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兼评_中国新闻奖_部分获奖作品

更新时间:2023-08-13 00:29: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应用研究Media

PracticeResearch

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

——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

口刘保全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1)01--0114—3

国业界的基本共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新闻是新闻的“鼻祖”,自人类有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便有了原始的社会新闻。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撰写的《南楚新闻>。①之后,宋代的小报上已有社会新闻。到了近代,报纸上的社会新闻逐渐多起来。较早刊登社会新闻的是1815年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刊登过《忤逆子改悔孝顺>、<不忠受刑>、<官司受贿之报》等。在近代商业报纸上,社会新闻往往占据50%的报纸版面,其中灾祸新闻自然是重要组成部分。1872年在沪创刊的民营报纸《申报》,就很重视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刊登。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新闻在我国曾经经历过一段十分艰难的岁月。经历了“三落四起一高潮”的过程:解放初“一起”,宣传婚姻法的一些社会新闻很受欢迎:学苏联经验“一落”,报纸不刊登社会新闻;1956年改版“再起”;1957年反右斗争“再落”,主张报道社会新闻被视为宣传资产阶级新闻观点:60年代初“三起”;“文化大革命”中“三落”,社会新闻被彻底否定,被划入资产阶级黄色新闻范畴:1978年至今“四起”,它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新闻才开始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在新闻报道的种类中唱起主角;除了反映文明礼貌、道德情操、邻里关系、社会公德等的社会新闻屡见刊播外,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灾祸新闻、案件新闻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报道,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新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以来被评选出的全国好新闻作品中,消息和通讯类作品,社会新闻每年占总数的20%以上。⑦女口新近评选出来的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中消息和通讯类获奖作品《暴徒以弟弟的死为借口闹事我们绝不答应》、《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美国人到瑶山养猪>、《武大专家:我国买卖论文成“产业”>、(村支书“~家人”吃低保>、<一场特殊的婚礼>,等等,都是社会新闻的佳作。

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动态、社会趋向、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等,都可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

国外,如英国媒体对于“社会新闻”的概念比较宽泛,他们认为,社会新闻是指不与重大的政治或经济话题直接相关、影响市民生活的“低级别政治新闻”。首先,社会新闻可以理解为政治新闻,因为其关注和社会性事件的解决往往依靠权力主体机关的政策决策;其次,相对于较高级别的政治新闻,如国家总统选举、议会和内阁相关新闻等,“社会新闻”关注大众社会和普遍民众,具有地区性和社会公共性特点,其报道的事件往往关系社会公众的直接切身利益。@

社会新闻常见的题材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主流,应该作为社会新闻的一个永恒主题。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19届通讯一等奖作品)、<抗冰保电三英雄)(1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16届消息一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比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媒体就要坚决予以揭露和抨击。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1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19届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女博士卧底酒楼写论文幕后>(18届通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3、报道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14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19届通讯三等奖作品)、(我国离婚率算高一倍>(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16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属于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新闻

对社会新闻的界定,虽然没有统一规范的说法,但我【作者简介】刘保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4、介绍有~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拉萨发生暴力事件>(19届消息一等奖作品)、(56名女工状告工厂搜身侵权>(12届消息二等奖作

万方数据

品)、<谁来管技术权益纠纷>(4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新闻精品。

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下的气象、交通、卫生等影响人们出行、健康、生活的资讯。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无极”走了,香格里拉痛了>(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广西南丹矿区发生重大灌水事故》(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白色皇冠拉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怀着满腔义愤猛追>(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博客,不是放纵的天堂>(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属于这类题材。

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张品正带着“奶奶”出嫁25年》(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建碑林呼唤环境美》(4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16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16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15届通讯一等奖作品)、《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成功之作。

从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新闻的覆盖面其实是很广的,要做好社会新闻,并非只能依靠“耸人听闻”的所谓“猛料”。

三、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

当前人们对社会新闻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在部分采编人员中,就有这样两种片面的理解。一种是认为社会新闻就是“杀人放火、贪污盗窃、暴力吸毒、嫖娼卖淫”之类的东西;另一种则将社会新闻简单理解为题材琐碎化、立意市井化、功能取向娱乐化、监督指向模糊化的报道内容。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媒体上的社会新闻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错位。其具体反映在下述几种不良倾向上。

