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一)

更新时间:2023-06-07 22: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06-3-

新课标必修一第2--5单元教材分析

这四个单元基本上是以原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和补充编写的,因此大部分内容是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所熟悉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新课程教学可以照搬原有教学思路和模式。还应该看到,新课程教材融入了不少新的理念和思维,比原来的教材有发展和更新,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改革精神实施新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教好新课程教材,是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

一 、 对这四个单元的整体分析

这四个单元实际上包含了原来高中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政治方面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思路,两个历史阶段或者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思路是中国如何摆脱政治上落后与被侵略状况,发展为一个近代或现代的国家,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两个历史阶段是指,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两个时期。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分别是:前一阶段为反侵略反封建,后一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同时,融入世界潮流,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段历史:对内和对外,民主革命阶段,国家要从根本上进步和发展,对内,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对外,民主革命阶段,必须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社会主义阶段,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活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果从历史必修(1)整个一本书的完整内容看,实际上是从政治角度介绍了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中一个基本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国际社会则是从无 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由相当多数的国家加入的国际条约协定等,都是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有序化的表现。)。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民主国家过渡。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从根本上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和趋同性。

二 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的观点和道理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反侵略斗争,直到抗日战争为止,始终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掌握着主动权,首先,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都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自身的发展和扩张而侵 略中国引起的,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无力阻止这些侵略的发生; 第二,侵略中国的列强拥有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外交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互相勾结,使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呈现出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但在这样的斗争中,也增强和发展了我们民族的勇于反抗一切压迫的斗争精神、为国家民族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这些优良传统。

充分认识先进阶级领导和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思想、认识的指导的重要性,这在近代反对侵略斗争中,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中都具有关键作用。科学的思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伟大的力量所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有值得肯定的 地方,但是,从思想认识看,两个运动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落后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史中民主政治建设,由于认识上的失误等原因,我们党也曾经有过错误和失误,例如,对民主集中制,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的充分发挥;毛泽东在民主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看法,如对资产阶级民主基本否定,认为民主只是手段,没有全面认识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还有,毛泽东在上一个世纪50年代逐步接受并且提倡对他的个人崇拜,在党内部形成个人独断专行的局面。正是由于民主制度的极不完善,使得所谓文化大革命能够以少数人的意志左右大多数人。这些都给历史

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教训。

关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材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

亦不同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不过,教材中引用了解放初期张谰先生的一段讲话,其中有可以商榷之处,主

要是他把总统制和内阁制统统认定为是陈腐的旧东西,旧中国实行的这两个制度确实是有名无

实,但这不是这两个制度本身不行,恰恰相反,是当时的统治阶级由于自己的落后性与局限性,不愿意也不敢真正实行。一句话,不是这两个制度本身的问题,张谰先生的讲话,看来是打错

了板子。由此可见,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师应该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历

史及制度有所了解,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因为社会主义

民主制度在许多方面借鉴和吸取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积极内容;第二,可以通过比较中国社

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异同,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认识继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趋势。在当代,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价

值已得到普遍承认,实行民主已成为世界潮流。社会主义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资产阶级民

主的一次历史性超越。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在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

断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吸取、借鉴历史上的、外国的(包括西方民主政治)的

经验。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爱等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西方民主政治经验和制

度有多方面的借鉴。比如,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主要有三个:即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

度。西方民主主要有四个机制: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法治机制。先说制度,中国

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借鉴了西方议会制度;中国的各种类型的选举制度,就有不少方面吸取

了西方民主制度的精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如村镇直接选举政府主要领导的制度,已经普

及,有些地方正在向县级直接选举过渡。再如政党制度,西方普遍实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近

年来,除美国、英国外,西方国家已很少由一党单独执政,都是由一党为主、联合其他政党共

同组织内阁。建立选举联盟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我们有人可能对这一制度了解不多,把他理

想化了。其实,西方国家的政党无论是否得到宪法的承认,对于成立政党和政党活动,在法律

上或在事实上都存在种种限制。联邦德国《基本法》(1949年)第21条规定:“根据政党的宗

旨或者党员的行为表明。某些政党企图侵犯自由民主的宪法秩序,或者推翻、危害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的生存,均属违反宪法。由联邦宪法法院来裁决它们的违宪问题。 ”据此,联邦宪法

法院于1952年10月以“政治生活中的反民主行为”为由,取缔了新法西斯政党——社会帝国

党;1956年8月,又以“政治纲领不符合民主原则” 为借口,取缔了德国共产党。1969年,联邦德国内务部鉴于德国共产党未构成实际威胁,允许其重新建党。但,为了维护宪法法院的

