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历史与概论

更新时间:2023-10-30 2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约历史与概论.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新 约 历 史 与 导 论

讲 义

New Testament History & Introduction

文 牧 编写

2002年修定

(c) 2002年 版权归作者所有 新 约 历 史 和 导 论 讲 义

学分:4

讲师:文 牧

内容:暸解新约的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等等背景。认识新约的起源,并对新约各部份及各书卷的导论,内容结构,主题作概括性的介绍。

课 程 大 纲

课程介绍

新约背景

新约形成过程简介

福音书:符类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 符类福音书的来源 约翰福音及内容结构

历史书:新约教会历史、使徒行传

书信:保罗书信:保罗生平和神学思想 罗马人书

哥林多前、后书(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哥林多教会的问题)

加拉太书

监狱书信: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教牧书信:提摩太前、后书、提多书 普通书信:初早期教会生活 希伯来书、雅各书 彼得前、后书

约翰书信:约翰一书、二书、三书 犹大书

启示录

启示录的解释法、启示录图表

作业:

一.在三个月内阅读新约圣经一遍。(30%) 二.完成考试作业。(70 %)

参 考 书(学生不必购买,讲义足够完成考试) 1. 陈润棠。 《新约背景》。台北:校园,1986。 2. 滕慕理。 《新约背景》。梁汝照,李月娥译。香港:种籽,1985。 3. 腓尔逊。 《新约历史》。萧维元译。香港:基督教文艺,1968。 4. 谢友王。 《两约中间史略》。香港:种籽,1978。 5. 查理.斐华。 《死海古卷与圣经》。袁戎玉琴译。香港:种籽,1978。 6. 麦资基。 《新约导论》。苏蕙卿译。香港:基督教文艺,1976。 7. 马有藻。 《新约概论》。台北:中国信徒布道会,1980。 8. 滕慕理。 《新约综览》。香港:宣道,1976。 9. 米勒尔。 《新约导论》。萧维元译。香港:浸信会,1978。

10. 周联华。 《新约概论》。中文圣经注译27卷。香港:基督教文艺,1980。 11. 郝思韦恩。 《新约背景与年代表》。蔡丽贞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 新 约 背 景

我们将从三个层面来探讨新约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和社会的情景,宗教背景--包括文化和习俗情况,文学背景--包括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

历史背景

A.被掳时期(公元前586 - 516年) 在公元前七世纪,近东一代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巴勒斯坦地北部有强国亚述,东部有强国巴比伦,南部有强国埃及。这三大强国为了抢夺巴勒斯坦和犹太地而常借这里开

战。以色列就在这些强国之间周弦,时时要进贡并且要附属一方来接受保护。公元前735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国侵占,为了不让以色列人有机会组合造反,亚述国王把部份的以色列人移到各国,也把其他国家的人民移进以色列地,导致人种大混杂,人民的合作能力大大减少,从此以色列人就失去了北国的两个半支派,剩下南国犹太九个半支派独自存在。一百五十年后,即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太因为附和埃及,因此受巴比伦侵占。耶路撒冷的城墙在当年被巴比伦王犁为平地,犹大省的人民被掳到巴比伦去。起初被掳的犹太人皆成为奴隶。犹太人沦落巴比伦有七十年的时间,当时只好在异邦之地作亡国奴。稍后巴比伦王对奴隶政策开放,让犹太人稍为自由。 在这段七十年的时间中,我们从诗篇中丁口见到犹太人的心情:「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我们怎能在外邦地唱耶和华的歌呢?」(诗137)。亡国及思乡之情激励他们反省和改过,一些新的处境产生了:

1.犹大省的人被掳,在巴比伦痛改前非,不再拜偶像,因此产生了纯粹一神观的犹太教。(在新约不再见到犹太人拜偶像)。

2.国败圣殿亡,人民被迫散居各地。在巴比伦时,会堂(synagogue)成为犹太人的宗教、教育、政治、福利、社交以及司法中心。(从主耶稣和保罗的行踪中,可以见到各乡村城镇都有犹太人的会堂)。

3.犹太人在巴比伦是讲亚兰文(亚兰文与希伯来文极相似,是希伯来文受巴比伦的闪族语言影响而产生)。这时候,许多圣经通俗本是用亚兰文写成;如《他尔谷》(Targums)版本。(耶稣和门徒交谈是用亚兰文,虽然他也可以用希腊语交谈)。

B.归回时期(公元前537 - 167年)

波斯人后来攻占巴比伦国,波斯王古列(拉1:1-15)大人大量,诏命一出,连在他之后的王都让犹太人渐渐的归回故土。犹太人感叹说:「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作梦的人。」(诗126)。犹太人乘此机会,数次组织回国。

1.多次的回归是以犹大支派(Judas)的人占多数和优势。以后他们就以「犹太人」(Jews)自称了。(新约时巴勒斯坦地的人被称为犹太人而不是以色列人)。 2.北国以色列的京都撒玛利亚城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公元前735年)被亚述掳掠。撒玛利亚人经过长时期的混种而遭犹太人鄙视。犹太人回归后,数次自告奋勇要求与犹太人合作建立圣殿却遭挋绝(拉4:1-24)。后来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Mt. Gerazim)另建敬拜的圣殿,也自编一本撒玛利亚摩西五经(Samaritan Pentateuch),与犹太人的玛琐拉版本(Masoretic text)对抗。(约翰福音第四章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就是由这个背景引起)。

3.后来以斯拉和尼希米大量的带领犹太人回归(公元前450-430年),以斯拉校订了律法书,增加了各种条文,树立和巩固祭司制度,文士或律法师的地位也被承认。(以斯拉也被称为犹太教之父)。社会上许多条文礼俗皆是由文士或法利赛人来解释(或歪解)。各人必要谨守律法。(主耶稣责备说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他们把难担的重挡搁在人的肩上)。

C.希腊时期(公元前333 - 公元63年)

希腊文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在地中海一带兴起,希腊王腓力联盟各希腊地诸王组成希腊国,后来腓力王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雄心壮志,率兵进攻地中海一带国家,一直攻占至印度恒河边为止,统一地中海及中东所有的地方。希腊人大力推崇自己的文化,因此希腊的艺术、文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犹太文化。圣经称这时期为希利尼文化(Hellenistic Culture)时期。

1.希腊文成为了当时的「普通话」。犹太人把整本圣经(旧约加次经)由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LXX)(保罗所用的圣经)。

2.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是比较高级的思想,这两个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甚至初期教会的神学思想也受它们的影响。另外,斯多亚派人的禁欲主义(Stiocism)和以彼古罗派人的享乐主义(Epicureanism)也影响了当时一般年青人的生活。(保罗在布道中必须和这些人辩论福音,徒17:16-18)

3.希腊文化的入侵,使到保守派的犹太人鼓动了 \反希运动\。后有希腊王入侵耶路撒冷,亵渎圣殿。在公元前167年犹太领袖马提亚率领五个儿子 (第三个儿子名叫马加比(Maccabeus)和一班游击队起义抗希而建立「马加比王朝」。 马加比的后代却建立了「哈斯摩年王朝」(Hasmoneans)。当时的王也担任大祭司的职任。(至耶稣时代,许多门徒还希望耶稣可以像马加比一样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致使各人对弥赛亚的来临有不同的看法)。

