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朝的历史书籍
更新时间:2024-02-21 16:0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关于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特别爱吃糖。有一次,我吃糖吃着吃着就想到姓唐的祖先是不是因为爱吃糖才改姓为唐的呢?于是,我对唐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了解唐姓的分布和唐姓人口数量。
2.通过电脑了解唐姓的来源。
3.通过查阅书籍、书刊和教科书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唐姓的名人。
四.结论
1.唐姓起源很早,传说,舜帝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称唐郚,后人以唐为姓。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几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在历史长河中唐姓人才辈出。有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唐昧、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唐勒、战国时期楚国将领唐狡、战国时期外交家唐雎、唐朝著名军事将领唐休璟、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唐胜宗……
篇二: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题目及答案
1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
?
?
? A、理论研究 B、辞章研究 C、义理研究 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5.9分
2
考据学派要求()本身要符合忠于历史原始的相貌。
?
?
?
? A、官方记载 B、历史小说 C、文献 D、历史著作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5.9分
3
西方社会科学强调()。
?
?
?
? A、考据 B、理论 C、辞章 D、义理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得分: 5.9分
4
经学是()思想流派的代表作品。
?
?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程朱理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得分: 5.9分
5
到了()的时候,朱熹的理学成为一种新的儒学的代表。
?
?
?
? A、元朝 B、唐朝 C、清朝 D、宋朝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5.9分
6
关于乾嘉考据学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
? A、考据学派是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 B、考据学也称之为“朴学”。 C、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对文献本身进行整理。 D、考据学派不要求文献本身得重视符合原先最初的相貌。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5.9分
7
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表现在:()
?
?
?
? A、人能说话。 B、人能直立行走。 C、人有自我的精神和理性的追求。 D、人能书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5.9分
8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史书由官方进行编修:()
?
?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得分: 5.9分
9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是不重视下列哪一项:()
?
?
? A、义理 B、理论 C、辞章
? D、考据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得分: 5.9分
10
历史的主体是()。
?
?
?
? A、自然 B、时间 C、人 D、事件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5.9分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A、历史科学是需要验证的,要么证实,要么证伪。 B、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认识人类历史的最有效工具和手段。 C、现代社会科学建立的前提是现代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它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D、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根据客观的现象来总结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法则,
同时它又是辩证的、发展的、变化的。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5.9分
12
动物和人不同,是没有思想的。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 5.9分
13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 5.9分
14
对儒家传统经典比较本分的进行解释,不加以发挥是今文经学的做法。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 5.9分
15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和人的活动,可以由其他学科替代。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 5.9分
16
古经学是根据当前的环境和现实的条件进行阐发,根据儒家经典的基本精神,可以发扬光大。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得分: 5.9分
17
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历史与历史学两者是不等同的。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1
私人笔记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文献。下列哪一项私人笔记作品是钱大昕所著:() ?
?
?
? A、《十七史商榷》 B、《廿二史札记》 C、《廿二史考异》 D、《中国史稿》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7.1分
2
《廿二史考异》是()的作品。
?
?
?
? A、钱大昕 B、王鸣盛 C、赵毅 D、王国维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得分: 7.1分
3
对研究某一段历史或者某几段历史中最重要的途径的官方文献是()。
?
?
?
? A、史官笔记 B、宫廷记录 C、律法条文 D、典章制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7.1分
4
《资治通鉴》是()体。
?
?
?
? A、章回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7.1分 5
文献不包括下列()。
?
?
?
? A、官方记载 B、历史小说 C、杂史 D、研究理论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得分: 7.1分 6
《史记》的作者是()。
?
?
?
