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中的危机管理能力

更新时间:2024-06-16 08: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中的危机管理能力

表1 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的预警阶段:接连不断的爆炸事故

主要利益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行为 时间点 标志性事件 中化或吉化 政府及领导者 公众 2005.11.13吉林石化双苯厂101车2001年10月8日,吉林石化双苯厂苯酚车间发生爆炸火灾; 2004年4月20日,吉化集团中部2004年12月30日,吉化102厂合成气车间爆炸,3人死亡,3人受伤; 2005年1月26日晚,吉化公司辽源市精细化工厂一生产车间爆炸,2死2伤; 爆炸前,吉林石化双苯厂101车间刚经过三年一次的大检修。 沉默 沉默 沉默 媒体 沉默 间爆炸前 基地一个容器爆炸起火,2死2伤;

表2 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的预控阶段:危机导火索

主要利益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行为 时间点 标志性事件 中石油或吉化 2005.11.13-15吉林2005年11月13 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 厂) 新炸事故。 14日15时,双苯厂附近的警戒解除。 15日,紧急疏散的近1.2万名大学生和3万名居民,都已分别返回学校和家中,吉林市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吉林石化迅速启动消防应急预案; 中石油总部也迅速作出反应; 13日24时,吉林石化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指出目前火势已得到控制,基本消除了安全隐患,没有造成大气有毒污染,苯在燃烧前有毒性,但在燃烧、爆炸后就在瞬间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 2005.11.14-17 11月14日10时吉林省环保部门发现有大量苯类污染物由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流入第二松花江,苯胺、硝基苯、二吉化公司立即封堵事故污染物排放口,并将厂区内事故产生的污水全部吉林省政府发立即启动《吉林省突发环境事吉林当染是“公开的秘对水污染事件沉默 政府及领导者 公众 吉林省委书记、爆炸源省长王珉、吉林市委书记、市长等亲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抢险工作; 相关部门领导成立抢险一线指挥部; 吉林市启动应急预案中的人员疏散方案 是苯,含剧毒,谣言开始吉林市近一半自发参媒体 吉林电视台、“都市110”、通台等迅速反应,播放危机信解苯含毒量的专业知识 石化爆炸 苯胺装置发生连续(15次)爆四起; 吉林交都赶赴现场; 出租车与救援; 息及讲 事件定性:企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现污染情况后, 地水污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14日吉林市停水一天。 15日吉林市恢复供水。 17日吉林省松原市部分地区停水。 引入厂内污水处理了污染源; 中石油对吉林石化爆炸造成松花江水的污染情况保持沉默。 件应急预案》“全力防控”,加大丰满水库污染物。 对外否认水污染。 18日吉林省政府通知直接从松花江取水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停止生活取水,并对工业用水采取预防措施。环保部门通过增加监测点位和监测频率,加强对松花密”; 下游沿江地区情。 国家规定标准最高达108倍。 厂进行处理,切断的放流量,稀释 毫不知 吉林省已经无污染。 下游沿江地区毫不知情。 对水污染事件 2005.11.18-20 19日 21时,污染团进入省界缓冲区,苯超标2.5倍,硝基苯超标103.6倍。 20日 7时,在吉林界内的第二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省界第一个监测断面即肇源断面开始检出苯超标,表明污染带前锋已到达黑龙江省。 中石油和吉化对爆炸污染松花江水情况保持沉默 事件定性:企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逐步转变为重大环境污染危机。 江水质的监测; 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吉林省环保局分别将此次爆炸可能对松花江水质产生污染的信息通报了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及省环保局; 黑龙江省政府并未将信息公开。

