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基财政学详细讲义第一章什么是财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0 19: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什么是财政

本章知识点 认知度 第一节 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1.1.1 财政的起源 1.1.2 财政的发展 1.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财政的基本要素与本质 1.2.1 财政的基本要素 1.2.2 财政的本质 第三节 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了解 了解 了解 掌握 掌握 1.3.1 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 了解 1.3.2 财政与经济运行机制 掌握 内容提要:本章着重讲述了有关财政一般的基本概念以及财政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在详细阐述财政基本概念之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财政的起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布从财政的基本要素和财政本质两方面阐述了财政的概念。最后深入探讨了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以及财政在不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表现特征。

学习目标:了解财政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形成和发展、经济诸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掌握财政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理解财政与生产、交换、消费、其他分配范畴(工资分配、价格分配、信贷分配、企业财务分配等)的关系;掌握财政与经济运行机制的关系。

第 一 节 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要正确把握财政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从其最基本的历史联系出发,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财政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本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着重讲述了财政的起源与发展,同时还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形成与发展。

一、 财政的起源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是“国家分配论”的财政起源观。

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继而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国家机构的存在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可是国家本身并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无法通过自身的生产为自己提供这部分物质资料。国家就依靠它所拥有的公共权力,采取捐税等形式,强制、无偿地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再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从而从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独立出一种由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时,财政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产生了。

二、财政的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尽管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反映着不同性质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们又具有共性,即公共性。它们都是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依据其权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其所反映的财政分配关系是各自社会总的社会产品分配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几个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形态,从而也产生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国家财政。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存在着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也相应地存在着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

1

财政。

(一)奴隶制国家财政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直接占有生产劳动者----奴隶。此时,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不仅是掌握政治权利的统治者,而且本身也是最大的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 1、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收入

(1)国王强制奴隶为他从事各种生产劳动而取得的王室土地收入; (2)向被征服的弱小部族或国家进行掠夺; (3)收受强派的贡物收入;

(4)向农民和手工业者等自由民征收的捐税。 2、奴隶制国家的财政支出 (1)军事开支; (2)维护政权机构的支出; (3)王室的享用; (4)宗教和祭祀。

3、奴隶制国家的财政分配

奴隶制财政是奴隶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压迫和剥削奴隶及其他劳动者的一种手段,它反映着奴隶制国家与奴隶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

由于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基本上采用实物形式,这就决定了奴隶制财政的分配也主要采用了实物形式。

(二)封建制国家财政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即农奴,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私有经济。 1、封建制国家的财政收入 (1)官产收入; (2)诸侯贡赋; (3)捐税田赋; (4)专卖收入; (5)特权收入等。

2、封建制国家的财政支出

(1)维护其统治的战争支出; (2)行政支出;

(3)皇室的享乐支出;

(4)封建的文化、宗教等支出。 3、封建制国家的财政分配

封建制财政是封建主阶级维持其统治、压迫和剥削农奴及其他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反映着封建国家与农奴及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

在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日渐发达,尤其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已占了相当比重。因此,封建国家财政分配也就如同整个社会产品一样,在采取实物形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采取了价值形式,如那时的土地税、矿产税、渔业税等都采用了货币形式。

与此同时,在封建社会时期还产生了一些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重要性的财政范畴,如公债与国家预算。

2

公债如在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国家由于对内统治事务的发展与对外战争频繁等原因,各项支出迅速增长,已有的财政收入形式日益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因此,封建国家除了继续加重捐税以外,还被迫向当时在政治上还无权、但却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的新兴资产阶级大量借债,于是公债在这一财政范畴产生了。

国家预算如,在新兴资产阶级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向封建国家提供财政资助为手段,与封建主积极作斗争,力求获得与自己的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时,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是否同意纳税、借债,并进而获得审查和监督国家财政的新的权力,即对国家预算的审查批准权,从而使国家预算这一新的财政范畴也出现了。

此外,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国家财政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17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

这些方法一部分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例如殖民制度就是这样。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以缩短过渡时间可见,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国家财政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1、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 (1)税收; (2)公债; (3)通货膨胀;

2、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支出 (1)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2)满足国防支出; (3)行政经费支出; (4)社会支出;

