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德国徕卡顶级M镜头完全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9 18: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编德国徕卡顶级M镜头完全版

分享

返回分享首页? 分享

新编德国徕卡顶级M镜头完全版(生动再现德国徕卡M的魅力)

来源: 姚新宾的日志

我看了几个介绍德国徕卡顶级镜头的专题,都写得很好,因为他们多是碰过机器的,所以和我这种碰过比较少顶级镜头的比起来,自然要好一点。所以他们的专题可以说是一种使用体会,而我的专题一方面是数据和说法的汇总,另外一方面也是和大家讨论商量的平台。

但是这几个徕卡专题都没有图片和具体数据,稍微有点单调,所以我在这里总结一下他们的话,加入一些其他的话,加入大量图片,结构和MTF对比,来介绍一下德国徕卡的顶级镜头的魅力。

德国徕卡的M镜头堪称世界上最好的镜头系列,只有德国卡尔蔡司在整装镜头上拥有和徕卡竞争的能力,但是蔡司常年并不形成一个系统,而徕卡M镜头群,堪称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上市的,历史最为悠久,质量最高的镜头群。其地位远远超过同样质量超群的徕卡单反R镜头群。

德国徕卡M镜头群在数字化时代到来以后,极大丰富了,因此这次介绍的除了50 1.2比较古老以外,其他的镜头都比较“新”。当然,很多人是没有缘分去接触这些顶级镜头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年纪,能够在器材城看看也就不错了,如果在我们这个年纪就能够拥有这些顶级镜头,那不是你的本事,你也应该为此感到悲哀。当然,很多这种暴发户的小孩,或者资本家的败家子,不可能有这种觉悟,不知道如果真的要靠“劳动”去购买“传说”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所以我不是测评,也不是炫耀,我只是调侃,和各位商量。我们看这些镜头也和商量商量宝马,奔驰一样,纯娱乐,不和有钱人,不和50 1.2 35双非这种人计较。如果哪天我的朋友们里谁能用自己双手努力去购买“传说”,我绝对连写3篇赞美。小邢和老王手上虽然有几个好头,但是还算不上顶级,顶级的徕卡镜头,真是让你难以想象他为什么要造出来,又为什么能够造出来。

德国徕卡的镜头,每一枚都是精品,虽然北京兄弟会的人抱怨现在徕卡镜头做工不准,还很普遍,但是我想可能是因为新镜头的原因,徕卡在这几年数码化大潮的驱使下,开发了很多很多新镜头,而且很多都是比较便宜的(相对比较便宜)。

徕卡的镜头里比较高级的镜头,那就是世界上的顶级镜头了。而且价格也比较贵。 现在还在发售的徕卡M镜头的列表如下,这是徕卡官方网站1月25号截图

除了这上面这些,还有24 2.8,21 2.8,90 2.8,50 2.8都是已经停产了,但是仍然非常常见的镜头,还有一枚不太常见的停产镜头则是大民鼎鼎的三段变焦镜头28-35-50。

其实徕卡每一枚都是顶级镜头,都要比尼康佳能同规格的镜头贵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定焦镜头,今天就挑选其中顶级中的顶级来分析。

我们先开始分析的是传说中的NOCTILUX家族!

徕卡和蔡司不同,蔡司镜头的名字是结构,而徕卡则是光圈,其中SUMMILUX代表光圈1.4,SUMMICRON代表光圈2.0,SUMMARIT代表光圈2.5,ELMARIT代表光圈2.8,ELMAR代表光圈4,SUPER-ELMAR代表光圈3.4,而站在所有系列顶点的,是只有50MM一个规格的标头,NOCTILUX,传说中的镜头,俗称“夜神”。

夜神一共有3代,第一代是50 1.2AA(几个A代表几片非球面),第二代是50 1.0 第三代则是50 0.95AA 我们先来说说第三枚,也就是新的50 0.95AA,这枚镜头替代了已经生产了几十年的50 1.0,拥有2枚非球面,3片超高折射镜片的超级镜头,也是当今民用界最贵的标头。

(50 0.95结构图)

