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基本理论

更新时间:2023-12-05 18: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促进文化的稳定的正功能。弊:产生偏见,导致文化僵化,引发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维持某些阶层的既定状况,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功能。

相对主义者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是不可以评价和比较的,文化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以外来者的眼光而必须根据文化的自身目标去评判它。

11、文化震惊--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当他们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12、文化堕距--文化在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并不一致,文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中的最先是制度,其次是风俗,最后是价值观念。

13、文化冲突--两种或几种差异相对较大的文化在接触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立。

14、文化融合或整合--原有文化与外来文化整合形成新的体系。 三、社会化

1、含义--人学习生活技能、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内容--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

3、条件--人又超越本能的能力、人又较强的学习能力、人又较长的生活周期、人有语言能力 4、主体--

家庭--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人社会化奠基。

学校--专门为社会化而建造的学习机构,带有专业性、系统性与强制性。

同辈群体--

大众传媒--广大社会成员中互通信息、情报的各种通讯手段。 工作单位--是一个人走上职业社会化的场所。 5、过程--

---初社会化,儿童与青少年早期的社会化

---续社会化,中年期社会化。熟练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自觉遵守基本行为规范,逐步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复社会化,老年期社会化。由于担任的角色变换而进行的社会化。 6、再社会化--通常指对违法分子所做的强制性的社会化过程。有主被动之分。主动是在个体承担更高的社会角色之后或个体所处文化模式不同后所进行的社会化。被动是在个体的社会地位降低或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所进行的社会化。

7、超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现象,一种只承认共性而抹杀个性的早熟现象。反之则是草个性化。

8、反社会化--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与社会总目标相对立。反社会化可以分为正向越轨与反社会行为。 9、社会化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没有办法在无人的环境中认识自己,在不同人面前把别人与自己区分开来,从而认识与理解自己与他人的

区别?人对自己的了解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镜中之我”不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与评价,相对而言,是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评价的理解与解释。

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心理、自我与社会》认为人类沟通主要依赖于对他人象征性动作和语言的理解。交往双方必须在具体情境中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为就是使人具备了预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并据此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自我认识是在语言的发展和符号的理解中形成的:主我--当作主体的我,是每个人天性的一部分,即直接经验如饥饿、压抑、快乐感到要满足自己欲望的那部分。客我--即当作客体的我。射每个人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行为态度和社会道德规范、组织制度规范的制约。主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客我是社会化的自我,意识到社会规则,会按照别人滴他的要求调整与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态度。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与情感基础;人的社会文明化程度越高,对人的压抑性越大;人的行为时无意识的。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发展得到压抑。自我--理智在社会需要与个人本能之间寻找平衡点;超我--相当于社会良心、道德权威在人的心理重现,通过自豪感与耻辱感左右自我决定。

埃里克逊的认同危机。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学龄前儿童的主动与内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58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