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肖北方)答案-2012完整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3-05-29 22: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 0绪论

填空选择

1我国并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2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3英国教育学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4 5

6 7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

8 9。

10.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的。

11.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斯卡娅)。 12.。

13 14

15.20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 16.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著作是() 17.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赞科夫)

简答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 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 关于道德修养: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教师观:“学而不厌,毁人不倦”的工作态度,热爱学生的奉献精神,为人师表,讲究教学方法。

2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

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 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建立教学原则体系。

3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代就与理论的代表

关于教育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关于教育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论课程与教材: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提出教学的五步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提出儿童中心论。

4《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提出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的原则。预时孙摩的原则。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长善救失的原则。启发诱导的原则。

论教师:提出“师严道尊”

5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什么?

持志养气,即坚持纯高的志向,培养意念、情感和精神状态; 反求诸己,凡事求严于律己,自我反思,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动心忍性。即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填空选择

1

2 19 3

4。 5。 6 7学校最早出现于(中国)

8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社会是(9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尺度。 10按照生产力的标准可以把教育历史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而按照生产关系的尺度可以把教育历史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11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 12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

13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14现代学校教育包括两种国家形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两种历史形态(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15现代我国教育是从(。 16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简答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育的无产阶级、平等性; 教育内容简单;

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3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的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育水平,重点推动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论述

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教育的生产性,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的科学性,科学教育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

教育的世俗性,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力,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型得到体现。 教育的国际性,教育面向世界,教育市场国际化。 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将是普遍的继续的不断创新的。 教育的革命性,教育体系不断更新。

2、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战略性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应完成以下六项任务以保障战略性目标的实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 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突出的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填空选择

1。 2。

。 4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5。

6。 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8。

9文化)方面。

10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1 1995

简答

1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含义。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对教育的作用分别有哪些? 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育组织的形式。

政治: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文化: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3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作用分别有哪些?

经济: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政治: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文化: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科技: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4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现代化,不仅意味着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而且意味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过程,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也是在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

(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3)教育内容(4)教育方法、手段(5)教师队伍(6)教育管理(7)教育设备(8)教育制度 论述

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但相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和目标,还是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

2.科学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民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4)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表现在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4.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填空选择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 3

4

5 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7 8

9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10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别性 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

1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3在人的发展动力观方面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环境包括()两部分。

15根据人的发展的,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16根据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17。

18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主要是因为教育工作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

简答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的作用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人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4什么叫个体发展任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哪些?

5简析遗传决定论。

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在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 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决定。

遗传决定论认为认知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6简析教育万能论。

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界的要素,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对教育作用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最大。

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万能论者普遍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社会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哪些?

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论述

1.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条件: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

效。

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2.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外因是变化的调教,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讨厌学习,不去学习,那么再好的环境与教育也不会对他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尤为重要,这也是教育起主导作用、促进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填空选择

1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几的目标(4%)

3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4

5

6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人才)

7、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8、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

10、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点。 11

12方法。

13马克思认为(第一次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简答

1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几率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教育法》第五条是如何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教育规划纲要》中是如何表述我国教育目的的?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试剖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第五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

填空选择

1。 2保证的国民教育。

3符合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学历或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且有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公民并不意味着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法定机构“认定”,才能取得教师资格。

4

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5《教师法》规定:教师聘任应当遵循(),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6《教师法》第二十条规定:“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

7本内容。

我国的《义务教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9《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学校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主要包括: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晚自习等晚间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踩踏事故)等。 10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权利的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12 13

简答

1什么是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的强制性表明,它既是公民不许依法履行的义务,也是受到法律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2终身教育的思想内容是?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他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3简述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

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即教育教学权。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即学术活动权。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权利,即指导评定学生权。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即报酬待遇权。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即参与教育管理权。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即进修培训权。

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保护学生义务。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4教师资格条件有哪些?

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有教育教学能力。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哪些?

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如离家出走、经常考试和作弊、经常欺负弱小同学等;吸烟、酗酒。

严重不良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6教育法律法规范围的种类包括哪些?简单解释每项含义。

(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2)教育法律,分为教育基本法和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教育基本法通常规定一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动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等。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是指依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 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3)教育行政法规

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知道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教育规章 论述

1、如何依法执教

答: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

应当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应当有自觉的法律移植,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

填空选择

1。

2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由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指的是(协调员)的角色。 3教师的劳动手段具有(。 4未成年公民是指()。

5少年期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是。 6教师职业专业化始于

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8教育学)。 9 10教育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方面。 11 12。 13。

1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 15。

简答

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专业功能和专业伦理。2专业知识和技能。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6专业地位。

2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哪些要求?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 3掌握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有哪些?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是专业素养的基础。

2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各问题的看法,包括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等。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是个体在教育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等。

4教师应该扮演哪些角色?

