主要由甘肃群构成。西部、南部呈舒缓波状分布,顶部浑圆,沟谷多“U”型。东部基岩裸露,山顶呈犬齿状、平秃状。侵蚀堆积河谷平原,主要分布于黄河两岸,由黄河阶地组成,均为内迭阶地。新构造盆地,指老龙湾盆地,为第四纪小型断陷盆地,主要受NWW向、NEE向和NNE向三组断裂控制,平面近似三角形。峰丛、峰林,即黄河石林,沟谷切割较深,多呈“V”型或箱型,并形成格状或梳状水系。沟谷内石峰、石柱等地貌发育且集中连片分布,崖壁上一般发育泥幔

及形似风蚀穴、风蚀壁龛的凹槽。

二、黄河石林地质景观资源类型及评价

6

(一)、地质景观资源

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有:

7

8 1、砂砾岩峰丛、峰林——一种新的地貌类型。黄河石林地貌的母岩和形成动力。砂砾岩峰丛、峰林俗称黄河石林,成景岩石是第四系下更新统五泉山组,洪积相巨厚砂砾岩,砾石分选性差,磨圆度亦很差,砾石成份复杂,粒径一般为3-5cm,最大可达70cm,岩石胶结度好整体性强。成景地质动力条件除暂时性流水外,重力崩塌也是重要因素。

2.黄河石林地貌形态特征。黄河石林地貌类型有石柱、石峰、石墙、穹门、峰丛、峰林、残丘等。它们广泛分布于黄河石林各个区域,石柱、石峰以高大雄伟为特征,一般高度80-100m,最高可达200m 以上,且连片分布,面积约50km 2。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貌主要有以下分布规律:一是石柱、石峰、石崖等

9 多发育于主沟沟谷两侧,通常下游发育较好,上游沟谷则越变越窄(除饮马沟外),多呈现一线天景观,长度达数百米。二是地貌的发育严格受五组节理的控制。

3.黄河石林的形成过程。黄河石林的形成可以归纳为以下过程:早更新世(距今210-200万年):龙湾一带气候温暖,高强度降水形成的洪水、泥石流从米家山、松山带来的大量松散物质沉积于构造凹陷中胶结形成五泉山组砂砾岩。中更新世中期(距今160-140万年):新构造运动使五泉山组砾岩发生倾斜和舒缓褶皱,并在岩层中首次发育次级小型断裂和节理,形成构造软弱带。同期,黄河上下游水系贯通,黄河流经龙湾。晚更新世(距今73-1.2万年):本区随青藏高原进一步抬升,气候日

趋干旱,暂时性水流沿五泉山组砂砾岩断裂和柱状节理侵蚀,形成冲蚀凹槽。流水垂直侵蚀作用加剧,伴随崩塌作用,沟谷变深变宽,形成切沟,峰丛地貌形态出现。切沟形成后汇水面积越来越大,流水侧蚀使得沟谷两侧石峰垮塌,随后被流水搬运,沟谷不断加宽加深,形成宽谷,其两侧发育大量石峰、石柱,沟谷越宽的地方,石峰石柱越发育,形成典型峰丛、峰林地貌景观。晚更新世中后期地壳进一步抬升,气候更加干旱。沟谷崖壁上形成了

造。可以说,黄河石

林的形成是内外营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新

构造运动控制了石林

展布的格局,流水冲

蚀、崩塌塑造了黄河

石林地貌景观。洞穴:

典型的洞穴有两处,一处为盘龙沟内的盘龙洞,另一处为观音崖观音洞,系漩涡状水流冲蚀与重力崩塌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综上所述,园区峰丛、峰林地貌形成过程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并发育多种流水侵蚀地貌及风积地貌类型,内容极为丰富,具备了系统性和完整性特点。

4、黄河曲流及坝滩。黄河在龙湾村发育有“S”型曲流,十

分壮观。河水在此宁静舒缓,波澜不惊。东岸坝滩发育三级阶地,

10

11 第三级阶地上沙土被风吹走后,形成“小戈壁”景观,河滩上卵石遍布,盛产“黄河石”,颇有采集价值。龙湾下游形成有河心洲,现已开辟为农田。黄河曲流在石林西麓沿石林蜿蜒北去。并沿断裂带流经松山和米家山之间的峡谷。同时,由于多次构造运动造成地壳抬升,黄河不断下切,形成两岸的多级阶地,其中I -III 级阶地最为明显。

(二)、其它自然景观资源——绿洲景观

龙湾村形成的典型绿洲,农田密布,果树成林,春夏秋

三季林木葱郁,绚烂多姿,空气清新,是西北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龙湾绿洲”以龙湾村命名,位于黄河曲流左岸I 级阶地上,背山面河、林木葱郁、渠水潺潺、鸟语花香,确是一个令人陶醉的

