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16 17:1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猜一 个谜语,做做脑保健操“衣锦还乡”打一位明代著名散文家 生(齐声):归有光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说说谜面和谜底有什么关系吗?

生:归有光就是回家有光彩的意思,也就是衣锦还乡的意思

师:对但是归有光最终也没有衣锦还乡,尽管他九岁能文,二十通经史,他一生科举不顺,仕途坎坷。35岁才中举人,60岁才中进士。

(上课铃声响起)

师:上课!同学们好!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素有“明文第一”之称的项脊轩志,好,我们先来看一下标题,项脊轩是指?

对,归有光的书斋名,志在这里是?记的意思,也是借记事以抒情的一种文体。

讲课之前,我们一起读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1.找出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重点文段,体会文章蕴含的亲情之美。

3.品析语言,学习本文于细微处见真情的艺术手法。

师:真可谓是其声滔滔然,若江河也。 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凡再变矣:

大母过余曰:

久不见若影:

殆有神护者:

吾妻来归:

吾妻归宁:

好,看来大家课下预习的很充分,字词方面很扎实。

我们过去常说,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明人王锡爵曾评价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异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那么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欢娱惨恻之思了吗? 接下来我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到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句话在第二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吗?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师: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段是写“喜”,二、三、四段是写悲我们先来读读他有哪些高兴的事大家齐读第一段

师:我没看出什么可喜的呀,一间又小、又破、又暗的老屋而已你们看出来了吗?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你的理解

生:“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几句能看出他在这里读书很快乐,特别是“偃仰”和“啸歌”,课下注解说他“生活悠然自得,豪放自若”

师:很会学习,哪位同学有补充?

生:“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从这些句子里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但我说不出为什么(学生笑)

师:能有这么准确的感受就很好,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慢慢探讨哪位同学能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这几句描写夜晚的景色很美,像诗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喜悦的心情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景来

师:不得了啊,这位同学!引经据典的确,从这诗一般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作者诗意的生活,我们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喜”

生:老屋虽是陋屋,但景色很美,生活怡然自得

师:我们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景胜情怡(教师边肯定边调整板书)

师:然而作者自己也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有哪些悲伤的事呢?同学们默读下面的段落,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师:看完书的同学可以把手里的笔放下,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他的妈妈和奶奶都去世了

师:好,请坐有补充吗?

生:他的妻子也去世了,还有他们家本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分家了

师:这些人都在项脊轩生活过,但如今都离作者而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我们知道他悲伤的原因了,用一个词来概括,尽量和“屋陋情怡”形成对仗

生:(齐声回答):物是人非(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读了作者记述的这些事,你们认为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琐碎,平淡(教师板书:琐碎平淡)

师:而这样一篇文章却被誉为“明文第一”,那么这琐碎平淡背后会蕴含着感人的情怀的

我们再来读书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这一遍读书的任务是:勾画出你认为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句,用几句话评点同学们拿起笔,边看边圈画,将你的点评写在句子旁边

(学生读书圈画点评,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的进度)

师:可以交流了吗?哪位同学先发言?(学生举手)

师:后排第一位同学请你来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觉得写母亲的这一段最感人,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能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

师:对母亲的回忆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叩”用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不知道(其他同学也沉默)

师:咱们换个词好不好,比如换成“拍”,你们认为呢?(学生大都摇头,有同学举手)这位女同学,你一直都沉默着,请你起来谈谈 生:我认为不可以,“叩”这个动作,敲门很小心,能看出母亲关心孩子又怕吓着孩子的心情,如果改为“拍”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师:慈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归有光8岁丧母,当听到老婆婆绘声绘形地描绘慈母的音容笑貌时,勾起对慈母的深深怀念,早已是两泪涟涟了除了这个“泣”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描写中感受他伤心的程度?这个问题有些挑战性了,谁先谈?

生:“妪每谓余曰”中“每”老婆婆每次说他每次哭,说明他伤心的程度

生: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老婆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哭起来了说明他痛之深 师:(深情地,发自内心地):同学们,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啊细节是写人的灵魂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有关注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才能慢慢地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学生记笔记,教师稍作停顿)请同学们继续我们的交流

生:我觉得祖母的话最感人,特别是“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我的祖母,每次见到我,总是希望我考出好成绩,只要我有进步,奶奶就比得了什么都高兴,我落后了奶奶总是鼓励我

师:祖母的殷切期望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了,这是读书的一个境界啊那你会像归有光那样“长号不自禁”吗?

生:不会的

师:为什么?