1诊断者的角色,是指教师是对学生现有的各个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判断。 2传授者的角色,是指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思想、道德和知识。

3指导者的角色,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4评价者的角色,是指教师应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5管理者的角色,是指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校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5研究者的角色,是指教师应把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5教师为什么和如何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为什么:1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因此教师给学生知识的任务就显得不那么十分重要。

2其次,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再次,现代社会化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能够很快地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不能很快适应,便产生了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学生也是如此,由于升学竞争的激烈,学校生活的单调,使学生产生厌学恐惧等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4此外,学生也出现大量生活问题、思想问题,也给教师摆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怎样:第一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发法、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心理活动的规律。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这是成为指导者的必备条件。

第二,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权威和裁判,能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指导的心理基础。

第三,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发现教学、讨论教学、活动教学等,改变德育单纯说教的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方式,通过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使学生的主动活动与教师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安排出相应时间,创造有利于沟通的场所和空间,是发挥指导者角色作用的条件。

第五,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在指导时才有说服力和示范性。

6学生的本质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如何看待和对待? 特点: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

看待:基于学生以上特点,教师相应地应具备若干素养,这就是包容学生,相信学生。因材施教、放手学生、尊重学生。

7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8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用爱用心去教育。

在今天开放多元的社会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特别注意师生互动和师生对话。

第七章 课程

填空选择

12

3 4、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5、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

6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选择自由度不同,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78 9 10 11

1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13

简答

1、课程的作用 150

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②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③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④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3)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4)受教育者身形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5)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起着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3学科课程的特点

(1)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4活动课程的特点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5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性质:实践、开放、自主性

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论述

1现代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

(1)选择化和个性化,即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程度,使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倾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平衡化,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因素之间在质上和量上的平衡。包括不同目标、学科、层次之间的平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平衡,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等。

(3)综合化,即学科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使之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管理上的多极化,发挥国家、地方、学校的作用,各自赋予一定的权限。

2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P169

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强调使学生: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祖国,自决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合作。

第八章教学

填空选择

1 23

4、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是学生亲自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实验法

5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7、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理论

8 910、《学记》上说“学不躐等”体现的是循序渐进原则

11案)

12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13 14、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15 16

17、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18

简答

1、教学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指导性,教学的发展性和教学的教育性。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

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坚持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及其运用

1直观性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巩固性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 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4循序渐进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5因材施教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6理论联系实际

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 7、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要有代表性; 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可以分层次;

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 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 论述

1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稿等四种方式。 讲授法的优点:

第一,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缺点是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 第二,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启发性,不是简单灌输;

第三,讲授的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炼、有条理,语速适当。

第九章德育 填空选择

1

2行依次进行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56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78 9中小学德育具体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 10

11、价法

12

13、知,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简答:

1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 德育任务是指学校通过德育为实现德育目标应肩负的工作职责。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的能力和品的心理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202—203 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内容有统一规定,体现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分别在1993年和1995年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上。

小学:1热爱祖国的教育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热爱人民的教育4热爱集体的教育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8民主与法制观

念的启蒙教育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中学: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实践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看书深入理解)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4德育的途径: 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活动; 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 班主任工作; 志愿者活动

5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 榜样示范; 指导实践; 陶冶教育; 品德评价

6德育的主要原则(看书深入理解)

⑴方向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⑵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⑶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⑷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⑸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积极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一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德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③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填空选择

12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4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5、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多协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这是班级管理的民主与自主原则

6

7

8面材料分析法

9 10 简答

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219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2班主任的素质应有哪些 224

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组织引导和教育管理能力。

3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225

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对话和座谈)、实验法、调查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

4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227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楚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同10)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6试述班级管理的主要原则228

平行性原则:既要通过教育集体并利用集体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教育去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方面结合起来;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多和学生协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班级管理既要有常规,又要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既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又要推动班级不断发展;

目标原则:确定班级目标并且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学生,通过目标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7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内容和要求229

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班级文档管理(包括:学生成绩报告单、操行评语、学生档案、班级日志); 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8学校基本的组织机构有哪些?

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年级组、非行政性组织机构(一般包括党、群、团组织和各种研究性团体,如党支部、公会、共青团、少先队、研究性团体)

9简述班级活动的意义231

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促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助于形成班级的凝聚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10如何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221

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政治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练因素的侵蚀。

第十一章中小学教育科研

填空选择

12 3

4 567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8 9

10、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的研究是经验研究 1112、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被研究者的过程叫做?总体又被称为?抽取的那一部分叫做? 13、把研究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变成书面试卷,交给所选择的人员进行书面回答,从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问卷法

14、访谈法的三个方面特征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通过访谈或谈话进行,目的是为了研究

简答 1什么是中小学校本研究 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要求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研究的提出其原因是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专家开展的或专家与学校合作进行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的研究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是240—244

①课题选择;原则—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②查找文献资料;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阅法、综合查找法 ③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⑥研究报告的撰写; ⑦课题结题

3行动研究的步骤是 246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设计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4观察法的使用要求是

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观察对研究问题具有意义的现象; 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较系统的观察计划和详细的观察记录;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或根据研究目的,在创设的情境下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7g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