4.这时候有一班激进的保守派犹太教徒不愿与希腊文化妥协而分别出来自称「哈西典」人(Hasideans)。法利赛人(Pharisee \分别出来\之意) 是源自这班人。「昆兰人」(死海古卷主人)也与「哈西典」人极相似。另一班人,「撒都该」人(Sadducee),因为是贵族而比较亲希。(在新约,我们见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成敌对派)。

D.罗马时期 (公元前63年 - 公元70年)

希腊国在公元前63年被罗马大将庞比(Pompey)所征服,犹太人从此转在罗马铁蹄下苟安度日。罗马政府并不强迫统一人民的语言、信仰、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且透过强大的统治组织、经济,给人民许多好处。

1.罗马帝国疆土辽阔。罗马人以完善的法律和行政系统统治了地中海一带国家共五百年。为了便利交通而建大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沿途也屯置兵站以保安全。希腊语仍是普通话。书卷学术也发达。(这些便利可从使徒行传中见到)。

2.罗马皇帝也准许各地有分封王(如中国的诸侯)与巡抚管治。杀人王大希律是犹太地的分封王。(他在行将就木之年害怕那「生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出现而杀犹太全地的婴孩(太2)。他的儿子希律安提帕任加利利王四十三年(4 BC-39 公元)。他骗了同父异母兄弟的妻子希罗底作自己的王后。

施洗约翰指责他们而遭斩首示众(可6:17-29)。因良心作祟,他以为耶稣是复活的施洗约翰(太14:1-2)。后来他联合了犹太地的巡抚彼拉多处死耶稣。

3.罗马的统治所产生的冲击和便利,使到许多犹太人(称为犹侨)分居各地 (Diaspora)。这些犹侨的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些犹侨也比较容易接受福音) 4.民族主义精神仍潜伏在犹太人的血液里。一些热血青年组织了奋锐党(Zealots) 进行颠覆活动。在公元67年,他们带领犹太人与罗马公开对抗而引起王帝的愤怒。于公元70年,圣城被罗马大军犁为平地,连退兵(游击队)也死在死海边。(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教会因记起主耶稣的吩咐(太24:1-2)而提早退至旷野(Pella这地方)。(以后犹太人教会就此没有了消息)

宗教背景

宗教集团

1.祭司:祭司在旧约时代都是由利未人来担任,但是归回后,马加比王朝掌权时,大祭司职份转归其家首领。这时候的大祭司却拥有相当大的宗教和政治权力。在罗马时期,大祭司成为野心家的对象。(捉拿耶稣和保罗的人,又以公会会长来作审判者,竟是大祭司)。

2.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源自马加比时代的哈西典人(Hasideans)。法利赛人,是分别出来之意,常以圣人/ 义人为居。他们严守旧约的律法和教义,又遵守许多口传的律法和遗传的礼制。相信灵魂不灭,死人复活,善恶均在来生得报应。对弥赛亚降世为王的盼望相当注重,却不相他会肉身受苦。更自夸说:「若有两个人上天堂,其中有一个必定是法利赛人」。(施洗约翰斥责他们为毒蛇的种类(路3:7)。耶稣却数他们的七祸(太23:13-36)。

3.撒都该人:撒都该人的起源不能肯定,但是党徒多是祭司和贵族。他们有许多主张与法利赛人相反。在政治上主张联结罗马政府。在宗教上否认口传的传统,否认死人复活。(相信圣殿前的买卖是他们联合奸商的所作所为)。

4.文士:文士的工作多是抄誊圣经以及向平民解释宗教律法和生活规矩。如要成为文士,就得多年跟随拉比(Rabbi 老师)作门徒,并把拉比对他们教授的律法与口头讲解背诵在心上。公元70年圣城被毁,法利赛人,撒都该人,祭司都被消灭,唯独文士存留至今。

5.奋锐党(Zealots):是一班奋力锐进保存犹太律法及规则者。也是狂热颠覆份子,主张用武力驱除罗马人,决心光复祖国。源自马加比的党余,常暗杀罗马官员。灭于公元70年。(有一使徒,西门,是奋锐党党员(太10:4))。

6.希律党(Herodians):希律家族任巴勒斯坦地的分封王约一百年(公元前37至公元66年)。希律党党员是希律王朝的御用党以及一班拥护者。他们融合希腊人与犹太教的教训而宣称弥

赛亚的国度已应验在希律王朝里。(他们见耶稣所传属灵天国的道与他们的利益相抵触,却联合犹太人图谋害耶稣(可3:6;12:13;太22:16)。

7.爱色尼人(Essenes):在新约里没有被提及。但是根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 (Josephus)及犹太哲学家腓罗(Philo)的记载说他们是 \圣洁\之民。多居住在死海北部与南部旷野山洞中。他们脱尘僻世生活在一起,纪律严明,自食其力,苦行克制私欲,财物同用,身穿白衣,每日聚会崇拜读经祷告。近代考古学者发掘他们的许多遗物。与死海古卷主人(昆兰人)极有密切关系。(学者们认为施洗约翰像是一位爱色尼人)。

8.散居各地的犹侨:犹太地的数次沦亡,造成许多犹太人散居在地中海一带国家。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也勤力作生意和作良民。(保罗就是一位散居在大数的犹太人。他也喜欢到各地会堂传福音给这些人听。)

9.犹太平民:他们占约百分之八十的犹太人。在法利赛人眼中他们是不懂得律法的人,也因此受鄙视,认为是不圣洁的人。不和他们一起用餐和通婚。(耶稣认为他们是 「流离困苦的人」或「无牧的羊」(太9:36-38)) 10.神秘宗教(mystery cults)教徒:这些神秘宗教多数由希腊人和罗马人所信奉。有大米底神(Demeter \五谷丰收之神\,米特拉神(Mithra \生命气息之神\,依斯(Isis \阴间之神\,多尼斯神(Dionysus \动物之神\,希比利神(Cybele \大圣母神\等等。各乡镇皆有庙堂。逢是遇到这些神像的大日子,就会演酬神戏。(很明显的,新约的教会是在一个信仰纷乱,神话充塞和道德低落的环境中生长。在保罗的行踪中,我们可见到各种不同的神庙名称。甚至还有「未识之神」。一些在山坡上的神庙竟有庙妓。不同的邪教却不时的产生。占星学的流行可从钱币的图形中见到)

宗教形式

1.律法:在新约时期,律法已变成了繁文缛节。犹太教把摩西五经的律法与训诲共化成613条。有248条是应当履行的(Mandatory Commandments),另365条是禁止行的规条(Prohibitory laws)。(耶稣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目的不要他们 \死\守,而是要 \活\用)。

2.圣殿:圣殿是犹太人的精神堡垒。每逢节期,犹太人从各地来到圣殿崇拜和献祭。圣殿有东、西、北面的石阶从外邦人院通向内院。内院有分妇女院、男人院、祭司院、圣所和至圣

五.门徒四散:因着司提反的死,当时在耶路撒冷的教会立刻受到逼迫。导致门徒四散。四散的多是希利尼化的犹太人基督徒。扫罗,本身是一位希利尼犹太人也正在耶路撒冷受高等教育,却借着大祭司的令,四处捉拿希利尼化的基督徒收入监里。使徒却到外地去,一方面可能是要避开这紧张的逼迫,也藉此把福音传到各地去。(注三)也因着这样,教会开始在各地兴盛,尤其是安提阿。本来彼此称为「弟兄」或「拿撒勒之人」,但是在安提阿,「基督徒」这名称却包括了犹太人,甚至外邦人的基督徒。保罗也在这期间归主。