NOCTILUX 50 0.95

结合了徕卡几十年所有技术的结晶,拥有2片非球面,

在它之前,能够拥有这样待遇的定焦镜头,只有第一代NOCTILUX,一枚限定版本的35(28-35-50变焦也拥有2片非球面,在50 0.95之前,而后来的双非镜头则在其之后)。所以以后提到这枚镜头,它也应该被叫做双非。这枚镜头打破了原来NOCTILUX1.0的对称结构,可以说徕卡对镜头的设计已经到了想对称的地方对称,想分组的地方分组,这样的随心所欲的境界了。完全不考虑镜头的制造成本。

这是

0.95的MTF线。

我们接下来来看看佳能50 1.2L的MTF线,来感受一下徕卡的魅力。

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佳能的MTF和徕卡

不同,佳能全部结合在一起,黑色线是光圈最大的线,上面是空间周波10本,而下面则是30本,但是徕卡则是一个光圈4根线,分别是5本,10本,20本,40本,所以日本和德国镜头的MTF实测标准不同,能够比较的线只有第二条。但是我们看到两枚镜头在光圈全开的时候,都出现了明显的边缘下降的情况,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佳能要比徕卡的光圈还要小半档,在少量空间周波上和徕卡差不多,而在大量空间周波上,30本线竟然比40本线在差了半档光圈的情况下还要差。而徕卡5.6的光圈素质要比佳能在8还要高,非常了得。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佳能的这枚50 1.2镜头其实素质已经很不错了,只是和徕卡相比,稍微逊色了一点。

超大光圈往往代表狗屁一样的解像力,但是恰恰是最为注重解像品质的德国徕卡,却始终在推出超大光圈镜头,来制造梦幻景深。其实如果在同样距离下,75 2在光圈2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等效于50 0.95的虚化,

所以徕卡75 1.4能够得到更大的虚化,可是却得不到更多的进光量。虽然在这个ISO已经能够彪到很高的情况下,一档光圈的进光量多少有点杯水车薪,但是50 0.95带来的梦幻和锐度的结合,是其他镜头很难体验到的。

接下来介绍的则是传说中的夜神,也是徕卡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枚镜头

NOCTILUX 50 1.0

由于徕卡50 1.2的制造非常困难,所以徕卡放弃了50 1.2的制造,而采用了不用非球面的对称结构,制造了50 1.0这枚镜头。1976年上市以后,一直到2007年停产,前后一共生产了30多年,4个版本,结构都相同,但是第一版口径为58,后面3版为60,1998年前都在加拿大生产,最后一版在德国生产。最后100枚有一个特别的限量包装。徕卡50 1.0的停产和50 0.95的接班也被认为是徕卡彻底摆脱胶片时代,全面迎接数字影像时代的标志。

(50 1.0结构)

徕卡50 1.0并不是当时世界上光圈最大的民用镜头,因为佳能在L39口(特殊L39)上出过一个0.95的镜头,所以徕卡的镜头并不是光圈最大的。但是徕卡的镜头并不是简单的扩大光圈,因为要考虑到镜头本身的品质,这是佳能不考虑得,所以佳能50 0.95虽然也是传说,但是质量很差,而相比之下,1970年代设计的50 1.0直到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顶尖的镜头。

这是在徕卡镜头传奇里找到50 1.0的MTF,如果对照徕卡50 0.95,我们发现30年后,徕卡的技术果然提升了,平均提高了10个基础点,如果按照MTF里3个基础点为一个档次,那么新的镜头已经提升了2到3个档次了。但是这枚镜头的解像力仍然是不错的,虽然古老的设计让这枚镜头在5.6的时候仍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50 1.0能够做到这样,已经非常难得了。