生:我的奶奶还活着,我会加倍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她会为我自豪的

师: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老师也会为你自豪的而归有光的祖母去逝时,他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了其实祖母在这一段文字中共说了三句话,大家想一想这三句话的语气和语调一样吗?咱们试着来读一读,用声音将自已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举手)

师: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请你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读书,坚定而高昂)

师:能讲讲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第一句话我认为祖母看见孙儿在刻苦学习充满着关心和喜悦,所以读得轻松;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充满着希望和信心,所以读得坚定,语气重

师:已经理解得很好了,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些细微之处,我们还会理解得更好哪位同学有补充?好,最后一排第一位女生

生:我觉得第一句话中还应读出恢谐来

师:很好!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在和孙儿开玩笑

师:同学们理解得越来越深入了还有吗?(不再有人发言)老师有一处理解和同学们不太一样,我认为第二句应该小声读,除了读出信心之外,还应读出激动和喜悦

(教师模仿祖母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能说出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生(齐声):“自语曰”

师:好,同学们对细微之处关注了,就读出感情来了第三句我认为除了读出信心之外,应读出激动,为什么?

(大多数学生沉默,几个学生小声说“顷之”)

师:我听见同学们说了,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说出来(学生大声回答:顷之)为什么从“顷之”能看出祖母的激动来呢?仅仅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已啊

生:“顷之”表示时间很短,祖母很快就把笏板拿来,说明她内心的激动

师:明朝的女子是裹脚的,祖母是一个小脚老太太,如此迅速,足见其激动这平淡的叙述背后蕴含着感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你去玩味,一字一句,一咽一泣都含情,无一处是闲笔我们请第二排戴眼镜的男同学再读一遍这三句话

(学生第二遍读得声情并茂)

师:我们继续往下交流

生:我喜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三句话寄情于物,虽然平淡,但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沉的思念,随着树的生长而增加

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

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

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

生:我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一段中描写小妹们的话是多余的,读到现在,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这位女同学,你来讲讲

生:妻子没说实话,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积累和学习,这堂课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情感体验的能力在提高,同学们就像看三维画面一样,透过琐碎和平淡,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立体的境界,触摸着作者动人的情怀

你们的投入和进步也鼓舞了老师,作者写怀念妻子这段文字的年纪和老师最接近,我想把我的感受读出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忧伤而沉静) 师:(读完,沉默片刻)往事历历在目,一大家子的和和美美,母亲立于门外的嘘寒问暖,祖母年迈的身影以及殷殷的期盼,妻子从余问事,凭几学书,岁月静好,宛在昨日,一转眼,看到的确是亭中妻子死之年所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矣。真可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作者如何把这些平凡小事写得如此动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归纳写作手法 通过平凡小事,寄托深情。 抓住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形象。

古代男子有三悲,其一少年丧母,其二中年丧妻,其三老年丧子,作者归有光便占去了其中两项,他被生活磨难所煎熬到极点的情愫,并没有像火山暴雨一样爆发出来,而是选取最琐碎,平常的一些小事,娓娓道来,无异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下面让我们拿起自己手中的妙笔,把生活中你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小事记下来(100字左右)

生:“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虽然记述的是一些平淡琐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和妻子事情很好

师:这位同学已经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们还可以再挖一挖,再往里走一走,和作者更接近一点透过妻子的“问”和“学”,我们还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存在,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

师:夫唱妇随,神仙眷侣如此美好温馨,如今只有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与作者为伴,如何不让他伤痛呢?还有吗?

生:我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这一段中描写小妹们的话是多余的,读到现在,我却觉得特别有意味,妻子把和小妹妹们的悄悄话都告诉丈夫,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师:还有,小妹们说:“且何谓阁子也?”小妹们对阁子很好奇,不就一间老屋吗?有什么可好奇的啊?(有学生举手跃跃欲试)这位女同学,你来讲讲

生:妻子没说实话,可能将项脊轩描绘得很好说明她喜欢项脊轩,更喜欢里面的人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情感体验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也需要积累和学习,这堂课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情感体验的能力在提高,同学们就像看三维画面一样,透过琐碎和平淡,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多彩的、立体的境界,触摸着作者动人的情怀

你们的投入和进步也鼓舞了老师,作者写怀念妻子这段文字的年纪和老师最接近,我想把我的感受读出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沉浸其中,课堂忧伤而沉静) 师:(读完,沉默片刻)往事历历在目,一大家子的和和美美,母亲立于门外的嘘寒问暖,祖母年迈的身影以及殷殷的期盼,妻子从余问事,凭几学书,岁月静好,宛在昨日,一转眼,看到的确是亭中妻子死之年所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矣。真可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作者如何把这些平凡小事写得如此动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归纳写作手法 通过平凡小事,寄托深情。 抓住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形象。

古代男子有三悲,其一少年丧母,其二中年丧妻,其三老年丧子,作者归有光便占去了其中两项,他被生活磨难所煎熬到极点的情愫,并没有像火山暴雨一样爆发出来,而是选取最琐碎,平常的一些小事,娓娓道来,无异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下面让我们拿起自己手中的妙笔,把生活中你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小事记下来(100字左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81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