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 完美生成(尹利)

更新时间:2024-03-08 23: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 语文

精心预设 完美生成

常宁市双蹲小学 尹利

[摘要]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感受的过程,要想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就需要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设。但仅有“精心、精致”的课前预设恐怕是不够的,学生迸发的火花需用老师的机智及时点燃,让其璀璨绽放,学生课堂上遇到“礁石”需要老师及时引航,让其调整航向。只有课前精心预设,课堂及时把握动态,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绽放应有的精彩。

[关键词] 预设 引导 动态 生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发生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必然呆板缺憾,有“预设”也有“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开课堂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性。

一、有心栽花巧预设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着孩子往里跳,筐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生成的精彩,看似偶然,但其实背后隐藏着必然,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那种单纯的生成实质是“放羊”,它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另一方面,缺乏生成的预设,课

1

堂是死气沉沉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生成,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前提。新课程在强调课堂教学生成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地活动,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这种预设留给教学足够空间,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包含着教学生成,包含着教学创造。那么,这种为“生成”服务的“预设”该如何预设。

1、预设的目标要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会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例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教师预设的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到脑筋、善于思考的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学习小组学生举手:“老师,我们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教师敢于接纳这一始料未及的信息,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说:“石头又要开掘,又要抬上去,装上去,特别麻烦。曹操手下有的是兵,人站在船上方便、省力,最后,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体重,加一加,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的。

2、预设的内容要实际。

传统备课重点是写教案,甚至是一字不漏的详案,而上课就是在搬教案,甚至有的教师是一字不漏地背教案,新课程的备课则要从“技术”走向“人文”,不仅要在教案设计上下功夫,还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

2

文本、研究学生上。因此,要预设的内容一定要讲究一个“实”字。所以课前我们必须多走近学生,以生为本,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好、准备好。许多成功的课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预设全面,越能预设好、生成好。

二、无心插柳妙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语文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不放,还要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踏上充满激情的行程。

1、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随时变化。

我就曾因教学流程的变奏而有过意外的收获。记得在教《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时,根据预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预设了这些问题:①小朋友,课文中李丽为什么要画蓝树叶?②你会喜欢林园园吗?为什么?请画出让你产生这些想法的词句,并读一读。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然段的教学顺序按照课前预设按部就班,每学一个自然段又细细地问了几个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生成,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难以发挥出来。于是,我临时改变计划,问:谁来说说林园园为什么脸红?生1:她觉得要向李丽学习,学会互相帮助。师:是要相互帮助,谁再来说说?生2:她觉得自己没有李丽画得好,不好意思了。师: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谁还有意见?生3:她觉得自己错了,感到不好

3

意思。师(惊喜状):你真是太聪明了,林园园觉得自己做错了,所以当同学困难的时候,大家要懂得互相帮助。

2、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提炼。

在阅读教学上,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舞动的北京》这篇课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奥运会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篆体字?中国红……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但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我机敏地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字——徽,并告诉学生徽是一种标志。如果是国家的标志就是国徽,并由此联想到团徽、校徽、会徽,再交给学生一个学习语文的方法,把复杂的语文文本读简单,让学生快速读课文,从文中选择词语填空:( )会徽→( )会徽→( )会徽。在此基础上,教师随即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把简单的语文教复杂:人们是怎样期盼会徽的?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这些问题选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3、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教学《坐井观天》这篇寓言:

4

师: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

师(走近学生,面带微笑):同学们都笑了,你还认为青蛙说的是对的吗?

生2(嘟哝着):青蛙说的是没错呀,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我放弃了预设的教学程序,把握这一美丽的“生成”,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他们不由自疑:那么青蛙究竟错在哪呢?我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寓意,明白这个成语的人生哲理。

倘若我们精心预设是“满园春色”,那么精彩的生成便如“红杏出墙”,它们永远都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课前的预设是为生成的预设,课上的生成亦是灵活机动地化预设为生成,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和创新。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76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