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理念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29 00: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养正”理念引领实践研究 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养正”理念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实 施 方 案

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邱琼 邓忠洪

一、课题的提出

2006年4月《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师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建设的需要。

(一)立足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整合学校的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零碎的办学理念,皆指向“培养学生习惯,启迪学生的智慧”这一理念,即建设“养正”生态校园文化。

雁江七小是一所相对年轻的学校,建校还未18年,处于学校发展的高速腾飞阶段,学校教师爱岗敬业,学生文明向上,对学校声誉和发展腾飞充满期待。近年来随着学校教职员工的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日趋良好。但在学校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日渐凸显,尤其是学校的文化积淀还不深厚,还没有提出自己的文化引领主攻方向。

(二)教师教育教学缺乏明确育人方向及先进的教学理念。 学校教职工虽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事业上积极进取,但是纵

观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明确的育人方向及鲜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行为习惯(包括文明、礼仪、仁义、孝悌、文化、审美等)缺乏正确的引导。

七小的学子们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在社会不良风气及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呈现出一些不好的方面,如:学生中时常出现有矛盾不懂得宽容谅解而发生争执,甚至偶有打架斗殴的现象;学习风气有待整顿,除日常教学课程外,无系统的文化教育熏陶,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等呈现较大的差异。

因此,如何积蓄力量,发挥优势后发制人,打造属于雁江七小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进而跻身于巴蜀名校,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目前,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更是对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促使学校成为当地优质教育标杆的或然性大大提升。

针对雁江七小的现状,整合了学校之前的办学方向及零碎的教育理念,我们发现虽然学校之前没有构建系统的校园文化,但无论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是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少年军校、艺术团等优势元素都很好的指向了“正”的教育。于是,结合学校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在学校领导引领下,全体教师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即“养正”教育。“养正”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内涵,学校各项工作都承载着这种理念,是各项活动的综合体现,涉及各个领域,不把握住其中的灵魂,文化建设往往会空洞腐化,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套话,不能实质性地推动学校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握研究“养正”文化理念,确定五个研究目标,开展

五项研究内容,合力推进生态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题的界定

“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指“养天地正气”,意思就是说,儿童后天知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朦胧时期,就给他正确的行为教育,培养纯正崇高的德行。《孟子·公孙丑上》中也有“养正”,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的美,它“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是结合“义”与“道”,经过平日修养积累而形成的,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个体内在情感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个体追求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校所倡导的“养正”:就是涵养德性,引领正道。养习惯之根,正做人之本。

养正教育:雁江七小的“养正”教育,旨在通过学生进行“正言、正行、正容、正德、正智、正心、正身”的教育,或实践体验,或潜移默化将其培养成为有美德、有品位、懂礼仪、懂规范的正直之人,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养正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在“养正”这一核心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开展养正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养正校园环境文化打造,养正教师提升平台构建,学生发展文化建设及养正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对学生人格、智慧、性情的培养和塑造。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近些年来,各地中小学也有相关课题的研究,为我们开展同类课

题树立了信心。譬如江北区蜀都小学从“养正”文化的构建方式上进行思考,侧重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无锡荡小围绕“养正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区别”切入,从“启蒙、养正、践行”、“养道、养气、养场”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再如,吴江市黎里小学关注的角度对准课堂,倡导“养正”理念下的健康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要求教师“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使得我们能够结合本校实际,把这项文化精髓传承得更深远。

四、实验内容

1、“养正”理念引领下的生态管理制度文化的研究 2、“养正”理念引领下的生态环境文化打造的研究 3、“养正”理念引领下的生态教师发展文化的研究 4、“养正”理念引领下的生态学生发展文化的研究 5、“养正”理念引领下的生态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五、实验假设

在“养正”理念下提炼出雁江七小“德以养慧,理以正身”的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并通过设计和完善优化学校已有的关于“养正”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各种相关文化具象进行改造建设;建设学校生态管理制度文化,建设教师及学生发展文化;开发“养正”生态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正言、正行、正容、正德、正智、正心、正身”的教育,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有美德、有品位、懂礼仪、懂规范的正直之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六、理论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

2006年4月《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有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师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建设的需要。

2、教育学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蕴含了无限的教育资源和丰实的内涵。正确的人生观、广泛的兴趣、高尚的道德、顽强的意志、健康的性格等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相应地,一个优化的校园文化,可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向人们展示一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

3、教育心理学理论。

心理环境是校园人际关系,即学校内部的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物质与精神关系,俨然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是一种强大的潜在的教育力量。

鉴于这一点,平常间就要着意实施情感教育,促成师生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活力四射。

