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考试社会学概论第三次作业

更新时间:2023-09-30 02: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4月考试社会学概论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5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7 分) 1. 社会

2. 定性分析 3. 可持续发展 4. 社会互动 5. 社会解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5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7 分) 1.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2. 简述文化传播的过程。

3. 简述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

4. 做好社会问题防治有什么意义? 5. 简述模式变项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 1. 试述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关系。

2. 联系实际谈谈群体与人群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35分,共 5 题,每小题 7 分) 1.

参考答案: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解题方案:

理解社会的基本观点。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的一种分析方法。 解题方案:

理解定性分析的含义。 评分标准: 3.

参考答案: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

构成危害的发展。 解题方案: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评分标准: 4.

参考答案:

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解题方案:

理解社会互动的定义。 评分标准: 5.

参考答案:

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解题方案:

理解社会解组的定义。 评分标准:

二、简答题(35分,共 5 题,每小题 7 分) 1.

参考答案: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处于变革与创新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

其二,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

其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题方案: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文化传播有一个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与显示阶段。一种文化特质传入后,在传入地区显示出来,被人们发现。

(2)选择阶段。人们对于显示出来的文化特质进行观察、批判、选择其中合乎自己价值的部分予以采纳。

(6)采纳融合阶段。把决定采纳的文化特质与本民族的文化结合起来,开始并不和谐,经过长时间的撞击与整合,外来文化逐渐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一体。

解题方案:

文化传播的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 评分标准: 3.

参考答案: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6)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解题方案:

社会互动有三个构成要素。 评分标准: 4.

参考答案:

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精神的和物质的损失。

(6)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解题方案: 特征

评分标准: 5.

参考答案:

帕森斯提出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模式变项来阐述社会的变迁过程。他的理想模式分析成为现代化理论中的主体理论,或称之为“大理论”。他的模式变项包括五个方面,各由两个极端构成: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前面五项合并一起即为传统社会的极端特征,后五项合并一起即为现代社会的极端特征。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的行为模式逐渐从左边的导向转向右边的导向。

解题方案:

模式变项包括五个方面,各由两个极端构成。 评分标准:

三、论述题(30分,共 2 题,每小题 15 分) 1.

参考答案:

从绝对意义上看,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似乎是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社会控制总是制约和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是必须认识到,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个人的社会行为在符合社会规范的花围之内,可以有选择的余地,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完全由个人自行决定,也就是说个人获得了自由。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到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约束的,而这种约束,并没有妨碍人们获得自由。而感到剥夺自由的,正是那些随心所欲、放任不羁的人。蔑视社会规范为所欲为,则必然为社会所不容。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当个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他人和社会团体利益时,个人的行为必须以不损害行为对象的利益为原则,必须服从某种社会规范,这样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反之,则要受到社会的惩处。而对于个人的非社会行为,比如,天气热了少穿些衣服,天气冷了多穿些衣服之类的纯粹个人行为,当然也无必要给予控制。

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任何形式的社会控制,其最终效果必然是体现在对社会成员的实际控制上,包括对他们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控制。 解题方案:

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是相辅相成的。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在社会学研究中,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比如搭乘公共汽车的乘客、商店里购物的顾客、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观众、餐厅里就餐的食客等等。在这些人群的成员之间并不发生具有意义的社会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的时间也十分短暂,因此他们不能算作群体。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我们所说的群体。比方说,公共汽车上突然有乘客晕倒,这时乘客们就可能会彼此交换意见,寻求救助的办法,这时这群人就有了一定的目标,出现了朝向这个目标的社会互动,于是就会形成实际的群体。 解题方案:

群体具有特定特征,人群可以转化为群体。 评分标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2dd.html

Top