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更新时间:2023-11-20 00: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鉴赏精讲精练

一、考点解析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二、鉴赏示例 例1: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本诗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取次:任意,随便。

请问,诗中前两句借“沧海”“巫山”比喻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果不借助注释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解答这道题就无从下手。注释中提到本诗是诗人悼念亡妻之作,自然要表达对亡妻的感情。再来“通解文字”,分析前两句中出现的比喻:曾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前两句为互文见义)。这里的“沧海”,即大海,深而且广;“巫山”,在今四川境内,山有十二峰,其中有朝云峰,相传其云为神女所化,美好无比。自然,这两句诗隐喻了诗人与妻子的感情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与美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外,再也没有使自

己动情的女子了。三句的“花丛”当是指“脂粉丛(聚在一起的女子们)”,也是比喻。诗人信步走过“花丛”,懒于回顾,表明他对女色再无眷恋之心。末句则承上说明原因:一半是因为专心于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就是因为失去妻子。诗中出现两个“缘”,实际上只有一个“缘”:心失所爱。“修道”,实际上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摆脱的一种表现。总之,前两句写夫妻感情的深广和美好,抒发了对亡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三、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及缘由,表达了对爱妻的忠贞不渝的感情。 例2: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眷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四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请问,诗人“悲”的是什么?作者写花鸟“愁”是为了表现什么?

本题的解答涉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必须在对词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投入境界,体物动情”,然后才能解答。一、二句中的“迟日”即春日,“昔游”的地点当然是本句所交代的“园林”。按常理推断,昔游园林,迟日暖身,是不大可能“悲”的,下旬交代了“今春花鸟作边愁”,花鸟“作愁”即诗人“作愁”(因为客观外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看来应是今春诗人“悲”“愁”才对。那么,诗人“悲”“愁”的是什么呢?一个“边”宇,成了揭开谜底的机关:作者此时身处边远之地。“京国”,点明了原来所居之地(京国,京城)。由此可知,第一句“园林”当指京城园林。“南窜”点明事件:作者被贬谪到南方去。既然如此,前文的“悲”就有了着落:诗人“悲”的不是“昔游”,而是今天被贬到南方的不幸。这样看来,花鸟“愁”是作者的侧面描写,写花鸟“愁”当是为表现作者之“愁”。诗人因内心悲伤,所以眼中的花鸟也好像在发愁。想当初,春日迟迟,园林如绣,花香鸟语,杨柳簇拥,是何等光景!旧游是那样快乐,如今却沦为逐臣。今日之行非昨日之游,今日之花非昨日之花,此地之鸟亦非京城之鸟,自然会感到无尽的愁苦。

三、方法指津

一、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掌握下列鉴赏方法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注意这些情况,在此基础上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字所负载的 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如《离思五首(其四)》 2.投入境界,体物动情。

诗歌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投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把握哲思之奥,体味境界之妙。如《渡湘江》。

需要注意的是:投入境界、体物动情,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是人情人理的。只有这样,对作品的理解才不会出现偏差。 3.以诗为本,分析概括。

(1) 分析概括的依据——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 例1: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辕山亭赋韵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人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涛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团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请问,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从两首诗的关键语句三、四句可知);都写了重阳佳节(从第一首诗的题目可知:“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第二首诗也是写于这一天,从第一句的关键语句“登高”可知,因为重阳节重要活动之寻就是“登高”)的思乡(第一首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思菊即思故乡;第二首诗题目则直接点明所抒之情:“思长安故园”)之情。不同之处:第一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故园的怀想(从本诗关键语句第三句可知)和思归(同上)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从注释中的“辞官”可知,作者不愿为官;从“篱下菊”的用典可知其归隐之情)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苦(从第三句的关键语句“遥怜”可知)之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从注释“边塞诗人”可知其身份:是军旅诗人而不是一般的文人;从注释中的“长安沦陷,故有此诗”可知其不甘之心)的心情。

以上这首诗需从标题、关键语句、注释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有的还需从序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文的例诗《摸鱼儿》(辛弃疾)。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在不少时候是间接的。有时使用间接抒情议论的方法,有时用典,有时跳脱(跳脱,指文意的跳跃与省略)。理解了其间接表现的手法,明白了诗中所用的典故,体味出其中被省略的显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内容才有可能。间接抒情议论以及用典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下文再举

跳脱一例。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长干,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靠近长江边,为吏民杂居之所。聚居于此的多为市民阶层,较少封期L教的束缚,有较多的市民意识。横塘,地名,此地也在今南京市, 与长干接近。九江,泛指长江。

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联系诗意具体谈—谈。

这两首诗形式上是两篇,实质上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一个整体,必须补出其中跳脱的部分,这样才能理解诗意。一条船从一位女子身旁经过,女子偶尔听到船上人说话,操家乡口音.于是把船停住打问:“你的家在什么地方?”并且她还自我介绍说:“我的家在横塘。”再往远处想一想,女主人公家住横塘,与长干接近,她从小生活在市民中间,没有过多地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仪范的熏陶,所以直言发问。再者,这位女子恐怕是长年累月地看着这单调寂寞的江流、两岸的山峦平畴,也许是非常寂寞的,所以听到家乡的口音便觉十分亲切,便直言发问,因而无丝毫恤陀之态。再看第二首,这是对方的答问,对方是一个男子,从第一首的首字“君”可看出。男子并没有马上回答女子的问话,而是自我介绍说:我家住在长江岸边,长年奔波在外,经常在长江上来去。直到后来才告诉对方两人是同乡。可见他对对方很有好感。“生小不相识”,很惋惜;为什么惋惜呢?恐怕是甜甜的乡音、美好的容貌,使他觉得有点相见恨晚。但初次相见,只能用如此平静的话语和口气作答。由此可见,本诗展示了朴素的人情美、人性美,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看,如果不把这些诗句以外的跳脱的部分补齐,又怎能深入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呢?

(2)分析概括的七个角度——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 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7o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