徕卡50 1.0是30年来,所有超大光圈镜头里,解像力最好的,虚化效果最好的镜头,在1970,80年代,那个时候的胶片的感光度并没有这么高,所以可以弥补1到2档快门的1.0超大光圈非常好用,能够帮助人捕捉美好的世界,这个历史背景和ISO技术突飞猛进的现在所发售的50 0.95是迥然不同的。虽然50 0.95比50 1.0更加出色,但是就历史使命和民用光学历史的角度,50 1.0在它销售的30年里发挥的作用,可能要远远超过未来30年里50 0.95能够发挥的作用。而这枚镜头对于欧洲的徕卡爱好者来说,价格也比前一代的50 1.2便宜了不少,很多人一辈子只用50 1.0也是有的。但是对于我们国内的人来说,随着其停产,其价值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越贵了。但是仍然要比50 0.95便宜不少的。

接下来的这枚镜头是一枚传说中的镜头,本来我在以前已经介绍过,但是这次还是要介绍一下,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民用非球面镜头

NOCTILUX 50 1.2

德国徕卡在1960年代就开始探求如果在保证高画质的情况下制造出光圈大于1.4的镜头,而能够完成这样的焦距只有在50MM上。但是日本的多款超大光圈镜头的品质,都让人难以满意。50MM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焦段,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注意到这个问题,很多时候50MM反而容易比35MM变形。因为对角线是完全投射,所以50MM非常接近人眼的视角,但是胶卷是平的,而人眼的感光器是凹的,所以50MM会同时产生桶形变形和枕形变形,导致边缘一团大便,画面很不均匀。但是另外一个方面,50MM是最容易做成高速镜头的焦段,35MM容易散景,而长焦则体积太大。

所以只能在两者进行一个平衡,也就是在保证50MM能够提供更大的光圈的前提下,提高50MM镜头的画质,提高解像度,降低画面畸变。通过球面光学镜虽然也能够完成,但是当时徕卡为了追求完美,依然决定开发当时只存在于理论上的,被认为是“违背大自然规律”的“禁忌”,那就是“非球面镜片”。

通过加入非球面镜片,把本来的弧形相场强行扭曲成接近平面的相场,一方面减小变形,另外一个方面提高了光的集中度,提高了解像力。而徕卡也不知道这个在1900年提出来的和《海底两万里》一样的科幻小说式的想法是不是真的能够实现,人类是不是真的可以摆脱自然亿万年的光学传播规律,用人造的新规律,来得到想要的光信号。

带着这样的疑问,手工打磨非球面的工作开始了。

(50 1.2结构图)

徕卡50 1.2只有6片镜片,但是其中有2片非球面镜片,2片高折射镜片(一个高折射镜片组),当时在报废了无数枚以后,一共生产了5年,制造了大约1000枚成品。当时的售价高达1000美元,如果按照布雷顿森林条约刚刚崩溃的价格来计算,就是保守估计也大约有25盎司黄金,也就是730多克黄金的价格如果放到现在,也要将近30万人民币,所以现在市面上50 1.2只卖18万,是赚到了。

这是50 1.2的MTF图,从这张图可以看出,香港人说50 1.2是完美的镜头,完全可以用最大光圈拍摄,其实只是一句空话,因为时代的限制,50 1.2在光圈小半档的情况下画面质量和50 1.0相当。但是不难发现,虽然50 1.2的整体解像力不如50 1.0,但是50 1.2的画面平均度比较好,虽然纵向和切向的差距很大,但是总体比较平稳,这比50 1.0从中央部分画面就明显下降要好。

而且50 1.2作为徕卡非球面的开山鼻祖,在5.6的MTF图上展示了非球面镜头的魅力,那就是边缘画质的提升,如果没有非球面镜片,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突然拉升这么多的,虽然蔡司也能够通过PLANAR结构来完成边缘画质的提升,但是蔡司镜头的光圈往往在1.4和2,并没有50 1.0这么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徕卡镜头很多都有这样的边缘画质提升,都是来源于这枚50 1.2。

而徕卡这种特殊的不是边缘跳水,而是拉伸的MTF所造成的并不怎么平均的画面,我认为才是徕卡画面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都和其他品牌迥然不同的秘密。

NOCTILUX的存世数量很少,一般只有最有钱的人才能玩得起,而且很多人也不会玩,都是拿来收藏,所以这枚镜头并没有立下过什么战功,很多年来都是作为民用非球面光学开端而存在,所以他的意义不是拥有它就可以理解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它的人来说,能够明白它的意义就够了,很多有钱人用铜臭侮辱了徕卡镜头,但是我们却在敬仰这人类光学的奇迹。

