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道历史概述

更新时间:2024-03-25 2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盐道历史概述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两条“路”影响深远。一条是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体的“茶马古道”。其实,还有一条更为古老、绵长的古道,那就是隐匿在秦巴崇山峻岭间的古盐道。这也是第三次(2011年12月结束)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横亘东西勾连南北的古盐道,纵横延伸于川陕鄂数省市。

一、镇坪古盐道——蜿蜒在秦巴山区的生命脉络

镇坪位于安康东南部的大巴山的北侧腹地,总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最南部的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丰茂,镇平古盐道犹如人体血管和脉络一样,蜿蜒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地。

古盐道遍布于陕南和鄂西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没有断层的汉水

文化和巴楚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长廊。地处秦巴深处的镇坪虽不产盐,但却是大宁盐远销秦巴山区的唯一通道,且完整地保存着纵贯全境长达153公里的古盐道。

那么,这条古盐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源头在哪里?它曾对陕南及鄂北地区乃至汉水流域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镇坪古盐道南起巫溪县大宁盐厂,沿大宁河向北,翻大巴山主脊鸡心岭(今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后,进入镇坪的南大门——钟宝镇。运到钟宝镇的盐随后分三条路被运往各地。一条向东进入湖北竹山、竹溪、房县三县;一条向西经岚皋县达紫阳,入汉中镇巴县;最远、最重要的一条一路向北纵贯镇坪全境,直达金州(今安康)。

镇坪古盐道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古盐道的历史,最早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虞夏之时,巫国以盐业兴。”巫国,既以现在的重庆巫溪县、陕西镇坪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舆地纪胜》也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之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在巫溪县城有一个离盐泉不远的白鹿镇,据说集镇的名称就是因此而来。

近现代关于镇坪古盐道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盐茶》一书载:“天不爱宝,养活无数生命??山民之肩挑背负,赴盐厂买盐者,冬春之间,日常数千人。”从而镇坪这一代形成了“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盛况。

二、虞坂古盐道

虞坂盐道,因盐而生。本名盐坂,因地处古虞国地境,故又名虞坂。源于春秋时期,被史学专家定位为“中国第一条国道”。这是一条生生从青黑色山岩腰麓上凿出来的,依着山势,曲折蜿蜒,形如长槽,故名“青石槽”。

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御史张士隆曾对青石槽路段进行过扩凿。废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该盐道从张店镇坪头铺下山,至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出,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路面坎坷不平。现存路面宽2—4米,全长约8公里。翻越山峻谷深的中条山,连接运城盐池和黄河茅津渡,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甚至更远……于是行旅往来,商贾运输,帝王巡行,皆取此道……

是谁,将喘息的日影葬于古道; 是谁,用清澈的铃铛摇醒千年的感慨; 是谁,用高亢的山歌追赶条山的鸟鸣; 是谁,超然于古道之上,传递着文明的圣火? 最著名的古锁阳关

三、川鄂古盐道

神农架古盐道,被学者们誉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川鄂古盐道起自川东(现渝东)巫溪县的宁厂镇古盐厂。宁厂镇古盐厂是我国最早十大制盐地之一,号称盐都,盐业开发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四川上古史新编》一书记载,盐业开发大概与尧舜禹同时。

在湖北神农架和重庆市巫溪县之间,川鄂古盐道始于明末,兴盛于清朝,淡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神农架古盐道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是从保康县的马桥镇沿南河水路而上,进入神农架的阳日镇,再从山路经松柏、宋洛、徐家庄、黑水河、板仓,最后穿过大九湖到四川大宁厂;二是从房县上龛到神农架官封,经塔坪、红举、板仓进入大九湖。

发现沿途留下的重点遗迹遗物44处,其中湖北41处,重庆市3处。神农架林区是川鄂盐道文化密集区,古盐道遗迹遗物达到31处,其中古遗址10处,古墓葬5处,古建筑11处、石窟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处,其他类3处。

四、川盐古道

“川盐古道”是源于四川(包括重庆)东部及南部,对川、鄂、湘、黔交汇地区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千年古道。它因盐而兴,成为推动经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战国以来逐步成型的庞大综合运输网络,也是一条有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线路。

按地域划分,川盐古道可概括为:川鄂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川黔古盐道以及川滇古盐道。