4、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

5、我校“养正”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学校“养正”生态文化的建设,形成“养正”生态文化特色,从打造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生态管理制度文化,建设教师发展文化及学生发展文化,开发生态校本课程为途径,以实现教师的价值最大化及对学生进行“正言、正行、正容、正德、正智、正心、正身”的教育,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有美德、有品位、懂礼仪、懂规范的正直之人,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开展养正生态文化制度建设(包括课程制度、执行力保障制度等),以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2、建设以“养正”为主导的生态校园环境文化,从形象力的角度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3、构建教师提升平台,以“精简、高效、多层面”为宗旨,让

教师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实现对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4、落实主题文化建设进课堂,强抓国家课程中课堂教学的效率,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开发以“养正”为主题的生态校本课程,丰富文化建设资源。

5、创建一支出色的“七小礼仪队伍”,并以点带面,改变七小学生的文明风貌,实现“七小学子人人皆是礼仪标兵”的目标。

八、课堂研究的范围、对象与方法

1、研究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在本校正常的教学中进行,全校教职工及学生共同参与。整个实施过程按照“策划部署、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的程序操作。

2、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对比法、个案研究法,此外还有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

九、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历时三年,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学习准备阶段(2013年5月——7月) 1、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成立组织。 2、形成初步方案并以课题的形式申报研究。 (二)准备实施阶段(2013年8月—11月)

1、依据“养正”文化主题,对校风、教风、学风进行调整。 2、依据“养正”文化主题,进行校园环境的整理。

3、依据学校文化实施总体方案,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少总部、总务处按具体分管工作,设定目标,分别拟订部门具体实施方案,以备开展活动。

(三)初步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2月) 各部门根据制定的活动方案,开展相应活动,并及时收集资料,及做好相关报道工作。

(四)小结修正阶段(2014年2月——6月)

1、各部门对前阶段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与修正。 2、由校长室汇总,初步形成学校比较成熟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3、各部门依据修正后的整体实施方案,修正部门具体实施方案。 (五)深入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5年10月) 1、各部门围绕主题,按计划,深入、有效地开展活动。 2、积累经验、强调反思、注重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宣传。 (六)总结展示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4月) 1、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2、进行学校文化的宣传与展示,促进学校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感。

3、提炼学校文化,形成雁江七小品牌。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具体操作措施、预期成果 (一)建设“养正”生态管理文化 目标

不断完善学校领导体制、执行体制、激励机制、评价体制和监督体制,逐步引导广大教职工实现思想上自律、工作上自力、管理上自立的目标,塑造以民主自觉为基调的管理文化。

具体措施

1、建立制度文化,有章可循,从管理走向自治,让教师参与学校制度的建立;

2、营造氛围,建立对话平台,有共享的交流空间。 3、依托校本研训平台,促进教师梯队成长。 预期成果

人文的管理制度集、学校“养正”理念的发展规划、党群沟通平台、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二)打造“养正”生态校园环境文化 目标

学校墙体外显文化,彰显内涵 具体措施

1、设计学校文化主体表识,在校标、校徽、校服、校旗、校刊等文化载体上展示,形成自主文化语言。

1、围绕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精神,突出校园文化主体,体现显性与隐性、实用与审美、自然与人文、共性与个性等特点,从各个角度,营造符合“养正”主题的文化氛围。

2、学校的环境布置从两个层面展开理解。

(1)认知层面:在学校各年级的走廊墙壁上布置宣传与“养正”

文化相关的经典名言等;同时设计好学校文化的主体标语,在主要路段和重要区域张贴悬挂。

(2)实践层面:展出学生在践行“养正”文化过程中的作品或感言、照片以及具体的“创先争优”栏目等。 预期成果

外显文化环境;校园整体设计-局部美化-室内布置整体规划图案。

(三)建设“养正”生态教师文化 目标

培养“德智兼备、身心俱美”的教师,着力培育教师“养正”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不仅仅是道德说教,不仅靠书本教学,更需要通过文化、通过教师的人格素养等非学科影响力影响学生,滋养学生,并使之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形成“养正”教师文化,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

具体措施

1、读书——养正其气: 文化浸润,笃厚内涵。

(1)由学校领导带头,每学期每人必读一本好书,做一本个性阅读笔记。期末进行评比、展示。

(2)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一次诵读基本功比赛。

(3)由教科室组织,每学期开展一次有主题的读书论坛活动。 2、塑形——养正其身:自助式校本研训,提升形象。 (1)开展“文化自我诊断”活动。从道德修养、形象塑造、师