表3 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的应急处理阶段 主要利益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行为 时间点 标志性事件 中石油或吉化 2005.11.21水污染危机爆发 21日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临时停水中石油和吉化对爆炸污染松花江水情况保政府及领导者 21日,黑龙江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刘丹明确表示,“哈尔滨近期将发生地震”是谣传,市民可以放心生活,不必恐慌; 公众 11月20日中午,“哈尔滨近期将发生地震”的传言开始竞相传播; 21日下午,哈尔滨市民开始抢购饮用水,一时水贵如油; 媒体 官方媒体继续沉默; 网上流传的关于停水原因的说法有两的公告。 持沉默 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制订了紧急调水方案,从21日起,哈尔滨市内的高耗水行业立即停止用水; 黑龙江省卫生厅发布停水期间水质安全保黑龙江省物价局、哈尔滨市物价局联合下达紧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哈尔滨市饮用水及相关商品价格,并责令各商服网点将通知张贴于各商场显著位置,接受群众监督。 对于官方“维修水网”的说“室外零度冰冻的天气,如何维修管道?”“供暖期管道维修从来都是分一段一段进行的,怎么会突然全市维修?”各种关于停水的传电话、短信等方式互相告知。很快,传言传遍了哈尔滨的每个角落,整个城市被恐慌的情绪所笼罩。在哈尔滨的各大超市及商店随处可见开着车、拿着桶、抱着箱、排队疯狂抢购纯净水的现象,且有部分商家限量销售,乘机涨价。一些社区超市的纯净水价格由原来的12元一桶,卖到40多元一桶,原来卖1元钱一瓶的矿泉水,现在要价3元,且供不应求。 种:饮用水入了可以导致2亿人死亡的剧毒氰化钾及氰化的水源头被有毒的苯污染。 事件定性:生态危机与城市公共危机并存。 法,大部分市民嗤之以鼻:网中被投 障应急工作方案; 言开始出现,人们用手机、金钾;吉林2005.11.22 22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因可能受到上游来水污染临时停水的公告。 继续保成立松花江水污染事小组,省长张左己任组长; 22日下午,黑龙江省政府召开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会议,就松花江水可能出现污染的防控情况进行通报和全面部署。 22日晚,冰城开始恢复平人们对于停水的猜测和恐慌开始平息,但忍不住抱怨:早在11月18日,吉林方面已分别将此次爆炸可能对松花江水质产生污染的信息通报了黑龙江,为何哈市整整4天后才做出停水决定?既然官方早知道水污染状况,又为何直到23日才想到用活性炭粉末吸附污染带? 媒体开始布真实信息,随时告知广大公众事态的发展。 持沉默 件应对处置工作领导静,商店营业,街市正常,向公众发 2005.11.23 23日哈尔滨发与前两次公告不同的是,全城停水开始时间延迟到23日零时,但停水持续时间由前两次公告的4中石油企业对松花江水体造给沿江市县群众生产23日,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松花江水污染情况; 宋法棠来到哈尔滨市部分企业和居民家中调研走访; 哈尔滨市民心态开始平和,谣言平息, 积极备战度过危机; 下游其他城市得知实情开始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应对危机。 媒体继续及时向公众发布真实信 布第3次公告,对所属成污染,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天变成了未知数。 生活带来的不便,给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带来的影响深黑龙江省卫生厅发布《关于应对突发化学污染(苯中毒)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成立了省、市两级苯中毒医疗专家指导组,对临床病例的会诊和治疗方案进行指导。 媒体通报,受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表歉意 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向