判决,令其改名为德国的共产党,这种玩弄文字游戏的把戏实在滑稽。再看法国,从二战到现

在,法国政府至少取缔过几十个政党团体的活动。有的国家在法律中对政党活动的规定明显是

维护大党的利益,遏制小党的发展,如联邦德国《政党法》第二条规定,任何政党若在六年内

提不出自己的候选人参加联邦议院或者州议院的选举,“就失去作为政党的法律地位”。在《选

举法》第6条还规定,任何政党如未获得至少5%的选票,就不能在联邦议院分得席位。由于

此条款的限制,使议会自1962年以来长期被大党所垄断,形成了两个半党制,阻碍了小党的

发展和新党的产生。这样看来,中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有它的优越

性,有利于大局的稳定,政党之间互相监督有利于防止和惩治腐败,改善各党的素质,特别是

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有,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

得到中国人民理解、拥护,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到,民主制度必须

适合本国国情,何况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没有理由也不可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

的现成制度。

新中国的外交,近代中国处于弱国无外交的悲惨境地,可以说基本上是受制于人。第二次

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胜利,初步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新中国建立,中国才真正成为独立自

主的大国,可以通过平等的正常的国家外交活动来维护自己的应有的利益。决定一个国家外交

政策和方针的基本因素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国家的实力,用现在的话讲,叫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应该首先抓住这几个基本点。最大限度地维护国

家根本利益是任何一个国家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出发点。历史应该落到实处,具体地说国家利益

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一是安全;二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功是

否明智,就看它能否在这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空间。比如评价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不难得出合理的、实事求是的结论。就其对中国的经济恢复与

发展而言,作用是巨大的,苏联在自己的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一次给中国贷款3亿美圆,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后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

建设项目,技术上主要就是靠苏联的帮助和支援。从维护国家安全来说,中国在1950年初与

苏联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维护自身

安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一边倒”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新中国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从某种程度说一个无无赖的被迫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

东理想的选择是和苏联、美国都能有正常的外交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为此作

了多方面的认真而真诚的努力。希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和美国能够正常相互处。但是美国政府

中对社会主义抱有偏见甚至仇视势力十分强大,另外美国统治阶级的许多代表人物,非常骄傲

不能很好地尊重和重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态度和切实努力。二战结束后,美国统治集团公然

与中国人民为敌,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国为谋求其世界霸权,对新中

国敌视和疯狂反对。可见二战后中美关系走向恶化,完全是美国统治集团的错误政策造成的。也使中国不得做出“一边倒”的选择,美国为它的错误,后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社会主义中

国的外交真正走向明智和成熟应该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表现在:正确、理智地判断形势,这是前提(认识到和平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和平力量占主导地位。)。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

系应当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对中美关系我们有四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求同存异、不搞对抗。)。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外交战略与方针:全方位、无敌国;真正做到了以维护国家核

心利益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做可能做到的事,做不到的事不提不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

国际事物,积极发挥大国作用。

三 教学设计和建议

新课程教材进入实践层面,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套既切合新课程教材的精神,同时又适应学生实际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据了解,全国新课程教材率先实验

的地区,这方面就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困惑,据说,原先准备2005年使用新课程教材的五个省

现在只有江苏坚持原来计划,而其他四个省都准备打退堂鼓。这说明,新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

复杂性可能超出人们原来的估计;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策略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和

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行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材专业性相当强,,专题化色彩浓厚,需要学生

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教材的编写者对这方面学生的状况可能估计过高,因此,教师在运

用这套新教材教学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客观情况。

关心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和三大

支撑点之一。人们公认“文学是人学”,历史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从一定角度看,更是人学。理念与情感,从来就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两个基本的主观原动力,而要理解历史,当然离不开对每一个重大历史活动这两个主观原动力的认识与体察,包括隐藏

在主观动机后面的客观影响。同时学习,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活动,作为获取知识、发展能

力和追求真理的过程,情感和价值观也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甚至是决定性因

素,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就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列宁深刻指出“没有人的感

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完整地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包括

三个基本方面:一,对历史学习作为一门课程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定位;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