? A、司马光 B、司马迁 C、朱熹 D、吴承恩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得分: 7.1分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A、文献包括正史文献、编年史、纪传体、杂史和私人笔记小说等。 B、历史学学习应将传统中国的考据、辞章、义理和西方社会科学的分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C、《史记》是官方编修的。 D、纪传体正史、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是中国传统文献中的三个主流。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得分: 7.1分 8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传统文献中,以下哪项是编年体史书:()
篇三: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朝至明朝正史编修的原则和方法
一、引言
在清代所说的二十四史中,最后九部正史记述了从唐朝到明朝这一时期的 历史 。唐朝有两部正史,即《旧唐书》和《新唐书》。接下来的五代,也有两部正史,即《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其余的宋、辽、金、元、明五个朝代,各有一部正史。这九部正史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历史系列,它们代表了公元618年——1644年之间各王朝历史的官方记录。这些王朝在618至1644年之间的某个时期,曾统治着整个 中国 ,或统治过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要 研究 这些正史的编修原则和 方法 ,则有必要对中国官方修史工作的组织作一些阐述。
这九部正史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每一部正史都是在随后的朝代内编修起来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随后的朝代内汇编起来的。这似乎是一件十分 自然 的、不值得研究的事;然而,这件事本身还是颇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国亡史成”这一原则始终未变。汇编前朝的官方历史,表明后朝对前朝的承认,或者,至少是暗示着某种承认。
第二个特点是,这种汇编通常是有一个编修班子或修史局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官方委派的一组史家完成的。唯一的例外是《新五代史》,它又称《五代史记》,是史家欧阳修的私人著作。而且,这九部正史与唐以前的正史,在编修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唐以前的正史通常是由个人或某一学派的史家,以私人或半私人的形式编修的,而这九部正史则是在皇帝的主持下进行编修的。自唐朝起,官方修史处于统治地位。这种变化通常被看作为中国史学 发展 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三个特点是,象往常的正史一样,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纪传体”的编撰体例。更进一步地说,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混合型的体例编修的。这种形式的史书,通常包括二至四个常规部分,它们互相补充。混合型的纪传体与编年体有着鲜明的对比,后者也往往用于一些重要的、有 影响 的史书之中,但绝不会用于编修正史。混合型纪传体与正史联系十分密切。故而,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用混合型纪传体史书,来界定“正史”这一称谓。
上述特点将引导我们去探究本文所要论述的九部正史所采用之编修原则和方法。在开始论述之前,有必要对这九部正史的史料来源,特别是前朝保存下来的官方记录作一简略的评论。这些史料记述了一系列短时期内的史事,涉及到某一王朝相继在位的君主统治时期的历史,其中,某一君主统治时期的一系列记录,往往成为下一个君主统治时期内编修国史的一个史料来源。主要的官方记录是每个皇帝的“起居注”以及其它补充材料(主要是宰相及其下属写的“时政记”),构成了编修“日历”的主要史料。而且这些材料也是编写某个皇帝“实录”的主要史料。“日历”和“实录”都是编年体。重要人物的传记,由记录传主死亡的有关方面提供。传记的材料可以来自官方的记录,也可以出自私人的有关记述,如墓志铭或家谱。有些王朝的皇帝还命令史官根据上述材料以及其它由政府汇编的材料,如所谓“会要”或“会典”等法令集,以混合型纪传体的形式,编写所谓“国史”。
这些官方记录,从“起居注”到当朝编修的“国史”,都是大部头的著作。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些记录只有一个正本和一个副本。而且,只有那些被授权的人,才可能查阅这些材料。也就是说,这些记录都是国家的机密档案。唯有法令集是个例外,可以任官员和学者们印刷或购买。在传给下一个王朝之前,这些记录要经过一、二次甚至三、四次的修改。这种修改一定是由皇帝下令进行的,而且,都是因为 政治 的缘故。但是,只要这个王朝依然存在,那些未被修改的原文便不可销毁,因为皇帝随时都有下令再行修改的可能。在修改时,要求查阅旧有的各种版本。对宋朝皇帝的“实录”来说,尤其如此。如果能够占有这些官方的记录,那么,史局在编修该王朝的正史时,则非常容易。故而,有些正史的编修,在很短时间内便告完成。元朝时期编修的宋、辽、金三部正史,只用了二年半时间。元朝政权瓦解后,明朝编修元朝的正史,只花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其它几部正史编修的时间,稍微长一些。费时最
多的是《明史》,前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从1678年开始,到1739年结束)。这九部正史都大量地运用了有关王朝所保存下来的官方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编修事实上只是对前朝历史 文献 的一种抄袭。中国官方的史家,自己也承认这是一种抄袭。好在这种抄袭不仅无妨于他们的声誉,而且还会提高他们的声誉,人们会因此而把他们视为历史的可靠记录者,因为,这样做才符合中国的传统。
二、编修的原则
正史编修的原则中,最重要的有两项,即为什么修和怎样修。其中,关于为什么修的 问题 ,又有两个主要原则,即记录的延续性原则和以史为鉴的原则。
每当准备编写官方历史的王朝统治者与前朝统治者不是同一个种族时,这种延续性的原则,就会被人们特别强调。元朝学者王鄂在一封请求编修辽史和金史的奏折中曾说:“古有可亡之国,无可亡之史。兼前代史书,必代兴者与修。盖是非与夺,待后世而可公故也。”(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9)这份奏折大约写于1261年,曾因同代史家以及后世史家的征引而流传一时。然而,王鄂并不是提出这一原则的第一人。大约在他撰写这一奏折的前十年,刘秉忠就曾向元朝当局建议编修金史。他说:“国亡史存,古之常道。宜撰修《金史》,令一代君臣事业,不坠于后世,甚有励也。”(《元史》卷157)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后,元军统率董文炳也曾指出:“国可灭,史不可没。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元史》卷156)不久,人们便设法收集到五余种宋代的史籍以及有关类似的记录,并把它们送交元朝的史馆。