(5)基础设施支出的公共需要。 3、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分配

资本主义财政就其本质来说是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一种手段,反映着资本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具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因而财政分配采用的是价值形式。

由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任务不同,资本主义财政在不同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到现代资本主义时期)的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为了给资本主义经济扫清障碍,采取了不直接掌握经济的自由放任的财政政策,通过创造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积极地促进了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直到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要求资产阶级利用国家的行政权力和财政手段干预调控宏观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影响和努力推迟乃至克服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

因此,资本主义财政不仅从财力 上保证着资本主义国家维持行政管理和军事机构的公共需要,而且作为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主要经济杠杆,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

3

(四)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 这种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财政发挥着与资本主义财政在形式上类似,但实质上却不同的国家职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发展与调控经济,满足公共需要与发展国有资产(本)需要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财政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形势与发展的需要,承担着不同任务,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财政将经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不再有剥削内容与对抗性矛盾,它始终反映着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同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壮大,以及同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演化进程相一致的。它既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壮大与改革的结果,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壮大与多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并存和合理化。

课堂讨论:在了解了财政的起源和发展之后,你对财政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第 二 节 财政的基本要素与本质

内容提要:财政的概念是财政现象与财政本质的统一,只有通过财政现象的分析,才能揭示财政的本质。本节分别从财政的基本要素和财政本质这两方面阐述了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的基本要素 (一)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活动。

(二)财政的基本要素 1.财政活动的一般过程 2.财政的四个基本要素

(1)财政的分配主体--国家(政府)

任何社会产品的分配 都有其主体,都不可能自发产生。就财政而言,任何财政的分配主体都是国家,国家作为财政分配的主体,其分配的对象或客体、分配的数量、范围和分配方式都直接由国家来决定,而构成财政分配的另一方,即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都直接与国家发生分配关系。 (2)财政分配的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分配活动是人作用于物的活动,因此,财政分配不仅有主体,而且还有客体,否则财政就成为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成其为分配。财政分配的对象或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国家满足其实现职能的公共需要的基本收入来源。社会总产品首先要在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里进行初次分配,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起点和基础,只有企业能够生产和提供社会产品,所以在企业进行初次分配中,首先要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耗费(相当于c的部分)和以工资形式支付职工的劳动报酬(相当于v的部分),然后剩下的企业纯收入(盈利相当于m的部分),

4

成为财政收入分配的主要对象。

(3)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实物、力役形式和价值形式

财政分配是整个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分配形式要依当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为转移。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如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财政分配主要采取实物和力役的形式,但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如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时期,财政分配则以价值形式为主,表现为货币的收入与付出。

(4)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建立之后,都具有社会管理 (为了维护国家政权、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与经济管理(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即维持物价稳定、保证充分就业、减少经济危机、加快经济发展等。)两大职能。

其中,经济管理职能会因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在具体的作用范围、实施程度与社会意义上产生较大的不同。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国家并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它要实现上述职能,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保证,所以,财政分配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种财政收支形式,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中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提供必要的财力保证,否则,没有财政的国家活动无疑会因失去物质基础而处于瘫痪状态。同时,财政的出现还显然成为国家可以利用的一种经济手段,从而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满足公共服务。

二、财政的本质

(一)财政一般

财政作为一种现象、工具、杠杆、手段和形式,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运行)”,国家和分配活动(运行)是财政定义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而财政的本质则是财政现象(活动或运行)内在的东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国家和分配关系是财政本质定义中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运行)”或“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是“财政一般”,反映着财政的公共性。是任何社会形态共有的,适用于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财政。

(二)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性质:财政特殊反映着财政的阶级性或社会性。

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国家决定不同性质的财政,不同阶级统治的国家所进行的财政分配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质。这叫“财政特殊”,反映着财政的阶级性或社会性。

就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而言,它除了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财政一样,具有“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一共同本质(“财政一般”)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殊本质(“财政特殊”)。这就是社会主义财政,是以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因而它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收入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国家财政对其加以集中,这是“取之于民”;财政支出则用于满足公共需要,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直接、间接地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用之于民”。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本质特征,使社会主义财政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国家财政区分为两种不同的财政。