对历史内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学生与教师相互的情感状态,传统的教育

很重视这一因素的作用,津津乐道“亲其师,重其道”。当然,在师道尊严的古代师生关系和

我们今天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毕竟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三者是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的,都很重要。 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和价值定位,是指从一开始就重视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争取成功的比较强烈的愿望和追求,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和升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从学科学习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主张教师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象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学科领域有所创造”。无数的事实说明,学生的情感状态对他们学习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你怎么估计都不为过。日本教育家 木村久一认为“热情是一种魔力,是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 (《早期教育和天才》)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之一爱因斯坦指出“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多么高超。”(《宗教和科学》《爱因斯坦文集》)

怎样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新课程的强烈兴趣和热情?首先要看

到我们面对的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经

验,这是他们开始新的学习的基础和宝贵资源,应当加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教师应该尽可能对

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富有成效的初始教育。这里有很多

方法,比如,可以精心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回答以大体了解以往在历史学习全

面的大至情况,同时和学生作适当的个别谈话作稍微深入具体的了解。这里面,肯定可以发现

一些对历史学习有特别强烈兴趣和爱好的学生,他(她)们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而且是特别宝

贵的资源,在学习目的教育中他(她)们可以发挥独特的积极,这一点,在后面我将作具体说

明。第二,影响学生对一个学科的情感与兴趣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恐怕不外乎:教师的人格、学识、教学经验与方法策略;学生原有的学习、生活经历和经验;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节课的课程学习教育要取得良好效

果,必须很好地兼顾以上因素。首先,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大胆表达他们学习历史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如果这两种类型的学生能够展开一场遭遇战式的辩论,那就太好了,思想

火花的撞击正是激发真理和智慧的强磁场啊。最后再由教师富有激情和哲理的加以引导总结:这里,最重要的是不应当否定对历史学习持消极看法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敢于大胆发表自

己的见解,善于发现他们可能是比较片面、肤浅的认识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肯定他们思维的

成果。在这样的平等而和谐的思想交流中引导他们懂得:历史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历史是人类

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道道风景线,从而使学生形象生动的认识到:科学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历

史学习可以培养崇高的情操,可以启迪智慧,可以取得大量间接经验,同时,历史也是一门富

有情趣的学科,我们可以从历史学习中得到这么多的收益和乐趣,所以有无数的理由去学好它,而没有一条理由去否定学习它。可能会有个别学生一时不能完全接受老师的观点,这时教师不

应该强求,人的思想认识是不可能通过高压而强行灌输的。人的动机既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

的,我认为教师在学习目的教育中,功利性目的是无法回避的也回避不了,关键在于定位和引

导。比如说,高中历史学习状况将决定我们能否参加高考,对选择文科的学生来说,还决定你

高考的成绩的层次,你能上什么样的学校。这你能回避吗?现代社会不排斥个人奋斗和个人价

值的合理合法的实现。回避显而易见的东西,只能使学生感到你的虚伪。但我们还应该进一步

引导学生认识,个人的发展是依赖于社会发展这个基础的,因此,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

是社会整体利益和实现为基础的,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健全的人,全面发展

的人,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切实同时也合乎逻辑的教育,显然不是简单呆

板的说教,学生是能够或者是乐于接受的,我认为,追求这种有效性的教育或者教育的最大效

率,正是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上好第一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为以后长期的学习奠定了

基础。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这个“上好” 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有初步的理解和认可,对

学科学习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情感倾向。第一节课的影响如此之大,我们不能不充分

重视“第一节课效应”。

能够激发起学生初步的学习热情固然重要,但是,要保持和升华这种热情更重要也更困

难。长久的热情需要学习中的成功来激励和巩固,为此,教师要重视学习目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指点、鼓励个性化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不能用一个模式

来要求和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引导学生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

受成功的喜悦,当然各个学生成功的内涵和层次是有差别的。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带着强烈

的精品意识,精心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还应该密切联系 历史必修(1)的内容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教育。本书主

要是政治历史。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在民主社会里,人人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因此,人

人都要有民主的意识,人人都应该培养基本的参政议政的能力,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

基本素质 ,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从更高 的境界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的状况实际上也是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学习好历史,有利于培养我们这

方面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式要多样化,力求使学生乐于接受,这应该成为我们新课程教学的

一个基本原则。我觉得,我们应该积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在这方面不拘一格,大胆实践,使我们的历史学习真正的富有情趣,学生乐于接受。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规定

了活动性课程占有一定的比例,这都在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比如,就开放性教学

来说,南京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无论是就古代,还是就近现代历史而言,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

历史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好好精心构思,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难得的优质教育

资源,恐怕不能简单化地只想到参观,形式完全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参与式的体验性学习,那

多有趣,且能使学生获得生动、深刻的亲身感受。新课程教材容量大课时比较紧张,据说相关

出版社要进行修改删减。如果就现行教材而言,课时可能是相当紧张的。怎么安排教学时间?

