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09 22: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合作探究,分析人物观点,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感受孟子的雄辩力量;

3、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2、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仁政”的具体阐发并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3、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联导入: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大儒:他有民本思想,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认为人性向善,善养自身“浩然之气”;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他的论辩跌宕生姿,气势磅礴——他就是孟子(走近作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一起学习这位继承孔子学说正统的儒学大师。

二、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梁惠王问政于孟子,那么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思路。 明确:问题:“民不加多”。

思路:1、第一段: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2、二到四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3、五到七段: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再读1——4段,解读文章

1、梁惠王为什么会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明确:不在“民”,而在战,在争城夺地,在权势与暴力,在霸业等等(插入

背景介绍)。

2、孟子如何评价梁惠王的政绩?

明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重点词语梳理 四、再读5——7段,解读文章

1、针对梁惠王的疑惑,孟子从哪些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王道之始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王道之成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在“王道之成”后,作者又强调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统治者治民的态度:王无罪岁。 对比、比喻。 3、词句检查。 五、自由朗读全文,赏析本文论辩艺术及写作特色。

明确:论辩艺术: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六、拓展延伸:

1、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明确:孟子的思想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年代,使得他的思想难以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因而在现实中孟子处处碰壁,其理想只是流于口头上的探讨,进而束之高阁。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没有被采纳并不能抹杀它的巨大意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与之切合的句子,谈谈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明确:(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3、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明确: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七、课堂小结

唯有思想可以穿越时空: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无怪乎几千年来,孟子被尊为亚圣并受众人膜拜,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

2

【板书】

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出话题 梁惠王质疑

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多 孟子释疑

王道之始 正 仁政措施 王道之成 (民加多之策) 反:批判虐政—人死,“罪岁”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3c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