(三)财政与国家具有最深层次的本质联系

1.财政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现了阶级,产生了国家,才产生了财政。

2.财政与国家互为基础和前提: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国家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国家为保证它的存在和发展,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必须凭借公共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没有这种分配,国家就不可能存在。所以,财政与国家同“生”共“死”,相互伴随着同时萌芽、产生、发展和消亡。

第三节 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

5

内容提要: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包括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以及财政与作为总体的经济的关系。本节首先介绍了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的相互关系,而后分析了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其次分别研究了财政在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的不同表现特征。

一、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

(一)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的相互关系

1、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所谓经济,是指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

“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的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任何一个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定。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分配和交换两个环节,它们使得已生产出的社会产品能被人们所消费,使得新一轮的生产与消费能够进行。所以,它们与生产、消费一样,共同构成了再生产的组成环节。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不断交替中实现,从而构成了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所以,社会再生产诸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他们共同构成“经济”这一有机整体。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1)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统一性

1)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直接的同一性。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既是劳动者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自己的劳动力,也是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此外,人类对消费资料的消费,就创造即生产着劳动者本身。 2)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一主体才是产品”。 可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

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同的规定性,是再生产的两个不同的环节。严格意义上的生产仅指产品的生产,严格意义上的消费也仅指生活的消费。

3)生产和消费的实现是以相互的创造为标志的。

两者的实现是以相互的创造为标志的。一方面,生产行为只有在消费将其产品消灭掉时才最终完成;另一方面,消费行为的实现也只有当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的时候。 (2)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性

1)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属于再生产的不同环节。 2)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和结构并不必然相等。

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并不必然协调,换言之,所有生产的物品并不必然被消费;而所有的消费需求也并不必然由生产所满足

(二)财政与经济诸环节的关系

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形式,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财政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

1) 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决定着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的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的规模和结构。

6

3)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 4) 社会经济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 (2)财政反作用于生产

1)财政分配规模制约着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财政分配结构制约着生产结构。

3)财政作为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直接影响这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2、财政与交换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1) 财政与交换之间存在统一性

1)合理的财政分配是交换顺利实现的基本前提。

财政分配与交换分属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不同环节,财政分配解决的是价值的运动问题,交换解决的使用价值的运动问题,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

2)交换的顺利进行是实现财政分配的基本条件。

3)一定的交换形式直接决定着分配形式,其中包括财政分配的形式。 (2) 财政与交换之间存在对立性,是各自独立的。

3、财政分配与消费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 消费是财政分配的最终目的。

(2)通过作用于生产和流通,财政分配与消费互相影响。 (3)财政分配制约消费。

(三)财政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关系

财政是分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资、价格、信贷、企业财务等分配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财政分配与工资分配的关系: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工资是劳动者更举自己的劳动去的割人收入的分配。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首先,工资分配数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财政分配规模的变化。

例如,企业的工资分配构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在一定量的销售收入下,工资的提高将直接增加企业的成本,相应减少企业的纯收入,从而引起企业向财政上交的所得税和利润等的数额减少; 再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它们是由财政分配形成的,其工资水平的提高直接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从而成为制约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其次,工资的分配要受到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 2、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关系:

在等价交换中,由于双方价值相等,并不产生国民收入的分配行为;但在价格与价值偏离的时候,由于双方价值不等,一方获得了额外的价值,而另一方则损失了同样的价值,因此出现了国民收入分配的现象,就叫做“价格分配”。

财政分配和价格分配都是通过货币形式对国民收入价值进行的分配,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价格的变化必然引起财政分配的变化。

例如,价格的变动不仅会直接引起从价计征的流转税收入的同向变化,而且在成本、税率等不变的情况下,还会引起企业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同向变动,从而引起企业所得税与上交利润的同向变化。

再如,由于财政支出是货币形式进行,价格的变动也会直接引起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应变化。 其次,财政分配对价格分配也存在着制约的作用。