我的看法:一看就明白,主要是叙述性内容可以学生阅读理解为主,教师适当点播指导。教师

的精力应该放在学生学习困难比较多的章节上。把力气用在刀口上。对历史的讲解需要关键、典型的细节,具体性是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对历史的感知与领会离不开细节,从理性的分析

到情感的体验都必须依托生动、具体的历史事实,空洞的抽象是不可能打动人心的。

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应该看到,从学习内容看,还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这是没有

疑问的。但是,我们应该以探究性的精神和方式来进行接受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精神和具体的能力和方法。探究也是有层次的。如发现问题是探究的一个前提和特征,有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某些解决问题可行的思路;有的学生可能需要老师启发引导,才能找出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一时半载即使启发他也难以提出有价值和思维深度的问题。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承认、允许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在新课程教材的教学中如何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是继续沿着应试教育的老路,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还是努力探索富于人文性、开放性、注重学生智能发展的考试方式和方法?众所周知,历史学习的最大价值不是仅仅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还应该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更应该明了借鉴历史的经验和 教训,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做。谈到这个问题,正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7期有一个这方面的专栏:历史题该怎么考?它联系欧美包括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对照我们这方面的弊端和不足,提出了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教师历史知识的充实和提高,在新课程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以其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就高中历史必修(1)的教学需要来说,我建议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关于民主政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民主政治历史演变(如古代民主制度、资产阶级近代民主制度、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它们之间相同点和差异。)懂一点外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和重要史实;学习一些有关国际法 的基本知识和历史。

对西方民主制度,要科学、实事求是的认识与评价。我们原来的教材,在这方面的认识介绍基本还停留在近代早期。事实上,世界各国各种类型民主制度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的。解决民主制度本身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社会各种力量的斗争,经济政治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原有的民主制度不能适应等待,都是推动民主制度发展的基本因素。如今天的西方民主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发展,过去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或者改进。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和趋向,如公民权利的扩大、分权与制衡机制的变化、民主政治体系多元化,特别是非国家权力对政府或者权力机构的监督作用大大加强、民主在许多方面广泛化(经济民主、社会微观管理的完善、民主扩大到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不了解这些新发展,在教学中继续去批评或者批判人家已经解决或者改善的问题,至少是不实事求是,严格一点讲,既不科学,同时也对人家不尊重,有偏见。我们中国人特别讨厌西方国家对我们抱有偏见,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没有哪个国家或者民族喜欢别人的偏见。

懂一点外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和重要史实,我们在涉及对外关系的历史教学中才能增强科学性,在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掌握主动权。如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类别问题:区别什么是正常的外交活动和要求,什么是侵略性的不能接受的;决定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评价重大外交活动?等。近代历史上中国签定的条约有相当有部分是由于不懂得基本的外交规则和国际法而糊里糊涂签字的,有的甚至还是昏庸无知的官员主动提出的,利用中国的官员普遍不懂国际规则,外国侵略者竟然任意歪曲条约内容,取得条约中本来根本不存在的要求,如外国在中国设立租界的权利,就是无理歪曲可以在通商口岸永久租 赁土地、房屋和居住的条文而取得的。学习一些有关国际法 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现行高中教材和新课程教材都有不少内容涉及国际法方面的知识,例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签定的条约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国际事物中的权限、和平条约和停战条约的区别等等。当然,不能要求教师什么都精通,但是历史教师确实要有比较广泛、有的可能还要稍微渊博一点的知识,才能居高临下的掌握教材,吃透教材,教好书,得到学生的欢迎。一知半解应该是教师的大忌。

最后的话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能否成功,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的考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这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新课程标准所要追求的目标肯定会落空。这个问题,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切实的、科学的、可行的思路或者方案。在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和担心。大家知道,最近有关权威部门承认,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是完全失败的。当然它和我们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的改革方向一开始就错了,以市场化为导向。但是,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方向要正确,思路也要科学,各种配套措施更要切实、到位,特别是关键问题要处理得当,绝对不能只凭热情。

2006、3

高中历史新课标必修(一)第六、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关于教材和教法

新课标是正本清源,是改革开放以来拨乱反正的继续和深化,至少使我们能客观公正的 看待人类文化遗产,能表明我们求进步求发展的真诚和渴望。

新课标形式上的最大变化也就是从章节体系改为专题模块了。

专题式的教学方式,除了记忆最必要的知识内容外,主要是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积极性。

