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1

更新时间:2023-07-24 02: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一、考点精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文阅读”的第一项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从目前的试卷构成来看,这一考点重在对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在《考试说明》中,关于古代诗歌的考查有具体的规定,即:(1)篇幅短小。(不超过60字,唐诗以近体诗为主,宋词和元曲以小令为主)。(2)语言和内容浅易。(3)类别以写景、咏物、咏史诗为主,并且与课本所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4)命题主要体现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上。

其考查内容分别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文学形象

(1)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栩栩如生的自然图画。

2.文学语言

(1)对词义的理解,在把握基本义的基础上,挖掘它的深层义;

(2)对词语的体味,从情感上、意境上品味;

(3)对语言风格的鉴赏,如明快、朦胧、沉郁、飘逸、雄奇等。

3.表达技巧

(1)结构:线索、顺序、过渡、照应等;

(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排比等;

(4)表现手法:抑扬、点面、虚实、动静的结合,借古讽今,对比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等。

二、知识要点精讲

1.鉴赏诗歌的形象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这些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能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像。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触动作者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像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他的具体形象来。诗歌往往通过联想和想像使感情形象化。但是联想和想像不是空想和妄想,而是生活情景的重新组合。它来自诗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充沛的感情。联想丰富、想像奇特是很多诗歌的共同特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还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意境是诗歌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诗中描绘的景物是构成境的重要因素,而境本身又是诗的形象的具体体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所塑造或描写的形象,还可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诗歌的形象,从而进行正确的鉴赏。

2.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可分成如下几种: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

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

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④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

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1)诗歌常用的抒情方式

①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而某些景物还历代相沿成习,以至形成一些“套路”。比如,用柳(杨柳、折柳)、梅(梅花、残梅、析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短亭、关山、玉关等景物表达离别之情和离别之愁,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场景描写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再如用寒蝉、西风、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宇、杜鹃)、鹧鸪、笛、管等景物表达羁旅愁绪(离愁),例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一般情况下都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其哀乐。”

②借事抒情。即借写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比如上述“折柳、折梅、吹笛”即是,再如,古人写离情别绪,往往还借助“登楼、登高、凭栏”等事来完成。例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

③托物言志。即借吟咏某种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志向。运用这种手法的诗往往表面上吟咏的是某种物(如松、竹、梅、荷、石等),但又赋予这种物以某种象征意义,或以这种物来自喻,从而表达诗人自己的某种心意志向。例如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借咏秋蝉来抒发自己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的凄侧愤懑之情。黄巢的两首咏菊花的诗(《题菊花》《菊花》)赋予菊花农民起义军战士的风貌、性格与激情,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陆游则借咏梅(《卜算子?咏梅》)采表达自己孤傲清高、坚贞不屈的情操和无奈、凄凉的心境。另如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等。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④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①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惊人美貌。也

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烘托又叫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②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名句等。古诗很讲究用典,因为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借助大量的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虚实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还可增加诗歌的容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间。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式

古代诗歌中经常用到很多的修辞方式,以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主要有:比喻、象征、夸张、起兴、借代、拟人、对比、互文等。其中对借代的理解需要积累所相应的古代文化知识,除了称人时可借用籍贯、官职、封号、做官的地方等来代称外,称物时也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类事物来代称,有些还形成“套路”,如用烽火、狼烟、干戈等代战争,用鸿雁、青鸾、尺素、青鸟等代书信,用扁舟、帆、棹等代船,用蟾蜍、蟾宫、玉兔、嫦娥、婵娟、玉盘、清辉等代月亮等等。此外,还有用朝代借代的,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其中的“汉”实指“唐”。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唐诗中。三、高考题型解读

关于这个考点,往年都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2002年已改为主观题型。2004年题型仍是简答题。应对时要注意把握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个性和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艺的共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4k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