六.第二次的逼迫:约在公元41-44年间,当时希律安提帕仍任犹太地分封王,不只把施洗约翰治死,彼得、雅各也被捉在监里等候治死。雅各提早被拉去斩了。彼得却由天使救出,也趁夜逃到外地。

七.保罗第一次布道行程:相信保罗是在公元37年信主。在亚拉伯退修三年, 在大马色工作三年,并上耶路撒冷探访使徒们。后在基利家数年(加1:21;2:1)。安提阿教会听闻保罗的热心,就差遣巴拿巴和保罗往外地布道。第一次行程比较短,从居比路岛到南加拉太(注四)约有一年九个月的时间(徒13,14)。

八.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外邦人归入教会对犹太人基督徒来说常引起一些问题。犹太人基督徒从小就受了割礼,也守许多洁净礼。与外邦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常存在着。一天,保罗与巴拿巴从布道行程归回安提阿,发现许多人在教会里争吵,也见到犹太人与外邦人基督徒分桌而吃饭,连彼得和巴拿巴也跟著作(加2:11-14)。(注五)为了把问题解决,安提阿教会就派保罗,巴拿巴等上耶路撒冷总会去开会解决。在会议中,保罗先述说神在外邦人中的工作。后来有犹太人基督徒就要求外邦人信徒受割礼(徒15:5)。后来彼得发言述说神怎样恩待外邦人如哥尼流像犹太人一般。后来雅各(耶稣的弟弟,相信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主任牧师或执事部主席)结论说话。他引用了旧约说明神的救恩要给外邦人,并议结如下:a. 外邦人基督徒不必受割礼。b. 守洁净礼如:不可拜偶像,不可犯奸淫,不可吃血(这可能为了许多在教会中的犹太人基督徒)。(注六)议会也发公函由特使派往各地教会告知以上的决定。

公元 51-70 年

一.保罗第二次的布道行程:耶路撒冷会议后,使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雄心更大。第二次的行程还是由安提阿出发。在出发前,保罗与巴拿巴的意见不合而折伙另与西拉同行。在路司得时, 提摩太也加入了队伍。在每西亚的边界, 本有两条路可通往以弗所,但圣灵的指引使他们来到特罗亚。在这里见到「欧洲(马其顿)呼声」的异象而航海到驻防城腓立比。在腓立比,因福音引起的社会变动导致保罗与西拉被诬告下监。但他们因是罗马公民而被释放。在帖撒罗尼迦一连三个星期在会堂里讲道而被指说是「传另有一个王」而逐出城。庇哩亚的人却「天天查考圣经(旧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在雅典,保罗不只要应付一个拜偶像的社会,而且要与当时的哲学家们辩论。(徒17)

--------------------

注二:五旬节是逾越节的第五十天。也称收获节(出23:16)或初熟节(民28:26)。是犹太人用来记念他们出埃及后第五十天。约瑟夫说:「有上万的人聚在耶路撒冷过节...」(Ant.14.13.4)。

注三:教会历史学家相信这是主使门徒四散,使福音传到外邦。 注四:南加拉太或北加拉太,学者们不能肯定。

注五:相信 加2:11 是保罗归回安提阿后去信加拉太教会述说此事。

二.犹太人被逐离罗马城:在革老丢(Claudius,公元 52)年间犹太人与犹太人基督徒被逐离罗马城。(注七)保罗来到哥林多后却遇见被逐出境的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徒18)在这城市,布道队有保罗、西拉、提摩太、亚居拉、百基拉等;也在此工作了一年半。哥林多城是一个

道德败坏的地方,教会里也发生不道德的事情。

三.保罗上耶路撒冷:相信保罗离开哥林多后曾到耶路撒冷去。(徒18:22) 携带捐款,也顺便向耶路撒冷教会问安,然后上安提阿。

四.保罗第三次布道行程:在第三次布道行程中,保罗在以弗所住了三年(徒18-19),相信启示录所说的七间亚西亚教会是在这时期建立。我们也见到「长老」被按立作牧养的工作。在这里也遇见从亚历山大来的犹太哲学家亚波罗。

五.保罗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第三次布道行程后,保罗再到耶路撒冷,虽受到教会的欢迎,却受到犹太人的谋害。(徒21) 可见保罗在各地间与犹太人的\过节\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都有所闻,也等着他上到京城才捉拿他。保罗为罗马公民而不得不要遣送他到罗马王帝面前受审。 六.保罗抵达罗马:很明显的,当时罗马教会已很强盛。从罗马书中,也可见保罗与一些领袖们已很熟悉。保罗约在公元60的二月初到达。在等候审判前,相信他是被\保释\出来,因此有路加等陪伴他们。(徒28:30) 有文件记录说保罗在两年后被释放。后来到西班牙去传福音。(注八)再回罗马时才殉道。

七.罗马大火:在公元64,罗马发生一场大火。谣言立刻传开说有一小撮人放火烧城,后基督徒被嫁祸成为代罪羔羊。(注九)因此,成群的基督徒被拉到斗兽场去喂狮子。相信这时基督徒的逼迫只限于罗马城内。传统记载保罗与彼得是在这时殉道。从历史的文件中,这时候的教会已遍布了整个罗马帝国中。远至法国,英国都有许多人信主。

八.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复国的运动一直来都没有平息。犹太地有许多青年成了抵抗罗马的游击队。大祭司见情势不妙就求助分封王亚基伯二世(Agrippa II)派兵征压。但是在公元66,加利利,约旦河一带都落入游击队的控制中。后来罗马王帝在公元68派兵攻打耶路撒冷。 依照犹西比的记录(H.E. 3.5),在大战之前,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因记起主耶稣的吩咐就散至约旦河外的Pella地方。后渐渐与外邦人教会失去了联络。另有一班律法师却散至巴勒斯坦西部的Jamnia。在公元70,泰土斯大将带领大军进攻。一批游击队逃到死海边的马塞大。泰土斯另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这班残遗份子完全消灭。

公元 71-100 年

这段时期是教会历史中最模糊的,通称为「次使徒教会时期」(Sub-apostolic period)。这是因为只有很少的资料记载这段时期的教会情况。

一. 教会平安发展时期:在威斯巴先(Vespasian, 公元68-79)和泰土斯(Titus, 公元79-87)的统治时期里,教会是一个平安发展的时期。有几件事值得我们注意: a. 基督徒开始在每个城市中增加起来。基督徒的聚会也没有像谣传中的神秘。一些地区的教会甚至有\会督\式身份的牧者。甚至有记录指明一些城市中祭过偶像的肉畅销不出。(注十)

b. 基督徒也不只是属于低下阶级的人。许多学识之士,政府官员,甚至王帝的亲戚(注十一)都有基督徒在他们当中。

c. 教会的势力和产业也越来越多。如在罗马就有基督教的私人坟场(Catacomb)。大的教堂也在各地被建立起来。

d. 新约的书信开始在各教会之间流行和传递。诗歌、赞美词、祷告文、或崇拜仪式也有一定的形式。初信班资料也有一定形式。 e. 教会的组织也开始强大起来。「二分级」(长老、执事)和「三分级」(会督、长老、执事)也有出现。 ---------------- 注六:详细讨论,参 F. F. Bruce, The Spreading Flam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8),

pp. 106-112. M. Hengel, Acts and the History of Earliest Christianity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79), pp. 99-126.