7

3、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信贷是整个社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国家财政资金的运动也是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来进行的。 从信贷分财政分配与配对财政分配的影银行信贷活跃,资金使用合理,就能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扩大商品流通,从而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开辟财源。 银行作为企业,每年向国家上交一定数量的纯收入。因此,银行存贷利差的大小决定银行收益数量,从而直接影响财政收入。 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会影响贷款企业的纯收入,从而间接影响财政收入。 响看 银行信贷收支平衡或出现顺差,就可向财政提供借款或购买财政债券,从而帮助实现财政收信支平衡。 贷从财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财政分配的规模制约着财政性存款的数量,从而制分政分约着信贷分配的规模。 配配对银行利率的变化,会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如果银行贷款利率过高,造的信贷成企业盈利减少,就会相应减少财政收入。所以,银行利率的变动要受到财政承受能力的制关分配约。 系 的影财政收支平衡和信贷收支平衡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财政收支实现平衡或结余,就可帮助信贷响上收支实现平衡。反之,如果财政出现大量赤字,则不利于信贷收支平衡,甚至可能造成财政看 性发行,影响物价稳定。 4、财政分配与企业财务分配的关系:

企业财务分配是企业分配活动的反映,它属于企业再生产中的分配环节。财政所分配的价值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并实现的,因而企业财务活动是国家财政分配的基础;财政分配建立在企业财务分配的基础上,财政分配又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其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二、财政与经济运行机制

(一)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 计划经济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一元的集中式决策 微观经济运行主要是指不同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人们对经济运行所进行的决策机个别分析考察。 各级政府、各企业、个人都参与的分权式决策、构 宏观经济运行则是人们把国民经自我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推动经济发展 济作为一个整体,从总量上加以考察的经济运行,主要包括总量的均衡及其发展,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及带有总量性质的结构均衡等。 信息渠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纵向信息传递以生产为联结、以横向传递为主的纵横交错的网道 系统 络式信息传递 经济层微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运行几乎合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是目标各异、相互独立的两次 一 个经济层次

8

(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在不同的经济领域,财政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1、财政与微观经济运行机制

(1)财政已不再是社会资源的基本承担者,转而间接影响和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资源的配臵状况。

在微观经济运行机制中,企业和个人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标和决策权力。企业的产供销等生产经营决策以及个人的消费与投资决策,都不再直接受制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而是由各企业和个人依据自身利益,根据市场信息,进行自主决策。从社会资源配臵的角度看,就是微观经济主体直接配臵社会资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臵发挥基础性作用,财政一般不再直接渗入生产经营活动,财政分配也主要限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环节。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中,财政已不再是社会资源配臵的基本承担者,它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起着直接将原先由市场支配的部分社会资源和要素转而配臵于非市场的公共产品的领域,并进而间接影响和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资源的配臵状况。

(2)财政决策和决策效果也常常受到微观决策体系的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微观经济活动及资源配臵的调节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企业间的经济关系也主要是通过市场购销活动以及商品货币关系来连接和体现的,所以此时,不仅财政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主要是通过市场渠道来进行,而且其财政信息也主要是通过影响市场变量 来向微观经济主体传递,并以此指导而非直接规定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这样,财政决策也就常常受到微观决策体系的行为制约,决策效果也由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财政与宏观经济运行机制

(1)财政作为政府手中直接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起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自发调节,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局限,如市场机制在对社会资源进行配臵的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资源的浪费,难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臵;当微观经济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达到其自身利益目标(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时,却常常无法同时实现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大体均衡,等等。所以,当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臵的主导机制,成为微观经济活动的主要传导机制时,政府要承担起经济的宏观调控之责,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而财政作为政府手中直接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必然要通过其政策措施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

(2)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收支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调整,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如何,一般以社会总供求这一指标来衡量,即如果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与结构上是平衡的,则宏观经济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或者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或者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虽然在总量上是平衡的,但在结构上是不平衡的,则都表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不佳。因此,各国政府乃至各国财政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都把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就财政与社会总供求而言,由于财政的收支活动直接内含于社会总供求之中,不仅政府的财政投资直接形成社会的总需求,而且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也直接形成社会的总供给,所以,财政的收支活动直接影响着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当社会总供求出现失衡时,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增减和在结构上的调整,来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实现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主要采用以间接为主,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调控方式。

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 调控方式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主要采取以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即一方面,财政以市场为中介,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来间接地对经济过程进行调节,以优化资源配臵,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财政要以经济、法律乃至行政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调控方式进行重要项目的投资与管理,以保证国家产业政策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的协调运行。总之,多种方式与多种手段的全方位调节,形成了财政调控与市场调节在经济的调控领域、调控方式、调控效应上的互补关系,从而促进了整体经济的有效运行。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9o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