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4-05-19 1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1 健康心理学的概念 2

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知识,综合研究心理、生物、环境、文化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健康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2-4

医学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变态心理 学 心身医学 行为医学

3 如何评估健康与健康行为 8-9

评估方法包括个案法,观察法,诊断性交谈和心理测验。 评估工具有①健康评估工具:HRA , HPLP , HRQOL ②生命质量评估工具:SF-36

第三章 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 1 常见的危险行为有哪些 25

①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挑食 ②不良病感行为:个体感知到自身有病到康复的全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③日常损害健康行为:吸烟,酗酒,吸毒,不良性行为等

④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行为(冠心病易发)C型行为(癌症易发)

2 健康或疾病信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27-29

①民间医学影响 ②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

③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 ④习俗

⑤工业化和媒体宣传

3 行为改变的认知理论:健康信念模式 33-35

健康信念模式(HBM)

①HBM要点:HBM认为个体如果具有与健康,疾病相关的信念,就会有意愿采纳健康行为和改变危险行为,个体对采纳行为并取得成功的信心(自我效能)则是实现行为转变的保障。

②HBM影响行为转变的因素: a 知觉疾病易感性 b 知觉疾病威胁 c 知觉健康行为益处 d 知觉行动阻碍 e 行动线索 f 自我效能

4 改变人的信念和支持的治疗技术(了解) 43-52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指那些以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为主要手段的心理治疗。(基本方法:解释,鼓励与安慰,保证,指导,暗示,环境的改变,宣泄)

②行为治疗:指利用学习或条件反射理论、技术,来消除已建立的异常行为(不良行为),或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行为来改变不良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奖励与惩罚结合纠正不良行为,自我调整法,示范法)

③认知治疗:是通过改变病人固定化了的错误信念和习惯化了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组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认知转变法)

④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 应激

1 应激,是个体实际上或认识上的内外环境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资源不平衡

时,倾向于通过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适应过程。应激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身心处于紧张状态。

应激源,是指引起的应激的各种刺激,它本质上是个体在实际上或认识上的各种内外环境的需求。

2 应激种类 71-72

①良性应激:指愉快的,积极地,有利的,促进个体成长的,增进个体幸福感的应激。

不良应激:指不愉快的,消极的,有害的,阻碍个体成长,影响个体健康的应激。

②急性应激:指由最近的、现在的和将要到来的需求和压力引起的应激。 插曲式急性应激:急性应激频繁出现。(往往与人格特征有关)

慢性应激:指由漫无止境的,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的,看不到出路的需求和压力引起的应激,是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的折磨着人的应激,持续时间长。

3 应激的反应与健康的关系 75-76

①应激反应:

心理反应:*情绪反应:恐惧,愤怒,焦虑和抑郁。 *认知反应:感知觉,记忆,思维。

*行为反应:对峙和退缩。

生理反应:Hans.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 ②应缴对健康的双重影响

积极影响:适度的应激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适度的应激是促进个体成长的有效途径 消极影响:应激可能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 应激可能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

应激可能加重已有的疾病或阻碍疾病的康复

4 应激源与健康的关系

①应激源的数量与健康的关系

生活事件的定量研究:《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任何形式的生活变化都要求个体动员个人的资源去做新的适应,从而便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应激。 日常困扰的定量研究:《困扰量表》117种困扰--日常困扰既能影响心理功能又能影响躯体功能,进而损害健康。小烦恼的累积效应会耗尽个体的资源,增加心理痛苦的程度,影响重大生活事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②应激源的性质与健康的关系

a 消极,不可控制,模棱两可,涉及生活核心部分,过分强烈的应激源会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对健康的损害也更大。

b 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应激源比持续时间较短的急性应激原,对健康的损害更大。

5 应激的理论(了解)

①生物应激卢纶:

坎农的战斗-逃跑反应 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征 ②社会应激理论 ③心理应激理论: 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 应激的系统论模型

6 应激的中介变量(影响因素)