表4 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的恢复阶段

主要利益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行为 时间点 标志性事件 中石油或吉化 2005.11.24-27 24日开始,中央各部委开始介入危机管理。 11月27日晚18时,停水四天的哈尔滨恢复供水。 政府及领导者 24日下午水利部工作组在松花江哈尔滨段现场勘查后,经过请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协调松花江防汛总指挥部、国家电网公司,同时加大丰满水库放流量; 制定并组织实施《关于恢复哈尔滨市政供水的实施方案》 吉林省副省长,吉林市委书记向哈尔滨人民表达歉意; 26日温家宝总理飞抵哈尔滨指导工作; 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在市民家中喝下了供水后的第一口水。 2005.11.22-27 11月22日,中国将松花江污染事件的有关情况正式向俄罗斯方面通报。此后中国每天都即时向公众 公众心媒体 媒体继续及布真实信息。 态稳定 时向公众发 俄罗斯国会议员提出因环境污染应向中国提出赔偿; 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约见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代表中国政府对此次污染事件给俄罗斯人民可能带来的损害表示歉意。 12月4日温家宝总理就松花江水污染俄罗斯民众怀疑地方政府为了政治利益隐瞒真相,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也成了俄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的热点话题,媒体密切追踪俄方通报水质情况和监测结果。 12月29日,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宣布,松花江污染带尾部残余当天已全部移出哈巴罗夫斯克市区阿穆尔河(黑龙江)水域。哈巴罗夫斯克边区政府紧急状态委员会决定自即日起解除紧急状态。 致信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表示中12月5日,中国政府向俄方无偿提供150吨活性炭和一批用于水质快速检测苯类污染物的色谱仪。为使色谱仪能尽快得到应用,中方派专家组来俄罗斯对设备进行调试,并对俄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外交部和黑龙江省代表组成的松花江水污染问题联合工作组7日启程赴俄罗斯展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向俄方通报水污染情况,介绍中方已经并将继续采取的减少污染的措施,表达愿同俄方共同努力,尽快消除灾害后果的意愿。 12月12日,为了保证俄罗斯沿江城市的取水安全,应俄罗斯要求,经我国政府批准,黑龙江省将在抚远水道入口处实施临时筑坝堵污工程,阻止污染水团流入乌苏里江。 12月20日,俄罗斯与中国军人在市区南方60公里运河抢筑水坝,以阻止污水进入哈巴罗夫斯克人口最稠密地区。 12月26日,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的新一批400吨用于消除松花江污染的活性炭运抵哈巴罗夫斯克市。 人们害春季冰块溶化后可能造成更严重污染。哈巴克谣言满天飞,有人谣传中国在吉林省秘密制造化学武器,甚至谣传中国军方有毒火箭燃料外泄到松花江 事件的进展;俄罗斯的一些聊天网站上出现辱骂中国人以及呼吁惩处当地中国移民的声音。 方会以负责任态度处理水污染问题。 怕明年12月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罗夫斯2005.12 12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指出,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中石油决定免去吉林石化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于力的职务,接受国务院工作组和吉林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责成解振华辞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职务; 12月6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重大水污染事件国务院调查组正式在北京成立。组长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副组长由来自安监总局、监察部、国资委、环保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七位副部级官员组成; 2006年1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北京表示,《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并将全面启动,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将纳入全国的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规

任。 吉林石化分公司免去双苯厂厂长申东明、苯胺二车间主任王芳的职务,接受事故划的总体目标是优先保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到2010年确保流域内90%以上的水源地水质要达标。 2006年2月1日,由于担心春季冰雪融化后,黑龙江地区生态资源将再次面临污染威胁,俄罗斯开始对黑龙江的生态和水质进行大规模考察,这项考察持续到10月份。在考察过程中,俄罗斯科学家对黑龙江的河床淤泥、江水、河面上的冰块以及江中的300多种鱼类资源进行取样分析化验,以龙江所造成的污染。 调查。 便摸清来自中国的松花江污水对黑

从表1-表4我们可以得出关于领导者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四个基本结论:

1.在危机预警、预控阶段,领导者的预警和识别能力不足 预警阶段是造成事态失控和发生严重冲突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中的各利益主体大都处于沉默状态,吉林石化和吉林省、吉林市的各级政府领导都没有对接连不断的爆炸事故引起足够的警觉。危机预警阶段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前提,其根本目的就是发现危机的存在,为防范危机提供依据。在这个阶段,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各方面信息的搜集、整理和汇总,向人民群众宣传相关知识,增强危机意识,加强科学预防的能力。

预控阶段是指在发现危机预兆和危机信号,并进行确认后,或者在危机已经开始来临,但还没有造成巨大损失时,迅速采取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先的控制和防范。预控和预防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用较小的代价迅速化解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避免危机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危机预控阶段,吉林石化公司发现苯泄露后立即封堵事故污染物排放口,并将厂区内事故产生的污水全部引入厂内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切断了污染源,但吉林石化和中石油公司都对吉林石化爆炸造成松花江水的污染情况保持了沉默,甚至误导公众。吉林市、吉林省的各级领导在初始阶段也对外否认水污染,没有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会迅速转变为重大环境污染危机和社会危机。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污染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也因此引咎辞职。这些现象都表明我国领导干部的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急待加强。