1369年初,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曾告诉有关官员说:“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实录。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明实录》洪武朝,卷37)随即他便下诏任命时已退隐的十六位学者,参与《元史》的编修。不久,《元史》告成,并呈寄朝廷,负责监修的宰相李善长就曾把明太祖的那段话写进奏表之中。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王朝的皇帝也诏令史馆,修撰明史。这一举动纯粹是依循早已形成的惯例而已,因而也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了。
显而易见,对于一个新的王朝来说,保持这种记录的延续性,具有相当大的宣传价值。首先,由官方出面编修前朝的历史,使人们觉得新的王朝是十分宽宏大量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编修前朝的历史,有助于建立新旧王朝间代谢延续的关系,从而使得新的王朝成为一系列前后延续的正统王朝中的一员。能够获得这种正统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自唐、宋以来,有关主要朝代都是通过征服或内部残杀而建立起来的。而从曹魏至唐朝期间,大多数王朝都是通过与此完全不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即新的王朝通过安排旧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然后再取而代之。这样做,至少可以使新旧王朝的代谢,在名义上是合法的,在外表上也是平和的。
编写前朝历史的另一个价值,就在于它可以笼络一些依然效忠于前朝的文人学士。如同孝顺的儿子把编写自己已故父亲的传记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一样,这些忠臣义士也认为,编写好前朝的历史,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报效前朝的最后一次努力。故而,这些忠于前朝的文人学士,一般都很难拒绝当朝统治者要求其参加修史工作的邀请。如果他们接受了邀请,这样便为日后的进一步合作开创了先例。当然,一些坚定的忠诚之士,也意识到了接受邀请的危险性,往往与邀请者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如元朝时期的杨维桢,还有清朝时期的黄宗羲,等等,就是如此。
与“为什么”问题有关的另一项原则,就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鉴这一原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前述明太祖的言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功利主义的修史观,一直贯穿着长期以来的中国史学。对于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九部正史来说,这一原则似乎要稍微次要一些。在中国历史上,
上述九部正史,主要只用于偶尔的 参考 ,而不是作为通常的阅读材料。从 教育 的目的来说,经学书籍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重要的读物。在谈到历史时,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后来朱熹据此编修的《通鉴纲目》上来。真正需要上述九部正史的,主要是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这种情况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唐以后的有关官修史书,其发行量是很少的,这必然限制了它们在教化过程中的作用。
至于“怎样”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两对具有内在矛盾性的原则,其一是秉笔直书与适当隐讳的原则,其二是褒贬与公论的原则。
秉笔直书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左传》一书中就记载了好几位因秉笔直书而牺牲了生命的史家。对史家来说,应该对所有人负责,也应该对下一代负责,这一点应该是不容含糊的。司马迁的《史记》被汉代的学者称为是“实录”,这几乎是史家所能得到的最高赞誉。在中国,史家的独立性,被视作是一个十分光荣的传统,近代以来的史家还十分自豪地把这种独立性称之为“史权”。为了解除那些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史家之忧,中国史学中尚有一种值得注意的传统,即要求皇帝不阅读其本人在位时期的“起居注”。这一传统为唐宋时期的有关皇帝所遵循。即使是在异族统治的辽代,也有二位契丹的史家拒绝了为皇帝呈送“起居注”的要求。不过,辽代的皇帝无法容忍这种违命,从而将这二位史家每人各打二百鞭,并予以撤职。遗憾的是,对史家之独立性的侵犯,不仅来自异族统治者,而且也来自一些汉族的皇帝。皇帝可以约束自己,不看自己在位时期的“起居注”;但是,根据该皇帝在位时期的记录或前期的记录而为统治集团编修的其它史料,则一定要呈送给皇帝加以批准。要求皇帝的批准,再加上史馆监修或史局总裁往往由宰相担任的这一传统,使得史书的编修必然带有政治的影响。随着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加强,皇帝对修史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这种政治色彩也就更加浓厚了。
正在阅读:
有关唐朝的历史书籍02-21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方根(3)09-23
花作文400字07-16
怎么评价领导讲话05-08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铁合金)06-23
英语知识点-九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s 5-7综合测试题 外研版【精选教案】04-30
压力测试和锁频测试区别方法03-2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4-26
民航飞机电气仪表通信系统试卷02-29
酒精厂(木薯)废水处理工艺课程设计05-27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历史书籍
- 唐朝
-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