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造化为师 胸中才可立有万象-文档资料

更新时间:2023-04-10 08: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以造化为师胸中才可立有万象

当今中国画的教学依然沿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教学

实践中总结出的“三位一体”教学原则,所谓“三位一体”是指“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临摹、写生、刨作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分工,有配合。“i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国画教学的全局,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则各自有所侧重。写生和临摹、创作教学必须紧密配合,强调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艺术实践,使“源”和“流”有机地衔接起来,开阔胸襟,扩大生活积累,为创作搜集素材。写生作为中国画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中国画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就非常重视写生,他主张要以大自然为师,从大自然中提炼精华并将大自然作为创作源泉。在从事中国画创作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深切地认识到写生在整个中国画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中国画是以笔墨为特有手段来描绘客观世界,表达画者内在的精神感悟,体现蕴含在客观世界内部的神韵和节奏。如要掌握这些绘画语言,就必须通过写生来解决,别无他法。写生已成为中国画重要的学习途径和实践活动。

在我国古代,写生这一绘画实践方式在画家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生,皆为

山水传神矣。”古典画论也有记述:“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历代相关论述比比皆是,都在反复强调写生这一基础问题。但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中国画与自然关系、最能反映中国画独特审美内涵的,莫过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的张璨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深入研究、体察、感悟,深刻了解物象外在特征和内在规律,从而目识心记,烂熟于心,达到胸有成竹、胸中立有万象的地步,而后纵情挥洒,借物咏情,状物言志。

纵观中国画史,“师造化”已经成为中国画的一个优良传统,大凡有独特创造和杰出成就的大师名家,都十分注重对自然生活的体悟和表现,无不是“师造化”的高手。他们所留下来的那些传世巨作,也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以山水画为例,五代的荆浩隐居太行山,“因惊奇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在山中观察体验感悟自然,其所画松树绝不类同于前人,画面气势峻厚雄伟,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他在《笔法记》中强调写生要“图真”,指出似与真的区别,“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强调绘画作品要穷尽物之性,才能实现“物象之源,才可谓得‘物之真’、‘物之性’、‘物之源是物之本质,物之实’,非仅形似也”。明代画家王履画华山并作《华山序》云:“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国画大师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等老一辈画家,数十年如一日地

坚持深入自然,坚持师法自然,他们将中国画写生传统发扬光大,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黄宾虹先生,一生遍游石山大川,他曾四上岱岳、五上九华、九上黄山,写生画稿累积万余幅。他在写生时,不满足于一般的写生观察,为了表现风晴雨雪的不同意境,他专门在风雪云雾、晨昏夜晚去游山。他认为:“山峰有千态万状,所以有气象万千,犹如人物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正是这些鲜活丰富的写生经历,使得他在创作中能变化神奇,绘制出气韵生动、浑厚华滋的山水杰作。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到:“穷乡绝壑,篱落水边,野花幽草,乱石丛草,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情,无处不是画意也。”“荒山乱石间,几枝幽草,数朵闲花乃吾辈无上粉本。”可见,写生已成为每个研习中国画者进行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翻开花鸟画史,也不乏“师造化”的高手。一代花鸟宗师黄筌17岁时在翰林图画院,不间断地为御苑中的奇花珍禽,名木怪石作写生,自己饲养鹰鹘,观察他们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致使他的创作达到“乱真”的境地。黄筌之后,写生便成为中国花鸟画的一个传统,唐宋时期的花鸟画家已经具备了多种写生方法,他们的写生作品“和生者毕肖”,可见其高超的写实能力。宋代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序中是这样描绘他的写生过程的:“余于花放之时,不厌细徘徊于竹笼苑屋边,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图写花之状貌,得二百余品……”同时代的花鸟画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6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