注七:在 Suetonius 的信(Claudius 25)中说:是把 \相信是Christus,基督徒)逐出城。可能王帝把基督徒与犹太教徒混在一起都赶出境。 注八:Clement, Letter to Corinthian Church 5:7. 注九:见Tacitus Annals 15.39, Life of Nero 38. 注十:见当时教会文件, Epistle of Pliny.

注十一:相信Dio Cassius所记录(History 67:14)的Flavius Clemens和妻子Flavia Domittilla是基督徒。

f. 教会之间的联也强大。教会与教会之间也常有书信来往。(注十二) g. 教会中开始要应付许多问题和异端。相信乐斯底主义是在这时流行。

二. 第一世纪的结朿:在多米先(Domitian, 公元 88-96)时期时有些少的逼迫。相信使徒约翰是在这时期被放逐到拔摩群岛去。然后在下一任王帝(Nerva, 公元96-98)时被释放。

使 徒 行 传

作者:很多时候,讨论使徒行传的来源与作者是要和路加福音一起讨论(请看路加福音的作者讨论)。

在公元180,爱任纽曾说使徒行传的作者是路加。他是一位在安提阿的叙利亚人,职业是医生,一直至保罗殉道他都与保罗在一起,他写下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

日期地点:学者们多认为《路加-使徒》写作的日期只相隔几年吧了。约在主后七十年(公元 70)。写作地点多在安提阿。

目的:继续说明主耶稣升天后怎样差派圣灵引导使徒接续衪在地上的工作建立教会。

使徒行传的特征:

一.接续了耶稣工作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书中知道使徒们怎样继续耶稣的工作。学者们常说,如果没有使徒行传,书信的重要性就大大的减少了。

二.最初期教会的生活和活动。使徒时期教会的背景,信徒的生活,道德纪律问题,大公会议情形,所受到的逼迫,宣教的方式,教会的发展过程等等,都一目了然,如身在历,栩栩如生。

三.最初期教会的神学教义。书中记载着许多神学的资料,虽然这些教义不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神学。

四.\圣灵行传\。书中记录着圣灵怎样充满犹太人(第二章),也充满了外邦人(第十章)。圣灵使使徒们行异能,也感动多人信主。圣灵不只引导教会作差遣宣教的事工,更证明了基督是掌管教会的主。

五.教会发展历史的记录。我们见到教会怎样从耶路撒冷扩展至罗马。为最早期的教会史提供了最准确的资料。

六.护教的情况。书中多次形容教会怎样向当时的社会解释以及作护教的工作。

内容大纲:使徒行传的内容大纲可算是新约书卷中最容易被构划出来的。第一章是交代清楚使徒如何继续耶稣的工作。第二至第五章是叙述耶路撒冷教会的生活情况。由第六至第九章,路加先指明教会受了逼迫,然后福音才开始传到外地去(9:32-12:25)。接着是保罗多次的宣教路程,中间(第十五章)交代耶路撒冷会议的情况。 1 : 1 - 5 序 言 1 : 6 - 26 起 初 的 事 件

2 - 5 耶 路 撒 冷 教 会 的 诞 生 6 : 1 - 9 : 31 受 逼 迫 的 情 况 9 : 32 - 12 : 25 福 音 传 至 外 邦 13 - 14 第 一 次 布 道 行 程 15 耶 路 撒 冷 大 公 会 议 16 : 1 - 18 : 23 第 二 次 布 道 行 程 18 : 24 - 20 : 6 第 三 次 布 道 行 程 20 : 7 - 21 : 17 上 耶 路 撒 冷 的 行 程 21 : 18 - 23 : 35 保 罗 在 耶 路 撒 冷 24 - 26 保 罗 在 巡 抚 前 的 分 诉 27 - 28

-----------------

注十二:见伊格拿丢(Ignatius)所写的书信。

保 罗 生 平

保罗,一个基督徒中家闻户晓的名字,是新约中最大篇幅的作者。以下我们不只要认识保罗的生平,也要认识保罗的神学思想。

童年时期

一.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孩童时期是在叙利亚省北部(今天的土耳其)的大数城渡过,少年时期则在耶路撒冷成长。

大数是一个希腊学术和商业中心,保罗在此接触到许多异教的思想。 在保罗的传道中,不时引用希腊人的思想来与他们对驳。(徒17:28;多1:12)

二.相信保罗的父母亲是优秀的犹太人,也领取了罗马公民权。这使保罗在长大后得到许多便利。(徒16:38;25:10)

学生时期

一.生长在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幼就要学习律法。在大数时期,也在犹太会堂中学习犹太人的传统。从会堂和附近的学习,保罗不只学习到希腊文,也懂得希伯来文。因为是住在巴勒斯坦地以外,保罗所用的圣经 - 希腊文旧约圣经 - 就是七十士译本。作为犹太会堂的学生,每人都要学习一门谋生手艺。保罗却是学习帐棚。本来保罗也以织帐棚来维持他的传道工作。 二.在少年时期,保罗也被送去耶路撒冷 - 犹太世界的中心 - 受更高的教育。在那儿,他

至 罗 马 的 行 程

成为著名的拉比(教师)迦玛列的门生。迦玛列是犹太伟大教师希尔列(Hillel 公元前60-公元20)的孙儿及继承人。希尔列的教导比较自由和开放,与保守的沙麦(Shammai)派对立。 相信保罗也受希尔列的影响主张接纳外邦人,对许多律法规条也更加自由。保罗在耶路撒冷的学习也出类拔萃。甚至可以得到犹太最高法庭(犹太人大公会)的授权去执行逼迫基督徒的任务。

对以上他还没有信主前的生平,保罗自己的形容如下:

「我本是犹太人,生在罗马省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我自幼完全依犹太方式被抚养长大,又幸得罗马公民权。我在耶路撒冷受教育,拜师于著名的迦玛列门下,按法利赛人所定的规条受教。我为袓宗的遗传非常热心,在信仰上比大多数的同辈更为激进。甚至可以说,在顺服律法的事上,我几乎亳无瑕疪。」(徒21:39;22:3;22:28; 加1:13-14;腓 3:5-6)

保 罗 的 神 学 思 想

保罗书信占了新约的最大篇幅,其中的教导和神学资料也是最丰富。历代以来,许多伟大的神学家都受其影响深远。奥古斯丁的悔改,是由于读了罗马书13:13-14。十六世纪的改教运动,是因为马丁路德在罗1:16-17发现了因信称义的道理而引起。廿世纪初期,新正统派神学家巴尔特在一九一九年发表了罗马书注释而引起了新派一场的革新。加尔文的预定论,倪柝声的「属灵人」的分析,也主要是取材于保罗的教训。

论到保罗的神学,学者们的意见则相当分歧。我们尝试作一个综合的讨论。

一. 基督的影响

近代学者们研究保罗的神学思想,多是先从犹太背景来着手。这有其对的一面,但犹太的影响并不能成为保罗神学的中心。根据保罗的生平而言,他一方面是纯正犹太法利赛门的人(腓3:1-6),另一方面又出生于外邦之地(徒21:39;22:3),也认识许多希腊思想(徒17:28),最后长期作「外邦人的使徒」(加1:6;罗11:13;提前2:7)。但是论及他的教导和神学,基督的教训和初早期教会的传统才是真正的保罗神学背景。在腓立比书,他也提到心目中最要紧的,并不是犹太背景,而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所相信的耶稣基督(腓3:4-8)。当然,保罗对这个背景的启迪却是来自那\大马色路上的经验\徒9:1-22)。基督的影响可从两个方看出来:

A. 旧约的基本教训

许多保罗所教导的资料可说是以旧约圣经作为根据与基础。他经常引用旧约经文来支持他的论点。可是取用旧约的手法和目的却与当时的犹太拉比有异。几乎都是以基督为中心。例如,在谈论亚当所犯的罪时(罗5:12),他并不因此停在罪的来源,而是把亚当所带来的罪与基督所带来的恩典作比较,以此指出基督的恩典才是最重要的。又例如,虽然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讲章中(徒17)没有引用旧约的经文,反而引用希腊诗人的谈话,但是在讲道中却是充满旧约的教导和思想,并且到最后还是总归基督。

B. 基督的救恩

保罗的神学是以基督为中心。从哥林多前书的谈话中,保罗重申他的神学内容:「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林前15:3-7)。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讲论神与以色列人在历史上的关系时,也提及耶稣的降生、先锋、受害、死亡和复活(徒13:23-31)。

虽然保罗在书信中,看重的并不是耶稣的历史性,而是这历上的耶稣的生、死、复活,但是看见他不否认耶稣的历史性,并且直接的接纳初早期教会所认识的耶稣,指明耶稣是一位历史人物。

二. 神作为基本精神

论及基督与救恩的事时,保罗自然而然提及神的工作和时间表。在他看来,神有一套计划。

启示和权柄都是从神而来:保罗谈及他所传的福音时,坚持说不是出于人的意思(加1:11-12)。而是神「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加1:16)。

神爱的心意:在保罗的教训中,整个救恩实在彰显出神的爱和主动。罗8:29-30,说:「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预先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这两节经文中所提及的救恩程序,事实上都是以神为主词。也就是说,救恩是神所作的工作,而在这工作中,保罗所看到的,是神爱的彰显。

恩典:这是保罗用来形容福音最重要的字眼。在他来看,神救恩的特性,便是恩典。救恩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罗11:6)。人的得救和被拣选是基于神的恩典(罗11:5;弗2:8)。而且保罗也认为因信称义(罗3:24),在基督里的盼望与安慰(帖后2:15-17;林前1:4),甚至行善的力量(林后8:1),都是神的恩典。甚至信主后,信徒也是「站在的恩典中」(罗5:2;12:6)。

三. 救恩的途径:信心和圣灵

A. 律法与信心:根据保罗的教训,信心并不是一种具有功德性的行为,因此不是得救的根据,而是得救的途径和工具(弗2:8)。保罗会说信心是称义的条件(罗5:1;加2:16),并不是得救的根据。保罗是在这样的思想之下反对犹太人以律法作为得救的根据。另外他也说出律法的许多好处;律法指出甚么是罪(罗5:13;提前1:9-10)。

保罗强调信心,同时并没有否认行为的重要。他提到「信心所作成的工夫」(帖前1:3)。「信心会产生爱心」(加5:6)。

信心也不是迷信,它有历史的根据 - 神在耶稣身上的作为是信心的凭据。

B. 肉体和圣灵:在加3:2-5保罗谈及行为与信心的对立,也将肉体与圣灵对比。在他看来,若有人要靠律法的行为称义,这人便是「靠肉体」。但是信徒拥有圣灵,并不需要遵守律法,而是借着信心,体贴圣灵的律/感动。可以图表来形容:

靠行为 <--------> 信心 | | |

靠肉体 <--------> 圣灵。

四. 在基督里的丰盛

「在基督里」可说是保罗最常用的神学词句。总共在保罗书信中出现164次。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观念:在基督里的关系,在基督里的福气。

A 在基督里的关系:在基督里就先说明那生命的转捩点:「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与亚当比较,「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15:22)。基督里「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加3:28)。

B 在基督里的福气:弗1:3-11形容信徒在基督里的八个福气:称义、赎罪、救赎、和好、圣洁、成为后嗣、智慧、荣耀。

五. 在圣灵里的新人

保罗谈论信徒的实践生活时是从在圣灵里的新人来看。 关于在灵里的矛盾和得胜:一方面保罗强调说:「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5:24),另一方面又说,「要治死你们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濊、邪情和贪婪」(西3:5)。甚至指明肉体和灵命的相争,「立志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的苦境(罗7:14-15)。保罗并没有否认这矛盾,而继续指示人要「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罗7:25)就能得胜了。保罗也特别形容这圣灵在信徒灵命生活中的力量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上帝,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林后4:7-10)。 属灵的生活最终目的是要与主耶稣一样(罗8:29)。

保罗书信格式

保罗的书信(Pauline Epistles)占了新约圣经最大的篇幅。这说明保罗喜欢写信给他所关心的信徒。他的书信也是按照当时通用的格式来书写。书信格式约可分为三大部份: 一.署名和问候:a. 首先,信的开头提出写信人的名字,然后是收信人的名字。

b. 接着是问安的话。保罗的问安方式稍与一般的不同,他把传统希伯来人的问安,「平安」(Shalom),再加上基督徒式的希腊问安,「恩惠」(Grace)。 c. 为收信人的健康感谢。保罗也时常将收信人一切可称赞之处向神献上感谢。

二.书信内容:保罗也把它分为两个部份:

a. 教义性的教导:通常是为了回答读者的问题,或是把福音讲解。 b. 谈论基督徒的实践生活。

三.结语:a. 个人的消息和问安。多半是教会或教会中人的消息。 b. 祝福。

罗 马 书

作者:保罗的书信形式正符合当时希腊人写信的格式:开头是注明作者的身份、问安、目的,接下来是内容讨论,最后以结言问候作结束。

可以肯定的说,保罗的书信一早就在教会之间流行,彼得也曾接触过这些书信(彼后3:15)。 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写给哥林多的信中(公元96),罗马书是他引用最多

的书信。第二世纪初时,保罗的书信是被聚合起来在教会之间传递阅读。

马吉安(公元140)所编的《新约正典》(不被正统教会接纳,但是含有参考价值)含有十卷的保罗书;少了提摩太书信和提多书。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保罗书信文件是P46(Chester Beatty Papyri,公元180)(注一)。但是在第二世纪尾的《幕拉多拉》(Muratorian Canon)(不被正统教会接纳,但是含有参考价值)含有十三卷的保罗书信。

日期地点:从罗16:23和林前1:14,保罗是在哥林多写此书。从罗16:1,非比姐妹可能是此书的携带人,而坚革里就是哥林多城的港口。

按徒19:21-20:6的记录,罗马书是写在以弗所工作之后,在下耶路撒冷之前写成,因此大约是公元58年。

目的:写罗马书的目的也在1:10-15(保罗想到罗马去);15:22-32(保罗想经过罗马到西班牙去)说得清楚。

保罗也借着这目的作系统性的阐明他所坚持的「因信称义」的福音。

神学主题:历代神学家如保罗、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巴尔特等等都以罗马书作为他们神学巨著的基础。历代基督徒也以「因信称义」的道理作为信仰的基础。我们可从罗马书中引申出五个神学主题:

--------------

注一:见G. Zuntz, The Text of the Epistle (London, 1953).

