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考试题库--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24-03-22 2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科2012毛概期末考试题库.全部十五章材料分析题题目+答案 第一章

1.材料分析1: 材料1

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

在实现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摘自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两次历史性飞跃提供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答案:(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2)①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②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③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根本方法。只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④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使我们的党充满生机与活力,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2.材料分析2:

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 材料l

“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02—07 材料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 (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 (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1)材料1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2)材料2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

(3)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4)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章

1.材料分析1: 材料1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调查。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112页。 材料2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材料3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载2002年6月1日《人民日报》。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的?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

(1)第一毛泽东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在1929年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他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借用我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此后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他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第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与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四句话内容既一脉相承、又体现结合实践发展的时代特征。

2.材料分析2: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

根据材料请回答:(1)这段话表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2)如何理解这种思想?

答案: (1)这段话表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

(2)实事求是的思想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必须是能经受实践检验的方法;实践的检验包括了生产实践的检验和生产实践的主体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够指导实践的新思想如果不符合旧的理论,就应该突破旧理论,使新思想合法化。 第三章

1.材料分析1: 材料1

无产阶级也明明知道此种民主革命的成功诚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然而幼稚的无产阶级目前只有在此胜利的奋斗中才有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三联书店1984年版(下引此书,版本均同)。 材料2

人类经济政治大改造的革命有二种:一是宗法封建社会崩坏时,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的性质虽然是资产阶级的革命,他的胜利虽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革命运动中的形式及要求只是一个国民革命,这种特殊形式的革命,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及经济状况所自然演成的。……无产阶级客观的力量是随着资产阶级之发达而发达的,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无产阶级便是不用说了。——《陈独秀文章选编》(中) 材料3

怎样才能更加巩固和扩大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呢?一方面, 须要将有关两党合作的各种基本问题解释得清楚明白;另一方面,须要采取许多巩固和扩大两党合作的具体办法。……但是,在两党方面的确都还有少数人不清楚了解两党合作的许多基本问题。……第一,他们不清楚了解今天两党合作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目的……因此,他们有时忘记了抗日是目前民族统一战线的最主要的共同纲领,于是忘记了以抗日与否来划分友敌的最主要标准,于是忽略了“凡抗日者皆吾友,降日者皆吾敌”的简单真理,于是忽略了“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言行准则,因为有时把其他问题与抗日问题并列或对立,以致模糊于今天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有时甚至把抗日问题看得比其他问题为次要,以致引起抗日民族一战线营垒中的许多不应有的摩擦和裂痕。——王明:《挽救时局的关键》载1937年12月27日《长江日报》。 材料4

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资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1页。 材料5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 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56~1359 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陈独秀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2)参照材料三,评价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1)引文反映了陈独秀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领导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从此,中国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前途是社会主义。陈独秀忽视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民党的作用。因此,他认为这个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来“统率”,其前途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若干自由和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从而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这是导致他犯右倾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2)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张的“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观点是错误的。王明不懂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抹杀了统一战线中不同党派和政治集团的阶级差别,否认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犯了右倾错误。

(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而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能够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运动的条件、进展和结局,能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始终站在革命运动的最前列,把斗争一步一步地引向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都会葬送无产阶级领导权。因此,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个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第四章

1.材料分析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953年2 月16日毛泽东说,中国有三个敌人已经被打倒了,还有民族资产 阶级、个体农业、手工业和文盲三个问题,当然对待这些人不能用对待前三个敌人的办法。个体农业,要用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去代替,手工业要用现代工业去代替。手工业目前还要依靠,还要提倡,没有它不行。对民族资产阶级,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 请回答: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提出的依据与意义。 (2)如何认识我国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作用?

答案:(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才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而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有赖于国家的工业化,即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使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②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这就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③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具有走互相合作道路的要求。互相合作形式是避免产生两极分化、增

加生产、抗御自然灾害,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它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但是也有缺点,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以致在长时期内留下一些问题。当然,这些失误和偏差,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非主流的。

2.材料分析2: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这个矛盾,也将表现为人同人之间的矛盾,即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也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摘自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1)毛泽东一贯坚持的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体现。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方针和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答案:(1)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分清敌友作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提出来,明确指出,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时候,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具体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革命的领导力量,并且把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职能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反动派实行专政。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与民主革命时期有不同的重点。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解决敌我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率领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共同的敌人而斗争。在三大敌人面前,人民内部矛盾处在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由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转为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存在,逐渐显露。此时毛泽东坚持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但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