人口学因素、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

第六章 应对与应激管理

1 应对,是个体对应激性事件以及因应激性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

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2 应对的种类 91-94

①根据目的不同:问题关注应对 情绪关注应对 ②根据应对活动的性质:认知应对 行为应对 ③根据个体对应激性事件的态度:面对应对 回避应对

3 应对与健康的关系 95-96

①应对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取决于个体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或策略。 ②屈服的应对方式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③对癌症患者的追踪研究发现,采取“斗争精神”应对方式的患者与采取“屈服”应对方式的相比,平均多存活5年。

4 睡眠剥夺,指人因环境的或自身的原因丧失正常睡眠的量和状态。狭义上的

睡眠剥夺则是与失眠是不同的概念,主要指人为造成的睡眠缺失状态。一般24小时内的睡眠少于6小时则认为发生了睡眠剥夺。 5 睡眠剥夺对身心、社会的影响 181-183 ①损害机体生理健康:降低细胞寿命

神经系统:睡眠剥夺可使大脑能量消耗增加 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 免疫系统:防御能力减弱,抗体细胞功能降低等 癌症:免疫力大幅下降,人身体组织器官有癌变趋势 心血管系统:长期睡眠不足与冠心病发病相关 皮肤: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加速皮肤老化 肥胖与糖尿病 ②影响心理功能:

情绪:睡眠剥夺会是个体感到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被害感,焦虑抑郁 认知功能:注意力,感知能力,学习记忆的能力明显降低,影响大脑思维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行为:动作迟缓,警觉力降低,易疲劳,定向障碍,自控力减弱等

6 睡眠剥夺的心理干预 183-184

①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②预先睡眠 ③恢复性睡眠

④运用自我调节技术

7 失眠症,指个体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 失眠症的类型:①入睡困难型

②维持睡眠困难型 ③早醒型

8 失眠五原因 185-186 ①心理社会因素(心理性原因) ②睡眠-觉醒节律素乱(生理性原因) ③各种躯体疾病(躯体性原因) ④各种精神障碍(精神性原因) ⑤药物和酒精(药物性原因)

9 失眠的心理干预 186-188

①心理行为干预:认知治疗 睡眠限制治疗 刺激限制治疗 反常意向法 ②睡眠卫生教育

③失眠症的调理:中药足浴 饮食调控 经络按摩 运动调控

10 梦与健康177 ①梦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②梦有助于调剂人的心理平衡 ③无梦的睡眠将导致人的身心出现异常 ④梦有时可成为疾病的“信号”

11 睡眠障碍 178-180

①嗜睡症,指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或醒来时达到完全清醒状态的过渡

时间延长的一种睡眠障碍。(药物治疗以对症为主,可适当应用中枢兴奋剂)

②睡行症,又称梦游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③睡惊症,也称夜惊症,是出现于夜间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自主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心理咨询,放松治疗,严重者可复用镇静剂)

④梦魇,是在夜间睡眠的后半段时间内出现的,为焦虑和恐惧所占据的梦境体验,事后个体能够详细回忆梦境内容,且梦魇体验十分生动,其内容通常涉及对生存,安全或自尊的威胁。(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第十三章 慢性疾病

1 慢性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195-196

①主观感觉异常:将注意力转向自身,感觉异常敏锐,对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感受性明显增高,尤其对疾病的症状反应明显,病人常会诉说自己的各种不适,并且总是思虑着自己的疾病,而对其他事情很少关心。

②情绪反应:否认,焦虑,抑郁(抑郁是对慢性疾病的延迟反应) ③病人角色强化:慢性病人长期休养,治疗,已经习惯于别人的照顾,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更强烈地需要他人关注。长期处于病人角色使病人心里变得脆弱和社会退缩,回避复杂的现实。

④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长期服药,一旦停止就会非常紧张和担心,甚至出现躯体反应。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反应大,对药物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拒绝执行医嘱或将药物丢弃,导致治疗困难。+

2 影响心血管病、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对他们的健康促进与心理干预(了解)

第十四章 癌症

1 癌症的概念(熟悉) 2 癌症的成因

生物物理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203-208 ①人格:C型人格 性格内向,精神抑郁或神经质 ②生活事件:重要情感丧失 ③情绪:负性情绪