一.神的义:保罗一开头就以主题申言说明神的义是显明给凡是相信的人(1:17)。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去看罗马书中\神的义\的意义。第一是神的信实。指明神的应许必要实现,不管人的信与不信(3:3-4)。第二是神的忿怒。神的忿怒并不与他的义互相矛盾。忿怒也是神的义的一种彰显(1:18;2:5)。第三是义的彰显在耶稣基督的受死上。基督成为赎罪祭是表明了神的义(3:25ff)。第四是信心。神容许人因信耶稣基督而可以称义,这信心也完成律法的功用。 二.神的慈悲:神的容忍、宽恕是他的慈悲(2:4)。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为我们死说明了神的爱和慈悲(5:8)。关于以色列人的离去,神整天伸手向他们招呼(10:21),这也显出神的慈悲。

三.神的主权:在第九至第十一章里,保罗特别说明神的主权。以色列人的被弃并不是神不公平,而是神的公义;衪可以自由的拣选,就如陶匠和瓦器一样(9:19ff)。外邦人被拣选也是神的主权。

四.神的恩典:人的罪与神的恩典成为了罗马书的基本讨论。保罗不只指出外邦人的罪恶,更说出犹太人的罪恶即使他们有神的特权。但神的恩典使罪人不至于死(5:21; 23)。神的恩典使衪先主动的来拯救罪人(5:8)。神的恩典永远大过人的过犯,因此,更多的罪就显出神的恩典越多(5:15,20)。

五.神的律法:保罗对律法有许多好感;他称律法为「圣洁、公义、良善」的(7:12)。律法的目的是叫人知罪(3:20;7:7),也叫人不致犯罪而称义。但因信基督可以称义,因此\因信称义\也坚固了律法(3:31)。人的软弱使律法失去了它的功用(7:18)。基督徒有圣灵的律法(8:2)。

内容大纲:罗马书的内容大纲算是清晰易明的。只要跟随着保罗的思路就可以很容易的把整

个内容的大纲构划出来。起初是问候和提出写书的目的(1:1-15)。然后,借着一个主题申言(「福音本是神大能...」1:16-17),就直接的去证明有律法的犹太人像没有律法的外邦人一样都犯了罪(1:18-3:20)。接着是讲解因信称义的教义(3:21-5:21)。在第六章,保罗集中的讲解称义以后要过的圣洁生活(6:1-8:39)。在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保罗特别分出来讲论犹太人的问题。由第十二章开始,保罗的谈话是比较实践性的。

1 : 1 - 15 序 言 1:1-7 1:8-15 1 : 16 - 8 : 39 1:16-17

问 候

保罗与罗马教会的关系 教 义 的 解 释 主题申言

1:18-3:20 因信称义的必需 3:21-5:21 因信称义的途径 6:1-8:39 称义成圣的实践 9 : 1 - 11 : 36 历 史 性 的 问 题 9:1-10:21 以色列人被弃的原因 11:1-36 以色列人不全被弃 12 : 1 - 15 : 13 实 践 生 活 的 劝 勉 12:1-21 一般性的责任,品行 13:1-14 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14:1-15:13 对软弱弟兄的责任 15 : 14 - 16 : 27

哥 林 多 前 书

结 言

作者: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序言中所给的证据已足够说明此书的权威和真实性。 罗马的革利免(公元95)曾记录说:「拿起圣保罗的信,他写给你们什么关于福音的事?说实话,他责备你们是因他的名、矶法、亚波罗而分党。」(I Clement 47:1-3)。伊那丢(Ignatius of Antioch, 公元113)常常提起哥林多前书的事(Ephesians 16:1; 18:1; Trallians 12:3;Romans 4:3; 5:1; 9:2; Philadelphia 3:3)。

日期地点: 保罗是在第二次布道行程中到达哥林多(公元 50)。逗留一年半后才离开回到耶路撒冷,答应再回哥林多(徒18:18)。在第三次布道行程中,保罗再到以弗所(公元 52),在那里逗留了两年三个月(相信此书在这期间写成)。

目的:责备和指正哥林多教会所引起的知识、道德、社会和属灵的问题。

内容大纲:哥林多前书的内容大纲显而易见,可按书中七大教会问题来划分。前两个(1:10-6:20)问题(分党结派和淫乱(附有法律讼诉的问题))是保罗先回答报告中听来的问题。然后,才逐一的回答(第7至第15章)(五个问题:嫁娶、吃祭偶像之物、混乱崇拜(领受圣餐问题)、属灵恩赐的事、复活的事)哥林多人提出来的问题。

1 : 1 - 9 问候与感谢

1 : 10 - 6 : 20 保罗从报告中所知道的问题

1:10 - 4:21 5:1 - 6:20 7 : 1 - 15 : 58 7:1 -40 8:1 - 10:33 11:1 - 34 12:1 - 14:40 15:1 - 58 16 : 1 - 24

哥 林 多 后 书

分党结派的问题 淫乱的问题

哥林多人提出的问题 嫁娶的事 祭偶像之物 混乱崇拜的事 属灵恩赐的事 复活的事 结论

作者:哥林多后书内所含的证据已清楚说明保罗的作者身份。《幕拉多拉正典》也有收纳哥林多前后二书的记录。再早的《马吉安正典》也纳入哥林多后书。特土良(公元 Adv. Mar. 5:11,12)也多处引用哥林多后书。爱任纽也常引用林后经文,并说明是出自哥林多后书。

日期地点:大约在哥林多前书之后。详细情况请参哥林多前书的日期地点和保罗与哥林多教会/书信的关系。

目的:除了誊清保罗的职位和提倡乐捐的事以外,还安慰哥林多的信徒因前信所带来的痛苦。

内容大纲:哥林多后书主要的内容是保罗谈论个人的事奉和为使徒的权柄的辩护。第一至第七章是保罗谈论自己的事奉。第八至第九章是保罗向哥林多信徒讲论金钱奉献的事情。最后四章几乎是保罗为使徒的职份的辩护。

1 : 1 - 11

问候与感谢

1 : 12 - 7 : 16 使徒保罗的事奉 1:12 - 2:17 他的计划 3:1 - 7:16 事奉的特征

8 : 1 - 9 : 15 提倡乐捐的事

10 : 1 - 13 : 10 保罗为使徒职份的辩护 13 : 11 - 14 结论

哥林多前书七大问题

一.分党结派:哥林多的会友以「保罗」(可能代表自由/无律法派),「亚波罗」(可能代表知识派),「矶法」(彼得,可能代表律法主义者)三位不同时期任职牧师时信主受洗来分成党派(1:12;3:4-6)。这导致教会分裂。还有「基督派」(可能代表偶像派)。他们是凭「世人的智慧」这样分优次。保罗责备这样的纷争。然后说传道人的工作(栽种,浇灌)不算得什么,只有那叫教会生长的神才是最重要的,并不应该把传道人摆在第一位。而且基督十架的智慧(神的智慧)不在乎「世人的智慧」。接着,保罗用\立根基\来建立教会和\忠心的管家\的观念来讲述事奉观。保罗也指出分党结派的根源是在于信徒「自高自大」。