川盐古道作为古代巴蜀地区对官道的重要补充,对打破地方割据,打通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纵横交错数千里,大都途经崇山峻岭和高峡深谷,其间平坦道路极少,不少地段是铺石梯,或绕岩凿道,悬“栈桥”而过。而形成这些盐道大路非一代一朝,而是经过历朝历代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川盐的外运作为明清时期中国西南资源东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庞大的资源跨区域大调配的典型。这种东西向的资源调配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的开发,促进了转运沿线的村落和城镇的形成,对该地域城镇布局、古镇风貌、建筑形式、文化传承等都有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五、川黔古盐道

贵州素不产盐,历史上贵州人民所食之盐主要由川盐、淮盐、粤盐和滇盐运入,其中川盐占最大比重。川盐入黔,主要集中在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四大盐岸。

仁岸盐道,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城为起点,以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为终点,主要线路是合江—赤水—元厚—土城—二郎滩—马桑坪—茅台。此条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合江、土城、丙安、二郎滩、马桑坪、吴公岩、茅台、遵义、鸭溪及金沙县。

永岸盐道,经永宁河至泸州叙永县,再由叙永运往贵州,此运程主要分为两条路:一是雪山关到瓢儿井再到大方、织金、普定、安顺、永宁、镇宁;二是叙永到赤水后再运至毕节、大方、黔西、威宁、水城、兴义及盘县。考察组对永岸盐道上的纳溪、叙永、普市、雪山关、赤水、大方县瓢井镇、大方县达溪村、毕节七星关及威宁进行了重点考察。

綦岸盐道,自重庆江津所属之江口起运,溯綦江上运至贵州遵义桐梓县属的松坎起岸。考察组选取了江津真武社区、綦江县城、綦江东溪古镇及遵义的鸭溪镇作为綦岸盐道的主要考察点。

涪岸盐道,以重庆涪陵为起点,溯乌江经彭水至酉阳的龚滩,由龚滩经贵州沿河、思南进入黔境腹地。此条盐道,考察组选取了涪陵码头、酉阳、思南县城及沿河县城作为主要考察点。 川滇古盐道:多条古道的重叠

云南本产盐,但滇东北的昭通、曲靖地区距云南的盐产地道路险远,严重缺盐,主要依靠自贡富荣盐场和乐山犍为盐场的食盐接济。川盐入滇的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乌撒入蜀旧路线,即叙永—毕节—威宁—宣威,再从宣威至沾益、富源等地;二是沿着“五尺道”路线,即宜宾—珙县—高县—筠连—盐津—豆沙关—大关—昭通—鲁甸—曲靖;三是“闰盐古道”,以四川盐源为中心,经西昌、攀枝花、木里到达云南宁蒗、永胜、华坪、丽江。此条盐道,考察组选取了宜宾的南广镇、筠连县及昭通的盐津、昭通城区、曲靖的会泽县城、沾益、富源、宣威及毕节的威宁、赫章、七星关及瓢井镇作为主要考察点。

川鄂古盐道:川盐发展的黄金古道

川盐入鄂,是川盐发展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至今,恩施、竹溪、竹山、房县、巴东、兴山及神农架林区还保存着大量的盐运古道。 水运是进入湖北重要的方式,尤其依靠长江、汉水、清江及酉水河的水运。长江线是川盐入鄂的最主要的运道,自贡、犍为的盐运至泸州,由泸州进长江经江津、朝天门、涪陵、丰都、奉节、巫山沿川江顺流而至湖北的巴东、秭归、宜昌、沙市;忠县、云阳、奉节的食盐直接顺长江运往湖北腹地;巫溪的食盐经大宁河运至巫山后进入长江,再顺江进入湖北销区。

陆路方面,据调查最重要的“主动脉”是食盐运抵万州、云阳、巫山、奉节、石柱的水运码头后起岸,翻越渝鄂交界的七曜山,到利川、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再由来凤再转运至湖南的龙山、桑植、张家界及凤凰,其内部又有多条网状式支线。川鄂古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石柱、利川、建始、咸丰、来凤、竹溪、竹山及神农架林区。此外,还对作为盐产地的重庆忠县、巫溪、开县、云阳及彭水进行了考察。

川湘古盐道:武陵腹地中穿越

川湘古盐道主要分布在湘西的武陵山区,主要是从恩施、铜仁、酉阳3个方向进入桑植、永顺、张家界等地,进而覆盖湘西全境。 经恩施的盐进入湘西主要有两条路,一是经建始、恩施、宣恩、来凤进入龙山、桑植、永顺;二是经恩施的建始花坪、景阳双土地、石灰窑、鹤峰,进入桑植,再到张家界等地。酉阳方向的盐,经湖北