生关系、教育艺术专业素养等几个方面开展“文化自我诊断”,了解自我形象。

(2)组建业余兴趣小组,提升自我形象:学校针对道德修养、形象塑造、师生关系、教育艺术专业素养等几个方面设立研训菜单,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参与,开展集体式和自主式的研训活动,利用网络、业务学习、论坛等形式交流。

(3)成立教师发展学校。针对校内教师发展,以提升全体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宗旨,为教师量身定做专业成长课程,并采用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青蓝结对、技能比武、发展论坛、微格教研、教学研讨等成为教师发展学校中的重要活动。

(4)定期举办校内“教师论坛”。树立先进典型,设立专项教师奖励基金,全校营造比武型、互学型、追赶型、帮扶型、超越型等“巅峰对决”的热烈氛围。

(5)成立名师工作坊。发挥校内及当地教研机构名师力量,组建各科名师工作坊,培养名师队伍。

3、竞技——养正其性: 诊断细节,有效教学。

(1)提出培养目标:让课堂从“教”走向“学”,从“传授”走向“体验”,从“书本”走向“生活”,一切从“真”出发。 (2)单元整合教学。发挥我们校信息技术优势,将其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构建“双疏通”教学新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每节课相对孤立的现状,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梳理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及目标,学生上课主要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通过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等设施为学

生提供演示展示的平台。 (3)竞技课堂展示。

预期成果

1、过程性活动材料集;2、教学形成模式;3.竞赛成绩;4.形成品牌。

(四)建设“养正”生态学生文化 目标

为学生素养奠基,培育学生自发自主的习惯,激发他们求真向上的愿望,从给予学生“正” 的记忆到形成“正”的品格,并通过时间的洗礼使之化为学生人生最大的财富。

具体措施

1、读书——养正其气:倡导102030阅读工程,育养品质。 以“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计划”为载体,推进学生的“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相对于“课堂学习”而言,它的方式是多元的。借助“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计划”为载体,通过计划中的每日晨读10分钟,中午导读20分钟,晚上自读30分钟的方式,以保证学生每日1小时的阅读量。同时创建相应的反馈机制,来及时了解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该“阅读计划”的实施将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面上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

2、塑形——养正其身:抓《弟子规》,化规范为习惯。 开展“养正”好队员形象展示活动,评比各项评比活动,并由“红领巾‘养正’监督岗”负责全程管理,让学生当家作主。自我监督、

自主管理、自我觉醒、自我发展,使七小学生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为“正”的行为奠定了基石。

3、竞技——养正其性: 创建社团,各竟其美。

学生社团日渐盛行,成为了丰富学生文化娱乐生活、拓宽知识视野、锻炼交往合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渠道。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养正”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全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起到了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以自愿为前提,创建微型社团,每周一次定时间、定地点、有组织、有效率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熏陶。并搭建平台展示教学的成果,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展示学生的艺术风采,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从而于无形中修养了学生的心性。

预期成果

1、过程性活动材料集; 2、形成学校行为规范训练特色; 3、竞赛成绩。

(五)开发“养正”生态课程文化 求正创新的养正课程文化 目标

“养正”校本课程的构建,旨在以具有丰富内涵的校本课程形式将“养正”这一抽象的精神理念具体化,同时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养正”丰富的表达形式,构建有系统化规范化有生命的“养正”校本课程。

具体措施

(1)传承学校历史,开发“养正”校本课程。 (2)传承学校办学特色,创新“养正”德育课程。 (3)拓展教学经验,继续挖掘“养正”作文课程。 (4)提炼微型社团内容,凝练“养正”社团课程。 预期成果 校本课程

十一、课题组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主要研究人员:

刘训林 中数高级 校长 (课题组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林 俊 小语高级 校长 (课题组付组长,负责课题组的管理工作)

邓忠洪 小数高级 主任 (负责组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培训,课题研讨组织工作) 邱琼 小语一级 教师 陈斌 小数一级 教师

方晓燕 小语一级 教师 许小玲 小语一级 教师

(负责课题的实施操作工作,负责从课题的提出,论证,到实施操作等具体工作。) 协助研究人员

蒋红 小语一级 教师

陶权周 小数一级 教师 (协助课题组开展工作)

十一、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学校公用经费及自筹经费投入研究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前期已投入60余万元改造校门及主题走廊,主题雕刻,及楼道建设。

十一、参考文献 1、华勒:《教育社会学》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3、丁子予:《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

4、刘鸿庥:《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5、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1)

6、黄进:《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江苏高教》2002.(6)

7、赵中建主编:《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葛金国主编:《校园文化建设导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探索学生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践》 施海燕

http://www.jiangxiao.com/show.aspx?id=1641

11、《秉承学校传统 构建学校文化》

http://www.2008888.bj.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8k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