(2)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

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是民主政治在组织制度上的体现和保证。坚持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党内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文化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各民主党派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及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①明确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的矛盾。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④用民主的方法,坚持说服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⑤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完善协调机制,用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

3.材料分析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1)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必须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我们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其基本依据在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与感召下,民族资产阶级克服了其动摇性的一面,最终跟着共产党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成为组成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四个民主阶级之一。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赞成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受追逐高额利润本能的驱使,而置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干出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民族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积极的方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民族工商业不可能操纵国计民生,中国更不可能由此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当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之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五章

1.材料分析1: 材料1

“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摘自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材料2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体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3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摘自200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第1版 请回答: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提出这一任务的依据。 (2)党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案: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这一任务的依据是:①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③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④发展生产力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特征的需要。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①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

辟道路。②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③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材料分析2: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 我写了一些论文, 例如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 月30日) 请回答:

(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毛泽东思想离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毛泽东思想体现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中,这些著作和文献,有的是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有的是深入实际斗争、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有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而作的指示和决议。可见,中国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莫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

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在一些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3.材料分析3: 材料1

“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2

“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摘自邓小平 1978 年 3 月10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答案:

(1)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

(2)中国建国三十年来,不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但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耽误了时间,生产力的发展太慢。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的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的更加强盛一些。在这一方面我们经过了几次曲折。

中国是一个大国,他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所以,现在我们要摸索比较快的发展道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 第六章

1.材料分析1: 材料1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自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久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2

江泽民在 “七一” 讲话中指出,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很长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2)分析我国一再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

答案:(1)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国情思想决定的。第一,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 上搞社会主义的,因此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社会化、现代化;第二,我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的生产力还很落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三,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的标准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化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2)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有助于理解和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能够促使我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材料分析2: 材料1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 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 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材料2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 20 世纪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 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引自奚洁人主编 :《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2) 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案:(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第七章

1.材料分析1: 材料1

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3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 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材料2

“占全国2.1%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5%的GDP、31.5%的财政收入,累计吸引了占全国总量35%以上的外资。 ”这是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30年来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从点到线到面,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请回答:

(1)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2)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案:(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旧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材料分析2:

“中国应作前瞻性改革,在新环境下,不应仅强调工业和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支柱作用,应将资源配置到需要扩大的经济活动和领域中,更多发挥服务业和消费的拉动作用。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斯莉· 穆尔雅妮· 英德拉瓦蒂说:“世界银行的分析显示,通过采取一揽子措施,中国可以在保持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的同时,基本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她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这对全球经济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有其独到见解。他认为,世界各国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国家关注缩减财政开支,有些国家则强调刺激政策出台,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是依赖出口。但他提醒,中国需要增加消费。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化的经济体都不能独善其身。面对通胀的全球化趋势,中国要让资本总量在一个可控水平,要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治理通胀。斯蒂格利茨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发展的开放理念, “中国经济策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愿意去适应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去适应、调整。”同时他也建议,中国需要在全球化的经济中更多了解世界需求,在 G20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在全球增长的道路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结合材料请回答: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案一: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1) 改革开放的提出: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率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位基本国策。

其主要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国际形势: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快的发展。

国内形势:中国的发展了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 走出去 ,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外资结构在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标准答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

1.材料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国营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 67.5%,公私合营工业占 32.5%,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完全消灭;在批发商业中,国营和公私合营占97.2%,私营只占2.8%;在零售商业中,国营商业占 68.3%,公私合营和合作社商业占 27.5%,私营商业占 4.2%;在手工业方面,1956 年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从业人员占全国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7.7%,合作社手工业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92.9%。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加强对残存的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对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决定对个体工商业者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和改造措施。经过上述变化,中国经济基本上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1978 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占 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 19.2%,个体为零。通过 1978 年开始的改革,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国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7年的26.5%(包括控股、参股,则为35%),集体经济由22.2%上升为40.5%,非公有经济已由0.2%上升为32.9%。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0%以上下降为61%。全国国有企业改组

为股份制企业的有3.6万家,总股本5900亿元,国家用 57%的股本影响和支配 43%的社会资本。国有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影响面已明显扩大。这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格局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在 1978 年改革前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是怎样的?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3)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案:(1) 1978年改革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基本上只剩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成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公有制。

(2)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并总体上进入小康,但总的来说,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管理水平和手段还相当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自动化、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手段以及手工操作的简陋工具等多层次的生产力同时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 一是加强国有经济,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职工持股的股份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

2.材料分析2:

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倍。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8倍左右。 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 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 2002年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