2. 在危机预控阶段领导者的危机决策迟缓,使企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迅速演变为松花江水污染生态危机与城市公共危机

危机决策是进入紧急状态后危机管理的关键职能,对有效地处理危机起决定性的作用。危机决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和减少危机的危害,或将危机转化为机会,从可行方案中选择比较有效的方案。在吉林石化爆炸的大抢险中,吉林石化、吉林省、吉林市政府及时决策迅速启动消防应急预案,但是面对苯爆炸产生的水污染危机,各级领导却没有及时决策,11月

13日吉林石化发生爆炸,到了22日,黑龙江省政府才成立处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到了23日,黑龙江省才召开首次新闻发布会;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才第一次向媒体通报受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反映迟钝、决策滞后导致了后续危机处理工作的被动,造成了危机的蔓延、扩散,使企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迅速演变为松花江水污染生态危机与城市公共危机。

3. 领导者信息沟通和危机公关能力亟待提升

加强与公众沟通,争取公众谅解和支持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对策。在信息时代,谣言会对社会心理、民众情绪产生极大的干扰,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从而制造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在西方国家,通常把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称之为危机沟通管理(Crisi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原因即在此。吉林石化爆炸及水污染危机中,领导者的信息沟通和危机公关能力非常欠缺。第一,没有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没有成为第一消息的发布源。对于松花江水有无污染这一关系到公众健康的问题,吉林市政府、吉林石化、哈尔滨政府各有各的说法,但都试图掩盖真相,没有向公众及时发布信息。第二,领导者没有恰当地利用媒介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从11月20日中午开始,“哈尔滨市近期将发生地震”的传言开始竞相传播,但过了整整24个小时,黑龙江省地震局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哈尔滨市政府对停水原因的解释,两次公告截然相反:21日发布的公告称是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22日则认为停水与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有关。政府部门前后矛盾的解释很可能会加剧公众对地震传言的误解,同时会伤害到政府的威信。而且在信息的确认上不能做到及时、准确、透明,就必然给各类传言留下生存空间。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 任何试图隐瞒封锁消息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愚蠢的。由于危机时期社会公众心理普遍的恐慌、担心、敏感、多疑偏信和非理性,政府和领导干部所传递的信息即使差之毫厘, 都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效应,给危机处理带来不同的后果;第三,吉林省、市的相关领导没有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给松花江的下游地区。吉林省在发现吉林石化爆炸可能造成松花江污染的情况下,并未做出任何的通报或处理措施。第四,领导者没有及时邀请公正、权威性机构来帮助解决危机,以确保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吉林石化爆炸事件的处理中,吉林经济广播电台的“都市110”及时找到化工专家,讲解苯含毒量的专业知识,在公众情绪稳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随后的松花江水污染危机中,领导者并没有及时、积极地邀请公正、权威的机构或专家来帮助解决危机。第五,领导者没有及时了解公众的意见,设法使他们站到政府一边,帮助政府解决危机。11月26日,温家宝总理走访群众时,听到群众说,“我们的生活井井有条,社会秩序也很好。谢谢党和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对此,温总理纠正到:“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谢谢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面对危机,领导干部需要用这种倒过来说话的意识,来凝聚人心,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施舍于人的习惯来面对群众。

4. 领导者的资源协调配置能力相对较强,能够积极动员配置各种力量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在吉林石化爆炸的大抢险中,吉林石化、吉林省、吉林市政府迅速启动消防应急预案,政府各部门也及时赶到现场,各种媒体、出租车司机、地处安全地带的商家、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参加救援,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和资源协调配置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当企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演变为松花江水污染生态危机与城市公共危机后,政府领导及时发现了错误,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部署协调饮用水市场供应,有效保证了居民用水,防止了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等投机行为。同时,中国政府及时向俄罗斯通报了情况,积极给俄罗斯提供各种物质帮助,避免了国际纠纷,增进了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公共危机的理解和信任。这些都表明中国政府领导人在实践中大大提升了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8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