咸丰、来凤到龙山;或经里耶、洗车河到龙山,再经桑植、张家界、石门到澧县,到澧县后部分盐又经常德进入洞庭湖流域。铜仁方向的盐,主要是从涪岸经乌江运至铜仁后,转运入湘西的里耶、凤凰及洪江等地,再转运至沅水,由沅水进入洞庭湖流域。川湘古盐道,考察组重点考察了龙山、桑植、里耶、凤凰、洗车河、捞车河及洪江等地。 沿线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川盐古道沿线具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与盐运相关的文化遗产。调查中发现,古盐道的遗迹基本上是清晰可循,非常具有代表性且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就有自贡汇柴口古盐道、金沙县五里坡古盐道、石柱西沱镇楠木垭古盐道、泸州雪山关段古盐道、筠连县犀牛村及隐豹关段古盐道、毕节七星关段古盐道、盐津豆沙关段古盐道、建始县花坪镇石垭村古盐道、神农架林区红举村段古盐道等。沿线碑刻和摩崖石刻众多,如龚滩的《永定成规》、《永定章程》碑,金沙县渔塘河碑刻群,竹溪卡门湾的《万古不朽五福桥》碑,赤水河吴公岩的《吴公浚河记》碑,来凤县石桥村的《千里告之》碑,豆沙关的《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及自贡漆树乐膳坊的《颜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记》碑等。

川盐古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寺庙和会馆建筑,最具有普遍性的有西秦会馆(陕西庙)、南华宫、天上宫、川主庙、万寿宫、禹王宫、贵州庙、湖广庙及王爷庙等。并且,川盐古道沿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盐运之间的关联非常密切,典型的有贵州茅台酒、先市酱油、福宝

豆腐干、合江早豆花、涪陵榨菜、利川柏杨镇豆腐干、黄柏园的桃花灯以及广泛流布的船工号子、背盐歌、挑夫歌、民歌、诗词等。 以文化线路的视野保护川盐古道

通过系列的考察,考察组征集到相关实物、文物30余件,获得重要碑刻资料拓片7张,搜集到盐运相关的地方文献资料58册,照片累计达5.6万张,访谈录音达72小时,对川盐古道上食盐的运输线路、盐运与文化遗产、古镇、古街、古村落及古盐道的保存现状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考察组一致认为,川盐古道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但是,川盐古道相关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濒危和加速消失的局面。为此,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自贡盐博馆希望用“文化线路”的视野,联合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重庆“五省一市”的相关部门,将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快启动川盐古道保护规划,推动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结合此次系列的学术考察,自贡市盐博馆将于10月24日至26日组织召开“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11月,自贡盐博馆还将组织专家学者展开对闰盐古道(西昌至丽江段)及川北古盐道的实地调查,以对整个川盐的运销范围和川盐古道及其文化遗产有完整的把握和认识。在2014年底,全部考察结束后,将由文物出版社公开出版《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图录。同时,为保护和抢救川盐古道上的文化遗产,自贡盐博馆将积极筹备自贡盐运史的相关陈列工作。

旅游开发现状

一、恩施州利川市

‘南丝绸之路’利川川盐古道文化旅游开发项目 利川本土作家雨燕的长篇小说《盐大路》

利川市周边遍布十余口古盐井,为川盐古道咽喉、枢纽之地,川盐入鄂至湘到黔必经其境内。

二、重庆酉阳县

投资180余万元启动盐道旅游保护开发工程,

在酉阳,因盐成就了“钱龚滩、货龙潭”的商业传奇。在龚滩古镇,至今还保留着家家户户挂“盐灯”的传统和与盐相关的“大业”盐号、半边仓等文物景点。

“川盐古道”在酉阳境内全长125公里,丁市镇境内有30余公里。保存完好的古道从洞溪垭绵延至与铜鼓乡交接处的桥岩垭口。当年,背盐人从酉阳的龚滩镇出发,经金鱼穴(两罾乡)、朝天馆(天馆乡)、丁家湾(丁市镇)、桥岩垭口、三岔坝(铜西乡)、隘门关、铜鼓潭(铜鼓乡)、石垭子(板溪乡)、山黛沟到龙潭镇,艰难跋涉,年复一年穿行在这条古道上。

根据保护开发规划,该镇将依托雄狮河漂景区、中坝万山红叶景区打造,在位于该镇境内的古道起点厂坝村,修建牌坊、观景亭、修复损毁石刻,整治石板步道。开发沿线农家乐,配

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推出古道驴行、雄狮泉漂流、红叶观光、盐商文化旅游体验等项目,积极申报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酉阳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至龚滩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金旅游线上的游客集散中心,建成生态民俗旅游体验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石柱县恢复盐道西沱古镇