12 世外桃源。夏季比较凉爽,空气清新,与现代污染严重、噪音喧嚣的大城市相比,可谓一片净土,适宜安排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龙湾村北靠一陡崖,名曰天桥崖,天桥崖上有一条险峻的“天桥古道”,这是龙湾村早年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古道上有一险要之处,为一约3m 宽的裂隙,上覆木桥,古时可随拆随安,称之为“天桥古道”上的“御匪门”。现在此路仍可行,但十分陡峭,宜开展探险游活动。

(三)、 人文景观资源

1、 当地民风民俗。龙湾绿洲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密集,其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居、日常器物都具有浓郁的甘肃民间特色。羊皮筏子、剪纸等民间器具和工艺与当地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13 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乡情浓郁的民间年画。龙湾村最大的特色不仅在于其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居、日常器物都具有浓郁的甘肃民间特色,是体验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场所,而更为突出文化特色在于村落尚未被商业气氛污染的、友善、礼貌、淳朴、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风民俗。

2、休闲资源。滨河步道、生态果园、自然村落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黄河边上的生态绿洲,可供游客休闲放松和体验西北浓郁的乡土风情。

3、影视文化旅游资源。不同于国内其它以人造景观为主的影视城,黄河石林景区凭借粗犷雄伟的峰丛、峰林、蜿蜒奔流的黄河曲流、恬静宜人的龙湾绿洲等景观,已经成为目前在国内外小有名气的影视外景地。龙湾村的居民大多担任过群众演员或特

14 技演员。“天下粮仓”等影视作品在地质公园拍摄、成龙等影视明星入住地质公园,一方面为地质公园带来了各种商机,另一方面为地质公园提供了绝好的宣传题材,为扩大知名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影视基地打下了基础。

4、宗教旅游资源。离盘龙沟沟口50 m 左右,有一天然洞穴,名曰“盘龙洞”,口小洞大,深16m ,宽13m ,高3—4m ,最高处达8m

。洞内外温差较大,当地人在洞内建有兴龙寺。

(四)、 黄河石林地质景观资源评价

1.黄河石林地貌是一种新的地貌类型有重大的科学价值。黄河石林是新构造运动过程中洪积砂砾岩、经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形成的地貌。是形成于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时代较新的、珍稀

15 的,不可再生的地质地貌景观。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清晰的记录了这一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变迁。景泰黄河石林属地质遗迹类型地貌景观。这种地貌丰富了地貌学的内容。其独特的成因和发育条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备有很强的稀有性,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这种特殊性是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吸引点,也是最大的品牌所在,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在国内与黄河石林相类似的景观主要有西藏扎达土林、云南元谋土林等,但与之相比,黄河石林仍有很强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从成景母岩上来讲,黄河石林是洪积沙砾岩,有别于其它的湖相堆积;其次,它的形成受构造控制,在季节性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共同作用下形态更为独特;再次,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目前尚未发现其它类似的地貌景观。从科研上来讲,黄河石林对黄河上游新构造运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的形成及演化、干旱区地貌的发展演化及地貌类型的研究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地貌的

典型性、完整性和系统性都使其成为一个绝佳的科学研究地点。

2.黄河石林地貌造型奇特多样美学观赏价值高。从旅游角度来看,黄河石林造型优美罕见,是难得的自然奇迹。与云南元谋土林、西藏扎达土林等相比,其单体规模更为宏伟,高差更为巨大,同时因受流水侵蚀,造型更为独特优美,微地貌景观形态也更丰富。“黄河石林”资源组合丰富而奇特,这种由突兀的峰丛、峰林、蜿蜒的黄河、秀美的绿洲、乌黑的戈壁、洁白的沙丘等组合的景观在全国独树一帜。地质公园集观赏、娱乐、休闲度假、疗养、漂流、探险等活动于一体,既可安排观赏性旅游活动,又可安排参与性旅游活动。此外,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内沟谷如饮马沟,可安装照明灯或在明月夜开展夜游,当别有情趣。

综上所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品位高雅、景点多样、规模宏大、组合优越,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堪称“中华自然奇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丰富的旅游功能。石林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备唯一性,具有垄断地位。黄河曲流(含相关景观)、龙湾绿洲(含民风民俗)在甘肃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可称得上是一流景观或典型的民俗休闲体验旅游地。

3.资源组合良好,规模宏大,区位条件优越。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50平方千米,规模巨大,集峰丛、峰林、沟谷、绿洲、戈壁、沙丘及民风民俗等为一体,资源组合十分优越。同时,地质公园距周边主要客源城市的距离都不远,交通条件良好,