1、哗众取宠。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男女私情以及杀人、事故、车祸等负面新闻,弱化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2、低级庸俗。在一些媒体上,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偷盗扒窃、吸毒贩毒、绑架勒索、卖淫嫖娼及婚外恋、包二奶、一夜情、开房、同居等字眼时常充斥其间。正是这种低级庸俗,使媒体缺乏内省精神和批判意识,背弃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具备的责任。

3、琐碎浅薄。有些媒体热衷于挖掘影星歌星的隐私秘闻、名人的风流韵事,或是市井百姓中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还美其名日“民生”新闻、“公共”新闻。

4、假闻不断。一些媒体为了抢新闻,常常不经过核实就刊发一些通讯员来稿、国内外网站上的稿件。导致假新闻层出不断,其他媒体也不加分析竞相转载,以致假新闻泛滥成

万方数据

MediaPractice

Research应用研究疆

灾。如2008年的《孙中山是韩国人>、2007年的“纸馅包子事件”、2006年的《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2005年的《布什要卖掉夏威夷>、2002年的<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都是有名的假新闻。假新闻不仅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

二是把握好“通俗”的尺度,要“通俗”不要“媚俗”。目前,以“明星取代模范、美女挤走学者、绯闻顶替事实、娱乐淹没文化、低俗代替庄重”的报道取向必将会使媒体丧失自己应有的品格,遭到社会大众的唾弃。

新闻要做到通俗,媒体要做强做大,就要考虑到多方面读者的意见。不仅有高端读者,还要包括市井百姓;不仅要让退休老人读得懂深奥的经济新闻,也要让文化不高的普通老百姓读得懂社会新闻。这就对媒体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新闻要做到通俗易懂。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一般认为,正面报道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负面报道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运转。但这种理解最多只对一半。天灾人祸等负面事件是社会新闻的常态题材,不可避免,也不必刻意回避。负面报道是新闻美学价值的间接表达,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认识,强化人们的美丑分辨能力: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追求,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社会管理机制的完善。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负面社会新闻客观上也能起到调剂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因此说负面社会新闻报道是社会的“减压阀”,也是促进问题解决的推动力。因此,正确处理好负面社会新闻的报道,显得尤为重

要。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负面报道不能过多,过多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在一份报纸上,每天见诸报端的都是一些打打杀杀、夫妻吵嘴、恋人分手、邻里纠纷、跳楼自杀、车祸死人等新闻,读者的感觉必然不好,觉得整个城市的治安不好,会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一定的伤害。记者在采写负面新闻时,要考虑好角度和着力点,不能肆意夸大事实,不能带有偏向性,不能带有主观性。媒体不能成为当事人的发泄渠道,也不能成为群众隐私的暴露窗口。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新闻不应该以肤浅琐碎的瓤闻噱头来取悦受众,而应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作为切入口,关注社会的基本生活形态,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下工夫。

四、采写社会新闻的要求

社会新闻涉及面是很广的,把握得正确,它的导向作用

II应用研究Media

PracticeResearch

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帮助党和政府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从而作为决策参考;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生动、具体、形象的法制教育作用:它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记者采写社会新闻,要着重从下述6个方面去努力:

1、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社会新闻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都要以大局为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以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有了这种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社会新闻的报道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导向作用。

2、要有自觉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指的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社会新闻的内涵丰富,记者应该从多种社会问题中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善于提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类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是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以第2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武大专家:我国买卖论文成“产业”>一稿为例,作者针对高校中存在的学术腐败之风,抓住这个问题,从武汉科技大学正使用反剽窃软件检测学生论文,顺藤摸瓜找到了从事“论文买卖”研究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说服他接受采访,并拿到了第一手材料,对“论文买卖”的内幕、成因及解决路途进行全国追踪,最后写成这篇消息。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跟进报道,使“学术腐败”成为最热门的年度话题,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3、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记者、编辑在采写、编辑社会新闻中,必须坚持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和“卖点”而钻头觅缝去搞低级庸俗的东西:也不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特别是在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中,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以法规为准绳,要以理服人,把握好度,切忌片面性,更不能感情用事,挟私报复。以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一文为例,记者从最初知道“南冠”的生产内幕,到最终节目播出,拍摄等待时间长达一年。记者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负责任的精神,一年之中七下南京,拍摄了大量素材。在此基础上,又对稿件和画面进行反复推敲,最终拿出一条严谨、客观、真实的新闻。节目播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有关部门制定出措施,对各地月饼市场进行质量监督,整顿经营秩序。这条新闻维护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利益。