西沱镇“盐运民俗”成“非遗”

石柱县西沱镇盐运民俗项目成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沱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西沱古镇原名西界沱,起始于明、清,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坐落于石柱县长江南岸,依山傍水,是长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交汇地,更是当今的重庆市旅游名胜之一。

西沱古镇更与巴盐有不解之缘。东周时,巴国就拥有渝东的巫山盐泉、奉节东岩碛坝盐泉、云阳卤泉、开县温汤井盐泉、万县长滩盐泉、忠县蔞井溪盐泉等众多盐泉。历代王朝先后划定四川石柱县西界沱等地为“川盐销楚口岸”,西沱镇盐运民俗更是巴盐文化的浓缩精华。

自从西汉时期,西沱便已经成为川盐销楚的重要中转站,来往客商云集西沱,由此带动了原始荒蛮的西沱向餐饮、旅店业发展。四川地区盐业的发展,带出了一系列的产业,盐开采煮制之后的运输,几

乎都需要人力来进行。西界沱自古作为古蜀地区最西的码头,自然担负起了蜀盐外运的重任。当地人和一些盐商看到了这个独特的“川盐销楚”带来的商机,便在江边搭起栈棚,为来往盐商提供饮食、住宿服务。随着生意越来越兴旺,精明的商人便沿着自江边到独门嘴长达2.5公里的山坡逐级修建栈房。

那时没有交通工具,盐商们要把川盐运到湖北的利川、恩施等地,必须雇人肩挑背扛自江边上山顶,通过独门嘴进山,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这就为西沱古镇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提供了客观的地理条件。到了北宗年间,西沱已成为“川盐销楚”的盐运大道起点和其它商品集散地。自汉朝到清末,西沱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石梯街。它依山取势,自江边直上山顶,是长江沿线唯一垂直江面的街道。

沿着“天街”直下,就是有名的“下盐店”。作为川盐大道的起点,“西沱天街”上有两个出名的盐店。“下盐店”是盐商所开,“上盐店”则是官府所开。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这两个盐店生意十分兴隆,来往盐贩、挑夫络绎不绝。由于数百年来盐的浸渍,这口古井里的水竟有一股淡淡的咸味。据当地人讲,至今用这口古井水煮饭,可以不放盐或少放盐。

今天的巴盐古道虽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哥佬会等汉留组织也在历史的潮流中烟消云散,但巴盐古道留下的丰厚的盐道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四、四川自贡

开展考古调查,编撰丛书,拍摄纪录片,谋划举办“重走古盐道”系列主题活动;

四川理工学院已做足川黔渝生态区古盐道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分析等功课。

品牌现状

一、主打盐运古镇旅游品牌 1、四川自贡仙市古镇

仙市镇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的釜溪河畔,东与何市、新店镇接壤,南与瓦市镇、洪沟乡相连,西隔釜溪河与沿滩镇、卫坪镇相望,北与和平乡、大山铺镇相邻。

仙市古镇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是以井盐文化主根系为依托的萌生而发展起来的。

自然风光迤逦,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民俗浓郁,曾因“四街四栅五庙三码头和一里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远近闻名;“串庙长龙通南北,闭关锁闸各成囚”的“仙人变阵”是古镇的主要布局精华,古镇建筑仿佛一副“仙女侧卧图”侧卧在釜溪河滩,故名“仙滩”。古街古寺,民居民俗,市井市声、名人老作、传说传奇、民风民谣,孕育出风情别致的古镇文化,因此成为研究巴蜀古文化、解读川南场镇风情民俗的活标本。

仙市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古镇建筑风格极具个性,充分体现了形式服从于功能的设计原则,巧妙的构思和精心的规划,突现了一地多用、一物多功能的设计理念。街坊邻河而建,四街一巷呈“正”字型布局,层次分明,突出了河岸风光;石板路面与老式木门,花格窗的民居、店铺,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建筑精美的南华宫、雄秀的天后宫、宏阔雄伟的川主庙以及富丽堂皇的陈家祠等主要建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南古建筑精品。

以栈道、槽道、木桥、石梯等连缀而成

镇内保存完好的古盐道在马鞭河至朝阳洞境内,长约15华里,与现代公路遥相呼应,有错落有致、宽约两米的“百步梯”;有隐约可见、堆砌整齐的盐外道石坎、还有人工精凿的悬崖石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8u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