思辨学习法,充分尊重学生体验感受的权利。其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的过程,特别能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雅典民主是手段,更是目的

原课标题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何谓民主?又何谓民主政治?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 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即为民主。而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则谓之政治。可见为民主而进行的活动,就是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被当代人们所赞赏,西方学者称古希腊人是最早进行民主政治实验的民族,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巩固发展城邦奴隶制,凝聚公民的全部力量,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发展国力,提升生活品质。所以民主不仅是手段,更是奋斗目标。

三、罗马法少不了撤离运动

罗马法是前6世纪~公元7世纪古罗马种种法律的泛称。有一个形成国民法和演变为万 民法的前后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扩大统治基础的过程。

罗马统治基础得以扩大,公民法得以形成,罗马国力得以增强,均可视为撤离运动的产物。史家总结罗马从一个城邦,扩张至全意大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平民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罗马内部力量的自我调节,成文法的形成和逐步修订,最后影响到万民法的制备,环地中海帝国的形成,罗马也就被改造自新了。

四、英国的君主立宪也是与时俱进的

与时俱进,不仅是指英吉利的君主立宪是随社会形势发展而形成、完善起来的,更是盎 格鲁 撒克逊人在建设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时,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制度来确保不会再重蹈历史覆辙。

1265年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这就是对前一时期激烈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1932年改革方案通过成为法律。就是英国议会的与时俱进。现代国家的政党政治,即由此体现其优越性,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英国人民牢牢记得克伦威尔领导取得英资革命内战胜利后,却建立了军事专政,大权独揽,以致他死后差点内乱再起,革命果实尽失。英国人民还牢牢记得,大卫 劳合 乔治领导内阁取得了一次大战的胜利,却因胜利而过于自信,使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在土耳其的失败而被人民赶下台。所以在二战胜利已成定局之时,先请邱吉尔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以免历史重演,人民利益受损。这就是英人善于总结历史,深谋远虑之处。

布莱尔连选连任,在为工党竞选时,特地把党纲中的实现公有制社会为奋斗目标的宗旨改为建立充满活力的私有经济,而辅之以高质量的公有服务业,成为正义的开放的民主的社会。

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

五、华盛顿对民主制度的设立及其垂范

有了宪法,才有政府,重要的是制度的设立和遵守。

谈论美国的民主制度,最应从《五月花号公约》说起。这其实就是美国民主制度的设立。 之后才会有美国独立革命前夕第一次大陆会议上裴特里克 亨利公开呼吁“不自由毋宁死”;才会有华盛顿在战后向大陆会议辞去军权,而被议长表彰为“捍卫了自由的理念……树立了典范……将激励子孙后代”;才会有华盛顿任主席主持制宪会议,以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制定了1787年宪法,并依据宪法组阁成立政府。

1787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为政府“不得立法”,当人民授权政府行政时,政府不得利用来扩大权利。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是规范、约束政府的,其他如民法、刑法、商法、物权法等等才是规范人民的。

华盛顿之所以在美国人民中受到崇敬,不单是率军赢得独立,也不仅是领导制宪,设立制度,还在于他能秉持理念,遵守制度,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在一个到处还是国王、君主、世袭、打江山就要坐江山的世界,华盛顿毅然选择放弃权力,开创了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宪法惯例,从而为美国奠定了坚实的民主基础,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政治家的人格风范。需知,时年仅64岁。

华盛顿所设立并垂范的制度,也离不开美国民众的共同努力。

六、法国共和制的艰难曲折

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1875年仅以一票优势通过总统选举修正案和第三共和 国宪法,共和制才得以确立。其间历时86年,艰难曲折。但是这部宪法非常保守,恩格斯由此断定法国是“没有皇帝的帝国”。

又有布朗热事件,巴拿马运河丑闻,德雷福斯案件,才使共和制经受住了考验。

七、德意志联邦制度的缺陷与战争

综观二战前的德意志史,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有二,一是中央集权,二是军国主 义。

《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均被保留。这正是德意志联邦制度的缺陷。 历史证明,从威廉二世代表容克资产阶级,推行世界政策,1900年皮骆夫出任帝国首相,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八、高考模式的愿景

新课标主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号召大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同的评价 方式。高考历史卷,向能力型,开放、半开放试题发展的趋势。

让我们负起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在历史新课标的施教过程中,同时提高我们的历史意识,世界意识!

2006、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ah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