4、要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和准确。不能搞合理想像,不能编造假新闻。社会新闻与人的生活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事实不真实,信息不准确就成为了一种误导,甚至还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所以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十分重要的。

5、要善于取舍,详略和当。要选择有社会意义、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和事来进行报道,切忌琐碎浅薄。要选择人们普遍关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报道。在采访写作社会新闻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一新闻的社会反应、社会效果进行预测,对

万方数据

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让人丧失信心,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的东西就不宜进行公开宣传。在选材上应服从主题需要,要考虑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不能一味地迎合少数受众的低级趣味,色情、血腥、恐怖、怪诞的情节和细节要坚决割舍,不能有闻必录,有闻必报。社会上确有凶杀、奸情、乱伦、盗窃、诈骗、赌博、腐败等丑恶现象,但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原封不动地搬给受众。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要严格选择和取舍。有的压根儿就不值得报道:有的只需少数人知道,不宜公开报道,可写内参上报:就是公开报道,也不能自然主义、纯客观地去报道。如犯罪过程、作案现场、作案手段和工具等不宜写得过细和过实。像某报有一篇关于“扫黄”的报道,文中连嫖客如何“嫖”,付多少嫖资,公安人员如何侦查,采用何种手段捉拿,嫖娼现场的状况等都津津乐道,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这是不可取的。

6、要选择带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强的事实来进行报道。社会新闻不仅有很强的接近性、服务性,有的还有很浓厚的趣味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十分关注社会新闻,所以故事性、趣味性是社会新闻采访写作中不能忽视的东西。以1987年全国好新闻消息一等奖作品《钱向金动用“拉达”轧场火烧连营>一稿为例,这是一篇以揭露县建设银行副行长以权谋私、弄巧成拙、作法自毙为题材的批评性报道。作者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漫画式的手法,以辛辣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冷嘲热讽,嘻笑怒骂,对以权谋私的腐败之风作了无情的嘲弄和鞭挞。如文中写到:

(肩题)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汽车能轧场;(主标题)钱向金动用“拉达”轧场火烧连营;(副题)近三万元的进口小汽车成了“糊家雀”,几千斤麦子化为灰烬。

△一辆银白色小汽车,像磨道里的小叫驴,在打麦场上

“嗖嗖”地打转转一用小汽车轧麦子,村里人围着看稀罕!是谁这么“现代化”?

△“拉达”轧场就是快当,气死老牛拉碌碡。不一会,一场麦子就“出溜”完了。钱向金的爱人见到小汽车轧场“多快好省”,乐不可支地说:“明儿叫于师傅再来一趟,连孩子他舅那麦子也给轧轧。”

△但“拉达”牌越野汽车毕竟不是轧场的玩艺,想不到转着转着,滑到了场边被麦秸掩着的土坑里。麦秸打滑,司机用上前后加力,也进退两难。司机猛踩油门。车下麦秸冒烟起火。烈日、干柴、南风,眨眼火焰腾腾,场里无灭火设施。人们用铁锹往汽车上扔土,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麦场相接,火烧连营。价值29700元,才购进7个月的“拉达”车被烧得一塌糊涂,1500多公斤小麦化为灰烬。

以上内容,由于事例的故事性、典型性、趣味性,讽喻的深刻和文笔的形象生动,让人读来谐趣横生,发人深省。有人称赞它是一篇优美的讽刺性新闻小品,可谓名符其实,也堪称社会新闻的佳作。■参考文献:

①见成鸿昌、赵娟萍:《漫谈社会新闻》.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②丁亚韬、熊国荣:《非组织公关新闻策划初探》,《新闻战线)2mo年第

7期。

③朱俊清、周朱迪:《英国媒体怎样报道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保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当代传播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2011(1)

参考文献(3条)

1.朱俊清;周朱迪 英国媒体怎样报道社会新闻2.丁亚韬;熊国荣 非组织公关新闻策划初探3.成鸿昌;赵娟萍 漫谈社会新闻 19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cb201101036.aspx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7j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