NOCTILUX家族是徕卡的奇迹,也是人类光学史的奇迹,虽然福伦达也出过50 1.1这样的新时代镜头,但是和徕卡比,还是逊色很多,而蔡司则不提倡在民用135领域制造大光圈镜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AA家族,这不是两片非球面的意思,而是APO-ASPH技术镜头。

ASPH大家都知道是非球面,但是在旁轴的长焦镜头上,还有一种在单反被经常使用的技术,那就是APO技术。在单反上很少听到APO这种说法,但是在徕卡镜头上,拥有APO技术的长焦镜头,是徕卡的王牌

镜头。而这样的镜头目前有3枚,90 2A APO,75 2A APO,134APO,我在这里只介绍90 2A APO,也就是徕卡最自豪的SUMMICRON家族的王牌中的王牌

APO-SUMMICRON 90

2ASPH。

所谓APO技术,是色差消除技术,和非球面一样,也是一种运用于光圈效果比较大的技术,但是和ASPH不一样的是,APO主要运用于长焦镜头。色差消除技术在日本和低色散技术差不多,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低色散技术,比如佳能鼎鼎大名的人工莹石,其实就是用来制造低色散镜片的,而尼康的ED镜片也是低色散,这是狗头里都有的。而旁轴镜头的低色散技术主要是用在长焦镜头上,因为旁轴镜头的投射角度比较大,而且光圈偏小,所以不太有色散的问题。但是徕卡为了克服大光圈长焦镜头在“等效大光圈效果”(虚化)容易出现色散的问题,结合前几代90 2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在1998年首次将两种技术结合了。诞生了当今民用界最贵的一枚标准长焦镜头。

(90 2A APO结构)

这枚镜头的色差值低得惊人,要远远超过其他长焦镜头,而且解像力也非常出色,很难想象,如此昂贵的镜头只有简单的5片镜片。

这枚双A镜头的MTF线非常牛,应该说光圈开到2.0的50MM镜头的MTF线大家都是见识过的,但是作为长焦镜头,光圈2.0能够有如此牛的线条,如此平均的画面,真看成是人像头中的战斗人像了。我们来对比一下前一代,不带非球面的90 2。

对照这张MTF图,你可能很难相信下面这枚90 2其实也是一枚非常优秀的镜头,非球面和APO技术的魅力,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但是大家应该记住,世界上任何镜头都有弱点,并不存在完美的镜头,徕卡90 2 A APO也是一样,它拥有超强的解像力,超低的色散,能够还原画面,丰富色彩。但是在旁轴上,90MM的取景和对焦都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对焦框非常小,所以导致对焦和取景都非常困难,这在135MM上更加明显,加上2.0的大光圈,让这枚镜头的景深更难控制。所以这枚镜头虽然非常优秀,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非常困难,这是这枚镜头,或者说是90/2这个标值的旁轴镜头无法克服的“天命”。而这也折射出了旁轴相机在“拍远”方面的天生劣势。

因为90这枚头很有代表性,所以75我就不介绍了,而且75AA的价格并不是很贵,并不是徕卡第一价格链条上的产品。

接下来这枚镜头和NOCTILUX以及双A镜头比起来,似乎有点冷门,但是毫无疑问,这枚镜头确是德国徕卡最为自豪的长焦镜头之一。

APO-TELYT-M 135 3.4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

135MM焦距镜头,没有之一。

其实135这个焦距是L39时代就拥有的最早一批徕卡可更换镜头的焦段之一。M时代后,徕卡生产两个规格的135MM镜头,一个是非常有名的135 2.8大炮,一个则是TELE-ELMAR 135 4。前者因为体积巨大,常年被徕卡迷摒弃,是颇为便宜的一枚镜头(但是其品质好的你无法想象)而TELE-ELMAR则常年是135这个框线的霸主,是徕卡传统光学的结晶,也是徕卡血统最为纯正的镜头之一。1997年的时候,这两种镜头同时停产,取而代之的则是带有APO技术的镜头135,而且他也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名称,TELYT。叫做这个名字的镜头只有这一枚,后来的3.4镜头都较SUPER-ELMAR。