当耶稣升天后,神藉圣灵在五旬节震撼了一班门徒的心灵,也提供给他们能力去执行耶稣生前所吩咐下来的工作,教会也在这时候正式诞生。 最初的教会和信徒皆自由的在会堂和家里聚会,教会也没有特别编写章程或礼仪。当时,教会中的领袖就是按着圣灵给他们的特别能力来推动各样的事工。当时的信徒也不把教会看为一个有形式的组识,反而看教会为一有机体(Organism)(罗12:4-8;林前12:12-31),随着神加添人数而增长。各人都组合起来活动,看每个人为一个成长的「肢体」。可是这现象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组织越来越大,要面对的事情和压力也越来越多,教会不得不按着需要来组织而变化。

我们看见第一世纪的初早期教会在那世纪尾的时候渐渐由一个无组织形式的教会转变成有组识形式的教会。教会历史学家尝试寻找这改变的原因,一般上有四个因素:

一. 教会增长

初早期教会的一个惊奇现象就是教会迅速的增长。从几十人在巴勒斯坦的教会,在二十年内(约公元40-60),扩散至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虽然这段时间的教会没有特别显著的组识形式,但是却有某些基本的结构。

a. 犹太人基督徒在会堂内或是家中继续举行犹太传统式的崇拜(徒2:46)。

b. 按着需要而组成的教会组织 -- 使徒们和执事们(徒6:1-6)。

c. 他们继续在一个信仰里看各人为一大家庭,就如犹太人一般。甚至把自己的产业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徒2:44-45)。

当人数增长起来,组识行政的需要和压力也长大。

a. 各种地位(positions)也在教会中显明;管理饭食的「执事」(徒6:3),所设立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弗4:11),保罗也差派传道人到有需要牧者的教会去(提前1:3),教会也差派宣教士去作传福音的工作(徒13:2),也有许多游行的传道人(约一4:1-6),比较大型的教会中也有「长老」(徒15:4),监督等等。

b. 在教会的活动,比如崇拜和各种的行政事工上,也要求「凡事都要规规距距的按次序行」(林前14:40)。

c. 我们甚至可以看出似乎有一些使徒持有特别大的权威(雅1:1,保罗还称这些使徒为「教会真理的柱石」(加2:9)。

可以说,教会增长,组织形式的扩大也是自然的事。组织大起来,就必然要制定许多规矩,也要施行许多行政管理措施。后来我们也发现组织越大,问题也会越多。或者说,教会增长是好事,组织形式扩大也是美事,只视乎领袖们是否有管理的恩赐。渐渐,恩赐也越来越多样化,为的是要建立基督的身体。

二. 异端

异端的兴起,尤其是从第一世纪开始,迫使当时的教会组识起来共同对抗这外来的侵犯。这样的压力使到教会起了一些改变:

a. 信仰教义化:最初的信徒没有特别为他们所信的作系统性的编写。只是从各个角度自由的讲说耶稣的信仰。称耶稣为主、为基督是最通用的神学字眼。偶然我们可以从一些崇拜诗歌中找到比较系统的认信词(腓2:6-11;提前3:16;来4:12-13等等)。

后来,教会中出现一些异端的思想,迫使使徒们写信到出现异端的教会去辩证。大部保罗的书信都有针对一些怪异思想和学说。约翰一书也是为此而写。当时最流行的异端是幻影派(docetism)及乐斯底主义(gnosticism)。

b. 崇拜仪式化:起初的信徒比较小群或是聚在家庭式的建筑屋内进行崇拜,这时的崇拜形式也比较自由和强调灵恩。可是当会众增长起来,崇拜就要在大教堂内进行,也比较「凡事都要规规距距的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后来在「使徒的教导」(Didache 9,10,14)一书内,施行圣餐成为了最严肃的仪式,也规定于教会的会员。这样作也是为了避免异端教会的份子和异端崇拜的仪式。

c. 权力:当仪式定形在教会里以后,权力也清楚的划分。教会开始规定某些人拥有执行这些仪式的权力。那时,使徒权柄的承继是公认的权柄,这把异端者立刻区分出来。

三. 社会变迁

起初的教会可能因为有\灵恩式\的领袖起来带动。保罗就是被神学家所称为一位灵恩式的领袖。但是当那些灵恩式的领袖逝世以后,由这些领袖所带起的热潮开始消沉下来,如果后继没有更好的领袖,组识就会成立来维持和继续这些工作。保罗就是需要把它的灵恩式的领导能力传给没有灵恩式领导力的提摩太(提前4:14)。后来教会也由许多没有领袖恩赐的人来带领。因此教会的活动力也渐渐沉静下来。

不久,也有一些灵恩式的人起来。一些比较是拥有生命力的人,例如安提阿教会的主教伊格拿丢(Ignatius)。也有一些是极端的灵恩领袖,例如当时的孟他努主义(Montanism)者。

四. 末世的盼望

当时的信徒多数认为主必快再来,也相信会在他们这生人中降临(帖前4:13-5:11)。可是这热切的盼望并没有立刻实现。他们也因此要接纳教会要坚持维持下去一直等到主来。为了维持和继续,形式化的组识是难避免的结果。

在教会组识化的过程中,圣经,尤其是新约正典的形成也同时进行。这正典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也受了教内及外的许多压力而形成。

希 伯 来 书

一.希伯来书的作者

自从第二个世纪开始,圣经学者就被希伯来书的作者身份迷惑也互相争论。这是因为作者的身份直接的影响一卷书的正典权威。我们要从三个层面来探讨这问题。 先从书内的一些证据来看:

A.这位作者对旧约极其熟悉,不只引用了许多旧约经文,也引用许多犹太传统资料。 B.他使用优美的希腊文来书写希伯来书这作品。句子是经过特意的修饰,说明他对希腊文写作有高深的技巧。当然,如果没有高超的神学基础也写不出内涵丰富的希伯来书。

C.他本人是属于第二代的信徒(2:3)。是「提摩太的兄弟」(13:23),与意大利的教会有连系(13:24)。

但是,以上的认识都不能清楚指明谁是作者。

从书卷外的证据来看。讨论课题可从两个方向入手︰东方教会(希腊语系教会)和西方教会(拉丁教会)对希伯来书的看法。

东方教会︰从东方教会,我们有以下的证据。

A.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公元190)说︰

「希伯来书是保罗的作品,是用希伯来语写给希伯来人的。但是路加很细心的把它翻释,然后发行给希腊人。所以可从这卷书和使徒行传中找到同样书写的格式和用辞。但是\使徒保罗\这名字不在标头里是因为它是写给希伯来人的,因为保罗不想在开头时就引起他们对他的偏见和怀疑。他明智的不把自己的名字放进内。」(参 Eusebius, H.E. 6.14.2-3) B.俄利根(Origen, 公元220)说︰

「这卷名叫《致希伯来人》的书信并没有像使徒[保罗]书写的粗糙用词。... 但是其中的思想却是那么令人赞赏,并不低劣过使徒其他所公认的书信... 但对我来说,如果要说出我的意见,我愿意说它的思想是使徒[保罗]的,但其中的编写和用辞却是一位熟悉使徒[保罗]教导的人。他就在空闲时写出许多他主人所说的。如果有任何教会接纳它为保罗的书信,就由他这样接纳。因为从前的人接纳它为保罗的书信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谁写这卷书,只有神知道。我们所听到的不同意见,有人说是革利免所写;他是罗马教会的会督。又有人说是路加所写;那位写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人。我们的讨论就应该到此为止」(参 Eusebius 的 HE 6.25.11-14)

C.俄利根之后,东方教会一般上都没有怀疑这卷书的正典权威,也当它是保罗所写。在查时特蒲草本(Chester Beatty papyrus, P46)(公元250)中,希伯来书是排在罗马书之后。而在许多较迟的希腊文文件中,希伯来书是排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之后,教牧书信之前。