了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富人变得更富了。从收入差距的构成上看,城乡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从 7.5%提升为 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是缩小。此外,东部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下降了 11.6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各自内部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都在上升,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贡献率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1988年、1995年、2002年全国范围住户跟踪调查报告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案例和社会实际谈谈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答案:(1)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可以概括为是自然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 :

农村的自然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与城市以及城市工业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差异,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以及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或者称其为自然因素。这里所说的自然因素包括:城乡产业特性的自然差异、城乡不同的聚居方式、城乡之间地理位置的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自然因素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远远低于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一个现实原因 政策和制度因素

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及其制度安排,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现实影响因素,或称其为政策和制度因素。中国在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当时中国可供投入的要素匮乏,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表现在经济政策上,自然形成了以农补工的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并在制度安排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乡有别倾向。这种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逐步调整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伴随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往的体制中受益最大的城市居民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的强大压力集团,而来自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是改革以来城市偏向制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 其他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

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天然所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则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或受利益集团的压力所作出的正常的选择。

(3)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实际上,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关节点就是农民增收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和资源约束;另一方面则要改变中国具有较强惯性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此,中国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策。1. 通过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 通过政府的财政职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 。3. 改革户籍制度,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 。4.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5.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6. 建立城乡居民公平发展机制,改变以往农村居民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3.材料分析3: 材料1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 6 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列世界第 88 位。现在全国 6680 个城市中,有 2/3 的城市供水不足,有1/3 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酸雨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 30%,有的地方更严重,酸碱度pH值已经达到3.5,相当于饮醋的程度了。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8%,荒漠化面积达到了 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材料2

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就生产用水来说, 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材料3

柏林市施工的建筑业者必须将深挖地基时所产生的地下水集中起来,然后再用水管将地下水送到另一地点,重新注入地下。日本将生活废水集中起来,冬天用来融化路面积雪。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 请回答:

(1)材料1、2、3、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的水资源频频告急,其它资源也严重短缺,请就改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我国的自然资源正在大规模的减少

(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三是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为了做好这三个工作,必须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决策体系;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科技,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不断培育环境友好文化氛围。

4.材料分析4: 材料1

“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随便拿,能拿多少拿多少,一分钱不要……”2002 年秋天,记者去黑龙江农村采访。霪雨霏霏,采访车在离哈同公路不到500 米的一条老旧泥路上蹒跚而行。透过雨雾,只见道路两旁堆满了西瓜,小山一样的西瓜堆向远处延伸着。西瓜堆后面,一溜站着或穿雨衣,或打雨伞的瓜农,旁边一个牌子上写着:随便拿,不要钱。瓜农对记者说:“没办法,这场雨哩哩啦啦下了一个月,路难走,运费?贼贵?,瓜又?贼便宜?,不能眼瞅着烂到地里呀,干脆谁想拿就拿。”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模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东北多数地区既没有形成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又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动力,一度出现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现象。 材料2

西效乡,黑龙江省鸡西市近郊乡。近年来,乡里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坚持面向市场找出路,调整结构增效益,初步形成了以西红柿为主的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拉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乡对俄罗斯出口西红柿550万公斤,销售收入 300 万元,农民增收 110 万元。2002 年他们就投资 60 多万元,建成了科技培训楼,安装了微机临近设备,对现代高效节能温室群实行微机临近。乡农业综合服务站,产前集中培训,产中随时指导,产后搞好服务。 材料3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 材料4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选自温家宝《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1)什么是“三农问题”? 我国为何一贯非常重视“三农问题”?

(2) 结合材料和社会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应有哪些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答案:(1) 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1 农业是第一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 2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 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 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5 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6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7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 要。 8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9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支持农村建设。

(2) 一、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三、以中国特色城镇化拓宽农民生存发展空间。四、以信息化带动中国农业现代化。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对入世的挑战。六、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5.材料分析5: 材料1

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费水平明显偏高。 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4.4倍。我国每增加单位 GDP 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 4 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而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25个和20个百分点。

材料2

据分析,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重化工业比重高,工业化仍以量的扩张为主,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如按近三年能源消费增长趋势发展,到 2020 年能源需求量将高达 40 多亿吨标准煤。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石油和电力供应以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节能增效势在必行。——《节能应成为国策》人民网2004年11月 27日 材料3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说中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在何处?