(135 3.4结构)

这枚镜头的最大光圈是3.4,大家都知道,单反在135这个焦段的镜头普遍光圈是2,佳能135L是一个很畅销的红圈头,只要5000,但是徕卡这枚小了1档半的镜头却要3万块,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只看MTF,你可能觉得它3.4的光圈,天顶线很正常。但是如果你看看四角失光表。

是不是非常恐

怖?一般来说,长焦镜头四周失光应该掉得很快,但是借助APO技术和小光圈,这枚镜头可以做到完美的画质,完美的画面平均度,加上天生135MM自带的小景深,这真是无敌的人像镜头。这枚镜头没有非球面,但是达到的成就,我觉得反而超过了90双A。

但是同样,如我所说,135 3.4的弱点更明显。因为在传统徕卡相机里,135是最小的框,而在M8里更是没有135的框。所以取景上如果没有1.25X或者1.4X的目镜增距镜,非常困难。而且这枚镜头虽然小,但是很长,稍微的风吹草动就会影响拍摄,而徕卡的胶卷机的快门最快只有1000,所以用胶卷机的时候,这枚镜头的安全快门区间非常窄。而M8又不能用,所以只有在M9上用。而且这枚镜头的光圈不够大,也让它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闪光灯都不能用了。本来旁轴镜头框外摄影就非常复杂和麻烦,这次加上了变焦,虽然看上去是方便了,但是其实变焦比小,连1倍都没有,(前面那个也没1倍),还要配备变焦取景器,反而是让拍摄困难了很多。

谢谢各位的支持,这个比399篇纪念日志还要多的专题终于完成了,耗费了我两天将近6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各位能够从中娱乐一下或者有所收获,那我真是非常高兴,谢谢大家。面对这样的专题还要喷的人,我只能说你无药可救了。

这次的音乐是70年代美国的灵魂音乐组合Stylistics的CAN NOT GIVE YOU ANYTHING BUT MY LOVE,歌词非常好,歌也非常好,人人上能有,我也很高兴推荐给大家。

既然是徕卡的顶级镜头,怎么可以,又怎么可能少了徕卡最为牛BI的SUMMILUX家族呢?SUMMILUX家族是伴随M系统诞生的人类光学史上最伟大的光学族群。虽然这个族群的成员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是共同拥有1.4的最大光圈。但是它们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都是一个奇迹,都是一个传说。本来SUMMILUX家族主要是35和50,后来短暂加入75,近年来,SUMMILUX家族加入了24和21。而这里先要介绍的则是

SUMMILUX 21 1.4A

21 1.4,不错,你没有看错,这是目前世界上,光圈最大的超广角镜头,目前还没有别的厂家能够完成24 1.4以上的1.4光圈镜头。和50 0.95差不多同时推出的这枚镜头,也拥有两块非球面,所以在未来也注定会成为传奇的“双非”。

(21 1.4结构)

这款镜头光看标值就很贵,而且这个设计也非常有意思,前后都是固定的,各有一片单面非球面镜片,浮动组则是在镜头中,也就是说这枚镜头的后组理论上是不会动的,而且我们也看到这枚镜头的后组非常深。

而光看着MTF,虽然觉得有点惨不忍睹,但是在5.6一个21MM的镜头能够变成这样,虽然解像度不好,但是画面非常平均,这也是非常难得了,而在1.4的时候,解像度很低,但是画面则仍然比较平均,我们看到这枚广角镜在21MM这么大角度,1.4这么大光圈下,纵向和切向竟然这么接近,简直就让人觉得这是假的,但是事实上,从来没有人敢怀疑徕卡在MTF上造假。

因为我不再介绍24 1.4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拿佳能那个很有名的24L红圈的MTF来比一比。

我们仍然只能比空间周波10的线,但是佳能的

起点是80,而徕卡是90,高了3档,佳能的边缘则是30和50,差值是20,徕卡的边缘则是40和70,差值是30。徕卡的差值大因为它的角度更大。但是我仍然要说,佳能的24 1.4L2代绝对是一枚好头,只是在徕卡面前一比,略有点逊色了。

