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期中总汇集

更新时间:2024-02-28 15: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这一观点的?这样有何好处?

舍生取义,运用设喻类比的手法,用鱼来比喻生,熊掌来比喻义,从而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作者列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在文中有何作用?

正面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道理,与下文“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形成正反对比,为下文作铺垫。

3.人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此我们珍爱生命,道义是人生的根本与准则,因此必须坚守,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生”与“义”的关系呢?

在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保全生命,坚守道义,当生命与道义相冲突必须做出选择时,则选择道义,舍弃生命。

4,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何意思?它和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舍生取义之心,“义”产生于一个人的羞恶廉耻之心,有羞恶之心的人便会按照义的原则去做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会努力坚守道义,于是,为了义便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在孟子看来有的人会成为“贤者”,为人所敬仰,而有的人却被人鄙弃,产生这样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人能不受外界影响,坚持善良的本性,就成了贤者,而有的人在利益的诱惑之下,逐渐丧失了本心,就会被人鄙弃。 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强调什么?有什么作用? (1)强调“一箪食,一豆羹”对人的重要性。

(2)与下文的士大夫的行径作对比,为证明舍生取义的必要性作铺垫。

8,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许多仁人志士立下舍生取义的誓言,并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誓言,请举出一例(既要写出人物和名言,又要写出其舍生取义的事迹)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不被高官厚禄所动,不惧怕死的威胁,被敌军俘获誓死不降。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作者“不为苟得也”“患有所不避”?

1.义与不义2.因为苟得是不义之举,避患必然要做不义之事,然而不义又是作者所憎恶的,所以为了道义可以舍弃生命。

10.文中所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有什么用?

证明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证明义重于生,与下文“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作对比。

11.孟子指责“万种不辨礼仪而受之”这一现象,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我们不能见利忘义,要恪守本心,同时我们要时时警惕,反省自身不能贪图名利而丢掉自身

12.课文第第二段隐含了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知道的哪一孟子的名言来印证?1.廉者不受嗟来之食2.贫贱不能移

13.“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1.举例论证2.与上文“不受嗟来之食”形成对比,说明见利忘义的危害,突出舍生取义的重要,让论证更全面,真实可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a4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