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气象学基础知识2

更新时间:2023-08-18 16:53: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气象学基础知识

§1 大气概况 §2 气温 §3 气压 大气水平运动— §4 大气水平运动—风 §5 大气环流 §6 大气湿度 §7 空气的垂直运动和大气稳定度 §8 云和降水 §9 雾和能见度 §10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

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大气(Atmosphere) 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 大气(Atmosphere):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 气层。 气层。 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Meteorology elements) :反映 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主要有:气温、 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主要有:气温、 气压、 湿度、 能见度和天气现象。 气压、风、湿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 Weather): 天气 (Weather):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 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天气表示大气运动的 瞬时状态。 瞬时状态。

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气候 (Climate):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 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 均特征, 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 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 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 海洋要素( elements) 海洋要素(Marine elements):反映海洋 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如海温、盐度、 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如海温、盐度、 海浪、海流和海冰等。 海浪、海流和海冰等。

大气概况一、大 气 成 分 二、大气垂直结构

问题: 问题:哪些大气成分影响大气温度分布及 其天气变化?气候变暖?臭氧空洞? 其天气变化?气候变暖?臭氧空洞?

大 气 成 分大气成分:主要由多种气体( 大气成分:主要由多种气体(氮、氧、氩、二氧化 碳和臭氧等) 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碳和臭氧等)、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干空气(Dry air) :( 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气体 ) air) 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气体) 干空气 ( 气体主要成分: 78.09% 20.95% 气体主要成分 : 氮 ( 78.09% ) 、 氧 (20.95% ) 、 氩 93% (0.93%)、 气体次要成分: 二氧化碳( 03% 气体次要成分 : 二氧化碳 ( 0.03 % ) 、 氢 、 氖 、 臭氧等稀有气体( 01% 氦 、 氪 、 氙 、 氡 、 臭氧等稀有气体 ( 0.01 % ) 。

大气是可压缩气体, 大气是可压缩气体 ,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 少。 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 35公 公里以内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 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35公 里以下则达99% 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1293 1293g 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1293g m-3, 99 大气的总质量为5 大气的总质量为 5.3ⅹ 1021g , 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 分之一。 分之一。 其中影响天气、 其中影响天气 、 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易变成分

为二 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大气中的易变成分二氧化碳( dioxide) 1.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平均含量 0.03%,若达到0.2-0.6%,就对人体有害。 0.03%,若达到0.2-0.6%,就对人体有害。二 若达到0.2 %,就对人体有害 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 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 面和大气的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 面和大气的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类似温室 效应,直接影响气候变迁。 效应,直接影响气候变迁。含量城市多于农 夏季多于冬季,室内多于室外。 村,夏季多于冬季,室内多于室外。

大气中的易变成分2.

臭氧(ozone) 主要存在于20 40公 20臭氧(ozone):主要存在于20-40公 里气层中,又称臭氧层(Ozonsphere 里气层中,又称臭氧层( )。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 )。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 气成分,若没有臭氧层, 气成分,若没有臭氧层,人类和动 植物将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物、植物将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大气中的易变成分3.水汽(vapour) 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 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 air) 3.水汽(vapour):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wet air) 水汽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时间、地点而变化。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时间、地点而变化。 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的62.2%。 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的62.2%。 62.2 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液三态,是 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 %,具有固、 具有固 液三态, 常温下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分,它也是造成云、 常温下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分,它也是造成云、雨、雪、 雾等现象的主要物质条件。 雾等现象的主要物质条件。 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 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并在相变过程中吸收 和放出潜热能,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影响很大。 和放出潜热能,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影响很大。

大气中的易变成成分杂质: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 4.杂质: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 主要包括尘埃、烟粒、细菌、病毒、 主要包括尘埃、烟粒、细菌、病毒、花粉 和微小盐粒等。它们主要集中在大气的低 和微小盐粒等。 影响能见度,能吸收部分辐射, 层,影响能见度,能吸收部分辐射,并对 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在水汽相变过程 杂质可以作为凝结核。 中,杂质可以作为凝结核。

测试题1.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 1.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 从地面向上随着高

度的增加空气密度 A.缓慢递减 C.缓慢递增 A.暖湿空气 C.干热空气 A.二氧化硫 B.迅速递减 D.迅速递增 B.冷湿空气 D.干冷空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臭氧

2.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 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

3.目前城市大气质量监测报告中通常提到的污染物种类有: 目前城市大气质量监测报告中通常提到的污染物种类有:

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气温、水汽的垂直分布、 根据气温、水汽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和电离现象等要 素的变化规律,可以将大气分为五个层次。 素的变化规律,可以将大气分为五个层次。 对流层(Troposphere) 1. 对流层(Troposphere) 2. 平流层(Stratosphere) 平流层(Stratosphere) 中间层(Mesosphere) 3. 中间层(Mesosphere) 4. 热层(Thermosphere) 热层(Thermosphere) 逸散层(Exosphere) 5. 逸散层(Exosphere)

对流层(Troposphere)下界为地面,上界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下界为地面,上界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平均厚度 10-12公里。通常在高纬为6 Km,中纬度10 1010-12公里。通常在高纬为6-8Km,中纬度10公里 12Km,低纬度17-18Km。夏季对流层的厚度比冬 17- Km。 12Km,低纬度17 18Km Km 季高。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 季高。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 80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气中几乎所有的物理和 化学过程都发生在该层。 化学过程都发生在该层。对流层具有三个主要特 征。

对流层中三个主要特征

气温随高度而降低。平均幅度为⑴ 气温随高度而降低。平均幅度为0.65℃/100m 0.65℃/100m。 即 率。 ⑵ 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 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是引起大气上 下层动量、热量、 下层动量、热量、能量和水汽等交换的主要方 式。 ⑶ 气象要素沿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如温度、 气象要素沿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如温度、 γ=0.65℃/100m 称γ为气温垂直递减

摩擦层与自由大气根据大气运动的不同特征通常将对流层分为: 根据大气运动的不同特征通常将对流层分为: 摩擦层( 摩擦层又称边界层, 摩擦层(friction layer) :摩擦层又称边界层,从地面到 1Km高度,其厚度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湍流输送 Km高度,其厚度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 高度 是该层的基本运动特点。 是该层的基本运动特点。 自由大气( 自由大气(free atmosphere) :自由大气的基本运动形式 是波动,地面摩擦作用减小,可忽略不计, 是波动,地面摩擦作用减小,可忽略不计,这样大气的运 动显得比较简单和清楚。 动显得比较简单和清楚。 对流层顶:

厚度约为1 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对流层顶:厚度约为1-2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平流层(Stratosphere)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特点: 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特点: 55Km左右 空气的垂直运动比较弱,主要是水平运动。 ① 空气的垂直运动比较弱,主要是水平运动。 水汽含量少。 ② 水汽含量少。 气温随高度递增(最初等温, 20-25Km气温突 ③ 气温随高度递增(最初等温,到20-25Km气温突 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增,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气层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④ 气层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中间层(Mesosphere)

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特点: 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特点: 85Km左右 ① 温度随高度迅速下降(无臭氧,有强 温度随高度迅速下降(无臭氧, 烈垂直运动)。 烈垂直运动)。 大约在65Km处是电离层,白天强, 65Km处是电离层 ② 大约在65Km处是电离层,白天强,夜 间弱。 间弱。

热层(Thermosphere)厚度从85km到800k 厚度从85km到800km。特点: 85km 特点: 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 ① 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 ② 空气高度电离,又称电离层。电离层的程 空气高度电离,又称电离层。 度也有差别,比较强的为E 100-120Km) 度也有差别,比较强的为E层(100-120Km) 200-240Km),反射无线电波, 和F层(200-240Km),反射无线电波,对通 信有重要意义。 信有重要意义。

逸散层(Exosphere)厚度在800k 以上。 厚度在800km以上。 800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大气质点摆脱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 地球引力的束缚,向星际空间散逸。 地球引力的束缚,向星际空间散逸。

大气的垂直分层按着大气的化学成分来划分。这种划分是以距海平面 公 按着大气的化学成分来划分。这种划分是以距海平面90公 里的高度为界限的。 里的高度为界限的。 均质层:在90公里高度以下,大气是均匀地混合的,组成大 公里高度以下, 均质层 在 公里高度以下 大气是均匀地混合的, 气的各种成分相对比例不随高度而变化,这一层称均质层。 气的各种成分相对比例不随高度而变化,这一层称均质层。 非均质层:在 公里高度以上 公里高度以上, 非均质层 在90公里高度以上,组成大气的各种成分的相对 比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 比例,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的,比较轻的气体如氧 原子、氦原子、氢原子等越来越多, 原子、氦原子、氢原子等越来越多,大气就不再是均匀的 混合了,因此,把这一层叫做非均质层。 混合了,因此,把这一层叫做非均质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2p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