而且单反头的设计难度比旁轴大,所以佳能总体比徕卡低2到3档解像度,也是可以理解,毕竟佳能的价钱只有徕卡的1/5。

这枚镜头自然也有其弱点,那就是超大的光圈难以驾驭。我很久以前专门讨论过有没有必要开发超大光圈广角镜头的必要,如果仅仅从进光量来说,21 1.4的同位置进光量肯定远远超过50 0.95,因为21的角度更大。进光的增多,讲让广角的整体画质下降。广角往往被用来记录风景,和比较多东西,所以对解像力和变形非常看重,而大光圈往往会牺牲解像力。我想这对矛盾可能就是21 1.4最大的弱点。21 1.4作为一枚双非镜头,毫无疑问是目前德国徕卡最顶尖的镜头之一,但是它具体应该怎么使用,用来拍什么,的确是个问题,如果要广角,更多人可能会选择21 3.4,便宜了3倍。或者用经典的35 1.4。 当然,这枚镜头因为同时重视角度,解向和大光圈,所变形有点大,要比18 3.8还要大。

接下来这枚镜头是真正的王者,是真正的传说。它是最新的SUMMILUX35MM镜头,替代了1991年的那一代带有非球面的SUMMILUX,他就是

NEW-SUMMILUX 35 1.4A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

好的35MM镜头。也是绝对不能不介绍的镜头。

我因为是从35 1.4入道的,所以对这个标值的镜头充满了感情。而35 1.4几乎是徕卡M的招牌(另外一个则是50 1.4),是几十年来,徕卡M系统品质的标志,所以新的35 1.4出现了。

这枚镜头所能带来的震撼,我也没办法完整形容出来,总之我觉得这枚镜头比老王手上的上一代,和我收集的福伦达(你也可以理解成SUMMILUX第一代)要好很多,所以我罗列了几个同规格镜头的MTF。 先是徕卡的

然后是佳能

然后是尼康35 1.4G,这也是一个新头

然后是索尼

从这四张图的10本线可以看出,尼康35 1.4非常优秀,和徕卡非常接近,都达到了90开始,而索尼和佳能都只能从80开始。一枚35MM的镜头,竟然能够制造出恐怖的数据,远远超过了单反镜头,真是让人诧异。

那么我们再和德国的蔡司35 1.4比比,这也是一枚很新的头,去年11月刚刚发售。

因为蔡司是10 20 40,所以可以比2条线,我们发现无论是1.4还是4的光圈,蔡斯单反头和35 1.4都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35 2A在表现上要好于35 1.4A,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档光圈的魅力是让人难以抵挡的。采用了全新的设计,35 1.4也是第一枚NEW-SUMMILUX,它变形小,视角合适,是一枚非常优秀的镜头。

35 1.4A这一代如果要说缺点,那就是太贵,35 1.4的新一代完全是作为顶级头出现的,地位大大提升,价格飙升到4万,和21,24SUMMILUX相当。此外,35MM加上1.4的大光圈,容易产生跑焦的问题,虽然有时候跑得误差很小,但是在很多关键时刻,还是一个问题,而且在实际使用时,因为并不会完全开到1.4,所以更多人仍然会选择35 2。

好了各位,接下来我们继续讲述。这枚镜头仍然是SUMMILUX家族中的镜头,而且是唯一一枚停产的SUMMILUX标值镜头,虽然这枚镜头的市场价格并不算太贵,但是是绝对不能不提的一枚镜头。

这枚镜头的标值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标准大光圈人像头,但是这枚镜头,和现在的人像头非常不同。应该说,它本来是SUMMILUX家族的骄傲,但是却也是一个悲剧,因为旁轴相机本身不适合超大光圈长焦镜头。所以最终,它停产了,也是