答案:(1)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集约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与传统工业化道路最重要、最本质的不同在于要走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相一致、经济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孕育着信息化、科技化、知识化、生态化,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

(2)一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信息化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开发和使用,也使发展付出沉重代价。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往往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则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第九章

1.材料分析1:

材料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的各种欠缺和弊端早已被国家和社会各方面所共识。 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人数过多,不便集会、议事;许多人民代表的文化水平低,不能充分、有效地行使代表的职权;在强调代表的先进性、荣誉性的品性的同时,不适当地忽略了代表的政治热情和与代表职务有关的专业素质等。 从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方面来说,代表名额的分配的城乡差异违背了现代平等选举权原则;指定当选不仅严重违反自由选举原则,挫伤了人民群众选举的积极性,还造成了过多的政府官员当选,削弱我国政权的民主基础;由于缺乏现代各国普遍实行的竞选制度,也使当选代表的质量、选举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大打折扣;更有甚者,还出现了一些贿选、权选交易、钱选交易等选举腐败现象。总之,当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中还存在着形式主义、行政化、官僚化等现象,这对于建立科学、高效的政权决策和立法体系,已经或即将形成巨大的障碍;不仅如此,这种问题还会深深地侵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本质和代民立政的宗旨。 对于上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长期存在的和新近生成的各种制度上的欠缺和弊端,有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材料2:广告征集议案第一人

浙江义乌市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在2003年10月设立了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义乌市人大帮周晓光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找来了 5 位专家作为周晓光的“顾问团” 。义乌市人大还专门下发了文件,凡是这几名专家组织调研,下属各局、乡镇全力配合。联系点设立后,电话每天响个不停,联系点成为让民众和人大代表进行沟通的一个公开渠道。

2004 年 1 月18 日,身为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周晓光在义乌电视台作拜年广告时,强调自己人大代表的身份,公开了自己人大代表联系点,并公开向选民征集议案,周晓光无意识间成为第一个做广告征集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的人大代表联系点被媒体公开后,常常人满为患,那些苦于找不到人大代表的人, 四处上告无门的人, 像是忽然发现了一个通风口, 呼啸着来到这里。周晓光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每天都要接100多个电话和大量信件, 接待好几批登门造访者。其中既有失地农民的控告,也有下岗职工的泣诉;既有请人大代表帮忙讨要社会保险费的求援,也有托他们关注城市“牛皮癣”的倡议在义乌市当地,有人认为周晓光的举动是“种豆得瓜”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人大代表广告征集议案意外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缺乏沟通渠道的现实。义乌市当地一位媒体记者提醒不要夸大周晓光此举的“意义” 。他说,在义乌这样的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像周晓光这样的人大代表客观上有条件雇人设立“联系点” ,但对于全国大多数的人大代表来说,这种做法没有普遍的推广意义。此事带来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启发是,如何在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建立起一个更加广泛、更有保障的沟通机制。周晓光自己也说, “看了几百个电话记录后,突出的两个感受就是:第一,人大代表的身份应该更加公开,以一个开放的心态面对选民。第二,人大代表也应该从选民的意见中自我反省,加强与选民的沟通。 ”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结合材料,分析“周晓光冲击波”说明了什么?谈谈如何建立一个能保障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广泛沟通的沟通机制。

答案: 1(1)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会议、立法、监督、代表等制度和工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各项制度和工作,都需要按照健全、丰富和扩大的要求进行完善,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民主的程序和实体、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

(2)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包括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权、监督权等。

(3)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形成开放、互动、畅通的关系,使人大代表能够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使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更具生机和活力。

2周曉光的做法說明了代表的意識在覺醒,反映了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一種走向。 一是人大代表要在会前走访选民,听取他们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对合法、合理的意见进行调研、整理,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二是每一届代表任职期间,组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并接受评议。三是组织代表集中视察。四是通过设立代表信箱、代表联系室等方式,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沟通和联系。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适应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5)加强人大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人大干部与党委、政府、政协干部之间的交流,优化人大领导班子的结构,逐步减少人大领导职数,为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供组织保证。

2.材料分析2:

材料:湖北广水市“两票制”推选村支书的新选举办法村民自治和“海选”是我国农民在农村民主实践过程的伟大创举。湖北广水市的“两票制”推选村党支部书记是村民自治民主实践中的一种创举,是促进我国农村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一种新形式。 “两票制”推选村支书的基本做法是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产生村党支部书记。广水市的“两票制”的做法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选举的准备工作,包括选举机构的建立;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公布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条件;确认候选人员和党内选举人员;确认信任投票人员;候选人员、信任投票人员与党内选举人员的登记和公布;选举准备等程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38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