西方教会︰从西方教会的历史中,我们有以下的证据。

A.罗马的革利免所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中(公元97),我们发现类似的经文。比如︰ 「妓女喇合,因她的信和接待,就得救 」(I Clem. 12.1;来11:31)。

「让我们也学习那些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传讲基督再来的人」(I Clem. 17:1;来11:37)。

「耶稣基督,为我们献上全祭的大祭司,我们软弱的保护者和帮助者」(I Clem. 17:1)。 「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多么的远超过天使,因他所承受的名比天使的名更尊贵。因为这样记载说:「神以风为使者,以火焰为仆役。」论到子却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他又对他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I Clem. 36:2-5;来1:3, 4, 5, 7, 13)。」

以上的证据肯定革利免是拥有希伯来书,但革利免并没有说谁写作这本书。这里只能肯定希伯来书是在公元97年之前已在教会中被引用。 B.希伯来书并没有被纳入马吉安(Marcion)所编的正典中,也没有被编在幕拉多拉(Muratora)正典里。马吉安的反犹太心态和幕拉多拉正典只编入保罗给七个教会的书信一起说明不被纳入的理由。

C.特土良(Tertullian, 公元175)说︰

「巴拿巴的名也同与希伯来书一起」(On Modesty 20.3)。

D.优西比(Eusebius, 公元320)讨论使徒们的书信时说︰

「十四卷保罗的书信是通用也不受争论。不可轻忽一些人反对接纳希伯来书,它被罗马教会所反对,因为它被认为不是保罗所写」(H.E. 3.3.5)

E.耶柔米(Jerome, 公元380) 及奥古斯丁(Augustine, 公元450)不能肯定是谁写希伯来书,但却跟随东方教会的意见当它是保罗所写。

从此以后,教会就把希伯来书当着是保罗第十四卷书信,一直至改教时期为此才受争论。

近代学者的意见︰近代学者可说是意见纷乱,几乎每个可能性的新约人物都被提出来。

A.马丁路德提出亚波罗为希伯来书的作者。路德认为亚波罗是位很会辩论的人,也对旧约圣经熟悉(徒18:24)。他也是从亚历山大城来,因此对希腊哲学、犹太传统及神学都有认识。(注一)

B.其他的名字也相继出现。百基拉,或是她的丈夫亚基拉,这两位犹太人基督徒宣教士(徒18:2,26;罗16:3-5;林前16:9;提后4:19)曾被提出来。西拉,保罗的同工,也是帖撒罗尼迦书信的联名人,被提出来。(注二)其他的名字有以巴弗、提摩太、执事腓利等等。甚至还有人提出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写希伯来书。(注三)

结论:我们可以为以上的不同意见作一些稍为中肯的结论。

一.当时的东、西方教会都对一卷书的正典权威和著作者持有不同的的定义。亚历山大的希腊教会处在不能确定保罗为作者时,却把一卷书的内容列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接纳希伯来书为正典,然后把它归入保罗书信内。

西方的教父们却认为一卷书的著作者是最优先的条件,起初反对它的正典地位。后来(第四世纪后),西方教会也受东方教会的影响而把希伯来书归入保罗书信内。

二.如果要真正提出一个作者的名字,只好像俄利根所说的「只有神知道」。

三.今天,圣经学者们也不再为希伯来书作者的身份作许多的猜测及争论。在学术上只统称「希伯来书的作者」为代表。

二.希伯来书的读者

希伯来书的读者/受书人也是一个谜。历代以来引起许多的猜测。从书的资料中,我们大约可从以下的方面来认识这读者︰

A.从书的标头「致希伯来人书」(虽然这在第三世纪时才出现),但是从革利免及俄利根的证据,我们稍肯定这是写给希伯来人(当时的犹太人)的一卷书,虽然不能肯定是写给那一个地区的希伯来人。

B.他们可能就将离弃所信仰的宗教(2:1;3:12)。

C.他们也可能受到逼迫(10:32;12:3;13:13),虽然不能肯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欲离弃信仰。 D.他们在属灵的事上或对深奥的圣经知识比较迟慢(5:11)。

作者在书中多次劝勉这一班读者。是什么原因致使这班读者发生以上所提的困难却不能确定。(注四)作者也直接的道明他写这卷书的目的︰「劝勉的话」。并且多次的劝他们对基督的信心要坚持到底(3:6,14; 6:11; 10:23,25,36; 12:12)。作者甚至用了许多的神学教义,一些甚至是深奥的教义如麦基洗德的解释,来从旁增添他所作劝勉的效力。今天,圣经学者

约可肯定这读者是︰

一班犹太人基督徒,正在受许多的困难而欲离弃基督的信仰甚至要返回犹太教去。

------------------

注一:关于马丁路德这方面的意见,请参考 K. Hagen, A Theology of Testament in the Young Luther: The Lectures on Hebrews (Leiden: Brill,1974).

注二:T. Hewit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0). 注三:参J. M. Ford, \the Hebrews\。讨论所引起的课题不只是肯定作者的身份,而是牵连到最早期教会怎样接纳及对待新约正典的权威。一般上,初期教会对正典的确定是在于两方面︰使徒的权威性(apostolicity)和作者的真实性(authenticity of authorship)。关于「使徒的权威性」的定义是神学的;在于大公教会的公认意见和评定。关于「作者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一卷书是否是使徒亲手笔录或是含有使徒的教导,常引起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来说 ,新约的形成是经过使徒们及教会多年的评定。希伯来这本那么辉煌的书卷就在我们的圣经里。关于初期教会正典权威的讨论,请参D. G. Meade, Pseudonimity & Can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pp.203-215。Meade也说明︰「作者的真实性」的评定是在乎文学的鉴定(literary criterion)和正典权威的传统(authoritative tradition)。

注四:J. V. Dahms, \特别辩论说这班读者的问题不是因为要返回犹太教或是冷淡而要离弃基督的道理,而是领受了许多错误的教义。 写作日期及地点

日期︰按照罗马的革利免的引用,它不可能超过公元97年。从2:3及13:7可以推测受书人是第二代的信徒,大约公元40-70年。根据13:23,当时提摩太仍活着,应该是公元90年之前。从书中讨论许多献祭的礼仪,相信是在圣殿被毁之前(少过公元70)。一般的意见是公元60-70年之间。

地点︰相信「从义大利来的人」与这位作者在一起。提议的地点是东方或更切实的是耶路撒冷。读者可能是罗马的犹太人基督徒或是各地的犹太人基督徒。

希伯来书的内容结构

从圣经文学和神学的角度来看,长达4948个字(按原文希腊文字)的希伯来书并不能真正地显出以上的目的。

从圣经文学的角度看,希伯来书的修辞内容另有以下的特征:

一.希伯来书是一封信。这是普遍的意见。书中含有私人的谈话,书尾的问候皆显出这卷书是一封信。

二.希伯来书是一篇专论。书中井井有条、严谨、学术性的演绎和阐释说明这一点。 三.希伯来书是一篇解经文章。书中有条不紊的引用和解释支持这一个说法。 四.希伯来书是一个劝勉信。作者自己曾这样说明(来13:22)。书中也有许多部份显出劝勉的内容:2:1-4;3:7-4:13;6:1-19;10:19-39;12:1-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6i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