16

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4.垂直景观发育极具特色,观赏角度多元化。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观赏点多的优势,游客不仅能深入其中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峭壁的险峻,也能远观石林的雄壮,还能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地质公园的全貌。他们眼中的石林会随着观赏距离、观赏角度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5.周边资源众多,易于形成高品质的旅游线路。黄河石林周围分布有沙坡头、腾格里沙漠、景电工程、五佛寺、寿鹿山、龟城等诸多景点,离丝绸之路也不远,易于串接成若干高质量的旅游线路。

(五)、总体评价

1、地质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

地质景观的评价和一般的旅游资源评价类似,包括价值评价和条件评价两个方面。

表1 黄河石林资源价值评价

表2 黄河石林资源条件评价

2、资源等级划分

17

18 总体来说,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一级旅游资源:沙砾岩峰丛、峰林景观。

二级旅游资源:黄河曲流及其相关地貌景观。

三级旅游资源:龙湾绿洲及当地民风民俗、千米长洞。

四级旅游资源:盘龙洞、清凉寺、文昌阁等。

结论: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峰丛、峰林地貌为主体,同时兼有黄河曲流(含河心洲)、沙丘绿洲、坝滩戈壁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当地民风民俗、道教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的一个综合性景区。它多样性的组合及高品质的资源内涵即使在整个甘肃和周边区域都具有垄断性,是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又一处极具开发价值的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旅游区位条件综合分析

1、 交通区位分析。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中部,

兰州以北的白银市景泰县境内,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腾格

里沙漠接壤,距县城60千米。地质公园地理位置优越,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白银市、武威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的距离分别为170千米、70千米、261千米和352千米。公路交通方面,以201省道、景(泰)—白(银)公路,景(泰)—武(威)公路为骨架,配之以县乡公路,构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地质公园可进入性良好,从区域中心城市兰州和银川到主景区的车程仅2.5小时和3小时左右。从省道322(白银—景泰)到龙湾村有四条公路可通,其中大水—龙湾村公路为四级公路,路况较好,可通行各种车辆;其余三条路况较差。铁路交通方面,连接内蒙古与甘肃的包兰铁路从景泰县穿城而过,干武铁路(干塘—武威)从县境西北穿过,它们将附近几个主要城市有机联系起来,客流运送十分方便。航空方面,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距兰州中川机场仅123km2,海外及国内其它省市来的游客可在中川机场乘车至景泰县城,再换车前往主景区。黄河水运方面,景泰县有8个渡口,均分布于黄河沿线。龙湾渡口有两只铁船,一次可运小于10t的货物,可渡大小车辆;有羊皮筏、胶轮内胎等各种筏子20余副。目前,白银四龙口至龙湾段水运项目已由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不久可开通。

对黄河石林旅游交通情况调查表

2、旅游区位分析。一是丝绸之路线路上的精品景点。景泰

19

县在西汉时期即为丝绸之路重镇,丝绸之路北线自境内通过。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处于古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上,经景泰至武威可与丝绸之路北线相连。丝绸之路是中国旅游的品牌之一,旅游资源品味高,文化底蕴深厚,与目前许多旅游线路相比,在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都具有较明显的品牌优势。由于这一线路上已经汇集了目前甘肃省内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因此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可利用其已形成的品牌效应,积极与其整合,开展合作项目,打造精品游线,吸引长线游客,使今后游览丝绸之路的游线增加这一景点。二是处于以兰州为中心的旅游辐射圈的重要节点位置。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距省会兰州不远,处于以兰州为中心的旅游辐射圈的重要节点位置,与省内及周边省市自治区其它景点,如敦煌、嘉峪关、拉卜楞寺、麦积山、西夏王陵、塔尔寺、青海湖等的衔接都较为方便,可以组成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游览线路。三是中心城市远郊的环城旅游带。城市居民较丰裕

20

的收入和闲暇时间,以及消费习惯都决定了其较高的出游率。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距兰州市和银川市车程分别为2.5和3个小时,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周围其它自然与人文景观如寿鹿山、昌岭山、五佛寺、明长城、永泰龟城等共同构成中心城市远郊的环城旅游带。

3 、文化区位分析。黄河石林所在的景泰县历史久远,从张家台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证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丝绸之路北线在汉代时就曾从京城长安出发经固原至索桥渡口,过河进入景泰境内,然后经响水、芦阳、寺滩等地入古浪界沿河西走廊西行,处于这一线路要道上的景泰县至今仍保留有老虎城、芦阳城、三眼井堡、红水堡、永泰龟城等古城遗址。此外,明代修筑的长城在景泰境内也纵贯90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ah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