④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 ⑤社会支持:缺少不利于健康

⑥生活方式:30%烟草,35%饮食,7%生殖和性行为,3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209-210 ①休克-恐惧期 <1周: ②否认-怀疑期 1-2周 ③愤怒-沮丧期 2周后 ④接受-适应期 4周后

4 癌症的预防及患者的心理干预 (了解)

3%饮酒

第十五章 疼痛

1 疼痛,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或可用类似损伤表达出的有关的不愉快

感觉和情绪体验。 2 疼痛的临床意义 217 ①疼痛是躯体受伤的保护性警告信号 ②疼痛影响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 疼痛的生理基础和理论

4 疼痛的测量 221-222 ①莫克吉尔疼痛问卷MPQ:感觉,情感,评价三个维度(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在非英语国家的应用受限)

后来发表了简式MPQ(SF-MPQ) ②简明疼痛量表BPI:被设计用于癌症疼痛

③描述及类比法:视觉类比量表VAS,言语评估量表VRS,数字评估量表NRS,脸谱评估量表FRS

5 疼痛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和心理干预 222-223 影响因素:①认知:疼痛的产生与一个人对疼痛原因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 ②情绪:积极愉快的情绪对疼痛刺激耐受性升高,消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加剧疼痛。

③学习:疼痛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④注意:注意力集中和注意力分散,用音乐减轻疼痛,分散注意力仅在疼痛不变或缓慢增强时有效。

⑤暗示和安慰剂:安慰剂具有镇痛作用。

⑥人格:外向,自尊心强的人耐受性较高,敏感抑郁的人对疼痛敏感 ⑦社会文化 干预:①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②转移注意力

③利用暗示催眠提高治疗效果 ④指导想象 ⑤运动疗法

第十六章 患者行为

1 患者,又称“病人”即为患病的个体,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器质性病变和生理功能损害,个体主观体验的病感,社会功能异常) 不仅指躯体患有疾病的人,也包括心理障碍者以及个体在工作,生活,社会活动适应能力受损者。不论他们是否具有主动病感行为,均称为患者。

2 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

的社会角色。

3 病人接受疾病事实的心理变化及干预方法 230-231

①从健康到生病期:心理防御-埋怨-自责-自得(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承认疾病的存在,鼓励表达自己的情感。)

②接受生病期: ③恢复期:

4 患者角色障碍及干预方法 231-232

①角色行为阙如:没有进入患者角色(详细解释病情,积极给予社会支持) ②角色行为冲突:从病前角色转换为患者角色时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挫败感和病耻感(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关怀,帮助患者用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处理好工作,家庭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③角色行为减退:已经进入患者角色,但放弃患者角色去承担正常时的社会角色(肯定其工作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指出角色行为减退的危害)

④角色行为强化:应该退出患者角色时,却安于患者角色的现状(树立自信心,告知其社会支持人群关于其病情实况,正确对待患者的要求,以免患者继续从病中获得利益)

⑤角色行为异常:病人无法承受患病的挫折和压力导致行为异常或自虐或自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不理智行为的危害,社会支持给予劝导,感化,监护等)

5 求医行为的类型233

①主动求医行为 ②被动求医行为 ③强制求医行为 ④延迟求医行为 ⑤过度求医行为

6 三级预防体系 235

7 遵医行为的类型 236 以及提高措施 238-239

①完全遵医行为 ②部分遵医行为 ③不遵医行为

提高措施:①提高医生的沟通技能,恰当传递医学信息 ②向患者普及医学知识,改善病人的认知及行为 ③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第十七章 医患关系

1 医患关系的特征 241 ①目的的专一性 ②特殊的亲密性 ③地位的平等性 ④医生的主导性 ⑤关系的有限性

2 医患关系模式 243-244

①主动-被动型: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父母-婴儿 特征,医生为患者做什么

②指导-合作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疾病治疗,父母-儿童 特征,医生告诉患者做什么和怎样做 ③共同参与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人-成人

特征,医生帮助患者自我恢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9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