唯一一个停止的SUMMILUX家族成员。这枚镜头就是曾经的世界上最高的人像头

SUMMILUX 75 1.4

这支镜头1980年开始生产,2000年左右停产,取代它的产品是75 2A APO镜头。也就是说,75焦段从SUMMILUX移动到了SUMMICRON。而75MM本身也是旁轴一个比较冷门的焦段,除了徕卡以外,也只有福伦达出过一款75 2.5和新的75 1.8,其他的75MM镜头都非常少见。

我们发现75 1.4的结构和50 1.0非常相似,而事实上,这枚大光圈镜头的灵感也的确来自于50 1.0,所以75 1.4大部分也都是加拿大生产的。1998年加拿大工厂被卖后才有一部分德产,但是很快这个镜头就停产了。这个镜头有两个版本,一个内置遮光罩,一个外置遮光罩,镜头结构一样,口径都是E60。

因为佳能的85镜头是1.2,而尼康又是新头,所以我们拿蔡司的85 1.4这枚单反头来比比MTF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作为一个老头,但是75 1.4比起蔡司85 1.4,总体数据还是略胜一筹。在解像上,光圈全开要略好于新设计的蔡司85,在5.6两者相当。因为在长焦镜头上,单反的设计难度要略小一点。所以总体看来,这两支头应该算是半斤八两的。

但是75 1.4有一个致命的弱点。75 1.4是徕卡有史以来,光圈最大的长焦镜头,其他的长焦最大也只有2,少了整整1档。而且75MM在取景器中框线已经很小,所以在光圈开放的时候,非常容易跑焦,因为75 1.4在光圈全开的时候景深太小了,因为75 1.8的光圈全开已经相当于同距离50 0.8光圈的景深,1.4毫无疑问就更小了,所以相机本身测距对焦精度跟不上了,虽然看上去合焦了,但是其实景深仍然在合焦范围之外。老王有这枚镜头,他和我抱怨过2次,这个镜头跑焦,虽然他后来换了一枚,问题大大改善了,但是仍然有点跑,这是景深浅的镜头在旁轴上难以控制的原因。所以蔡司85 1.4虽然也是手动镜头,但是你可以直接确认对焦情况。

介绍了几枚SUMMILUX后,最后我要介绍两枚旁轴历史上的经典,两枚变焦旁轴镜头。

我不敢肯定在它之前是不是有旁轴变焦镜头,但是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在民用的方面,这枚镜头的确是世界上第一枚旁轴变焦镜头,拥有2片非球面,是徕卡数字时代以前最后的双非镜头,但是同时,也是徕卡历史上最为短命的一款M镜头之一,1998年生产,2006年全面停产,生产不到10年。但是这枚

TRI-ELMAR-M 28-35-50 4A仍然堪称旁轴历史的奇

迹。

用过旁轴镜头的人都知道,旁轴相机的取景视角是死的,如果使用变焦镜头,那么跳框就是一个问题。而且在单反变焦镜头中比如这个28-50,那么每一个值都可以拍摄,比如29,30,31,都可以,但是旁轴则不可以,因为旁轴的框只有这么几个,所以焦距也只能固定。

于是徕卡采取一个权衡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那就是固定位置变焦。徕卡的变焦镜头一定要在变焦点上才能拍照,这和一般单反头有点区别。而工程师让跳框也变成联动式的。所以我们看到,这枚镜头的变焦是35-50-28,所以这枚镜头和一般单反头很不一样。当然,其实在结构上也没有什么难度,它只要设计成一收一

伸就可以了,我们看到狗头在广角是伸得,在长焦也是伸得,在标准是收的,徕卡也用的类似的机关。这枚镜头这样设计是为了配合徕卡35/24 50/75 28/90这样的框线设计(当然,徕卡有很多种框线,但是35-50-28基本都是这样排列的)

(这枚镜头的机械结构)

(镜头结构)

拥有2片非球面,而且大家不要忘记,这是一枚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光圈值则比较保守,是A,但是也绝对正常。当然,因为框线的限制,徕卡并没有做到75,而徕卡用户常用的焦段也就在28,35和50之间。所以基本能够满足使用。 但是这枚镜头在突出方便(其实也不怎么方便)的同时,仍然无法避免一个问题,那就是画面质量的极度下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ah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